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160期 学术月刊
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专题(下)
【编者按】鉴于国内对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认识不足的问题,以及国内相关研究借鉴和参考的需要,本刊特邀朱其、洪再新、丁宁、钱志坚和张坚五位专家学者分两期围绕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在6月24日的“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专题(上)”中,朱其就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主要成果与局限问题做了综述,而洪再新则重点探讨了高居翰的意义;在本期,丁宁从个案入手探讨了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新动态,钱志坚从学科和方法论的角度对英语世界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做了梳理和总结,张坚则就20世纪早期美国大学艺术教育语境与引入中国书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期导读
从史料到史识的检验
▲丁宁
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研究及方法演变述要
▲钱志坚
德里斯珂:早期美国大学中的中国书画
▲张坚
虽然美术史的研究对象具有颇为特殊的规定性,因而与一般的人文科学的研究有诸多相异之处,但是,与此同时,美术史研究也与一般的人文科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将其置于人文科学研究的范畴中予以衡量,事实上,更利于客观地评骘其优劣与得失。
如果我们要判断海外于中国美术史相关的研究目前究竟处在何等层次上,那么,首要的就是看其占有了怎样的史料,又是用怎样的方法形成什么样的相应结论(也即特定的史识),也就是说美国top30名校留学,我们若采取通常评判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时的通例做法,那么香港大学艺术史博士,海外美术史研究的水平就不难见分晓了。而且,比较靠谱的做法就是以个案为依据,因人而异地予以分析和评价,而不做任何笼而统之的结论。
祈大伟 《中国艺术及其与西方的遇会:艺术中异他性的调停及其历史阐释》
这里,不妨举隅一二,主要着眼点当是近些年活跃的研究者及其著作成果。
英国学者祈大伟(David James )1983年毕业于伦敦大学考陶尔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目前是香港大学美术系的教授,研究重点是中国和欧美的艺术。主要英文著作有《现代艺术:图录导引》(与人合著,1987)、《战后美国绘画与雕塑中的东方思想影响》(1988)、《艺术与场所:站在香港角度看艺术论集》(1996)、《现代中国艺术》(2000)、《香港艺术:文化与非殖民化》(2001)以及《中国艺术及其与西方的遇会:艺术中异他性的调停及其历史阐释》( Art and Its with the World: in Art and Its ,2011)等。以最后一本著作为例,这是近期相关中国美术颇为重要的研究成果。此书由6个章节组成,分3个部分,即“轨迹:中国艺术家与西方”“引进的体裁”和“回家: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城市”。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章节,无疑就是“谭其华:在18世纪伦敦的中国肖像雕塑工匠”(“谭其华”为译音)。这一章节涉及的材料(包括私人信函)散布于英国、美国和荷兰等地的图书馆与博物馆,作者令人信服地描述了最早进入18世纪晚期欧洲艺术界的中国广东艺术家谭其华的情况。
