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美国博士后

在美国博士后是什么身份,吵翻了!在美流浪复旦博士校友首次发声“想回国”,网友:凭什么

这一消息传出后,纽约上海同乡会会长、纽约复旦校友会先后出手,他的家人及其本人也首度发声!这个成就如果回国的话,可以直接评定为任何一所顶尖高校的教授,到现在肯定已经是中科院院士了。先是有人找到他,确认了他的复旦大学校友身份,还和他聊了聊家常,准备向他提供捐款。

文丨独眼

近日,曾经是国内高考状元的复旦大学高材生,被传出在美国读完博士后后,在纽约街头流浪了十六年。这一消息传出后,纽约上海同乡会会长、纽约复旦校友会先后出手,他的家人及其本人也首度发声!

天之骄子,却远赴美国

据了解,这位博士后叫孙卫东,今年54岁,是1987届江苏江阴市的高考状元,被复旦大学少年班物理专业录取,本科毕业后去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了硕士、博士、博士后,然后在华尔街工作。

他在学术上成就极高,是顶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的得意门生,在留美读博期间一共发表了32篇SCI论文,妥妥的物理学新星。

这个成就如果回国的话,可以直接评定为任何一所顶尖高校的教授,到现在肯定已经是中科院院士了。

造化弄人,他开始流浪

然而,也许是天妒英才,他在华尔街工作了近两年后,与妻子因感情问题离婚,从此一蹶不振。

他患上了抑郁症、幻听、幻想等精神疾病,无法工作,也付不起房租美国藤校留学,从此开始流浪。这一流浪就是16年!

这16年里,他有五六年时间在教堂研究圣经、祈祷在美国博士后是什么身份,以换取一日三餐,晚上则住在网吧,处境可以说是非常凄苦。

多方发声,家人却放弃

这一事件在网上发酵后,即便他已经如此落魄,但此前毕竟是复旦大学的骄傲,纽约复旦大学校友会还是迅速向他伸出援手。

先是有人找到他,确认了他的复旦大学校友身份,还和他聊了聊家常,准备向他提供捐款。

国内记者联系到了孙卫东的弟弟孙卫星,他表示,母亲不知道哥哥现在的处境,加上老人有病,所以不想告诉家人,也不希望被打扰。可见,他们早就知道孙卫东的现状,但是已经放弃了他。

本人发声,想回到中国

随着事情在网上剧烈发酵,国内记者联系到了在美国曝出此事的朱先生,通过他,我们终于有了孙卫东的首次发声,他表示:

以前还能坚持,现在冬天生活非常艰苦,如果可以回到过去的状况,他想去华尔街找工作,一年几万美金也可以。

他也想回国,但是之前没和家里人提过回国的事,如果回国,需要和家里人取得联系,还需要护照,路费等。

网友吵翻,该接受他吗?

对于他学有所成后留在美国工作的事,网友们本来就心存不爽。如今他混到流浪的地步,居然又想回国?网友们在评论区吵翻了:

与此同时,也有少量网友表示,还是应该帮下他,毕竟都是华人,对他少点苛责嘲讽,多点宽容同情吧:

他的一生确实没有为国内做什么贡献,但他毕竟还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流着我们中国人的血脉,我们该不该让他回来占用我们的养老资源呢?如果他真的回来了在美国博士后是什么身份,吵翻了!在美流浪复旦博士校友首次发声“想回国”,网友:凭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他呢?

美国物理博士后,唏嘘,华人高能物理博士在美流浪16年无人问!短视频曝光后获复旦校友会救助

西风 梦晨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昔日留美物理博士,如今流浪街头16年,一位华人高能物理博士的遭遇,最近引起热议。

最早是有海外博主在纽约街头偶然遇到他,冬天太冷只能睡在地铁站。

在聊天过程中得知他姓孙,本科复旦物理专业,在美国读的硕博,后来做过博士后,又在华尔街做过几年软件开发。

视频发布不久,他被熟人认出来,老家江苏江阴人,1985年高一就考入复旦少年班,1988年通过李政道倡导的奖学金项目赴美留学。

有网友用他的名字查到,他就读于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1991年至1997年在 C等SCI期刊发表过32篇论文。

