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虎妈 编辑丨小羊 排版丨Luna
今年2月,香港全面撤销推行了14年的楼市“辣招”:在香港买房,无须再缴付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短时间内,咨询买房的内地人咨询量增加40至50倍。很多为了子女教育的父母涌向香港购买名校学区房,引发了一波香港买房热。
据说,很多来自江浙沪和广东地区的一线城市的家庭,有的在孩子上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铺路。有的放弃内地舒适的居所,挤在香港狭小的空间里,只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有一种说法,香港是被称为“进可攻欧美,退可守内地”的教育福地,既能够满足家长对名校的追求,又能够保障国内教育的稳定与连续。
而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可以通过香港高考申请内地大学。“参加港澳台联考,孩子低分进985”“拥有香港身份,孩子教育弯道超车”……这些极具诱惑力的说法,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家长看中香港教育资源的原因。
北京写字楼里的广告海报
下文的虎妈,港漂六年,2018年到香港读硕士,毕业后,通过《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就业安排》留在香港工作,经历了职业的再选择。
两个孩子完整经历了香港幼儿园到中学的各个阶段,并且在国际、公立、直资、私立四种体系就读过。
她对香港教育的观察和思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角度。
香港教育到底卷不卷?
在香港上学到底有什么优势?
有没有必要大费周章带孩子到香港读书?
以下是虎妈6年的香港生活和教育观察故事。
35岁+,为了重回职场,
我决定到香港读硕士
来香港之前,我们一家住在深圳。
我之前是大学语文老师,先生在深圳一家科教公司担任高管,为了避免异地生活,我辞去老师工作来到深圳。
2010年,老大在香港出生。一年后,我重返职场,做过传媒、出版社编辑。
2014年,二宝出生,为了给两个孩子更好的陪伴,我做了三年全职妈妈。
二宝到了读幼儿园的年龄,我计划重返职场。
虽然先生的收入在深圳养家没问题,男主外、女主内,看似一片祥和,但我却有危机感。全职妈妈那几年,我的收入是零。
我认为好的婚姻应该势均力敌。虽然先生从不干涉我的支出,但我依然觉得,女性要经济独立,才有话语权和安全感。
但重返职场谈何容易?我已过35岁,简历有3年以上空窗期,还有两个低龄孩子要照顾。
在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职场上有那么多年轻人可供选择,我在求职市场几乎没有胜算。就算找到一份工作从头做起,收入可能刚够支付阿姨工资。
另外,当时看到身边的教育环境也比较卷,我不想让孩子过这样的童年,于是我把眼光投向了深圳隔壁的香港。
香港是人均寿命世界第一的城市,女性平均寿命超过86岁,我的年龄,在深圳已经是被优化的边缘,在香港还属于很年轻。另外,我了解到,香港老师月收入在3万港币以上,让我很动心。
要到香港工作,首先要取得香港身份。对于我来说,最可行的途径就是到香港留学,毕业后可以获得工作签证留港工作,还能给孩子办理受养人,带孩子来香港上学。
就这样QS100名校留学,2017年9月,我决定申请香港硕士。跟先生聊了我的计划,他觉得我有点心血来潮,但还是说,你申请上了就去。
香港有八所公立大学,硕士课程基本都有英语要求,虽然我大学过了英语六级,但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需要从头学起。我买了全套剑桥雅思真题,开始复习,但迟迟无法进入学习状态。
复习雅思的时候我的笔记
于是我报了一个三周的雅思冲刺课程,上午去上课,孩子交给阿姨照顾;下午和晚上,我的时间都用来陪孩子。深夜,等两个孩子睡下,我再复习白天的课程,完成老师布置的英文写作。
2017年11月,我到香港参加雅思英语考试,考试地点在香港九龙一所百年名校。看到学校设施完善,知名校友贴满整面墙,我心想,要是我的孩子有机会来这里读书,该多好啊。这个小小的梦想,几年后竟然成真了,这是后话。
雅思考试其实不太顺利,听力部分完全垮掉,阅读也发挥一般,好在写作、口语发挥正常,平均分有6.5,符合港校硕士申请资格。
2017年12月,我提交完所有申请材料。2018年1月参加面试,2月顺利收到了香港教育大学硕士录取通知书。
先生没有食言,很支持我,不仅在经济上支持,还因为我们搬到香港生活,他每天从香港跨境到深圳上班,通勤时间几乎增加了一倍,但毫无怨言,我很感激他。
这些年香港留学经历,我,35岁+,读硕士干保险,拒绝内卷带俩娃来香港上学,6年后怎么样?,身边有不少于十位朋友想去香港留学,真正成行的只有两位,大部分是另一半不支持,觉得一把年纪了还折腾什么,加上续签也不轻松,没有十足的把握能走通,遇到反对意见也就放弃了。
虽然我的香港留学成行了,但之后遇到的各种考验也让我没想到。
