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作为亚洲的学术瑰宝和世界的知名学府,始终以其卓越的教学质量和前沿的科研成果享誉全球。2025年,香港大学再次展现其创新精神,对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旨在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新增两大学院,引领学科前沿
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这一新学院的成立,标志着香港大学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的深入探索。学院将开设“计算与数据科学”和“统计决策科学”两个新课程,并将应用人工智能、金融技术、精算学等专业纳入其中,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数据科学教育。
创新学院:创新学院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提供“理学士(创新与科技)”跨学科课程。该课程融合了科学、工程、商业和设计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旨在培养能够应对全球挑战的创新领袖。
二、工程学院焕新颜香港大学电气工程,香港大学2025年全新专业阵容,引领未来教育潮流,六大专业齐亮相
工程学院在2025年也迎来了重大变革香港大学电气工程,删除了金融技术、工程学、工程科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四个专业,新增了六个更具前瞻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工程英才课程、数据与系统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人工智能本硕连读、计算机工程/电气工程/电子工程。这些新专业将更好地满足未来工程领域的需求,培养具备前沿技术知识和实际工程能力的人才。
三、文学院与理学院调整优化,新增特色专业
文学院将中文/英语语言教育归入教育学学院,并取消了博雅专业,同时新增了“全球创意产业”和“文理学士(人工智能与信息科学)”两个特色专业。理学院则调整了专业布局,将应用人工智能、精算学等专业归入了新成立的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
四、医学院与社会科学学院微调,保持领先地位
医学院在保持其卓越教学和研究水平的同时,删减了生物讯息学专业。社会科学学院则对新闻学专业进行了升级,将其更名为“新闻、传媒与战略沟通”,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
五、优势专业持续闪耀QS100名校留学,吸引全球学子
除了上述调整外,香港大学的优势专业如医学、商科、人文和政法、工程与技术等依然保持其领先地位。这些专业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前来求学。
香港大学2025年的专业调整不仅展现了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更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学习选择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香港大学电气工程,当他们以航天人身份回到香港,这群年轻人这样说
6月24日下午,一群年轻的航天科研面孔,走进了香港理工大学的航天科技交流沙龙现场。5位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优秀青年代表,与香港理工大学的师生们分享了自己的青春奋斗感悟。
活动现场。
王婧雨:以航天人身份再回港,心里既兴奋又亲切
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的一名95后女孩王婧雨,与香港理工大学的师生分享了自己在航天领域的学习和工作体验。
“今天能够以航天人的身份再次回港,心里既兴奋又感到很亲切。”王婧雨介绍,自己曾在香港大学就读工业工程专业,2017年硕士毕业,有幸进入位于大埔工业区的香港亚太卫星公司企业事务部实习,“这也是我的航天初体验。”
2018年王婧雨回到北京,进入航天一院,在总体设计部办公室从事综合管理工作。去年9月- 11月,她作为试验队队员,参与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的任务。“70多天的发射场生活,我登上发射塔架,来到厂房,跟随专家和同事,亲身经历了长五遥五火箭从进场、总装、分系统测试、总检查、垂直转运到发射的全过程。”
活动现场。
王婧雨记得,在发射场的厂房外,有这样一句话: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航天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工程,需要总体和分系统的协调配合,需要每个岗位都秉持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将每一个细节打磨到极致,把完美带到天空。”
“在火箭升空的那一刻,我觉得很感动,不仅仅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目睹它的升空,更重要的是,在它的背后,站立着十数万航天人,用青春和奉献,让中国人的航天梦越来越清晰。我为能够成为长征五号火箭试验队的一员感到骄傲,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运载火箭事业感到骄傲。”
李之宇:航天科技非常高大上?不,它和生活密不可分
在活动现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产品方案工程师李之宇,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当时他在香港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读硕士时,香港的一位导师让李之宇印象很深刻:“他跟我说过一句话:你在学习一项技术、一项知识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这个技术知识是怎么用的,能怎么改变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作为一名产品方案工程师,李之宇表示,自己的职责就是架设一座桥梁,一边是航天技术,另一边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他要做的香港大学电气工程,当他们以航天人身份回到香港,这群年轻人这样说,就是让技术改变生活,让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很多人和我说,航天听上去是非常高大上的东西,大家可能都是从电视上、新闻上了解航天的信息。但我想说,其实并不是。”李之宇表示,航天科技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成为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如今看电视的人少了,很多人会通信卫星没那么重要了,但在李之宇看来并非如此。“它会即将再一次改变我们的生活,但这一次并不是在客厅里,而是在飞机上、高铁上、轮船上……”
“在此我也想倡议,各位能一起加入航天科技的探索,一起来探索科技怎么改变我们的生活,怎么使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然后为‘航天强国’做自己的贡献。”李之宇说道。
李龙:热爱的领域工作5年,成就感与满足感并存
在分享沙龙上QS100名校留学,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现在正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钱学森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的李龙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验。
