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留学生活

香港留学是几年,香港排名前五的大学是哪几所?

香港城市大学申请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香港城市大学的本科申请条件要求学生高中毕业,均分达到80分以上,或者完成一年预科课程,雅思分数达到6.0分,或者托福总分在80分以上。香港城市大学研究生入学要求:

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公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树仁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大学。学校不多,但是申请难度都挺大,主要是人多,学校少,所以申请中国香港最难的是选校和专业。选好了更容易申请到自己的理想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申请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香港留学是几年,香港排名前五的大学是哪几所?,香港城市大学的本科申请条件要求学生高中毕业QS200名校留学,均分达到80分以上,或者完成一年预科课程,雅思分数达到6.0分,或者托福总分在80分以上。硕士申请条件要求学生持有本科毕业证及学士学位证书,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本科GPA不低于3.5分,雅思要求总分达到6.5分以上,或者托福总分不低于85分。进一步了解中国香港各个学校的入学要求,进入网站后也可以通过大学院校库: 了解香港的大学各个学校的入学要求。

城大的研究生课程分为两种:修课式研究生课程和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研究学位课程。

两者区别是修课式研究生课程更侧重于修课形式学习,有些课程可能需要完成论文。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研究学位课程包括课程及独立研究,最终需要提交论文。

香港城市大学研究生入学要求:

1、学术要求:申请香港城市大学研究生课程要求学生持有香港其中一所大学或其它认可大学的学士学位。

2、语言要求:通过中国大陆6级考试,或者雅思总分达到6.5分及以上。

3、申请材料:申请香港城市大学硕士需要提交学位证书、学位授予的在线验证报告、本科成绩单、GPA评分系统的官方说明、英语成绩单,此外非英语的成绩单和证书需附有官方认证的翻译文件。

留学以自己的水平能申请到什么层次的香港大学,可以使用留学志愿参考系统一键定位。

留学志愿参考系统使用方法:把你的GPA、语言成绩、专业名称、院校背景(211/985/双非)等信息输入到系统中,系统会自动匹配出与你成绩情况类似的同学案例,可以依据自己的条件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留学案例香港留学是几年,了解一下与自己情况类似的人,他/她们都去了哪些院校,作为自己选择院校的参考。(如下图)

去香港大学算留学吗,怎么去香港大学留学

香港是我国发展比较快的行政区去香港大学算留学吗,这里的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相对应的教育也是很有效果的,以至于现在有很多的朋友们都想要去香港大学读书,接受比较好的教育,但是大家对于香港大学并不是很了解,尤其是香港大学申请条件到底是哪些,针对于这个问题,下面立思辰留学360就为大家做些详细的介绍吧。

副学士申请:

主要对象为内地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达大专录取分数线;且外语考试语种必须是英语去香港大学算留学吗,怎么去香港大学留学,且取得‘中偏高’的成绩。在一般情况下,学院要求高考生的英语成绩至少须达100分左右的水平 (满分为150)。

本科申请:

第一种方式:首先 , 学生在每年的2月份到香港各个大学的网站上在线申请,然后参加高考,得分达到一本录取线。香港各个高校根据每个人的高考成绩和英语成绩来进行第一轮的筛选。通过筛选后的学生进行面试,整个过程用英文。面试合格者,被录取。

第二种方式:大陆学生先参加两年英国教育体制下的延续教育。一般来说接受延续教育的学生介于16和18岁之间。在延续教育之后,再去香港完成三年的本科学习。

研究生申请:

研究生申请没有统一考试,一般申请人按照学校招生网站的说明提交申请并附上有关资料即可。香港大学的研究生的申请一般需要以下材料:1、本科成绩单:中英文的各一份,并须经过学校公证。 2、英文水平证明:一般应具有托福和GRE成绩。3、需要2封推荐信和研究计划书。在递交完申请表格后,可以等待面试了。通过面试,即为录取。

上述就是一些申请香港大学的条件,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美国top30名校留学,让大家能够更好地去进行了解,对比自己的自身情况去更加努力的学习。

