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香港博士

香港大学法学博士,民国儋州留法博士麦逢秋 专注教育心怀家国

不仅如此,步入老年的麦逢秋并未闲下来,80多岁时,他被聘为儋县新州中学教育顾问,为教育事业发挥余热。从教数十年,麦逢秋桃李满天下,在排浦定居后他不时会怀念在台湾、香港的朋友和学生,还写下一副对联:“学问事功催致力,追怀念旧慰思衷。

民国儋州留法博士麦逢秋 专注教育心怀家国

南海网07.2208:54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心怡

每到上学或放学时间,儋州市排浦镇中心学校的孩子们都会奔跑在文豪街上,路过一间老房子时,孩子们纷纷往往放慢脚步,向内张望,仿佛想要窥见什么。

放眼望去,这座老房子与街上新盖起来的自建房并肩而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绿色的铁门上已是锈迹斑斑,墙体还有破损脱落,事实上,这座房子已有百年历史,它是民国时期儋州第一位留法博士麦逢秋的故居。

两度赴法 攻读法学博士

麦逢秋故居所在的这条街,是排浦镇最长的街道,他去世后,当地人为了纪念他,称他为“文豪”,将街道改名为“文豪街”,还将麦逢秋的求学重教精神保留传承,激励后辈勤勉学习。

人们为何称之为“文豪”?这要从麦逢秋的求学之路说起。

1897年,麦逢秋出生于当时的广东省儋县排浦镇罗城村,1917年7月,他从儋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毕业。1920年7月从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原广雅书院、今广雅中学)毕业。当时QS200名校留学,国民政府教育部选拔一批学生赴法国留学,儋县分配到一个名额。几十人报考,麦逢秋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广东省府批准半公费留法读书。

于是,青年麦逢秋便和其他赴法留学的同学一起,坐船离开祖国,踏上了法国的土地。他们先到达法国南部的马赛港,几天后坐车前往巴黎,在法国教育部门的组织下游览了巴黎和其他一些城市的名胜古迹后,进入法语补习学校修法文。

年轻的麦逢秋始终心系国家命运,曾写下一副楹联:“须顺十九期潮流,同维时局;不是五分钟热血,贻笑邻邦。”

由于种种原因,1924年,国家停止资助,麦逢秋被迫于1925年7月休学回国筹措学费。“休学回到排浦做生意,积累资金,第二次再赴法留学时,又回家乡请父老兄弟捐助400多元才能启程。”堂侄麦家成在《缅怀堂叔麦逢秋博士》一文中回忆,麦逢秋在讲述留学生涯时曾说,他前后留学六年,一靠自己,二靠国家,三靠亲戚朋友香港大学法学博士,四靠故里民众。

在亲朋同乡的帮助下,1926年1月,麦逢秋再次远赴法国完成他未竟的学业。面对语言难题,麦逢秋用三年的时间专攻法文,法文过关后,又攻读英语,然后进入法国南锡大学学习法律。

据麦家成回忆,堂叔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留法学习生活:“法国是花花绿绿的世界,一不小心就会掉入泥坑,学业就半途而废。我是中国南方穷乡僻壤的书生,跟官家子弟画不上等号,他们不把我放在眼里,不愿同我来往,这样我就有更多时间钻书堆,与书交朋友。”

靠着这样勤奋好学的精神,麦逢秋于1932年考取了法学学士学位,并选择继续深造研究。他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放在学习上,每日忙于阅读参考文献、写笔记,醉心于厚重繁多的法学论著之中,甚至顾不上好好吃饭,在准备博士论文时,他一星期只能吃上一次大米饭。

在法国读书期间,麦逢秋潜心于法学论著和有关学科之中,意识到要强国富民香港大学法学博士,民国儋州留法博士麦逢秋 专注教育心怀家国,必须建立一个崭新的民主社会,这为他后来从事政法的教学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1933年,麦逢秋以法文撰写的学术论文《论中日关系与国际公法》参加博士毕业答辩,获得了教授们的一致好评,通过了严苛的博士考核,荣获法学博士学位,一时誉满法兰西。

