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义务教育和中国的区别,中国和美国在教育上的差距,在高中时期比较明显,到了大学差距更大,所以建议赴美生子的父母要好好为美籍孩子的上学问题做规划和打算。
美国义务教育和中国的区别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戏言,中国孩子小时候主要是死学,外国孩子则是学玩。这也是两个国家的教育观念不同所致,美国人相信“不落后于终点”,中国人觉得“不落后于起点”更重要。而美国和中国都有义务教育,那么美国义务教育和中国的区别是什么呢?这里就为大家分享一下:
义务教育年限
首先就是义务教育年限不同,中国义务教育有九年义务教育和12年义务教育美国上学,美国义务教育和中国的区别,小学到高中的年限并不一样,两者并行,美国大致采用的是“6+3+4”教育方式(K-12教育制度),即小学6年(幼儿园到五年级)、中学3年(六年级到八年级)、高中4年(九年级到十二年级)。
不过跟国内比较大的不同在于,美国的各学区可以自行制定各级学校的学制,比如有些学区就采取7+3+3的方式,有些学校则是K-8年级全包,因此实际情形各地不同。
学期制度
美国新学年从八月中到九月初这段时间开始,隔年五、六月结束,大多数分成上(秋季)下(春季)两学期,有暑假和圣诞节、寒假比较长的假期,另外还有感恩节、复活节(春假)的较短假期。中国的学期制度大家都知道,假期也是,这里就不赘述了。
课程上差距
其实中国与美国的义务教育的差距,始于高中。美国高中是学分制的,因此可以开出比中国的高中多得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这点中国大部分高中都无法相比。
教师水平
美国的高中,因为要开大学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就要很高。美国的高中教师很多都有硕士、博士学位。美国的教师执照课程跟中国不一样,中国能考到教师证书就能当老师。但是,美国无论学位,一律要读两年教师执照课程。假如是本科,四年师范后还得再读两年执照课程才能当老师,在中国,博士会去中学当教授是凤毛麟角,因此,在教师水平上,中国就落后一截了。
科目程度
美国的高中可以开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公共课程度的科目,中国的高中基本是不会开大学程度的课的。美国大学、科研机构、医院、商业机构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协调高中生的课外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因此,美国高中生可以到大学上课,可以到科研机构美国上学美国top30名校留学,跟科学家一起做研究。
而且,美国甚至有“全国重点高中”,按照成绩高低,根据入学成绩高低录取学生,有专门给能力比较高的学生读的“荣誉”班,天才学生读的“大学预修班”,有全球承认的“国际班”等等。中国是全部混合在一起教育,不可同日而语。
赴美生子宝宝上学与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国人的大问题,而教育也可谓是赴美生子家庭最直接的原因之一。赴美生子后选择让宝宝在国内读书还是美国上学,以及中国和美国上学的相关问题都是各位爸妈需要先了解清楚的事,这里就为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美籍宝宝上学的问题:
美宝在国内&美国读书疑问解答
1、美籍宝宝在国内还是美国上学好
2、赴美生子后宝宝美国上学怎么办
3、美国生孩子在中国怎么上学
4、美国义务教育和中国的区别在哪
5、美国籍小孩可不可以在国内上公立学校
6、赴美产子带大宝去可否就读幼儿园
7、送孩子去美国上小学的条件有哪些
8、美国前十名大学有哪些
都知道中国的义务教育是九年,当然,不同地区有差异,有的地区是12年义务教育,而美国则是K-12教育制度(一般是6+3+4),一共就是13年,而美国义务教育的学制不同州有差异,如有些学区就采取7+3+3的方式。当然,美国义务教育和中国的区别除了小学到高中的年限不同,在课程上、教师水平、科目程度上也有差异。
相关话题:中国试管婴儿美国试管全部流程
美国上学,欧美社会与文化观察(三) 美国的“在家教育”与“美国式考试”
【导读】欧美是中国人类学海外社会田野调查相对集中的一个区域。近十多年,中国人类学积累了二十多项以欧美国家的具体社区为参与观察对象的研究成果,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的世界社会调查的一个先遣队。欧美人类学对于他者的研究包括对于中国社会的参与观察,当前我们也开始形成深入欧美社会实施参与观察的创新团队。我们从欧美人类学的“凝视”对象,转而成为“凝视”对方的主体,由此奠定了知识生产的一种新型关系。我们以欧美为对象的研究固然是要认识欧美社会与文化,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认识自身,反思过去,展望未来。这同样具有重要价值。2019年,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推出主题为“欧美社会与文化的人类学田野考察”博雅工作坊,邀请8位长期在欧美各国从事社会田野调查的专家介绍他们的观察感悟,现将与会者发言进行摘编,以飨读者。