香港算留学经历吗,四个内地学生看香港的六年浮沉:2017~2023

2020 年的秋天,我来到香港读 (修课式硕士),在疫情中度过了一切都归于沉寂的一年。回忆起当时的生活,依然觉得像是浮光掠影般模糊。

我的三位朋友在过去几年的不同时段来到香港读书。而随着年初香港和内地通关,越来越多的内地学生也将香港视作留学的首要目的地。

这几年,不论是香港还是内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联系逐渐恢复,一些对话则难以再度展开。在各种意义上的断链与续接、离开与留下后,我想通过 TA 们的经历来填补那一年的空白,以及,当物理上的连接恢复后,那些不复存在的失落又该如何填补?

香港中文大学(以下简称“中大”)新亚书院的圆形广场上,刚入学不久的九日正在等待一场讲座的开始。这是一个扇形环绕的下沉广场,台阶自然地形成了座位和舞台,弧形的回声石墙上镌刻着历代毕业生的名字。

不同于封闭起来的现代教室,圆形广场对周围的一切张开怀抱,包含天光、晚风和人。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刻,越来越多的同学和慕名而来的听众聚集在这里,席地而坐。

那天的讲者是龙应台,题目叫做“青春迷惘后发现的十三件事”。讲座开始之前,龙应台让“山顶”上挤着观看的观众们到前排坐下,又提议大家在日落的时候齐看夕阳。

这样的场景让九日想到高中时在书里读到过的民国历史,在她的想象中,民国的学生们就是如此围坐着听老师讲课。有那么一些瞬间,她觉得这就是心目中大学生活该有的样子。

九日是 2017 年入学香港中文大学的本科生。在来香港之前,作为远离粤语区的北方人,她对香港并没有太多了解,只是期待着能去一个离家尽量远的地方。

在她的印象里,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繁华的大都市。但同时,也总有一些声音诉说着它正在“没落”的故事。

来香港的第一天,天气特别好。飞机落地前,透过窗户,她看到地面上的小岛轮廓变得清晰,岛上有山,也有树。学校的接送大巴开在高速上,地面上的巨大白色繁体字地标和蓝色的路牌提醒着她,这里就是香港了。

公路旁边是海,再远一点是山。她憧憬着在这样一个非常清澈、晴朗的地方开启一段新的生活。略带幽默意味的是,后来她才认识到,香港最大的气候特征就是阴雨潮湿。

港珠澳大桥

中大人常常自嘲很“颓”,因为学校依山而建,又地处远离繁华港岛的沙田,沾不上中环的“精英气”,同学们的标准装束是“颓 T” 加人字拖。

“颓”和当时在内地讨论很多的“丧”有相似之处。香港年轻人“揾工(找工作)”的压力并不小,学业也并不轻松,再加上彼时社会氛围的紧张,他们普遍处在低迷的情绪中。但在校园里,你总能找到暂时喘息的地方。

九日很喜欢中大人的“乞丐气质”,对于她的许多同学来说,成为律师或者金融分析师并无太大吸引力香港算留学经历吗,四个内地学生看香港的六年浮沉:2017~2023,学校也在制度上保护了这种天真与任性。

比如,学校对于转专业并没有很严苛的条条框框,更看重的是学生自己的考量和决定,而非硬性的成绩标准。

九日在亲戚的建议下选择了经济学专业,但大一的学习让她觉得自己实在对经济不感兴趣,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个学科,反而社会学探讨的现象和议题对她更有吸引力。于是她递交了一份讲述转专业理由的说明,再经过一个简单的面试,很顺利地转到了自己更想读的社会学专业。

九日告诉我,因为中大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学校还有一个专门记录树种和鸟的 app,叫中大树与鸟。里面可以看到校园里的每一种植物和鸟是什么品种,出现在什么地方,甚至还有编号和校友捐赠的信息。

紧绷与放松的混杂感和香港给人的感觉一样,九日觉得它永远都很复杂、很丰富。“它既有非常都市和现代的部分,也有很多可以和自然交流的地方,所有的东西都密集地聚集在一起。”从高楼林立的中环,再走两个街区,可能就是很有生活气息的茶楼或老街;在离岛或更远的地方,则可以找到很多被海环绕、植被丰富的村子和小岛。

