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留学,要补上价值观教育这一课
半月谈记者 郑天虹 朱涵 陈一帆 刘璐璐
当前,我国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虽然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创业,但在海归群体中,部分留学生“反向文化震荡”强烈,难以适应回国生活。不少留学生低龄出国,个体的国家认同、文化归属、价值取向等形成时期都在国外低龄留学香港,容易影响到他们归国的主动性和适应性,不利于发挥报效祖国的作用。
为何选择低龄留学
新东方发布的《2018年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在5000个样本中,有意让孩子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就出国留学的家庭占到了56%;在2014年新东方首次发布留学白皮书时,这一数字仅为23%。美国教育协会的监测数据也表明,在美国就读K12阶段(学前至高中)教育的中国学生人数增长迅速:过去10年间,赴美就读高中的中国学生人数增长高达98.6倍,远超研究生阶段教育的1.6倍和本科阶段的14倍。
让更多家长、孩子选择低龄留学的原因主要是:
——为应试教育所累,回避中高考竞争。中考普职分流后,一些不愿意被分流到职高的孩子及家长,只要有经济条件,多会选择读国际高中,做出国留学准备。
近期,在广州举行的国际教育展,吸引了大量的初中学生及家长。初二学生家长史女士表示,女儿成绩中上,考一所普通高中不成问题,但要进重点高中,挤进前1%,可能花很大力气都够不着。她觉得目前国内教育竞争压力较大,孩子教育的投入产出比低,选择留学可能是条相对容易的道路。
——认为国外教育质量更高,更适合孩子。业内人士认为,大多选择走国际路线的孩子,可能性格不那么乖,或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学科发展不均衡。家长们多认为,国内的升学考试不能偏科,更侧重知识记忆,而国外的教育注重个性培养,能发挥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更多操作实践,更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必须客观承认,我国基础教育存在“唯分数”、崇尚知识教育的问题,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父母为子女的教育而焦虑。欧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较为重视学生的个性、兴趣、想象力、好奇心培养,因此更吸引部分关注个性、兴趣发展的学生和家长。
——家长有海外背景或移民计划,很早规划孩子走出国道路。某中学生今年初二已经考了国际高中,提前从公办学校撤离,其父母想让其尽早去美国读高中,目前已经在准备考托福。
认同问题出现偏差
据教育部信息,2016至2019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数量高达251.8万人,其中回国201.3万人,学成回国人数占比达八成(79.9%)。全球新冠疫情以来,2020年出国人数同比略有下降,但最近两年总的上升趋势并未改变。
在留学生回国就业的浪潮中,一些曾低龄留学的青年出现了价值认同等问题。在互联网社交平台豆瓣的“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社群,已经聚集了5万多人。IP显示为广东、网名“昂阳向上”在社群里说:“本人今年30,美本澳硕,人生观形成的时候都在国外上学……”
这些低龄留学生回国后,由于在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个人归属认同等方面出现偏离,不适应国内环境。吉林大学博士王瑶认为,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观照、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国外负面舆情的不良诱导以及种族主义带来的多元文化冲突等因素,使部分中国赴海外留学生出现爱国言行受争议、文化认同漂浮不定、政治态度相对漠然、心理状态孤独失序以及法治素养较为薄弱等问题。
