3月22日,中国侨联访菲代表团与菲律宾侨界在马尼拉举行了一场“中国故事与菲律宾华人故事分享会”,率团访菲中国侨联副主席齐全胜与菲律宾十多位主要华社侨领,分享归侨侨眷积极投身祖(籍)国建设,以及菲华融入菲律宾社会经济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系祖籍国建设的感人故事。 关向东 摄
3月22日,中国侨联访菲代表团与菲律宾侨界在马尼拉举行了一场“中国故事与菲律宾华人故事分享会”,率团访菲中国侨联副主席齐全胜与菲律宾十多位主要华社侨领,分享归侨侨眷积极投身祖(籍)国建设,以及菲华融入菲律宾社会经济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系祖籍国建设的感人故事。
图为“中国故事与菲律宾华人故事分享会”现场。 关向东 摄
齐全胜说,中华民族是艰苦奋斗勇于追梦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大量优秀的归侨侨眷回国,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他分享了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马来西亚归侨、中科院院士吴孟超,坚持奋战在手术台上,直到97岁方同意退休;日本归侨、著名歌曲作家谷建芬,70岁再谱新曲;著名指挥家、侨眷郑小瑛,年近90岁仍精力饱满奔走做爱乐普及等感人故事。
当天,有10个菲律宾著名华人、华侨社团的侨领,以及中国驻菲使馆罗刚参赞兼总领事应邀参加了故事分享会。
88岁的菲华善举公所董事长吴荣祥,讲述有146年历史的菲律宾华侨善举总会却已有142年历史。 关向东 摄
菲华善举公所董事长吴荣祥开口即言:我今年88岁,比较齐主席故事里的人物,还算年轻,但我所服务的菲律宾华侨善举总会却已有142年历史。我们办医院、建义山,为华侨华人服务菲律宾华侨联考,马尼拉的一场“中国故事与菲华故事分享会”,让菲华乡亲从出生到去世都被温暖以待。他介绍,从几座茅草屋起家,如今菲华善举公所创办的中华崇仁医院已经有6千多平方米面积,近千张床位,在市区的新院也破土动工。医院常年为菲律宾贫苦人群施药、免费治疗,深得民心。
菲华各界联合会主席蔡志河表示,透过小小的侨批、享誉菲岛的捐建“农村校舍”、“志愿消防”、“义务诊疗”菲华三宝的故事,可以透视旅菲华侨的移民史、创业史,了解菲华勇于开拓、守信重义、爱国爱乡的精神。
菲华工商总会黄拔来理事长分享,该会的“点亮未来”扶助计划,专门扶助菲律宾贫困优秀大学生,已经有400余位学子受益。2017年,棉兰老岛马拉维战事结束后,该会分两期为当地居民捐建120幢“希望之屋”居屋。2017年底杜特尔特总统和菲国防部长菲律宾华侨联考,参加了首批居屋证书移交给居民的仪式,盛赞菲华对政府反恐行动的务实支持。
菲律宾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董拔萃副主席家乡在泉州永宁古城,幼年经历让他格外关注台湾问题,如今是海内外知名的台湾问题专家。他介绍,菲律宾统促会成立17年,8任会长承前启后,坚守海外反独促统阵地,今年6月还将承办全球反独促统大会。 关向东 摄
旅菲各校友会联合会郭从愿主席介绍说,菲华在菲律宾以2%-3%的人口创造了超过三分之一的财富。因此,在菲律宾重大事务上,菲华团体拥有一定的建议权。同时,菲华有爱乡爱祖(籍)国传统,比如福建乡亲对晋江、石狮的贡献QS100名校留学,获得家乡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肯定。如今中菲关系进入黄金时代,菲律宾也快速发展,拥有良好人脉资源和实力的菲华,一定可以成为“一带一路”上中菲两国合作的友好使者。
菲律宾也是全球反独促统一个重要阵地。菲律宾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董拔萃副主席家乡在泉州永宁古城,幼年经历让他格外关注台湾问题,如今是海内外知名的台湾问题专家。他介绍,菲律宾统促会成立17年,8任会长承前启后,坚守海外反独促统阵地,今年6月还将承办全球反独促统大会。
