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称“半个神人”。
1967年,他生于湖南一个叫卧果水的小村庄,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得诺贝尔奖。
14岁考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系;20岁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成为研究生,28岁在美国成为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博士;一路开挂,获得很多人羡慕的学历和工作,本可以安稳度日,但他偏不,一下从自然科学转为社会科学研究!
30岁的他抛下安稳选择攻读国际关系硕士,从零开始。32岁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殊引进人才”。之后十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做研究员,42岁被复旦大学聘为教授。2016年,49岁的他成为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他的名字早已在国际关系领域如雷贯耳,但对很多人来说可能还未曾听闻,他就是唐世平。
小时候想得诺贝尔奖
图为唐世平当年的小学
1967年,南岭山区中部一个缺水却叫“卧果水”的小村庄里,他出生了。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唐世平仅出生两月,他当小学教员的父亲就被冤屈入狱,7年后才被放回家乡。外婆和母亲干农活含辛茹苦把他拉扯长大。小学暑假,他跟着母亲去敲碎石卖钱,一天下来,母亲挣8角钱,他能挣3角。他曾在《我的父亲》一文中回忆道:“不到十岁我就见过真正的监狱是什么样的,并且见过血书是什么样的,因为那时父亲只能用血在手绢上给我母亲写信。”
10岁上了初中,第一次知道了诺贝尔奖。那时候他对生命的起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研究生命的起源,想获得诺贝尔奖。
14岁时,他进入武汉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学专业。选择地质学院,是想给家乡找一口井,相较于现代生物学,古生物学则能满足自己对生命起源的好奇。
进入大学之后,为了博览群书,尤其是外文原著,他开始背英语字典,背一页撕一页。
“当我把那本英汉字典撕完后,我看英文不再有障碍。”
他每天呆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搜集阅读所有关于科学方面的英文书籍。他发现,研究恐龙解决不了生命起源的问题。于是他立志要走到科学深处,一探究竟。
20岁,他自学了31门与生物科学有关的课美国分子生物学博士,1985年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研究生,学习分子生物学。
从生物学博士变成国际政治专业硕士
唐世平在国外访问
从小乡村来的他直到在中科大上了研究生,才知道原来还有托福考试和出国留学这样的机会,而他绝对不会放过这些机会。1995年他考入美国韦恩州立大学,攻读分子生物及遗传学博士。
而1996年国际上发生的那场震动世界的“台海”危机给唐世平本就不甘平稳的心带来冲击。思及台海危机原因,唐世平认为“中国还不懂得该如何与西方民主政府打交道”。他发现当时中国对美国国会的研究极为缺乏,而这些空缺他自认需要他来填补。
“中国需要外交人士,我应该为中国外交作出自己的贡献。”
1997年,他考入了美国著名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亚洲研究中心,自费学习国际关系,每周看超过1000页的文献,一学期阅读超过50本书籍。从生物学博士变成国际政治专业硕士,完成旁人不敢想象的转折之路。
1998年,他决意回国。他相信,自己可以在中国社科界贡献世界性的知识。到北京访问知名中国社科学者的他,也曾居无定所,借住北大学生宿舍,有时还会住在老师家。最后中国社科院亚太所所长张蕴岭接受了这个“学术思路不太一样”的唐世平。
进入社科院的他并没有消停,而是选择去到中国最贫苦的地方做一些扎扎实实的研究。2002年秋,他去到了宁夏,挂职自治区外贸厅厅长助理。然而官场现实与他不羁的性格难以融合,他要离开。唯有一群山区孩子让他记挂,社科院为他们捐赠了五台电脑,主席台上的他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最终对孩子们说:“我过去和你们一样,希望你们将来也和我一样。”
2004年他开始了另一阶段的积累,大量阅读国外社科界经典英文原著,340多本书,300多篇论著,并且也给国外社科杂志投稿。2009年,唐世平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聘为教授。那个撕书背字典的少年依旧在,只是换了时间和地点。唐世平每年的休息时间不会超过十天,他是复旦校园里“文科楼的最后一盏灯”,工作13个小时,直到晚上10点,周末依旧。此后三年的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居全国首位的复旦大学政治学一级学科共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上发表文章19篇,其中唐世平署名近半。
惊世骇俗的潇湘剑客
唐世平作讲座
他不敛锋芒的言论让很多人惊讶咋舌,敢做真我,成为唐世平的一个标签。
他说:“做学者要有野心,就要做到惊世骇俗,敢于摧毁原则。我的知识理论是革命性的。”