香港的第一年,
一家四口有三个去上学,
各自努力
2018年9月1日,我们一家四口有三个学生同时上学。
我读硕士,哥哥读小学,弟弟读幼儿园。
哥哥出生在香港,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在我们来香港之前,他已经通过摇号,入读香港北区一所公立小学。
弟弟的幼儿园是一所国际幼儿园,并不热门,当场面试当场录取,第二天就入学了。
我在香港教育大学上课的课堂
我读的硕士是授课型,一年制,课程多,作业也多,有很多小组合作汇报,每一科都要交论文。
这一年我忙得脚不沾地,基本顾不上老大的学习。香港的学校普遍规模较小,一个年级大约150人左右,老大考试成绩大约五十名左右,我和先生都觉得不错了。
弟弟的幼儿园
弟弟在幼儿园读了一年,由于学校合并换到新的幼儿园。一个外教班主任加一个中教班主任,师生比1:4,孩子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学费大约6000港币一个月,比我在深圳给他找的同类型幼儿园还便宜。
香港的语言政策是两文三语,中文、英文、粤语并行。孩子比较小来到香港,语言上是很容易适应的。我和先生都不会粤语,但孩子很快就学会了。
去学校开家长会,粤语仍然是主流语言。一开始我坐在下面,连蒙带猜,只能听懂百分之十,非常痛苦。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报名参加了10次粤语培训班。虽然课时不长,但学员都不会粤语,所以说错也不会有羞耻感。
结课时,我大致摸清了粤语发音规律,终于能听懂一半了,而且敢开口说几句日常用语。香港生活六年后,除了一些生僻俚语拿不准,我的粤语听力基本过关。口语虽然说得不标准,但日常交流也够用。
上课一年我很努力,参加了三次境内外学术会议,发了两篇论文,也拿到国际文凭组织颁发的IB中文教师资格。2019年6月,我顺利硕士毕业。当时做足准备,打算入职香港国际学校教中文和普通话。
结果呢?
没想到,我硕士毕业去了保险公司,
疫情来了,孩子无法正常上课
但谁也没料到,2019年,香港爆发了剧烈的社会运动,整个社会氛围浮躁不安,身处其中的人很难不受影响。
那年7月,我心情非常差,对自己是否要继续留在香港产生了动摇。
事实上,我的硕士同学大多数选择了回内地工作,甚至一些之前已经在香港有稳定工作的港漂,也选择离开。
在跟一些在国际学校任教的师兄师姐交流后,我发现国际学校工作强度也不小,而且像我这种英语一般、半路入职的老师,升职空间比较有限。
一番权衡之后,虽然我收到了一家大型教育集团试讲邀请,但最终没有去,而是选择了一间保险公司。
保险行业在香港的认可度很高,专业度高,体系也很成熟。我通过了两项考试,顺利入职。
但一开始还是有顾虑。当时直属上司提醒我发一条朋友圈,告诉别人我做保险了。我第一次设置了分组,把之前的同事们分为一组,显示“不给他看”。但由于我不太会操作,弄巧成拙,设置成了“只给他看”。罢了,看到了也就看到了,第一天包袱就没有了。
入职之后,发现我所在的团队,90%的同事都来自内地,大家都说普通话,日常交流没有隔阂,在那一年特定的社会氛围下,找到了一个普通话背景的文化舒适区,太重要了。
并且身边高学历的同事很多。本科清北、硕士、博士毕业于香港和海外名校的也不少,整体素质非常高。和他们一起工作,不管是做事的认真专业,还是育儿的格局,都让我受益匪浅。
灵活的工作时间也让我可以兼顾孩子和家庭。最重要的,只要达到相应的业绩,续签是板上钉钉的事,这种确定性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目前,业绩都过关的我已经2次成功续签工作签证,还有一年即可申请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2020年初,社会运动渐渐平息,本以为可以好好工作了。没想到春节前,疫情爆发,而且持续三年。先生不能每天往返香港和深圳,我一个人既要工作,还要带两个经常停课的娃,现在来看,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真的很难坚持下来。(点击蓝字可看虎妈如何带娃度过疫情)
孩子停课期间跟我去公司上班
但没想到,疫情期间,孩子断断续续的学习之余也有意外之喜。
停课的日子,我们喜欢去山里徒步,坐船去不同海岛,孩子们在海边扔石头,抓螃蟹,我躺在沙滩上,听着声声海浪,觉得再大的烦恼,和这天地相比,都很渺小。
哥哥爱上了鸟类摄影,
多次在香港摄影比赛、观鸟比赛中获奖
香港是重要的候鸟栖息地,在山林、湿地和海岛,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鸟,这让哥哥产生了观鸟兴趣。看到美丽的鸟儿,他总想拍下来,又延伸出摄影爱好。
疫情期间,我们探访了香港东、西、南、北的海岛,亲身行走于香港地图边界,无意中让哥哥积累了大量地理知识,这让他在进入中学后,地理课表现十分出色。
弟弟年纪尚小,还不懂观鸟和摄影香港留学经历,但跟我们一起行走山林,锻炼了他的身体和意志,五岁的时候,他就可以跟我和哥哥一起走10公里的山路,体力在同龄孩子中非常出色。
也就在这三年的疫情中,弟弟从幼儿园升到小学,哥哥从小学升到初中,完整经历了香港基础教育的两个阶段。
幼升小需要抢破头吗?
