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明确表示,要强化基础研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此同时,《决定》还强调要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巩固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之外,支持香港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面向未来,香港将进一步发挥其科创集聚和人才集聚优势,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
香港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创新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决定因素。自香港回归祖国以来,依托“一国两制”独特优势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历届香港特区政府在打造香港科创体系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在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载体、人才汇聚、科技研发、支持初创企业和成果转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香港科技创新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近年来,香港科技创新实现质量齐升,创新生态活跃,尤其基础研究领域优势明显,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科创优势的互补效应明显,成为助力大湾区科技创新和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香港进一步巩固其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优势。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它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动大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方面,香港特区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包括向研究基金注资以增加高等院校的研究拨款中国香港教育大学如何,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通过经常性补助金及不同的研究资助计划促进香港本地大学研究发展,通过“创新及科技基金”各项计划资助相关研发项目,成立“创新香港研发平台”促进国际间科研合作。与此同时美国藤校留学,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支持香港的原创性科学研究,配合国家重点发展的前沿科研领域,针对关键核心问题组织技术攻关;支持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各类型的协作性、合作性、跨学科及跨地域的研究,以催生更多原创性的研发成果;协助大学更新或添置科研设备和实验室装置,为基础科研的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第二,香港进一步鼓励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法规制定来促进这一过程。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积极作为,为应用科研及科技初创企业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一方面,政府通过“创科基金”,支援研发机构与公司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并倍增“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给每所参与大学的资助额,协助大学将研发成果落地转化。创新科技署于2022年推出“创新意念·汇聚香港”网站,提供一站式平台以联系大学、研发中心和业界,推动技术转移及成果商品化,协助业界提升效益以至升级转型。另一方面,政府加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创科署于2023年推出100亿元的“产学研1+计划”,以配对形式资助不少于100个有潜质成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研发团队把优秀科研成果商品化。
第三,香港引入市场创新主体促进创科上中下游联动发展。
龙头企业不仅推动了自身的持续创新和发展,也促进了整个区域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来积极引进海内外的龙头企业落户香港尤其是北部都会区,并提供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投资建立相关产业的研发及设计中心和中试转化基地,加速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龙头企业的落户亦有助于创造更多优质职位吸纳和挽留人才,带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香港还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芯片等领域的先进制造产业发展,支持具实力或代表性的相关企业在港设立或扩展先进制造生产线。
香港具有打造全球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优势
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是提高国家和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核心环节。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保障下,香港拥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显著优势。香港创科人才国际化程度全球领先,全球国际化大学排名中香港有三所位列世界前十名。香港国际化和自由化的科研氛围、良好的营商环境与生活环境,以及香港特区政府出台的系列便利人才来港的政策,都为香港打造全球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奠定了基础。
一是国际化和自由化的科研氛围。在香港,无论是要邀请世界各地顶尖学者来港交流,抑或香港学者前往世界各地进行交流均十分便利。香港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原创动力强,具有实现“从0到1”基础研发与科技创新所必备的软硬件实力。香港拥有五所全球一百强大学,是全球高水平大学聚集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比肩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香港的科研水平亦备受国家乃至国际肯定,香港有两所位列全球前四十名的顶尖医学院、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及22个中国科学院联合实验室。与科研机构数量相匹配,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中,拥有大量享誉国际的顶尖学者和权威专家,在其领域的研究成果多具颠覆性及前瞻性。以此为基础,香港能够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科学家来港进行合作研究。
