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由贵州中医药大学承办的2023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贵州)传统医药与产业发展分会场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国-东盟教育周永久会址举办。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朱依谆,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院士、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一级主任研究员张勇民香港浸会大学许军,2023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贵州)传统医药与产业发展分会场活动举行,牛津大学首席研究员马玉玲香港浸会大学许军,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助理院长吴其标,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主任陈虎彪,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助理教授许军,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副教授Cory 等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兴德,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田维毅出席。
刘兴德致辞时表示,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传统医药的主要代表之一,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贵州中医药大学联合国(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举办此次分会场活动,围绕“产学研用赋新能,助力中医药创新发展”主题,旨在探讨传统医药领域的产学研用国际合作,搭建高层次交流平台,助推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
活动中,刘兴德、田维毅为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批国际产学研用外方研究生导师代表朱依谆、马玉玲、吴其标、陈虎彪、 、许军颁发了聘书。
刘兴德、车军、龚骏剑、石永勇共同为贵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现代产业学院揭牌。
朱依谆作题为“天然来源的新药发现和产业化”的报告;张勇民作题为“中法科研合作赋能传统医药创新”的报告;马玉玲作题为“传统药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与发展前景”的报告;吴其标作题为“深挖粤港澳大湾区窗口潜力,共谋传统医药国际合作发展”的报告;陈虎彪作题为“基于多成分多靶点双向垂钓研究绵头雪莲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活性物质及作用机理”的报告; 作题为“ : Model in Care”的报告;许军作题为“硫磺熏蒸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的报告;Cory 作题为“Next- : with to Safe, , and -based Plant ”的报告。
该项活动是全面推进传统医药领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拓展传统医药与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QS100名校留学,助力全球教育链、人才链、创业链、产业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未来,学校将持续加强与传统医药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探索,积极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助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君安医生集团(广东)有限公司董事长车军,康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龚骏剑,贵州黔药源众鑫药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石永勇等从事传统医药产业相关企业负责人,我校20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
吕爱平 香港浸会大学,华润创业与浸会大学签署备忘录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华润创业与浸会大学签署备忘录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网官方账号2022.05.2915:47
中新网香港5月29日电 (记者 魏华都)记者29日了解到,华润创业有限公司(华创)与香港浸会大学(浸大)26日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同日,双方根据备忘录的合作框架签订意向书,探讨成立“华润-浸大智慧中医联合创新中心”。
备忘录和意向书由华润集团助理总经理、华创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陈鹰和浸大校长卫炳江代表双方签署。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副局长钟伟强、浸大中医药学院院长吕爱平和香港科技园公司主席查毅超出席签署仪式。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以视像形式出席。
卫炳江在签署仪式致辞时称,浸大在中医药教育、临床服务和研究方面有丰富经验吕爱平 香港浸会大学,华润创业与浸会大学签署备忘录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更获特区政府委任为香港首间中医医院的营运机构。相信以浸大的独特优势,结合华创的行业知识、产业资源和市场触觉,彼此实力互补,定能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和全球化QS100名校留学,带领本港中医药发展走向国际。
26日,华创与浸大签署备忘录,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图为卫炳江(左)和陈鹰(右)签署备忘录。 华创供图
陈鹰在签署仪式致辞时表示,本次合作希望可以借助华润的多元化产业优势和浸大的高水平中医医疗研发及人才优势,形成香港中医药领域“产学研”结合的制高点。华创将在香港成立华润科学技术研究院,持续与海内外各高校、科研机构一起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积极把握创新科技的发展机遇,建立高端科研人才机制,吸纳海外及本地的科技领军人才。
薛永恒致辞时称吕爱平 香港浸会大学,特区政府一直支持“官产学研”多方面合作,相信结合华创与浸大的力量,将有助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的标准化及国际化。
据介绍,在5年的合作期内,华创和浸大将探讨在智慧中医、中药现代化研发,以及中医中药知识产权的交流合作。浸大将利用其学术和科研资源推展相关合作,华创将投入5000万港元,并提供行业需求及知识、产业资源及管理经验,以推动相关合作专项。(完)
吕爱平 香港浸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70周年学术氛围浓厚
