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非的我,靠狂卷实习上岸了。
录取港大这件事,说起来有点像励志片。
我的本科背景并不太出色,是一所双非院校(现在有了“双一流”,更有同学戏称我校为“四非”院校)。2016年我读大三,和各位大三学生一样,面临着就业和升学的选择。升学无外乎“考研&保研、留学”。
即便现在经常耳闻现在的考研怎么怎么卷香港大学吃饭,从港大到央企,学姐靠留学实现了完美蜕变,怎么怎么难,但说实话,17年的考研其实也不容易。考研的难度让我望而却步,于是乎,留学就成为我升学道路上的“必选项”。
然而考研虽难,留学也并不简单。明确升学路径以后,我的留学路就出现了三只拦路虎。
第一个,是我双非的本科背景,在当年八仙过海的港校申请中,大概只能算一个虾兵蟹将吧……
第二个香港大学吃饭,是大学在校期间的GPA。当时我的GPA大概在85,在同学之中算不上低,但综合我的本科背景,也算不上高,至少在留学申请中占不了优势,属于是不上不下的尴尬。
第三个,就是略显不足的语言。作为整个申请阶段唯一需要进行量化考试的环节,那时候的我跟现在的大家一样有着同样的误区:“雅思成绩=申请成绩”。于是当年的我反复刷雅思,前前后后考了五次左右,还因为雅思成绩被某所院校狠狠拒绝……
本以为要败在语言上了,却没想到自始至终我都在“标化”成绩的麦田怪圈里。
申请看标化吗?毫无疑问是看的。但申请只看标化吗?双非、GPA85、五战雅思,这些听起来不完美,甚至有缺憾的标化,却最终让我拿到了港大的录取。
现在跳出学生时代的“绩优主义”,其实我一直忽略了自己的实习、竞赛以及相关活动经历。申请如同求职,所谓的标化只是投出简历后初筛的标准,而真正决定能否录取的,还是个人经历之中与专业相匹配的实践。
17年,我也在入学即秋招。
入读港大后的第一感受,是卷。
这两年都说就业的大环境不好,求职很卷,特别是港硕一年制,很多时候都要面临入学即秋招的难题。其实在17年,就业环境还不错的时候,港硕也在入学即秋招,也在不要命似得卷。
我是在2017年9月初正式开始香港大学的求学之路,但是求学的当月,秋招就如火如荼的开始了。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当时我刚刚入读两个星期,连同学、教室、老师都没怎么熟悉,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就已经开始进入港校进行宣讲招聘,除了大陆的互联网头部企业,还有世界各地各个行业的头部企业在港大进行宣讲。
总之在港大,名企的就业机会很多,但你的竞争也会很激烈。
当时的我基本上就是上完课就跟同学相约去宣讲会投简历,下课一边写作业一边准备中英文求职简历,往返于香港深圳准备面试,在网上找各种面试攻略。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时刚入学的我,凭借港大研究生的强大背书,顺利在17年的秋招中拿到了某TOP大厂的暑期offer,并且实习后成功拿到留用资格。
这里插一嘴,如果不想入学就秋招的话,也是可以的。
港校的研究生项目为16个月左右,可以横跨两个秋招年度,所以也给了学生们两次秋招的机会,这是一个独特的优势。我身边有很多同学,有不少通过2017年校招早早拿到offer获得实习机会并留用,也有通过2018年校招直接获得秋招offer毕业即入职的。所以同学们要针对香港留学的特点,对自己的求职进行提早规划。
除了求职卷,学业也很卷。毕业已经很多年,但还是记得班级里985学生的逆天比例,同学们都很努力,学习氛围很好,大家都是齐心协力地向前。考试前大家熬夜复习,一起押期末试卷题目,狂赶小组作业的DDL……
最可贵的就是大家的感情都很真诚,无论是生活上、学业上还是求职上,互帮互助,有来有往。即便已经毕业多年,我和许多同学也都还有着联系。
毕业那年,我曾想要留港……
我是租住在香港本地人家庭的,也就是。这种方式,从功利性来谈的话,是为了毕业后留港做准备。
最大的好处,是对于粤语的历练。如果你想留在香港工作,第一步或许不是过硬的学历、能力,而是熟练掌握粤语。当时我的楼下居住的是一对爷爷奶奶。我会尝试着用粤语跟他们交流,也会跟他们一起看电视,跟他们生活在一起,能够沉浸式练习粤语交流。能为未来在香港的就业或社交拓展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和人脉基础。
同时,因为我非常喜欢香港文化,本地人家庭对香港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节日庆典等有着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通过与他们共同生活,可以亲身参与到各种传统活动中,更直观地感受香港的文化魅力。最重要的是,还能一起吃饭。远离家乡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也不会感到孤独和不安。
一年的生活下来,香港的包容、繁华都吸引着我留下,于是当暑期实习结束,实习的大厂向我抛出转正邀请的时候,我却犹豫了。大厂的发展前景很好,薪水也给的足够丰厚,但这也意味着我要回到内地工作,与我留港的希冀相反。
要回内地吗?要不就留在香港试试吧…..