——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弱化。湖南中共株洲市委党校(株洲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汤蕾认为,一方面,低龄留学群体长期缺席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游离于中国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之外,对我国语言、历史和文化逐渐陌生;另一方面,长期生活在他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和了解他国的历史文化,接受他国的价值引导,对中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趋于弱化。
——文化认同度低导致“反向文化震荡”强烈,回国适应性差。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讲师胡晓檬分析,反向文化震荡是指个体在一个不同的文化中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后,重新适应、重新培养和重新融入自己的本土文化的过程。大量研究表明,越是在国外逗留时间长、对祖国文化认同越低,则越难适应回国生活。
——对国际舆论分辨力差,易出现价值观偏差。西方媒体常常对中国进行偏向性报道甚至是不实报道,对中国低龄留学生的国家认同等造成不利影响。曾在墨尔本留学多年的小刘说,如果孩子在人生观、价值体系搭建的这个年龄段出国的话美国藤校留学,会在言语上、思想观念上去附和或者是认同当地的大环境,久而久之其思维就会逐步西化,难以建立一个比较理性而牢固的辩证思维或者评判体系去比对中西方的一些差异。
鼓励“在地国际化”,
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价值观教育
熊丙奇说,对于低龄留学,可分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低龄留学,以及完成义务教育之后的高中阶段低龄留学。相对来说,高中阶段的低龄留学占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的低龄留学只是少数。不鼓励、不提倡低龄出国留学,不等于禁止低龄留学香港,半月谈丨低龄留学,要补上价值观教育这一课,也难以一刀切禁止。总体上,按照国家法规,所有适龄学生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熊丙奇建议,可以鼓励、扩大我国高中阶段的国际学校、国际班招生,让不选择直接出国留学的学生先进国际学校、国际班学习,接受“在地国际化”教育。与此同时,进一步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扭转基础教育的唯分数论,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倡导个性教育和多元化教育。
针对出国前、留学中和回国前三个教育场域,王瑶建议,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低龄留学群体价值观教育。
在教育主体层面,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加强行前立德树人教育培训;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强化留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
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层面,留学前通过留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证教育进行“反向内省”;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推进教育方式转化,建构互信基础上以服务功能向教育功能过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留学生报国热情,发挥同辈群体效应、榜样示范作用,引导留学生学成归国;回国后切实落实户籍、住房、补贴、融资等一系列归国人才政策,吸引和保障留学生在国内安心发展。
(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3年第7期)
咨询香港艺术留学,留学GO体验官||去香港学艺术,发现自己的HONGKONG MOMENTS
一千个人的心目中有一千个香港。在香港国际机场,赶登机飞伦敦的香港男生,从泰国度假回来的香港家庭,从上海赶来香港大学的学生……来来回回的人。在香港,每时每刻,有人到达,有人离开。
如同,无论你是在香港还是留学、旅游或是工作。都可以在香港街头看见各种肤色的人,香港人,大陆人,欧洲人,东南亚人……行人匆匆忙忙,呼啸而过的巴士咨询香港艺术留学QS100名校留学,留学GO体验官||去香港学艺术,发现自己的HONGKONG MOMENTS,整座城市的人和事都在快速运转。然而这次,我没有打算写一篇定义上的游记,更希望是一篇在分享我印象里的香港和香港高校的文章。
