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晚,伴随着美妙的歌声,代表着五大洲的银河般璀璨靓丽五环缓缓升起。随后奥运会体操金牌获得者李宁飞天点燃了火炬香港 博士 申办,1993年北京首次申奥,因黑幕以两票之差输给悉尼,15年后扬眉吐气,一首华语群星演唱的“北京欢迎你”火遍大江南北。为了这一刻,全体中国人民等了整整8年之久。
李宁点火
2001年7月13日,经过激烈的角逐,国际奥委会终于公布了一个历史性的结果: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交给北京。
当晚中国大街小巷万家灯火通明,无数国人走出家门,走上街头庆祝这历史性的时刻,这次申奥成功是无数人努力的结果。
可不为人知的是,曾在1993年,我国就申请过一次奥运会举办权,可惜仅以两票之差输给了悉尼,但在前几轮的票选中,中国一直位居榜首,但最后却塞翁失马输给了悉尼,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中又有什么内幕呢?
失之交臂
由于清政府长期的闭关锁国,中国比其他国家落后了一百多年。之后中国又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才正式走上了世界舞台。
长期以来,中国也一直希望可以参加奥运会,并刷新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老旧印象。但一直到上个世纪初,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提高,并且还一直处于受欺负的状态。再加上我国社会自身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当时并没有实力去参加国际上的奥运会。
但奥运会毕竟是全世界的体育盛会,我国也想通过这种重要的国际活动去展示我泱泱大国的风采。
直到1932年,我国运动健儿刘长春在当时中国动荡不堪、各国又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孤身一人远渡重洋,代表中国参加奥林匹克竞赛,但当时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
刘长春
时光荏苒,在之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我国男子射击队运动员许海峰为中国取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成为了中国奥运金牌首位获得者,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领域的零突破,是我国在奥运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之后英国G5院校留学,我国进一步想申请获得奥运会主办权,但是在当时,许多国家对中国都抱有质疑态度,他们认为中国参加奥运会且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并不足以承办奥运会。
因此举办奥运会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梦想,同时也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但凡是可以承办奥运会的国家,一定有着被国际社会所认可的地位以及自身雄厚的实力。
许海峰
当时的我国在经历过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对于当时展示国家发展实力的中国来说,承办奥运会无疑是一个向世界展示实力的绝佳机会。
1993年,中国也加入到了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的争夺赛中。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除了北京外,还有另外4个城市:澳大利亚的悉尼、英国的曼彻斯特、德国的柏林以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投票开始了,第一轮投票,中国以32票领先,悉尼以30票排在中国之后,伊斯坦布尔仅获7票被淘汰。
在第二轮投票中,中国以37票名列榜首,柏林则以9票出局。
第三轮投票时,斯威士兰委员因故返国,只剩88位委员参加投票。北京获40票,仍领先于获37票的悉尼,曼彻斯特被淘汰出局。
在前三轮的逐鹿之战中,中国的票数都远高于其他国家,只有悉尼是中国旗鼓相当的对手。
就在大家都以为这次的承办权非中国莫属时,谁知最后的结果却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北京时间1993年9月24日凌晨,全世界人民都怀着紧张的心情期待着这一刻,他们注视着讲台上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萨马兰奇就要公布选票结果了。然而,此时,萨马兰奇的嘴唇吐出两个字:“悉尼”。
中国仅以两票之差输给了悉尼,从而没能成功拿下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这样的结果让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到十分的意外,更是让本来势在必得的中国感到伤心。
