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学校对凯蒂进行纪律处分的事件发生在2021年8月。在骑自行车时,凯蒂将咖啡洒在一名足球运动员身上。据称,该足球运动员被指控性侵了凯蒂的一名未成年队友。事后凯蒂解释称,洒咖啡事件是一个意外。这名足球运动员没有向大学投诉,但住宿教育院长却报告了这一事件。斯坦福大学在其声明中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生,美斯坦福大学遭学生家长起诉:因洒一杯咖啡,女儿被校方“过度惩罚”自杀身亡,凯蒂的行为“导致了身体伤害”。
2021年9月下旬,凯蒂就洒咖啡事件与一名管理人员会面。凯蒂说,她对笼罩在她身上的纪律处分感到苦恼,因为她希望继续读研究生,进入斯坦福大学法学院。两个月后,她撰写了一份关于洒咖啡事件的正式声明。她再次提到对自身未来的担忧,说“几个月以来压力很大”“很害怕一场事故会毁掉我的未来”“我的一生都在害怕犯任何错误”她写到,“开车不超速,成绩单上没有‘A-’分数。一切都必须是完美的,才能进入并留在斯坦福大学”。
↑凯蒂与队友们击掌
几个月过去了,学校没有再联系她。凯蒂开始相信一切都结束了——特别是在她当选为22年斯坦福大学梅菲尔德项目的12名成员之一后。然而今年2月25日,大学管理层给凯蒂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告知其很快就会有是否对她提起指控的决定,并要求她在2月28日之前提供更多的免责证据。
凯蒂的父母在起诉斯坦福大学的起诉中写到,不清楚女儿是否读过这封邮件,因为凯蒂同时兼任学校住宿助理、学生和一级运动员,非常忙碌。
死前几小时
“精神很好”与家人开心聊天
时间来到2月28日——凯蒂去世的那一天。当天,凯蒂上了课,参加了足球训练,也参加了梅菲尔德项目的活动。当晚,她的母亲和姐妹们与她进行了视频聊天,讨论春季假期计划。而后,凯蒂给母亲发了一封自己预订航班的电子邮件。
不过,在当天晚上7点左右,“确定凯蒂‘洒咖啡’事件已达到指控标准”的一封邮件送达。诉讼称,电脑取证显示,凯蒂“疯狂地在信和附件之间来回切换,并搜索如何为纪律申诉辩护”。
在邮件中,凯蒂被学校告知,她的学位将被搁置,还有可能被学校开除。当时凯蒂很快回信说,自己感到“震惊和心烦意乱”。几个小时后,凯蒂被发现在宿舍死亡,其电脑屏幕上仍显示着那封电子邮件打开的页面。调查人员认定这是一起自杀事件。
这令凯蒂的父母悲痛万分。他们回忆说,女儿在死前几个小时还和他们说过话。凯蒂的母亲吉娜·梅耶称:“她很兴奋,她有很多事情要做,精神状态也很好。”而其父亲史蒂夫·梅耶补充说:“她就是平常那个活泼的凯蒂。”
↑2019年12月6日,凯蒂在对阵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全国半决赛胜利后向观众致谢
“这就像父母做过的最糟糕的噩梦,而且你不能从噩梦中醒来。”凯蒂的母亲吉娜穿着女儿的红色运动服。“它闻起来就像凯蒂,是她的气息。”她手捂着心脏抽泣道:“我穿着它是因为我想接近她。”
“凯蒂对她的世界里的所有事和所有人都格外投入。”负责学生事务的副教务长苏西·布鲁贝克·科尔和体育部主任伯纳德·穆尔在一份声明中说:“凯蒂是球场和社区中许多人的一盏明灯。”
凯蒂的父母于今年3月4日表示,凯蒂自杀前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生,曾在校园里为了一个队友而面临校方的威胁。他们指出,这一威胁可能是女儿命运的转折点。吉娜称:“我们能想到的唯一引发(自杀)事件的事情,是学校的某种形式的纪律处分。”对此,斯坦福大学发表了哀悼声明,并称“不能分享有关学生纪律问题的机密信息”。
父母起诉学校
斯坦福回应:指控“虚假且有误导性”
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凯蒂为自杀,但凯蒂的父母认为,斯坦福大学在其中负有一定责任。他们认为,即使凯蒂是故意的,斯坦福大学也应该考虑到她“是在为性侵犯的受害者(和队友)出头”,而且“性质轻微”。在针对斯坦福大学的起诉书中,他们写到,“导致凯蒂·梅耶之死的行为始于斯坦福大学,也终于斯坦福大学”。
凯蒂家人的法律团队辩称,凯蒂的死亡悲惨地反映了一个更广泛的问题:学校“对纪律程序的严重和鲁莽的处理不当”。该声明引用了学校社区委员会的评估,该评估称学校的纪律程序存在“过度惩罚”、对学生有害。
