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系荣休教授兼新兴跨学科领域学部研究教授刘纪美,获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据美国国家工程院指出,此乃工程学的最高专业荣誉之一。
刘纪美教授凭籍她于「III-V半导体器件在矽组件上的应用,对光子学及电子学所作出的贡献」,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她是今届新增114位院士和21位国际院士中唯一当选的香港学者。 刘教授在其研究生涯中屡创突破,是少数于电子及光电技术领域享负盛名的学者。 她是次当选院士,不但成为少数香港土生土长的院士之一,亦证明了她在科大所领导的世界级研究,备受世界各地同侪赞誉。
美国国家工程院颁发院士,用以表扬「对工程学的研究、实践或教育 – 包括对工程学著作有重要贡献」,以及「开创新科技,推动工程学的传统范畴作重大改进,或发展/实践革新工程学教育」的专家。
刘教授表示:「我非常荣幸能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此崇高的殊荣不仅肯定了我在半导体材料及元件方面的贡献,亦为我科大的研究团队,开启更多与卓越的工程界领袖交流与联系的机会,让我们能共同突破创新的界限,为这个领域带来深远影响。科大一直以来于鼓励学者研究不遗余力,让我过去廿载所取得的成果得到认同。我亦非常欣慰很多当年的学生与研究员,今天在不同的大学、研究院和业界继续实践使命,体现薪火相传的精神。 」
校长叶玉如教授对消息感到欣喜:「我们衷心祝贺刘教授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这项殊荣印证了她在光子学和电子学领域的卓越贡献,以及她为研究和创新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作为这些领域的先驱,刘教授一直致力开拓突破性的研究,让科大引以为傲,我们希望她的杰出成就能启发香港的年轻一代投身科学及工程领域,追求创新。 」
刘纪美教授在香港土生土长,于香港培正小学与中学部渡过14年的学习生涯。 她其后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取得物理学学士与硕士学位,并在美国莱斯大学取得电机工程学博士学位。 1998年,刘教授以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大学教授的身份到科大出任访问教授,展开科大之旅。 两年后,她正式加入科大,并成立了光电科技中心。 在科大工作的二十多年间,刘纪美教授致力追求创新与突破,她彻底改革了LED技术。 她与团队开发了Micro-LED微显示芯片美国top30名校留学,并成功进行商品化,可应用于不同的可穿戴和便携式设备,例如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显示器、便携投影机及智能手机等香港科技大学 电子工程,科大刘纪美教授获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引起极大关注。
另一项刘教授广为人知的技术,是她运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 (MOCVD),实现高功能 III-V半导体器件与工业用矽组件之间的有效耦合。 这不仅为现今节能和高性能光子及电子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香港科技大学 电子工程,更为推动高速、低功耗光的互联网通讯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多年来,她屡获殊荣,包括 IPRM 奖、国际工程技术学会J. J. 电子学奖章、光学学会尼克·何伦亚克奖、IEEE光电学会Aron 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女科学家和工程师奖,以及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科研者奖。 她亦曾获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光学学会及香港工程科学院颁发院士荣衔。
美国国家工程院成立于1964年,领导美国工程学之发展。 该机构现时有2,310名由业界评选的院士及332名国际院士,均是在商界、学术界及政府中成就昭著的工程学家。
关于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 是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其科学、工程、商业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臻达世界一流水准。科大校园国际化,提供全人教育及跨学科研究,培育具国际视野、创业精神及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逾八成的科大研究,于香港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20研究评审工作」被评为「国际卓越」或「世界领先」水平。我们于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轻大学排名榜2023》中排行第二,而科大的毕业生在2023年度的全球大学就业能力排名第29位,位于亚洲院校前列。截至2023年9月,科大成员共创立了1,747间至今活跃的初创公司,当中包括9间独角兽企业和13间成功退场的公司(上市集资或被并购),合共创造了逾4,000亿港元的经济效益。投资推广署早前引用「2021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展示跻身全球百大的五所本地大学在多个创新领域的表现,当中科大在四个工程与材料科学领域的排名为本地大学之首。