然而,我毕业之后遇到的第一个坎,也来自这个决定。
我也经历过毕业即失业…
在港大的第二次秋招,我找了一份新工作。公司在深圳,离香港很近,也很方便我日后留港。当时的我毅然而然告别了前公司,满怀希冀投入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然而我的试用期却以未通过告终。
从公司出来,几乎是天塌了的程度。经历过秋招的同学都知道,秋招拿到一份工作不容易,愿意入职也是经历过多轮比较、取舍后做出的选择,你不管不顾投入了心血、放弃那么多奔赴,但对方却觉得你不够格,这种感觉不亚于谈了一个渣男。
更何况,试用期过后,往往已经错过了秋招的黄金时间线,毕业即失业…我依旧记得那天坐在回出租房的地铁上,委屈、不甘还有对未来的迷茫,一瞬间就涌了上来。
进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怎么就以不合格被拦在场外了呢?是自己不是块金子,还是这里遍地都是金子?
哭过、煎熬过,思来想去,我觉得是深圳容不下我。
一气之下,我收拾行李箱离开了深圳,从南到北,一路来到了北京。第一段不合格的经历给我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本以为在北京的求职之路也该是天崩开局,但港大又再次给了我前行的底气。
来到北京,依靠港大的简历背书,曾今给我留用机会的公司不计前嫌,再次向我抛出了橄榄枝。当时给出的薪资大约在年包40w左右。后来工作的这几年,实现过个人价值,加过班熬过夜,也失去了作为“大学生”清澈的眼神,逐渐成为一个职场老油条,后来也看到过不少港硕学弟学妹入职,难免会想起自己刚毕业的那段时光。
工作几年后,为了追求稳定,我跳槽至现在的单位,毕业多年,没想到换工作时,港大依旧能够成为我前进路上的基石。据我了解,身边同学的毕业去向也都不错,有升学读博的,有留港的,也有分布在国内外各大厂中的…..
不得不说,留学就是借助平台找到人生的跳板。
对双非毕业的我来说,港大于我,是足够高、足够广的平台和起点;而前公司于我,是几近于伯乐的跳板…..
当然我上文所述都为毕业后希望回到大陆进行求职就业,如果想要留在香港求职就业,和内地求职的时间线也非常类似,但是所侧重的点有所不同。我当年也非常希望在香港求职,积累了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
(一)申请 IANG 签证。这是专门针对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就业的签证,首次申请无需工作 offer,有效期为2年。应届毕业生需在毕业日期起计的6个月内向入境事务处递交申请,一定要注意时间节点,不要错过申请时机;
(二)英文简历在香港求职中非常重要。内容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将自己的教育背景、实习经历、项目经验、所获荣誉和技能证书等清晰地展示出来;此外记得认真撰写求职信;也需要有一定的粤语和英语能力;
(三)关注求职渠道。要多留意学校的 上面发布一些招聘信息和实习机会,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和招聘讲座;多多关照和等平台,还可以通过简职 HK、港深求职、香港校招等微信公众号搜索一些香港的招聘信息和求职攻略。
人生不只有速度。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美国top30名校留学,除了速度,人生的宽度和长度也很重要。
在港留学只是人生当中精彩而难忘的一站,它足以值得你付出努力,也足够你在未来细细去品味这段经历。毕业七年来,我深刻感受到香港大学给我提供了强有力的背书。这段求学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背景,还带来了生活、心理上的成长和世俗的肯定。
无论你们的选择是什么,只要你们有想法,有勇气,就一定能够实现!希望你们能在美丽的香港,完成自己的华丽转身!
香港大学吃饭,初高中生想上港八大?香港八大高校最全交通攻略看这里!