二是良好的营商环境与生活环境。香港为全球顶尖人才在港就业、创业、科研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加拿大菲沙研究所发布的《世界经济自由度年度报告》显示,香港一直在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中排名第一(2023年首次排名第二)。这得益于香港能够提供资金流动进出的便捷条件、宽松的贸易和投资制度、与国际接轨的法律和会计制度、简单透明低负担的税收制度、优越成熟的金融市场、联通世界的交通和数据网络、完备先进的科技研发基础设施等,进而形成高效、自由、开放、公平的营商环境,为科创人才集聚香港就业和生活提供了理想条件。此外,香港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态。香港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不仅拥有优秀的师资和研究团队,还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先进的实验设备。香港特区政府也大力支持科研创新,通过各种政策和项目鼓励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支持。优秀的营商环境和研究生态,吸引了大量优质研究人才和国际领先企业来港发展,为香港的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三是香港特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便利人才来港的政策。香港新的施政几乎对所有类别的入境计划进行了调整,放宽条件限制、扩大合资格人才范围、简化审批程序,以吸引国际人才来港。“高才通”“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科技人才入境计划”等为人才来港提供了灵活的逗留期限和续签模式,为各类人才提供便利的入境和居留条件。与此同时,香港拥有高质量的生活设施和教育设施,为高端人才的子女生活教育提供了保障。
香港进一步推动国际创科中心和人才集聚高地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是打通大湾区内部创新要素流动的障碍,尤其是高端人才流动的阻碍。
通过简化跨境行政程序和优化监管框架,建立创新要素的跨境绿色通道,促进创新人才、资本、技术和信息的自由流动,加强香港与内地以及全球的科技合作。率先探索实施高科技创新人才“负面清单”和“大湾区人才绿卡”制度,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高地。简化跨境科技人才流动相关的行政审批程序,减少对于跨境科技人员流动的时间和次数限制,为跨境科研人员的流动减少阻力。实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出入境、工作、居住、物流等更加便利化的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和学术人才交往交流。
二是粤港共同施策进一步优化粤港创新生态体系。
吸引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在港设立研发中心,同时考虑内地土地使用、用人成本、市场规模等方面优势,建议吸引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在粤设立区域总部,从而带动大湾区科技创新和人才流动。粤港联合建立跨境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市场准入咨询等,促进创新要素在两地之间的高效流通。
三是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打造香港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结合香港的金融人才优势,推动发展金融科技。形成政府创投基金+本地创投基金+国际创投基金的金融科技生态体系,建设服务国际科创中心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实现大湾区内“金融+科技”的双轮驱动。建议创新基金专注于投资早期阶段的科技企业,尤其是从事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初创公司;支持香港科技企业,特别是那些具有高成长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
四是发挥科技创新超级联系人角色,促使大湾区的国际创新与贸易合作趋向高价值领域。
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快速发展,香港可促进先进领域的技术走出去,帮助中国内地的科技创新企业抢占国际市场与提升国际知名度;同时与国际科技领先国家和地区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中国香港教育大学如何,发挥科创、人才集聚优势,香港如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通过科技合作协议、联合研发项目、技术交流平台等方式,促进更具话语权的高价值技术领域的创新合作。
(作者系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李子健香港教育大学,2023粤港澳融合教育论坛在香港成功举办
10月12日至13日,以“和衷共济普惠融合——粤港澳特殊教育的新视野”为主题的粤港澳融合教育论坛在香港教育大学举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特教处处长黄伟、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璧亮、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幼儿及小学教育处处长蔡敏芝、救世军港澳地域秘书长陈徐香凝和香港教育大学校长李子健等多位领导与嘉宾出席并致辞。广东省教育厅有关处室、各地级以上市教育局、有关高校、开展融合教育的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及港澳地区的代表共500余人参加了论坛。
黄伟指出,特殊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教育公平、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和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共同富裕、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作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明确了发展路径,为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办好特殊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他希望粤港澳三地能够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凝聚大湾区特殊教育发展合力,发挥“一带一路”交流枢纽的独特优势,将特殊教育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统筹建设、一体推进,向世界讲好中国特殊教育故事、提供中国特殊教育经验,为中国教育走出去,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作出应有贡献。
李璧亮指出,融合教育是让残疾学生进入普通班级,与普通学生共同接受教育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提升残疾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弥补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具有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QS200名校留学,及时进入普通学校就读,使他们在融合的环境中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对其个人终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强调,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面实施融合教育,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工作的具体要求,也是适应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的现实需要,是让每一个残疾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系统实施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健全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李子健香港教育大学,2023粤港澳融合教育论坛在香港成功举办,注重示范带动,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特殊教育办学经验,尤其在推进融合教育、强化师资培训、保障特教资源等方面特点突出,全省建成随班就读示范区9个,示范校(园)64个。