此后,麦逢秋回到祖国。通过观察、思考和总结,他认识到国家富强的途径在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文化素质。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学成归国的麦逢秋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中,立志为国家培育一批有为青年。他先后在广东国立法学院、广东国民大学、国立广西大学、广东省立海事专科学校、广东省立法商学院、私立广州法学院等院校任教。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麦逢秋不断学习研究,寻求抗日救国的道路,为抗日救国效力。解放战争期间,他南归海南任私立海南大学教务长、教授。一九四九年春,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几名朋友、同乡邀他前往台湾,被他一一婉言谢绝,自己出身贫寒,没有政治背景。于是,他一辈子从事教育,以教书育人为乐。

专注教育 心怀桑梓家国

麦逢秋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在海南岛解放后毅然放弃在香港大学的工作,返回海南教书,在私立海南大学任教,不久,又调往省立海南师范专科学校任教授、教务长。

1963年,大半辈子都投身于教育工作的麦逢秋回到家乡排浦定居,每天早上在田埂上锻炼身体,有时也会吟咏一些法语诗歌。他乐于助人,渔民在海上捕鱼,有时捡到一些写着外文的罐头,他都会热心地帮忙翻译,提醒渔民,哪些是能吃的,哪些是不能吃的。每当听说排浦有贫苦百姓饥寒交迫,他也会不计回报地慷慨相助。“他和周围街坊关系很融洽,大家有需要时,他都会尽力帮忙。”麦逢秋的族弟麦创瑶介绍。

不仅如此,步入老年的麦逢秋并未闲下来,80多岁时,他被聘为儋县新州中学教育顾问,为教育事业发挥余热。他始终尽心尽责地工作,赢得了全体师生、家长和上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尊敬和爱戴。

1985年6月27日,这位勤学一生、博学多才的老人离开了人世。据麦家成回忆,麦逢秋临终时曾用微弱的声音对他说:“我没有什么财产遗留给后代,只有严谨治学的精神给你们。”

声音虽轻,分量却重。“严谨治学”四字是麦逢秋践行一生的精神,也是他留给后代最珍贵的财富。他离世时,全镇的男女老少都来为他送行,挽诗挽联更是不计其数。“我们在村委会的文化室里展示麦老先生的生平,以此来教育孩子们认真学习。”麦逢秋出生地排浦镇罗城村村民麦创名说。

从教数十年,麦逢秋桃李满天下,在排浦定居后他不时会怀念在台湾、香港的朋友和学生,还写下一副对联:“学问事功催致力,追怀念旧慰思衷。”

他在病重期间,还曾寄语海外亲友、学生和他在美国留学的外孙吴镭、吴曼华,希望他们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如今,来到排浦镇,沿着文豪街走到临近街尾的位置,找到“文豪街17号”的路牌,那里就是麦逢秋的故居。麦逢秋一生经历曲折坎坷,斯人已逝,他的精神却如同这栋老房子,百年如一日地屹立在排浦。街尾,排浦镇中心学校的书声朗朗,如同穿过历史的隧道,与麦老先生留法时的读书声渐渐重合。

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博士,从平凡到闪耀,10年“磨砺”,如今的直博毕业生叶雨潇变了!|光芒背后

原创 浙大管院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SOM“光芒背后”

人物专访——叶雨潇

很多时候,我们脑海中对于“学霸”的定义,要么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要么是新时代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能大神”,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天赋异禀。

但与生俱来的“天才”总是少数,即便是在各大知名高校里。相比之下,以后天努力与勤奋学习来突破平凡的学霸,才是那个“大多数”。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IPhD直博毕业生叶雨潇便是其中之一。

从本科就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QS100名校留学,到IPhD直博期间攻读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双学位博士,她在浙大管院学习的10年间,经历了一场全面而深入的“蜕变”。

直博期间的她,曾连续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 IJPE上发表论文4篇,在SCM上发表论文1篇,还担任IJPE、JBR、、IJLM、TRE等国际重要期刊审稿人。

而如今的她,已顺利加入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成为了一名具有国际化学术视野、学术创新能力和深厚理论功底,能够把握学科发展前沿,能够胜任高水平教学和研究需要的国际型青年教师。

但很少有人知道,现在这位看起来自信满满,且立志要以科研与教学践行社会责任、为国家与世界做贡献的高校教师叶雨潇,刚进大学时还只是一个性格内向、成绩不算突出,常常自我怀疑的平凡大学生。

那么

在浙大管院的10年“磨砺”,

她都经历/收获了什么?

