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10月8日(周一)16:00-17:30
校区:八里台校区
地点:商学院A602
主讲人:李家涛
主办单位:商学院
主讲人信息:李家涛,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利国伟商学教授,管理系讲座教授、国际商务年会,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商业战略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李家涛教授是国际商业战略的权威专家李家涛 香港科技大学,李家涛:从反向创新中获取知识?跨国专利与来自新兴经济体的信号,致力于推进新兴国家的企业战略研究。他目前担任 of 副主编,兼任 of ,李家涛 香港科技大学, of 和Long Range 等国际顶级期刊编委会委员,并于2009-2016期间担任管理学顶尖期刊 的副主编。他的研究领域包括组织学习、战略联盟、公司治理、创新和创业。他的研究成果经常发表在 of , of , , , of , 和 of 等顶级管理学术期刊美国top30名校留学,更有不少获得最佳论文奖项。
香港科技大学颜河,有机光伏(OPV)光电转换效率突飞猛进,新型受体材料!
有机光伏(OPV)由于独特的机械柔性、可打印性和可调的光吸收特性,将成为物联网(IoT)、智能可穿戴设备上能源供给的绝佳候选者。近年来,由于在新型受体材料上的不断研究和开拓创新,停滞多年的OPV迎来了光电转换效率的突飞猛进。在最新一期的Joule上,OPV再获佳绩,一周内刊发了香港科技大学颜河教授、武汉大学闵杰研究员等人的两篇研究成果。
目前,OPV的聚合物/聚合物共混体系在光电转换效率(PCE)方面仍远远落后于聚合物/小分子受体对应物。为此,武汉大学闵杰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颜河教授等开发设计了一个在近红外区域具有强吸收特性的PY2F-T聚合物受体材料,是长烷基侧链的四氟化Y6衍生物。PY2F-T表现出红移的吸收光谱,光学带隙为1.34 eV,高的吸收系数(1.26×205 cm-1)和高的电子迁移率(7.01×10-4 cm2 V-1 s-1)。当将PY2F-T与宽带隙聚合物供体PM6混合,PM6:PY2F-T器件的PCE为15.0%,是迄今为止报道的最高值之一。此外,研究人员还设计了三元共混的全聚合物OPV,将非氟化的PYT作为第二受体引入到上述的PM6:PY2F-T共混物中。通过优化三元混合物中的受体相负载率和分子堆积,对应器件的Voc,Jsc,FF同时得到提高,获得的PCE达到了惊人的17.25%,这是迄今为止全聚合物OPV的最高PCE值。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区域中的外部量子效率超过80%。
机理研究表明,引入PYT聚合物受体作为第三种成分在平衡相分离和材料结晶、促进激子分离、抑制载流子复合、增强和平衡电荷载流子迁移率以及三元异质结的快速电荷提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获得了较高的FF和Jsc。更重要的是香港科技大学颜河,有机光伏(OPV)光电转换效率突飞猛进,新型受体材料!,与相应的二元体系相比,这种三元共混物显示出更少的能量损失香港科技大学颜河,更好的光吸收和光热稳定性。该三元全聚合物体系在最大功率点(MPP)跟踪和连续光照下,以及在室温和高温下均具有出色的长期运行稳定性。该研究工作还强调,PY2F-T是一种有前途的聚合物受体,在光伏性能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这将为全功能聚苯乙烯的潜在应用带来光明的未来。
相关结果以“ over 17% of all- solar cells with two well- ”为题于4月23日发表在Joule上。
此外,香港科技大学颜河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马伟教授等在室内OPV上取得了一项重要成果。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FCC-Cl的受体-给体-受体(A-D-A)型非富勒烯受体(NFA) 材料,FCC-Cl的重要设计原理是弱的供电子核和适度的吸电子端基的组合,这导致所需的带隙和高结晶度。FCC-Cl分子以氟二环戊噻吩作为核,TIC-Cl作为端基,吸收起始值为725 nm,并具有1.71 eV的光学带隙,适用于室内光伏技术。FCC-Cl受体可以与两种报道的供体聚合物(D18和PM6)结合使用,在阳光直射的条件下效率可达到13%以上,并且这两个系统在2600 K LED的100-2000 lux室内照明下,PCE超过25%。此外,D18:FCC-Cl共混物由于FCC-Cl的高吸收系数和强结晶性,还表现出一些优势:EQE大于85%,匹配的吸收光谱,相对较低的电压损耗和较低的电荷复合,80%的高FF。最终,D18:FCC-Cl器件在500 lux下的PCE达到了28.8%QS200名校留学,这是OPV的室内最高PCE之一。此外,研究人员还证明了PM6:FCC-Cl器件的性能对活性层的厚度不敏感。当活性层的厚度从100纳米增加到300纳米时,PM6:FCC-Cl的器件的PCE仅降低了5%(从27.9%降至26.5%)。该室内OPV高的厚度容忍性是卷对卷大面积印刷产品的理想特性。该工作为开发高性能室内OPV器件提供了有效的OPV材料设计指导,并证明了室内OPV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相关结果以“A non- with high EQE and fill ”为题于4月28日发表在Joule上。
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高瓴、君联、“国家队”等相继入局,量子计算频现突破性技术,“改变世界”可期?