尽管谭其华在英国的活动时间不是太长(1769-1772),但是,他应邀参加了1770年第二届皇家美术学院展览,并被记录在当时的展览目录上。这是中国甚或亚洲艺术家第一次应邀参加如此重要的西方美术展览。为此,在为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而作的油画作品《皇家美术学院院士群像》(1771-1772,藏于伦敦皇室典藏)中,德国画家约翰·佐梵尼( )还特意将这位中国艺术家画在英国画家杰明 ·韦斯特( West)和杰里迈亚·迈耶( Meyer)的身后。饶有意味的是,佐梵尼所画的并非全部皇家美术学院的院士,而是那些颇为杰出的成员,包括当时参展的女画家安吉丽卡·考夫曼( )和玛丽·莫泽(Mary Moser),不过,因为现场有男子裸体模特儿,而考夫曼和莫泽是女性,就只能在画中以挂在墙上的肖像画的形式出现。谭其华得以置身于这样非同寻常的画面上,不难推想,在当时可谓一种莫大的礼遇。同年,谭其华还被邀去大英博物馆品鉴中文藏书,可见其并非胸无点墨的工匠。当时与谭其华交往过的名流有:著名的陶工和企业家乔赛亚·韦奇伍德( ),著名建筑师威廉·钱伯斯( ),著名德国画家约翰·佐梵尼( )以及著名作家詹姆斯·鲍斯维尔(James )等。
他刚到英国不久,就被国王乔治三世和王后夏洛特接见过。难得的是,作者还找到了出诸英国画家查尔斯·格里尼翁( )之手的两幅肖像速写,它们均生动地刻画了谭其华的音容笑貌,其中一幅下落不明,仅有印刷品可考,而另一幅则收藏在牛津的阿什莫林博物馆。此外,英国画家约翰·汉密尔顿·莫蒂默(John )于1771年还展出过他的油画《中国塑像人其华》(藏伦敦英国皇家外科学院亨特博物馆)。当然,在祈大伟的研究出现之前,并不是没有人研究过谭其华。最早在艺术史的文献中提及这位中国艺术家的是威廉·惠特利( T. )的《在英国的艺术家及其友人,1700–1799年》第1卷(1928年),而且,惠特利的文本也是后来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问题是,限于篇幅香港大学艺术史博士,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专题(下)| 丁宁:从史料到史识的检验,惠特利并没有在书中给出论述需要引证的原始参考资料的来源,因而为后来研究的深入带来了一定难度。好在祈大伟在大英博物馆的版画与素描室里找到了“惠特利论文”专题资料,从中读到了惠特利当年留下的详尽注释以及各种各样的剪贴材料,相关史实的坐实就迎刃而解了。与此同时,至少还有两篇文章讨论到了谭其华及其艺术:一是1942年奥布里·托宾( J. )的文章《中国雕塑家其华和“中国青年”黄亚东》(载《英国陶瓷行交易》),二是1952年大卫·派帕(David Piper)的《一位中国艺术家在英格兰》(载《乡居生活》)。
不过,所有这些大多简略而又泛泛而论,而且,也尚未将谭其华其人其作与在英参展这一事实放在中西艺术交流的历史坐标上予以审视和评价。可以说,祈大伟是第一次将所有文本、图像材料整合起来,完整地再现了谭其华及其作品在英国的展示与接受。如果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中国文人有意识地接受和介绍西方艺术还是20世纪初(光绪三十年)的事情,那么,谭其华的旅英活动则早了130多年。如果认定郭嵩焘是中国最早(光绪三年)直接而又广泛地接触西方美术的人,那也晚了100多年!放到亚洲的视野里,1829年,来自爪哇岛(荷属东印度)的拉顿·沙勒(Raden Saleh ,1807–1880)到荷兰习画于两位当地画家,即安德烈亚斯·谢尔福特( )和科纳里斯·克鲁斯曼( ),此前他在茂物(又译博果尔)师从过比利时画家佩恩(A.J. Payen)。他在荷兰创作的作品呼应了欧洲当时的浪漫主义运动,从而具有了“现代性”,也有幸在荷兰国家博物馆展出作品。相比之下,谭其华与英国同行的互动,在时间上,较拉顿·沙勒早了半个多世纪。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断定中西方艺术家的深入交流(而非单纯学习)的起始点提供了新的确凿依据。
甘淑美 《丝绸、瓷器及漆器:中国和日本在1500-1644年间与西欧及新世界的贸易》
英国独立学者甘淑美( )1999-2000年在苏富比学院、伦敦曼彻特大学获得装饰艺术硕士学位,2008年撰写《克拉克瓷:全球贸易在16世纪末期和17世纪初的崛起》(Kraak :The Rise of Trade in the Late 16th and Early 17th )一书,2015年在荷兰莱顿大学获得艺术史博士学位。她对中国外销瓷的研究十分深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对有关史料的深掘细耕。她在许多学者不曾关注或使用过的资料中常常有所发现。譬如,她极为看重基于个人、家族对陶瓷的描述与记录。据说,她曾用若干年时间在一个贵族家庭的陶瓷记述中找到了“青花瓷”英文名称的源头。出版于2016年的学术专著《丝绸、瓷器及漆器:中国和日本在1500-1644年间与西欧及新世界的贸易》(Silk, and China and Japan and their Trade with and the New World 1500-1644)更是一部力作,获得了学界的普遍关注以及好评,而对于我们眼下热衷的丝绸之路的相关研究无疑也会有推进和启迪的作用。作者涉及的研究对象极为复杂,有极大的难度。但是,她眼中的史料是第一手的档案材料、船运记录、个人书信、商店清单、拍卖纪录、财产收藏目录、游记、遗嘱、宫廷文件、合同以及私人日记等,从而有可能真实而又生动有致地展现了16-17世纪东方通过中国的丝绸、瓷器及日本的漆器和欧美展开贸易的盛况。这一在资讯上几乎无所不包的著作让人们淋漓尽致地感受了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互动影响以及由此而生的特殊的物质文化。如果没有占有充分而又多样的原始史料,对这种文化交流全景式的描绘与分析就绝无可能。
