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至21日,在香港东华三院的邀请和支持下,清华附中教育基金会、学生发展中心组织20余名初一至高二学生,在党委书记曹海翔、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任星阳等老师的带领下,赴香港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姊妹学校交流活动。同时,为探讨大学与中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周晋副教授带领医工结合科创团队近10名大学生同期参与交流。
1月18日,交流团师生从北京出发前往香港,傍晚抵达香港后,入住东华三院东蒲活动中心,并参加东华三院精心准备的接风晚宴。东华三院教育科主管吴奇壎、高级教育主任张业崇,清华附中四所姊妹学校东华三院黄笏南中学、东华三院陈兆民中学、东华三院张明添中学、东华三院甲寅年总理中学的校长们出席晚宴。交流团师生们在晚宴上与东华三院的代表们相互畅谈,近距离了解香港的基础教育发展以及本地文化。
1月19日,交流团师生前往东华三院陈兆民中学,初入校门便一眼看到了篮球场,尽管四面高楼林立,但充足的运动空间为校园增添了无尽活力。双方学生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篮球友谊赛。在温暖的气候中,球员们热血奋战、比分紧咬。清华附中达岸同学三分球表现出色,东华三院陈兆民中学的同学们防守与进攻战术精彩。赛场下,同学们交流热烈。中场休息期间的投篮比赛,双方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各放异彩。友谊赛结束后,清华附中初二学生林晗之、高二学生王羽晗,清华大学本科生孙李智分别为东华三院陈兆民中学的师生分享清华体育精神。午餐时间,东华三院陈兆民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带领清华附中、清华大学师生前往港式茶餐厅体验本地特色美食,谈笑之间友谊之花已悄然绽放。
1月20日,交流团师生前往东华三院甲寅年总理中学,大家来到如咖啡馆般陈设的家政课教室,香港的同学们为大家端上烘焙社团亲手制作的饮品和小点心。该校邱春燕校长为在场师生介绍了学校开设家政课程的初衷和理念,鼓励学生们在掌握生活技能的同时也学会如何运营和管理烘焙社团的各项环节、学会团结协作、学会解决问题。清华附中高二学生刘铭钰,高一学生达岸、熊予佳,清华大学本科生刘奕晨分别介绍了清华附中美食、北京美食、清华大学美食。随后,交流团师生在东华三院甲寅年总理中学烘焙课老师的指导下,和该校同学分组合作制作凤梨酥,成品香气扑鼻。
1月21日上午,交流团师生前往东华三院张明添中学,一起聆听该校林文杰校长和同学对学校的介绍,并在香港同学的带领下分组参观校园。其中满足学生们科技创新等多元化发展需求的STEM教室,以及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的STEM课程教师梁伟业老师,给交流团师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双方同学们分组参加了梁伟业老师执导的四足机器人课程,体验香港STEM课程的同时也锻炼了动手能力以及与香港同学协作的能力。随后,清华附中创客社团初二学生刘润达、高研实验室高二学生刘子润也为该校师生分享了清华附中的STEM课程大致情况。
1月21日下午,交流团师生前往东华三院黄笏南中学,分组进班听课。清华附中同学们感受到香港课程与内地课程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他们感受到,内地课程更重深度,香港课程更重广度。在每个听课教室,清华附中同学也选派代表分享了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点滴,与同龄的香港同学交流相同与不同,加深了相互了解。与此同时,清华附中带队教师任星阳、房春草、宁论辰、张介玉、吴硕,和黄笏南中学李靖邦校长以及该校德育、语文、地理、教务教师一起开展交流与分享,互鉴双方所长。随后,双方师生在黄笏南中学的守善演奏厅聆听了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周晋副教授的专题讲座《人工智能探秘》,学习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以及学习人工智能的途径。清华大学本科生覃梓航分享了医工结合科创团队的主要业务和校内外影响力,团队依循医工结合和学科交叉的宗旨践行人才培养、科普宣传等职能,推动医疗领域产学研结合,此次希望提供科普和竞赛的平台,激发香港和内地大、中学生对医工方向的兴趣,激励大家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浪潮中。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霍佳雨分享了HANI KIT项目的创业理念和心路历程,团队成员努力为数字化文博事业做贡献,此次希望和内地、香港以及世界各地的大、中学生朋友们一起,在AI时代继续投入创业创新的广阔蓝海。最后,清华附中、东华三院四所姊妹校、清华大学师生齐聚一堂,召开总结会,回顾四天活动的感想和收获。活动在东华三院黄笏南中学学生钢琴演奏、清华大学学生代表合奏古筝和钢琴、清华附中全体学生诗朗诵和校歌合唱中圆满落下帷幕。
参与者感想摘录:
清华附中初一年级学生师曼舒:这次活动让我收获颇丰,不仅开拓了视野,还感受到了香港多元的文化和教育方式。香港中学同学和老师们的热情使我难忘,在甲寅年中学我们和香港同胞一起制作凤梨酥,香甜的味道象征着我们对对方真挚的感情。叮叮车缓缓穿梭在霓虹街头,维多利亚港的夜景实在太美,整个香港闪烁如星河,天星小轮缓缓行驶,海水光影斑驳,每一步都踏在惊喜之上,东方明珠散发出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这次活动的体验激励着我不断学习与探索。