他说:“过去的经济学理论太忽视社会知识,只是将土地、人和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却没有知识这个要素。我的观点是,人类社会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知识,离开知识就不会有经济增长。因此我敢说,我发现了经济增长理论的缺环。”
他说:“在我们相当多的社会科学的学术刊物上,仍旧充斥着‘口号型’、‘标签型’以及‘伪装成知识型‘等貌似严肃,却并不提供任何新的知识的文章。中国的社会科学要有大的进步,要为改善中国人民的福祉有更大的贡献,我们必须与这类文章彻底决裂。”
10多年前美国分子生物学博士,他自称“半个神人”:14岁上大学,生物学博士毕业后转行研究国际关系,当选长江学者!,唐世平曾和一位朋友宣称,他将是这个世纪最为重要的社会科学家之一。而如今,他成为亚洲最优秀的社会科学家之一QS200名校留学,成为最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国际关系学者之一。
2016年他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不出意外的,这些成就并不能使他停下折腾的脚步。他说自己近几年已经逐渐“淡出”国际关系学界,因为“这个领域中最为根本性的宏大理论和实证问题已经被我解决(不管你们同不同意)。当一个领域内最令我激动的问题已经被我解决之后,我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去另一个领域寻找最令我激动的问题,即便那个领域可能是我一开始不太熟悉的领域。我相信自己可以驾驭几个不同的领域,而且这才是真正本色的我。”
有意思的是,唐世平的微博名叫”潇湘剑客唐世平“,简介则一如既往的狂傲,引用的是唐代诗人李峤《送骆奉礼从军》里的诗句:“剑动三军气,衣飘万里尘”。
捐出一半长江学者津贴
唐世平在一场讲座中曾说他很喜欢这张图,因为图上的老人很像他的外婆。
长江学者的名头没有让他飘然,那个“只和波普尔(Karl )这类人去比”的唐世平也不曾忘本,不惜捐出长江学者一半津贴,也要设立以他外婆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
在他微博《五十感言》里,他写道:“今年(2017年)我将把我的长江学者的津贴的一半捐出来,再加上我出去讲课讲座的一点外快,设立一个“普英奖学金”用于奖励和鼓励三个边远贫穷少数地区的有困难的优秀初高中学生。而且,这个奖学金的名额将至少一半是给女生。”
五十岁的唐世平说:“我的努力并不是想在别人面前证明自己,我只是想在自己面前证明自己:我想看看,我的努力到底能够让我走多远。而因为距离等于时间乘上速度,我只能尽可能地飞奔。”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文章《人物 | “半个神人”唐世平》)
美国分子生物学博士,第一位从美国获得生物学博士:中国现代生物学奠基人
中国留学生最初是十九世纪从欧洲的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例如1857年从爱丁堡大学获医学博士的黄宽(1829—1878年)。
中国留学生也在十九世纪从美国获得过医学博士,如1873年从哥伦比亚学院内外科医师学院获得医学博士的舒高第(1844-1919)。
从美国获得学术博士的中国留学生最早一批在1910年代,如1914年从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哲学博士的魏文彬、1914年从密西根大学获(教育心理学)哲学博士的王长平、1917年获哈佛大学(数学)哲学博士的胡明复、1918年获哈佛大学(物理)哲学博士的胡刚复。
1918年,秉志先生(1886-1965)获得康乃尔大学(生物)哲学博士,为中国留学生从美国获得生物学博士的第一人。
在美国期间,秉志参与创立《中国科学社》。
1921年,秉志建立中国第一个生物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生物系。
1922年,秉志参与建立中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社生物学研究所。1928年,共同创建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
秉志先生满族人,出生于河南开封,原名翟秉志,于1903年中举人。
我的太外公周蔚生(字性初)是江西奉新人,1897年中举,年龄大好几岁(1879年出生)。
1904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博士,第一位从美国获得生物学博士:中国现代生物学奠基人,他们都被保送京师大学堂。
1909年周蔚生毕业于师范科。周蔚生回江西,长期从事中学教育。
1908年,秉志先生1908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预科。1909年,秉志考取官费留学生赴美,走上科学道路。
秉志先生在1950年的诗比喻回江西的周蔚生“归去渊明却自由”。当然,那时的江西并非世外桃源。
蒙秉志先生的女儿翟启慧先生近日寄来两首诗:
“今天翻看父亲秉志的诗集,果然找到两首与’性初’有关的诗:
一、撷华学长惠赐大作,仅以拙句奉和,兼柬性初学长(一九五O年•庚寅腊月)
妙龄并辔踏京城,饱阅沧桑五十春。湖海飘蓬叹故我QS200名校留学,梓乡息影羡斯人。佳篇远贶西江外 (性初与君),旧雨频逢沪水滨(末辛、心禅、叔眉)。几日城中重聚首美国分子生物学博士,相看已是百年身。
二、和性初(一九五O年,庚寅腊月)
一自都门别旧游,频年寄食楚江头。瓢零王粲今何似,归去渊明却自由 (性初归后,教授乡里,即不复出,故无世累。) 千里鸿音传秀句,几番环诵惜良俦。
故山高卧白云里,邈矣清风不可求。
”
美国博士毕业人数,博士对于上市公司有什么重要意义?医药生物行业董事长持博士文凭占比高达13%
一、博士毕业去哪儿了?
