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程浩 东莞报道
自2017年东莞启动名校研究生培养计划以来,在莞联合培养研究生累计超过4000名,参与并解决企业技术攻关项目1142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留莞率超38%……12月18日,一场主题为东莞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的交流大会在东莞松山湖上演,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0所重点高校、以及业内专家学者近300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早在1980年12月8日,东莞举行首批工程师职称评定,评定了首批近600名工程师。从农业大县到国际制造业名城,从大国重器到民生生计,从生产线到试验台香港财经学院什么水平,东莞工程师已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身处经济提档升级关键期的东莞,对优秀工程师人才的渴望促使这座城市面向全球广撒“英雄帖”。近年来,东莞将产教融合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初步构建了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新材料和集成电路四大卓越工程师创新中心,建立大科学装置、创新创业、莞港澳人才培养和莞台人才培养等四个基地,精准培养东莞重点产业亟需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截至目前,在莞联合培养研究生累计超过4000名,人才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东莞将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进实施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联合培养,探讨卓越工程师在智能制造行业、工业软件等大湾区重点产业领域的培养路径,将为东莞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撑。”东莞市副市长黎军表示。
聚焦工业软件、新材料等四大主攻方向
随着先进制造业发展动能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普遍应用,企业对于能够在生产一线第一时间解决现场复杂问题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即卓越工程师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
卓越工程师培养是突破高校和企业社会分工边界,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工程教育变革的重要举措,肩负了探索新型教育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任。
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处处长吴宝榆介绍美国藤校留学,广东是科教大省、科创大省和产业大省。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要坚定瞄准产教联合培养这一改革方向,聚焦解决工程实践难题,着力培养一批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卓越工程师。
林城是华南理工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依托第四批东莞市创新科研团队项目,林城在东莞市正新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参加了联合培养项目。在联合培养期间香港财经学院什么水平,在莞联培研究生超4000名,东莞卓越工程师后备军团如何炼成?,林城参与了高强度全回收增产地膜先进制造与循环利用项目,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项技术成果改进了正新包装的生产技术,协助企业获得了宁德时代订单,并形成了近1亿元的销售额。在联培结束后,林城直接入职正新包装公司成为技术高管,成为正新包装研发副总经理。
林城的从业故事是当下东莞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早在2017年,东莞启动了以服务企业为核心的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组建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并在2022年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之一。
2023年6月,东莞整合高校院所和科技企业的优势资源,打造“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的人才发展全生态链,东莞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东莞卓工研究院”)应运而生。
“当前东莞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企业和高校的积极性,为此东莞卓工研究院组织专家对研发项目进行遴选和把关,更聚焦于遴选实操应用性强的项目,并建立完善的项目遴选机制,充分保障联培研究生们的权益。”东莞卓工研究院工作专班杜柱康说。
近年来,东莞卓工研究院立足企业技术攻关和人才培育的需求,积极引进高等院校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作,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187所高校院所开展合作,携手合作服务504家重点科技企业,打造1110人的卓越企业导师团,构建“企业出题、研究院遴选、高校揭榜”的工作机制,累计联合培养4147名研究生。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这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共发表论文1875篇,获得各类校级以上奖励478项,参与并解决企业技术攻关项目1142项,联合培养获得1039项专利。
“从名校研究生培养到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育,最大的变化体现在提档和聚焦两个方面,首先档次较以往有大幅提升,其次研究领域更聚焦,首期选定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新材料、集成电路4个领域为主攻方向。”杜柱康说。