九日喜欢坐天星小轮,从极度现代的港岛,搭乘极度传统的轮渡,然后到对岸的离岛享受完全不一样的风景。

“一方面有时候你确实会感到有些压抑,比如文献总是看不完,比如高峰期的港铁上总能看到站着睡觉的人,但另一方面你永远可以找到新的东西去看,永远会应接不暇。”

中大校园里的鸟类科普

小王也在当时那场人山人海的讲座现场。他过去读过龙应台的书,很喜欢其中的一些论述。

本科毕业后,他和大多数人类学专业的学生一样迷茫,不知道以后可以做什么。他在本科老师的推荐下来香港念社会学 Mphil(研究型硕士/哲学硕士),这个两年制的项目可以申请全奖学金,正好有位老师也对他的研究计划感兴趣,所以他顺理成章地来到香港。

小王关心社会议题,他隐隐觉得现状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在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思潮之中,他亦困惑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在香港读书的经历可能会帮助他寻找答案。

虽然有时候,小王和同学甚至老师会发生观点上的冲突。

小王曾和研究生室友讨论过龙应台所言“不在乎大国之崛起”,室友很不同意这个说法,他觉得没有国家的强盛,何谈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小王并非完全赞同龙应台,但他认为,在主流叙事遍布日常的时候,更需要听见个体的声音,因为那事关具体的尊严和权利。

分歧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日常关系,小王和他依然是很好的朋友,反而因为如此,两人可以开诚布公地交流自己对不同问题的看法。

人们在一些观念上会有分歧,但在另一些事情上也能达成共识,这是小王所理解的交流。但让他感到惋惜的是,如今更多人只想知道你选 A 还是 B,没有人在意 A 和 B 中间还存在着哪些难以被定性、被标签化的可能性。

小王很感激在中大可以听到很多像这样的近千人的公开讲座,以及日常生活中微小、多样但同等重要的声音。不论这些言说是对还是错,在这里都允许被公开讨论。

他在硕士毕业后选择继续读博,笑称“虽然学术做得不咋地,但我还是特别喜欢学校的环境”。今年是他在香港的第六年。宿舍在后山,PhD 的办公室则在山脚的大学站附近,他每天的行程都会跨越整个学校,便有充分的机会欣赏校园的风景。他习惯在吃完饭之后,吹着风,在湖边散散步,看各种各样的鸟停在湖中间,心情也会变得平静。

校园里的鸟

提到香港,人们总会认为它是最能体现多元文化的冲击与融合的城市之一。

《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的作者、人类学系教授麦高登,曾经带九日所在的班级去过著名的重庆大厦。走进楼里,电梯旁挂着密密麻麻的牌子,指示着每一层楼的不同目的地:各种各样的宾馆、餐厅、香料店、手机店,不一而足。不同的人种在狭窄的空间里来回穿梭,光怪陆离的场景扑面而来。

九日在和朋友们喝酒的酒吧边上遇到一个黑人朋友,他们在门口交谈了一会儿,得知他在香港做足球教练,空余时间就会经常来重庆大厦和同种族的朋友一起交流、喝酒。

这样的例子在香港随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带着多重身份,但在这里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平时在雇主家做事的菲佣姐姐,在周末一两天的假期则会跑到中环遮打道高耸的商厦之间,或是在公园附近铺上垫子,和姐妹们晒太阳野餐,支起手机录视频,练习唱歌,跳舞。

最初,九日也是带着对文化多样性的憧憬来到香港的,但她渐渐发现,“多样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要真正做到“融合()”却很难。

新生入学时,学校会举办迎新会,但它却是分成三个平行板块进行的——本地生、内地生和国际生分别有自己的迎新会,相互之间并没有交流。被分成三个板块的迎新会也隐喻着学生们在校园里的状态,虽然九日也会和一些本地生有交流或是成为朋友,但是关系很难变得更为亲近,“本地生、内地生和国际生好像在三个平行世界,各自在自己的圈子里活动”。