“在家教育”与个体化社会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尚文鹏的田野调查聚焦美国波士顿地区的“在家教育”,是以个体家庭为对象的研究,在一个个生命故事的叙述中呈现能动个体的教育实践,思考规训与反规训、个体化社会的关系建构等话题。
据介绍,自1993年合法化以来,美国“在家上学”的人数迅速增加,2016年人数达到230万,占美国全部学龄人口的4%。采取这种教育方式的家庭具有多样性,在地理分布、种族、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呈现出较大差异性,且逐年扩大。实施“在家教育”的父母一般具有较高学历,经济收入属于美国典型的中产阶级。
尚文鹏的田野点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大波士顿地区,选择的研究对象有限定条件,即居住在城市,并非出于宗教动机进行“在家教育”,政治倾向自我描述为左翼人士。选择这样的研究对象是因为“在家教育”在美国一般多出现在南部或中西部的乡村家庭,并且经常出于宗教动机,而波士顿地区的教育水平很高,但在此前10年选择“在家教育”的人数增长了一倍,值得深入研究。
某位选择“在家教育”的母亲认为,“学校像医院,只有生病才需要去,将来有一天送孩子上学是因为我没有办法继续教孩子”。这一观点得到了不少有同样选择家长的认同。对她们来说,在家教育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教育和生活方式,而并非逃离学校后的替代性选择。还有家长表达了其教育使命,比如希望孩子学习他们的价值观,而不是受学校的影响。这是因为美国的公共舆论一般认为,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父母具有品格教育的权威性。这种道德共识支撑着许多家庭选择“在家教育”。
家庭和学校二者谁更能培养出自主的个体QS100名校留学,有关这两种文化传承方式和文化传承场所的斗争,在历史上一直没有停止过。伴随着现代性的发展,父母在教育阵地节节败退,学校教育已经逐步压倒了家庭教育,成为现代社会支配性的教育形式。但自90年代以来,这两种方式的斗争在以选择的自由为特征的第二现代性的背景下变得更加尖锐,美国选择“在家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选择“在家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动机是出于对学校的不满,这也是占绝大多数比例家庭的动机。按照福柯的观点,学校是一个规训的机构,通过一系列规训的技术和监控手段生产出顺从的人。对于这一点,有三个女儿、在剑桥开设建筑师事务所的布瑞特表示,学校是一个“人为”的地方,就像密封的细菌培养器,日复一日地将人固定在同一个地方。学校按照年龄将孩子分年级,像人为地对物品分类后塞到不同的盒子里一样,这种设置根本就是错误的。此外,一些家长对于学校课程的设置也有意见,表示虽然认同公立教育,但希望孩子在学校里学习的是真实而非被曲解的历史。
事实上美国的公立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中,总的趋势表现为联邦政府开始更深地介入本属于地方事务的教育领域,实施更多标准化测试。这一来引发了很多争议,教师群体对此感到很恐慌,因为很多教学内容要围绕考试重新设计,父母也不买账,他们指责这些标准化措施会压制孩子的创造力,会愚化头脑。但同时,私立学校也存在问题,一方面是私立学校具有自我封闭的精英主义,另一方面是现实的经济成本压力。
“在家教育”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由父母发起的文化公民身份的实践,他们质疑标准化的国民教育,挑战在学校进行公民培育的常规路径,能动地建构一套自己对教育、国家、公民等问题的理解。这些家长并不认同“home ”的称谓,而是用“city ”的表述方式,他们充分利用城市的公共教育资源,强调在家上学的社会化优势美国上学,如不再局限于围墙之内,不会受制于刻板的时间和空间安排。他们作为能动的个体,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从结果上看更为高效。
