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为了孩子的教育去香港,要经历什么?学历提升、在港工作、择校升学、生活成本计划,这些事,虎妈“港漂”6年来经历了个遍。她是怎么一步步实现让娃在港读书的?遇到过哪些坎?这些过来人的经历都让人好奇。不过在虎妈看来,尽管香港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但绝不是所有问题的终极答案,有些极其重要的人生课题是必须面对的。
文丨虎妈 编辑丨小羊 排版丨Luna
今年2月,香港全面撤销推行了14年的楼市“辣招”:在香港买房,无须再缴付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短时间内,咨询买房的内地人咨询量增加40至50倍。很多为了子女教育的父母涌向香港购买名校学区房,引发了一波香港买房热。
据说,很多来自江浙沪和广东地区的一线城市的家庭,有的在孩子上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铺路。有的放弃内地舒适的居所,挤在香港狭小的空间里,只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有一种说法,香港是被称为“进可攻欧美,退可守内地”的教育福地,既能够满足家长对名校的追求,又能够保障国内教育的稳定与连续。
而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可以通过香港高考申请内地大学。“参加港澳台联考,孩子低分进985”“拥有香港身份,孩子教育弯道超车”……这些极具诱惑力的说法,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家长看中香港教育资源的原因。
下文的虎妈,港漂六年,2018年到香港读硕士,毕业后,通过《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就业安排》留在香港工作,经历了职业的再选择。
两个孩子完整经历了香港幼儿园到中学的各个阶段,并且在国际、公立、直资、私立四种体系就读过。
她对香港教育的观察和思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角度。
香港教育到底卷不卷?
在香港上学到底有什么优势?
有没有必要大费周章带孩子到香港读书?
以下是虎妈6年的香港生活和教育观察故事。
35岁+,为了重回职场,
我决定到香港读硕士
来香港之前,我们一家住在深圳。
我之前是大学语文老师,先生在深圳一家科教公司担任高管,为了避免异地生活,我辞去老师工作来到深圳。
2010年,老大在香港出生。一年后,我重返职场,做过传媒、出版社编辑。
2014年,二宝出生,为了给两个孩子更好的陪伴,我做了三年全职妈妈。
二宝到了读幼儿园的年龄,我计划重返职场。
虽然先生的收入在深圳养家没问题,男主外、女主内,看似一片祥和,但我却有危机感。全职妈妈那几年,我的收入是零。
我认为好的婚姻应该势均力敌。虽然先生从不干涉我的支出,但我依然觉得,女性要经济独立,才有话语权和安全感。
但重返职场谈何容易?我已过35岁,简历有3年以上空窗期,还有两个低龄孩子要照顾。
在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职场上有那么多年轻人可供选择,我在求职市场几乎没有胜算。就算找到一份工作从头做起,收入可能刚够支付阿姨工资。
另外,当时看到身边的教育环境也比较卷,我不想让孩子过这样的童年,于是我把眼光投向了深圳隔壁的香港。