该法律团队还补充说:“通过这场诉讼,我们不仅将为凯蒂伸张正义,还将确保(斯坦福大学)做出必要的改变,以帮助和保护斯坦福大学的学生英国G5院校留学,并在学生需要支持时提供保障。”
↑2016年6月12日,一名学生在斯坦福大学毕业仪式上声援受害者,举起“斯坦福保护强奸犯”标语
据报道,在处理性侵事件时,斯坦福大学有过维护侵犯者的历史。被前斯坦福大学游泳运动员布洛克·特纳性侵的香奈儿·米勒表示,该大学在袭击事件后未能为她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斯坦福大学还同意另一名性侵过四名受害者的学生毕业,在特纳被判犯有性侵犯罪的同一时间段,该校因此面临又一起诉讼。
凯蒂父母还在诉讼书中指出,自2019年以来,至少有9名斯坦福学生死于自杀。诉讼认为,这所名校的高成就学生有完美主义倾向,导致压力和压力增大。
对此,斯坦福大学发表声明否认诉讼中的指控,称它们“虚假且有误导性”。对于凯蒂之死,校方表示学校不应承担责任。“斯坦福大学社区继续为凯蒂的不幸去世感到悲痛,我们同情她的家人,因为凯蒂的去世给他们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不过,校方在声明中表示,“我们坚决不同意任何关于大学应对她的死亡负责的说法。”
红星新闻记者 范旭 实习记者 邓纾怡
编辑 郭宇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研究生去美国,北大研究生在美国遇害,她为何要去美国留学?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下面这幅图中的知性美女就是章莹颖,一名要颜值有颜值要才学有才学的90后女生。她的本科母校是在国内排名非常靠前的中山大学,从中山大学完成本科学业之后,章莹颖又成为北大的研究生。三年前,章莹颖从北大毕业。
从北大毕业之后的第二年,章莹颖前往美国留学。同年六月,章莹颖失联,被美国罪犯克斯滕森绑架并残忍杀害。当我了解了罪犯克斯滕森的供词,再加上美国当局对这种丧心病狂之恶魔的判决只是来个隔靴搔痒的判决,我有种一股冷气从尾椎骨直冲天灵盖的惊悚之感……章莹颖到美国留学有啥意义?北大研究生在美国遇害,她为何要去美国留学?去美国留学,对章莹颖而言有什么帮助呢?
(一)章莹颖去美国留学,不能单纯归因于“崇洋媚外”。
曾有人觉得美国的月亮都比其他的国度要圆很多,现实生活中不乏崇洋媚外之人。但我觉得章莹颖去美国留学,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崇洋媚外”这四个字。国内的人才赴美留学,有的人可能是为了留在美国,为了拿到美国绿卡,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在学有所成之后回来报效祖国:比如钱学森,比如李政道,比如梁思成这样的爱国人士。赴美留学,对于有识之士而言,赴美留学,为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章莹颖的遇难也为亚裔留学生敲响了警钟:国外,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安全;欧美之人,不一定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值得信任,“很傻很天真”有时候换来的是“很惨很惊悚”。据了解,在章莹颖受害后,其家属只有两个心愿,其一是找回章莹颖的尸体,其二是严惩恶人。然而,就目前来看,这件事并非发生在国内,所以这两个心愿估计都会落空,因为嫌疑人不想交代章莹颖尸骸的下落研究生去美国,美方也没有判处克斯滕森死刑。
(二)章莹颖去美国留学,只是为了“镀金”而已。
按照正常情况,如果章莹颖不去国外留学的话,倘若她想要从教,那么她在硕士毕业之后充其量只是某一所中学的教师;但如果章莹颖去国外“镀金”后“满载而归”的话,那么她想要去国内一些不错的高校任教,把握就更大一些。“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同样的道理“镀金”的高材生在国内更吃香也算是意料之中。当然,不管是高校还是国内的一些科研机构,很多用人单位对有海外学历或者海外科研经历的人才相当重视。就拿清华北大来说,从这两所学校聘任新教师的相关数据来看,其中八成以上的新教师拥有海外的求学经历或者海外的科研经历。除了清北之外,还有一些985大学对新任教师的招聘条件中甚至明确提出新教师最好拥有一年及以上的留学经验。赴美留学,可以说是很多“镀金者”的首选,章莹颖自然也不例外。可以说,章莹颖赴美留学而罹难,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三)章莹颖如果明知有生命危险,她应该不会赴美。