香港科技大学 电子工程,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两教授获选IEEE院士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冯雁教授及俞捷教授获誉满国际的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颁授2015年度院士荣衔香港科技大学 电子工程,令科大的IEEE院士总人数上升至35人。
冯雁教授的研究范围包括语音理解、机器翻译、多语种处理及音乐信息检索,她于人机互动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获颁IEEE院士荣衔。俞捷教授的研究方向则包括高速及无线光通信集成电路设计、高频CMOS晶体管和无源器件建模,以及用于生物植入感应器的无线能量传输电路,其于CMOS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和器件建模范畴具杰出贡献而当选IEEE院士。
冯教授是科大人类语言技术中心的创办成员之一,该中心为大中华区首个此类研究中心,并培育众多业内及学术领袖。冯教授兼任科大国际实验中心总监,以及科大女教授协会的创会主席。她也是带领以数据驱动方法研究自然语言处理的业界知名协会ACL 的候任副主席及董事会成员,并曾担任IEEE信号处理组语音与语言技术分会委员长达6年,以及所有语音与语言领域国际会议的技术主席及地区主席。她曾为IEEE on Audio、 and 、IEEE 、ACM on and ,以及 on for 等国际期刊的副主编。冯教授并是多家科技公司的创办人,于巿场上推出首个商业化的中国自然语言搜寻器、网上机器翻译系统,以及自动分析音乐内容的推荐系统。冯教授于1988年于美国麻省的伍斯特理工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1993及1997年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分别取得电脑科学硕士及博士学位。
俞教授现为专责科大知识转移中心的协理副校长,兼任工学院业界交流及实习中心创办主任,以及香港科大 – 高通联合创新研究实验室主任。俞教授发表了超过100篇学术论文以及两本书的篇章。他目前持有13项美国专利,其中大部分被应用于集成电路产品。俞教授是2003 IEEE国际固态电路研讨会( Solid-State )最佳学生论文奖的得主QS100名校留学,更是IEEE固态电路杂志被引用总次数最多的文章的作者之一。他是IEEE 的编辑,曾参与多个国际会议的筹办委员会工作,包括IEEE on VLSI 、IEEE RFIC 和IEEE 。俞教授于1992年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丁分校以最高荣誉取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1994及1998年于美国史丹福大学分别取得电子工程硕士及博士学位。
IEEE院士是该会的最高荣誉之一,旨在表扬对工程业界有巨大贡献的人士。经过严谨的遴选程序香港科技大学 电子工程,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两教授获选IEEE院士,每年只有不多于0.1%会员获得此最高资格。
传媒查询:
鲁桂欣
电话﹕2358 6317
电邮﹕@ust.hk
卢凯琳
电话﹕2358 8556
电邮﹕@ust.hk
香港科技大学王一,90后百万粉博后,受聘985副教授,获“国自然”特批专项!
3年前,有一位身为博士后的科普博主爆红网络,因其将深奥的理论物理学讲成幼儿园小朋友也能理解的水平,短时间内成为百万粉丝量级的博主。1年前,这位百万粉丝博主受聘985副教授,成为重庆大学物理系一位青年教师。她研究《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同款“弦论”,曾获“青年科学家奖”,还受到“国自然”专项基金支持。她就是本期蔚青新锐人物——周思益。
01 勇气:从“博后”到百万“博主”
周思益,出生于湖北武汉。2021年,原本还在做博士后的她,在7月份的一天出现在小小的竖屏视频中,她的视频内容,形式简单,语调也平平稳稳香港科技大学王一,90后百万粉博后,受聘985副教授,获“国自然”特批专项!,可以说是极其朴素的风格,所讲的内容是普通人常常“望而生畏”的物理学。视频中,她的娃娃脸上戴着黑框眼镜,慢条斯理地讲述着她眼中童话般的“弦理论”世界。
周思益的科普视频,短时间内吸引了数千网友讨论物理问题,目前短视频平台账号粉丝高达120多万。她的科普有什么魔力呢?
