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4月27日17时30分讯(首席记者 徐焱) 七一网今(27)日发布消息称美国佐治亚大学博士后,人事任免:解军任大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近日美国佐治亚大学博士后,大足区政府网发布《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关于解军同志任职的通知》:接《重庆市大足区人大常委会关于解军同志职务任命的通知》(大足人大发〔2018〕5号):解军为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解军同志简介
解军
1986.09–1990.07 山西大学生物系近代生物化学专业学习
1990.07–1997.09 山西省中医研究所药师、技师
1997.09–2000.07 山西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学习,获医学硕士学位
2000.07–2003.11 山西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期间:2000.07—2003.07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专业学习QS100名校留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2003.11–2009.01 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教授(期间:2006.02—2007.03美国佐治亚大学博士后研究)
2009.01–2011.07 山西医科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
2011.07–2013.07 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
2013.07–2015.06 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兼研究生学院院长(2013.03–2013.06山西省委党校中青班学习)
2015.06–2016.08 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兼研究生学院院长、农工党山西省委会副主委
2016.08– 山西医科大学副校长、农工党山西省委会副主委
2018.03–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美国法学博士后,创新法治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浦东新区司法局推出法学博士后科研项目
中新网上海新闻8月20日电(记者 李姝徵)近日,“2024年首批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科研项目榜单”(简称“榜单”)公布,其中包括35家单位的67个博士后科研项目,涉及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大数据、材料科学和法律服务等领域。前四个领域不难理解,但说到法律服务,博士后科研项目还设在律所里的,这是上海首例。
首批成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入驻单位的律师事务所有3家,分别是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上海中联律师事务所、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相关的研究均以高质量法律服务为导向,涉及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法律风险,集成电路行业的合规政策,资本市场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等等。
“以前关于博士后人才的新政大多侧重于理工科领域,但法治人才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科创项目融资以及新兴业态规制等方面,法学人才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孙煜华举例,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法学博士后能够协助科研团队制定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确保科研成果得到有效保护并顺利转化为实际应用。
今年1月,浦东新区司法局推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5所高校与浦东10家律师事务所达成法学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合作意向美国法学博士后,并分批指导律师事务所申报博士后科研项目,从选题、申报、答辩全程予以关注跟进。今年上半年,共有6个申报项目成功立项,并纳入“榜单”,现在正在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法学博士后。
“吸引法学博士进基地进行博士后期间的研究,这在国内尚属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上海中联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徐国建表示,律所拥有大量在法学专业知识方面有建树,同时具有丰富的法律实务经验的专门人才。法学博士在律所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法学前沿问题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法学理论水平,还能积累法律服务实务经验,能够迅速成长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务经验的法律人才。
徐国建同时也是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特聘院长,他提到,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加快建设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且同时要求培育国际一流的律师事务所,“浦东律所的博士后项目,无论对于高端法律服务人才的吸引集聚,还是国际一流律师事务所的培育,都是非常有效的举措。”
孙煜华注意到,德和衡律所与复旦法学院、复旦微电子学院、张江集团、上海市集成电路协会等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组成专家、教授导师团队。在他看来,这种合作机制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同时也能够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此外,通过研究全球集成电路行业贸易合规政策和中国企业的现状,也能为完善中国集成电路行业的贸易合规政策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美国法学博士后,创新法治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浦东新区司法局推出法学博士后科研项目,有助于提升中国集成电路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中联律师事务所的科研项目聚焦于科技创新型企业及其创始人、家庭面临的法律风险的筛查和防控,这也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前瞻性的课题。”孙煜华说,创新型企业可能遇到知识产权侵权、合同纠纷、股权争议等各类法律风险,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挑战还会日益复杂,如何有效筛查和防控法律风险,是这类企业稳健发展的关键。他说:“企业家是企业的生命所在,依法保护企业家,尤其是科技专业但法律不专业的企业家,就抓住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牛鼻子。”
其实,浦东新区早就认识到了法治人才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价值。2023年初,《浦东新区关于促进法律服务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专项政策就已出台,明确了对法学类高层次法律服务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服务等方面的具体扶持措施。新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爱武表示:“区司法局推出法学博士后科研项目,推动律所成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这是从0到1的突破,可以源源不断地让浦东聚天下高端法治人才而用之。”在孙煜华看来,这一创新举措可以进一步强化了法治人才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为法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浦东新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区司法局将推动更多律师事务所积极申报入驻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并以此为平台,以科研项目为抓手,以人才引育为导向,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聚集高层次人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优势,向海内外高端法律人才发出橄榄枝美国top30名校留学,共聚浦东,为服务保障引领区建设贡献法治力量。(完)
美国医学博士后回国待遇,中山一院博士后薪酬疑云:塔尖内卷,博士后也成了“廉价劳动力”?