香港是人均寿命世界第一的城市,女性平均寿命超过86岁,我的年龄,在深圳已经是被优化的边缘,在香港还属于很年轻。另外,我了解到,香港老师月收入在3万港币以上,让我很动心。
要到香港工作,首先要取得香港身份。对于我来说,最可行的途径就是到香港留学,毕业后可以获得工作签证留港工作,还能给孩子办理受养人,带孩子来香港上学。
就这样,2017年9月,我决定申请香港硕士。跟先生聊了我的计划,他觉得我有点心血来潮,但还是说,你申请上了就去。
香港有八所公立大学,硕士课程基本都有英语要求,虽然我大学过了英语六级,但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需要从头学起。我买了全套剑桥雅思真题,开始复习,但迟迟无法进入学习状态。
于是我报了一个三周的雅思冲刺课程,上午去上课,孩子交给阿姨照顾;下午和晚上,我的时间都用来陪孩子。深夜,等两个孩子睡下,我再复习白天的课程,完成老师布置的英文写作。
2017年11月,我到香港参加雅思英语考试,考试地点在香港九龙一所百年名校。看到学校设施完善,知名校友贴满整面墙,我心想,要是我的孩子有机会来这里读书,该多好啊。这个小小的梦想,几年后竟然成真了,这是后话。
雅思考试其实不太顺利,听力部分完全垮掉,阅读也发挥一般,好在写作、口语发挥正常,平均分有6.5,符合港校硕士申请资格。
2017年12月,我提交完所有申请材料。2018年1月参加面试,2月顺利收到了香港教育大学硕士录取通知书。
先生没有食言,很支持我,不仅在经济上支持,还因为我们搬到香港生活,他每天从香港跨境到深圳上班,通勤时间几乎增加了一倍,但毫无怨言,我很感激他。
这些年,身边有不少于十位朋友想去香港留学,真正成行的只有两位,大部分是另一半不支持,觉得一把年纪了还折腾什么,加上续签也不轻松,没有十足的把握能走通,遇到反对意见也就放弃了。
虽然我的香港留学成行了,但之后遇到的各种考验也让我没想到。
香港的第一年,
一家四口有三个去上学,
各自努力
2018年9月1日,我们一家四口有三个学生同时上学。
我读硕士,哥哥读小学,弟弟读幼儿园。
哥哥出生在香港,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在我们来香港之前,他已经通过摇号,入读香港北区一所公立小学。
弟弟的幼儿园是一所国际幼儿园,并不热门,当场面试当场录取,第二天就入学了。
我读的硕士是授课型,一年制,课程多,作业也多,有很多小组合作汇报,每一科都要交论文。
这一年我忙得脚不沾地,基本顾不上老大的学习。香港的学校普遍规模较小,一个年级大约150人左右,老大考试成绩大约五十名左右,我和先生都觉得不错了。
弟弟在幼儿园读了一年,由于学校合并换到新的幼儿园。一个外教班主任加一个中教班主任,师生比1:4,孩子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学费大约6000港币一个月,比我在深圳给他找的同类型幼儿园还便宜。
香港的语言政策是两文三语,中文、英文、粤语并行。孩子比较小来到香港,语言上是很容易适应的。我和先生都不会粤语,但孩子很快就学会了。
去学校开家长会,粤语仍然是主流语言。一开始我坐在下面,连蒙带猜,只能听懂百分之十,非常痛苦。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报名参加了10次粤语培训班。虽然课时不长,但学员都不会粤语,所以说错也不会有羞耻感。
结课时,我大致摸清了粤语发音规律,终于能听懂一半了,而且敢开口说几句日常用语。香港生活六年后,除了一些生僻俚语拿不准,我的粤语听力基本过关。口语虽然说得不标准,但日常交流也够用。
上课一年我很努力,参加了三次境内外学术会议,发了两篇论文,也拿到国际文凭组织颁发的IB中文教师资格。2019年6月,我顺利硕士毕业。当时做足准备,打算入职香港国际学校教中文和普通话。
结果呢?