从平凡到闪耀,她是如何做到的?

……

本期【光芒背后】专题

带你走近“平凡学霸”叶雨潇的世界,

听她讲述其蜕变之路。

专访现场

Q & A

Q1:雨潇,你好!能否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你?

叶雨潇:hi~大家好,我叫叶雨潇。出生在浙江遂昌,从小在这样一个安逸的小山城长大,形成了我温和的性格。

我的父母都是老师,所以我长在校园里,与校园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是我选择读博,并进入高校任教的重要原因。

我的兴趣爱好很丰富,除了做学术,最大的爱好就是养猫,还是一名猫咪摄影爱好者,同时也是一个“技术宅”,特别擅长捣鼓家里的各种设备,而且是一定会发挥到极致的那种。

我的人生很在意新鲜感,新的尝试、新的idea、新的经历都会让我觉得很开心。所以这样的我,很少会把某句话当作座右铭,因为在我看来,人生就是,拥抱变化。

Q2:我了解到,你本科阶段就进入浙大管院学习了,当时为何会选择浙大管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叶雨潇:从小到大,我一直是一个很好的团队配合者和协调者,也非常想要去学习怎样帮助别人,成为能激励和鼓舞别人的人,这是我当初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初心。

其次,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老师们真的太好了,让我各种被“圈粉”!我真的从他们身上学到了特别特别多的东西,且感受到了他们对学术的热爱,对学生的负责和关怀,于是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管院“HR大家庭”。

再者,我在大一上职业生涯规划课时也做了人格测评和规划,发现我真的非常适合这个专业。

虽然后来我在读博时因导师的方向而转向了运营/供应链管理研究。但我的第一篇文章(本科毕业论文)还是关注了人力资源和供应链管理的交叉,后来发表在IJPE上。我也很希望未来还有机会可以多做一些学科交叉的研究。

Q3.本科即将毕业时,面对各种各样的博士生项目,你是基于怎样的想法选择参加浙大管院的IPhD直博夏令营,并作为一名直博生继续攻读浙江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双学位博士?

叶雨潇:为什么会选择浙大管院国际直博生项目( PhD)?一方面是因为我本科学的人资专业可能是全学院最“学术”导向的专业。

王重鸣、谢小云、周帆、严进、王端旭、陈学军、张小林等老师都曾是我的任课教师。在他们的指导下,当时我就早早地开始学习组织管理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并且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形成了浓厚的学术兴趣。

事实证明,我们班的许多同学都在这样的学术培养之下走上了学术道路,现在已有多位同学和我一样成为了一流高校的青年教师。

另一方面,我选择留在浙大管院最大的原因是出于信任。这里有我了解的老师们,我知道在他们的指导之下,未来一定是走向光明的。

而之所以选择浙江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双学位博士,是因为浙大管院IPhD直博生的培养是以“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学科高端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所以我们在读博期间必须要多去海外交流,才能拓宽国际视野。

浙大和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双学位博士项目刚好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可以让我以很少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获得两所学校的培养,还可以获得双学位。有这样好的机会,我当然毫不犹豫地选择参与了。

在香港,我这样的联合培养博士生和他们自己的博士生没有任何差别待遇,可以选各种各样的课程,获得学院的经费支持,拥有独立的工位等等。

很幸运,我在香港理工大学的导师是物流及航运学系系主任、 of 副主编Andy C.L. Yeung(杨昌良)教授,他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都令我敬佩。

最终通过两校的培养,我的学术能力有了稳步提升。我想,这是我在读博期间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Q4:据我了解,你在攻读浙大管院IPhD直博期间发表了四篇IJPE、一篇SCM论文,这些都是非常高水平的国际期刊论文,能在博士期间连发这么多,你是怎么做到的?