虽则有人称香港是「文化沙漠」,但我却不以为然。如果你有幸在香港读艺术相关专业,中环SOHO和上环一带想必成为你的乐土。这里不单单是香港的「美食联合国」,更是香港的「文艺联合国」。一直沿着「艺穗会」走,有着大大小小的Art ,里面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更有由前荷李活道警察宿舍活化成的创意地-「PMQ元创方」,集约有100家设计及创意企业的创意中心。沿着中环往上环到达「歌赋街」,你会惊喜于这里更有趣更文艺。推荐香港本土一家颇有taste的家具店- 与旗下的Lost & Found。至于在香港有哪些可以就读艺术相关的课程的学校,下面我推荐香港两间高校,一间是香港理工大学,另一间是香港教育学院。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PolyU是香港设计类专业最全的大学。设计学院包括设计教育,设计策略,设计时间,交叉设计,多媒体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她位于红磡,学校的石砖也是暗红色。延续的便是英国红砖系大学的工业精神。近年,建筑界女魔头Zaha Hadid为Poly设计了一座充满视觉冲击的超现代建筑,动感的层次,表达着向上的进取精神。相对其他香港的大学,Poly U更注重实用和实践,学生必须做一定时数的实习。而且PolyU在地理位置上也很接近尖沙咀,吃喝玩乐上很方便。如果让我选,第一选择必定是理工大学的设计专业
—香港教育学院—
香港教育学院,香港培育教师的高等学府。位于大埔区,于山而起,远离市区,空气清新。来到这里,你会觉得香港这样的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也有这样一片幽静的净土。虽教院建筑不像港大或理工大学的大气,但精巧也有精巧的美。整片校区的教学大楼及办公室连在一起,配有全港高校居住最舒适的宿舍楼(连在这里任教的老师都说:这根本是豪宅。哈哈哈)。以及配有落地式自修室和图书馆,也充满美学概念。最近,教院除了常规的教育课程,开始开展一些艺术相关的专业课程。听教院的老师称,在教院读任何专业,毕业后都具备教师资格。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师范学校的关系,这里的学生看上去真是特别乖乖的。
在香港就读艺术专业的学校当然不止这两间。还有香港浸会大学。虽这次并没有到香港浸会大学,但我在沙田新城市广场看玻璃灯饰时,导赏的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专业的学生。碰巧大家也是就读艺术相关的专业,聊起来。浸会大学除了传媒专业在世界一流,视觉艺术专业也相当不错。然后,每年沙田新城市广场在圣诞到新年期间的灯饰都十分漂亮(每年主题不一样,今年主题:全手工玻璃花园)。如果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可以从大学站坐到沙田站,十分近,A1出口出站。
至于偏向于选择建筑类相关设计的大学,就可以选择香港大学。主要包括建筑学,景观设计,城市设计专业等等。香港大学作为香港第一所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她的盛名,想必大家已经很熟悉。而在香港来讲咨询香港艺术留学,香港中文大学的学术水平与之相不也是旗鼓相当。如果你要读纯艺,喜欢油画、国画、书法等等这些,可以选读香港中文大学的艺术系。
或许,有一天,你来到香港高校就读本科或者研究生,或者作为交流生来到香港参加项目,或者在港校毕业留在香港工作或离开香港。成为在香港来来去去的一员,希望你会对这个充满不同肤色人种和不同声音的地方,有自己独特的观察和见解,有属于你的 。
…
…
留学Go
是集结了哈佛、耶鲁、牛津等
世界各地名校在校生和教授的C2C平台
我们只培养精英青年
推出数十个海外学术项目提升学生软实力
国内最有实力的大脑可能都在这儿
香港留学机构哪家好,在留学机构,我看见富人与中产家庭的教育分化
袁兴易接待的咨询家庭,大多数是在孩子高考结束后,甚至是孩子进了国内大学,觉得不满意,又从学校退学,再决定出国读书的。这些孩子的高考成绩,大部分“不上不下,国内读不了211,985,二本三本又觉得不满意”,其中一些孩子,因为心理素质在高考中发挥失利,申请国外高校会更具优势,“比如你有实力上211的,高考没发挥好,去国外申请一个世界排名与211相当的学校不难”。
袁兴易朋友的孩子Q,高考成绩400多分。Q去了香港一所大学读本科,毕业后申请到港大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Q在职场表现出色,现在已经做到上市公司高管,年薪达到数百万。“有些孩子只是不适应应试。”