小升中需要考试吗?
感受香港教育的高容错率
2021年,弟弟要上小学了。
01
教育局统一派位
香港小学入学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局统一派位获得学位。不管租房还是买房,居民还是永久居民(居民满7年可以申请永久居民),孩子入学机会是均等的。
如果能进入自己心仪的小学,当然皆大欢喜;如果没有摇到,还可以参加叩门考试。
哥哥当年摇号进入的小学,就是一所普通公立小学,大概属于第二梯队,我们读了6年,体验也不错。这次弟弟参加统一派位的运气不错,被派到北区第一梯队的小学,也就不用去参加叩门考试了。
小升中也是一样,没有统考,每个学校自己出试卷。教育局统一派位,跟幼升小的区别在于,幼升小统一派位是不看成绩的,升中统一派位会看成绩,学生在自己所属的组别里摇号。
02
叩门考试
如果对派位的学校不满意,就可以进行前面提到的叩门考试。
所谓叩门考试,就是一种派位不理想的补救措施,每所学校一般有8-10个叩门位。学校可以组织笔试、面试,择优录取学生。
哥哥小升中的时候,虽然成绩在第一组别,但运气一般,被分在了第三志愿——一所偏弱的band 1(类似于重点中学)中学。他不满意,我们立刻带上准备好的叩门资料去九龙一所直资英文中学叩门。
上午交材料,当场由老师和哥哥进行10分钟一对一英语面试,下午就接到了这所中学的录取电话,升中大事就这样尘埃落定了。
香港不仅没有统考,也没有中考,初中和高中是同一所学校,也不会分流学生。这意味着,接下来的6年,我不用再为老大升学操心了。
(注: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官网信息,“在新高中学制下,如有个别学校未能提供足够中四学位收纳所有原校中三学生,学校应按其中四学位数目及中三学生的校内考试成绩名次,决定他们在原校升读中四的先后次序。未能升读原校的中三学生,将由教育局中央安排他校的中四学位。”)
03
转学插班
如果统一派位和叩门都没进到心仪学校,是不是只能认命呢?