叶雨潇:我觉得主要跟这两个因素有关:一方面是导师霍宝锋教授的细致指导。他在我刚进入管院IPhD直博阶段时就为我定下了很高的目标,并为此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我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在他一字一句的修改后才成型的,至今我还保留着当时布满密密麻麻修改笔记的论文初稿,以提醒自己不断努力进步。在每一篇论文完成后,几乎没有停歇,霍老师又会给我安排新的工作。直到我积累了大量论文写作经验后,他便开始给我自由探索的空间,鼓励我创新,并为我提供有助于实现这些idea的资源。

正是在他这样细致的指导下,我的论文就一篇篇发表出来了。所以我非常感谢他为我付出的心血。

另一方面,我的论文能连续顺利发表,也跟我的工作方式有关。在每一次的论文写作中,我总会比导师给的idea多想一些、多做一些。

我会思考:这样的思路是对的吗?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我这么写文章足够有趣吗?在好几篇论文中,我都花了很多时间做新的尝试,譬如寻找新的理论思路,使用新的统计检验,尝试新的调节变量、控制变量等。

也就是说,每一篇论文的手稿都是过了我心底这个“关卡”的,也付出了我最大的努力。

所以这些论文在投稿过程中,基本上没有遇到被哪个期刊拒稿、不断重投的问题,大部分都是投稿1-2个期刊,修改2-3轮,论文就被接收了。

Q5:听起来,从本科到博士,你在管院学习的10年间,似乎都非常顺利,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

叶雨潇:从论文发表到毕业等等,总体还是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但也可能是因为事情过去了,如今再回首,当初那些困难和痛苦的感觉变得模糊了。

其实仔细想想,博士期间我还是遇到过两个对我个人而言较大的挫折。

第一个是,我第一次参加博资考没有通过。我原本对自己抱有非常大的信心,也以为自己准备得非常充分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博士,从平凡到闪耀,10年“磨砺”,如今的直博毕业生叶雨潇变了!|光芒背后,所以第一次竟然没过,让我不禁怀疑自己还能读博吗?好在当时我的导师霍宝锋开导我,告诉我这只是很小的一次挫折,不代表我没有科研能力。

第二个是,到了香港理工大学进行联合培养期间,我开始了全新的课题。尽管有论文发表记录,但要利用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目标期刊还是UTD,这对我来说挑战很大。

不过,这些挫折与经历都给了我宝贵的经验,让我明白: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Q6:那在管院连续读完本科、直博的这10年,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叶雨潇:我真的觉得特别幸运能在浙大管院学习十年。这里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有爱的同学、亲切的辅导员、专业的行政老师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博士,还有很好的学习氛围。

这十年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浙大管院给我的各种机会,对我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从本科阶段进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进入管院团委工作,再到直博后获得联合培养、出国交流开会的机会,我真的拥有了许许多多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

我还收到了很多鼓励,这些鼓励也逐渐让我的心态从“我可以吗?”的自我怀疑,转变为“我想试试”“我愿意成为团队”的自信与坚定。

总之非常感谢学院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从一个有些内向、并不算突出的学生,转变成为了一位自信满满、有着一定科研实力的青年教师。

Q7.在管院学习期间,对你影响最深,带给你最大触动,或最想感谢的,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让你有这样的感受?

