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即深圳音乐学院,以下简称“深圳音乐学院”)方案设计国际竞赛启动。音乐学院将在今年8月开建,计划2021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学生,未来或将成为国内第12所独立建制的音乐学院。
填补深圳高等音乐教育空白
作为深圳市政府规划建设的“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深圳音乐学院初期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级学院运营美国top30名校留学,颁发香港中文大学学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按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设立,传承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术体系的大学。学校以创建一所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为己任,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华传统和社会担当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学校面向全球招聘一流师资,引进的师资大多为世界一流大学知名教授和学者,包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院士。
深圳音乐学院将立足深圳、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对音乐艺术类高端人才的需求,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成功经验,借鉴境内外一流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建设成为国际化、创新型、世界一流的音乐艺术类高等院校。它的建立将填补深圳在音乐艺术领域高等教育的空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领域的资源共享及人才交流香港中文大学药剂学院,第12所音乐学院来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8月开建,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培养大师级音乐艺术人才。
深圳音乐学院选址在深圳市龙岗区国际大学园区内香港中文大学药剂学院,紧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项目总用地面积约7.3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2.97万平方米,总投资暂定约17.5亿元。深圳音乐学院将以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设计理念对校园进行规划建设,计划建设歌剧院、音乐厅及音乐科技中心等实验实习场馆。
双语教学 师资国际化
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原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陈永华现任深圳音乐学院筹建办代行主任。据他介绍,深圳音乐学院将以培养学术和表演能力兼具的高端音乐人才为目标,创新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国际化音乐人才的本、硕、博培养体系,培养融会中西音乐文化的国际大师。除传统型的音乐表演学科外,深圳音乐学院还将开设音乐科技和音乐治疗等特色学科,采用中英文双语授课,同时提供其他语种如意大利语、德语和法语课程,以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国际认可的学术水准和教学模式,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未来,我们将增加非全日制毕业证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深圳音乐学院还将开设音乐天才班,选拔在音乐艺术方面有特别天赋的青少年人才。”陈永华表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目前是隶属于综合性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音乐学院,待条件成熟后,按程序向教育部申请注册成为独立的高等院校,即深圳音乐学院。
深圳音乐学院本科将开设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表演等专业,研究生项目将在上述专业基础上增设音乐科技、艺术管理、音乐治疗和音乐社会学等专业。作为2020年深圳市重大项目和“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深圳音乐学院的建设得到深圳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深圳音乐学院永久校舍将于2024年建成,永久校舍落成前,深圳音乐学院将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过渡校区开展教学活动。
-THE END –
热门文章精选
香港中文大学附属高中,重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高中来了!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附属高中,重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高中来了!,龙岗区教育局官网发布了一则中标公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高中项目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公告的发布意味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高中已经进入了前期筹备阶段,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即将拥有首所高中。
港中文(深圳)基础教育集团第一所高中
1月12日,龙岗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区长王策飞代表龙岗区七届人民政府向大会做报告,公布了2023年龙岗区发展的“作战图”。其中,明确提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开展方案设计,音乐学院正式动工,高中部选址落地,基础教育集团成立。
截至目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共有3所,其中两所位于龙岗区,属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龙岗附属学校(教育集团),分别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知新学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道远学校;一所位于罗湖区,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礼文学校,均为九年一贯制学校。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高中部是该集团的第一所高中。
港中文(深圳)附属高中选址尚未确定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高中的选址在何处?目前还没有官方公布。
根据龙岗区教育局此前的消息,龙岗区2023年将新增2所公办高中:深圳市第三十三高级中学和深圳市第二十九高级中学。
深圳市第三十三高级中学已经明确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另一所位于南湾李朗片区的深圳市第二十九高级中学会不会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高中?目前还只是猜测。
