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数学专业在美国留学申请中是比较受关注的一大专业,那么美国哪个大学金融数学好 ?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美国哪个大学金融数学好:纽约大学
项目:金融数学硕士【M.S. in in 】
项目介绍:纽约大学金融数学硕士(M.S. in in )一般为期3个学期,春秋两季皆可申请,春季12月1日截止,秋季2月8日截止,必需GRE成绩,但无需GRE 数学成绩,无最低GRE与GPA分数要求。该项目不向学生提供奖学金。
美国哪个大学金融数学好:芝加哥大学
项目:金融数学硕士【 in (MSFM)】
项目介绍:芝加哥大学金融数学硕士( in )开设在数学系下面,要求申请者有深厚的数学能力(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微分方程)、相关工作经验(虽然没有工作经验也可以录取,但是建议有经验最好)、计算机编程基础(如C++语言),并掌握一门计量类编程软件(如)。
该项目申请阶段不需要递交GMAT成绩、高中成绩单、论文、专业学术刊物等等,申请过程不考虑这些材料。
美国哪个大学金融数学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项目:金融数学工程硕士【 of in in 】
项目介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金融数学硕士( of in in )专业即该校开设的金融工程项目,开设在应用数学与统计学系( of and )下面。该项目历时3个学期,申请条件与应用数学与统计专业一致,要求申请者有很强的本科数学背景。
美国哪个大学金融数学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
项目:金融数学硕士【 of (MFM)】
项目介绍: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金融数学( of ,缩写:MFM)项目共需修够32个学分,要求所有申请者获得正规大学学士学位,且修读完毕本科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建议修读过概率论美国金融数学博士,美国有哪些学校开设金融数学项目?其中有博士项目吗?,且熟悉一门编程语言。该项目每年录取约50人,且不提供任何形式奖学金。该项目只有秋季招生,申请截止时间是2月1日,3月15日公布第一批录取结果美国藤校留学,5月1日公布第二批录取结果。
美国哪个大学金融数学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
项目:金融数学硕士【 of (MMF)】
项目介绍:伊利诺伊理工学院金融数学硕士( of ,缩写:MMF)属商学院与理学院的应用数学系共同开设的交叉项目。该项目要求申请者已拥有数学、工程相关学士学位。如申请者缺乏相关专业背景,需修读相关前置课程美国金融数学博士,且需参加面试。商学院向符合条件的申请者提供Merit-based奖学金,无需单独申请,以下因素决定奖学金授予:教育经历、考试分数、工作经验和推荐信。
美国博士 哲学,北大博士,到民办高校当讲师
2024年5月30日,“2024年青年博士太原行”双选会在太原古县城举行,吸引两千余名青年博士前来求职。现场前来招聘的用人单位共有174家,提供优质岗位3000多个。(视觉中国/图)
去民办院校当讲师,是北大哲学系博士彭辉之前从未想过的事。2024年7月16日,他入职浙江省一所民办二本院校,长达一年的求职之路终于告一段落。
在此之前,彭辉已向高校投了近60份简历。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与硕士、北大的博士,这样的学历,让他一开始对自己还保有一点点信心。从985到普通本科院校,只要方向契合,他都应聘过。但大多数简历石沉大海,“除了郑州大学,其他的985与211高校都没有任何回应”。
实际上,有着相似经历的博士毕业生不在少数。截至2024年8月底,小红书“博士求职”的话题有三千多万的浏览量,“焦虑”“博士毕业一年了还是失业”成为出场率较高的文案。
一位毕业于211高校的工科博士在6月16日写道:“我五篇论文,三篇一区top,两篇2区,还有两篇高被引,也没找到(工作)。”他投简历的目标仅仅止步于普通一本和二本院校,“211我投都不敢投”。
博士生入职高校为何越来越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晓宇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美国藤校留学,虽然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岗位需求数量也在增加,但它的增速慢于博士毕业人数的增速。
在通往高校的窄门外,从不缺少徘徊的人。2023年12月19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提及,博士毕业生最主要的去向依旧是高校和科研机构。
“硬通货”
彭辉说,要是在前两年,导师肯定会对他这个选择产生疑惑,没准儿会说“我在北大培养你这么多年,你就去了一个二本”诸如此类的话。但他不久前和导师汇报时,得到的回复是,“有一个稳定的、自己觉得不错的地方就好”。
对于求职时的一些波折,彭辉分析认为:自己的论文数量太少,仅有一篇国际核心期刊。他纵向对比前两年的情况,北大或985高校哲学系的博士毕业生如果有一两篇核心期刊足够进入211高校拿到讲师职位。但到了今年,同样的背景和论文数量,“一本以上的院校可能都不怎么看得上”。
在他看来,绝大多数普通博士手上仅有一两篇论文,求职时不免有些“卑微”,仅有那些手上有足够多的论文,或有人才“帽子”的博士生情况可能略好一点。
当论文成为求职时的“硬通货”时,彭辉其实有些后悔将全部精力用于完成博士毕业论文,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最终成稿有300页——这在博士论文里算是长的。如果重来一次,他会拿出更多时间精力发表小论文。“或许,至少不用像过去一年那样被动”。