研究领域包括粒子物理与场论、量子色动力学、强相互作用与手征对称性等。

如今已54岁的他却流浪街头,居无定所。

孙博士自述受离婚等经历的打击影响,现在被精神疾病困扰,会分不清现实和幻觉。

在视频中,他说自己再休息几个月就能去找工作,但实际情况却是从2007年以来,他已经在美国街头流浪了16年。

左手天才,右手流浪

据自我讲述,以及各方媒体的追踪报道,孙博士的个人经历大概是这样婶儿的。

原籍江苏江阴市人,今年54岁。据其小学、初中同学透露,孙博士中学就读于江苏省名校南菁中学美国物理博士后,唏嘘,华人高能物理博士在美流浪16年无人问!短视频曝光后获复旦校友会救助,从小就是老师同学眼里的“神话”,不仅学习好,那时的他性格也很开朗,体育也很好。

当时中考满分640分,他考了628分。

1985年,15岁还读高一的他被复旦大学少年班物理学专业录取。

本科毕业后得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的赏识,通过第九届考试,以全额奖学金赴美国攻读物理学硕士、博士;之后又读了一年多博士后,转攻计算机专业。

攻读博士及博士后期间,他共发表了三十余篇SCI,多篇发表在核物理 C期刊上。

1994年前后,他还曾带3万美元想回国探亲,但半路钱被偷,之后父亲又去世,自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回过国。本人自述到美国已30余年,由于种种原因16年间只回中国1次。

有了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孙博士曾在华尔街做了两年软件开发工作美国物理博士后,在十几年前年薪13万美元左右,并获得了绿卡QS200名校留学,入籍成为美国公民。

孙博士讲述,在那之后,他在纽约与一位带着孩子的中国女子相识相恋,并结了婚。但没想到,妻子拿到美国绿卡,结婚大概七八年后和他离了婚,两人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几年,大部分时间是分居。

之后孙博士开始出现情绪不稳定、躁郁症状和睡眠障碍等问题,并且经常幻听幻视,无法正常工作。

所以2007年开始,从唐人街到达布鲁克林,孙博士一直居无定所、流浪漂泊,夏天睡公园长椅,冬天在地铁上或地铁站过夜。有五六年时间,是在教堂里研究圣经、祈祷来获取教堂提供的三餐,晚上则住在酒吧。

2017年,在同学聚会上,他的老同学就听说孙博士在美国失联,家人也联系不上他,但当时大家只知道他近况不是很好。

直至几天前,在纽约的华人博主街头偶遇到他,才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他的故事。

交谈间,孙博士还表示:

我被孤独幻想迷糊住了,我现在都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啊,幻觉、幻想。

最新情况:复旦校友会出手救助

孙博士的故事传开后,也立即引发了各界人士的关心和帮助。

根据最新消息,在复旦美国校友会帮助下,孙博士已得到妥善安置,住进了临时住所。

在新的视频中,他也理了发,形象焕然一新。

接下来将在帮助下接受相关治疗、申请福利救济,准备开展新的生活。

参考链接:

[1]

[2]

—完—

在美国读博后工资,一位中科院博士、复旦博后在美国的奋斗史:从给人打工到自己创业

谨以此文送给那些跟我一样绝不低头的你们!

作为“投必得学术”的创始人,去年在公众号发了自己写的一篇推文“我在美国这五年,长文,慎入!”,总结了我来美国以后自己在生活和事业上一步步的成长。文章受到了很多小伙伴的关注和点赞,也有很多朋友留言说受到了鼓舞!更令人惊喜的是,公司现在的几位核心成员也都是因为看到了这篇文章而加入“投必得学术”,公司从我一个光杆司令也变得越来越有规模了~

转眼一年半又过去了,在这一年半中,我眼看着公司慢慢进入正轨,投必得学术在上的运营也初具规模。而我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成长。回望过去,自己和家人来美国也已经整七年了。七年不长也不短,但正像一周的七天,从周一到周日,也算是一个独立的周期,我也就借此机会总结一下我人生目前最重要的这个周期,用来鼓励自己,也更希望与朋友们共勉!

