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香港教育,平时更受关注的是大学教育。
的确,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香港高校在世界大学中名列前茅。因此,来香港读大学成为内地家长和学生的主要选择之一,对于香港的大学教育公开可查阅的信息也较多。
然而,对于香港的中小学教育,媒体公开报道却不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内地家长为了让子女更早接触国际化教育,选择让子女赴港就读中小学。港府透过公营学校为合资格儿童提供12年免费小学及中学教育,非本地学生如跟随其父母(包括透过各项输入人才计划来港的人士)到港生活,在符合相关条件下,亦可选择入读适合自己的本地公营、直接资助计划或私立学校(包括国际学校)。
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今年7月在书面答复立法会议员有关中小学教育问题时透露了2023/24学年就读国际学校的非本地学生人数,内地学生中,小学有1209人,中学有1008人,总计2217人。与内地相比,香港的中小学教育有哪些不同?为何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将子女从内地转到香港进行中小学教育?
01
港府帮手内地新来港儿童及青少年融入适应
为确保内地新来港儿童及青少年来港能够尽快适应,香港教育局提供支援服务,帮助他们尽快融入香港的学校制度,这些帮助包括助他们入学、适应课程、启动课程、校本支援计划津贴。
根据香港教育局2023年9月18日的发布的通函,学校可灵活地使用该津贴为内地新来港儿童提供支援服务,以照顾他们在学习及适应上的需要。
香港教育局亦于2023年8月15日发出通函第 137/2023号,公布于2023/24 学年,调整新来港儿童校本支援计划津贴额,每名小学生的全年津贴额由4,002元调整至4,078元,中学生则由5,932元调整至6,045元。
新来港儿童适应课程由香港教育局资助非政府机构开办,课程每班为期六十小时。对于内地新来港儿童,即年龄介乎六岁至十八岁,由内地来港定居不足一年或在本地学校接受教育不足一年的儿童可报读,费用全免。课程内容包括个人成长、社区适应及基本学习技巧。
全日制“启动课程”是为新来港儿童提供的另一种支援服务。这些儿童可选择先行修读这个综合课程,然后才入读合适的学校。课程为期六个月,在校舍内举办,每班人数约为20人。学校可以灵活运用拨款,为参加课程的儿童设计课程和支援服务。
02
香港中小学学生需要掌握两文三语能力
对于中小学教育,港府的政策目标是透过公营学校为所有儿童提供12年免费小学及中学教育,并已全面资助职业训练局为修毕中三学生开办的全日制课程,为他们提供主流教育以外的另一个免费进修途径。在2023至2024学年,全港共有594所小学、512所日间中学及63所特殊学校。
香港人日常沟通以广东话为主,但作为“一国两制”下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语文政策是要让学生通晓中英两种语文,同时又能说流利的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
香港教育局提升学生“两文三语”水平的措施包括:
1)持续检视课程,更新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为学校提供语文课程发展及规划的建议;
2)普通话科课程涵盖小一至中三,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普通话的机会;
3)建议学校由“从阅读中学习”推展至“跨课程阅读”及“跨课程语文学习”,以连系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经历中学生香港留学,并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
4)由2018/19学年起,向学校提供一项全新的“推广阅读津贴”,鼓励学校推广阅读;
5)由2014/15学年开始,进一步加强支援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其中包括在中小学实施“中国语文课程第二语言学习架构”,以及为学校提供多元化的学与教资源;
6)持续为语文教师举办不同的专业发展课程、提供支援学与教的材料、推行校本语文教学支援服务,以帮助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
03
小学实施小班教学
初中注重加强英语学习能力
香港教育局由2009/10学年起,于公营小学务实而灵活地分阶段实施小班教学。经过多年的努力,现时全港约有八成半公营小学已推行小班教学。
行政长官在2022年《施政报告》中订下在两个学年后(即于2025/26学年)超过九成公营小学实施小班教学的目标,显示政府藉小班教学优化学与教的决心。
因应适龄学童人口近年逐步下降,业界有意见认为教育局应在中学推行小班教学。对于中学是否需要参考小学推行小班教学,今年7月,香港教育局副秘书长梁蕴仪刊文指中学生香港留学,关注 | 让子女来香港接受中小学教育 内地家长看中了什么?,“我们必须强调小班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优化学与教。至于应否在中学推行小班教学,须从中学的现况、学与教环境、国际就小班教学进行的研究结果等各方面审慎考虑,最重要的是评估中学在调低每班的人数后能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
“中学和小学的课程设计截然不同。高中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宽广而均衡的课程QS200名校留学,让学生在核心科目以外修读两个或三个选修科目,并辅以丰富的‘其他学习经历’活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促进他们的全人发展。因此,学校必须维持合宜的整体学生人数,才能让学校有足够弹性,按学校的情况为学生编订校本课程,提供合适和足够的选修科目供学生选择,切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梁蕴仪表示。
事实上,国际研究结果亦指出,小班教学在学生年幼时最具成效,而其成效往往会随学生年龄增长而减退。
对于中学教育,港府已于2009年9月由中四级开始推行涵盖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及四年高等教育的新学制。所有学生均可在九年基础教育之上,继续接受高中教育。新学制只有一个公开考试,即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藉此增加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从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以及提高学习成效。多元化的新高中课程更能让有不同性向、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尽展所长。
与此同时,从2010/11学年开始,香港教育局微调中学教学语言安排,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初中阶段接触和运用英语,从而加强学生以英语学习的能力。
04
香港中小学教育国际化程度高
与内地相比,香港中小学教育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保持与国际接轨。当前,香港中小学教育的国际化程度究竟如何?
