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简介陈永勤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思廷书院院长及人文社科学院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主任。八十年代中他毕业于中山大学,后赴美留学取得乔治亚大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发表于学术期刊以及有关专著。近年来,他因杰出的研究成果而荣获国家教育部和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研究奖项,并连续每年均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及顶尖科学家榜单。01 国际化、多元化的教育环境Q:您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的机缘是什么?A: 2018年8月,我从香港中文大学沙田校区转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我加入港中大(深圳)人文社科学院的机缘是担任思廷书院的院长,这是我主要的职责。同时,由于我在沙田的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隶属于社会科学学院,自然也就成为人文社科学院的一份子。Q: 您觉得人文社科学院有什么特色和优势?A: 我们人文社科学院的特色在于学科领域和课程教学的多样性、面广而且量大的基础课程教学和各个专业方向的前沿创新研究并举。首先,我们负责全校大量公共课程的开设,如英文、中文、通识、体育、思政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这与其他学院有所不同。我们注重教学,拥有更多的教学任务和老师资源。另外,我们的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不同于传统的社会科学课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Q:您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的机缘是什么?,我们强调跨学科和多学科,也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性,开设了城市管理、城市学、计算社会科学等本硕博专业。人文社科学院的特色还体现在其国际化和多元化。在师资方面,整个学院具有很高的国际化程度QS100名校留学,我们的教师都具有海外的教育与研究背景。我们的培养更加多样化,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选修我教授的《全球环境挑战》课程的一些同学后来选择了跟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专业读研究生。他们后来可能会在实习或工作中接触到与环境相关的内容,然后会联系我寻求推荐信或专业研究。通过课程和其他活动,一些学生对环境和地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在就业方面也会选择与之相关的领域。这种情况在我们的学院中很常见,因为我们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公民意识方面都有全面的准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02 培养既有中国心又有世界范的全球公民Q:入职我们学校以来,人文社科学院有哪些事件或者活动让您印象深刻?可以分享一些您参与其中的难忘经历和感受吗…
就读体验 |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就读体验
学系简介
作为以两文(中文、英文)三语(粤语、国语、英语)为语言媒介的人文科学研究重镇,历史系拥有创新的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基地。兼顾古今中外,教学与研究并进。2021年在香港的大学研究评估中,历史系97%的研究成果具有“国际和全球影响”。
同时班上的同学也有非常多本科来自双非和不同专业的同学,对bg相对没那么好的同学来说很友好~港中大的历史系算是很喜欢双非的系别啦
1入学资格
毕业于公认大学并且获得学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历史,通常平均成绩不低于“B”;
同时语言方面需要:
i. 托福:550(纸考)/79(网考)
ii. 雅思(学术):6.5
iii. GMAT:21级(口语)
或其他香港中文大学认可的英语语言要求~
2课程内容
比较重要的课有香港史专题研究、公众历史专题研究、中国史特别专题等,不同的课程老师可能会用不同的语言(普通话、广东话、英语)教授我们,所以自然也有用中文做pre的时候~
3课程特色
在开学两周前会收到本学期的课程老师要求的书籍名单,每一本阅读完都感觉获益匪浅!阅读大量的历史文献真的对自己分析和理解历史的帮助非常大~
而在期中的时候每位同学也会被要求做专题学术报告,这个过程对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有着极大的启发!
最后的学术论文也可以淋漓尽致的体现自己对于某件历史事件的探索或者辩论,一学期下来的收获无疑是巨大的!
4师资力量
港中大历史系有许多教授及副教授英国G5院校留学,每一位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很高的声誉,无论是外国的教授还是本国的老师,无不例外都有着自己独特鲜明的学术见解以及闪烁的人文关怀。
相信不只是我,每一位就读于港中大历史系的同学都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经验与强大的力量!