故事分享会上,菲律宾侨领如数家珍,意犹未尽。齐全胜感慨说,代表团在菲两天参访,感受到菲华群体很深地融入了菲律宾社会,同时中华民族勤奋又智慧,团结奋斗,爱乡爱(祖籍)国的精神,在菲华社会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侨网马尼拉3月23日电 题:马尼拉的一场“中国故事与菲华故事分享会”中国侨网记者关向东)
菲律宾华侨联考,漳州人在菲律宾简史
漳州人在菲律宾简史(中国漳州)郑来发菲律宾马尼拉从16世纪起就是一个重要的商港。早在西班牙殖民者来菲律宾的二三百年前,许多漳州商贩、
工匠和园艺工人来到马尼拉定居。如明成化年间,龙海角美镇鸿渐村许氏族人已有人定居马尼拉。尔后,鸿渐村人到马尼拉越来越多,至1491年
,该村十户就有七、八户到吕宋谋生。至今村里还保留一座建于明成化年间的“郑和庙”。明代何乔远(1557—1631)在言及吕宋时
曾指出“吕宋,海中小国也。……其地迩闽,闽漳人多往焉,率居其地。”1602年,马尼拉已有华侨三万人,其中海澄县籍占十分之八。明隆
庆漳州月港开放后,随着中菲贸易的发展,漳州人越来越多地附搭月港商船到马尼拉定居,绝大多数做生意,一部分工匠从事手工业。西班牙人的历
史文献中说:闽南商人通常被称作“(生理)。大体上而言,侨居在马尼拉的闽南商人大多来自漳州府,特别是来自漳州府属
下的海澄、龙溪和漳浦等地的村镇。或许因为漳州府商人在吕宋岛有甚高的知名度,以至于1590年西班牙驻马尼拉主教甚至用
漳州省这一称谓来指代整个福建省,“漳州是最靠近这块土地的中国省份,所有来这里贸易的生理人(指中国商人)都是从该地启航的”;“因为他
们有每年来群岛进行贸易的习惯”。西班牙殖民当局1582年设立一个固定的地方让华侨集中居住和贸易,这个地方叫八连市场,华侨称为“涧内
”。八连市场几经变迁,规模越来越大。1588年有150间店铺,1591年有200间店铺,住有2000人华侨,到1629年八连市场失
火前已有店铺800间,居民1.2万人。这些店铺大多数由漳州人经营。马尼拉的漳州华侨商人分为两类:一类经营商行公司,从事批发和中介商
业务,销售月港运来的生丝、丝织品、陶瓷及干货等。另一类是零售商,包括“菜仔店”(零售店)和流动摊贩。马尼拉的漳州华侨除了经商外,
还有一部分是拥有手艺的工匠,从裁缝、面包师、木匠、银匠、木匠、石匠、鞋匠、雕塑匠、鞋匠、锁匠、泥水匠等应有皆有。如马尼拉各教堂里所
供奉的天主教神像,大多出自漳州雕匠之手。八连市场、生丝市场、修道院、医院和石砌的房屋是由漳州华侨建造和设计的的。这些建筑物使用的砖
瓦是由他们自己制造的。他们利用在海岸上发现的白珊瑚和牡蛎烧制出一种新石灰,价廉且质量极佳,大大降低了建筑成本。漳州华侨对大帆船贸易
做出很大贡献。许多穿行太平洋的大帆船是在马尼拉和甲米地由漳州华侨造船木工帮助下建造完成的。一部分漳州华侨也在大帆船担任中层管理人员
和水手。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档案馆中保存一份距今约400年、厚达千页、近两万字词的《漳州话词汇》,被认为是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西班牙语
、闽南语(漳州腔)、官话的对照史料,记录了17世纪生活在菲律宾马尼拉与北台湾的闽南人所使用语言。1602年,西班牙殖民者对马尼拉
华侨大屠杀,海澄华侨被杀约2.4万人菲律宾华侨联考,漳州人在菲律宾简史,从此漳州人移民菲律宾很少。至清中叶,漳州人移居马尼拉的又增多,以龙溪县籍为多,主要来自石(美
)角(美)东(美)、榜山、石码、步文等地。据漳州侨乡族谱统计: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龙海角美镇杨厝村杨氏族人就有43人移居马尼拉
;东山村林氏族人有16人移居马尼拉;埔尾村林氏族人有32人在马尼拉。光绪年间,龙溪县华侨分布在马尼拉、怡朗、宿务、卡拉扬的约有1万
多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一部分漳州华侨接受洗礼,娶当地土著人为妻,成为天主教徒。他们的后代为菲华混血儿,有的成为富商,有的进入上层主
流社会。1861年,许尚志南渡菲律宾马尼拉,先跟老渔民林费利一道打渔为生。1866年迁往中吕宋布拉干省马洛洛镇,娶一菲女为妻,加入