量子计算正尝试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中国也正尝试打破欧美在这一领域的垄断。
近期,海内外的量子计算领域频频传出好消息:
1.
先是IBM新发布了一款名叫 Eagle(“鹰”)的超导量子处理器,并宣称该处理器超过了100量子比特大关,达到127量子比特的规模;
2.
同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构建了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200秒内完成“高斯玻色取样”的快速求解,实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 )的里程碑式突破;
3.
日前,深圳的一家量子计算领域初创公司“量旋科技” 宣布,其首次实现了国产量子计算机出口海外发达国家,迈出了量子计算机产业化的重要一步。
过去的2020年,是量子计算加速发展的一年,这一年里,量子处理器硬件、量子软件等方面都取得了多方突破,巨头企业、初创公司、资本等都相继扎进这个未来能为多个领域带来变革的新兴技术里。
据统计,仅在今年上半年,VC/PE基金在量子计算技术方面的投资额就有2.58亿美元,以此计算,已超过2020年同期的数据,2021年势必成为该领域投资的丰收年。值得一提的是英国G5院校留学,这其中有超过70%的资金流向了D-Wave、和等量子硬件初创公司。它们与谷歌、IBM和霍尼韦尔等大型企业的量子计算部门展开竞争。
而我国的量子计算领域今年也有不少初创公司获得投资,如玻色量子、本源量子、图灵量子、国仪量子等,背后入局的机构除了高瓴、同创伟业、君联资本这种一线投资机构之外,还不乏“国家队”的身影。就在近期,量旋科技也宣布完成了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由深圳高新投领投,前几轮老股东跟投。此轮融资将主要用于超导芯片量子计算机的研发与生产。
01
多个突破性进展大有赶超之势
“量子计算是一种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调控量子信息单元进行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据了解,量子计算机可以加速某些类型的计算,从而为诸多领域带来变革。当前技术需要运行数千年的计算将可缩短至几个小时完成。
(量旋科技正加快推进超导芯片量子计算机等新产品的研发)
量旋科技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邹均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量子力学的一大特点是“量子叠加”,量子比特可以同时拥有0和1的叠加态,因此,量子计算机可以在一次操作中处理所有的状态。“当面对非常复杂的问题时,我们无法用传统计算机解决,而在量子计算机上可以实现更有效地处理。”
近些年来,国内外的科研团队都在量子计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对于后来者的中国,在多年的技术准备之后,也在今年取得了令外界瞩目的进展。今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成功研制出全球超导量子比特数量最多的量子计算原型机 “祖冲之号”,这是公开报道的世界上最大量子比特数的超导量子体系;12月4日,同样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及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团队构建了76个光子100个模式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据了解,九章实现了高斯玻色采样任务的快速求解,其速度甚至比一年之前谷歌发布的“悬铃木”快一百亿倍。
而在量子计算机产业化方面,中国企业也正尝试迈出第一步。近期,初创企业量旋科技宣布,其销往挪威奥斯陆城市大学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的两台“双子座”桌面型核磁共振量子计算机顺利完成了交付任务并投入使用,首次实现了国产量子计算机出口到海外发达国家。目前奥斯陆城市大学从量旋科技加购了第二台桌面型量子计算机——新一代产品“三角座”也已起运前往欧洲。据悉,“双子座”是量旋科技于2020年1月创新推出的全球首款桌面型量子计算机,“三角座”则是公司于今年9月最新推出的3比特桌面型量子计算机,它的体积和重量都比“双子座”小,性能却更为强大。
(量旋科技的技术人员正在对桌面型核磁共振量子计算机产品进行调试)
据邹均庭介绍,目前公司还发布了全球首款开放物理底层的链接多种真实量子计算体系的云服务平台“金牛座”。除此之外,公司还正加快推进超导芯片量子计算机等新产品的研发进程,公司首台超导芯片量子计算机预计将在今年底上线,比特数将达到20个。
02
初创企业5年增6倍,高瓴等资本已入场
当前,量子信息已经是全球各个国家发展竞争的焦点领域,也成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关注方向。今年10月1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举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将“量子科技”上升为国家战略。华安证券发布研报认为,量子科技有望成为中国在全球科技产业中“换道超车”、掌握产业链话语权的重要核心技。