1.1 博士毕业的现状
从数量看,中国每年博士毕业数量稳步上升,位居全球前列。2017年全国毕业博士达到5.8万人,较10年前上升了40%。横向来看,中国的博士毕业人数曾在2010年起一度反超美国,却在2014年再次被美国超越。尽管如此,截止2016年底,中国的博士毕业人数仍然远高于英、法、日、韩等主要发达国家,位于世界前列。
从结构看,5年来理学、医学博士的毕业占比上升最快,管理学、经济学毕业的博士占比下滑最为明显。2017年理学与医学毕业的博士人数分别为1.22万人、9567人,在全国毕业的博士中占比为21.0%、16.5%,位列二、三,较2012年均提升了至少1个百分点。相反,前期较为热门的经济学、管理学学科,2012年后博士毕业人数却出现逐步下滑的趋势,截止2017年底,博士毕业占比分别为3.7%、5.4%,较2012年底下滑0.8%,2.0%。
1.2 博士毕业的去向
三成左右的博士在毕业后选择进入企业,清、北毕业的博士相对更偏好国企,复旦、交大毕业的博士更偏好民企。
从2018年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等院校毕业的博士就业状况看,高等教育与科研单位仍旧是博士毕业后的首要选择,同时,也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博士选择进入企业,其中,北京和上海高校的学生对国企、民企、三资的偏好并不一致,出现这种现象有可能是上海、北京的博士多选择在毕业城市就业,而这两所城市的企业布局和结构差异较大,以北京大学为例,2018年超过40%的博士选择留京工作,复旦大学超8成毕业的博士选择东部地区就业。此外,从图4中复旦、上海交大的其他部分较高,主要是因为在统计口径中包含医学院,这些博士毕业后较高比例选择进入医疗事业单位。
除了科教服务外,IT互联网业、金融业、党政机关成为博士毕业的多数选择。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博士就业去向的行业分布看,教育、科研服务的占比位列第一、第二,两者合计占据了近半壁江山。此外,就业市场热门的IT互联网业、党政机关、金融业也相对抢手。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近年来金融业、管理业毕业的博士人数不断下滑,但是博士进入金融行业的热情并未消退。以北大为例,无论就业人数还是就业占比都较5年前有所提升。
二、上市公司的选择
2.1 博士背景的高层管理人员
医药生物、机械设备、计算机行业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持有的博士学位最多。截止2月16日,A股有371位董事长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美国博士毕业人数,博士对于上市公司有什么重要意义?医药生物行业董事长持博士文凭占比高达13%,其中,医药生物、机械设备、计算机持有博士学位的董事长最多,合计接近100人,尤其是医药生物一个行业在全部A股董事长持有博士文凭的占比就达到13%,相反,消费类行业上市公司董事长持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和占比都不高,占比都不及3%。
市值50亿以下上市公司董事长持有博士学位的人数最多。我们以2月16日股市收盘价为基础,市值在50亿以下上市公司的就有150位董事长持有博士学位,占全部董事长博士样本的40%,市值在500亿以上的有39位董事长持有博士学位,占比也并不低,占全样本的10%。
民企和国企上市公司董事长持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平分秋色。出乎意料的是民营企业与国有上市公司董事长持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十分接近,分别达到155 位和166位,细分来看,国有企业中,央企持有博士学位的董事长人数要略高于地方国企,在全部博士样本以及全部A股央企数量中占了都达到23%。
虽然民企上市公司持有博士学位的董事长人数很高,但是考虑到民企A股上市公司数量更多,最终导致全A民企中也仅有7%的上市公司董事长持有博士学位。
2.2 博士人才的引进
从总量看,大型银行成为上市公司博士人才的聚集地之一。从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看,农业银行(3.610, -0.01, -0.28%)、建设银行(6.920, -0.08,-1.14%)、工商银行(5.570, -0.02, -0.36%)2012年以来博士人数稳定在400人以上,同时,一些与科技研发密切程度校对较弱的行业,如非银金融中的广发证券(13.390, -0.60, -4.29%)、海通证券(12.090, -0.48,-3.82%),房地产行业的华夏幸福(30.710, -0.65, -2.07%)目前也吸引了博士数量超过百余人,处于整体上市公司博士规模的前列。