天主教,取名“何塞”,按当地习惯,把自己的姓名许玉寰三字连在一起,省略中间的“玉”字,加上尊称“哥”作为家族姓氏,全名“何塞·许
寰哥”。许尚志起初经营小种植园,至1877年,种植园扩大到数千亩,又开设糖厂。最后定居打拉省帕尼基市,继续经营种植园、糖业、米业、
建筑承包业,逐渐成为华裔名门望族。菲律宾前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夫人就是许寰哥的曾孙女。1870年,福建龙溪人林旺竞选甲必丹,声明如能
当选,愿买一块地皮作为华侨墓地。林旺当选后果然履行诺言,出资购地一段献出美国藤校留学,就是现在的马尼拉华侨义山的“旧仙山”,是为华侨义山之始。
在当时能当选甲必丹,又能购一块地,这说明林旺当时的财力和声望。林伯,番名朗西夫,出生并生长在吕宋一老戈。其父林登,原系福建龙溪人,
在吕宋娶番妇为妻,生下林伯。林伯在当地成家立业,并置造船只,从事吕宋岛的沿岸航运。龙溪县人林光合是富裕商人,1888年曾代理马尼拉
甲必丹。其子林合继承其父林光合的产业,扩大营业范围,经营马尼拉至达古潘的铁路线。其公司还代理槟榔屿建源保险公司、香港保安与财安两个
海运保险公司的业务。后来又成为菲律宾银行董事之一。他积极参与菲律宾独立运动,1889年任马洛洛斯革命政府的国会议员兼三人货币委员会
委员,负责签署共和国纸币的发行。据1925年出版的《菲律宾华侨年鉴》记载:1898年就任第一菲律宾共和国总统的荫米溜·亚银那洛将军
的祖母是华人,姓蔡,是福建漳浦县南蔡乡人。亚银那洛因年幼时即成为孤儿,是这位蔡姓华人祖母抚育长大的。亚银那洛还曾两度回到中国的家乡
去祭祖。民国时期,不少漳州华商从经营珠细里而发展为经营百货公司,如黄思成、黄必应、王江耀、王汉全起初经营珠细里,而后,黄思成创设聚
兴商业有限公司,每年交易额150万比索,资产50万比索;黄必应、黄必禄开设黄聚兴百货店,每年交易额200万比索,资产60万比索;林
尚畴的信义百货公司每年交易额30万比索,资产20万比索。还有王汉全开设福昌公司,经营欧美面粉及杂货;林济锥开设瑞昌号,经营珠细里生
意;蔡乌石经营福安百货店;20世纪30年代,马尼拉有三、四十家铁器商,其中不少是漳州华侨经营的。杨在田经营创办“瑞隆兴铁业公司”,
俗称“杨知母兄弟五金公司”,经营进出口运输铁制品、国内的船部件,同时经营各种商品,做制造商进出口代理人、担保人,业务蒸蒸日上。杨在
田的孙子经营瑞隆兴铁业公司时,从欧美进口铜铁各种货品批发零售,在马尼拉开设合福记铁业公司并在纳卯、宿务开设瑞隆兴分行,每年交易额4
00万元,资产200万元。经营铁业的还有许万丽的许自德铁业公司,自办欧美铁器、色料、马车料等等,年交易额100万元,资产40万元;
许万儒的高原铁业公司,年交易额40万元,资产10万元。后来许自德铁业公司由许万鳞经营,许万吉经营许源隆铁店;许汝事经营高原号;龙溪
县杨永教开设杨记分行,经营铁电器。经营布店的有蔡朝贵、姚清江、林永健、孙连兴等。经营药店的有漳浦县佛昙的杨乃甫,1915年与郑汉
祺合营中兴西药房,是华侨经营西药第一家。1921年与其子在洲仔岸自开德全西药房。1929年与三民药房合组杨眷西药房有限公司,规模益
大。开办工厂的有蔡水渊的针织工业成衣厂,马永章的福全美号榨油厂。还有郭有品经营天一信局,郭尚深经营大中汇兑信局,吴宗明开设印务馆。
在菲律宾其它各地经商的漳籍华商有:荖旺的郭振文(正合和号店东)、郭庆楚(庆昌号经理)、郭清连(源义号股东)、郭炉香(源义号)经理;
苏洛的蔡辛酉(裕丰号店东)、周三才(源通号店东);还有宿务的蔡肇庆、黄碧铜;亚巴里的郭象治、郭水恒;甲描育的林振焕;纳卯的林全份;
描东芽示省的蔡乌砖、蔡朝贡等。1952年,龙溪、海澄县籍华侨与同安县华侨成立龙同海菲律宾联乡总会。50–80年代,马尼拉漳州华商
有黄西仕经营布行,黄则流经营杂货,苏水顺经营百货,郭文源经营土产,陈财木经营百货店,孙隆坂经营中西餐馆菲律宾华侨联考,许文仲经营新国华商业公司,
林德强经营煜恆商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春秋影业股份有限公司,黄明芳经营明星商业、万雷布业、礼智布业,郭尚镳经营联联商业公司,王有成经营铁