5 就业导向
同系的同学毕业以后部分去当了老师,也有部分回到内地考公考编或者进了大厂做历史垂类运营和策划之类的相公工作,就业面并不会很窄~
END
最后再说一个事情,公众号又改版啦,之前从来没说过就读体验 |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就读体验,不过这次不说大家可能再也看不到我啦,大家记得星标老阿姨啊!!每天资讯满满干货~~~
其他干货:
香港中文大学书院,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度特色
香港中文大学(The of Hong Kong)成立于1963年,是一所高瞻远瞩的研究型综合大学,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创校使命。中大的八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和社会科学院,开设多个主修、副修和双学位学士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中大一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香港中文大学书院,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度特色,又重视通识教育,均衡而多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中大校园宽敞翠绿,设施齐备,满足学习及生活所需,是学生和家长的首选学府。
书院制度
中大的书院制在本港大学中独有,九所成员书院:崇基、新亚、联合、逸夫、晨兴、善衡、敬文、伍宜孙及和声书院,各具文化特色,每位中大学生隶属其一。书院提供众多非形式教育机会,与正规课程相辅相成,为学生提供全人教育及关顾辅导。书院亦额外配备各方面支持,让学生善用各活动计划,充分发挥个人成长的潜力。
(香港中文大学名景-水天一色)
本科课程结构
除医科课程外,所有本科课程均采用灵活的学分制度,学生可根据能力和意愿决定学习进度。除主修课程的规定必修学分外,学生亦必须修读大学核心课程中的通识教育、中文、英文、体育及信息科技,以全面拓宽视野、培养双语能力及平衡身心发展。另外,学生可按照个人兴趣及志向,申请修读双学位、双主修或一至两个副修课程。部分课程更提供本地或海外的实习,令学生能够于活动及工作中体现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为中大整体核心教育的一环,学生必须修读大学及所属成员书院分别提供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为基础课程,为学生建立共同的智性及文化基础。另一部分为大学通识四范围QS100名校留学,范围包括:(一)中华文化承传、(二)自然、科学与科技、(三)社会与文化,及(四)自我与人文,各有其特定目标,以让学生认识不同学科的理念和价值,提升对人类共同关心问题的触觉及判断力。成员书院则因应各自文化及宗旨提供独立的书院通识科目,与大学通识科目互相辅成,达致大学及书院全人发展的共同目标。
课程动向
自2012年新高中学制推出以来,所有工程学院的课程均以大类收生安排收生,让学生对不同的工程学课程有更深入的认识,以便于完成首年课程后选定主修课程。有鉴于其中三个主修课程,包括「电子工程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具体内容,以及对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科目的要求等有别于学院的其他主修课程,这三个课程将会由2018年度开始改为由课程直接收生,方便对课程有兴趣及符合课程要求的学生报读。
「电子工程学」课程的内容广泛,与时并进。主要课题包括:集成电路、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医疗仪器、多媒体及信号处理、电子材料和纳米技术等。课程设计兼顾软件及硬件知识,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率先开办「工读计划」,学生可于修业期间到本地电子或科技公司工作一年,亲身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职场所需技能。
「生物医学工程学」课程由工程学院及医学院合办。生物医学工程近年发展迅速,以不同工程科技解决迫在眉睫的人类健康及医疗问题,提升社会医疗质素。课程的主要范畴包括:医疗仪器及生物传感器、生物医学影像、信息及模拟,以及分子、细胞及组织工程。学生除了修读工程和医学核心课程外,还可根据个人兴趣及发展方向,选修其他科目。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工程知识及培训,以解决各种可再生、环境和建筑技术有关的能源问题。课程为跨学科性质,除了能源原理、技术和系统基本知识,课程与地球系统科学课程和建筑学院合作设计一些主修必修和核心选修科目,亦加入一系列由环境科学课程和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开设的选修科目,务求更广泛而深入地教导学生有关市区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另外,学生更可按个人兴趣和就业取向选修一项专修范围,包括可持续能源技术专修范围、绿色建筑技术专修范围以及环境工程专修范围。课程亦提供沟通技巧、工程师专业操守、设计应用和毕业专题研究等科目,训练学生成为专业从业员。
奖学金及海外交流计划
大学设有入学奖学金,颁予以成绩卓越入学之新生。入学奖学金主要按学生的成绩颁发,而在课外活动、社会服务、运动及艺术等方面的表现也是考虑因素。另外,大学亦设有不同奖学金,颁予于不同方面有优秀成就的学生,部分奖学金供学生公开申请。海外交流经验有助学生体会不同文化,增强语文能力和沟通技巧,培养自信心及独立能力。大学学术交流处、书院,以及各学院、学系均提供大量海外交流机会。以优异成绩入学的同学,除荣誉新生奖及减免学费外香港中文大学书院,有机会获得交流奖学金以供出外交流。
香港中文大学透过课程设计、全港独有的书院制度、学生支持计划及课外活动,让学生能于在学期间丰富个人的学习及生活体验,达致学术及全人的发展和成长,为成就才德兼备之未来领袖建立稳固的基础。
HKD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