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
一、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二、学科及研究方向:艺术表演(戏剧、影视、舞蹈、服装等),社会表演,美容保健
三、邮箱:
四、教育背景:
2006—2010: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人类表演学),博士
2001—2003:复旦大学—香港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硕士
1995—1999:香港蒙妮坦美容学院,高级美容师,一级美容导师
1990—1994: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学士
五、主要课程:中外戏剧史、肌肤与发质护理、市场调研计划
六、主要科研项目:
1海上谈艺录——胡蓉蓉传,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联项目(主持)
2服饰辞典编撰(形象设计主编)
3芭蕾舞剧《白毛女》创作史研究,上海市舞蹈学校霞光工程重点项目(主持)
4足尖上的茉莉花香,上海市舞蹈学校霞光工程重点项目、上海市文联项目(主要参与人)
5舞蹈精品课程教改,东华大学教改项目(第二负责人)
6《美容顾问》题库开发和考核评审,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项目(主持)
七、主要论著:
1.《芭蕾舞剧白毛女创作史话》,上海音乐出版社
2.《海上谈艺录——芭坛奇葩舞中华》香港大学音乐博士,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3.《服饰辞典》,中国纺织出版社(合编,形象设计部分主编)
4.《美容》,中国纺织出版社(合编)
5.芭蕾舞剧《雷雨》创作揭秘,《舞蹈评论》,2013年1月第1期
6.让中国人傲立于芭蕾舞台,《北京文史》,2012年第4期(总43)。
7.与胡蓉蓉老师面对面,上海戏剧学院校报英国G5院校留学,2012.5.20第5期,2012.6.12第6期,两期连载。
8.黄佐临对舞剧《白毛女》的艺术构思,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总第64期。
9.生如夏花——怀念能编善演的付艾棣老师,收录于《足尖上的茉莉花香》,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3月。
10.头发的秘密,收录于《足尖上的茉莉花香》,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3月。
11.三化浪潮下的《白毛女》,收录于第二届长江三角洲戏剧影视文学论坛论文集《空间图谱——戏剧影视文学的国家形象和城市气质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6月。
12.表演专业戏剧史教学研究初探,收录于第一届长江三角洲戏剧影视文学论坛论文集《转型之痒——戏剧影视文学研究的再度现代化》,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5月
13.《高跟鞋的性别文化——关于“男人穿高跟鞋”的现象研究》,收录于上海戏剧学院紫藤学术论坛主题论文集,2009年6月
14.社会表演的虚实观,艺苑,2008年第8期,总第38期
15.空间调度与教学互动透视,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总第31期
16.制度的弹性和人的权变——莎士比亚戏剧《一报还一报》的现代解读,收录于第四届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论坛论文集《边缘的消失》香港大学音乐博士,艺术表演(戏剧、影视、舞蹈、服装等),社会表演,美容保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图说:刺绣传承人在T台上亲自演绎本民族服饰。
与高定礼服结合的锡绣礼服,与设计师品牌合作的侗族绣花包……在今天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东华大学优秀成果展览暨动态秀上,刺绣传承人们在T台上亲自演绎本民族服饰。原生态贵州刺绣经现代设计语汇重新诠释,成为年轻人个性消费的“畅销品”,久藏深闺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活”在了当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蕴藏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只有让年轻人理解和喜欢,才能一代代“活态”传承下去。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研培班通过经典赏析、市场调研等多种渠道,为非遗传承人们“拓眼界”。
比如在《世界经典纺织品图案赏析》课上,学一学爱马仕这样的经典品牌如何让延续百年的标识图案与当下的流行文化对接,一直葆有鲜活的生命力;组织学员去上海博物馆、苏绣博物馆等实地观察其他民族的艺术臻品,触类旁通;去新天地、田子坊等创意园区和上海滩、龙凤旗袍等海派时尚品牌调研时尚产品开发,尝试跳脱祖传下来的大红大绿、原模原样照描的固有配色和刺绣工艺,通过材料、色彩、构图、造型的变化,使之更符合现代都市人的审美。