店五金;张家福经营印刷厂和制盒有限公司,蔡培场经营呢毛厂,林长记经营针织公司,蔡振宗经营皮革厂和塑料制造厂,徐文禄经营皮包厂等。据80年代统计,祖籍漳州的菲律宾华侨华人有3.3万人。中国改革开放后,恢复对华侨侨眷的出国审批。一批漳州人通过投亲、投资移民菲律宾,他们在中国出生成长,接受故乡教育,与祖国和家乡感情深厚,联系密切,更了解祖国和家乡的政情、社情和民情。菲律宾漳州商会的成立,必将为推动菲律宾与漳州的经贸往来扮演积极的角色,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谱写海丝新篇章。
献花(0)
+1
(本文系开漳祖地燕…首藏)
菲律宾华侨联考,中国移民菲律宾每年大约有多少人
中国人移民菲律宾历史久远,在漫长的移民历史进程中,菲律宾华侨对菲律宾社会有着重大的历史贡献。
华侨移民菲律宾时间较早,但是大量移民菲律宾是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而且早期华侨主要聚集于菲律宾的中心城市——马尼拉地区。
华侨在菲律宾具有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当他们到达菲律宾后,运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为菲律宾社会的开发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华侨是菲律宾经济开发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其职业囊括各行各业,可以概括为商业、农业以及手工业三个层面,因此探讨菲律宾华侨对菲律宾经济的贡献,可以从商业、农业和手工业层面入手。
商业上,华侨是菲律宾零售行业的主力军,其经营行业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菲律宾经济中心的马尼拉城外的涧内,无处不可见华侨经商者,16世纪末,涧内“有华侨八千余人,商店四百间”菲律宾华侨商业经营活动涉及菲律宾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关乎着菲律宾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每天城门打开后,便有大量西班牙人和菲律宾人络绎不绝地前往八连同华商购买日常生活用品。
除零售商的经营者外,菲律宾华侨还从事联系各方的贸易活动、中介商的商业活动,华侨商业活动范围除马尼拉外,还深入菲律宾群岛各个地区。华侨从事的中介商活动,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发展,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华侨在菲律宾的商业活动无处不在,对菲律宾社会生活以及经济、政治起到重大作用,西班牙学者曾作过评价:“如果没有了中国人的商业和贸易,这块领地就无法生存下去。”
手工业上,华侨是菲律宾手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菲律宾华侨中,有相当一部分从事手工业者,他们对菲律宾手工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西班牙统治时期,殖民者对中国手工业者移民菲律宾持欢迎的态度,故有“我人百工技艺有挟一技以往者,虽徒手无不得食物,人争趋之。”
西班牙殖民者之所以欢迎华侨手工业者前来菲律宾,因为西班牙殖民者需要手工业者就地生产生活必需品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西班牙人在菲律宾的人数较少,而菲律宾土著人又较为懒惰且在手工业上的技术和经验上无法与华侨相提并论,因此西班牙殖民者对中国手工业者实行招来政策。
随着华侨手工业者的到来,菲律宾的各种工匠和技师,如裁缝、皮匠、鞋匠、木匠、理发匠、面包师、蜡烛制造者、糖果匠等各行业的技艺人员都由华侨担任,形成由华侨工匠经营菲律宾所有手工业的的局面。
华侨手工业者不仅生产日常生活用品,还将中国的先进生产技术传授菲律宾人,如中国的冶铁、金属品制造、陶器瓷器、家具制作技术、麻织纺法以及油漆制造等技术。