没想到,我硕士毕业去了保险公司,
疫情来了,孩子无法正常上课
但谁也没料到,2019年,香港爆发了剧烈的社会运动,整个社会氛围浮躁不安,身处其中的人很难不受影响。
那年7月,我心情非常差,对自己是否要继续留在香港产生了动摇。
事实上,我的硕士同学大多数选择了回内地工作,甚至一些之前已经在香港有稳定工作的港漂,也选择离开。
在跟一些在国际学校任教的师兄师姐交流后,我发现国际学校工作强度也不小,而且像我这种英语一般、半路入职的老师,升职空间比较有限。
一番权衡之后,虽然我收到了一家大型教育集团试讲邀请,但最终没有去,而是选择了一间保险公司。
保险行业在香港的认可度很高,专业度高,体系也很成熟。我通过了两项考试,顺利入职。
但一开始还是有顾虑。当时直属上司提醒我发一条朋友圈,告诉别人我做保险了。我第一次设置了分组,把之前的同事们分为一组想去香港读博士,我,35岁+,读硕士干保险,拒绝内卷带俩娃来香港上学,6年后怎么样?,显示“不给他看”。但由于我不太会操作,弄巧成拙,设置成了“只给他看”。罢了,看到了也就看到了,第一天包袱就没有了。
入职之后,发现我所在的团队,90%的同事都来自内地,大家都说普通话,日常交流没有隔阂,在那一年特定的社会氛围下,找到了一个普通话背景的文化舒适区,太重要了。
并且身边高学历的同事很多。本科清北、硕士、博士毕业于香港和海外名校的也不少,整体素质非常高。和他们一起工作,不管是做事的认真专业QS200名校留学,还是育儿的格局,都让我受益匪浅。
灵活的工作时间也让我可以兼顾孩子和家庭。最重要的,只要达到相应的业绩,续签是板上钉钉的事,这种确定性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目前,业绩都过关的我已经2次成功续签工作签证,还有一年即可申请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2020年初,社会运动渐渐平息,本以为可以好好工作了。没想到春节前,疫情爆发,而且持续三年。先生不能每天往返香港和深圳,我一个人既要工作,还要带两个经常停课的娃,现在来看,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真的很难坚持下来。(点击蓝字可看虎妈如何带娃度过疫情《疫情独自带俩娃700天,经历十级孤独:带娃情绪失控的时刻,你有过吗?》)
但没想到,疫情期间,孩子断断续续的学习之余也有意外之喜。
停课的日子,我们喜欢去山里徒步,坐船去不同海岛,孩子们在海边扔石头,抓螃蟹,我躺在沙滩上,听着声声海浪,觉得再大的烦恼,和这天地相比,都很渺小。
香港是重要的候鸟栖息地,在山林、湿地和海岛,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鸟,这让哥哥产生了观鸟兴趣。看到美丽的鸟儿,他总想拍下来,又延伸出摄影爱好。
疫情期间,我们探访了香港东、西、南、北的海岛,亲身行走于香港地图边界,无意中让哥哥积累了大量地理知识,这让他在进入中学后,地理课表现十分出色。
弟弟年纪尚小,还不懂观鸟和摄影,但跟我们一起行走山林,锻炼了他的身体和意志,五岁的时候,他就可以跟我和哥哥一起走10公里的山路,体力在同龄孩子中非常出色。
也就在这三年的疫情中,弟弟从幼儿园升到小学,哥哥从小学升到初中,完整经历了香港基础教育的两个阶段。
幼升小需要抢破头吗?
小升中需要考试吗?
感受香港教育的高容错率
2021年,弟弟要上小学了。
01
教育局统一派位
香港小学入学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局统一派位获得学位。不管租房还是买房,居民还是永久居民(居民满7年可以申请永久居民),孩子入学机会是均等的。
如果能进入自己心仪的小学,当然皆大欢喜;如果没有摇到,还可以参加叩门考试。
哥哥当年摇号进入的小学,就是一所普通公立小学,大概属于第二梯队,我们读了6年,体验也不错。这次弟弟参加统一派位的运气不错,被派到北区第一梯队的小学,也就不用去参加叩门考试了。
小升中也是一样,没有统考,每个学校自己出试卷。教育局统一派位,跟幼升小的区别在于,幼升小统一派位是不看成绩的,升中统一派位会看成绩,学生在自己所属的组别里摇号。
02
叩门考试
如果对派位的学校不满意,就可以进行前面提到的叩门考试。
所谓叩门考试,就是一种派位不理想的补救措施,每所学校一般有8-10个叩门位。学校可以组织笔试、面试,择优录取学生。
哥哥小升中的时候,虽然成绩在第一组别,但运气一般,被分在了第三志愿——一所偏弱的band 1(类似于重点中学)中学。他不满意,我们立刻带上准备好的叩门资料去九龙一所直资英文中学叩门。
上午交材料,当场由老师和哥哥进行10分钟一对一英语面试,下午就接到了这所中学的录取电话,升中大事就这样尘埃落定了。
香港不仅没有统考,也没有中考,初中和高中是同一所学校,也不会分流学生。这意味着,接下来的6年,我不用再为老大升学操心了。
(注: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官网信息,“在新高中学制下,如有个别学校未能提供足够中四学位收纳所有原校中三学生,学校应按其中四学位数目及中三学生的校内考试成绩名次,决定他们在原校升读中四的先后次序。未能升读原校的中三学生,将由教育局中央安排他校的中四学位。”)
03
转学插班
如果统一派位和叩门都没进到心仪学校,是不是只能认命呢?