作为社会学系的学生,老师会带他们去香港的很多地方开展 field trip。尽管在学校修过初级粤语和中级粤语,在和本地人访谈、交流的过程中,说着相比本地生更加缓慢的“塑料”粤语,还是会给她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这种时候,九日意识到自己在这里似乎确实还是一个异乡人。

身份也是个很暧昧但重要的话题。

初来香港时,小王觉得内地和香港之间的距离似乎挺远的,因为在学校里,大家也总是以国际生、本地生或者内地生来界定自己。

有一次,一个本地阿姨问他是哪里人,小王条件反射地以为她问自己是香港人还是内地人,于是自然地回答自己是内地来的。阿姨说,我当然知道你是内地人了,我是问你是哪个省来的。

那时候小王意识到,大部分香港人也都是从内地移民过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大家在文化上总是有着一定的接近性,但在经年累月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所认同的身份。

重庆大厦

2020 年初,新冠疫情爆发,香港很快出现了本土病例,不少学校转为线上授课,香港和内地之间也开始有了通关限制。因为不想上网课,九日和很多同学一样,选择向学校申请 gap 一年,先做一些实习或其他的事,等恢复线下授课后再回香港。

而这一年,我正式入学开始了在香港的留学生活。小王则继续在中大读 PhD。

尽管一切学校活动几乎都转到了线上QS100名校留学,我还是希望可以去香港体验当地的生活,并乐观地推测这次网课不会持续太久。于是 9 月初,我和在线上联系到的同学一起填完一系列的健康申报表格,带着若干个二维码,通过了人流惨淡的深圳罗湖关。

根据港府要求,内地来港人员需要居家隔离 14 天,为了顺利居家,我们提前很久就在网上找到学姐转租的房子,完成线上签约。一边查阅过关攻略,一边线上购买生活用品和食物,并确保它们能和我们在同一天到达在香港的家。

第一次去学校时,我和室友坐上校巴,新奇地看着窗外,跟着它爬上陡峭的山顶,到达新传学院所在的新亚书院。学院里没什么人,钱穆图书馆也是闭馆的状态。

我打卡式地给空荡的圆形广场上竖着的“New Asia ”拍了一张照片,读着公告栏里的《新亚校歌》。直到在网络上找到了龙应台的那场讲座,我才得以想象圆形广场上充满人气儿的样子。

新亚书院圆形广场

第一学期,我几乎是在出租屋里上大学,班上的同学有一半都在内地,直至毕业,我们中的很多人也从未见过。就算是小组讨论,也总是面对着 Zoom 的会议界面隔空对话。

回忆我在香港的日子,一切都围绕着这间并不大的小屋发生。在小屋里做饭、上课、读文献、写论文,喝尽不同口味的维他柠檬茶,吃数不清多少次的麦当劳,还算幸运的是有一扇小小飘窗,让我可以在飘窗边收集阳光,看飘窗下孩子们在台风天里玩塑料袋。

当时的我们,想不到通关会是一件如此遥遥无期的事,直到慢慢地接受了这一事实。九日和小王在香港所经历的一切——挖掘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讲座、在香港国际电影节观影,我都很少体验过,我很羡慕他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完整”的香港。

尽管如此,我和小王、九日也共享着某些记忆,比如,我们和其他学生一样,都吐槽过大学站月台与港铁之间的巨大缝隙。

在记忆里,那些课业压力曾经带来的焦虑早已淡去,但留下的最治愈我的瞬间依然是那些走出门的时刻。在黄昏时分,从维多利亚港乘坐天星小轮到尖沙咀,吹着海风看天色渐渐暗下来,海水被轮船冲起波浪,旁边驶过的冲浪小艇上,有人向着我们招手。到岸时,跟着慢慢放下来的船板走下船去,恰好听到音乐传来,看到年轻的乐队在路边演出,围着一圈驻足倾听的观众。这是我每每想到香港时,印象最深刻也最平静的画面。