降维、降维、再降维,或许就是她的科普之道。将原本晦涩的物理知识拆解成幼儿园小朋友也能理解的话语和内容。再加上用“一卷卫生纸”这样的常见物品当道具做起实验来,看似过家家般,实际上让许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深陷其中,学得津津有味,逐渐get到物理世界的趣味和魅力。
当被评论留言喊话介绍自己,这位博士后开口便讲:“从小是捡垃圾的,一个易拉罐卖一毛钱的事记忆犹新。”周思益总是能带给粉丝们一股天然的“反差萌”。
毕竟,她的简介栏可是赫然列着:2010-201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2014-2019,香港科技大学博士;2019-2021,斯德哥尔摩大学一期博士后;2021-2023,神户大学二期博士后……
图源:网络
作为一名青年科研人员,为什么会选择成为自媒体博主呢?
这是一个关于正义和勇气故事。让周思益下定决心成为博主,是因为一件曾在她眼皮子底下发生过的“伪科学传播”事件:遇到迷茫的青年求助,有人直接将一本伪科学的书推销了出去。邪恶之所以生长,有时候恰恰是因为正义默不作声。做科学传播QS200名校留学,周思益的初衷是想为真正的“科学”发声。在做科普过程中,爆红网络,实际上属于意外的收获。
科研者或是科学家做科普,不免遇到许多阻碍,从缺乏所在单位的支持,到时间不足,再到媒体偏见以及同行排斥不一而足。
周思益在做科普创作者的过程中,也深深体味到在公共领域真人出镜做传播的不易,小到相貌、声音和着装,大到恶意揣测和质疑,都会经历。对于恶评,周思益的处理之道是:置之不理。说从未烦恼或迷茫过是假的,但周思益有足够的勇气,做好科普这件事很有意义,也是值得的。
周思益坦言,也曾迷茫过未来:“我当时觉得可能自己也属于找不到工作的。”这种担忧背后,除了理论物理就业面有限、就业竞争激烈的背景,还有她身体条件的缘故。
很难想象,这位学识与才华兼备的物理博士后,是一位从小患有先天性疾病的罕见病患者。
周思益幼时很晚才能站起来,曾在9岁被诊断出“中央轴空病( core ,CCD)”。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是肢体近端无力、肌萎缩,婴儿期或儿童期运动发育迟滞。罕见程度,可能百万人中才会有1人患上,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
因为肌肉发育受到损害,周思益无法进行剧烈运动,甚至下蹲困难,摔跤是家常便饭,“属于二级残疾”,听起来夸张,但周思益也强调大脑是完全不受影响的。因而即使是这样的罕见病患者,也完全可以从事正常的脑力工作。这也是周思益想借助媒体表达的一点:残疾人士也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同时,她也毫不避讳谈论自身疾病,“如果我的故事能让TA感到安慰和鼓励,我并不介意媒体对我的罕见病进行报道。”至少,“这会让其他患者发现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
科普事业上,周思益还曾获国家专项基金支持。善良勇敢的人,有好的运气。在2023年,周思益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职业机会——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和大多年轻人在得偿所愿后的表达方式一样,她在视频中直呼:“我终于上岸了!”
