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隆重举行首届毕业典礼
11月30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隆重举行了首届毕业典礼,229名毕业生完成了学业,开启人生新篇章。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理事会理事长、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理事会与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代表,两校高级管理人员及毕业生导师作为主礼嘉宾参加典礼,他们与来自政府、业界和学界的众多嘉宾及毕业生亲友一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主礼嘉宾入场
全体起立,奏唱国歌
自建校以来倪明选 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走过逾两载岁月,大学以开创性的“枢纽-学域”学术架构,立志建成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今天,这所年轻的大学结出了首批硕果,229位毕业生将以踔厉奋发之姿迈向新征程,以爱国和创新为基因引领时代潮流。
港科大副监督陈祖泽博士(左一)、港科大顾问委员会主席廖长城博士(左二)、港科大校董会前任副主席杨佳锠教授(左三)
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炜(右一),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教授(右二)、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马曙(右三)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理事会理事长、香港科技大学校长
叶玉如教授
你们将永远有能力化挑战为成就、化创意为现实、化梦想为深远影响。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理事会理事长、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教授怀着喜悦的心情向全体毕业生送上期冀与祝福。她提到,港科大(广州)是全球首家采用创新融合学科学术架构的大学,学校注重跨学科学习倪明选 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隆重举行首届毕业典礼,培养具有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建校两年来,港科大(广州)抱持创新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英国G5院校留学,推动积极变革,致力培养学术成就卓越且极富社会责任感的领导者,已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所卓越的学府。叶玉如理事长指出,港科大(广州)的创新学术架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与港科大的学科设置相辅相成,两校共同勾勒出大学发展的未来范式。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下,两校整合优势与资源,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让师生茁壮成长,让思想自由碰撞。
她寄语毕业生:“你们永远是港科大家庭的一份子!当你们踏入社会时,请秉持科大的价值观——正直、坚毅和“凡事皆可为”精神。抱持这样的心态,你们将永远有能力化挑战为成就、化创意为现实、化梦想为深远影响。”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
倪明选教授
请坚信:你是一位充满创造力的践行者。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发表致辞,他强调,今年的毕业生们,正处在港科大(广州)首届毕业典礼和人工智能时代开启这两个重要交汇点。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致力于成为国内科研和创新的高地,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学校秉承港科大追求卓越、渴望创新、“凡事皆可为”,致力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血脉。与港科大并肩前行,蓬勃发展。
倪明选校长深入阐释了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创造力的三条途径。
一是阅读,通过阅读启迪心智,帮助大家找寻到真实的自我,永葆求知若渴之心;
二是勇敢做自己,这要求大家具备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追寻自身热情所在,才会获得满足、幸福和成功;
三是保持好奇心,在这个时代,能够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往往比只提供正确答案更有价值。
倪明选校长提到,中国不仅需要卓越工程师与顶级科学家,更需要杰出的跨文化交流者来扮演桥梁角色,连接不同文明,消除误解,促进和谐。他希望毕业生能在更广阔的天地迎接挑战、不惧失败、坚守自我、保持好奇。他激励同学们:“你们应当为你的学位而自豪,更应为成为港科大家庭的一员而骄傲。你们毕业于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步入人生新阶段,无论面临何种挑战,都请坚信:你是一位充满创造力的践行者。”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沈向洋教授
走出舒适区,大胆尝试,失败,再尝试,持续推动自己向前。你将对自己所达到的高度而惊叹。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教授发表主题演讲。他亲切地将首届毕业生们称为港科大(广州)的“联合创始人”,并指出,他们是港科大(广州)第一批毕业生、第一批在香港以外获得港科大学位的学生、以及第一批在创新学术结构下接受真正跨学科教育的学生。
如此多的“第一”加持,沈向洋教授却以自己在微软主导开发必应搜索引擎(bing)与谷歌竞争的职业经历为例,告诉毕业生们偶尔做第二,勇敢地向市场领导者发起挑战,并在失败中学习和不断尝试的重要性。他建议毕业生们,“走出舒适区,大胆尝试,失败,再尝试,持续推动自己向前,你将为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而惊叹。”
谈到人工智能的发展,沈向洋教授引用了牛顿的名言——“我们造的墙太多,而修的桥太少”,以此强调在技术之外,理解与尊重差异的重要性。他鼓励毕业生们成为香港科技大学的使者,传播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正直、同理心、宽容和包容。他说:“世界互联互通,已成为‘地球村’。作为一名科学家,我相信我们能够,而且必须创造出能造福全人类的人工智能。”
最后,沈向洋教授对毕业生们提出了期许:“寻求那些能让你们体验不同文化和视角的机会。去远方,结识新朋友,学一门新语言,保持开放的心态。你的思维将因此而丰富,你将能够为每个人创造更好的产品。富有同理心,负责任,做对的事……最后,常回家看看。我们大学的成功,取决于你们未来10年、30年、50年的旅程!”
毕业生代表
蔡一涵
在这里,失败并不可怕——它是进步的勋章。
来自社会枢纽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学域的硕士研究生蔡一涵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表了感言。在他眼里,港科大(广州)不仅仅是一所大学,还是一个思想者和行动者汇聚的地方,一个挑战现状的地方。他分享了同学和自己在港科大(广州)的跨学科学习或项目制创业的经历:有人从心理学专业转型成为“智能物流专家”;有人在经济学的转角走向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而他自己和团队携手,合共出版了七本关于写作的教辅书籍。他表示,港科大(广州)的学生勇于探索,不惧失败,因为“在这里,失败并不可怕——而是进步的勋章。港科大(广州)不仅容忍失败,还将其视为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蔡一涵坦言,他在港科大(广州)收获了尽情探索、质疑、创造,并且不惧失败的自由,还收获了一种认识——认识到对所投身事业的理解与热爱,究竟能达到何等深度。他向学校表达了最诚挚的感谢,并勉励同侪:“我们并未选择平坦易行的道路,而是决心向‘月球’进发,因为这段旅程充满挑战与未知,值得我们一同启航!”