李龙自2016年从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毕业之后,便加入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到现在接近5年的时间里,李龙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并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到骄傲与自豪。
据李龙介绍,钱学森实验室致力于发展成为中国航天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的窗口与纽带,通过搭建开放的合作平台,与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围绕未来国家重大专项、空间科学任务等领域开展战略论证、关键技术、载荷仪器及应用基础等方面的研究,推动人类航天事业不断前行。
作为一名香港培养的研究型人才,李龙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流体力学与传热学。在加入钱学森实验室之后,李龙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承担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重点研究计划预研课题项目以及国家变革性技术等多个项目,并获得多个奖项。
李龙表示,对从事科研和热爱技术的广大香港师生来说,中国航天能够为大家提供优质的资源和成长的时间,他也相信,每一位有志者都可以在这个舞台上绽放出自己的色彩,贡献自己的力量,照亮我国的强国航天梦。
王海啸:高三时的航天科研梦,如今终成现实
王海啸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国际业务部亚非工作处主管,谈起和航天的渊源,王海啸分享了自己高三时候的经历。
那是2003年10月的一天,一次课间休息,他偶然在一个小卖部的电视里看到了神舟五号返回地球后,杨利伟走出返回舱时说的第一句话:“飞船运行正常,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高考时香港大学电气工程,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毕业后,王海啸来到香港科技大学继续求学。“除了专业知识,我最大的收获是透过香港看到了世界,不断培养了更加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
2012年,王海啸加入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并作为地面系统总体设计师,参与了国家第一颗出口的遥感卫星——委内瑞拉遥感卫星项目的系统建设。工期本应耗时两年,但当时为满足用户的特殊要求,王海啸和伙伴在加班加点、三班倒的情况下,把周期缩短了30%,在17个月内就完成了项目的交付。
“项目交付的当天,我记得很清楚。在那一刻,作为中国航天的一分子,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回望过去,王海啸感慨连连:“在2010年的时候,国际化收入只占我们全院收入的0.6%,连1%都不到。”但在10年后,数据却上涨到了2020的12.4%。这个“11.8%”的进步,反映出中国正在以更加包容的胸怀和开放的态度,积极与全球的国际合作伙伴寻求合作共赢。
董捷:香港科研团队面对挑战,坚持技术探索和创新
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的董捷,代表交流团队介绍了在探月与深空探测领域,香港理工大学与航天五院一直以来的合作情况与未来的合作计划。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董捷。
董捷介绍,在地外天体地形分析工作方面,航天五院与香港理工大学的合作开始于嫦娥三号任务。
香港理工大学吴波教授团队曾承担了月球表面虹湾地区地形地貌分析研究项目,利用嫦娥二号数据开展了对虹湾地区候选着陆区域内地形起伏、坡度、撞击坑分布等关键参数的详细分析。
香港理工大学的容启亮教授团队与航天五院联合研制了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着陆器相机指向机构相机云台,在轨实现了对着陆点位置360°月面环拍;承担了月球表取采样机构关键技术及原理样机研制项目,为嫦娥五号表取采样技术方案的确定奠定了重要基础。
类似相关的合作还有很多。董捷直言,在与容启亮教授和吴波教授团队的长期合作中,深刻感受到他们面对工程任务挑战,始终坚持技术探索和创新的态度。“我们也接触了大量年轻的香港本地优秀学生,他们满怀激情,热爱科研,全力投入,为国家重大工程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统筹:王海军 王卫国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董晓妍 孙小鹏 实习生梁颖怡 孙木子
香港大学电气工程,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发布,中国这些学科全球前20
澎湃新闻记者 何利权
2月28日, 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了最新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本次排名涵盖48个学科,评估了全球151个国家的1100多所高校。中国104所大学的807个学科入选全球500强(中国大陆74所,中国香港9所,中国台湾19所,中国澳门2所)。
该排名结果来自过去6年全球权威学者对学科的全面评估、顶尖雇主对大学毕业生全球就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以及对最大文摘数据库中2200万学术文献及2亿引文数据的分析。
全球而言,美国大学整体有所退步,但是哈佛大学14个学科全球第一,麻省理工在12个学科上夺冠,高精尖优势明显。尽管有退欧影响,英国大学实力不俗,十个学科全球第一。
在中国港澳台地区,香港大学牙医学科连续3年世界第1,澳门旅游学院酒店休闲管理世界第30名,台湾大学护理学世界第22名。
在中国大陆地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第5名、电气第8名、材料第9名,工程学科群第10。北京大学现代语言第6,语言学第10。
世界前20名的学科香港大学电气工程,清华和北大各10个,同济2个(建筑、艺术设计第18名),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第19名)和复旦大学(现代语言第19名)各一个。
17个中国大陆大学的88个学科世界50强,和前年相比(7所),大学数量增加了143%。其中,北大29个,清华21个,上海交大11个美国top30名校留学,复旦7个,浙江大学和同济各3个、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和中科大各2个、北师、中国农业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大、南农、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各一个。
中国大陆29所大学(年增长11.5%)的181个学科(年增长4.6%)进入全球百强,北外两个,国科大、中央美院、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哈工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各1个。
QS全球教育集团中国总监张巘博士(Dr. Yan Zhang)总结道:“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改革的成功帮助中国大学在主要学科全面崛起。中国启动双一流建设两年,世界50强学科的大学数量增长143%香港大学电气工程,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发布,中国这些学科全球前20,成效显著,世界惊叹。今后,中国在建设世界教育强国的过程中,也一定会高度重视世界一流的大学管理理念和体系,加快对世界一流大学管理人才的引进、考评、奖励机制,全面提升中国大学信息化建设和海外宣传的水平,鼓励大学在全球最前沿交叉学科有效布局,加大实质性国际产学研合作,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构建世界繁荣稳定新秩序。”
本期编辑 郦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