当然不是,这样的结果并不是一锤定音,这也是我很喜欢香港教育的一点——容错率高。
在香港,转校很普遍,成绩比较突出的孩子,每年都有机会通过插班,转到排名更高的学校。
我也曾经想过,是否要给哥哥插班去第一梯队学校,但看到年级第一的孩子在学校安心就读,而且学校老师一半以上有硕士学位,教小学生是绰绰有余的,所以就没有去插班转校。
学校内部竞争不算激烈,奥数校队、STEM校队这种免费培训,他都有机会参加,连校外补习的费用都省了。
到了中学也一样,如果没有进到心仪中学,学生只要做好准备,中一下学期又可以参加插班考试。
插班考试一直开放到中四、中五。插班没有学区限制,可以全港跨区,也不限制报考几所。一年没考上,第二年再继续。只要家长和孩子不嫌麻烦,可以每年都换学校,换到心仪的学校为止。
04
选择“一条龙”或者直属学校
还有一种“终极大法”,可以免去幼升小、小升中的烦恼,就是选择“一条龙”或者直属学校。这种学校可以让孩子从幼儿园一直读到高三。
当然,这种学校非常受家长欢迎,常常在幼儿园入学阶段就竞争激烈。媒体报道有些家长让孩子在学龄前就高强度补习,通常是为了进入“神校”或者“一条龙”(直属)学校。
我刚来香港的时候,根本没听说过“一条龙”(直属)学校,自然也错过了报考时机,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机会入读,“一条龙”(直属)学校每年也会开放插班。
弟弟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给他报了九龙区一所“一条龙”(直属)学校的插班考试,顺利被录取。
这所学校,就是我2017年参加雅思考试的那所百年名校。接到学校录取电话的时候,还是挺开心的,有一种梦想照进现实的幸福。
这所小学的学生,有85%可以升入本校中学,而中学部六成以上的学生,都能进入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简称港三),进入香港八大和海内外优秀大学的录取率更高达9成,这种确定性大大减轻了家长的焦虑。
哥哥参加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
哥哥通过叩门进入的直资英文中学,每年也有五成以上学生能进入港三。目前他的成绩在年级前四分之一,只要保持现有成绩,进入港三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常常有家长担心,孩子进不了好幼儿园,就进不了好小学,进不了好小学,就进不了好中学……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在香港不成立,开窍晚的孩子,一直都有翻盘的机会。
弟弟入读的幼儿园是收生不足的幼儿园,并没有影响他进好小学;哥哥在普通公立小学就读,并没有影响他进好中学。学校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还是人。
香港的基础教育扎实、均衡
注重通识教育
香港的基础教育做得很扎实、均衡。
弟弟现在的学校下午3点就放学,然后会参加学校的兴趣班。弟弟学校的课后班多达155项,包括了学业、音乐、体育、STEM、娱乐等等,应有尽有,需要付一些费用。
香港的学校每个班不会太多人,大概30人左右,孩子上课可以有比较多的表达机会。基本上小学三年级就会自己做PPT,进行小组合作,上台陈述自己的观点。
这是弟弟的课程表,下午基本上都是各种活动。学校很重视阅读,集会课有时会请外面的剧团来表演,有时是学生自己表演,有时是讲座,很丰富。整体小学的氛围愉悦松弛,重视通识教育。
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孩子,普通公立学校也有设置针对性的精英班满足这部分孩子的需要。哥哥四年级的时候,学校开了两个精英班,年级前60名的孩子可以进入,上课难度会大一些,师资也较强。当时哥哥的年级排名在30名左右,顺利进入精英班。
在五六年级的精英班,他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英文老师,不但负责,对孩子也不吝赞美。
哥哥的英语一直中等,但这位老师教了他两年后,他的英语从85分左右提高到接近满分。哥哥的数学一直不差,中文我可以提供支持,这样,他的中、英、数三门主科都非常均衡,进入band 1中学基本没有悬念。在六年级升中学的时候,哥哥的成绩基本全A。
香港教育到底卷不卷,
值得来吗?