02 从科普博主到985副教授
2023年6月,周思益入职重庆大学物理学院,成为一位985高校的副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于引力波以及宇宙对撞机物理。
刚获得大学教职机会时,众多媒体都侧重报道周思益是科普走红网络后受聘于重大,似乎周思益的offer来自于网红身份。然而,周思益成为大学老师,实际上是水到渠成。
图源:网络
周思益,学生时期就曾获日本的粒子物理和核物理论坛颁发的第十五次粒子物理奖章:理论物理青年科学家奖。她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曾获过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颁发的博士生优秀研究奖(2018/19 of Award)。目前,她的学术成果有:在PRL,PRD,PRB和PRA 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引用300多次。发表的论文包括 of High (IF 5.810)8篇, of and (IF 5.839)10篇, D(IF 5.296)4篇。 C 1篇。
无论是流量运气,还是媒体曝光加持,周思益获得关注与认可,本质上皆因她有足够扎实的理论物理学积累及科学传播功底。
周思益对物理,不是多么浓烈的热爱,而是静水流深般,将其细细密密地嵌入生活里。因从小受到身为物理老师的爷爷奶奶氛围熏陶,物理成为一种“生活常识”。初高中时期,或许是天赋显露,也或许得益于环境的培养,周思益成绩突出。“反正觉得那些题天然就会,好多东西之前在书上看到过”。家人的爱护与支持,是周思益在科研路上极大的动力源泉。在每一段经历开启时期,父母都是她最忠实的粉丝、“学生”。
图源:网络
周思益兴趣广泛,在选择专业时,父母最初也不大支持,担心“科学类方向不适合女孩”。而她最终坚持选择物理,“因为我觉得物理更接近于我们这个世界最本质的东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周思益总是保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想弄明白“全世界最本质的逻辑是什么”。
如今,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她蓄势待发。尽管,她研究的是《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都不得不放弃的“弦论”,尽管她还需要克服身体上的不适。单刀直入香港科技大学王一,不故弄玄虚,如同当年开始做“最朴素”的科普博主一样,以科学为准,成为老师的周思益依然保持着纯粹。
03 从“弦论世界”开始,成为引路人
要成为什么样的物理学老师?
周思益很早起就用自己的方式做着尝试。她曾在学生时期,借用一则奇思妙想科普“广义相对论”:上课睡着的“思思”同学梦到偶像爱因斯坦变成了骑着白色小筋斗云的“光束”骑士,带着“思思”同学飞跃海市蜃楼,认识了广义相对论的美——“作用量原理和对称性”。
仿佛一名浪漫派的科学童话作家,周思益的实际行动,营造了一种“ is fun”的文化氛围。
周思益的“fun”味儿表现在生活的点滴中,成为老师后,E人周老师还常活跃在大学城闲置物品群中,学生们时常能够在这里“捕捉”到她,画风要么是她在问“还有谁要充电宝科普书?”要么是在请学生在家里吃饭,尽管是外卖……当被问及兴趣爱好,除了惯常会回答的“琴棋书画”,周思益补充说“我还喜欢看书,听起来有点逻辑不通,但我觉得:只有多看书才不会变成书呆子。”有人说,周老师爱好还有经常参加讲座,被她纠正道:“经常参加讲座……这个不能算爱好,这个是工作。”
图源:网络
有人会好奇,这样活泼的E人周老师,是如何转变身份从科普网红到老师的?
周老师会回答:从学生时期,我就开始“带娃”了。师承于导师的育人风格,周思益在求学时非常注重交流合作。一边深造,一边积累教学经验。几年下来,她已经是“带学生”的老手,这也就不难理解,做博主时她能够向从小到大的“小朋友”教授物理学、胜任“幼儿园园长”了,一切都有迹可循。
除了擅长带学生,周思益还用自己的双重身份,拉动了诸多科学家开始做科学传播,这其中就包括她的导师香港科技大学王一教授,许多科学家相继被她邀请,加入到科普队伍中“街头卖艺”,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他们都达成了共识:“向大众科普,不应孤芳自赏,应到人最多的地方去”。周思益用自己的方式,和这群志同道合的科研伙伴一起,探索着科研共同体交流对话的新方式。
图源:网络
周思益还总是尽自己一份力量去打破“固有观念”。比如,在简介中特意强调“爱给小女孩讲物理”,再比如,她曾直言“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而是要真正的去做研究”。
当年的小小女孩已经成为如今更多孩子的引路人。有不少学生在社交平台私戳周思益,告诉她,因为看了她的科普视频,受到启发,想要报考物理专业或是想要报考她的研究生。
在讲述“雪花是如何形成的?”时,周思益曾引用李白的诗句“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她也像一位理论宇宙学的浪漫诗人,正在挥洒笔墨,书写自己的诗篇……如她所说,“每朵雪花都是奇迹”,如周思益一样的宝藏青年在科研队伍中还有很多,他们都正在各自领域闪闪发光,每一颗宝藏都蕴藏能量,未来一切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