仅从以上两位学者的研究来看,我们不难体会到,新近出现的海外学者有关中国艺术的研究颇多可圈可点之处。他们对史料的孜孜以求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而且,我们可以期待,建立在丰富而又坚实的史料基础上的研究足可以开启一个个的问题群,将研究者引领到更有意味的领域之中。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对海外优异的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倍加关注,不会是多余的。
(作者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原文注释省略)
香港博士申请难度,香港Top3院校各专业申请难度——史上最全汇总分析!
香港留学这两年一直是大热门,申请人数激增,录取难度水涨船高,尤其是留学生梦校-港前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更是热门中的热门。
随着申请季进入尾声,今天我们一起看看港前三院校哪些专业最难哪些专业容易申请,给准备申请的小伙伴一些参考~
香港大学
港大作为香港Top 1院校,在经济、金融、会计、生物医学、牙医、法律、教育、政治学与社会科学等各领域都有不俗的实力,也是留学生的首选院校。
就近年录取结果看,港大比较偏爱985/211院校背景的学生,大部分课程都要均分85+,当然很多课程也录取了部分双非院校学生,但均分一般要88+。
(港大全球赞誉和认可,图源:港大官网)
最难申请专业 …
港大最难申请的专业集中在热门专业,经管学院专业一直是最难申请专业代表,尤其是金融更是难上加难,一般录取的都是内地TOP10的985或重点财经类院校香港博士申请难度,香港Top3院校各专业申请难度——史上最全汇总分析!,而且均分要达到85-90;
还有传媒、数据科学、企业与金融法等专业也是最难申请专业之一,建议相关学科重点院校且背景极其优秀的同学申请。
◾ of 金融硕士
◾ of Laws in and Law企业和金融法硕士
◾MSoSc in Media, and 媒体、文化与创意城市硕士
◾ of 新闻学硕士
◾MSc Data 数据科学硕士
◾MSc 计算机科学硕士
◾ of 会计硕士
◾MSc 商业分析硕士
◾ of in 金融科技金融硕士
中等难度专业 …
港大中等难度专业一般集中在文社科以及部分理科类专业,像教育学虽然热门,但每年还是会给双非院校学生发录取,但要均分足够高一般86+或者工作经验丰富。
其他像中国发展研究、文化研究、城市规划类专业,都是中等难度,只要背景符合要求均分也不错,希望还是蛮大的。
◾ of 教育硕士
◾MA China 中国发展研究硕士
◾MA 英语研究硕士
◾ of Arts in 博物馆研究硕士
◾MA and 文学与文化研究硕士
◾MSc Urban 城市规划硕士
◾MA and 交通政策及规划硕士
相对容易申请专业 …
港大也有相对冷门容易申请的专业,比如工程学院很多课程对于均分要求并不高,一般985/211院校均分80+、双非院校均分85+,满足对应学术背景要求申请到的概率很大。
还有部分不需要相关背景的专业,比如环境管理、城市规划、文化研究等不仅可以跨专业申请,均分要求也不高。教育学院虽然热门,但交叉学科专业相对好申,比如学习科技、设计与领导力硕士。
◾ of in Urban 城市规划理学硕士
◾ of Arts in the field of and 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的文学硕士
◾ of in 环境管理
◾ of in 可持续环境设计硕士
◾MSc and 图书馆及信息管理硕士
◾ of in , and for 学习科技、设计与领导力硕士
◾ of 工程学院课程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图灵奖得主任教的大学,也是全港唯一实行书院制的大学,有亚洲“常春藤”之称,其护理学、传播与媒体研究、语言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等专业都位列世界前30位。