在香港生活了6年,经常有人问我香港教育卷不卷?大费周章到香港上学,值得吗?这个很难有定论,要看家长对孩子的升学期待。
如果目标是藤校、牛剑或者想读医科、牙科这种神科,自然是要卷的。如果家长能接受孩子读一个内地211水平的大学,就不用那么卷。
这些年,我见到很多牛娃,有些孩子在小六升中一的时候,英语已经达到雅思7分以上水平,音乐方面达到英皇八级,学业要连续几年保持年级第一,付出的代价是比如整个暑假孩子都要上课,每个月补习费用超过5万等。
对于我来说,香港的价值在于可以选择不卷,让孩子可以以一个相对自然的状态度过童年和少年。
哥哥现在初二,下午三点半放学,基本10点睡觉,7点起,可以保证9个小时睡眠。周末可以有整天的时间户外活动,寒暑假是真的可以尽情玩耍。
香港没有中考,孩子不会在懵懵懂懂的年纪被分流,所有人都能升高中,都有考大学的机会。这一点尤其让我觉得,为孩子做香港身份规划还是值得的。
再说说香港大学升学率。香港每年“高考”(DSE)约5万人,有5所大学排名世界前100,所以升学压力并没有那么大。实际上,在不分流的情况下,香港学生(凭DSE成绩)考进香港三大的几率约20%,考进香港八大的几率接近40%,远超内地高考211大学录取率。
而且,香港DSE可以合并最佳成绩申请大学。也就是说,考生如果某一科发挥失常,未达到升大学要求,下次只需要重考不理想科目即可,而不需要重考所有科目,这就大大减轻了考生的心理负担。从这些层面来说,香港教育没有那么卷。
这是香港2024年4月份DSE(高考)的作文题,1个半小时,不少于650字,三选一。这个难度大家觉得在什么程度?考试规则也很有意思,每天只考一科,跨度长达一个月。学生根据自己选的科目应考,一般2-3天考一科。非常松弛。
最后,聊聊香港生活的花费吧。香港作为全世界生活成本最贵的城市之一,生活开销是家长必须要考虑的。这里说说我们家的大致开销,供大家参考。
在孩子读国际幼儿园和公立小学的阶段,我们住在香港北区,房租相对便宜,算上请菲佣和孩子幼儿园学费,一年花费约50万。
搬到九龙区后,房租一个月超过两万,两个孩子都需要支付一定的学费,再加上生活费、兴趣班、夏令营、寒暑假探亲旅行等,一年花费约70万。
如果留在深圳,孩子读教育质量较好的私校,学费甚至超过香港,算上课外班、寒暑假游学等,花费比香港低不了多少。
在香港孩子不用参加中考,而且升学路径清晰,升学率高,多出一些花费也是值得的。
据我观察,香港的陪读家长,消费水平有很大差异。有的家里一个孩子,一年一百万开销仍然觉得日子紧巴巴;有的一家人来港,一年20万也过得有滋有味。丰俭由人,大家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做好规划即可。
最后我想说,香港只是提供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
我也接触到很多陪读家长,发现以前来港的深圳、广州家长比较多,现在北京、上海等其他内陆省份的多了。我看到香港入境处的数据,过去14个月内,有超过9万高才和受养人到港,其中2.7万人是18岁以下。
我认为,并不是办了香港身份,把孩子带到香港读书,就万事大吉。家庭关系、亲子关系、青春期的冲突、学业压力、家长自身的成长,这些课题,都不会因为搬到香港自动消失。
如果你带着预设的结果来香港,最终可能会失望;如果你带着开放包容的心态、独当一面的能力在这个城市立足,你会发现自己和孩子的更多可能性,最终结果可能超出预期。
在香港生活了6年,越住越喜欢。有时我从机场回家,在跨海大桥上看到万家灯火,很感动,真心希望她好。虽然建筑看起来没那么新,但家附近一定有图书馆、体育馆,上山下海都很近。图片是哥哥拍的万家灯火。
港漂6年,我越来越喜欢这里。
我特别喜欢香港没有年龄歧视,女性比较独立,这一点从一些热播的港剧如《新闻女王》就可以看出。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当初经济独立的目标已经达成,有自己的社会价值,孩子们也都找到了自己的学习节奏,在不那么卷的环境里发掘个人潜质,回想当初的决定,我很感谢当时勇敢的自己。
去香港为什么是留学,冠桥留学:为什么很多家长都送孩子去香港上学?香港教育强在哪?
中国香港拥有国际化视野、先进的教育理念、广阔的就业前景及民主的社会环境等,吸引众多内地学子前往。更重要的是在香港读大学,将来去澳大利亚、英美等国家留学,将会更加方便。同时香港政府规定,在港学习、工作7年以上的中国公民,即有资格申请香港居留权。所以,香港高校在很多人眼里,是一块“黄金跳板”。
壹
香港的教育到底强在哪呢?
