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一种号称“全科检测”的健康智能检测设备,在各地药店免费给消费者检测健康指标。“新华视点”记者在多个药店进行一个多月的暗访,揭示出所谓“全科检测”的虚假神话和利益链条。
不花钱、不抽血,只要握住一个金属棒或将两个夹子夹在手腕上,几十秒就能检测出二三十个大项、总计300多个小项的健康指标。
名为免费检测实为推销保健药
藏身药店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三八”妇女节当天,在山西省太原市解放路一家国大药房门前,多位身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招呼来往的市民,声称店内搞活动,可以免费检测身体微量元素。
记者看到,两台写有“全科智能检测仪升级版”的仪器摆放在店内的显眼位置。“从小孩到老人,都能测,马上出结果。”检测人员说。
输入“性别”“年龄”“体型”等信息后,检测人员让记者手握一根金属棒,检测仪屏幕上出现跳动的波状图。“这是心电图,就是人体的电磁波。”检测人员解释。
很快,20多项检测结果出现在屏幕上。检测人员点开“维生素”一栏,称记者的维生素D3指标偏低。“北方人大都缺D3,你这个缺得更明显,缺什么补什么就对了。”说着,把记者带到保健品区,拿出几盒胶囊塞到记者手里,介绍起服用方法。
看到记者有些犹豫,这位工作人员补充道:“你要不相信可以去医院花大价钱抽个血,测完回来再买,不过到时候可能就没有优惠活动了。”
记者看到,在短短10多分钟时间里,陆续有5名顾客接受了检测。一位60岁左右的阿姨询问检测人员,“能测啥呀?”检测人员回答说:“都能测,你关心啥我给你看啥。”随后测出多个“问题”,并将这位顾客带到保健品区推荐产品。
在太原市学府街一家百姓药房内,工作人员用同样型号检测仪给记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缺乏维生素B和维生素E,并不像先前药店所显示的缺维生素D3。该工作人员也“顺理成章”地将一款复合维生素保健品推荐给记者购买。
而在北京同仁堂太原开元店内,一位自称是店长的工作人员在给记者做完检测后,说结果显示不缺维生素,但是肾脏不好、需要补气固本,随后从库房里拿出一款数百元的人参口服液。
记者调查发现,所谓免费检测,实际上是借机兜售各种保健药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全科健康检测仪器往往只在一家药店“停留”一到两天,然后就会“转移”到其他药店。其行踪十分隐蔽,主要“目标”是中老年人。
这些检测仪是哪里来的?一些检测人员称,这款仪器采用的是国外量子技术美国各大学 研究院,厂家直接提供服务,市面上买不到。而位于山西太原的一家国大药房分店工作人员表示,这款检测仪是厂家直接带来的,主要是辅助销售保健药品,都是国大药房的总部通知安排的,厂家的名称、联系方式、何时到何店他们并不清楚。
检测仪只认数字不认人
火龙果测出“心跳”
记者调查发现,这种全科健康检测仪器主要在网购平台上销售,名称从全科智能检测仪到量子弱磁场共振分析仪、亚健康监测评估系统,不一而足,但实质上是同一类东西,价格从两百多元到五六百元不等。
一家名为“高端检测仪工厂店”的店铺显示,与药店使用的同款全科智能检测仪销量已超1700件,且买家昵称大多带有“药房”“养生堂”“健康导师”等字样。
记者从该店铺购买了这款检测仪,找到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从事光电子技术应用研究的吕玉祥教授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发现,这种仪器必须先输入性别、年龄、婚否、体型等信息才能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不但同一个人相同条件下连续检测结果都不相同,感应器甚至无法区分检测对象是人还是物。
操作人员将感应金属棒插进火龙果,也出现了所谓的“心电图”,检测出了各种人体指标;将检测线与潮湿的石头接触,竟然查出了显示肾功能不健全的指标,甚至插进一杯水中或者用湿巾包住也能得出人体检测指标。只要被检测物体有导电性能并与感应器形成电回路就能检测,显示器上的“心电图”也都是一样的。