图说:研培班通过经典赏析、市场调研等多种渠道,为非遗传承人们“拓眼界”。
“我爱上刺绣了!”来自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苗族姑娘潘凤英在校专业就是工艺品设计,天天和刺绣、银饰、蜡染打交道,可是从小就看着妈妈给自己绣嫁妆的潘凤英之前并不喜欢刺绣,因为太耗时、太枯燥了,潘凤英之所以对刺绣的态度有这样180度大转变,要归功于非遗研修多门课程的耳濡目染。因为会画画,潘凤英说要把苗族瑰丽的历史故事画下来、绣出来,自己创业。
如何让非遗刺绣技艺“活在当下”,是东华大学研培项目艺术总监、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冯信群教授思考最多的问题。在他看来,只有让非遗文化的内涵元素、技艺和脉络与当代人的生活产生密切关联,符合当下时尚审美、大众生活,乃至国际流行文化所需,才有可能发扬光大。
图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切磋技艺。
据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三部委联合行动,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而推行的一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政策。东华大学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16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首批57所参与院校之一,自2016年9月以来,已举办《传统刺绣创意设计》非遗培训班一期研修班三期,培养非遗传承人群110余人,还承办了一期贵州省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基地的师资培训班25人参与。
人民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 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教研服务网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教研服务网络●香港管理学院 关于举办“第七届经济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的通知 尊敬的老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教研服务网络成立于 2001 年, 自 成立以来, 秉承“服务高等教育事业, 服务一线任课教师” 的一贯宗旨, 为高校教师提供多层次、 丰富的教学增值服务。 香港管理学院是在香港组建, 正式在香港注册的高等教育培训机构, 宗旨是在香港、 内地和海外之间,扮演文化与商业交流的桥梁。 为了 促进国内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师的交流人民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 博士,共同探讨经济学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美国藤校留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特联合香港管理学院共同举办“第七届经济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邀请国内及香港地区经济学领域的知名 学者和专家人民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 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教研服务网络, 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和研讨。 培训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主讲人 职 务 授课内容 王则柯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政治、 经济、 生活中的博弈论 吴晓求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 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 金融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我国的金融改革与资本市场走向 吴汉洪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秘书长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谢涌海 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会长、 中银国际执行副总裁 待定 陈文鸿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主任 待定 培训时间: 2011 年 7 月 28 日 —8 月 2 日 , 28 日 全天报到 培训地点: 深圳· 紫荆山庄( 地图附后) 培训费用: 1850 元/人( 含餐费、 听课费、 资料费等)。 住宿统一安排, 费用自 理 联 系 人: 董立平 010- ( FAX) 张 义 010-