又到了一年一度租房的季节,看着价格昂贵的校外住房,许多新生灵魂发问:学校宿舍价格低,环境好,吃饭便利,上课更是方便,我们到底有没有机会申请啊!
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香港八大校申请宿舍的要求,有宿位提供的话,大家都可以尝试申请一下,说不定就中了呢!
香港大学
港大的舍堂一共有15个,其中有两个是非住宿用的,没有床位提供,另外13个分别位于校园内或者附近。
港大的宿舍申请已在3月初开放香港大学吃饭,初高中生想上港八大?香港八大高校最全交通攻略看这里!,截止日期为7月15日。同学们可以试一试
01.研究生堂
( House)
基本情况:研究生堂( House)位于校内,交通便利,饮食也可以在各个食堂解决,宿舍楼内设有公共的洗衣房和休息区。
房间类型:研究生堂提供188个单人间和9个双人间,双人间仅允许夫妻关系的二人居住,且夫妻中至少有一人为港大学生,不允许孩子入住。
(单人间)
(双人间)
录取政策:基本上只有研究型硕士以及博士生可以申请。
价格:下图为研究生堂租金价格。
注意事项:研究生堂是不可以做饭的,热爱烹饪的同学需要慎重考虑。
联络方式:@hku.hk(电邮)or (852) 3917 1811(电话)
02.圣约翰宿堂
(St. John’s Wong Chik Ting Hall)
基本情况:圣约翰宿堂(St. John’s Wong Chik Ting Hall),步行 10 分钟即可到达主校区。其50%的成员是非本地学生。
房间类型:所有的房间都是单人间,房租较高。
录取政策:优先考虑第一志愿学生。
(注:费用仅供参考)
03.三村
( Club III)
基本情况:步行到西闸约20分钟。新村建于2012年,宿舍设施较新。
房间类型:龙华宿舍分为单人间和双人间。
录取政策:优先录取研究型硕士和公共资助的研究生,授课型硕士基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价格:
(注:费用仅供参考)
04. 青莲台住宅
(Ching Lin )
基本情况:住宿环境清幽,交通便利。
房间类型:大部分为单人间。
录取政策:主要录取全日制研究型硕士和博士。
(双人间,双床)
(单人间,loft)
价格:
(注:费用仅供参考)
05. 马礼逊堂
( Hall)
基本情况:马礼逊堂( Hall)步行到西闸约15分钟。其建于1913年,是港大历史比较悠久的hall。
房间类型:马礼逊堂提供69个双人间给研究生,并解决一部分本科男生的住宿。
录取政策:主要录取全日制研究型硕士和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共有6处研究生宿舍,房型有单人间和2-3人拼住的房间,宿舍楼周围交通十分便利。宿舍楼内不仅设有卫生间、洗衣房、食品储藏室等基础设施,还设有斯诺克室、钢琴室、乒乓球室和健身房等,生活条件十分美好。
学生会、书院宿生会及其他学生团体的主要委员可能会获优先考虑分配宿位。
价格:
但从官网看,因为名额紧张,只向本科生和研究型硕士/博士提供,非政府资助类授课型硕士没有资格申请,所以申到港中文读硕士的同学们只能选择在校外租房。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有on- (校内宿舍)和off- (校外宿舍)两种,校内宿舍主要提供给只向本科生和研究型硕士/博士提供。
校外宿舍有21间,15间在大埔仔(Tai Po Tsai ),6间在心朗(Sam Long ),授课型硕士可以申请。不过校外宿舍数额有限,仅对工学院的学生开放申请。
工学院的同学们如果有想申请的,可以直接咨询院系。
香港理工大学
通过官网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香港理工大学提供的宿舍分为校内宿舍和校外公寓两种。校内宿舍可申请的学生有本科生、全日制研究型硕士/博士,全日制政府资助授课型硕士和全日制政府资助的交换生,不提供给授课型研究生。
(图源:理大官网)
理大的校外公寓有两处,Grand 和Chun Fook ,自费型授课式硕士可以申请,但数量相当有限。
宿舍申请时间:
2024/25第一学期新生研究型研究生:2024年8月5日 ;非本地本科新生:2024年6月中旬。