论坛活动包括主题讲座、专题分享和学校参观。粤港澳三地融合教育专家学者、一线校长教师聚焦粤港澳大湾区融合教育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研讨,极大丰富了具有粤港澳地区特色的融合教育理论和融合教育制度,推进粤港澳融合教育事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本次论坛由广东省教育厅、香港教育局、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共同指导李子健香港教育大学,救世军港澳地域及香港教育大学共同主办,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广东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协办。
香港教育大学是哪个区,CISV China携手香港教育大学开展大湾区考察交流活动
近日香港教育大学是哪个区,香港教育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学系师生一行38人来到广州,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交流活动。CISV China作为香港教育大学的合作伙伴,参与策划并精心组织了本次活动。
香港教育大学师生乘坐高铁抵穗,在CISV China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先后参观了北京路、广东省博物馆、花城广场等地,并于当晚体验了珠江夜游。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千年商都给香港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次日,香港教育大学行政管理学士课程大湾区考察团在CISV China的引荐下,访问了广州名校越秀区文德路小学。学校领导向香港师生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行政架构、管理制度、办学成就等内容QS100名校留学,CISV China导师也就大湾区国际教育新机遇这个话题进行了分享。
香港教育大学师生此行收获颇丰香港教育大学是哪个区,CISV China携手香港教育大学开展大湾区考察交流活动,既领略了羊城的历史文化与崭新风貌,也加深了对广州名校的行政管理和CISV China运营发展的了解。在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展和交流互动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CISV China与香港教育大学决定抓住机遇,深化合作,持续开展在大湾区的各类考察和交流活动,以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这里是CISV高育盛(中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教育平台
香港教育大学香港排名,香港城市大学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再获“产业”满分,彰显卓越成就
香港城市大学(港城大)在最新公布的202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多个评审指标中表现卓越QS100名校留学,在“产业”指标再获满分并再度列全球第一。此外,港城大在“国际展望”及“研究质量”方面的表现同样出色,前者得分连续六年位列全球第二,彰显港城大在促进产学研及国际化合作方面的丰硕成果。
2025年THE世界大学排名涵盖全球115个地区共2,092所大学,竞争愈来愈激烈。港城大位列第80位,较去年上升两位。港城大自2023 THE世界大学排名起晋身世界百强大学,此后排名不断上升,尤其在国际化方面表现出色,于本年初荣膺“全球最国际化大学”。
港城大校长梅彦昌教授说:“作为一所年轻大学,港城大近年发展蓬勃,备受本地社会及国际认可。港城大于年初获评为‘全球最国际化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排名,香港城市大学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再获“产业”满分,彰显卓越成就,早前亦在THE世界年轻大学排名榜中升至第四位,创历史新高。凡此种种,皆印证港城大致力推动富创新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育,在科研方面力求卓越和创新。”
他续说:“港城大会继续秉持‘创意无限.迈向未来’方针,带领港城大师生迎接全球发展趋势,提供更多机会予港城大师生,成为真正的世界公民和一流的研究人员,为香港社会和世界作出贡献。”
港城大今年庆祝30周年校庆,先后成立港城大创新学院及数码医学研究院,以培养优秀人才、创造新知识及推动创新。同时,港城大透过旗舰创新创业计划HK Tech 300促进产学研合作,培育科创人才及深科技初创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
港城大学者的学术成果丰硕,备受国际认可。其中,近210位学者荣登“全球首2%顶尖科学家”,与大学整体教研人数相比香港教育大学香港排名,港城大顶尖科学家比例位列全港第一;同时,28位学者入选科睿唯安()“2023年度最广获征引研究人员”,以教研人员与获得该殊荣的人数比率计算,同样位列全港第一。港城大今年另有32位杰出学者荣获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再度入选全球顶尖100所获颁最多美国专利的大学,连续八年在本地大学中排名第一。
港城大并积极拓展全球足迹,推动学术及研究合作,近月与多所国际一流大学,包括英国剑桥大学缔结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港城大在国际层面上的学术和科研合作。
在10月7至9日期间,港城大参与在英国曼彻斯特举办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学术峰会,向国际高等教育界展示大学的全球合作成果。研究生院院长茹智远教授在专题研讨会上,探讨如何透过扩展的国际网络提高博士生的全球流动性,从而丰富学生的研究经验和培育更强的毕业生。
港城大参与在英国曼彻斯特举办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学术峰会
茹教授说︰“我们正透过最近一系列的国际合作,将博士生的学习体验转化成更面向世界和文化多元。”参与本次专题研讨会的包括港城大商学院博士生、剑桥大学城市经济学及公共政策教授包晓辉教授,以及萨巴拜耶夫哈萨克国立科技大学 副校长。
港城大研究生院院长茹智远教授(左二)、剑桥大学城市经济学及公共政策教授包晓辉教授(右二)及萨巴拜耶夫哈萨克国立科技大学 副校长参与专题研讨会
关于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港城大)是世界级教学与研究的创新枢纽,设有商学院、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院、理学院、赛马会动物医学及生命科学院、创意媒体学院、数据科学学院、能源及环境学院、法律学院和周亦卿研究生院共10个学院,以及下设的28个学系。港城大位列全球大学前100名、亚洲大学前20名、建校50年以下的年轻大学前5名。
港城大致力透过启发性学习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热忱,透过互动性学习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并透过创新性学习鼓励他们探索学术以外的事物,拥抱各种新思维及发明。我们亦积极开展可以在科学、技术或社会产生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