清华附中初二年级学生戴昀廷:回顾这次香港之行,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在街头巷尾的喧嚣、高楼大厦的灯火与维多利亚港的波光中,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快节奏的新式生活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在一次次交流体验如STEM、烘焙、篮球赛、思政课等活动中,香港的同学们以他们的热情与包容使得这次交流成为真正的心灵成长,我也看到了他们在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我坚信,只要我们携手共进,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未来便有无限可能。我们期待并欢迎香港同学来北京交流。在此,也感谢为这次活动付出的每一位老师。
清华附中高一学生张家赫: 交流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双方的校训。东华三院联校的校训是“勤、俭、忠、信”,清华附中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虽有区别,但都对学生在道德和精神方面有着高要求,两地学校都为祖国建设输送着人才。这次交流促进了两地教育理念的融合与互补,成效显著。
清华附中高一学生李依诺:在这次与东华三院姊妹学校的交流活动中,我体验了香港的特色教学方式;参与了烘焙、STEM等课程;与香港的同学们建立了深厚友谊;品尝了地道的香港美食;在香港街头漫步,感受了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与香港同学们建立了联系,更传递了清华附中精神,还提升了我的沟通交流能力,并让我深刻感受到祖国同胞团结一心的凝聚力。
清华附中高一学生辛蕊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本次交流活动中,我体验了香港的美食,切实地感受到我国南北饮食文化差异,有些菜虽有些不合口味,却让我学会包容不同的饮食文化。在与香港同学的交流中,我感受到香港与内地不同的教育方式与理念。他们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自信乐观、实践能力极强的。最重要的是,当我穿行过香港的大街小巷、鳞次栉比的高楼,听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口音、语言,我从未如此深切地感受到香港的文化多元性与极强的包容力。我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香港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清华附中上地学校高一学生魏致全:这次活动让我收获了许多。大家在活动中一致向着目标前进的团结精神让我颇为触动,曾经或者不是那么熟的同学在活动中满满成为朋友、愿意互相帮助的过程也令我难忘。东华三院以及各学校、学生们的热情接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各个活动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每一次交流和欢笑都拉进了彼此心与心的距离。
清华附中高二学生殷梓皓:
香江绽彩映芙蕤,宝塔凌云沐霁晖。
学子相迎皆喜意,宾朋惜别尽诚祈。
交流互鉴情弥笃,探讨同研志欲飞。
太盛繁华人共赏,他年两域梦同归。
清华附中高二学生王羽晗:很荣幸在春节前的日子里随校来到香港和东华三院姊妹学校的师生进行交流活动。在和香港同学们一起相处的时间里,我不仅了解到了香港和内地之间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比如他们的DSE考试和我们内地高考的区别,更是体会到了我们共处时对彼此的尊重和关爱,这促进了香港和内地的文化融合,让我们和香港同胞们的情感纽带更加牢固。感谢学校给予的这次十分宝贵的机会,期待我们未来的深入交流。
清华附中高二学生魏子恒:这次交流为我带来了数不清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感悟。我们先后走进东华三院的四所中学,校园里同学们温暖而热情的笑容,以及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瞬间将我包围。香港学校的教学设施别出心裁,在STEM课堂上QS100名校留学,我和来自香港的同学们分成小组,围绕课题热烈讨论、动手实践。尽管我们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但在频繁的交流互动中,我们迅速熟络起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次交流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深切领略到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我深刻认识到,无论相隔多远,大家对知识的渴望、对梦想的追求始终一致。未来,我满心期待能拥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机会,不断丰富阅历,在成长之路上坚定迈进。
清华附中高二学生亓锦浩:此次香港之行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香港,一个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与多元文化的地方。不论是维港的落日余晖映染了海面与天空,还是一辆辆红色的的士点缀了城市的道路,又或是街头巷尾飘来的港式茶餐厅的诱人香气,都让人沉醉其中。当然,香港的同学和老师们更是让我难以忘记与喜爱的。他们热情、友善,总是用温暖的笑容迎接我们,让我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我们也深入他们的课堂亲身体验,并在课堂上分享了关于自己的生活点滴,而当同学们表达了对我分享的摄影照片的喜爱时,我的情绪也被调动,让我内心非常温暖与感动。