萨马兰奇
也有许多人猜想,究竟是因为哪个国家才让中国输给了悉尼。有人猜测是因为朝鲜没有投票给中国,但朝鲜表示自己的那一票的确投给了中国。
也有人猜测中国与这次奥运会的承办权失之交臂香港 博士 申办,是由于保加利亚和埃及的代表弃票所致,一时间众说纷纭。
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在这次的竞选中虽有诸多遗憾,但结果就是如此,无法改变。
中国在之后的悉尼奥运会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王楠、李菊双打夺得金牌,蔡亚林是步枪冠军,吉新鹏羽毛球单打夺冠,男子体操队获团体金牌······
几年之后大家也对此事慢慢淡忘。但在之后的某一天,澳大利亚自爆内幕。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当年北京申奥过程中,澳大利亚方从中作梗。他们曾私下与非洲国家代表会面,以澳大利亚会给两个国家的体育建设进行投资为理由,将3.5万美金塞进了两位非洲国家代表的囊中。
要知道,当时中国与这两个国家的关系是非常友好的,如果没有这收受贿赂事件的发生,2000年奥运会的承办权必定属于中国。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多年,但澳大利亚的做法完全违背了奥运精神,这也间接导致了中国首次申奥失败,失去了向世界展示的机会。
中国成功申奥
对于中国什么时候才能举办奥运会,早在1908年,《天津青年》在一篇名为《竞技运动》的文章中,就向国人提出过,只是这个问题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就如同天方夜谈,遥不可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随着中国的国力逐渐增强,中国走上国际舞台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没能成功申办奥运会始终是所有中国人民心中的一个遗憾。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总是会留给努力的人,2000年8月28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在瑞士的洛桑举行,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承办资格后,评估团的维尔布鲁根曾真诚地说:“评估团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北京,北京奥申委的工作是积极有效的。”
是的,经过多年的等待,我们终于成功了,可殊不知,为了这场胜利,全国人民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当然,这次申奥成功,更是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的团结一致。
维尔布鲁根
2001年3月31日,北京奥申委收到了2008箱喜马拉雅矿泉水,这是第一笔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捐赠。
2008箱喜马拉雅矿泉水代表西藏人民对于北京申办奥运会深深地祝福与期盼。不仅西藏人民对奥运会有着深切的期盼,其他各地人民也同样期盼着奥运会的到来,中国群众也以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深切盼望的心情。
在北京奥申委成立后,人民更是投入积极的申奥行动中去。2001年4月14日上午,北京共计500多的各界人士在昌平东小口镇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绿化区挥锹培土,提桶浇水,种下2008棵有美好寓意的国树银杏树。他们在为申办奥运,营造“申奥林”,以实际行动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2001年6月16日下午,贵州省“我画贵州真山水,我助北京办奥运”活动在全省9个地州市同时进行。总共由2008名贵州各界各族群众绘制的总长2008米的画卷完成后,将赠送给北京奥申委,表达3500万贵州人民对北京申奥成功企盼的心情。
6月19日,中外近40名奥运会金牌运动员在北京郡王府欢聚一堂,庆祝国际奥林匹克日···
6月23日,美国西部华人祝北京申奥成功的“奥运龙——大地艺术作品展示活动”隆重开幕。一条6000米长的巨幅“奥运龙”婉蜒在居庸关两侧的长城之上。
“奥运龙”是由旅美艺术家赵建海创作的一幅大地艺术作品,“龙头”是由现代雕塑技术制作完成的仿青铜作品;“龙身”由2008幅以中国民俗风格的剪纸“龙”为主体,奥运五环色为基色的画幅组成;“龙尾”是美国西部数万华人华侨及外国友人签名的布幅。
此外,北京奥申委还不断收到来自中国台湾支持北京申奥的信件,台湾同胞还自发地来到北京奥申委,表达他们企盼奥运会在中国举行的心愿。
香港的设计师靳埭强、陈幼坚、刘小康请缨为申办奥运设计会徽海报;成龙应邀在宣传片上亮相;环保专家廖秀冬博士成为申办委员会的环保顾问;香港奥委会会长霍震霆也是四处奔走,协助北京申办奥运会······