但这只是彭辉自己琢磨出来的求职“不利”原因。实际上,彭辉在北大读博时所属教研室的同学们都与他的情况类似美国博士 哲学,入职的都是普通一本或二本院校,其中最好的是黑龙江大学。
彭辉入职以来一直关注着学校的招聘情况,他发现形势变化很快。比如,和他同一批公示的尚有一些来自东南亚国家不知名学校的“水博”,但到了2024年8月,有来自国内顶尖985的博士毕业生被拒,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如此惨烈的情况并非个例。林佳是上海某985高校的2024届设计类博士毕业生,在读博期间发表两篇SCI论文,自称个人学历与学术成果“超过同学科博士的中位数”。
在2023年10月至2024年4月的半年间,林佳向国内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投递了三十多份简历,截至今年7月,她只参加了两场高校的面试,没有收到来自任何一所高校的offer。
由于一心想要进高校,林佳便决定申报博士后,给自己一个过渡期。过渡期的任务也严峻,她需要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将国家课题“卷”出来,并争取发一篇顶刊文章。
供需关系
博士就业越来越卷的主要根源,是学术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失衡。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自中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实施以来,博士生招生数量已由1999年的1.99万人上升至2017年的8.39万人,此后,博士生招生人数开始以每年一万人左右的幅度增长。
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要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
在这一背景下,博士的招生规模从2018年的9.55万人增长到2023年的15.33万人,这一数字是1999年的8倍。应届博士毕业生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2018年为6.07万,而2024年预计将达到12.58万。
高校对于专任教师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全国普通高校的专任教师数量由2017年的163.32万人增加至2022年的200.52万人。
陈晓宇指出,虽然高校的用人需求也在增长,但增速慢于供给侧,同时还有高端需求增长较慢、低端需求增长较快的特点。具体说,2017年至2022年,全国高等院校专任教师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92%,其中本科院校的增长率为2.99%,专科院校增长率略高,为5.95%,但都低于博士毕业生人数8.36%的增速。
个体在其中也感受到很明显的变化。就在两年前,论文成果与彭辉差不多的一位师兄入职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样,林佳前几届师兄师姐的学术成果虽然没她多,但都在211高校顺利谋得一份教职。
在这样的变化之下,作为招聘方的高校自然拥有更多话语权。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徐志平在博士期间致力于研究学术劳动力市场,在他看来,学术劳动力市场目前的供需关系意味着高校在招聘时一定会采取竞赛制的方式。因此,高校并不会设置很多硬性指标,或者说这些硬性指标只是他们对于某个岗位的最低要求。
彭辉的观察是,当清北复交等顶尖985院校的招聘标准已经“卷”到了高无可高的地步之时,那些普通本科院校和一些大专院校也开始在学术劳动力市场上挑挑拣拣了。而这些院校是更多国内普通的博士生的求职目标,因此波及的范围也更广。
以彭辉入职的这所民办二本院校为例,该校在2024年2月初发布的2024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显示,计划招聘的博士毕业生数量为131人。而截至目前,该校所发布的录用公告显示,共有219名博士生进入公示程序,其中来自“C9联盟”高校(中国9所顶尖大学)的博士生约占1/10。
博士高校求职难,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在赫布·柴尔德里斯2023年出版的《学历之死:美国博士消亡史》一书中,作者以自身及其他兼职讲师的经历,讲述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青椒之困”:长聘教职越来越少,临时教职的教师处境愈发艰难。而美国博士的求职困境,也正源于供需关系的失衡。
2024年5月30日,2024“博士沈阳行”在中国工业博物馆启动。这场人才洽谈会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6860位博士,东北“三省一区”的497家单位则提供了8164个博士岗位需求。(视觉中国/图)
结构性调整
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郭英剑曾经担任过该校外国语学院院长。他观察到,目前,“双一流”高校几乎都要求国外名校博士,除非特殊情况,国内博士很难有机会。其次,大部分高校都对应聘博士提高进入门槛美国博士 哲学,北大博士,到民办高校当讲师,如果第一学历不是985与211高校,几乎难逃在第一轮就被刷的命运。此外,高校对应聘人员科研成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学校通过发文量考察博士的学术水平,预估未来的科研潜力。
博士进入高校的竞争并非在近两年才变得激烈。
在郭英剑的印象里,高校在用人方面的内卷,在21世纪初就有苗头,但2015年是一个标志性节点。这一年,国家在高校中启动“双一流”建设计划,这使得学校在招聘时更为注重候选人的学术影响力和科研潜力。
林佳在参加一所211高校的面试时也发现,竞争者大部分是博士后,“他们都已经做了一年或两年的博士后”。