当然不是,这样的结果并不是一锤定音,这也是我很喜欢香港教育的一点——容错率高。
在香港,转校很普遍,成绩比较突出的孩子,每年都有机会通过插班,转到排名更高的学校。
我也曾经想过,是否要给哥哥插班去第一梯队学校,但看到年级第一的孩子在学校安心就读,而且学校老师一半以上有硕士学位,教小学生是绰绰有余的,所以就没有去插班转校。
学校内部竞争不算激烈,奥数校队、STEM校队这种免费培训,他都有机会参加,连校外补习的费用都省了。
到了中学也一样,如果没有进到心仪中学,学生只要做好准备,中一下学期又可以参加插班考试。
插班考试一直开放到中四、中五。插班没有学区限制,可以全港跨区,也不限制报考几所。一年没考上,第二年再继续。只要家长和孩子不嫌麻烦,可以每年都换学校,换到心仪的学校为止。
04
选择“一条龙”或者直属学校
还有一种“终极大法”,可以免去幼升小、小升中的烦恼,就是选择“一条龙”或者直属学校。这种学校可以让孩子从幼儿园一直读到高三。
当然,这种学校非常受家长欢迎,常常在幼儿园入学阶段就竞争激烈。媒体报道有些家长让孩子在学龄前就高强度补习,通常是为了进入“神校”或者“一条龙”(直属)学校。
我刚来香港的时候,根本没听说过“一条龙”(直属)学校,自然也错过了报考时机,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机会入读,“一条龙”(直属)学校每年也会开放插班。
弟弟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给他报了九龙区一所“一条龙”(直属)学校的插班考试,顺利被录取。
这所学校,就是我2017年参加雅思考试的那所百年名校。接到学校录取电话的时候,还是挺开心的,有一种梦想照进现实的幸福。
这所小学的学生,有85%可以升入本校中学,而中学部六成以上的学生,都能进入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简称港三),进入香港八大和海内外优秀大学的录取率更高达9成,这种确定性大大减轻了家长的焦虑。
哥哥通过叩门进入的直资英文中学,每年也有五成以上学生能进入港三。目前他的成绩在年级前四分之一,只要保持现有成绩,进入港三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常常有家长担心,孩子进不了好幼儿园,就进不了好小学,进不了好小学,就进不了好中学……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在香港不成立,开窍晚的孩子,一直都有翻盘的机会。
弟弟入读的幼儿园是收生不足的幼儿园,并没有影响他进好小学;哥哥在普通公立小学就读,并没有影响他进好中学。学校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还是人。
香港的基础教育扎实、均衡
注重通识教育
香港的基础教育做得很扎实、均衡。
弟弟现在的学校下午3点就放学,然后会参加学校的兴趣班。弟弟学校的课后班多达155项,包括了学业、音乐、体育、STEM、娱乐等等,应有尽有,需要付一些费用。
香港的学校每个班不会太多人,大概30人左右,孩子上课可以有比较多的表达机会。基本上小学三年级就会自己做PPT,进行小组合作,上台陈述自己的观点。
这是弟弟的课程表,下午基本上都是各种活动。学校很重视阅读,集会课有时会请外面的剧团来表演,有时是学生自己表演,有时是讲座,很丰富。整体小学的氛围愉悦松弛,重视通识教育。
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孩子,普通公立学校也有设置针对性的精英班满足这部分孩子的需要。哥哥四年级的时候,学校开了两个精英班,年级前60名的孩子可以进入,上课难度会大一些,师资也较强。当时哥哥的年级排名在30名左右,顺利进入精英班。
在五六年级的精英班,他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英文老师,不但负责,对孩子也不吝赞美。
哥哥的英语一直中等,但这位老师教了他两年后,他的英语从85分左右提高到接近满分。哥哥的数学一直不差,中文我可以提供支持,这样,他的中、英、数三门主科都非常均衡,进入band 1中学基本没有悬念。在六年级升中学的时候,哥哥的成绩基本全A。
香港教育到底卷不卷,
值得来吗?