中科院博士和复旦博后

最近,有位师妹问我来到美国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了想,“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根据形势,做出相应调整”。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不过落实到行动却很艰难,过程也很辛苦。

当我还年轻的时候,跟大部分人一样,基本一直是在一个别人设计的轨道上行驶。虽然偶尔也会有点其它想法,但大都在萌芽状态就被父母或自己给否定了,然后继续不痛不痒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前行。

长白山上一位懵懂的少年

总体来说,自己算是命好的。虽然成长过程中有一些纠结的时候,但总的来说没有经历过什么太大的磨难,28岁便拿到了中科院博士学位。然后,又到了国内最好的大学之一去做博士后,而且指导老师是牛人。

博士毕业

记得自己在博士后期间,就痛下决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管发文章。朴实一点讲,既然上天让我走到了这条道路,我就坚持走下去吧,一条道走到黑。即使评不上院士,拿不到杰青,“混”个教授还是有信心的。

所以,在博士后那三年,虽然身处上海那个花花世界,却基本做到了心无旁骛。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强迫自己屏蔽外面的信息。成绩也算是不错的,指导老师也很认可,三年后,就把我送到了美国的实验室,谁知这一去竟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远赴美国

第一站:突如其来的变故

可能指导老师也没想到,到了美国之后,我的心又活泛了。其实不能说是活泛了,只能说是因为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活泛。而且,这种压力,不亲自感受是无法体会到的。第一年的时候,身处一个美国大学城,开车10分钟以后就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周边的朋友不是博士就是博士后,也没什么其它活动。我也比较封闭,没有刻意去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因为当时认为自己要发点好文章回国发展的。

万万没想到的是,指导老师的美国实验室没有经费了,我只能被迫找下家,因为那个时候好文章还没发出来,在美国的经历也没有满一年,回去对于找工作并没有什么益处。好吧,只能硬着头皮找下家。然而,我的专业是个冷门:植物进化生物学,冷门中的冷门,也就可想而知找下家有多难了。

第二站: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看到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冠名奖学金,虽然并不认识内部的人,但也冒昧的写信过去。结果没想到他们对我的背景比较感兴趣,鼓励我写一个项目书,后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申请书改了几十遍,终于拿到了这个奖学金。后来听合作导师文军研究员说在美国读博后工资,这个奖学金竞争很激烈,以前没有中国人拿到过。,老天饿不死瞎家雀儿,我总算找到了下家,我又可以在美国呆两年了。

当时,拿到offer的心情真的是无比激动,就像抓到了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暂时松了一口气。

于是,我们离开了住了10个月的大学城,我的美国第一站,现在提起这个地方还感觉很亲切,毕竟是我的美国梦开始的地方。

我女儿也在那里出生,她的名字也是根据这个州的名字起的,而且中英文名字听起来几乎一样。说起给孩子起名字,我特别自豪。我们起名字的方式有点像小品《超生游击队》,根据地名给孩子起名,美国有50个州,如果能有50个孩子也挺好,有点像集邮吧。

言归正传,我们来到了美国第二站,首都华盛顿。一开始来的印象是,人多,司机很猛,我经常被后面的司机按喇叭,这在大学城是绝对没有的。在大学城,大家都在STOP Sign礼让好几次再过十字路口的。不过我也很快适应了这里的节奏,后来再回村里,他们都说一看我就是大城市来的,开车这么猛。

记得刚搬来华盛顿的时候,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房子,暂住在合作导师在华盛顿特区(DC)的投资房里。那座房子有100多年的历史,位于DC治安很不好的区域,也就是黑人区。每天看到超市门口,聚集着无所事事的黑人兄弟,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咱也不敢问。随时都能听到刺耳的警笛,不知道哪里又发生了枪击案。从来没见过这种架势,当时妻子在家带刚两个月大的女儿,每天生活在惶惶不可终日的担忧中。在这里住了十天,感觉像过了一个世纪。后来,终于在网上找了一个单独的一居室,尽快搬离了这个“是非之地”,算是在华盛顿安定了下来。

新的工作,新的生活,原来以为工资高了一点,生活质量会提高一点。但后来发现华盛顿的房租真心贵啊,一居室要1200-1400美元/月,两居室要1400-2000美元/月。我收入的1/3就交房租了,好在我是J1身份,前三年不用交联邦税。每天朝九晚五,坐地铁上下班,双休日去中国超市买买菜。