同港大一样,港中文也偏爱985/211学生,一般均分要求在85分以上。
(港中文QS学科排名,图源:港中文官网)
最难录取专业 …
港中文最卷的专业绝对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录取人数少,一般招生数在50人以内,即使是985学霸也会折戟于此。
而工商管理学院虽然录取的学生985/211居多,但双非学生依然有机会,只是需要有高分成绩,建议均分90+,以及需要提供GRE成绩。数据、计算机相关专业也是热门专业,申请难度偏高。
◾MA in 全球传播硕士
◾MSSc in 企业传播硕士
◾MA in 新闻学硕士
◾MSc in New Media新媒体硕士
◾MSc in 金融硕士
◾MSc in and 精算及保险分析硕士
◾ of 会计硕士
◾MSc in 商业分析硕士
◾MSc in 计算机科学硕士
◾MSc in Risk and Data 风险管理科学与数据分析硕士
中等难度专业 …
虽然港中文的法学专业也不容易申请,但每年也有双非学生拿到录取,一般需要2-3段法院、律所实习经验;经济学系专业比工商管理学院专业相对好申请,但需要相关背景,建议数学背景优秀的同学申请;其他理学院、工程学院专业难度适中。
◾MSc in 经济学硕士
◾MSSc in 全球政治经济学硕士
◾ of Laws法学硕士
◾MSc in and Smart 地理信息科学与智慧城市硕士
◾MSc in 认证化学硕士
◾MSc in E- and 电子商务与物流科技硕士
◾MSc in 电子工程硕士
相对容易申请专业 …
港中文相对容易申请专业集中在社会科学院,像中国研究专业可以跨背景申请,但需要有力的PS说明;公共政策、公共卫生、健康等相关专业也是相对容易申请的专业;数学、工程学科背景申请金融科技专业,也有很大的优势。
◾MA in 中国研究硕士
◾MA in 性别研究硕士
◾MSc 金融科技硕士
◾MSc in E- and 电子商务与物流科技硕士
◾MSSc in 公共政策硕士
◾ of 公共卫生硕士
◾MA in and 比较及公共历史学硕士
◾MSc in , and 环境信息,健康与公共管理硕士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创办于1991年,虽然成立至今只有30多年时间,但已经是世界排名前40,在世界最年轻大学中位列Top3。
港科技十分偏爱985/211背景的学生, 还有部分冷门专业对重点院校75+即可录取, 而其商学院大部分专业、以及热门专业对双非生接受度都不高。
(全球排名,图源:港科技官网)
最难申请专业 …
港科技最难申请的专业绝对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作为香港最好的计算机专业英国G5院校留学,港科的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基本上只录国内985院校和海本的学生,211和双非学生凤毛麟角。
商业分析、金融、国际管理等专业难度也是Top级别的,几乎只录取985/211院校学生,虽然我们也有双非90+均分、多段实习和科研经历的学生被录取的案例,不过除非异常优秀,双非背景依然不建议冒险。
◾MSc 商业分析硕士
◾MSc 国际管理硕士
◾MSc Big Data 大数据科技硕士
◾MSc Data- 数据驱动建模硕士
◾MSc 信息技术(资讯科技)硕士
◾MSc 信息系统管理硕士
◾MSc 会计硕士
◾MSc 金融硕士
◾MSc 金融数学硕士
◾MSc 全球运营硕士
中等难度专业 …
港科技中等难度专业主要集中于理科,像化学、生物工程类专业一般985/211院校83+,双非院校学生86+都有机会录取。
金融技术专业比纯金融学专业相对好申请,但是因为是热门专业更偏好复合型背景,如金融+理工科背景的,纯商科背景并不好申请。
◾MSc 分析化学硕士
◾MSc and 化学及能源工程硕士
◾MSc 生物技术硕士 of (MPM)公共管理硕士◾MSc 金融技术
◾MA – as a 国际语言教育硕士(对外汉语)
◾MA – as a 国际语言教育硕士(对外英语)
相对容易申请专业 …
港科技比较容易申请的专业集中在文化研究、公共政策等专业,但是比较看重雅思,建议相关专业申请。港科技环境类专业要求相对低,我们有211院校不到75分拿到offer的成功案例,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重点关注。
◾ of (MPP) 公共政策硕士
◾MSc and 环境科学与管理
◾MSc and 环境健康与安全硕士
◾MA 中国文化硕士
◾MSc China 全球中国研究硕士
以上就是港三院校部分专业录取难度分析了,申请的小伙伴赶紧收藏起来吧~有任何留学相关疑问,也可私信Dr. 哦!