吕玉祥表示,所有数据实际上都是储存在芯片中,有一个事先编好的程序,只要感应器感应到任何有湿度的导电物体,就会随机生成各种检测数字。
吕玉祥和他的学生对全科智能检测仪进行了拆解,发现其主要由感应器、主板、显示屏三部分组成,构造十分简单,而且非常廉价。
“主控芯片是目前最简单的单芯片,网上零售价只有10元钱,时钟芯片只有4.5元,电路板大小约100平方厘米,每平方厘米价格为0.1元左右,电容更便宜。”吕玉祥说,整个机器的成本很难超过100元,这么简单廉价,竟然声称能检测这么多项目的人体指标,显然是不符合科学的。
荒唐骗术屡骗不爽
整治亟待重拳出击
在该仪器的外壳上,只有一行“美国健康管理量子医学研究院荣誉出品”的字样,没有标明产品注册、厂家资料等有效信息。说明书里也无任何厂家地址和联系方式。
记者以想做线下推广为由联系到了厂家人员,对方表示这是一款营销型的医疗产品,没有相关证件和名字,目的是规避风险。
至于准确性,对方表示要学会“见人下菜”,遇到“普通人”就说70%的准确性,对于“较真的人”就不要去推荐了,很多有经验的客户用它挣十几万元都没问题。再三询问厂家地址后,对方透露说在广东省东莞市。
记者在与网店客服沟通时提出仪器检测不准的疑惑,对方表示,“检测很准就不是这个价了,这个行业都是这样的”,有这样的疑虑是“因为没入行”QS200名校留学,“没有这样的仪器,你的产品很难卖的”,并建议记者“找个有仪器的,过去套套别人的话术”就上道了。
长期从事医疗器材经营的张经理说,他也经常见到这类检测仪器,但正规代理商是不敢代理的,因为是“三无”产品,都打着各种噱头骗人。
“厂家往往直接放在药店里,就是帮助推销保健药品,然后赚取利益。”他说。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老年人都有上当受骗的经历。
65岁的太原市民李夏娥说,小区周围的药店经常有免费检测的活动,查出来缺各种微量元素,就推销保健品。“我们一开始也不觉得自己缺这缺那,但是看到有仪器,就慢慢相信了。”
不少市民表示,每个人检测完都能查出“毛病”,因为年龄大了难免腰酸腿疼,加上检测人员一番“洗脑式”的推荐,说“即使没啥问题,吃点保健品也没坏处”,各种钙片、维生素片就都买了。
太钢总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海涛说,人体的很多指标要通过抽血化验、超声、X射线、核磁等进行针对性分析检测,通过简单的接触式感应器,一般只能测量温度、心跳等物理指标,像血液里的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是无法检测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以这些所谓的“检测结果”为依据服用各种保健药品,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这些检测结果是不准确的,吃过量保健品有造成中毒的可能。”王海涛说,购买保健品、药品,还是要参考医院的正规检查结果。
事实上,三年前,河南警方就缴获过同款“全科智能检测仪”,但是并没有引发全国范围的集中整治,以致目前仍有人利用这类检测仪行骗。
受访各方人士呼吁,目前各种名目繁杂、五花八门的骗人仪器在街头、药店、养生馆、互联网平台广泛存在,相关部门应尽快重拳整治,并且要追根溯源严惩造假者,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我在很多药店都被忽悠过,前后花了三五万元美国各大学 研究院,能给火龙果测“心跳”……药店里的“全科检测仪”到底是个啥?,不能让它再继续骗人了。”一位太原退休市民说。
记者:吕梦琦、王皓、赵阳
美国各大学 研究院,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中止羟氯喹治疗新冠临床试验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中止羟氯喹治疗新冠临床试验