后来,我鼓励太太做点代购,因为她也不知道做什么好,而且J2身份也很难找到工作。她一个人还要带孩子,估计代购对她来说是最合适的了。

稳定下来之后,其实内心总有焦虑,这个工作完了以后怎么办?J1身份受限制很多,不能自由找工作怎么办?每次,给父母打电话,父母总会问什么时候回来啊?国内现在机会很多,在国外呆着算什么事。我总要跟他们解释,现在文章还不够,,心虚的很。孩子也一天天长大,这点工资也不能让她接受好的教育,各种问题经常来烦扰我。

我于是便经常去华人论坛上看看别人的发帖,偶然看到了J1也可以申请绿卡。于是,眼前一亮,要不试试美国top30名校留学,好吧,试试就试试。这也算是我的一个优点吧,想到就去做,不太权衡后面的得失与成败,有时候还有点盲目乐观。

于是,我联系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他们说我的水平不能保证第一优先(EB1A),但可以保证第二优先(NIW,国家利益豁免)。和太太商量了一下,她表示了担心,说你愿意申请我不拦你,但我也不支持。她的理由是我们是要回国发展的,为什么要花时间、精力和金钱去申请绿卡。

我的想法是,虽然我们打算回国发展,可如果有一个绿卡在手,到时候想回就不要绿卡,不想回就在美国生活,给自己多一个选择。

想好了就去坚定执行,于是,我开始到处要审稿,找牛人要推荐信,准备一大堆资料,过程也颇有周折。不过还好,经过半年的准备,所有条件终于看起来都满足了最低标准。提交到了移民局,我又有一个选择,可以交1250美元在15天之内知道是否获批准,不交钱慢慢等大概需要半年。在当时,1250美元对于我来说,就是1/3的月收入,但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交钱,因为我要争取时间,我当时的工作还有半年就要结束了,我一定要节约时间成本。15天之后,终于收到了移民局的短信,我同时申请的EB1A和NIW都获得了批准。这是在很久之前了,要是放在现在,我的这个条件肯定是无法通过申请的。

当时应该是很兴奋的,感觉生活一下子有了希望,至少不用整天担心身份的问题了。当然,第二天早晨醒来,冷静下来想到的是,有了绿卡也不意味着可以过一个好的生活,找不到工作有绿卡也没用。所以,兴奋之后是继续焦虑,压力并没有减轻。

第三站: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该来的还是要来,两年之后,我仍然要面对残酷的现实,还要继续找工作,还要养活整个家庭。

两年的奖学金结束了,也没有找到下家。我当时有点绝望,甚至想到和太太一起做代购,或者买个新车去开Uber(优步),一边养活家庭一再边读个计算机硕士。

幸运的是,我的指导老师喜欢我,手里还有点零碎的经费,就继续支持我,给我一段缓冲期,我就不用去开Uber了。

但当时的压力如果没有经历是无法想象的,太太辛苦做代购,我没找到下家,房租要交,每天都感觉喘不过气来,心情自然好不了,感觉都不想和别人交流。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能提供我们一家生活的来源。

期间,也去参加了几个博士后的面试,可惜都没有给我offer。当时也做好了两手准备,实在找不到美国的工作,就回国发展吧,也跟国内的导师打了招呼,他也答应帮我协调。不过,还是那句老话,老天饿不死瞎家雀儿,三个月后,一个特别适合我的职位在美国植物学论坛贴出来了。

当时,看到这个信息,我激动的花枝乱颤,赶紧告诉文军老师。她也很开心,告诉我尽快写信过去询问,还说这是上帝在眷顾我。只经过二十天,经过电话面试、面试,我就顺利拿到了政府的这个博士后职位,工资一下子高了不少,而且还不用搬家。文老师抱着我的肩膀,开心的说,“宁,上帝真的在保守你”,我感觉自己都要哭了,感觉自己太不容易了。

随着找到这个工作,心里的压力一下就减轻了很多。绿卡拿到了,工作找到了,太太也打算不做代购,开始规划她自己的职业生涯。最后她选择做房地产经纪人,时间自由,而且做得好还可以有不错的收入。我们也筹划在华盛顿附近买房子,一切都慢慢进入了良性轨道。