但另一方面,在自由选择的逻辑下,把孩子送去各种机构,为上大学做各种准备,与中产阶级将孩子视为培养工程的做法并无根本差异。作为一个社会人,他们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待很难真正超脱中产阶级价值观,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意义以及个人价值的理解始终与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有关。
综上所述,从家庭到学校,按福柯的观点是一种规训的统治技术,但从学校回到家庭,却不是简单的反规训。在美国,它可能是现代国家和市场制度的更高级形式,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自我规训。
“美国式考试”的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刘谦的田野调查对象同样聚焦美国教育,她分享了2013-2014学年在费城城中心贫困社区一所公立学校开展的田野工作,以及对那里考试活动的观察与思考。
刘谦的田野调查点位于美国费城中心的安卓学校。该校所在的学区从规模上看排名美国第八,2014年时共有13万学生,学校中一半为“特许学校”,即学校办学经费来源于政府,日常运作由校长负责,很多规则可以不用比照公立学校,这样可以使它摆脱公立学校面临的一些困境。安卓学校从学前班到八年级共有449名学生,比例最高的是拉丁裔学生,约占35%,其他学生分别是非洲裔、白人、亚裔及其他族裔。在2013-2014年对费城学区200多所公立学校的评分中,安卓学校为1.5星,最高为5星,同时该学区至少有80所学校被评为1星。因此,安卓学校在该学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安卓学校考试的情况可以用庄严和宽松两个词形容。首先是宾州的统考,这是基于标准的考试,用以测量学生的学业水平,衡量学校帮助学生达到学业标准的程度。所有宾州3-8年级和11年级的学生每年要进行数学和阅读测评,5年级、8年级和11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写作测评,4年级和8年级学生要进行科学知识的测评,考试成绩要进入学生的终身档案。
考试之前教室里所有带字的物品都要被遮盖住,考试时每份答题册都对应着一个学生的名字,并带有条形码。监考老师宣读考场纪律并要求学生签字,考试期间监考老师不能说任何话,否则有可能被学区巡视员认定为学校作弊行为。应试期间学生可以吃口香糖,擦鼻涕,甚至对于部分试题可以使用计算器。最重要的是考试没有时间限制,如果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将被统一转移到其他考场继续答题,直到完成考试。另外,学生考完后不能议论考题,因为考题是学区委托考试公司设计,拥有商业版权。
日常考试同样具有庄严和宽松两个特性。安卓学校的平时测验由班主任负责,她在设计试卷时会将一些答题选项删去,这种试卷是提供给那些需要语言支持或在特殊教育项目中跟不上的孩子。此外他们没有期中和期末考试,小测验也没有时间限制。严苛的一面则体现在无论是书面考试还是手工项目的成绩,都会进入学生平时记录系统,并且这个记录是跟随学生终身的。
如果用社会时间的视角对这种既严密又宽松的考试方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严密体现在时间节奏-精准的监测节奏与程序;时间价值-基于时间的精确计算与分隔;默会共识-考试时段的巡视三个方面,而宽松则体现在时间主题-个体化的答题时间;默识共识-考试时段的日常行为、考后放松;时间价值-与考试节奏想脱离的教学活动等方面。
刘谦表示,之所以用社会时间的视角进行分析,是因为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感基础上展开的,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时间的感受,以及在某段时间内大家应该有怎样的行动范式,这是有共识的。因此社会时间可以作为一个理论承载分析不同社会的运行模式和其背后的意识形态。
考试是人类永恒的难题,对考试的思考涉及如何看待人,如何看待知识,如何衡量人与知识的关系等问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了解一个社会的物质支撑和制度表达,反映出一种观念。可以看到,安卓学校的考试体系非常注重人的差异性,同时也注重人的经验性存在,因此知识就成了为人所用的一种手段或工具美国上学,欧美社会与文化观察(三) 美国的“在家教育”与“美国式考试”,这也是美国实用主义最本质的想法。在人和知识之间,知识不等同于文本的崇拜,儿童也不是祖荫下的传承,而是需要通过个体经验获得书本知识的体验者与实践者。教育是考试的一种模具还是一种容器值得进一步探讨。以何种方式来培育花朵的成长,是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都在思考的问题,而不同的方式投射出的是对人和人性的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