从占比看,星网宇达、神州高铁十人中至少一人是博士。从目前A股公布博士人数统计的上市公司看,星网宇达、神州高铁2017年以来博士人数占比都超过10%,2018年底分别达到13.4%、11.6%,虽然从总规模看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人数非常多,但是考虑到银行员工基数也达,占比较低,稳定在0.1%~0.2%。
从类型看,国防军工、机械设备的行业博士相对较多。2018年底有665家上市公司披露员工类型,披露率在30%以上的行业仅包括国防军工、通信、综合、计算机,其中,国防军工占比最高达到40%。从平均每家博士人数看,排名较前的行业包括银行、军工、家电、汽车、机械;从平均每家的博士占比看,排名较前的行业包括军工、家电、非银、计算机、机械;综合来看,军工、机械行业的博士相对较多。
从节奏看,2018年上市公司对博士的引进速度出现减缓。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我们以持续披露上市公司员工数量和结构的40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观测,数据显示超九成上市公司2018年底较2017年末博士数量没有出现上升,与2017年40%以上的样本上市公司博士数量上升,形成鲜明对比。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迹象,我们认为有可能是由于去年整体经济环境较差,在业绩下滑压力下,上市公司采取缩减人工成本开支的策略。即使如此,恒瑞医药(62.760, -1.52, -2.36%)2018年博士数量环比上升37位,从2月16日恒瑞医药公布的年报看,2018 年公司累计投入研发资金26.70 亿元,比上年增长 51.81%,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有可能是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三、如何理解博士对上市公司的潜在影响?
短期看,上市公司博士人数或博士占比的上升与研发投入强度并不存在稳定的正向关系。考虑到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学科直接从事技术研发的占比较低,我们在做行业分析的时候规避了上述类型学生较为集中的金融、房地产等行业。以电子行业为例,虽然2013~2018年博士规模和占比都呈现稳步上升,但是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值,并未在当年或者未来一年出现稳定的提升。
短期看,上市公司博士人数或博士占比的增加也并不意味着行业商誉占比或者无形资产占比的稳定提升。由于部分博士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本身就有许多专利或者其他研究成果,享有良好的声誉,备受相关领域认可,或者由于前期的积累有可能在步入工作后较短的时间拿到专利,尽管理论上如此,我们同样以电子行业为例,发现在2013~2018年并不存在稳定的促进关系。
博士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则更为复杂,一方面,博士数量的上升会增加上市公司人力开支,同时,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部分,博士也有可能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技术进步等多种途径提升上市公司业绩;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业绩本身除了受人力资本的影响,还会受大的经济环境等其他因素所左右。由于目前公布博士人数的上市公司数量不多,而且时间太短美国博士毕业人数,即使在控制了其他可能因素后,回归结果的解释能力较为有限。
总体而言,博士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对上市公司研发、资产、甚至业绩的影响可能是更为长期的。从博士去向看,IT互联网业、金融业、党政机关长期以来对博士的吸引力十分稳定,相对可观的收入,备受社会尊重的地位,这些因素对人力资本的支配,甚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才是需要反思的问题。
如果您想要攻读一个博士学位,但是又抽不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来系统准备国内高校博士的招生考试要求,那么,您可以了解一下国际在职博士DBA学位项目。
目前国际在职博士DBA学位项目,采取面试申请审核制度入学QS200名校留学,只要满足招生条件,即可申请博士面试,通过面试,即可注册学籍,入学就读博士学位。不用出国,在国内攻读,每月一次周末集中授课。
一般国际在职博士DBA的招生条件是:硕士以上学历,5年以上管理工作经验。如果您学历没有达到硕士,但是管理工作经验丰富,那么欢迎您联系UCMT协進教育集团,进行知识结构测评,由UCMT协進教育集团向院校申请特殊面试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