农业上,华侨是菲律宾农业开发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西班牙殖民者到来之时,菲律宾人还未懂得除草施肥,农业发展仍居于原始状态。随着中国人的到来,从事菲律宾农业生产的华侨,将中国的经济作物品种、农业的耕种方法以及农业生产工具等带到菲律宾。
在经济物种引入上,蔬菜白菜、芥菜和豌豆,水果桃、李、梨、袖、柑桔和枇杷以及甘蔗等物种均由中国传入菲律宾,促进中菲物种交流,大大丰富菲律宾的农作物品种;在耕作方式上,北吕宋的梯田耕种方式也是源自于中国;在农业生产工具上,犁、水牛、水磨等生产工具也是从中国传入菲律宾。
除此外,华侨农耕者还将菲律宾内湖()沿岸大片土地开垦成肥沃的的农田。由此可见,华侨对菲律宾农业的开发和发展具有重大贡献,不仅丰富了菲律宾农作物品种和改进菲律宾农业耕作方式以及生产工具,还促进了当地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华侨对菲律宾渔业和园艺业等也有着较大的贡献,如将中国的水果嫁接技术和捕鱼技术传入菲律宾。华侨在渔业上的经营,促进了菲律宾渔业资源的开发,增加菲律宾鱼产品资源的供应。
综上所述,菲律宾无论是商业、手工业还是农业的开发与发展,都离不开华侨群体的作用,足见菲律宾华侨在菲律宾经济开发与发展上的重大贡献。
菲律宾华侨带来技术的同时菲律宾华侨联考,中国移民菲律宾每年大约有多少人,亦带来中国文化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菲律宾文化发展。较之经济层面的影响,华侨对于菲律宾文化层面的影响确实相形见绌,但是中国文化习俗对菲律宾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据研究显示,在菲律宾国语中,约有650个文字出自于华文,这些文字包括食物、花草、蔬菜、农工商业用具等的名称。中国文化对菲律宾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风俗习惯上,早期菲律宾的祭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安排、白衣送丧等习俗均“起源于中国”。
在菲律宾的男女婚姻中,听取父母之命并有媒妁之言的父母主婚与媒约聘金制度,无疑由中国传入。华侨自身所具有的人物性格特点对菲律宾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菲律宾社会尊老爱幼、重视家庭、热情好客以及勤劳等特点都离不开华侨的影响。
另外菲律宾人的饮食习惯也受到华侨的影响,如中国面食产品的流入,使菲律宾人原先习惯于大米及大米制品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面制食品开始在马尼拉居民中流行开来。由此可见,华侨对菲律宾文化的影响犹如润物细无声般逐渐渗透于菲律宾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虽微但却无处不在。
华侨的到来,促进菲律宾人和华侨族群的融合和发展。早期来菲华侨,主要以男性为主,因此华侨到达菲律宾后,由于生理、生存或其他等各方面原因与当地女性组合家庭。伴随华男菲女混合新家庭的组成,具有中菲两大民族特性的华菲混血儿随之诞生,在菲律宾土生土长的华菲混血儿被称为华裔混血儿,即所谓的“密斯蒂佐”(或)。
根据优生学理论,不同种族之间的通婚可以起到改进民族气质的作用。中国是文明古国,而菲律宾在过去是还未开化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气质相对优于菲律宾,中菲通婚一定程度有助于菲岛民族气质的改进。
在中菲通婚家庭中美国top30名校留学,华侨勤劳刻苦、努力奋斗的民族精神对密斯蒂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他们逐渐养成同样优秀的民族精神。菲律宾人也普遍承认“中菲民族通婚,岛国民族,因而得到改良。”
密斯蒂佐不仅在无形中受到父亲优秀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还受到母亲菲律宾民族的优秀品质的感化,甚至是殖民统治者西班牙文化的影响,因此说密斯蒂佐是多方文明的集合体。如施雪琴教授所言,“华菲混血儿的产生实际上是华人文化、菲律宾文化及西班牙文化互相涵化的结果。”