在香港生活了6年,经常有人问我香港教育卷不卷?大费周章到香港上学,值得吗?这个很难有定论,要看家长对孩子的升学期待。
如果目标是藤校、牛剑或者想读医科、牙科这种神科,自然是要卷的。如果家长能接受孩子读一个内地211水平的大学,就不用那么卷。
这些年,我见到很多牛娃,有些孩子在小六升中一的时候,英语已经达到雅思7分以上水平,音乐方面达到英皇八级,学业要连续几年保持年级第一,付出的代价是比如整个暑假孩子都要上课,每个月补习费用超过5万等。
对于我来说,香港的价值在于可以选择不卷,让孩子可以以一个相对自然的状态度过童年和少年。
哥哥现在初二,下午三点半放学,基本10点睡觉,7点起,可以保证9个小时睡眠。周末可以有整天的时间户外活动,寒暑假是真的可以尽情玩耍。
香港没有中考,孩子不会在懵懵懂懂的年纪被分流,所有人都能升高中,都有考大学的机会。这一点尤其让我觉得,为孩子做香港身份规划还是值得的。
再说说香港大学升学率。香港每年“高考”(DSE)约5万人,有5所大学排名世界前100,所以升学压力并没有那么大。实际上,在不分流的情况下,香港学生(凭DSE成绩)考进香港三大的几率约20%,考进香港八大的几率接近40%想去香港读博士,远超内地高考211大学录取率。
而且,香港DSE可以合并最佳成绩申请大学。也就是说,考生如果某一科发挥失常,未达到升大学要求,下次只需要重考不理想科目即可,而不需要重考所有科目,这就大大减轻了考生的心理负担。从这些层面来说,香港教育没有那么卷。
这是香港2024年4月份DSE(高考)的作文题,1个半小时,不少于650字,三选一。这个难度大家觉得在什么程度?考试规则也很有意思,每天只考一科,跨度长达一个月。学生根据自己选的科目应考,一般2-3天考一科。非常松弛。
最后,聊聊香港生活的花费吧。香港作为全世界生活成本最贵的城市之一,生活开销是家长必须要考虑的。这里说说我们家的大致开销,供大家参考。
在孩子读国际幼儿园和公立小学的阶段,我们住在香港北区,房租相对便宜,算上请菲佣和孩子幼儿园学费,一年花费约50万。
搬到九龙区后,房租一个月超过两万,两个孩子都需要支付一定的学费,再加上生活费、兴趣班、夏令营、寒暑假探亲旅行等,一年花费约70万。
如果留在深圳,孩子读教育质量较好的私校,学费甚至超过香港,算上课外班、寒暑假游学等,花费比香港低不了多少。
在香港孩子不用参加中考,而且升学路径清晰,升学率高,多出一些花费也是值得的。
据我观察,香港的陪读家长,消费水平有很大差异。有的家里一个孩子,一年一百万开销仍然觉得日子紧巴巴;有的一家人来港,一年20万也过得有滋有味。丰俭由人,大家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做好规划即可。
最后我想说,香港只是提供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
我也接触到很多陪读家长,发现以前来港的深圳、广州家长比较多,现在北京、上海等其他内陆省份的多了。我看到香港入境处的数据,过去14个月内,有超过9万高才和受养人到港,其中2.7万人是18岁以下。
我认为,并不是办了香港身份,把孩子带到香港读书,就万事大吉。家庭关系、亲子关系、青春期的冲突、学业压力、家长自身的成长,这些课题,都不会因为搬到香港自动消失。
如果你带着预设的结果来香港,最终可能会失望;如果你带着开放包容的心态、独当一面的能力在这个城市立足,你会发现自己和孩子的更多可能性,最终结果可能超出预期。
在香港生活了6年,越住越喜欢。有时我从机场回家,在跨海大桥上看到万家灯火,很感动,真心希望她好。虽然建筑看起来没那么新,但家附近一定有图书馆、体育馆,上山下海都很近。图片是哥哥拍的万家灯火。
港漂6年,我越来越喜欢这里。