叶雨潇:我最想感谢的是在管院的师门团队。正如我在博士论文的致谢中所写的那样,“他们是我能想象的在学术道路上最好的同行者”。

我们团队的氛围非常好,无论是科研还是生活上,都是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我们团队的韩昭君、顾旻灏、李丝雨,都在毕业后去了国内顶尖的大学(大工、天大、西交)任教。

我们有能发表论文在物流领域最好期刊JBL的王倩雯,博士学习期间就发表论文在ABS 4期刊上的田敏,直博二年级就能发表SCI/SSCI高水平论文的张艳铭,留学生Zia也发表了1篇SCI/SSCI论文(还有2篇正在小修改中)等等。他们都是我在科研奋斗道路上的好同伴、好榜样。

我在生活中也获得了师门的帮助和支持,包括大家专门包车来参加我的婚礼,给我惊喜;师弟师妹们在我博士答辩时专门来听,还给我送花等等。

Q8.看来管院的学习氛围非常好啊。那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管院人”,你心目中的管院又是怎样的呢?

叶雨潇:首先,我觉得浙大管院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商学院。在我读本科的阶段,学院就推出了许多海外交流项目,班里有接近一半的同学参与其中,收获很大。

在攻读IPhD直博期间,我们的课程也都是全英文授课,许多授课老师都有丰富的海外经历,时不时还有各种大牛的和课程,我听过陈晓萍、Kevin Zhou、Vinod 等等国际顶尖学者的讲座,这给我打下了很好的学术基础。

其次,管院为学生们提供的学术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有几乎所有学术文章,以及WRDS、CSMAR等数据库的访问权,而且这些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管院真的非常舍得为学生“付出”。

最后,管院是一个为学生着想的学院。我遇到的每一个辅导员和行政老师,都是特别亲切、特别可爱的。每当我遇到问题,他们总能帮我想办法解决。有时候手续繁琐,老师们也会不厌其烦地帮忙,特别感谢。

Q9.今年正值浙大管院40周年院庆,作为校友,你有什么想对管院说的吗?

叶雨潇:在浙大管院,有我十年青春的印记,我的每一个学习、成长的回忆都和这里有关。

作为校友,我特别感谢学院对我的帮助和栽培,希望浙大管院能够不断培养出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

Q10.如今你已入职天津大学任教,又开启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那么放眼未来,你想成为一名怎样的老师和学者?

叶雨潇:成为老师是我一直的心愿,成为高校老师对我来说更是值得开心的事情。未来,我想成为一个在科研上有自己的代表作,能够独当一面的学者;在教学上, 我想成为学生们信赖、能平等交流的老师。

虽然我现在的研究方向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但我还是希望运用我以前学习的知识,不断培养学生,帮助学生成长。

目前我正在做的研究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相关,我希望我做的工作能够对“助推中国企业发展、解决社会现实难题”真正有意义,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这也是我作为一名研究者所应践行的社会责任。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gangzai303

为您推荐

香港三年制博士,博士招生 | 香港大学招收全奖博士

申请人应注意,香港大学高等学位的分配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过程。申请者需要优秀的本科成绩,至少要达到高级二等荣誉才能被考虑。对于入读四年制博士学位课程的HKPFS获奖者,香港大学将在第四年的学习中提供同样的支持。在2023/24年度,所有HKPFS持有者将获得香港大学校长博士奖学金。

香港公共博士,联合病毒学研究所

现有各级研究人员共60多名,主要研究骨干主要来自汕头大学医学院与香港大学新发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此外还配备有行政后勤保障人员和实验室辅助人员

申请香港博士申请,香港博士申请需要三条件:学位、语言、文书-新东方前途出国

学校对申请人的学位要求一般是法律本科加法学硕士,并且偏好研究型的学位。这个问题是很多同学都想知道的,因为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要申请香港博士学位,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香港博士申请条件的具体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香港申请博士的时间,2022年香港三大院校博士申请条件

对此,我们来盘点一下香港三所知名大学的博士申请条件吧!在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27位。已获得正规院校学士学位;或已获得正规院校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以上两类学生都需提交杰出研究成果相关证明材料。中国香港申请人:中国香港身份证商学院申请人须提供GMAT和GRE成绩。

香港博士申请时间都是几月份,香港的博士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准备?

香港博士申请时间安排表港大每年第一波博士申请是从9月1号开始,到12月1号截止。它对申请读博的学生来说,吸引力非常大。可能所有申请的同学都会申请它。也许成功的申请者,在申请过程中,便是得到老师肯定和支持的过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