那一年似乎是停滞的一年,我在动物森友会里过完了圣诞节和新年。尽管疫情的阴云笼罩,但香港人也如常挤着沙丁鱼罐头般的地铁上下班,所有事情好像依然如同相互勾连的齿轮一样规律地运行着,只是历史的痕迹不断覆盖着另一层痕迹,有一些痕迹就难以重见天日了。

天星小轮

我经常安慰自己,很多没有做的事情可以再回来体验,但很多东西如果当时没有抓住,就很难重新来过。

直到九日在香港租的房子到期时,她也没能赶回来,只好让朋友帮忙打包好行李退租。

九日只能在日记里和这个房间告别:“这个地方混合了很多我个人的记忆以及这个社会的记忆,然后它就在那里戛然而止,和很多事情的戛然而止一样。那些与自己有关的小情绪,那些与时代有关的大情绪,都让这个空间丰满而感性起来。如今我和它作别,历史的潮水也毫不留情地淹没喧嚣,继续奔涌。”

九日的出租屋

在我毕业以后,面授课已基本恢复。九日也在 2021 年秋天回到香港继续她的学业。空气中弥漫着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的气息,一切都看上去很平静,但很多东西又在悄然地消失。

大学食堂前的文化广场上,横幅换成了“棱角分明,毋负期许”。服役 30 载,与站台距离总是很大的港铁,正在迎来全面焕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这座小岛,成为“离港潮”中的一朵浪花。

2020 年底,中大宣布中国研究服务中心(USC)将不复存在,仅保留馆藏在图书馆。亚太研究所下属的“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也改名成“社会创新研究中心”。

这些小事,在社会的巨变中如同小小的涟漪,却也将一圈圈的波纹传向更远处。

在一些本地朋友的社交媒体上,九日看到他们表达对香港的不舍,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种分别的忧郁情绪中。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弟学妹会问她在香港读书会不会遇到歧视这样的问题。

22 年的夏天,九日从中大毕业,继续去英国留学。她在申请文书里写到,自己越来越意识到作为一个中间人(in-)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不论是在香港和内地,国内和国外,她在任意一边都没有强烈的归属感,而是一个掉在缝隙里的人。

我的朋友 yy 在这一年秋天成为香港浸会大学财经新闻的 。在她眼中,香港正好是一个离家不会太远,某种程度上又更加自由、包容、国际化,以及“留下来做中文新闻比较有希望”的地方。

因为香港的青年人才流失,政府开始积极地调整人才引进政策,比如,把开放给毕业生申请的 IANG 工作签证年限由一年延长到两年。香港的工作机会变得更多,和 yy 一起入学的内地生们也越来越多地把留在香港工作作为选项之一。

就读新闻系香港算留学经历吗,让 yy 有机会到香港的不同领域进行采访,比如做流浪动物救助的本地组织。在和受访者交流的过程中,大家总是会很耐心地用缓慢的普通话回答她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鼓励着 yy 变得更加开放,也让她更愿意了解和接触各种各样的香港人。

yy 的采访现场

随着防疫限制的逐渐放开,她有机会跑去中大听卓越传媒人驻校计划的公开讲座,参加很多独立书店举办的线下活动。

有一次,深水埗的一拳书馆举办真人图书馆,活动邀请了记者和导演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大家像朋友一样自在地坐着聊天,分享者并不单方面地输出,而是积极地鼓励大家提问。相比过往参加的一些活动,yy 在这里感受到更多的平等和尊重。

但与此同时,yy 也在反思,如果不是在香港读书,自己好像不会对香港文化产生过多的好奇。yy 的很多朋友觉得,内地和香港之间只要没有冲突就好了,但她认为更可怕的是,互相不再对彼此抱有好奇心。在香港年轻人之间流行的偶像团体 ,内地很少有人知道,而香港的年轻人似乎也并不关心内地正在流行的是什么。

yy 的话让我想起了 2021 年初的一个深夜,在某个聊天 APP 上听“两岸青年大乱聊”,很多两岸三地的朋友感叹“原来我们有很多话想跟对方说”。然而那些交流只存在了几个夜晚,还有太多的“好奇心”没来得及被满足,便被切断了。