10月14日至15日,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建校7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包括中药学高质量发展论坛、中医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24年度“书记论坛”及数字时代背景下跨国(境)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校长论坛。四场学术活动汇聚海内外专家学者、行业代表、校友代表及学校师生1000余人,共同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14日,中药学高质量发展论坛率先拉开帷幕。程京、陈香美、丛斌、杨宝峰、丁健、王广基、朱兆云及肖伟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作题为《医工融合,数智中医》《AI驱动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交叉高质量发展》《中西医结合创新发展思路》《器官纤维化研究与思考》《中国肿瘤新药研发》《活细胞药物的药代-药效及成药性研究》《中药新药研发立项注意点》《中药创新药的研发实践与研究》的报告;阿吉艾克拜尔·艾萨、谢恬、吕爱平、彭代银、麻彤辉5位专家教授分别作题为《新疆特色药材中结构新颖药源分子发现及新药研究》《中西医结合“分子配伍理论”研发抗癌新药的医教研实践》《数据科学与药物发现》《安徽道地皖药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构建与探索》《中药“利胆”功效科学内涵探索—调控肝脏关键水通道蛋白介导的增液利胆作用》的报告。学校校长程海波向大会致辞。400余名与会人员围绕中药学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及体制机制改革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15日,中医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王琦、樊代明、陈士林及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分别作题为《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思考》《〈黄帝内经〉的当代价值》《整合医学宣言浅释》《科技创新与中药研究底层核心技术》《经典的传承与发展》的报告。校长程海波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将为学校建设高质量中医学科体系提供改革方法举措。会上举行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大事记(1954-2024)》《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名家学术集粹》新书发布仪式。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于文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李秀明总编等出席大会,各兄弟院校代表、各附属医院领导代表以及在校师生代表400余人参加会议。
同日下午,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24年度“书记论坛”召开。来自全国29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医科大学所属中医药类学院的党委书记、校长、党委副书记、党务工作者,南京中医药大学师生代表共150余人参会。主旨发言环节,兄弟院校党政领导分别以《从微处破题向深处发力——成都中医药大学学院党政协调运行‘微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四深化四持续’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走深走实》《坚持‘1235’战略 打造中医药韵味党建示范高校》《党建引领 改革驱动创新赋能 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题,分享学校党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改革、促发展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成果。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潘漫,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朱岷、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汪庆华出席论坛并致辞。学校党委书记乔学斌在致辞中指出,书记论坛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与兄弟院校联学共建、同题共答的重要载体,是共赢共商、交流协作的宝贵机遇。
数字时代背景下跨国(境)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校长论坛同步召开。来自20多个合作院校的81位海外校友嘉宾及附属医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负责人等100余人参会。澳门科技大学李行伟校长、香港浸会大学吕爱平副校长、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 副校长、南京中医药大学胡立宏副校长等十位国(境)内外高校校长和机构负责人分别以《数智化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中医药学与健康科学: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等为题作报告。会上举行中医药国际教育联盟首届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聘任仪式吕爱平 香港浸会大学吕爱平 香港浸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70周年学术氛围浓厚,中医药国际教育联盟启动仪式及学校中医药国际教育专家委员会聘任仪式。校长程海波在致辞中回顾学校 70 年辉煌历程并简述学校未来国际化工作布局;省教育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汝益仙副处长分享江苏高校对外合作与交流发展现状,并对南中医建校70周年表示祝贺。
七秩耕耘,弦歌不辍。1954年,南京中医药大学肇始于响应党和国家传承发展祖国医学的号召。诞生之初QS100名校留学,学校就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办好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初心使命,构建了适应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知识分化体系和学科范式,为中医药教育从传统师承模式向现代院校教育转变奠基贡献,被誉为“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建校70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始终在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中走在前、做示范。抢抓发展机遇,取得诸多创造性成就,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办学改革开辟崭新天地;从成为省部局共建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到两度入围“双一流”建设高校,“强富美高”南中医踏上了新时期跨越式发展走在前的新征程。面向未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将奋力向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一流中医药大学迈进,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为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通讯员 程慧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