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今年的学生宿舍将在4月左右开放申请。
香港城市大学共有11栋宿舍楼,其中10处是本科生宿舍,1处是研究生宿舍。
不过,宿舍只提供给本科生和研究型硕士/博士。
香港城市大学宿舍提供的宿位每年都是供不应求,基本只能保证本科生1~2年的住宿。对于研究生和博士生申请难度那是相当大,有很多同学需要再校外租房。
(图源:城大官网)
香港浸会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的宿舍也是十分有限的,只向本科生和研究型硕士/博士提供,而吴多泰博士国际中心会优先分配给非本地学生。
浸大还在官网整理了“住在校外”的选择
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拥有10座学生宿舍共2,600个宿位,主要提供给教资会(UGC)资助的本科生和研究型硕士,4月左右开放申请。
价格:
香港教育大学
香港教育大学的宿舍是提供给教资会资助本科生、研究型硕士及其他资助型课程的学生。
并且,教大注明了宿舍不针对非本地自费型课程学生开放申请。
(图源:教大官网)
综合来看,只有少数港校提供少量宿位给授课型研究生,宿舍申请难度不亚于申请学校的难度,希望大家锦鲤护体,好运多多。
想进入香港名校有三个途径
一、高考
高考要求成绩在一本以上,且英语也有相对应要求。
二、国际生
国际生就是指本国学校招收的非本国国籍的外国学生,其由学生本人向目标院校提出申请,并提交自身学历学位材料和语言水平证明材料,目标院校审核同意入学后,就可以被称为国际生。
三、香港副学士
1、什么是副学士
副学士学位(‘)香港大学吃饭,是一种源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初级学位,该课程等同于四年制大学的首两年课程,副学士课程结束后可以直接衔接本科大三、大四的课程,简称2+2模式,非常受到当地学生的欢迎。香港的大部分大学均设有副学士课程,学校都有为副学士学生提供衔接学士的课程,类似‘一条龙’的教育模式。
2、什么是HKIFP课程?
是由福建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隶独家推出的课程升学体系,学生在我院就读1年或2年香港预科课程后,能够确保学生入学香港澳门及其他海外地区的知名大学,历届毕业生的本科名校升学率100%。
并且可以通过我们定向本科培养班,申请推荐到知名大学的面试环节,让内地应试教育成绩不理想的同学QS100名校留学,也能就读海外名校,实现弯道超车
3、HKIFP课程有什么服务?
1. 多样化的课程选择: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 优质的师资力量:
高水平教师英语授课、中籍教师辅导作业,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和指导。
3. 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指导,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4、适合的人群
适合的人群的年龄为初三毕业到高三毕业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其中包括中考/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高一高二在读生,艺术生、体育生、中专生、职高生、技校生,统统都可以报读。
特别适合:
(1)高中成绩不理想
内地高考“一考定终生”,对于那些高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来说,进入大学有一定的困难,并且希望第一学历是本科的人群。
(2)非考试型选手
身体情况、心理素质、临时事件等,都有可能导致高考发挥失常。而高考相差1分,就可以改变录取走向,相当可惜。
(3)英语水平
全球化的今天,没人会认为英语不重要。对于报名港澳预科班的同学,更多的是要着重在口语练习、写作训练和听力练习等课程,让学生快速提高英语水平,为未来登入国际大学舞台做好铺垫。
5、HKIFP课程升学模式是什么样的?