华菲混血儿一方面保持了华人和菲律宾人的某些体貌特征和风俗习惯,继承华人祖先经商才能,认同菲律宾社会;另一方面又在文化上吸收西班牙文化的因素,如信奉天主教,讲西班牙语等。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讲,华菲混血儿是一种“新菲律宾人”。
菲律宾革命战争期间,菲律宾华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援助。在1896-1902年菲律宾反西抗美独立战争期间,菲律宾华侨通过不同的方式支持与援助菲律宾革命战争。
菲律宾华侨支持和援助菲律宾革命战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购买公债、捐赠钱物,革命战争爆发后,革命政府大力向菲律宾华侨推销公债。菲律宾华侨支持革命战争,购买公债和捐赠钱物,如刘亨赙仅一人先后为菲律宾革命政府募集钱款高达几十万比索;在若干省份,菲律宾华侨的捐赠数额是所居住社区的其他人数额的两倍。
二是缴纳税收,菲律宾革命政府为筹集战争经费,向菲律宾华侨征收税款,如特许费、战争特别税和人头税等,1899年华侨缴纳人头税达30万比索。
三是直接投身革命战争事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刘亨赙先生。1896年革命战争爆发后,刘亨赙同年便投身革命事业,在战争期间,他不仅为革命战争献计献策,如针对军队武器缺乏现状建议建立革命兵工厂等,同时还将生死置之度外肖勇作战、屡建战功。
凭借战绩官职快速提升,1896年参战时为步兵中尉,1896年11月晋升为上尉,1897年2月晋升为少校,1897年10月晋升为上校,1898年9月提升为准将。另外刘亨赙还积极动员菲律宾华侨参加革命战争,为革命事业奉献力量。
菲律宾革命战争期间,菲律宾华侨对菲律宾革命事业的支持和援助大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菲律宾华侨报刊起步较晚,1888年杨维洪先生出资承办的《华报》是菲律宾第一家华侨报纸。杨先生精通中、英、西三国文字,是菲律宾华侨社会“三枝笔都会写字”的稀缺人才,菲律宾华侨报业的萌芽发展离不开杨先生的积极推动。
杨先生曾是陈谦善甲必丹公署内的一名秘书,因工作性质经常与西方人打交道,这使他深深认识到创办华侨报刊重要性,因为华侨报刊既可以开启菲律宾华侨民智,又可以凝聚侨心、捍卫华侨正当利益。
1888年,杨先生将兴办华侨报刊的想法落于实际,在马尼拉创办了菲律宾华侨社会首家报纸—《华报》,这是菲律宾华侨创办报刊的滥觞,《华报》1890年更名为《岷报》,由陆伯州担任总编辑职务。华侨报刊创办萌芽时期,由于菲律宾华侨的读书看报意识淡薄,报刊的订阅和广告刊登十分有限,《岷报》出版未及一年因经济危机停刊。
造成停刊的原因,一方面是报纸内容多为爱国主义,脱离菲律宾华侨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是菲律宾华侨社会读书看报的风气仍未形成。
从整个菲律宾华侨报刊发展史来看,这一时期是华侨报刊缓慢发展的草创时期,报刊在数量、类型等方面都获得一定发展,为菲律宾华侨抗争1921年簿记法案的舆论宣传奠定基础,但是菲律宾华侨的民智有待进一步开化、舆论宣传意识有待提升,华侨报刊发展仍需不断前进。
美国统治时期,菲律宾华侨社会的发展变化菲律宾华侨联考,尤其是华侨商业、华侨报刊、华侨教育和华侨社团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华侨经济实力、凝聚力和维权意识等,为菲律宾华侨抗争1921年簿记法案奠定基础。
[1]陈鸿瑜.菲律宾的政治发展[M].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
[2]陈荆和.十六世纪之菲律宾华侨[M].香港:新亚研究所,1963。
[3]陈烈甫.菲律宾的民族文化与华侨同化问题[M].台北:正中书局,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