9月13日中午,一张“2020年中山一院临床博士后群”的群聊截图,从华南医生圈一路传到全国医管圈,引发不小波澜。
群内共138人。2020级博士毕业生翁任楠,在群内表示,自己当月的工资只有8000元,还有临床医生月薪只有5000元。翁任楠公开质疑所供职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薪酬体系设计,并在群中直言“为何变动如此大?可否公布目前各层级的薪资架构设计?”
群内有多位医生随之纷纷附和。甚至有位中山一院神经科的医生表示,自己8月份只拿到了1块钱,并附上了银行的流水截图。
有媒体关注到“1块钱”的工资,讨论声直指医院经营状况,医生论坛上蔓延着医生被克扣工资的质疑,甚至传出“中山一院的医保飞检出现问题,罚款可能有1亿元,克扣博士后工资”的言论。
多方传言暂无法证实,但随着事件发酵,14日下午,新流出的群聊截图中,翁任楠表示,人力资源处已解释此次系薪资结构变动,通知曾下发给了各科室。随即,群聊被解散。
经中山一院宣传科向八点健闻证实,此事确有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翁任楠在中山一院并非正式员工,而是临床医学博士后。
“在医院里,规培生、进修人员、研究生、博士后都是不同的群体,跟本院职工有别,待遇也有区别。”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医生表示。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硕士、与翁任楠相识的叶蓁告诉八点健闻,另一位中山一院博士后告诉他,院内博士后的工资差不多,翁任楠或许是博士后出站,奖金延迟两个月发放,工资才比较低。群内大家感到工资突然降低或是此因,但此次为何延迟发放,这并不清楚。
中山一院人事科负责招聘临床博士后的工作人员向八点健闻表示,临床博士后前两年可以领取每年税前28.4万的国家补贴两年后临床医学博士后将不能再收到这笔补助,只能领取规培工资。2020年毕业入院的翁任楠,可能正面临着这样的时间节点。
舆论和传言交织在“中山系”的上空,“闹剧”看似正在落幕。但一种不安全感,正在中山系内外的医学博士生、博士后的群体间蔓延。
多位受访对象能达成的唯一共识是:中山系的医院,不缺博士后。甚至有人说,“顶尖三甲医院里做临床医学博士后,你是不知道有多卷,做了博士后也不一定能留下来。”
他们与翁任楠处境类似,同样面临毕业、面临择业,同样渴望留在金字塔尖的大医院里,同样是“被选择”的年轻人;也同样的,面对着“高度内卷”的金字塔尖的竞争。
想要进入金字塔尖,有时意味着接近而立之年的医学博士需要接受诸多“不确定”的负面条件——与优秀的同侪内卷、卷科研、卷临床,接受医院的大部分条件,甚至承担”科研+临床“的双份工作。
无数医学博士生在此间上下求索,却不愿放弃这条通往金字塔尖的路。
“临床医学博士后”
翁任楠所读的“临床医学博士后”,是一个摸索中的“新兴产物”。始于2015年,无经验可考,在理想的图景中,它是医院和医学生的一个双赢选项。
据相关医院的招生简介显示,成为临床医学博士后之后,进院3年里,同时完成规培和科研产出两件事,收入也是获得规培工资和博士后资助两份薪酬,毕业后可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后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大概率还能在院内入职。
这对于多数“毕业即而立”的医学博士生来说,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选项。
拿全国首家开展“临床医学博士后”项目试点的实施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来说,2015年开展项目后,招收了139名博士后。2018年,首批25名临床医学博士后如期完成了全部的培养计划,留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随后,2016年北京协和医院也大张旗鼓地开展“临床医学博士后”项目,更清晰地点明了“精英”定位的培养目标,甚至将拥有几十年历史的宿舍楼,改造成了单人公寓供临床博士后使用。
此后,中山系、首医系、北医系等顶尖医院,都陆续开始了临床医学博士后的招聘选项。
一个临近毕业、要选择金字塔尖的医学博士来说,3年完成规培、同时获得博士后的科研成果,意味着绝对的高性价比,何乐而不为?