国家也在鼓励高校扩招博士后。从2020年3月以来,教育部与科技部等部门几乎每年都发文,提及扩大博士后岗位规模和培养数量。202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其中强调推动高校将博士后作为教师重要来源。而此前,这一表述曾是“将博士后作为补充师资的重要来源”。
但从博士到博士后,也只是一种过渡性安排。
邹钧2023年年底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三个月后来到南方一所“双非”大学做博士后。如今,30岁的他依然单身,每天过着实验室住处两点一线的“996”生活。
前两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4年的评选结果,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率已降至15%左右。这让邹钧很焦虑,“如果要申下来,一个人平均可能得申请六次,也就是六年时间”。
邹钧解释,按学校规定,如果自己能拿到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就能转为讲师(助理教授)。他们课题组有二十多位博士后,其中只有一两人能申请到青年基金项目。其他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转成特聘副研究员,“属于合同职工,科研岗,不属于教师序列”。特聘期结束如果达不到考核要求,就无法转为助理教授,只能等待机会,寻找其他工作。
《自然》杂志2023年的一篇文章写道,全球有65%的博士后希望留在学术界,但只有20%的人能够拿到长期职位。人社部的数据则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尚有12万余博士后因各种原因未出站。
徐志平则指出,第一轮“双一流”建设结束后,很多高校逐渐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对于教师的需求从数量性扩张变成结构性调整。
所谓“结构性调整”,就是依据未来的学科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徐志平解释,其实部分传统优势学科,还有一些新兴学科方向的博士毕业生就业形势尚可,而一些退居边缘的学科,如果博士培养体系和规模并没有太大变化,它们的博士毕业生就会明显感受到就业的“寒意”。
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文礼等人选取2001-2020年间教育部官网公布的各学科博士生毕业人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学科调整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学科结构的调整未能精准匹配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以农学为例。2001-2020年就业率最低的是农学博士毕业生,其5年平均就业率仅为86.67%,而2001年以来,管理学、教育学、法学、农学与医学的博士数量增长较快。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高校一再抬高进人门槛,并非是由经济下行期学校收缩编制导致的。据南方周末记者多方了解,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人员编制一般由中央编办来定,省属高校的编制则取决于对应的省编办,且定编并非是每年进行,一般两三年才会核定一次。不过,高校基于眼下的形势与对未来的预期,也可能有意控制教师招聘数量。但总体来说,博士入职高校难,与当前的经济形势并无直接的线性关系。
“赶紧去企业那边吧”
博士毕业生数量在未来几年内依然会逐年增加,郭英剑就表示,短期内,博士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现象可能更严重,进入高校的竞争也会更为激烈。
随着进入高校的难度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博士生不得不考虑其他的就业路径。
林佳在求职高校受阻后开始尝试其他选择。和一位在大厂工作的师兄交流后,她在2024年3月抱着保底的心态给师兄所在的公司投递简历,并走完整个面试流程。
不过,由于企业当时春招名额有限,林佳最终没有拿到offer。但从那时起,她对企业的看法有所改观。她在求职过程中和师兄师姐聊过多次,留在学术圈的都劝她“赶紧去企业那边吧”。
林佳观察到,在超一线城市,大厂中大部分应用性较强的工科博士岗位年薪基本在50万元以上,有的企业能给到70万元,国企略低,一般在35万到50万元。“特别是像设计学中人机交互算应用性强的工科方向,比如计算机、控制工程类、车辆类、电子信息等。”
实际上,近年来,工科博士的就业也在明显向非学术领域转移。
北京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魏丽娜等人调查发现,2017年至2022年,工科博士去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7.1%上升为32.7%,“双一流”高校博士毕业生流向企业的趋势更为明显。
在更大范围内,博士生都在寻求高校之外的选择。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王思遥和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黄亚婷在《缘何走出象牙塔?——三元交互理论视角下博士毕业生的非学术职业选择》一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国从事学术职业的博士毕业生超过九成,20世纪末,这一比例在70%前后波动,2020年,则下降至50%左右。
林佳此后陆续大量地向企业投简历,终于在2024年4月收到两个外地企业的offer,待遇还不错,国企年收入约为35万元,私企一年则有50万元。虽然当时有些心动,但她最终拒绝。