在千万人的殷切期盼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终于到来,在北京鸟巢隆重举行。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华语群星合唱“北京欢迎你”。奥运会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中国也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成绩,累计获金牌48枚,历史辉煌的一刻就此定格,未来可期。
2022冬奥会
2015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运动会。
巴赫
北京以4票胜出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于是北京成为了第一个举办过夏、冬双奥会的城市。
当会上的中国冬奥会代表团听到巴赫宣布中国再次成为奥运会的承办国家时,全体成员一时激动相拥欢呼祝贺这一辉煌时刻。
“参与体育可以是对个人的民族认同感、政治取向或者文化的表达……” 至于中国为什么要再次申请奥运会的举办权,这就是答案。
巴赫
国际奥委会再次垂青北京,既显示了对中国经济稳步持续发展,国家实力大大提高的肯定,也是对北京成功举办的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再一次高度认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奥林匹克会歌歌声中,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启动仪式于2022年2月2日在北京隆重举行。这天上午,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门外广场热闹非凡,到处洋溢着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
在全场观众期盼的目光中,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韩正点燃了冬奥会火炬,宣布火炬接力正式开始,并交给第1棒火炬手、我国首位世界速滑冠军罗致焕······
罗致焕
在这次冬奥会当中,我国运动健儿艰苦训练,为国争光。中国共获15枚奖牌,荣列奖牌榜第三,在多项指标上均创造了新的历史。其中谷爱凌获得了两枚金牌和一枚银牌,之后又在世锦赛中以93分的成绩夺得冠军。
随着北京-张家口成功举办2022年冬奥会,冬奥会对中国的意义已远超一届运动会的寻常意义,奥运精神和奥运文化已经深深扎根在国民心中。
与此同时,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展示了中国形象,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上影响力和话语权,进一步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北京冬奥会
另外,在全球被新冠疫情笼罩的背景下,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更离不开中国的抗疫经验和严密的抗疫计划。
凭借着安全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中国把所有人员的健康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为运动员们提供安全竞争环境的同时,也让所有工作人员和奥运村周围的所有市民的个人安全得到保障。
其次,我国还为运动员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和各具特色的美食,可谓是运动员们的“温柔乡”。
这次北京冬奥会,中国凭借礼仪之邦的观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深刻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体现了大国气质和华夏民族的友好精神。
香港博士自费要多少钱,美国、香港、大陆对比,精致的利己还是藤校的绵羊
考研还是出国,这是每位国内本科的同学都会对自己反复发问的问题。考研和出国意味着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不同的教育模式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我们该如何抉择?
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些美国、香港、大陆教育模式之间的区别。我个人亲身感受了三地的大学教育,尽管时间长短不同,但体会非常深刻。
三地大学的经费来源
内地的大学是属于集权式的管理体制,为了便于政府拨款,所以采用这样一种模式进行教育,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但是近些年来民办大学也有升起的趋势。
香港的大学主要是政府资助和各类捐款,香港一般以这种标准来区分所谓的专上教育机构,如果是大学教育委员会资助或辖下的大学称之为公立大学,否则就称为私立大学,
美国分有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公立大学主流意义上来说就是指政府拨款多一些,包括州政府、市政府,或者国家政府拨款。私立大学是以学费为主,这就是为什么私立大学的学费比公立大学贵很多的原因。