新华社华盛顿6月20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20日宣布,停止使用抗疟疾药物羟氯喹治疗新冠住院患者的临床试验美国各大学 研究院,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中止羟氯喹治疗新冠临床试验,原因是该药不能给患者带来益处。
国家卫生研究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美国各大学 研究院,这项试验的数据和安全监控委员会19日经过讨论确定,这种药物不会给患者带来损害,但对于治疗新冠住院患者没有显著效果。服用羟氯喹的治疗组患者和服用等量安慰剂的对照组患者相比,没有获得明显益处。
据介绍,这项临床试验旨在评估使用羟氯喹治疗新冠住院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计划总共招募超过500名成年新冠住院患者,或是正在急诊治疗、即将住院的新冠患者。首批入组患者在位于田纳西州的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医疗中心参与试验。
在试验终止前已招募了470名新冠患者美国藤校留学,这些患者被随机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入组首日服用两次羟氯喹,每次400毫克;随后4天内每日两次服用羟氯喹,每次200毫克。对照组患者连续5日服用等量安慰剂。
15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撤销了氯喹和羟氯喹治疗部分新冠患者的紧急使用授权,原因是治疗效果不佳且副作用较大。药物会造成严重心脏不良反应及其他潜在副作用,使用药物的已知和潜在风险已超过益处。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看到孩子闲下来就心发慌?斯坦福研究发现,饱和式学习,到头来多是无用功
看点 做父母的,有时总会看不惯孩子彻底闲下来。信奉“努力就能获得成功”,一些美国父母也希望孩子学得越多越好,甚至不惜让孩子“饱和式”学习。但,让孩子学得“连轴转”,真的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吗?斯坦福大学一项研究结果,却讲述了另一种事实。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Luna 编丨Lulu
前不久,有博主分享了在高铁上遇见的一对母子的故事:
一开始,那位妈妈柔声细语地指导孩子写作业,写错了,她问孩子再写一遍好不好;孩子改对了,她也会立刻鼓励“对,就是这样”。
孩子说累了,妈妈也一起休息。她会跟孩子聊高铁为什么这么快,给孩子介绍路过的桥是怎么修建起来的,看到其他乘客取行李也会考考孩子英文怎么说……
这位妈妈真的很努力,但是也真的太努力了,在作者乘车的两个半小时里,她完全没有停下来过一分钟。生怕孩子少做一道题,少思考一个问题,就被别的孩子甩在身后。
其实不止中国父母会这样,美国不少父母也这样。担心孩子未来工作、收入不理想,生活质量、幸福感倒退,让大家谁都不敢“踩刹车”。
“相信良好的教育能给孩子更好的工作,相信辛勤工作总能保证向上流动。这让美国在近一个世纪,一直痴迷于物质上的成功,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付出不懈努力。”
这是《大西洋月刊》特约作者Derek 在《工作主义让美国人痛苦不堪》这篇文章中描述的场景,也是当下父母的写照。
《大西洋月刊》特约作者Derek
标题中的“工作主义”也直接点明了一系列焦虑的源头——作为收入和生活的保障,工作确实很重要。但是当这种重视过了头,把工作当作个人身份和人生目标的核心,把它当作衡量孩子人生成败的唯一标准,并用工作思维看待一切人与事,对工作的执着就变了味。
在工作主义的思想下,为了保证孩子未来的工作与收入,父母们对待孩子的教育也像对待工作一样,觉得学习越多越好,只要学习就一定有正反馈,不惜让孩子饱和式学习。
但连轴转的劳累也在讲述另一个事实——埋头忙碌并不一定能获得相应的回报,斯坦福大学就曾有研究发现,超过限度的持续忙碌,最终会毫无结果。
当教育成为高薪工作的敲门砖,
中产父母们教育、工作一起卷