国内量子科技起步较晚,但增长迅猛。天眼查最新数据显示,以工商登记为准,目前中国有超过4200家量子领域相关企业,85%的相关企业注册新增于5年之内。其中2018年全年,中国新增超1300家量子领域相关企业,同比增长109%。截止12月,中国2020年新增近700家量子领域相关企业。目前,量子领域相关企业注册总量是5年前的6倍。
据记者观察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今年国内量子计算领域多家初创企业都受到了资本的青睐。根据公开报道:
放眼全球,据统计,仅在今年上半年,VC/PE基金在量子计算技术方面的投资额就有2.58亿美元,以此计算,已超过2020年同期的数据,以此计算,2021年势必成为该领域投资的丰收年。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有超过70%的资金流向了D-Wave、和等量子硬件初创公司。它们与谷歌、IBM和霍尼韦尔等大型企业的量子计算部门展开竞争。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范奇晖表示,量子计算未来将会对众多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在全球范围内已有多家创业公司以及大公司相继入场,随着市场化公司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将加快量子计算从实验室到市场应用的进程。高瓴合伙人、高瓴创投软件与硬科技负责人黄立明还指出,当下,以“第二次量子革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
03
创始人背景显赫、中科大成技术“摇篮”
在当前中国发力硬科技,逐步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科技壁垒的过程中,一批掌握高精尖技术、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以及在海内外知名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和有过产业经验的教授、博士等高知高学历人才,正前赴后继地扛起“科技创新”的大旗,成为当前前沿科技领域的中流砥柱。
查看国内多家量子计算领域的初创公司的创始团队背景可发现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高瓴、君联、“国家队”等相继入局,量子计算频现突破性技术,“改变世界”可期?,这些公司的创始人和高管无一不来自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产业公司。
成立于2020年11月的玻色量子,是目前国内少数几个量子计算方向的海归创业企业之一。其创始团队成员来自于斯坦福、清华、中科院等国内外顶尖学府;
成立于2017年9月的本源量子,则由中国量子计算行业领军人物,中科院院士郭光灿、中科大教授郭国平领衔创立;
图灵量子创始人金贤敏教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在牛津大学进行4年光量子芯片和量子计算研发,期间获欧盟授予的玛丽居里学者和牛津大学沃弗森学院学者;
国仪量子CEO贺羽也在2009年进入中科大少年班学院,目前博士在读。副总裁张伟和冯泽东则分别为中科大本科学士、硕士和清华大学本科学士、双硕士。
而成立于2018年的量旋科技,创始团队也相当“惊艳”。邹均庭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期间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物理学家杜江峰院士,博士毕业后到了核磁共振仪(NMR)等美国科学仪器制造商布鲁克()公司;公司另一位创始人、董事长项金根则本科和博士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毕业后,项金根在哈佛大学担任博士后和副研究员职位,此后进入计算机科学领域,曾在多家公司担任软件和算法负责人。公司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曾蓓博士为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在清华物理系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博士阶段在麻省理工学院师从量子计算先驱人物Isaac ,从事量子计算研究超过20年。
上述不难发现,中科大这所蜚声国内外的高校几乎成为量子计算领域的“摇篮”。据了解,中科大具有中国量子信息领域第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长期从事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国际一流水准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是中国量子信息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眼下,随着越来越多科技巨头和初创企业在量子计算性能上你追我赶,朝着技术路线的探索、商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迈进,量子计算改变世界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