大学的分类
内地大学大家比较熟悉,985好211是国家的一种政策,国家喜欢给大学贴上不同的标签,我个人觉得,客观来说,211和985大多数时候算是一个好大学的代名词,这些大学里的学生,也代表了中国综合实力最强,最顶尖的一批人才。
香港学校以八大为主,类似于内地的985与211。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三巨头,加其它的五所学校。三巨头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这是香港排名最高的三所学校,也是亚洲顶尖的大学。其它5所学校分别是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大学,这八大是政府重点资助的项目,一般来说是有自行评定,审核资格,要每年通过学校为自己证明符合大学的资格,而私立大学以及哪那些法定自负盈亏的大学是通过香港的学术、职业资历评审局,来评估他们是否符合大学的资格。
美国大学也是大多数中国学生选择的方向,私立大学以美国东部的常青藤联盟为代表,常青藤联盟最早是美东地区的8所体育名校组建了这个联盟。他们跟公立学校相比,经费来源不一样的,私立学校的经费来自于社会捐款和校友捐助。公立大学又分为三类:国立、州立、市立,这三类大学资助方式也不同,例如州政府的拨款等等。
授课方式与教育理念的差别
中国以自学为主,教学为辅,大家基本上跟同一班级的人一起上课、住宿,大学四年接触最多的也是同一班级的人。而且上课时,大跟老师之间的互动较少,也主要是以笔试的考核为主,小组讨论、论文为辅。中国大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大学的讲义精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价格便宜。但是由于受到政治方面以及办学理念的影响,有部分和专业无关的必修课,例如马哲。
关于考试方面,国内的教育主流是答案的标准化,老师会教育你一定要跟标准答案看齐,学生渐渐有趋同的趋势,后果是学生渐渐缺少挑战的精神,缺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不过,国内大学的学科设置非常好的,学科广泛,学生有很多选择,所以不管是转专业,都有得考虑。
香港的大学没有班级的概念,同一专业的人除了上课平时很少能见到的美国top30名校留学,除非你们住同一宿舍。这是一种放养式的教学,你愿意跟谁打交道就跟谁打交道,愿意去跟谁社交就去,完全不会限制你的自由,没有班级的概念就没有条条框框,我可以跟不同专业的人住在同一宿舍,了解他们专业的知识和家庭的背景。
香港头两年大课较多,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小组讨论会渐渐增多,或者以学术研讨会的形式进行。小组讨论在课程GPA中占有不小的比重,所以小组讨论比较受重视。香港教育以英文授课为主,教材是英美主流教材的海外版,纯英文,教材偏贵,考试的考核形式多,有笔试、论文,主题演讲、,这种平时成绩占比非常重。选课的时候学生是主动的,我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能够培养学生的全人教育理念,全方面的提升自己,而不是填鸭式教育。
但是香港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如内地广泛,比较重视商科的,因为香港是金融中心,所以其他专业的学生也会辅修金融的课程,也是为自己将来求职做好准备。如果在香港找工作的话,金融类的机会是最多的。香港教育比较现实,偏向就业,本地学生一般都是毕业了直接去工作,国际学生一般是留在香港工作或者出国深造。
香港的大学一般与国外的顶尖大学有交流项目,交换项目有些长达一年时间,这对拓宽视野包括以后申请国外的,或也很有帮助,相当于提前适应国外的生活,跟国外的教授提前交流。香港的教师偏多元化,除了台湾、香港、大陆,还有很多欧美的老师。
美国的学校没有班级概念,放养式教学,自由组合的,教学形式多样。只有1年级的基础课是大课,之后有很多小组讨论、研讨会等各种形式。教材贵,资料繁杂,每次老师都会发hand-outs让学生自己阅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查资料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国外的一个只有十几个小班授课。我个人觉得是我上过所有课里学东西最快,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在美国上学的学生需要有较强的自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由于放养的关系,很多送到美国去学习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但适应以后,这种自我管理会让你得心应手。
美国地大物博,学科广泛,学生的选择很多,在美国转学转专业相对国内更容易。这也给学生了更多的机会。能提前适应美国的生活,拿到美国本科的毕业证,对以后申请和Phd 都有帮助。美国就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是拉美裔、亚裔、非洲裔、白人等,所以这点优于大陆香港。
生源与学费有何区别?