近年来,东莞将产教融合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初步构建了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新材料和集成电路四大卓越工程师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围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探索“政府+高校+产业界”的运行机制,组建创新联合体。如通过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合作建设新材料卓越工程师创新中心,围绕新材料成果转化项目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四家省实验室之一。近年来通过与电子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莞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累计联合培养研究生80人。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锂离子电池新材料研究和中试线建设团队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田孟羽参与了锂离子电池正极加锂材料项目,相比传统技术,降低约50%的成本,为企业降本增效带来巨大效益。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季洪祥参与高镍三元项目,协助公司研发更好的合成镍酸锂,并对镍酸锂的改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项目成果的应用实现了销售额近百万元。
研究生毕业留莞率高达38%
东莞汇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除尘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通过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开展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共培养研究生16人,为企业储备了一批高水平技术人才。
楚世赟是华南理工大学一名硕士研究生,在联培期间,楚世赟不仅参与了多个企业核心研发课题,还在关键时刻扮演了重要角色。为解决锂电池生产过程中爆炸性细微粉尘的惰性粉送粉难问题,他与华南理工大学谢小鹏教授紧急攻关,开发出新型粉尘机构,保证装置运行稳定性。该技术迅速被量产使用,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约350万元,同时也促成解决了公司正在瓶颈期的上亿订单验收问题。
作为主要完成人,楚世赟参与的锂电池生产过程中粉尘防爆安全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获得广东省应急与安全技术进步一等奖。在联培结束后,楚世赟入职汇乐技术成为国际技术研究部副部长,目前主要负责海外客户的技术支持与新型机构研发引进工作。
“开展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有两个初衷,一个是帮助企业解决项目技术难题,另一个是留住企业人才,为此我们开展一系列研究生面试招聘专项服务,做好人才引留‘最后一公里’。”杜柱康说。
自2022年授牌建设以来,东莞卓工研究院已引进2000余名研究生来莞联合培养,研究生规模在首批四家卓工研究院中名列前茅,研究生毕业留莞率高达38%,涌现出了华南理工大学林城、电子科技大学黄仲逸等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在助企发展、技术攻关、创业孵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杜柱康介绍,为推动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东莞陆续建立了大科学装置、创新创业、莞港澳人才培养和莞台人才培养等四个基地,精准培养东莞重点产业亟需的卓越工程师。如建立大科学装置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由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阿秒科学中心以及周边惠州等大科学装置运营机构合作建设,目前已输送334名研究生参与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行,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优势,东莞卓工研究院还深化与台港澳高校院所、园区的合作交流,让卓越工程师培养“台味”“港味”更浓。依托莞台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开展人工智能机器人挑战赛、夏令营等活动,深入两岸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同时,借助莞港澳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近两年东莞卓工研究院与香港工业总会、香港电子业商会等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香港再工业化输送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支持。
根据此前规划,到2026年,东莞卓工研究院将培育超5000名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杜柱康希望,未来东莞卓工研究院能建设成为东莞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探索工业软件校企“订单班”培育模式
近年来,工业软件的蓬勃发展正为东莞智能制造注入强劲动力。工业软件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主要依赖高素质人才队伍。对于东莞而言,工业软件领域是今年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育的重点方向之一。
业内人士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目前我国工业软件人才短缺、学科行业融合困难、校企合作交流松散,整个行业面临人才培养难、招聘难、留住难的三大“造血”难题。