工作主义,这个听起来有点陌生的词,已经不折不扣地渗透进了日常生活中,而且和孩子的教育深度捆绑。就拿美国学者们的研究来说,中产家庭、精英群体都处在一种深深的忧虑中。
美国哲学家 观察到,当今美国中上阶层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相信通过天赋、学习和工作,可以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具体的衡量标准就是教育程度和物质福利。
即便他们已经很富有,依旧非常注重拥有一份好工作,并且愿意超长时间工作,而孩子的教育更是家庭生活的重中之重。
今年,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一项关于美国家长教育现状的调查。在孩子获得大学学位这个问题上,越是高收入、高知的家庭就越看重。
51%的高收入父母、35%的中等收入父母、46%的低收入父母都表示,这一点对孩子举足轻重。
51%研究生学历的父母、43%本科学历的父母、40%高中或以下学历的父母,非常重视。
*(美国高收入家庭年收入高于131,500美元,中等收入家庭年收入范围为43,800美元至131,500美元,低收入家庭年收入低于 43,800美元)
从族裔来看,高达70%的亚裔父母表示,大学文凭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是所有族裔里比例最高的,而抱有同样想法的白人父母仅占到29%,是比例最低的。
不过,对于孩子们达到经济独立,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不管哪个族裔的父母,88%都达成了共识。
但是,富有又高知的中产父母也时刻处在危机之中——成功的可能性似乎变得越来越小。要增加孩子成功的概率,就更要为孩子争取有利的机会,把教育最优化、价值最大化。
在《工作主义让美国人痛苦不堪》的作者Derek 看来,长时间的工作已经变成了精英们争夺地位与收入的重要方式,尤其是那些接受过大学教育的精英。
忙碌的工作是精英们社会人身份的信仰,而饱和式教育则是他们父母身份的信仰。满满的工作日程成为了富裕生活的保证与象征,在教育上,只有把孩子的时间也物尽其用,才能让父母们感受到对孩子未来的安全感。
有少儿频道曾做过一项调查,虽然家长都觉得孩子应该享受一些纯粹的快乐时光,但还是有超过1/3的家长希望,孩子们在休息时看的电视节目也是具有教育意义的,看完能学到点什么。
布朗大学教授 Levey 在走访了近100户中产家庭后发现,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音乐、体育的兴趣培训已经成为标配。为了防止意外让孩子不能继续学习,只要孩子的时间足够,每一类还都选了两项来培养。
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讲席教授 在《高等教育纪事报》上曾撰文写道:“作为一名父亲,如果不支付SAT补习班费用,我就无法和自己和解。如果我放任他们放学后出去瞎玩,而不去参加高质量的实习和其他课外活动,那我就是个糟糕的家长。”
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Fran在《华尔街日报》上这么写道:“对于今天的富人来说,没有‘休闲’这回事,工作就是他们的游戏。”
而对于孩子,父母们深信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很多孩子从小就过上了按日程表生活的日子。
持续忙碌≠效率
错误信念让家长和孩子陷入无效忙碌
西北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副教授Adam Waytz曾听过这么一则轶闻:一位移民到美国不久的男士,很快就认为“忙”(busy)这个词的意思是“好”。因为每次他向别人打招呼“你好吗?”的时候,人们总是回答“我很忙。”
虽然故事有点搞笑,但现实确实如此。曾有研究在美国、法国、韩国三地进行调查,发现付出更多努力的人,即便努力没有带来更多更好的产出,还是会被认为品德更好,更乐于奉献、更诚实、更值得信赖。
父母们精挑细选、见缝插针安排的各种课程和体验,看到孩子跟上日程表的反应,如出一辙。
但是,忙碌真的能到来更好的效率吗?