主礼嘉宾合影
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可迁移能力
今年的229位毕业生,绝大部分来自港科大(广州)的首批红鸟硕士班。作为港科大(广州)为培养融合学科领军人才而设立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项目,送出首批毕业生,标志着红鸟硕士项目已走过一个完整的培养周期。该项目是港科大(广州)“枢纽-学域”架构下的首步实践,践行创新型融合学科大学的使命,采用小组项目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鲜明专业特长、宽广学科知识面、全面可迁移能力和优秀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小组由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成,他们合作解决来自真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学生们受多元导师团队的全方位指导和支持,学术导师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论文研究,项目导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各项可迁移能力,业界导师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真实需求。在导师团队的悉心指导下,红鸟硕士项目的毕业生将拥有广阔的发展道路,成长为能够从容应对未来挑战的领军人才。
师生合唱团带领全场齐唱校歌
港科大(广州)旨在培养国家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首批毕业生中,有近六成选择继续深造,他们被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顶尖学府录取。另有超三成的学生即将步入职场,加入了华为、腾讯、比亚迪、中国银行等龙头企业。令人欣喜的是,还有不少毕业生正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创业。这些毕业生体现了港科大和港科大(广州)锐意创新的创业精神。
首届毕业典礼的成功举办,是港科大(广州)又一辉煌的办学成就,也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与香港科技大学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崭新里程碑。
香港科技大学数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举行开学典礼暨开校仪式
人民网香港9月1日电(记者陈然)香港科技大学(广州)9月1日举办开学典礼暨校园启用仪式。该校打破传统高校的院系之分,首设“枢纽”和“学域”学术架构,其正式开校标志着港科大和港科大(广州)正式进入“港科大2.0”时代。
港科大(广州)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广州南沙,开校仪式在广州及香港同步举行。众多内地及香港特区政府官员、全球知名大学校长及管理层、两地商界领袖和港科大创校成员等,纷纷透过贺辞或线上参与典礼,向港科大(广州)送上祝贺香港科技大学数学,期望两校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下,为高等教育提供新理念和发展方向,培育更多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以视频方式致辞,庆贺这个穗港教育合作的历史性时刻。他说,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港科大(广州)是首个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由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体现了国家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定位。
李家超表示,港科大作为蜚声国际的院校,有充分和成熟的条件贡献国家高质量教育发展,他寄望港科大(广州)进一步发挥香港联通世界的节点功能,与香港校园协同推动国家科技发展香港科技大学数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举行开学典礼暨开校仪式,并培养爱国爱港、具备国际视野的新一代。
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在开幕辞中表示,港科大(广州)的成立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创新实践,也是香港与内地城市在教育领域携手合作的新探索。
港科大校长史维表示,各位同事勇于尝试、改变、坚持、摒弃私念,一切以大学和社会的福祉为前提,相信港科大和港科大(广州)必将前途无量。
港科大候任校长叶玉如说QS100名校留学,港科大已迎来新的发展篇章。未来,两校会透过创新互补的学术框架紧密合作,在教学、研发以及知识转移方面实现协同发展,向建成世界一流高等学府的目标不断迈进。
开校典礼后,港科大(广州)于同场举办“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之挑战”院士座谈会,多名院士将就如何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的议题进行交流。倪明选将于2日就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主持“开学第一课”,同日亦有折纸演出、圆桌论坛、学生辩论赛及迎新晚会等。
据了解,港科大(广州)2022年仅招收硕博士,2023年开始本科招生。港科大(广州)学生毕业可同时获授港科大学位,两校所有设施和课程均向两校师生开放。
香港科技大学东莞校区,刚刚,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奠基仪式举行
今天(4月22日)上午,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奠基仪式在美丽的松山湖畔举行。不久的将来,这里将矗立起一座人文与山水荟萃、科研与产业交融的高水平创新型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项目位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内,珠三角环线和莞佛高速交叉口东南面,离莞佛高速松山湖出口仅百米,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项目总投资额26亿元,占地面积约523.9亩,分两期建设。另外在校园周边还预留200亩用地支持学校未来发展。
奠基仪式现场
校园所在的松山湖科学城地块,目前已经在区域层面形成“生态绿核—创新圈层—服务圈层—产业圈层”的结构布局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创新要素集聚的优势明显。
项目地块邻近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材料实验室等大型研发机构,有助于推动创新发展。周边涵盖华为终端总部、中集智谷、中以研发基地、华为实验室、易事特等高新企业,有利于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和创新链条的完善,加强人才“造血”能力。
奠基仪式现场
4月21日上午,东莞召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政策发布会,解读《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重磅发布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功能规划和空间总体规划纲要。
可以说,松山湖科学城是新时期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
其中,东莞将加快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建设进程,促进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取得新进展。
2020年,东莞市人民政府、东莞理工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举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合作办学项目是东莞市全面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落实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战略部署、推进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将依托香港城市大学优质的教育基础,对标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引进和配备教师资源,配置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任教研队伍;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模式香港科技大学东莞校区,通过学科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香港科技大学东莞校区,刚刚,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奠基仪式举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美国藤校留学,努力建设成为全球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文字:李金健
图片:郑家雄 视频:杨溪 苏祖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