2023年12月,东莞卓工研究院与东莞理工学院、数字化工业软件联盟以及相关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共同组建了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卓越工程师创新中心。目前已成立东莞工业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制定工业锻件方向研究生培养方案,已完成首届61名研究生的招收工作,梳理了东莞龙头企业的30余个项目需求,并计划面向高校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进行项目配对组织。
同时,东莞卓工研究院还依托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筹备成立东莞市示范性工业软件学院,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业软件人才,为东莞市乃至全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目前东莞已成立东莞工业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制定工业软件方向研究生培养方案。
盘古信息是东莞工业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成员之一,通过与东莞理工学院的深度合作,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四年累计培养近400名工业软件后备人才。
回想起初次与东莞理工学院的结缘,盘古信息产品总监高明星记忆犹新,“2018年在校园春季招聘会上,盘古信息初次与东莞理工学院接触,经过了几年校园招聘会,2021年,盘古信息开始尝试在东莞理工学院校内提前做实训,首批实训班为期三个月”。
高明星介绍,通过三个月的实训,不仅让学生们对工业软件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更在实践中锤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最终,12名优秀学生成功加入盘古信息的大家庭。
为更好的培育工业软件人才,2022年下半年,盘古信息决定深化校企“订单班”合作,联合东莞理工学院从大三开始正式合作开设“工业软件创新班”,涵盖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业软件教材合编、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多个方面。目前,盘古信息和东莞理工学院联合培养了四批次、共400名工业软件后备人才。
胡阳介绍,随着培养的人才越来越多,今年10月,盘古信息启动了工软人才生态平台的构建工作,计划打造工软人才之家“智造优才网”,旨在通过校企合作、内部培训、人才输出平台等多元化方式,深度构建智能制造人才生态,促进工业软件技术项目的落地和应用。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东莞市科技局了解到,近期东莞也发布了《东莞市加强工业软件人才培养若干政策措施》10条措施,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瞄准“需求侧”、优化“供给侧”,从学科建设、产教融合、来莞发展3个方面,为东莞打造工业软件人才聚集高地提供智力支撑。
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徐晓飞建议,未来在工业软件卓越工程师培育上,东莞应进一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我国软件工程领域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武汉香港财经学院,揭秘香港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卓越含金量
香港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以其卓越的教育质量和深厚的学术传统而闻名于世。本文将探讨香港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含金量,包括其独特的课程设置、优秀的师资团队和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方面,读者将更好地理解香港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的价值,并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机遇。
正文:
独特的课程设置:香港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创新能力。课程设置灵活多样,涵盖了管理学的各个领域,如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同时,该学院还提供了专业的选修课程武汉香港财经学院,揭秘香港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卓越含金量,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进一步深造。这种独特的课程设置确保了学生在毕业后具备全面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 优秀的师资团队:香港财经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他们在学术研究和实践领域都具备丰富的经验。这些教授不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还积极参与了各类商业项目和顾问工作。通过与这些专家的互动,学生可以获得前沿的商业洞见和实践经验英国G5院校留学,并从中获益良多。 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香港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商业实习、企业咨询项目和国际交流等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复杂商业环境的能力。 广阔的校友网络和就业机会:作为一所享有盛誉的商学院,香港财经学院拥有广泛的校友网络。学生可以通过校友资源与各行各业的精英建立联系,并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支持。此外武汉香港财经学院,学院与各大企业和机构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结论:
香港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以其独特的课程设置、优秀的师资团队和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而备受推崇。这一顶级商学院不仅培养出了众多商业领袖和创业者,也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卓越的声誉。选择香港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意味着获得了一个真正有实力的学位,具备了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取得成功的能力。