她解释,家里人希望她在家乡附近工作。在犹豫了一阵子之后,林佳还是决定继续在江浙沪的高校求职。
彭辉也逐渐自洽,“对自身有个清晰的定位,对一些无能为力的事情也就不需要思考那么多,就抓住自己现在能够把握的东西,其实就是最好。”
(应受访者要求,彭辉、林佳、邹钧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魏翠翠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列绮童
美国 哲学 博士,浙江大学哲学学院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浙江大学哲学学科历史悠久,文脉流长,经过近百年的积累与发展,学院现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哲学学院对应哲学学科门类,下设9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休闲学(自设学科),其中外国哲学为教育部重点培育学科,外国哲学和科学技术哲学为浙江省重点学科。
一、招生方式、选拔机制
哲学学院通过直接攻博、硕博连读和普通招考三种方式,按照“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招收2025年博士生。不招收非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
二、招生专业和学制
招生专业请查阅《浙江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哲学学院招收全日制非定向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除国家专项计划外,不招收定向学术学位博士生)。
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直博生)学制5年;硕博连读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博连读生)学制是硕士阶段与博士阶段合计5年;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普博生)学制4年。
三、报考条件
考生除须符合国家和《浙江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要求外,还需满足下列条件:
(一)外语水平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全国大学英语六级成绩总分460分及以上。
2. 英语专业八级成绩合格。
3. WSK(PETS 5)达到合格标准。
4. 雅思(学术类)5.5及以上。
5. 新托福80及以上。
6. 小语种报考要求如下:
(1)日语:通过日语专业四级考试或全国大学日语六级(CJT6)或日语能力测试(JLPT)N2及以上;
(2)德语:通过德语专业四级考试或全国大学德语六级(CGT6)或取得歌德学院B2证书(- B2)及以上或德福考试()3级(TDN3)以上证书或DSH考试证书;
(3)法语:通过法语专业四级考试或DELF考试B1及以上;
(4)俄语:通过俄语专业四级考试或全国大学俄语六级(CRT6)或俄罗斯联邦对外俄语等级考试ТРКИ的B1及以上。
7. 在母语为英语的国家获得前置学历学位
8. 硕博连读考生已获得本校研究生英语课程学分。
9.“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下简称少民骨干计划)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定向培养研究生计划”(以下简称对口支援高校计划) “援疆博士师资计划”等国家专项计划定向考生:新大学英语六级426及以上或旧大学英语六级合格及以上,其他外语成绩水平同上2-8所述。
1-3和6类型的英语成绩在2020年6月及以后获得方为有效;4-5类型的英语成绩(不认可成绩)有效期参照证书有效期。
如初审未达以上外语水平标准但科研能力特别突出,以考生本人为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正式发表1篇及以上哲学领域高质量学术论文,可提交破格申请。
浙江大学认可的母语为英语的国家:美属萨摩亚、澳大利亚、巴哈马、巴巴多斯、贝利兹、博茨瓦纳、加拿大、斐济、直布罗陀、加纳、圭亚那、爱尔兰、牙买加、肯尼亚、莱索托、利比里亚、新西兰、尼日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新加坡、所罗门群岛、南非、冈比亚、汤加、英国、美国、赞比亚、津巴布韦。
(二)学术水平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直接攻博:应为已取得2025年推免生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2.硕博连读:已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完成硕士阶段课程学习;攻读博士学位的专业及课题与硕士阶段的专业及课题密切相关。
3.普通招考:申请人应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并尽可能提供相应的科研成果证明材料,如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物等。
考生在报考前应确认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不符合报考条件者将不予录取;在学期间或毕业后如发现报考材料、前置学历学位等弄虚作假,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四、报名和材料递交
(一)报名时间
1.直接攻博:获得2025年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本校或外校考生按照教育部及我校招生学院(系)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免初试、转段)信息公开管理服务系统”(网址:)填写报考志愿,并完成系统相应各环节程序。报名阶段只须填报学院(系)、专业、方向美国 哲学 博士,无须选择导师。