我认为,如果章莹颖明知道自己去美国会有生命危险,我相信哪怕她从北大一毕业之后就失业也是不可能过去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独行侠”是有,但绝对不会一抓一大把。如果章莹颖有什么“神功护体”自然不怕任何危险,但作为柔弱的女生研究生去美国,北大研究生在美国遇害,她为何要去美国留学?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如果她能预知到危险的存在美国藤校留学,就应该不会赴美留学。
此生若能幸福安康,谁愿颠沛流离到海外“镀金”?但愿章莹颖的悲剧,能唤醒我们更多理性的思考。
到美国读研花费,我, 美国读书8年, 藤校毕业, 回国后一事无成
春节后,一家留学咨询服务公司发布《国际教育发展与消费指导报告(2023)》,其中海归求职者选择北上广深超一线城市的仅16.9%,有更多涌向新一线和二线城巿。
这三年,很多逃离的原因出现在豆瓣的“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里,超过4万名海归互相揭开自己的“失意”。
在他们当中,多数人留学花费百万,但有的毕业后,归国即失业;或者拿着与自己期望相差很远的薪资;有人在上海疫情后被裁。
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一、“感觉自己不止那个价”
陈霖,30岁,留美8年,建筑行业
去年七月,我在社交平台发了一篇帖子,关于藤校高开低走,30岁一事无成,没想到火了。
我是一名建筑师,写那篇帖子时,供职的地产公司经营状况不好。两年前还有四五个大项目,后来就赶上行业下行,很多公司都倒了。一个周末回老家,我晚上睡不着,写下这些焦虑。
实际上,去年初,我们公司就不再有新项目,一直持续到半年后我离职。这期间,我老公也离职了,家里的经济主要靠我。我跟公司提过一回涨薪,得到的回应是要等到11月。我看公司的情况,觉得是没希望了。没有项目,就意味着只有底薪,税前12K——和我刚回国那年的薪资一样。
2018年6月我硕士毕业,7月底就立马回了国。那年我25岁,在北京第一个offer的薪资一万二,当时感觉还不错,也没有研判过国内的行业市场,觉得以后上升空间很大。
工作一年多后,我怀孕了,离职回家休养了一年。再找工作时,赶上疫情爆发。我当时能拿到的最好薪资依然是一万二,但觉得因为疫情,工资低是暂时的。可是过了两年,还是没涨。
我老公和我是同行,刚毕业时,我们俩加起来年入45万,现在工作将近4年了,反而比以前少了很多。
有天他接我下班,车停下,我不想回家,我们坐在车里一直聊。他没留过学,一直比较乐观,我就非常焦虑。我在美国读了八年,仔细算过,花费大概268万。付出和回报完全不成正比,这让我觉得对不起父母。
2009年我16岁,父母把我送到美国上高中,离开老家。高中三年,我过得基本没有娱乐活动,两点一线,语言不通,就下课听录音,啃课本,自觉也没浪费时间。之后考上了美国排名前30的大学,拿不错的奖学金,每个暑假都修学分。三年就本科毕了业,接着考上了藤校的建筑研究生。
我跟父母聊过,关于当年对我的培养规划,他们似乎也没有想那么多。我这样理解他们当时的决定,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想让我轻松一点。另一方面,我出国时,留学生还不是特别多,家长之间可能也有攀比。
我本科学的是城市规划专业,后来转成了建筑专业,也是听了家人的建议。我爸爸是做房地产的,在他当时看来,建筑师从各方面讲都不错,很多人涌进去。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行业当时已经在走下坡路,我们当时都没意识到。
回来工作了几年,跟身边人聊起来,发现差距非常大。有一些朋友没留过学,在互联网公司、银行和金融业,跟我上一份工资相比,至少高出1.5倍。
我后来想,自己的焦虑更多源于行业,我很多留学的同学都觉得,做这行回来性价比不高。不得不承认,留学生现在满大街都是。