福利领取
申请已经开始,准备留学的你:
◾是否已经清楚各国/地区的申请准备事项?
◾是否已经了解自己能申请上哪些学校?
◾是否对逆袭关键点了如指掌?
迷茫没关系!我们特意准备了《各国/地区留学申请详解+趋势预测》+《学员录取大数据》超全干货资料包!
全面留学申请解析、专家独家趋势预测、典型学生案例录取大数据助你快速明确硕博申请全流程香港博士申请难度,明晰自身申请层次,明确申请方向
① 热门留学地留学概况 (英港澳新)
② 英国硕士申请详解+趋势
③ 香港硕士申请详解+趋势
④ 新加坡硕士申请详解+趋势
⑤ 澳洲地区硕士申请详解+趋势
⑥ 博士(海内外)申请详解
⑦ 有录学子名校录取案例节选
⑧ 各国移民政策
⑨ 行前准备
加V有录网小管家:, 回复「最新资料」, 即可免费领取。
*此外,前50名报名的同学还将免费获得1次前名校招生官1V1竞争力咨询
香港博士项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开设全球研究博士项目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开设全球研究博士项目
郑永年教授在启动仪式上致辞。 马明霞供图
出席启动仪式的领导嘉宾、师生们合影
4月23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举办了首个博士项目——全球研究博士项目的启动仪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顾阳、人文社科学院代行院长郑永年、人文社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郝雨凡、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王立弟等出席启动仪式。
据了解,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自2014年成立以来,先后开设翻译(笔译/口译)及同声传译硕士项目、应用心理学硕士项目、全球研究硕士项目、翻译本科项目、应用心理学本科项目及英语本科项目。目前,学院学生总人数达743人,其中本科生514人,研究生229人。已毕业学生就业领域包含翻译、通讯、互联网、教育、金融等,工作地点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及其他一线城市,有力助推了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
顾阳表示香港博士项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开设全球研究博士项目,全球研究博士项目是人文社科学院第一个开设的博士项目,2022年还将开设应用心理学博士项目。除学位项目外,人文社科学院同时为全校本科生提供大学核心课程。
顾阳表示,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将以原创、独立的学术研究,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提供与时俱进、有远见的政策分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秉持着全人教育的理念香港博士项目QS100名校留学,将致力于建设中国文化中心,弘扬中华文化以及建设全球领先的中华文化培育基地。
郑永年作为导师代表发言,表达了对全球研究博士项目的3点期待:一是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目前急需国际事务管理人才;二是我们对博士的培养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找到兴趣所在,注重实践经验,深化研究目的;三是全球研究博士项目需要的是万里挑一的人才,我们期望培养具备钻研及实践能力并坚守学术理想的学者。同时,郑永年也给全球研究的博士申请人一些实用的建议,比如研究计划书应该方向明确、语言简练等。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研究博士项目将于2021年4月30日截止首轮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