斯坦福经济学教授John 就在研究中发现,一个人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每小时的工作效率就会急剧下降;每周工作70小时的人完成的工作量和每周工作55小时的人相同。
那对孩子来说,会不会有不同的效果?遗憾的是,很多研究给出的答案是“没有”。
先说学习方面。
担心学校的作业练习量不够,很多家长都想着给孩子加加餐,安排额外的练习题,觉得多练习多熟悉能让孩子学得更好。
但南佛罗里达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就发现,过度学习在短期内效果很好,但长期来看,基本没有用。
实验以抽词汇卡测试的形式进行。第一组参与者共进行了5轮,没有一位参与者能够在一轮内一个词都不错;第二组是“过度学习组”参与者进行了10轮,每个参与者都至少获得了3轮满分。
一周以后,第二次实验中,过度学习组的成绩依旧领先。但是四星期后再次实验,两组的成绩已经没有差别。
仅仅四周,过度学习的优势就已经减少了这么多。此后又有多项不同的研究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研究人员们认为,如果目标是长期记忆,那么过度学习或许并不是很好的策略。
到这时候,有些父母可能会想着,那让孩子学点不同的东西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看到孩子闲下来就心发慌?斯坦福研究发现,饱和式学习,到头来多是无用功,换换脑子,是不是就能避开过度学习的负面效应了?
那这就不得不说说大脑是怎么学习的了。大脑特别重要的一个区域就是前额叶皮层,它有三个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功能——有助于保持注意力和动机,帮助控制冲动并忽略干扰,让人可以制定并执行计划。
但是前额叶皮层的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它过度劳累,那三个重要功能都没办法执行。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在累的时候,就算是父母把他们按在座位上,他们也很难集中注意力,还容易发脾气。
而看起来比较不费脑子的课外活动,也讲究一个过犹不及。
今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发现,参加一项学校体育活动和另一项非体育课外活动的学生比没有这些追求的学生更可能进入高选择性的大学。重点在后一句,但参加任何一种类型的两项或多项课外活动,并不比只参加一项有优势。
简单来说,让孩子课外踢足球很好,但同时还让孩子打篮球和游泳,并不会产生两倍、三倍的好处。
研究人员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如今想要从一项课外活动中获得一定的优势,已经非常耗费精力了,参与两项、三项,所需的精力更是成倍增长。二是在活动上耗费了过度的精力,孩子们就顾不上自己的学业了,而学业才是申请大学的硬实力。
早在《不平等的童年》中,就有老师反映:孩子们的日程安排得太满,经常由于有活动或是太累而请假,不能顾及学业。比如孩子周末去其他地方比赛,就会因为晚睡而影响新一周的学习。“有个孩子今年就请了三次假,每次足足一个星期,他妈妈还担心他的数学成绩!我说,嘿,让他每天来上学就对了。”
道理说出来,相信很多人都懂,但心里总觉得不公平。俗话说,钱扔到水里还能听个响。父母倾尽所能,有时甚至是“透支“自己的这些付出,难道不应该在孩子的学习上得到正面的反馈吗?
其实,社会心理学早就用了一个词来解释这种现象——努力辩护。
努力辩护:越是在一件事情上努力,人就越是觉得这些努力有价值,即便这件事本身没什么价值,也是一样。人总是会为自己付出过的努力进行合理化。
说这些道理不是要否定父母们的付出,而是希望父母能这个闭环逻辑中跳出来,接受过犹不及的教育规律。
学会休息,才能让忙碌更有效率
要让自己和孩子从这种无效的忙碌中解脱出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就需要从思考问题的模式上做出一些改变。
在企业里,如果员工会因为忙碌得到奖励,而忽略是否有工作成果,那么,员工就很容易为了忙而忙,而不是重视效率。同样的问题,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值得父母思考:
我们真正看重的是孩子学得有成果,还是仅仅是看到他们忙起来带来的心理安慰?