2.硕博连读:2024年10月(春季入学)和2025年4月(秋季入学),考生根据学院通知,于规定时间完成线上报名。
3.普通招考:
2024年10月18日9:00-11月18日20:00,所有全日制非定向博士学位考生,以及教育部“少民骨干计划” “对口支援高校计划” “援疆博士师资计划”等考生都须在该时间段报名,逾期将不予受理。具体报名时间和程序详见浙江大学2025年普通招考博士生报名通知。报名阶段只需填报学院(系)、专业、方向,无需选择导师(导师信息链接附后供参考)。
(二)材料递交清单和方式
1.报名时须递交的材料如下:
(1)考生本人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
(2)学习成绩单原件(直博生提供本科阶段;硕博连读生提供硕士阶段;普博生提供本科和硕士阶段。须学校教务部门盖章)。
(3)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复印件。
(4)能证明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材料:包括已发表论文的全文及检索证明、录用论文的全文及正式录用函复印件;或学术论文代表作(不限是否发表),参与课题的证明等。
(5)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
(6)两封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专家)及以上职称专家的书面推荐信(见附件1)美国 哲学 博士,浙江大学哲学学院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推荐意见必须由专家本人撰写(可以寄送)。
(7)硕博连读考生还需递交硕博连读报考表1份(线上报名后导出)。
(8)普博生除以上(1)-(6)项内容外,还需递交以下材料:
①《普博生招生信息登记表》(见附件2)。
②一份包括学习以及学术研究的简要经历(不超过3页A4大小的PDF格式文档)。
③硕士学位论文全文以及对论文特色自我评述(应届硕士毕业生如果没有论文全稿,可提供研究计划、方案以及主要成果,并由硕士导师签字认可)。
④前置学位证书电子认证报告(下载网址:)和前置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下载网址:)(应届硕士毕业生报名时须提交所在培养单位出具的在读证明或学信网下载的学籍电子注册备案表);学历学位证书在国(境)外院校获得的,报名时须提交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复印件。
⑤一份3000字左右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计划书。
⑥报考“少民骨干计划”的考生,提交考生所在省(市、区)教育厅民族教育处签字盖章的“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登记表”。
⑦定向就业考生需提交由考生所在人事部门盖章的同意报考的证明。
⑧以在职人员身份申请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的考生,提交由考生所在人事部门盖章的同意报考的证明,证明中须有 “考生被浙江大学录取后,同意该同志辞职”的表述。
⑨在读博士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名截止日前需提交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
2.材料递交方式和递交时间
(1)直博考生:请在系统报名时上传除专家推荐信外的其他材料,复试时提交纸质材料。
(2)硕博连读考生:参照学院通知,于规定时间完成线上报名后将报考材料交学院教育教学办公室(成均苑4幢425室)。
(3)普博考生:已在浙江大学博士生报名系统完成报名的考生,请在2024年11月25日前提交相关报考材料,邮寄以11月25日之前邮戳为准,逾期不予受理(为防止材料丢失,只接受顺丰寄送)。
五、材料审核和综合考核
学院按招生专业(方向)分别设置博士生招生工作小组,材料审核专家组和综合考核专家组,负责相关材料评审与综合考核事宜。具体请见《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选拔机制实施细则》。
直博考生材料审核结果公布和综合考核时间为2024年9月中下旬;硕博连读考核安排请关注学院相关招生方向通知;普博考生材料审核结果公布时间为2025年1月左右,综合考核时间将于材料审核后另行通知。
本招生简章各项要求未尽事宜,参照《浙江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执行。
六、学费及奖助学金
1.全日制博士生学费:1万元/生/年。
2.奖助学金:
(1)有关浙江大学奖助学金具体规定及注意事项请关注研究生院网站(网址:)。
(2)学校设立各项研究生奖学金,具体依据学校各项奖学金评定文件执行。
(3)学校设立各项研究生资助,包括基础助学金、科研助学金、学业优秀奖助金、勤工助学金等,具体根据学校资助管理文件执行。
(4)对于全日制非在职的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美国藤校留学,学校开放学费缓交、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和专项助学金等申请。
七、其他
联系人:张老师,0571-,。
邮寄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425 ,邮编。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2024年10月17日
附件1 专家推荐书.docx
附件2 普博生招生信息登记表.doc
导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