我坚信,祖国将会在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共同努力下,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二年级学生米润民:这一次与附中的同学们一起开启的香港探索交流之旅让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踏入东华三院陈兆民中学的校园,篮球场上此起彼伏的欢呼声瞬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在甲寅年中学烘焙教室里,我们围坐在操作台前,共同制作港式凤梨酥。香港同学耐心地教我们揉面、调馅,我们则分享着北方点心的制作心得。烤箱里飘出的香气中,酝酿着两地真挚的情谊。在黄笏南中学的晚餐时间,我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港式特色菜肴。我们聊着各自的校园生活,分享着对未来的憧憬。一场球赛、一次烘焙、一顿晚餐,这些看似简单的相处片段,却让我们看到了两地青少年越走越近的美好图景,更感受到了内地和香港血脉相连的温暖。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本科二年级学生刘奕晨:在与香港东华三院各中学的参观交流中,我们看到了香港有所不同的基础教育模式,体会到背后多元文化的碰撞。印象比较深的,是在东华三院甲寅年总理中学,我们感受了家政烘焙课并亲手做了凤梨酥,了解到当地中学对亲力亲为动手劳动的重视。最令我动容的,是在东华三院黄笏南中学总结会上,香港中学生表演的钢琴独奏《黄河协奏曲》香港东华学院是几本,清华附中与东华三院姊妹学校2025寒假交流活动圆满完成,众所周知,香港是一个蕴含包容多元文化的地方,但一曲黄河,立马让我感受到香港与内地同根同族的文化认同。短短几天的交流,浮光掠影转瞬即逝,但仍让我深受触动,希望有朝一日能再次踏入香港这片热土,也热切期盼着与更多香港同胞在北京相见。
活动背景介绍:
为促进内地与香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入交流,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于2024年7月22日分别与香港东华三院黄笏南中学、东华三院陈兆民中学、东华三院张明添中学、东华三院甲寅年总理中学签署姊妹学校合作协议,同时与东华三院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期待通过学生互访、教师交流等不同形式香港东华学院是几本,促进内地与香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融合与发展。
图文:交流团全体师生
审核:曹海翔、朱培
香港东华学院在哪里,正式落成!深圳再添1所顶尖大学!
去年7月份,深圳市福田区政府与香港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港大经管学院将建深圳校区。该校区以香港大学经管学院为载体美国top30名校留学,充分发挥大学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全球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打造深港两地教学融合、产研融合、人才互通等合作交流样板。
据第一财经、深圳特区报等媒体报道,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深圳校区近日已正式落成。学院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广电金融中心,共8层综合空间,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
11月12日,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深圳校区举行开幕仪式,并展开了“融合、启新、共创”为主题的系列论坛。现场人员介绍称,该校区实际上从去年已经开始招生,今年的招生工作从9月开始,会持续到明年3月,现在学生已经开始来上课。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院长蔡洪滨在致辞中表示,大湾区成为世界级国际创科中心,大学将扮演至关重要的作用。香港大学经管学院设立深圳校区,与港大本部互通资源,未来将以大湾区为主场,通过人才培养、研究、创新创业及企业社会合作,与大湾区的建设者们一起携手建设新时代大湾区。
论坛特别邀请港大经管学院毛振华教授、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厉伟先生及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张文智教授发表主旨演讲。毛振华教授以“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影响“为题解读了大湾区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作用及融合发展展望;厉伟先生以”投资赋能科技创新“为题与观众分享了中国向硬科技创新转移的科技新趋势及其投资实践;张文智教授则以”大湾区未来医院发展方向与创新“为题介绍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港深结合的管理理念及大湾区医学科技创新。
去年9月签署的《深圳市人民政府 香港大学关于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提出,在深合作共建香港大学(深圳)(暂定名)。
双方将共同努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战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重大需求,充分发挥深圳创新优势,以及香港大学国际化和学术优势,创新体制机制,把香港大学(深圳)建设成为秉承香港大学优良学术传统、扎根深圳、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香港大学(深圳)主要实施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历教育,先期在理学、医学、法学、工程、建筑、智慧城市、生命科学、数据与智能、先进材料、金融科技等领域设立学科专业或研究机构,促进深圳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深度融合。校园将选址南山区石壁龙片区。