深圳开会

南非开会

我这个职位虽然相对学校的博士后收入改善了不少,但在华盛顿地区只能算是满足了温饱水平;而且,我的职位相当于博士后,不是政府长期雇员,所以还要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裁员。于是,我又陷入了新一轮的担心。不过,现在已经好多了,应该不算是焦虑,也就是说我们家现在的抗风险能力明显得到了提升。

全世界政府的工作都是可想而知的,稳定、压力小、收入不高不低、效率当然不高。拿到了这个相对稳定的职位,于是我们就在美国买了第一套房子。有个同事提醒我,你这个职位不是很稳定,不适合买房子。万一将来政府裁员,你可能还要找工作,可能还要搬家,还有房贷的压力,你会压力很大。

听起来挺有道理,不过我和太太都挺有信心,管它呢,先买了再说。一个月还贷的钱和以前租房也差不多,但租房子就把钱给了房东什么都没剩下,贷款买房子还了贷款,三十年之后房子就是自己的了。华人始终都有置产的习惯,我知道一个山东老乡在美国有30多套房产,被戏称为 “地主”。

自己开卡车搬家

这个阶段的生活也还算惬意,烤全羊、海钓等各种娱乐活动也多了起来。

烤全羊

但令人讨厌的是每天要开很久的车,华盛顿的交通和北京上海有一拼,我经常开车的时候犯困打盹,还是挺危险的。工作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还是不喜欢这样的工作,有几个因素吧。

首先,升职无望,大家都知道美国华人存在玻璃天花板,当然很多人认为这是为自己不努力融入主流社会找借口;其次,每天要来回开车大约100公里,很累,而且在开车的两个小时几乎什么都不能干,我一般靠听郭德纲、袁腾飞、罗胖和窦文涛的节目来打发时间,如果排除听节目的收益,我几乎每天都在浪费这两个小时。最后,即使我将来能转成政府长期雇员,我也能看到未来二十年后的样子,想一想,多么无聊啊。

另外,我发现我更喜欢自己做事情,这可能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吧。小时候,我曾经跟着父亲去集市卖过塑料艺术品,而且我卖出去的收入都归我自己所有,也算是我从小就体会到了赚钱的乐趣吧。

创办投必得学术

其实当自己还在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时候在美国读博后工资,一位中科院博士、复旦博后在美国的奋斗史:从给人打工到自己创业,就一直在为自己的将来担忧: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呢?找工作?不是我找借口不想找,是这个专业真心不好找。偶然的机会,和一个国内的朋友聊天:国内科学家需要改文章,现在需求非常大,你正好有很多美国母语编辑的资源,开一个公司帮助国人改文章吧。我不知道他是否是认真的还是随便一说。不过我当回事了,仔细想了几天,就下决心开始做。

然后,我就自己注册了一个公司,起了个名字“投必得()论文编辑”。很多朋友都说你怎么这么会起名,中英文对应的很好,而且还都能讲得通,我其实也经常得意自己的创意。然后就自己做网站,不过做的不专业,所以就请专业人员做网站,后来还把网站升级了好几次,也算是够折腾了。现在的网站已经是一个集业务运行与营销一体的网站,客户、编辑、质控通过官网就可以完成派单和稿件编辑。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做企业真心不容易,一开始没什么业务,只有几个要好的朋友给我订单。刚开始的时候,我一个人什么都要做,自己编辑稿件、筛选母语编辑、派单、质控、收款、售后等等。经常要熬到晚上两三点,第二天还要正常去上班,每天也就睡5个小时。不过我有个优点,困了就眯一会,然后接着又可以高效投入到工作中去。后来,公司有了一点点的知名度和稳定的业务量,就招募了几个兼职人员负责不同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我的工作,但后来发现如果想实现公司化运作,兼职还是有点不太现实,主要是因为大家不能投入很多心思和时间在公司。经过了两年的发展,公司也已经有能力招聘几个全职人员了。今年七月份,公司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服务的质量也十分稳定 了。所以我们在国内的武汉设置了工作办公室,也找到了全职的业务主管,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我们的服务。如今,公司的规模从我一个光杆司令发展到可以支撑50个固定编辑,覆盖大部分学科的创业团队;公司的定位也从论文编辑和翻译上升到知识传播,构建学术产业生态链。回首走过的路,有很多艰辛和波折,但我还是挺过来了。其实,我完全可以考虑找个稳定的工作享受生活,但潜意识告诉我,稳定的工作不是我的追求,即使我短暂的满足,但过不了多久,我依然会有各种抑制不住的冲动,让我不得平静。人的一生很短暂,我其实就是想知道,自己能做多少事情,为社会创造多少价值。