本文由MBA学习网整理,感谢支持!
香港财经大学,高校教授兼职仲裁员,过硬实力铸就仲裁公信力
结合过硬的法学理论知识深耕一线,高校法学教授以大量的实例铸就了武汉仲裁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作为仲裁员,他们不仅热心于仲裁实践香港财经大学,高校教授兼职仲裁员,过硬实力铸就仲裁公信力,也从事理论探讨和研究工作,为法学理论成果添砖加瓦,同时关注中国仲裁事业的未来,探索仲裁国际化之路香港财经大学,培养有涉外仲裁思维的人才。
柳正权:深耕领域,探索仲裁国际化之路
柳正权仲裁员是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同时也是武汉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他多次担任首席仲裁员,审理了大量疑难民商事案件、涉外案件、涉军案件和涉政府重大案件。
武仲首届“十佳仲裁员”之一柳正权。通讯员武仲宣 摄
在审理过程中,柳正权仲裁员坚守政治底线和法律原则,妥善运用自身仲裁能力和专业知识,高效、合法、合理地解决了各类纠纷,实现了定分止争、案结事了的效果,获得武仲首届“十佳仲裁员”荣誉。
“作为高校法学专业的老师,我一直希望用我的专业知识为武汉仲裁乃至武汉法治的公信力建设作出贡献。”柳正权仲裁员说。
十多年来,他心系法治、深耕一线,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裁决建设工程和房地产案件中颇有心得。“建设工程、投融资方案、运营维护技术、新基建领域技术这一类案件行业专业性比较强。我认为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领域选择仲裁作为争端解决方式非常有必要。有行业的专业性做保证,才能更有效率。有必要性就有可行性。”柳正权仲裁员说,“特别对于涉外的建设工程方面的案件,争端需要有公信力的机构来处理,目前很多这方面的争议案件都选择了仲裁作为争端解决方式。”
在担任“一带一路”仲裁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期间,他代表中国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国际仲裁会议,作了关于“一带一路”仲裁的主题发言,介绍一带一路(中国)仲裁院(依托武汉仲裁委成立)的情况,提出探索中国仲裁国际化之路,要更高效受理“一带一路”建设工程和商事项目的争议,致力于妥善处理中国企业在外的项目投资、工程承发包和总分包之间的纠纷,保障国外项目顺利进行,促进“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发言取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王永强:用心调解,为企业纾困解难
王永强仲裁员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被评为武汉仲裁委员会首届“十佳仲裁员”。2018年以来在武汉仲裁委员会办理60起案件,其中标的额超过一亿的案件5件,标的额超过一千万的案件42件,无一件案件被撤裁或者不予执行。
武仲首届“十佳仲裁员”之一王永强。通讯员武仲宣 摄
“无论哪种纠纷解决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公平合理且高效地化解纠纷,做出公正裁判,保障争议各方的权利,维护受损害方的利益。”王永强仲裁员说。不久前,他受理一起案件,涉及某建设工程的建设方和施工方的经济纠纷,最终的争议焦点在数额的确定上,双方争执不下,工程也一天天耽搁。开始时申请人非常强势,其中有很多次对方代理人经与申请人沟通后,几欲放弃调解,而王永强仲裁员还是非常努力居中调解。双方适当做出让步,最终双方就费用具体数额达成一致意见,调解成功。
对于仲裁员来说,放弃调解,出一纸仲裁裁决,也是正当履职,合理合法,无可厚非。而王永强仲裁员通过调解有效化解纠纷,维护受损害方的利益。让双方当事人看到一名仲裁员在案件裁判过程中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QS200名校留学,让他们体会到了法条之外的温度。
“仲裁案件办理效率高,避免了二审、再审,极大地减少了案件的等待时间。”王永强仲裁员说,“还是要多鼓励个人、企业应多将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通过仲裁,高效快速的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对于企业来说,很多时候,时间就是生命,争议解决得越快,越有利于企业快速恢复生产、减少损失,争议解决的周期有时候直接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而此时,仲裁所具备的专业、效率及其程序的灵活性对当事人来说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武汉仲裁:培养人才,解决“卡脖子”问题
武汉作为国内的法学重镇,拥有丰富的法学资源,高校在这方面的课程、培训的设置与人才培养方面要有所作为,培养出大量在比例上足够的高素质涉外法律人才。
去年,武汉仲裁首届“武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举行,模拟仲裁庭比赛邀请了国内外仲裁学界及实务界的专家、学者和国企法律顾问等组成评审团。四支学生参赛队分别来自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
柳正权仲裁员大力支持这类赛事,他说,国际商事仲裁是“高精尖”法律业务,是我国法律界的“卡脖子”关键问题。武仲正在加速打造中部地区的国际仲裁中心,创办比赛能通过实战促进各高校、仲裁机构以及仲裁从业人员在仲裁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广和宣传商事仲裁、发掘与培养高水平仲裁人才,更好地服务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
王永强仲裁员说,武汉现在有很多国家和省市方面的战略部署,特别是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比较多,纠纷很难避免。
武汉高校多,法学资源丰富,给很多具有法律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提供了舞台。他认为法学教育要适应人才需求,大学教育应该从行业需求出发来研究行业,他很高兴现在一些武汉高校已经在做这些工作。
(长江日报记者费权 李慧紫 通讯员武仲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