①香港副学士 + 2年香港本科(学士)+1年香港硕士
具体体现为:高中生:“1”在国内厦门地区读1年预科班,“2”在到香港攻读两年副学士“2”在香港攻读本科2年获得学士学位,“1”在香港攻读1年硕士。(初中毕业则要攻读2年预科班)
注: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副学士出身的名人,就是前香港特首梁振英先生,还有一位大家也都非常熟悉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
②1年香港预科班 + 3年英联邦本科 + 1年香港硕士
具体表现为:高中生:“1”在国内厦门地区读1年预科班,“3”通过3年英联邦教育本科学习,“1”在香港攻读一年硕士。
6、案例对比
若对以上攻略有任何补充,可以评论区告诉我们~
香港大学明德学院,布局中国!全球顶尖机构“女神”来了,即有智慧,又有颜值
中国基金报记者 吴娟娟
欧央行主席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说过,如果世界上有更多的雷曼姐妹,而不是雷曼兄弟,我们可能不会有2008年金融危机。
“股神”巴菲特也曾说过,女性天生是好的投资者。原因是,首先,女性用更多的时间研究市场;第二,女性交易频数更少,减少了交易中的损失。第三,女性风险偏好更低,而男人更愿意冒险。
女性天生对风险敏感,更包容,更倾向于低估自己而不是高估自己。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金融机构,担任领导职位,不仅为年轻女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可能。
而伴随中国市场开放,在外资进军中国的过程中女性担任重要角色。
女神闪耀,我们来一睹芳华。
投资经理 王嘉蔚
作为投资经理,王嘉蔚在主要负责分析和投资二级市场的亚洲金融股票,
王嘉蔚介绍,她工作和学习热情完全来源于对金融和投资方面的好奇和爱好。在沃顿大学读金融和公司管理期间她不停地寻找各种方法加强自己在金融方面的基础技能,她选择了几乎所有沃顿最难的分析课程(企业估值分析,企业重组分析),还积极申请并获得了在 Sachs 和 的实习机会,为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2018年正式步入金融行业,一直在追求可以得到各种不同专业经验的工作机会。加入之前她在 和分别从事投行和私募的工作。
王嘉蔚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来得到理想的风险调整收益。大家都想买到一家会升值的公司。对她来说,要想真正了解一家公司首先要理解它盈利的关键变量, 然后需要准确预测这些变量将来对公司收益的影响。如果能看清楚一家公司将来的收益, 她就能更准确地判断这家公司的基本价值,和如何跟市场价值做比较。
业余时间,她喜欢音乐, 从小就一直弹钢琴和吹喇叭。 我很喜欢参加音乐会, 疫情之前会飞去许多的国家去参加不同的音乐节。
给同行女性的一句话:珍惜每一天,因为每一天都是学习和自我增值的机会。
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富时罗素指数亚太区指数政策总监 杜婉明
杜婉明拥有逾20年国际金融指数经验,一直专注于指数管理及政策治理。在伦敦任职10年,随后派驻中国香港,致力于优化亚太区市场金融指数的编制与推广,并以公平、公正及客观透明的原则为全球投资者提供及创造亚太区股票市场投资机遇。2019年推动中国A股成功纳入富时全球指数, 成为A股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对年轻女性想说的一句话:事业发展的路上,每一个帮助过你的或给你困难的人,都在成就将来更好的你。
花旗银行个人银行财富管理部投资策略总监 吴晶晶
吴晶晶自2010年入职花旗银行,10余年来历任投资顾问、财富策划经理华南团队主管、财富管理系统项目管理、及投资策略团队主管等多个职位。
吴晶晶自2005年进入银行财富管理行业以来,曾在中国及澳大利亚两地财富管理市场从事个人理财顾问及投资策略顾问等工作,深耕零售银行理财规划、市场研究及客户沟通等多个领域,在零售银行业务策略、团队管理、新媒体沟通及培训等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及深刻理解。
吴晶晶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取得金融学硕士学位。她为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持证人,并拥有国际新闻学士学位。
寄语:
踏入职场十余年,现在和未来就是职业女性最好的时代。希望每一个职场女神们都可以肆意发挥女性擅长的沟通、包容、细致等等特质,在生活和职场中做最好的自己。
凯雷董事总经理,亚洲医疗投资联席负责人 杨凌
作为凯雷亚洲医疗投资的联席负责人,杨凌专注于亚洲地区的并购投资及投后管理。她最早加入凯雷美国的并购团队,其后于2011年加入凯雷亚洲。
她领导投资了众多领先的中国医疗保健公司,包括和黄医药、 艾迪康、昂博制药、微创康复集团、美年大健康、信立泰等。
加入凯雷之前,她曾任职于另一家私募投资机构及高盛集团。她拥有美国史密斯学院经济学及计算机双学士学位,还拥有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在杨凌看来,亚洲人口众多且老龄化趋势加快,这一行业日趋重要且充满活力。她认为优秀的企业能找到市场痛点美国藤校留学,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业余时间,她喜欢木炭画、油画和丙烯画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香港大学明德学院,她乐于以亲身经历分享职场女性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并鼓励女性在职场中互帮互助。
对年轻女性的寄语:
1、 积极参与,竭尽全力,不要因为过于追求完美而不敢尝试。