“你说高考考590分的孩子,跟考600分的孩子,在能力上有差别吗,我觉得没有,今年广东高考考生73万,你别说10分之差,就是1分,可能也是千军万马”,在袁兴易看来,不少家庭选择留学,是在国内应试教育的筛选模式之外,寻找一个更广阔的教育空间。
卢宇也有相近看法,“国外考试是一个水平考试,你到了A或者B这个水平,就可以选择这个水平线上的学校,你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是国内是一个选拔性的考试,一分之差,可能就是录取和落榜的差异。我觉得上清华北大,比上牛津剑桥难多了”。
袁兴易的女儿今年读小学六年级。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显得言行矛盾——行动上他是典型的鸡娃型家长,可他内心并不认可这套教育理念。
我与袁兴易碰面时是8月份,与我会面之前,他刚把女儿送进数学补习班,“聊完再送她去书法班”。女儿的暑假被安排得紧锣密鼓,“上午学数学,下午学英语”。“这个有意义吗?说实话,我更希望她快乐成长”,袁兴易说。
在尊重孩子天分这件事上,袁兴易觉得国外做得更好。“你一个方向很厉害,其他方向都不怎么样,你也有机会读哈佛,这孩子不一定成为天才,但是肯定能成为某个方面很厉害的人,他们相信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价值”。
“但是这样的孩子,在国内就是偏科,我女儿最近压力挺大的,有些科目她不擅长,但是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刷题。用这个时间发展她擅长的东西,我觉得更有价值,孩子的天赋被磨灭了。”
富人家庭的留学选择
卢宇在深圳的一所国际学校读完了高中课程,而后在英国读完了本科、硕士学位,他与同学创办的留学机构,前后经营了两年多时间。无论是他在英国读书时接触的留学生群体,还是他在留学机构接触的学生,家庭一般都属于高收入阶层。
在卢宇接待的咨询家庭中,选择送孩子去英国念高中的家庭,以珠海本地的企业主居多,“深圳的话,有些企业高层就有这个实力。”
有些家长,因为孩子不适应应试教育的压力,想把孩子送到英国读书,“国内高中可能就是文理科选择,国外高中的课程,有100多个可选择项。”
有些孩子本来在本地的国际学校读书,“国际学校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孩子入学第一年的成绩是D或者F”,因此家长决定直接送孩子到国外读书,卢宇和同学选择在珠海做留学咨询,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珠海当地的国际学校数量较少,且教学质量一般。
卢宇经营的留学机构,开业第一年接待的学生,大多是在国际学校学业不佳,才决定直接去英国当地念高中,“你像深圳最贵的国际学校,一年学费也要40万,在英国读高中,学费加生活费一年可能还不到40万”。
在卢宇看来,无论是他本人,他读书时认识的留学生朋友,还是前来咨询英国留学的客户,这些家庭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心态更务实也更平和。
“留学家庭在选择专业时,如果孩子有想法,家长也愿意尊重孩子的兴趣”,“他们基本上不太考虑就业这个问题”。
卢宇接待过一个客户,家里做投资相关的生意,女儿对艺术感兴趣,最后进入伦敦的一所艺术院校,“这个跟家里做的生意一点关系都没有”。
当然,孩子在做选择时也会做出妥协。多数妥协与自身能力相关,“我们之前接触过一个孩子,对考古学很感兴趣,不过考古涉及历史课程,历史课程对英语水平要求非常高,他的英语不是那么好,最终怎么选择,孩子自己也会做一个权衡。”
卢宇接触的留学生群体中,即便毕业后自己求职不理想,家里也会利用社会资源,给孩子创造职业进阶机会,“像那个学艺术的孩子,毕业后,家里是有条件给她安排到实力出众的工作室,跟着大佬学习的”,“这都是普通家庭没法比的”。
“我接触的留学家庭,父母把孩子送出去,也是希望孩子能有一个不错的学历背景,这是孩子步入职场、社会的基本门槛。不能说高中毕业就算了,那可能会失去很多机会。”卢宇说。
“父母一般不会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孩子毕业进很厉害的公司,或者成为很牛的创业者,他们不会这么想。他们的希望,就是小孩之后的生活,比较正常平稳,尽量保障有吃有住,之后赚的工资能养活自己。”
卢宇认为,家长们更实际的心态,来自于他们对大环境,以及孩子自身素质的理性判断。
“他们很清楚,自己的收入主要也是来自于过去三十年的时代红利。孩子赚到跟他们一样的钱,不太可能了” 。“另外,自己家孩子是什么样的,他们心里也清楚,也有家长说希望望孩子将来上牛津剑桥,确实是孩子的成绩是有可能的。有些小孩,前面十几年都学习上不太上心,父母也不指望他(通过留学)一下子变个人,但是看到孩子慢慢有了改变,家长就已经很开心了。”