然而,此次事件中翁任楠的质疑以及所激起的共鸣,也折射出医学生们对于这种模式的疑问:本是三年打两份工,完成两件事,获得两份基本的收入;怎么到了医院,变成了三年打两份工,拿少于两份的钱,甚至还不能留在医院?
在知乎平台上,不少博士讨论这条路径的可能性,一位不愿具名的临床医学博士后将这一模式称为“坑”。他说,在他所在的医院里,规培本就是轮转科室的最底层,工作压力非常大,但因为所谓的博士后“年薪制”,却不能拿到任何科室的奖金。
更为致命的是,在繁重的规培压力下,留给科研的时间很少,也导致临床医学博士的科研含金量非常低,他指出,“行内人都明白”。
叶蓁告诉八点健闻,这种情况是现实存在的。有些医院把博士生当做临床医学博士后招进来,但因为更希望博士后产出科研成果,所以会让这些博后签承诺书,表示自愿放弃规培,专职做博后的工作,工资自然也会跟事先承诺的有所减少。
“近几年,顶级三甲愈加看重国自然基金的项目,争夺强烈,临床医学博士后的身份中,‘科研’的需求被越放越大。”
在这般质疑声中,曾经看似“双赢”的选项,却落入进了“既要、又要”的窘境。
不是什么医院都能干
博士后是一份工作,应当跟医院签订的是劳务合同。但现实里,临床医学博士后的界线却非常模糊。
“这是普遍问题,不论博士、博士后还是规培生,他们的身份界定都很模糊。” 一位资深医管专家向八点健闻解释说,“医院把他们当学生,实际上又干着正式工的活,拿的钱非常少”。
此外,由于针对临床医学博士后的国家补贴,在博士后第2年后停止发放,这也使临床医学博士后往往将在第三年面临收入大幅下降的窘境。
博士后的制度被部分社会化,比如博士后的一部分工资跟着医院的经营状况上下浮动,这也不是好事。该专家认为,博士后“前两年保证年薪,第三年变成社会化合同”的做法,在医院经营好的时候没问题,但是,一旦疫情这样的“黑天鹅”时,就会出现问题。
“顶尖医院过去的经营尚可,但疫情收入减少,再遭遇其他雪上加霜的事件,难保博士后的工资不被率先压缩。开设临床医学博士后,不是什么医院都能干的。”
叶蓁明年即将医学博士毕业,他学医以来,一路读了10几年。临床医学博士后曾是他中意的选项,那曾是他看到的、最好的一块进入金字塔尖的敲门砖。
“对于那些顶尖的医院,比如北京协和医院,只有通过临床博后的路径,才有可能进去。”他进一步解释,“这种吸引力,对8年制的博士更强,因为这部分博士科研成果较少,在科研上是有短板的,临床博士后是一个可以补齐这个短板的选择”。
然而,在此次身边人的事件冲击下,加之一些师兄师姐的“善意劝告”QS100名校留学,叶蓁开始对临床博士后慢慢失去了信心。
想要3年规培、科研两手抓,或许什么都抓不住。“找一份有编制的工作更好,踏实进行三年的规培,规培第二年也能分一些科室的奖金,作为起步也不错。”
“就是一个套路,进院后很容易沦为‘廉价科研劳动力’,留下也很难,不想去了。”叶蓁说道。
被“卷”也要挤进金字塔尖
即使有被当做“科研廉价劳动力”的风险,但越优秀的博士生,越愿意像沙丁鱼罐头一样,前赴后继挤进顶级的三甲医院里。
于叶蓁而言,也不过是这条路不行,再换一条路,向顶峰冲刺。