内地学校标签化特别严重,导致学生生源质量直接取决于学校标签和地理位置。所以北上广这种特大型一线城市,竞争是恶性的,就是所有的顶尖人才都往这些城市跑。生源不平衡,在中国学校,优质的外籍生源少,大家在学校见到的留学生更多的是玩,或者混生活的。不过学费是优势,因为政府资助比例大,成本低,即使民办学校,一年学费也不会超过1万5千人民币,其它政府资助学校一年的学费也就几千块钱,很便宜。
香港学校以本地香港人为主,国际学生占五分之一的比例,因为香港的生源主要集中在三巨头学校,以及几个热门专业里,香港是一个人重商的社会,商科是集中最优秀人才的地方,包括法律,牙医热门专业。当然香港读书成本高,学费分本地生和国际生,本地学生和国际生纳税的情况不同,国际生贵,一年的生活费加学费约20万港币。
美国学校招生更加复杂,招生时有人种的考虑,以及地区、种族、族裔的分配,也考虑到政治正确性,这是美国的社会现象,不可避免。亚裔去美国的学校会遭到同胞的竞争挤压,亚裔招生有比例限制,同样优秀的人,白人和亚裔竞争,亚裔会失败。
美国优质生源分散,包括私立大学公立大学,美东地区有八大常青藤学校,西海岸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学校,比如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近些年来国际学生以中国和印度为主,中国学生能占到国际学生的三分之一左右,印度学生占15%-20%。美国读书成本高,公立学校国际生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至少需要4万美元,私立学校至少需要6万美元。
求职难度的差异
内地大城市求职困难,在招聘会常看见挤破头的情况,有很多恶性竞争,好处是广度宽,意向丰富,不用拘泥于某一类的专业。但是求职标签化严重,只招985、211的学生,通过这一项就筛掉了很多人,稍有不公。所以进优质大学在国内是重要的敲门砖。
香港产业结构单一,所以求职广度比大陆窄,主要集中在金融业。其它专业的学生发现求职困难也会辅修金融业,将来转行去读一个MBA,或者金融的.然后找金融方面的工作,求职难度大。香港喜欢常青藤的海归,所以如果是在香港本地读的研究生或者本科,直接面对海归的竞争,难度大。但是签证比较容易,所以身份容易保留。想拿香港身份证只需连续在呆满7年,就能拿到,没有特殊要求。香港的创业机会少,因为成本高,地租贵,租一个,很贵。
美国求职广度宽,但由于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读的专业多是商科或工程类,这类专业在美国较容易找工作。这种技术性的工作美国本地人不太愿意去做。文科类、设计类、法律类在美国找工作相对困难,涉及到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文科类的工作对语言的要求高,最基本的要求是你与客户都是 ,如果不是香港博士自费要多少钱,美国、香港、大陆对比,精致的利己还是藤校的绵羊,确实很难进行沟通。亚裔过来读书想快速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比较困难。而且美国的工作签证,H1B,每年要抽签,博士研究生先抽取一轮,抽不中的人再拿去跟本科生再抽一轮,本科概率低,可能你得到了offer,但是没有签证,只能离开美国。美国的毕业选择较宽,也可以搞些创业的项目香港博士自费要多少钱,或者Phd,文科的专业觉得工作不好找,也可以做,生活补助高。
你们最关心的奖学金!
香港本科的奖学金分有全奖和半奖,全奖包括生活费和学费,半奖只包学费,香港抢走清华北大的状元,靠的就是奖学金的政策,但是的奖学金较少了,大多数都是自费。美国顶尖学校的本科奖学金竞争激烈,而美国硕士发的奖学金不多,博士一般都有奖学金。美国比较看重本科和博士的教育,硕士一般来讲是给外国学生或者其他行业的学生提供转专业的层级,所以硕士专业很少有提供奖学金的机会。
这些年的收获是什么?
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看到各个地方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不同类型的人,国家的风貌和外在形象都不同,中国标签化的情况很严重,什么事情都喜欢走形式 。如果你觉得你喜欢循规蹈矩(非贬义词),你是适合在国内学习的,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我觉得在这里,香港更多的是让我学会了怎样独立的思考,在这边可以看到很多大陆看不到的资源,你可以自我审视,思考这些年来形成的三观是否有偏差,或者是值得修改的地方。因为之前看到的新闻都是大陆的主流媒体灌输的,了解境外报道的机会较少。在香港这样的地方既有正方向的引导,也有反方向的报道,需要我们筛选信息。
在美国最大的收获就是与来自全世界不同地方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在美国不会有受到歧视的感觉,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城市,自己在里面是平等的,而且会促使你独立处理事情,在香港觉得离家近,还是按照中国的那一套办事。在美国就是文化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何与其他种族的人来相处是我之前完全没有过的经历,我觉得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本文由棕榈大道第247期讲座录音整理而成。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