大家都很丧,要么说不想工作,要么就说转行。我的一位前同事告诉我,他们今年也没有项目,裁员了1/3。另一个前同事,也是我国外的研究生同学,前不久刚离职。他觉得累,更重要是没有前景,想转到互联网公司做界面设计,面试了两家没拿到offer。更惨的人,在上海疫情时被裁员,很久找不到工作。
后来我就刻意不太跟朋友们聊这些了,负面情绪会传染。我需要通过跳槽或者寻找副业,来对自己的生活重新掌控。我频繁地投简历面试,给家里记账,甚至摆过几天车摊卖椰子冻。
我倒不觉得自己到了“废物”的程度,但薪资不理想,会让我觉得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觉得自己不止那个价到美国读研花费,我, 美国读书8年, 藤校毕业, 回国后一事无成,有一种被困住的感觉。
那段时间,家里氛围非常低迷,经常吵架。现在很难想起具体的原因,就是一种不太正常的情绪宣泄。我时常会哭起来,声音很大。我跟老公不会在孩子面前吵,都是到楼下的院子里。
看到我的状态,我爸挺后悔的。他也受行业影响,提前退了休,心里郁闷,觉得把我拉进了这一行。有时候他会自己嘟囔,诸如朋友的孩子在互联网行业,我的发展如何。我知道他不是故意要讲给我听,是埋怨自己。我听到之后只能沉默,然后自己去消化。
有时候我会想。自己过去接受的教育是否真的正确?并不是努力学习,出国读个好学校,就能过得如愿。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没出过国,读书只读到大专。在我看来,她过得比我轻松,生活质量比我高很多。看到她我就想,人生好像没有什么真正正确的。还有一个过去不被父母看好的小孩,因为漂亮,谈一个男朋友,就能获得好的生活。
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我按照一个指定的人生剧本,每一步都走得很努力,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回国发展,行业动荡,才发觉自己那么渺小。
二、“水个研,水个工作,水个户口”
梁摆,26岁,英硕一年,事业单位法务
我是个废物,这就是客观事实。
这感觉从2018年开始。那时我从北京一所普通211毕业,作为法学生,一边准备司考,一边考研。结果司考没过,考研到后来也不想准备了,就感觉还有选择。因为压根没有想过本科毕业后工作,就申请了英国的学校。那时候就觉得挺废的。
那学校QS排名50多,需要准备的材料不多,拿着大学的学分绩点,不带雅思成绩就能申请。就读一年,我的心态很明确:就是出去水个研。
那一年很开心,到处玩,学业压力也小。花费大概30-50万,我父母挺支持的,对家里来说,负担不算很大。
我老家在湖南,小学来了北京,妈妈是公务员,爸爸做生意,上了大学后他们又回湖南了。如果我回到老家,反而没什么朋友 ,想在北京发展,就要拿到户口。
关于落户政策,留学生要在国外满365天才行。我当时查了一下天数,毕业回国时间差一点满一年,又硬凑了一下天才回来。
那是在2019年秋天,之后几个月,考了很多轮试,我进了一个事业单位的法务部门,签了五年劳动合同,有户口指标,违约金30万。找工作时,我就想着“水”户口的事,干什么不重要,只要能解决的户口就行。
工作后大概半年到一年,我开始摆烂。我是突然感觉到的,自己的精神被工作腐蚀了。干的内容多数就是生产合同,每天早上8点到单位吃个早饭,中午11点半休息,1点半起来再弄到下午4点半下班。
仔细想想,性价比还挺高,一天也不用干什么活,还有不到1万块钱。下班后可以在食堂吃晚饭,但我宁愿早点回家,一般准点就走,比领导还早。
其实回家之后,我也不知道做了什么,时间就过去了。刚开始我还打游戏,后面游戏也不想打了。我想我是到了一定年纪,开始想要钓鱼,看人在网上修马蹄解压,做的都是些没啥意义的事。
我甚至摆烂到懒得去接触异性。过去,有人给我介绍女孩。那女孩我见了,人很好,但我就提不起兴趣,没心思去想。父母去年还给我安排了相亲,觉得我年龄到了,工作也是铁饭碗,户口也拿到了,该往成家立业的方向走了。但我觉得自己还没活明白,不想稀里糊涂地结婚。
实际上,这些条件都达到后,我反而感到自己被锁死了,好像在某一部分卡住了。
我感觉很多留学生回国,都会期望很快就能过上中产生活,但就我了解的一些同学朋友来看,薪资跟期待相比少很多,职场上升也慢。
不过这些我早就不想了。体制内年纪轻的也都在30岁以上,我今年26岁,工作两年了,还是单位里最年轻的。氛围很和谐,就是看不到上升。我想象自己如果40岁还在这样的岗位上,会是什么样子,想了想就觉得很焦虑。