翁任楠的事件发生后美国医学博士后回国待遇,中山一院博士后薪酬疑云:塔尖内卷,博士后也成了“廉价劳动力”?,在最热门的微博下的热门留言是“刚毕业去哪个医院都这样,想赚钱去私立医院啊”。
为什么不这么做?叶蓁坦言,不管是8年制,还是10年的博士,大家临床经验不丰富,看似出路不少,实则选择不多。
很多医学博士都清楚,论临床经验自己还比不过专硕研究生。医学博士毕业后,直接去民营医院的更少了,民营医院更喜欢挖已经成长起来、有一定技术的,在主治以上级别的医生,可以直接给带来手术量。“刚毕业的小医生没经验,进了民营医院可能也干不了啥。”
从另一角度讲,出身于高质量医学院校的医学博士,苦读10年左右,注定优先考虑同等江湖地位、学科排名的顶尖三甲医院。
很多人愿意放手一试,抢一次第一梯队的门票。
另一位受访者表示,自己曾想留在中山系的医院,但没留下来,只能去一个北方省份的省内学科龙头,他并不满足于此,称跟过去相比,目前“基本躺平”。
“顶尖的三甲医院待遇好,病人多,医生有地位,科研项目好。这是普通或较好的三甲都比不了的。”
主观上美国医学博士后回国待遇,要拼命挤进去,但客观,金字塔尖越来越难爬了。
2002年时,中国146万多执业医师中,大专、中专及以下学历的超过60%,有博士学历的0.6%,不超过9000人。而2001年后开设八年制医学专业的14所高校,至今12届毕业生大约1万多人,已经超过2002年之前的博士数量。
曾经的短缺市场,一时间变成了饱和市场。
而且,医学博士愿意扎根塔尖,也是让塔尖“高度内卷”的另一原因。有人总结道,一线城市医学博士留院竞争激烈,二线顶级医院需要大pk,三线四线求你进。
更意外的是,这两年竞争进一步加剧,与海外回国的医学博士数量增加也有关。伴随疫情的蔓延,越来越多的博士与博士后选择回国,加入到了这场竞争中。博士后在疫情后还迎来了“通货膨胀”。
季泽同近年回国后,进入到西南某顶尖医院做博士后,专攻科研。但即使有优秀的海外背景,季泽同也未必能留下来。
“这些年医院招博士后,下手不轻。岗位常年开放,面向全球,一年进行4轮博后招聘。”季泽同说,入院后,签署严格的保密协议,博士后成为助理研究员,薪资不低,但浮动较大,与科研成果直接挂钩。
直到3年后,等待一次博士后出站的大考。“但这期间,并不知道淘汰率、不知道进了多少人、不知道出去多少人。”季泽同说,能做的只是完成自己的工作,自己跟自己比,其实压力很大。
大考之后,医院重新进行评估,考过的人才能成为副研究员,拿到留在这家医院的门票。
季泽同看着医院公号上常年开放的博士后招聘启事,彰显着医院雄厚的科研实力,诱人的科研平台,描绘出一流职业发展充满希望,他依然坚信自己当时的选择。
而高压下、高度内卷的“登峰”之路,他也准备在前赴后继的前辈和后辈中,继续走下去。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年.04期
叶蓁、季泽同系化名。
严雨程、汪雨卉此文亦有贡献。
李琳、史晨瑾|撰稿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