我特别喜欢香港没有年龄歧视,女性比较独立,这一点从一些热播的港剧如《新闻女王》就可以看出。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当初经济独立的目标已经达成,有自己的社会价值,孩子们也都找到了自己的学习节奏,在不那么卷的环境里发掘个人潜质,回想当初的决定,我很感谢当时勇敢的自己。
想去香港读博士,计算机专业29岁博士毕业,已经29岁了想去读博士晚不晚?
肯定不晚,也无所谓晚不晚。
提问者之所以有如此的疑惑,我想可能是对所谓“非适龄”读博士而感到担心。29岁这个年龄,相对于大多数世俗化的“正常”读博年龄而言,的确稍微大了一点,因为这会导致毕业时的年龄大约会在33岁左右。从社会接纳的角度,这个年龄似乎也已靠近所谓的求职“边界年龄”。然而,纵然入学年龄有点大,即便毕业了存在社会接纳方面的年龄风险,又能如何?那些所谓“适龄入学”的博士们,难道就注定有光明的未来么?读书,虽然不宜纯洁到摒弃任何功利之心,但是也不能粗俗到完全功利化、世俗化。读博士的目的是通过在某个研究领域内的潜心钻研想去香港读博士,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而潜心钻研,最好的状态是热爱。只有热爱,才能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仍抱有热情。也只因热爱,才能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并因此得到真正的收获。我身为老师,在实际指导学生过程中时有发现某些博士研究生,更多地是为了一纸文凭而功利地读书。在这种功利之心的驱动之下想去香港读博士,计算机专业29岁博士毕业,已经29岁了想去读博士晚不晚?,这些学生整天以学校规定的最低毕业标准为其个人努力的最高标准来“熬”时间、“凑”资本。对于以科研为目的的堂堂博士研究生而言,这种状态何谈潜心研究?如此之低的最高标准,又何谈成果?!因此,这种混出来的博士,纵有文凭加身,又能如何?到了工作单位美国藤校留学,能堪大任于身否?所以,如果从纯粹读书的角度而言,年龄并不是最大的问题。读书的动机才是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提问者因喜欢而读书,这是难能可贵的,理当珍惜。
对于博士毕业后的前程,本人不敢妄言。首先,任何一个行业都不能因为你愿意去接触,因为你能够付出努力而给予事先的承诺和保证。此外,社会对于博士的接纳度,个人认为主要与博士的研究成果相关。年龄纵有影响,也不会是主要决定因素。这类似于高考。试问,高校选择、招收学生时,主要看什么呢?当然是考试分数。纵然是复读生,年龄大一些,只要考试分数足够高、考试名次足够靠前,哪个名校会拒绝呢?所以说,与其担心年龄大影响社会接纳度,还不如把心思放在学业上,让自己在宝贵的读书阶段多出学术成果,用优异的学业来支撑自己的前程。
其实,本人之所以强烈支持“读书不怕晚”的观点,还在于我自己也是沿着这条路走过来的。大学毕业后,我自己选择了进企业工作。在经历了数年的懵懵懂懂之后,才幡然醒悟自己喜欢做什么,并毅然辞职考研,从此踏上读书、学术之路。一路走来,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阶段,自己都是一个“非适龄学生”,甚至有时因此而受到些许歧视。然而,这又有何妨?我读我的书,我做我喜欢的事情,与他人何干?事实的发展也证明了,只要心怀热情,只要全身心投入,一定能取得不差的成果,并因此赢得别人的尊重以及社会、单位的接纳。回首过往,本人从不后悔年龄较大才决定读研究生。相反,我倒是颇为庆幸自己能在最恰当的状态之下读书——不是为了功利,而仅仅因为热爱。
香港博士毕业困难吗,拿下香港首金的满级人类,却只关注她能不能嫁给霍启山?