跳槽的话美国藤校留学,似乎也没有很合适的岗位。我们法律专业,基本上就几条路,公务员、法官、律师,可我一条都不想走。高考的时候我想读金融到美国读研花费,最后是被调剂过来的。我知道现在有很多社会考生重新参加高考,但我就是个随波逐流的人,从小就是个“划水怪”。
这工作虽然性价比可以,但在北京不用跟同学朋友聊,就知道应该没有比这工资低多少的了。那数字会足够让我觉得很废物。前年家里给了一些钱,我开始炒股,一天挣的钱有时比得上一两个月工资。但后来亏了几十万,我更没心思上班了。主要是金钱给我的刺激,会觉得上这个班没有意义,虚无。
我见朋友的频率从过去的一周几次变成一两次了。别人叫我,我就找理由推脱。倒也和一起回国的同学们聊起来,大家情况都差不多,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时候他们甚至会羡慕我,觉得稳定,户口也拿到了。我真没什么感觉。
有一天我好像顿悟了,自己就是不适合在体制内坐班。去年年底,一个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个工作,是个央企,薪资比我目前高,必须强制出国三年以上。尽管是去非洲,我听到也很心动。也有人介绍我去券商,但我最终都没去,还是觉得麻烦,成本太高了,我首先要把现在工作的违约金赔了,以后也不确定是个什么结果。
去年十月初,我下载了一个交友软件,想跟现实剥离,在虚拟世界放飞自我。但一个月后我发现,上面也很无聊,打算注销了。我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新年打算继续摆烂。
三、“你在国外这么久,能不能加得了班?”
龚健,30岁,澳洲硕士两年,制造业财务
我2017年从澳洲读完硕士回国后,在上海的制造业公司做财务。去年上海疫情之后,我被裁了。三个月里,我在求职软件上留下七百多个跟人力沟通的记录,最终发过简历、加微信进一步沟通的,只有一百多个。大数据把海归废物小组推给了我。
在那么多次与公司的沟通中,我发现,我留学经历的优势勉强只占一半。有些公司,正好需要英语能力强,能对接国外,就算优势。有的公司会直接问。你在国外这么久,能不能加得了班,能不能适应国内的环境?
我对工作期望的标准一点一点降低。上家公司,通勤时间要一个半小时,我没接受。现在,即便降薪20%我也能接受,总要生活。
我开始长时间失眠,空窗的那段时间,即便出去旅游,也觉得没什么好玩,还不如继续回来找工作。我以前特别不爱聊天,但睡不着,只能想办法排解,跟朋友、家里人聊天。
我是福建人,家里的一些亲友很早就出国了。我父母做生意,也希望我能到国外生活。大四那年,我又看身边的几个朋友出国,自己半推半就去了澳洲。
在澳洲读研的两年,我花费了家里将近百万。我会觉得并没有达到父母投资的预期,自我认同很低。这种感觉在刚回国时特别强烈。跟父母聊起这个事,他们会安慰我,说更重要的是投资我这个人,给我更多经历和体验。
我读的学校排名是澳洲八大,QS前50。尽管我有很多老外朋友,上课参加老外的小组,参加学校社团。但很多时候还是会觉得自己是个外人,没有归属感,还有很多时候会被某种贴上标签。我就想,是不是回国会更好。
2017年,我回来最早想进入金融行业,但不太巧,那一年金融业大低谷,券商、投行的机会都特别难。也是回国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水平在留学生群体中很平庸。跟我一起面试的,很多都是常春藤、剑桥、牛津等名校。我感到惊讶,竞争怎么这么激烈,好像大家都挤到一起了。
最终,我没能在金融业找到合适的工作。开始在制造业做财务,薪资在1万到2万之间。
这个薪资肯定会有落差。跟国外相比,我一个月在咖啡店兼职,80个工时,比在上海全职的薪资还要高。再对比国内的情况,我的一些朋友没有出国,但比我多两年工作经验,薪资就高出不少。后来我想,去国外读这个不划算。遇到市场低谷,反而不如提前两年出来找个工作。
现在,我刚有了一份新工作。每天往返要横跨上海,通勤将近4小时。但我和爱人并不打算回到福建,那里已经没有我合适的工作。
*为保护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本文原标题《「海归废物」被投资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