据透露,深圳市政府已向广东省教育厅申请,将合作共建香港大学(深圳)纳入广东省高校设置“十四五”规划。目前香港大学(深圳)仍在筹建中。
目前,香港共有15所高校在内地招生,包括: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都会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树仁大学、珠海学院、恒生管理学院、东华学院、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
所有考生均需参加高考,但招生方式有所不同:
① 2校通过内地高考统招录取: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
在广东的录取批次为本科提前批非军检类。考生高考后,填报高考志愿即可。被这2所大学录取的同学,不再参加后续志愿的录取,未被录取的同学则不影响后续志愿的录取。
② 13校单独录取: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都会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树仁大学、珠海学院、恒生管理学院、东华学院、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
以上13所院校由考生自行联系院校进行报名。各校在广东高考录取前,根据考生高考成绩、本校对考生的面试成绩先完成录取。被录取且经本人确认就读的考生,不再参加高考录取。
如果香港大学(深圳)正式成立,或有可能借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的做法,加入内地高考统招录取。届时,我省考生被这所全球顶尖大学录取的机会将会大大增加!
香港大学是香港第一所大学,由1887年成立的香港西医书院及香港官立技术专科学校合并而成,于1911年在香港岛正式创立;孙中山先生为香港西医书院首届毕业生。
建校初期,香港大学规模极小,自1912年3月11日正式开学,到1916年12月举行首次毕业典礼香港东华学院在哪里,仅有23名毕业生。1948年4月9日后,学校秩序重建与结构转型并举,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21年9月,与深圳市合作共建香港大学(深圳)。
香港大学自创校以来始终采用英语教学,其学术研究多可与欧美无缝对接、良性互动香港东华学院在哪里,正式落成!深圳再添1所顶尖大学!,也得益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医学、商科、人文、政法等领域见长的香港大学都是中国高等教育界一面独特的旗帜,享誉亚洲乃至世界。
香港大学为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松联盟、 21、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粤港澳高校联盟、京港大学联盟、沪港大学联盟成员,AACSB及EQUIS双重认证成员,是全球第一个界定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病原体的科研单位。
截至2021年10月,港大共有十所学院以及研究学院,教职员8636人,学生31844人,在经济、金融、会计、生物医学、牙医、教育学、人文学科、法学、语言学、政治学与社会科学等领域展现出较强的科研实力。
香港东华学院是几本,泉州医高专与香港东华学院举行交流座谈会
你好,医高专
hi香港东华学院是几本,泉州医高专与香港东华学院举行交流座谈会,qzmc
泉州医高专
香港东华学院
举行交流座谈会
5月20日下午,我校与香港东华学院在图书信息中心六楼运维中心举行座谈会。我校党委书记李伯群、副校长苏成安及各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香港东华学院校长陳慧慈教授和泉州颐和医院董事长骆钢等人参加会议。会议由苏成安副校长主持。
党委书记李伯群对香港东华学院、泉州颐和医院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泉州历史文化、学校发展情况以及为泉州医疗事业所做的贡献。他说,我校一向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对外交流,多种形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这与香港、台湾所倡导的重视社会奉献的精神不谋而合。李书记高度赞誉香港东华学院在医疗健康和护理领域取得的各项教学和科研成果。他表示,推进国际化合作交流一直是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希望通过项目合作,促进两校在多个领域的交流,彼此互补,共同成长,实现互利共赢的美好局面。
泉州颐和医院董事长骆钢详细介绍了医院整体情况,并期待与学校携手共同推动医疗事业的进步与发展。陳慧慈校长介绍了东华学院的发展历程和整体情况。她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香港东华学院是几本,在相识相知的过程中开启两校的教育合作,结合各自优势教育资源,在师生短期交流互访、联合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拓展空间美国top30名校留学,更好地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
据悉,东华学院于2010年由香港最大规模的慈善机构东华三院创立,是一所具有颁授学士学位资格的高等院校,目前设有4个学院,分别为人文学院、管理学院、医疗及健康学院和护理学院,超过3500名学生就读,其毕业生平均月薪在香港院校中名列前茅。
加油医高专
爱你医高专
2024年 第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