作者 | 小堂
编辑| 小堂
当地时间27日,在巴黎奥运会,击剑女子个人重剑金牌赛中。
中国香港选手江旻憓,在开局1-7落后的不利局面下,最终通过加时赛一剑决胜。
以13-12打败东道主法国队的马洛·布列塔尼,完成超级逆转,夺得本届奥运会,中国香港代表团首金。
顶级击剑实力,名校学霸背景,笑容甜美性格开朗,全身上下buff叠满,被港媒称作“微笑剑后”,成为了新一代“运动员女神”。
那么这样一位优秀的满级女性,究竟是如何养成的呢?
01
江旻憓1994年出生于香港,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跟父母的关系就很亲密。
像所有中产家长一样,父母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她的身上,从小安排了一些兴趣班去让她找到天赋。
然而江旻憓小小年纪却十分有主见。
相比被动接受安排,她一旦确定了什么喜好、什么目标,更喜欢由自己主动出击。
起初她被送去学芭蕾舞。
虽然承载了妈妈想实现的梦想,但她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天分有限,加上当时不喜欢照镜子。
随即就自己选择了旁边的跆拳道馆。
拿到儿童黑带后。
刚好看到港队寻找未来之星的击剑广告,自此她找到了人生最热爱的运动。
并一直为之拼搏至今!
最早四点就开始训练学习。
她的训练极其刻苦,拿启蒙教练的话说:
对自己要求高到不像地球人的程度。
靠着这份热爱专注和刻苦,她把自己拼成了最强的。
强到让男运动员觉得自己本该有的性别优势不复存在。
强到不小心成了21年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的唯一女性得奖者。
强到今年在1:7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凭借不想输得难看的一股气,终于圆梦。
02
光鲜靓丽的背后,是爽文里一笔带过的伤痛,现实中的江旻憓却默默经受着这一切。
为了击剑,左右膝盖断了两次韧带。
第一次是在2017年6月。
那时江旻憓刚刚在香港主场的亚洲锦标赛斩获一银一铜,正信心满满地准备一个月后位于德国的世界锦标赛。
然而在某次热身时轻轻一跳,一个膝盖的十字韧带就此断裂。
她带着受伤的左膝回到香港,和妈妈说“我的膝盖傻掉了”。
妈妈看到女儿心疼至极,曾哭着求江旻憓退役。
然而她说:妈妈猛说好了可以退役,反而令我更有劲头。
手术后四天,她就自己走到击剑馆重新训练上肢。
三个月后正式恢复训练,五个月后回到赛场,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
然而,韧带断掉的事故又一次发生在右膝上。
那是2019年3月份,江旻憓已经登上2018/19賽季年終世界排名第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击剑一姐”。
无数人都在期待她在接下来的东京奥运会中勇夺金牌。
她却在8强赛之前因为走路不小心导致了右膝韧带半断。
要知道,韧带断裂这一运动损伤,曾断送不少运动员的前程。
有人因此退役后,再也没能重返赛场。
那时候距离东京奥运会只剩一年,为了尽快恢复状态,她选择了立即动手术:反正我有经验,不怕。
或许是一直没好透的膝盖,加上连续不断的疫情,都导致她的状态起起伏伏,东京奥运会她也止步8强。
在赛后的采访中,江旻憓面对媒体直白的唇枪舌剑,不停为自己的失误道歉:很对不起大家,我会再多练一点。
于江旻憓来说,这两段伤痛经历亦是很大的人生转折点。
她开始思考自己在击剑上的目标、梦想,究竟有没有做到最好,受伤是因为对自己身体了解不足,或是练习不足、不够好,所以身体开始浮现问题。