2、 在工作中培养兴趣,并满怀激情地追随、发展你的兴趣。
凯雷董事总经理 冯军元
冯军元专注于亚洲的金融服务、消费产品和医疗健康领域的并购投资。从1998年加入凯雷华盛顿总部,到成为凯雷中国的首批员工,她已陪伴公司奋斗了24个春秋。
自1998年加入凯雷以来,她领导了凯雷亚洲并购基金的多个重要投资项目,包括中国太平洋保险、浙江开元酒店、海尔电器、分众传媒和微创医疗科学等。
加入凯雷之前,她曾任职于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投资银行部,专注于结构金融和项目金融交易。她拥有明德学院文学学士学位及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她认为投资者应采取长期、稳健而不失灵活的投资方式。她自己也寻求在稳健和创新中找到平衡。
工作之余,她喜欢爬山。她还积极投身于慈善公益事业十余年,支持支教项目—美丽中国。
冯军元认为,企业应努力塑造开放、平等的企业文化,为女性创造友好的环境,让她们勇于发言。
对年轻女性的寄语:
1、 女性要有自己的观点,并勇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2、 希望加入投资行业的年轻女性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投资领域,并长期耕耘于此领域。
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数据和分析业务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陈芳
陈芳现任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数据和分析业务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她在金融服务和IT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管理、战略咨询及销售经验。
自2006年加入数据和分析业务以来,陈芳致力于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负责的业务涉及国有四大银行、各类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以及政府机构的战略合作等香港大学明德学院,布局中国!全球顶尖机构“女神”来了,即有智慧,又有颜值,带领中国团队为客户提供来自全球的金融信息数据服务,包括金融与风险管理领域的软件、工作流解决方案、内容、分析与商业洞察等,从而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并助力国际企业更容易的进入中国市场。
陈芳曾任职于IBM,她拥有金融学与法律双学位,业余时间喜欢与家人旅行。她是两个男孩的母亲。
对年轻女性的寄语:相信你自己,坚持学习,向上而生,打破边界,你不比任何人逊色。
摩根资产管理中国区总裁 王琼慧
王琼慧负责拓展摩根资产管理在中国区的客户和业务。摩根资产管理致力于运用全球资源和本地专长,为中国投资者设计和提供更多优质的理财方案。
随着国内金融行业的成熟和投资者对跨境投资的需求渐长,多元化的全球投资能力将成为外资不可或缺的优势。王琼慧相信外资可以通过差异化优势在中国确立自己的竞争力,同时借助海外经验推动国内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作为一家在中国市场经营了十八年、全面拥抱本土文化的外资公司,她坚信未来摩根资产管理可以成为外资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标杆。
寄语:
希望年轻的女性从业者们更加自信,以“他方式”工作、凭“她力量”胜利、不娇气、不纠结,自信的职业女性最有魅力。
瑞士百达资产管理主题股票投资客户投资组合经理 程馨谊
程馨谊于2020年加入瑞士百达资产管理,担任主题股票投资的客户投资组合经理,常驻于日内瓦。专注于清洁能源、环境相关主题,对这些行业趋势和投资动态具有深刻见解。协助投资者发掘、把握全球清洁能源转型中的长期趋势和机遇。
在加入瑞士百达之前,程馨谊曾任职于德国一家大型能源企业的战略经理一职, 协助公司决策层在全球清洁能源市场内引导业务做出战略决策,并对清洁能源的监管、技术的动向和趋势进行分析工作。此前,曾担任国际活动和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顾问,专注于供应链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管治报告。
瑞士百达资产管理是有217年历史的瑞士百达集团旗下的独立资产管理公司,四大核心投资实力包括主题投资、多资产策略、另类投资和新兴市场策略。瑞士百达资管坚持负责任投资理念,以客户利益为核心,追求可持续、长远的价值。相信运用资本的力量,为环境和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
寄语
拥有热情和目标感是最好的动力,也是决定你的工作表现的重要因素。对我来说,我的职业生涯都基于我对解决环境问题的热爱和信念。所以我很享受现在的工作,让我能够通过投资为环境和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我希望其他职场女性也能找到她们职业中的这种原动力。
瑞士百达资产管理亚洲(除日本)首席执行官 赵俊杰
赵俊杰于 2019 年在中国香港加入瑞士百达资产管理,全权负责业务开发与客户相关事务,同时管理资管业务在亚洲(除日本)地区的整体运营。在资管行业拥有超过多年丰富经验,对大中华区以及整体亚洲市场业务具有深刻了解。
加入瑞士百达前,曾在多家美国资产管理公司担任高管,负责为亚洲机构和金融中介客户提供定制投资方案。此前,她还曾担任对冲基金研究分析师,以及拥有固定收益、新兴市场等领域的销售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