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2022创意思维评估结果2024年6月18日公布,共有64个国家或经济体系参与,香港学生的平均分为32分,表现与国际平均水平33分相若。
PISA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策划,每三年进行一次,旨在评估15岁学生的数学、科学和以母语阅读的能力,自PISA 2012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每届PISA中加入特定的创新领域,以评估学生的二十一世纪跨学科能力。
最近一次(即PISA 2022)的有关研究结果则于2023年12月5日公布。香港教育局委托香港中文大学筹办的香港区测试于2022年五月至七月进行,共有5907名来自163所中学的15岁学生参与结果显示,香港学生的数学、科学和阅读能力表现稳定,整体成绩持续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具体来看,数学能力方面,香港排名保持在第四位,得分540分,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472分。科学能力方面,香港排名由上届的第九位上升至第七位,分数亦从517分上升至520分,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485分。母语阅读能力方面,香港名列第十一,较上届的第四位下跌,分数从524分降至500分,国际平均水平为476分。
05
港府增加教育投放
教育是与民生相关的政策之一,港府在教育的投放上“毫不吝啬”。虽然港府也在控制整体开支的增长速度,但投放于公共服务的资源仍显著增加。
港府最新财政预算案显示,2024-25年度教育方面的政府经常开支预算为1,068亿元,占政府经常开支总额预算的18.4%,比2023-24年度的修订预算增加3.5%,即36亿元。
香港教育局也关注到不少内地家长让子女来港就读中小学的现状。今年7月,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在书面答复立法会议员的问题时表示,香港多元和优质的教育也是吸引人才来港的因素之一。面对学龄人口呈现结构性下降,政府在规划教育的未来发展时,首要考虑学生的福祉,并以“软着陆”为目标,检视政策及公共资源运用的效能,逐步有序调整学校数目,确保教育生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公共资源得以善用。至于非公营学校,如有足够的配套安排,亦可按现时政策招收海外学生。
蔡若莲称,公营中小学校会继续集中照顾在香港合资格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政府一直致力支持国际学校体系的蓬勃发展,以满足在香港居住的非本地家庭,以及因工作或投资而来香港居住的家庭对国际学校的需求。此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本港锐意促进大湾区内人才汇流并增强发展动能,我们考虑到在香港的内地家庭对内地课程会有一定需求。故此,我们已透过校舍分配工作机制,将一幅位于天水围的用地分配,以成立香港首间提供内地课程的非牟利私立学校。
“非公营学校如有足够的配套安排,可按现时政策招收海外学生。学校如招收没有父母陪同而独自来港就读的海外未成年学生,必须从学生福祉出发,考虑相关的配套安排和服务,包括提供充分的支援、妥善的照顾和完善的保障(如住宿、监护人、辅导等安排),以照顾学生在学习、生活、个人成长及精神健康等方面的需要,让学生健康成长。”蔡若莲表示。
高二学生香港留学,与国内高考
让学生拥有全世界选志愿的权利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岩考资右什婷众密齐北京新东方学校校长汪海涛认为,在留学大众化的今天,弃考已不是很城房容布部席弦当航充特殊的现象,每年都有一批学生放弃国内高考而转投洋高考,一方面彰显出中国的家长和学生在用脚投票,表达出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不满﹔同时,也说明随著国家开放程度提高,家长的视野变宽了,对子女教育已不再满足於国内名校,更是希望能在全世界范围内选志愿。
汪海涛表示,目前官方公布的弃考数字相对较保守,现实情况是,近年来选择放弃高考的人数仍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以新东方学校近年来各类出国留学培训报名人数变化情况就可看到,新东方托福、雅思、SAT等考试报名人数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公立高中成立国际部涉足国际教育,也使得家长和学生在逐步转变对留学的认识。过去,是一些学生因国内高考失利没能进入理想的学校,转而选择一些对语言要求相对宽松的国家留学﹔而现在,随著国内中学与国外学校交流频繁,一批优秀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得到出国交流的机会,他们对国外教育有了认识,也将自己求学的目标从以往的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转向世界前50、前100的名校。此外高二学生香港留学,与国内高考,家长出国交流的机会增多,对国外教育有了较深入的认识,表现出对优质教育的向往。
汪海涛认为,应该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弃考现象,主要体现了四层意义:
第一,通过弃考让现在的高中生和其家庭拥有了全球化视野。
第二,弃考对国内高考制度形成压力高二学生香港留学,逼迫高考改革。中国的高考是”一考定终身”,而托福、雅思等洋高考是多次考试取最好的成绩申请学校,这能获得更多学生的认可。
第三,弃考对国内高等教育形成压力,迫使国内高校改革进步。国内顶尖院校创新能力不足,在教育制度上,课堂形式上与国外高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国外大学课堂最鲜明的方式是通过集体讨论、课堂陈述等方式,促进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四,弃考是时代的选择。如今很多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都很看重海归背景。有国外教育经历的人视野开阔英国G5院校留学,较容易获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