此外,家长们更放松的教育态度,很大程度上也与这些家庭的财富和社会资源积累有关。“这些家庭要往上跃迁的话,靠的不是这一张学历纸。他们不会想着靠读书改变命运,有些家庭收入一年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学历在他们眼里,可能连敲门砖都算不上。”
卢宇在2013年左右来到英国读书,“我们上学那会儿,毕业后在当地还是有一些工作机会的”。不过,他认识的留学生,大部分都选择回国,“对大家来说,回国会有更好的机会,毕竟家里积累的社会资源在国内,国内的发展机会确实比国外好一点。如果是求职的话,那在国外是好一点,薪水确实比国内要高一些。”
卢宇的客户中,一部分企业主送孩子出国,也抱有“积累人脉”的期待,“孩子认识一些家庭背景不错的同学,将来接手家里的企业,也能有人脉上的支持”。
学业之外的收获,对卢宇的个人发展也助益良多。卢宇回国后,先后做过留学机构和跨境电商领域的创业,这两个方向都与他的海外经历相关,他现在涉足的跨境电商业务,需要建立多个国家线上支付系统的衔接,“没有在国外的求学经历香港留学机构哪家好,结识的人脉和资源,很难完成这些衔接”。
普通家庭的教育困境
袁兴易接触的留学家庭中,经济收入不仅直接决定了孩子的留学地点,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留学生的专业选择。
最关注毕业后就业问题的,大都是留学东南亚的家庭,他们考虑的周期更长,考量因素也更多。“选择理工科的会多一些,男孩子会考虑一下计算机”。最近他接待了几个去马来西亚读理科专业的留学生。
“去香港、澳门读书的,也会比较关注就业,澳洲,也有一部分留学生会考量工作问题”。相比之下,选择英美留学的家庭,一般不太考虑孩子毕业后的求职生存问题。“有钱是一方面,另外学历不会太差,家里的资源,也能给孩子帮忙,说白了就是可选择余地更大。”
“我们送出去的孩子,读商科的最多,艺术和文科也不少。现在国内的就业已经非常多元化了,以前的社会主流选择,比如程序员,现在也不太好过了。环境让人捉摸不透,现在不一定艺术就不好就业,不一定计算机就好就业,大厂的日子也不好过了。大家的选择反而会更加分散,似乎还有点剑走偏锋的意思”,袁兴易说。
袁兴易留意到,随着经济环境变化,近两年选择东南亚留学的人多了起来。
不过,去东南亚读研究生的,以在职人员居多,有些人是为了达到考公考编的学历门槛,有些人的岗位晋升,对学历有一定要求,去东南亚读研,成本更低,时间更短,“读个博士3年20万,而且只需要在当地待一年”。
袁兴易接触到的大学生中美国藤校留学,到留学机构咨询海外读硕士的应届生,以双非学生居多,这可能与他们推出的留学产品有关,“一般985、211,找我们去规划留学的不多,他们靠自己申请的多一些。真正要规划的,学习中等的群体多一些香港留学机构哪家好,在留学机构,我看见富人与中产家庭的教育分化,这些学生本科背景一般,想通过留学,申请到排名更好的学校,将来更有利于求职。”
最近几年,“中产跌落”的留学家庭,袁兴易的朋友圈子里有好几例,“其中就有4家,他们以前条件非常好,这几年跌下来了,孩子在外面留学,家里一下子供不起了。我们叫这个为‘破产式留学’”。
袁兴易认识的这四个家庭,有两个孩子还留在国外念书,还有两个孩子申请了延毕,已经回到国内。“国外有些学校比较有人情味,规则也相对灵活,孩子可以跟学校申请,争取减免一部分学费,学校也会给你安排勤工俭学,孩子能扛事儿的,还是有机会坚持下来的”。
卢宇接触到的留学家庭,经济上要从容得多,“我没有遇到过卖房留学的情况”。他在英国念书时,一个留学生朋友家里的工厂因市场、人工等问题,经营陷入困境,“但也能正常负担他的学费和生活费”。
在进入国企之前,袁兴易在一家上市公司做高管。他的中年选择,一来为了稳定,二来是想留出更多教育孩子的时间。在自家孩子的教育上,袁兴易自觉“要求不高”,“女儿尽量在国内读本科,读研的话,更想让她去国外,见见世面,未来也有更多选择”。
他向我解释他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当下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和妻子都觉得孩子苦,压力很大,但是我俩不会说,我只能尽可能催催她,能卷就卷。‘能卷就卷’,也是我们给留学家庭最多的建议。现在一边说要减负,学历不重要,一边是很多研究生学历也找不到工作,这个很现实。”
袁兴易女儿一直在学钢琴,在他看来,这门特长,也可以为女儿多争出一个机会,“实在找不到好工作,她可以去做钢琴老师,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这个我认为是她人生的底线。”
“现在我只想把这个底线拔高一点点,让孩子的选择多一点。你没法指望这波孩子创造多大价值,他们太难了。”袁兴易,一个典型的深圳中产说。
备注:文中人物袁兴易、卢宇为化名。
文丨黄小邪
本文由深圳微时光原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