香港大学博士几年,我是港大医学院在读博士生一枚,和大家聊聊这是怎样一种体验
大家好,我是珍妮花,港大医学院在读博士生一枚。
路人皆知医学学海无涯,经过五年本科、一年硕士的修炼,两年前我终于来到香港大学,正式开启漫漫读博之路。
众所周知,内陆处处都在“内卷”,咱医学生也不例外。
找工作竞争激烈香港大学博士几年,三甲医院都倾向于聘请博士生,再加上有科研能力的医生比较吃香,升职容易,地位更高,所以在硕士毕业前,我就下定决心继续深造。
当时我身边的同学,有的留在内陆读,有的来香港香港大学博士几年,我是港大医学院在读博士生一枚,和大家聊聊这是怎样一种体验,还有的去欧美国家。
一直以来我都想出去看看,但可惜家里没矿,所以最后选择了香港。
谁叫香港读博有奖学金呢,每月1.8万港币,学费也比欧美便宜很多,一年大概5万港币不到。
当然还有个原因是香港医学院提供了全英文的教学环境,毕竟目前的医学都是由西方国家主导,在这样一个几乎是全英教育的环境,比较容易跟国际衔接。
在香港,医学领域的博士分为医学博士( of , M.D)和哲学博士( of , PhD),我目前在读的是为期四年的眼科学哲学博士。
其实不只是我,香港绝大部份在读的医学博士生,都是修读哲学博士学位,因为医学博士的申请条件非常严格。
就拿港大来说,要么是在港大医学院获得本科学历三年,要么在别的学校拥有同等学历,要么在大学医学院任职超过五年,满足其一,才有资格申请。
目前,全香港只有两家医学院: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
有些科室,比如我学的眼科,在两家大学都有,但有些科室,比如精神病学,只有香港大学有开办。
香港的哲学研究型课程分为三年制和四年制, 三年制是给有一定研究经验的学生报读,而我研究经验还不足,所以修读的是四年制课程。
来了这里之后,我才发现其实真正有医学背景的PhD学生并不多。
我的同学有出身工程学系美国藤校留学,来这边研究AI和眼部疾病的;也有生物医学背景,来继续深造Drug (药物传递)等等。
我在第一年就是上课为主,必修课程例如有学习文章撰写和统计学等,选修课程有公共卫生政策和实验室操作技能等等。
由于疫情反复,大部分的课程都是线上授课,有些老师会先录视频讲课,然后以Zoom进行(小组讨论),有些就直接线上直播讲课。
一年下来我有八门课,只有一门是需要考试,其他都是写文章和小组汇报,复习的压力是有的,但赶更心累。
去年10月到12月,每两周就要完成一篇几千字文章,从制定题目、文章规划、资料收集、初稿、二稿、三稿、提交,真的很辛苦。
恐怖的
由于是全日制,上课时间可以是早上九点就开始,也可以上到晚上十点,而我们做研究的(无论是博士还是硕士),除了上课,白天还要搬砖,在医院或者实验室做研究课题,平时只能挤时间出来做作业。
自从开始读博,我亲爱的美剧鉴赏时间已经不复存在了。
一年的上课时间过得很快,从第二年开始,我们就不用坐在教室里上课了。
我做的是临床研究,每天都在医院工作。
而我们部门大部分学生都在大学实验室,例如养细胞、养兔子等等,像我这样在医院进行临床研究的反而比较少。
我的惯例是早上在办公室看文献和准备研究资料,下午就招募病人做临床研究。
偶尔还会跟医生出门诊,像一个本科医学生那样,默默坐在医生后面随诊,医生讲解疾病,我就在旁边听。
当然,身为眼科学生,我还要为病人进行眼科检查,例如测试视力、眼压、角膜厚度、拍眼底照等等的时候,这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视光师。
只有当参加部门学术汇报(Grand Round)、跟其他医生和学生一齐进行学术交流的时候,我才觉得自己是一个科研研究生。
在医院做研究的体验还是比较特殊,首先操流利粤语是基本条件,要不然很难跟老年病人和家属们沟通。
其次,做研究时需要跟医生们、护士们、视光师们、病房经理和病人们互相配合,尽量不打扰门诊正常运作(也是不要耽误别人下班)。
很幸运的是,我在医院碰到的人都很好,大家都积极配合我的研究工作,真的很感谢他们。
很多亲戚朋友都问我,寒窗苦读十年,是不是读完博士就可以直接在香港当医生了?
答案是:NO。
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只要不是港大或者中大医学学士毕业,都要通过医生执业试才能在香港当医生。
PhD的课程只有研究工作,没有临床工作,也不会训练到什么临床技能,跟考执业试没有什么帮助。
所以为什么香港医生的工资那么高?
因为我们真的很不容易啊!过五关斩六将才能成为一名医生!
虽然读博不易,但这一年来,凭借学生身份享有地铁半价、买优惠等等啥的,还是很香的。
而且最近不是在注射新冠疫苗吗?我们医学生属于优先注射群组,也能第一批注射。
最后,科研工作就像创业,做课题就如运营一盘生意,熬夜工作是家常便饭,就算是放假也放下不了课题,就经常担心哪里做得不好,哪里要改善。
在医院进行临床研究,要跟医生、护士、视光师、护工和病人配合,有时怕打扰正常临床工作,有时候怕病人会累,要顾及很多人和事,有时候也觉得很心累。
不过这条路是自己选择的,也只能熬下去。
现在已经过了一年半,剩下两年半,继续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