2019年青岛农大论文写作讲座

随着我的兼职发展的越来越好,我的精力也有点不够用了。所以,逐渐就萌生了全职自己做事的念头,而且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打算再工作1年,家庭收入比较稳定了,就彻底自由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就是我现在从事的知识传播。虽然,我不继续从事具体的科研工作了,但我仍然会奋斗在科研领域,为中国甚至世界科研的进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人如果能找到自己的喜好,并且利用自己的喜好来养活自己,造福社会,我觉得人生就算是完整了。

说到创业,很多人说我是老板,我心里想,我真不是老板啊,至少和我心目中的老板样子不一样。我把自己定位成知识人,传播知识,造福社会才是我的目的,如果能赚点钱就更好了。

奋斗还在继续

踉踉跄跄,终于在近不惑之年找到了自己的奋斗方向。还好,不算太晚。也许前面依然是荆棘密布,但我相信我不再焦虑。我设想过如果我一直在国内,可能也快成为某个大学的教授了吧。但我知道我不会快乐的,我并不会享受发文章带来的乐趣,甚至会觉得很无聊。当然,还有一些无法控制的客观环境,你懂的。

来到美国,通过这七年的磨难,我终于找到了平和的心态。因为,没有什么可以惧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办法总比困难多。

总结一下,在美国七年,经历了很多,拿了绿卡,买了房子,生了三个娃,我和太太也都找到了以后的奋斗方向。

我从一个中年油腻男变成了注重身体和仪表的人;从一个有点任性的老幺变成了家庭的顶梁柱;从一个从不做家务的山东人变成了也能洗碗、拖地、看三娃的家庭主夫;从一个不爱交际的人变成了享受与别人聊天的人;从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变成了也能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的人;从一个自以为是变成了具有谦卑之心的人。

随着这一切的改变,我也从一个千年博后成为了一个公司的创始人,有人会说公司就像是我的另一个孩子,但是我觉得它更像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公司的成长也就是我个人的成长。

总之,凡事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地完善。我们都是人,都有缺陷,但只要我们每天都进步一点,这一天就没有浪费,不是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gangzai303

为您推荐

在美国博士后是什么身份,带孩子配偶携签的访问学者博士后需要注意什么?

去国外做访问学者或博士后是学者们提升职业生涯的一种方式。去国外做访问学者或博士后是学者们提升职业生涯一种很好的方式。J2签证是携签,其身份与对应的J1访问身份同时结束。如果您的访问时间不长,或者因为一些原因家人不能跟您同行,他们还有其他选择,可以简单的申请旅游签证(B2),并在方便时与您团聚。

美国三校博士后,美国三校联盟博士后项目:详细剖析

1、亚洲唯一的美国三大名校合作网络博士后研究班项目。

在美国读几年博士后,纳米AI搜索,新一代智能答案引擎

比如在生物学领域,如果博士后的导师是国际著名的生物学家,短时间的博士后经历可能因为导师优秀而大大增加含金量,在研究方向、实验技术指导、成果推广等多方面接收正向引导。

在美国读博后工资,去哪个国家或地区做博后容易移民

尤其现在英国博后又要考英语才给签证,所以我本人不推荐英国。来欧洲要想收入高,哪个国家好呢?工资又高税又低,就算是说德语或者法语又如何呢,无所谓啦,学校又好,拿钱又多,有机会当然要去啦。

美国三校博士后,剑桥哈默顿学院博士后项目,企业高管履历镀金新选择

剑桥大学哈默顿学院1、亚洲唯一的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后项目。出国上完课,学员回到国内以一年时间做研究计划,并写一篇研究報告发表,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哈默顿学院博士后证书。5、出国上完课,学员回到国内以一年时间做研究计划,并写一篇研究報告发表,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哈默顿学院博士后证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