香港于2009年9月起,实施新的教育制度,新制度于形式上更加贴近欧美国家的6+3+3+4形式。即,小学6年,中学6年(分3年初中,3年高中),大学4年。
在平均教育支出中,中国香港排在第一位,平均教育支出高达美元,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其次是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和美国。
香港的幼儿园
香港的中小学
香港的大学
贰
香港教育VS内地教育
一、教育体系
中国香港的学校是由办学团体管理的,各所学校对学生、老师、教育方针皆有自主权。而且,官立学校只占少数,教育署只是负责分配资源和监察学校的工作。内地绝大部分学校都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以贯彻全国统一的教育政策。
二、教育体制
中国香港教育体制过去一直采取英式学制,包括2~3年学前教育、9年中小学免费教育、4年高中及预科课程:含两年制高中(中四、中五)以及两年制预科课程(中六、中七)。但2009年9月起,香港实施了新的教育制度,新制度于形式上更加贴近欧美国家的“6+3+3+4”形式。
学制变长后,香港各高校的大学课程内容更趋向多样化。学生选择变多,有利于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更方便与内地以及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学制衔接。
内地学制包含1年以上学前教育(幼儿园一般由民间兴办)、6年小学教育、3年初中教育、3年高中教育。小学和初中属义务教育阶段,共9年。普通高中学制3年。
三、就业前景
在中国香港的高校毕业后,去欧美等大型企业的机会更多,毕业生薪金状况好,而且中国香港高校在世界排名都比较靠前,没有弱校。这一点和内地形成鲜明对比,内地高校有一本、二本及专科等的分别,只有好学校出来的就业前景才会比较好。
叁
香港教育的独特优势
一、国际化
当今时代去香港为什么是留学,冠桥留学:为什么很多家长都送孩子去香港上学?香港教育强在哪?,只有具有国际目光和国际触觉的人才才能谈得上是真正的人才,而香港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众所周知,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具有任何内地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国际化优势。在香港,能够让我们的视野与能力得到空前的扩展。
二、语言环境
在香港,语言能力即为“两文三语”。两文就是中英文,而三语指的是英语、粤语和普通话。中国香港的纯英文授课让中国香港的英语普及度较高,同样年龄段的孩子,中国香港的孩子英语读写能力及口语方面明显是要比内地的孩子要强。与内地相比,在港求学除了可以享受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外,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一门第三语言――粤语。
三、广泛对外交流
香港的每所高校都与境内外的众多名校保持着良好的交往,每学期都会提供众多的出外交流机会。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学校与100多所名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学期都会为大部分申请者提供对外交流的宝贵机会。
四、出国留学的跳板
一方面英国G5院校留学,由于历史因素,香港社会对中西方文化兼容并包,在香港读书可以提前熟悉西方文化,为日后出国深造做好铺垫。另一方面,香港的高校更加国际化,在香港获得本科学历之后,出国深造会更加便利。
五、与国际接轨的课程设计
香港高校的课程设计较内地高校而言更加与国际接轨。香港高校的很多先进专业(尤其是商科类)都是内地高校所没有的。以全球供应链管理(agem)为例,就是一个内地名校尚未开展的专业。
六、不同于内地的教学方式
在香港去香港为什么是留学,学生可以享受完全自主的学习空间、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以高桌晚宴为代表的素质培养、团队合作与各种挑战、全球化的师资优化配置;这一切的一切将香港的大学教育装点得无比精彩。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有大量的深圳儿童每天往返深港、在香港就读幼儿园的原因,家长们为的也是获得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七、一流的师资
香港高校的教授来自世界各地,绝大部分均为名校PHD出身,其中更有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获得者担任教授。
八、广阔的就业前景
在港毕业后的大陆学生,毕业之后一般有三种选择:
内地如今发展快速,对人才的需求旺盛,毕业生在港校的先进教育理念下成长,做过无数小组作业,早已锻炼出出众的团队精神和交流技巧。
在香港留学好吗,香港留学怎么样?
避开内地升学压力据统计,香港目前约有139所直资中学及包括国际中学在内的20所私立中学,若全部开放的话,广州学子到香港读书还是有比较多样的选择。不少有意将孩子送到香港读高中的家长就认为,他们看重的是香港的优质教育资源。“香港的教育机制和资源比内地要成熟在香港留学好吗在香港留学好吗美国top30名校留学,香港留学怎么样?,而且内地高中升学竞争大,如果能让孩子去香港读高中的话会更好。”接轨国际资源家长青睐香港学校的另一个原因,是香港的国际化程度和英语水平之高。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如果到香港读书,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得到提升。此外香港是中西交融之地,国际化程度非常高。例如香港高校的校长教师是向全球聘任的。而且在香港出外交流的机会也更多。不少家长就看中这一因素。留学优势选择香港学校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留学优势。从中学毕业后的出路来看,在香港读中学有很多独特的优势。若学生在香港念完中学是可以参加美国的高考SAT和英联邦国家的高考A-LEVEL,这些考试的成绩国际认可度很高,有助他们赴美国或英联邦国家读书,而且赴海外留学,有可能不需诸如预科之类的“过渡课程”,而直接入读海外国际课程。相比之下,很多内地学生都希望在参加国内高考后入读一些比较优秀的学校,但是很多世界知名的学校都不太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因而往往要求这些学生加读诸如预科的“过渡课程”,以助适应海外学习。其实,这并不是海外院校方质疑高考的可信度和学生的素质,而是,在院校方看来,英语教育和中文教育的差别较大,学生直接入读国际课程,在适应方面有一定难度。
评论列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