如果对这个问题有了答案,那么接下来的几步就容易迈开了。
首先,掌控忙碌。
父母作为孩子教育的主要规划者,要先为庞杂的待定事项排好优先级。
美国急诊科医生 Long曾经在TED上分享过自己是如何掌控忙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为所有事情排列优先级,医院急救的分类方法,也适用于生活中的各种情况。
红色事件——不处理就会立即危及生命的事。
黄色事件——很严重,但不会立即危及生命的事。
绿色事件——次要,可以稍后处理的事。
黑色事件——最糟糕的情况,无能为力,必须放弃的事。
Long就有非常忙乱的一天:屋子漏水,一岁的宝宝在急诊室,四岁的孩子等着她筹办学校的募捐活动,电脑里还有需要马上交稿的书稿。
稍作思索,她就安排好了事情的轻重缓急:优先处理急诊室里的一岁宝宝;然后回家堵上漏水点后,一边烘干地板,一边赶书稿;而学校募捐活动,她实在没有精力处理,只能放弃。
有研究表明,如果人对所有事情给都一视同仁,当作红色事件来反应,那么人的应激水平会是正常人的两倍。这会让人感觉到压力更大,大脑更容易因为烦躁、愤怒,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明尼苏达大学家庭研究教授 就在《纽约时报》上提到,很多父母都深信自己的孩子有“隐藏的天赋“,如果不能尽可能地开发和培养,那就辜负了孩子。而身边家长圈和媒体的报道,也让父母们总是处于其他牛娃的光环压力之下。
教育里的有些事,不是非做不可,更不是非现在做不可。 说:“就算父母没有让孩子在6岁就学舞蹈,也未必会剥夺他们在未来成为舞蹈演员的职业可能。”
当看到孩子闲下来的时候,或许 “浪费时间“这个念头马上就会窜出来,但是我们也确实可以停下来想想,“孩子刚写完作业,是不是有必要无缝衔接进入新的学习?”“孩子有门课最近有点落后,是不是有必要立刻找老师补上英国G5院校留学,会不会有别的原因?”……
其次,科学休息。
曾在斯坦福大学和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的Alex -Kim Pang甚至认为,忙碌不是取得成就的手段,而是取得成就的障碍。
不会科学的休息,盲目持久的忙碌最终只会陷入低效,甚至无效。
在《科学休息》这本书中,他讲述了一项关于柏林一家音乐学院小提琴学生的研究,揭开了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的差距原因:其实,这些音乐学院学生的练习时间并不比普通学生多,但他们在两方面做得特别好。
一是他们的刻意练习更有效率。刻意练习本身没什么乐趣可言,但是在每天刻意练习的4小时内,音乐学院的学生们不是在简单重复或随意演奏,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到一个针对性的动作上,全心全意地练习某项技巧。
二是他们更会休息。音乐学院的学生同样面对一个矛盾,刻意练习需要极大的努力付出,每天能支持刻意练习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他们会精心安排练习和休息的时间。和普通学生相比,他们的练习频次更多,但每次练习时间更少,每次练习80~90分钟,就会休息至少半小时。
当时的研究者总结道,每日的刻意练习,不是说学生有多少时间就都要投入进去,而是看他们有多少精力和脑力可以用于全力以赴的练习。毕竟在练习以外,他们也还要上课、做作业、参与各种活动。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科学休息,其实不妨把时间表倒过来设计,先考虑必须要满足的事情,比如睡觉、写作业、自由放松的时间,然后再安排额外的课外活动和补充学习。
休息并不可耻。相反,有研究表明,合理安排刻意练习和休息,不仅能让孩子的练习能有效率,也能让他们更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因为他们会理解,时间宝贵,合理利用,才能最大化时间的价值。
英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佛莱Lyn Fry就说过:“知道如何用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填满自己的空闲时间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如果父母帮孩子填满了空闲时间,那么孩子就永远不会自己去学习到这件事。”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浏览)
1.《高铁上遇到的一对母子,让我两个半小时里都在反思……》
2. Is
3.Is ‘’ ? Notes on the New Pew Study.
4.The with ’s semi-rich
5.Duke, , or Bust:
6.If Are Still Worth It
7. a of ER on your “crazy busy” life
8. and the Child
9.No need to load up on , study finds
10.Back To : Doesn’t Work In The Long of Study
11.《科学休息:迅速恢复精力的高效休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