而将切断了的生活重新衔接上,就能够让对话继续展开吗?我们还能够真的理解甚至共情彼此吗?这些问题远远没有答案。

3 月的第一个周末,香港一年一度的 音乐节在停办三年后终于顺利举行,并创下自创办以来首次门票全数售罄的历史性票房。来自欧美、东亚的乐团和港台新生代音乐人得以齐聚在中环海滨,对着维多利亚港演奏。

因为陆港通关,外加“口罩令”的解除,我看到身边和网络上的很多内地朋友都去到了音乐节的现场,看着他们从现场传来的视频,热烈的声音、灯光、烟雾和背景里的维港交融在一起,让人感到香港好像依然是那个把我们和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的窗口。

我一边为重新归来的繁荣感到开心,一边又不确定这种繁荣是否只是一种假象。我知道有些东西确实是不会再回来了,但也说不清那究竟是什么。

内文图片来自本文受访者及作者

怎么留学香港,去中国香港求学要什么条件?

国内去中国香港求学要什么条件?留学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其中香港作为一个开放、多元、国际化的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学生前往留学。那么,国内去香港求学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语言要求

首先,同学们需要满足香港大学对语言的要求。一般来说,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比如托福、雅思等语言水平需要达到香港大学的要求。此外,学生也可以选择参加香港大学自己的英语水平测试。

二、学历要求

同学们需要具备香港大学认可的学历背景,例如大学本科、硕士等学位,或者高中毕业并通过国际认可的考试英国G5院校留学,比如A-Level、IB等考试。

三、成绩要求

同学们还需要具备优秀的学术成绩怎么留学香港,包括高考成绩、大学成绩单等。一般来说怎么留学香港,去中国香港求学要什么条件?,成绩越好,求学机会越大。此外,一些专业也会有相关的成绩要求,比如商科、医学等专业。

四、经济能力

中国香港求学需要一定的经济能力,因此同学们需要具备足够的经济条件来支付学费、生活费等相关费用。此外,也需要证明大家的经济来源,比如家庭资产、银行存款等。

五、通行证要求

前往香港求学需要办理港澳通行证等,因此同学们需要满足香港政府对通行证的要求。

六、健康要求

同学们还需要提交健康证明,证明自己身体状况良好,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威胁。此外,还需要购买相应的医疗保险,以确保自己在留学期间的医疗费用得到保障。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gangzai303

为您推荐

香港留学申请机构哪个好,杭州推荐十大香港本科留学服务机构名单榜首一览

高考生如何申请香港本科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珠海学院香港都会大学、香港恒生大学更可以在高考前发放有条件录取,让你上考场更有底气!凭A-level/IB/美高课程/加拿大高中课程体系的成绩申请,具体要求可点击【阅读原文】详询顾问老师。

想香港留学条件,双非大三,绩点低,想去香港留学来得及吗?怎么补救?

最近有很多准大四的学生们来问,双非学校出身的自己,绩点又没有优势,想要去香港留学怎么办?

如何申请香港出国留学,逆天了!凭学考或高考成绩竟能申请香港留学?应往届学生都可以!

接下来是等3月27日学考录取。3.今年广东学考志愿填报率或暴涨。面对国内高考越来越卷的形势,出国留学或中职生计划…..但出国留学费用相对颇高,计划试行期为两年,只要来港修读指定VTC职业训练局全日制高级文凭(两年制)课程,毕业后就可以留港工作,来香港的门槛真的有变容易!

香港留学所需条件,去香港留学需要哪些条件,这些你都清楚吗

那么大家知道去香港留学需要哪些条件,这些你都清楚吗……那么大家知道去香港留学需要哪些条件,这些你都清楚吗?去香港留学需要哪些条件

香港读书算留学吗,香港算境外留学吗?

香港算境外留学吗?留学香港还算是出国留学吗?大学四年的时间会能够先到美国读书、再到香港玩玩、最后还能去欧洲的文艺复兴之地意大利留学。今年大二,留学过两个国家的我,接下来和你们分享一下我在香港和美国留学的经历。所以留学香港还算留学吗?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