根据规划,第二十九高级中学项目总用地面积为36165. 84㎡,拟建设一所36班/1800个学位的寄宿制高级中学。总建筑面积低限为60990平方米,包括必配45990平方米(教学及辅助20569平方米,办公用房2208平方米,生活服务用房23214平方米);选配低限为架空层3600平方米、停车库5565平方米香港中文大学附属高中,设备用房2230平方米,教师宿舍360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上限为70000平方米。
目前,官方尚未公布选址,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港中文(深圳)基础教育集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成立于2021年初。集团目前拥有三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道远学校、知新学校和礼文学校。
教育集团管理团队由总校长裘建浩领衔。裘建浩校长系国家特约督导员,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杰出教师(享受省劳模待遇),浙江省化学特级教师,浙江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享受正教授级待遇中学高级教师;曾先后担任宁波外国语学校校长,宁波市第二中学校长,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宁波市效实中学校长等职。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知新学校
是龙岗区教育局直属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于2003年创办(原龙岗区福安学校),现有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学生人数3278人,教职工290人。2020年9月,学校初中部改扩建工程已完成并投入使用,学校最大办学规模达可达72个班,总人数可达3600人。
近两年来,学校参加龙岗区统考以及联考美国top30名校留学,小学部成绩名列前茅,初中部成绩稳步上升,教学质量已跻身于全区公办学校上游行列。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道远学校
港中大(深圳)附属道远学校由龙岗区政府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合办,为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
学校位于龙岗区龙城街道龙飞大道与阁荔路交会处,毗邻大运中心场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校总占地3.17万平方米,设计规模为72班,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用地1.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93万平方米,规划为36班,包含小学24班和初中12班。二期占地1.61万平方米。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礼文学校
礼文学校位于罗湖区金岭一路6号,占地20408平方米,建筑面积53680平方米,办学规模45个班级,提供2100个优质学位。2022年9月招收小一年级5个班,初一年级6个班。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广中医深圳医院赴香港中文大学及多家科研机构参访
深圳新闻网2024年9月4日讯(记者 许诗妍 通讯员 马晓群)为助力医院国际医疗服务开展,推动医院与香港相关机构合作,日前,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广中医深圳医院”)林汉利院长带队,唐新征副院长、王南卜副院长等组成参访团,赴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再生医学与健康创新中心,香港科学园神经与骨骼再生医学中心参观交流。
参访团一行参观了香港中文大学校园、中医专科诊所临床教研中心,并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林志秀院长等专家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座谈。2022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就和广中医深圳医院签订了学术交流合作协议,在教学实习、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多方面开展了合作,目前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有24名本科生在广中医深圳医院实习。通过此次交流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广中医深圳医院赴香港中文大学及多家科研机构参访英国G5院校留学,双方均表示将在医教研各方面如深港双向转诊、国际会诊、教学互动、科研合作等进一步合作,并拟筹划在广中医深圳医院建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产学研合作基地,助力中医药成果转化,科研产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文化融合。
随后,参访团一行到香港科学园的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再生医学与健康创新中心、神经与骨骼再生医学中心进行参观交流,参观了实验室,调研了解实验室布局、运行模式、最新科研成果、成果转化路径等,为广中医深圳医院得壹中医药创新转化中心的建设和后期运行模式借鉴经验开拓了思路。
(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香港中文和香港大学哪个好,香港中文大学和青海大学昆仑学院哪个好数据比对
香港中文大学相关介绍
香港中文大学(The of Hong Kong)香港中文和香港大学哪个好,香港中文大学和青海大学昆仑学院哪个好数据比对,简称港中大(CUHK),书院制大学建制,为世界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亚太国际教育协会、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重要成员,亚洲首家国际商学院协会(AACSB)认证成员QS200名校留学,是一所以“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科学”、“信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等为重点研究领域的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并在这些领域堪称世界级学术重镇。香港中文大学由三所中文专上学院(新亚书院、崇基学院、联合书院)于1963年合并组成;1966年,成立香港首所研究院;1976年,整合不同书院的学系香港中文和香港大学哪个好,由大学统一负责;1986年,全面检讨课程结构,改用学分制,并加强通识教育。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打破了大英帝国殖民地近五百年来只许一所高等学府存在的铁律,是20世纪亚洲地区“非殖民化”的表征之一。中大的出现掀起了香港七十年代的“中文运动”,成功终结了英文垄断官方语言地位的局面,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作为香港乃至亚洲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和当代新儒家的主要阵地,中大先后聚集了钱穆、杨汝梅、林语堂、胡秀英、刘殿爵、饶宗颐、高锟、杨振宁、莫里斯、蒙代尔、姚期智、白先勇等一大批学术巨匠,培养了以史学家余英时、数学家丘成桐、银行家郑海泉等为代表的各界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