“每次受伤都会令你更加强,你会学到更多东西,会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这句话于她而言,是真实的写照。
视受伤为运动生涯的一大转折点,撑过了受伤的焦虑痛苦,江旻憓的心理有了很大的转变。
不管之后经历什么,总会当做累积经验,胜不骄,败不馁,积极面对一切。
于是江旻憓渐渐拥有了“微笑剑后”的称号。
必须说,喜欢弹奏《明天,你好》的她,诚然眼中有时候饱含泪水,骨子里却实在很坚韧,每次哭完都真的会又笑着继续奔跑寻找。
03
除此之外,江旻懳不仅是奥运冠军,而且学习成绩极佳。
早年在她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一切都是源于兴趣:
击剑和读书都是我的最大兴趣,小时候父母很支持我参加课外活动,所以在迷上击剑的同时也爱上上学。
于是江旻憓学生时代的行程总是爆满的:
每天都很忙,放学就练习击剑,然后回家吃饭做功课,做不完就隔天5点起来做,要出国比赛时,会把功课带到飞机上做。
但她却从没觉得倦怠。
她说,只要从一件事上获得成功感,就会自然喜欢和享受,无论面对多少困难都充满动力。
凭借着这股子兴趣和动力。
2012年,江旻憓在英基沙田学院毕业,以高分被斯坦福大学录取。
本科毕业后,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深造,攻读法律硕士。
东京奥运无缘金牌后,江旻憓迎来一个短暂的调整期,她又选择前往香港中文大学进修法律博士,且之前就开始跟随出色大律师学习开会上庭。
那么,为什么江旻憓要选择斯坦福大学?又为什么在人大读研,港中文读博士呢?
父母之爱子美国top30名校留学,则为之计深远。
江妈妈始终认为,运动员并不是终身职业,希望她能在退役后有一份稳定的职业。
两条腿走路,就不会出现体育职业生涯结束之后的尴尬。
于是她申请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的击剑是全球最好的击剑队,在这里她可以跟全球顶尖的击剑选手切磋香港博士毕业困难吗,拿下香港首金的满级人类,却只关注她能不能嫁给霍启山?,获得全球顶级的训练资源,在追求体育的同时,接受顶尖的学术教育。
同时,在斯坦福主攻国际关系,这不仅是她个人兴趣所在,也为她未来可能的国际组织职业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也说过自己的目标是进入联合国工作。
之后,江旻懳选择在人大和香港进一步深造法律,分别学习中国大陆和英国案例法体系,不仅可以在大陆和香港积攒相关人脉,而且可以完整地理解世界各国的法律,为自己成为一名多元化背景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而这种人才,是极其稀缺的。
于是,继谷爱凌之后香港博士毕业困难吗,江旻憓已然成为了不少人眼中的又一六边形战士!
既是博士,又是奥运冠军,颜值还很高,上天到底给她关上了哪扇窗?
难怪大家都称赞:
这就是中产养育女儿的天花板吧!
04
有意思的是,江旻憓比赛时,霍震霆和霍启山父子特意现身为她加油。
此举也被一些网友不断放大,甚至觉得她“足够”当下一个霍家儿媳:
“以霍家的眼光,新科冠军江旻憓不会差。”
在一则关于她公开择偶条件的视频下,诸多评论也毫不犹豫地指向霍启山。
虽然上一篇刚借霍启刚捧了一下郭晶晶,但我对霍家父子并非有什么成见。
然而一位如此优秀的女性,在拿下奥运冠军后的谈论重点居然是“可以达到豪门的挑选标准”,不禁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