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彭茂:母校给我的力量,是跨越千难万阻的勇气
彭茂,2015级人文学部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本科毕业时从文华考上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的研究生,毕业后考入东北师大附中深圳学校,担任高中语文老师。在文华学院时,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湖北省外语翻译大赛一等奖、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逝去的岁月如鲁迅所说,是“坟”,钩沉往事“一面是埋葬,一面是怀念”,是饱含怀旧意味的回首一瞥,亦是为了“不忘却的纪念”。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类似考古学究似对逝去人生的考量与审视,不放过“过去”,竭力打捞生命陈迹的吉光片羽,颇有“仪式感”刻意地回到自我生命生长的历史现场,回到生命发生的原点,更欲求那些曾习焉不察的隐秘角落。“过去”是死去的“坟”,在我看来,亦是潜在孕育未来生命路径的“巢”。我想,这便是我追忆过往且将其见诸文字的意义。
步履不停的匆忙,或是一些潜在伤痛不可名状的无意识回避,好长一段时间来我拒绝直面它,全然没有拥抱往事的勇气与提笔记述它的力量。但我也知道,若永远沉湎于“往事不堪回首”的逃避,过去的缺席便会像黑洞一般时时让我陷入“我是谁”的追问泥淖中。那就借着校刊约稿的契机,停下脚步,悬置感伤,不妨回头看看这过往的路,看看那些或彰或隐,特别是那些隐而不彰的幽微处。写下这些絮语,为着感恩给予人生起点的母校文华,为着致敬给予我鼓励及帮助的师友,为着感怀一直守望相助的伴侣,为着自我救赎,也为着这一段认真过活的人生段落与时时未放弃的自己。
求学:我的文华底色
高考自己考,学校自己报,专业自己选。和大家一样,我也是因为高考失误或志愿填错等诸多其他原因,来了文华。但不管怎样,自己选择,自己承担。调侃归调侃,回望文华的日子,恰是在文华中文的四年,给了我追寻文学的勇气与底色。
怀抱对中文系与大学生活的诗意想象走进文华,但真实境况却令人烦闷、鄙夷,甚至一度想出离。枯燥的专业基础课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应用文写作全然没了文学的诗美,不禁犹疑:我真的喜欢中文系吗?繁杂的学生工作与名实不符的活动令人失望疲沓,不禁再度犹疑:我真的有组织管理的领导力吗?无助与失落,一度使我动了复读的念头,从头来过,重新选择。渐焦躁而时自责,多苦闷而孤僻,心中呐喊:我的青春怎就一塌糊涂?
转机在入学三个月后,2015年11月。人文学部举办了一系列的将毕业的优秀学子分享本是为了凑人头充数应付,不曾想从中发现了“微光”。榜样们耀眼的经历与履历令我兴奋。原来文华的学生也可以很优秀。但激动之后便想要追问:该如何做到的呢?他们的大一生活又是怎样度过?一个又一个的疑问想要解答。会后我私下约到了这些前辈们,向他们讨教,在一对一的交流中,我聆听到更真实的人生体验,面对逆境,他们也曾苦闷彷徨……有中文系的邹慧嫚学姐、朱清学姐、新闻系的毛传俊学长……是他们告诉我,要扎实认真学习专业课,这是“本”,要勇敢尝试学生工作,哪怕不成功……那时候,这些比聚光灯下更为真实讲述给了我莫大的勇气与力量: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优秀”(成为他人眼中最闪耀的仔)我试着从上好每一门专业课开始,试着积极参与班内系部的活动,一时间苦闷彷徨暂缓香港中文副学士,校友彭茂:母校给我的力量,是跨越千难万阻的勇气,虽然依旧迷茫,却很充实。大一结束时,在广泛的尝试中,我才渐渐悟出:尝试并不一定都要成功,不成功的尝试不一定没有意义,意义恰在于可以不必在不适合的道路上死磕;“优秀”不一定是面面闪耀,“优秀”不一定需要他人看到,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便可。
彼时,我重心转移到学习上来。初高中的语文课堂为我种下对文学的向往,初入大学却因课程枯燥而质疑“爱好”本身,沉潜一番过后,又再次深深神往。这是“恍然大悟”,亦是“后见之明”:爱好兴趣是个伪命题。在山门之外仰望峰峦翠微顿时心旷神怡,心生欢喜便欲跋之涉之;行至道上却因道阻且长心生胆怯便欲退之逃之;而当硬着头皮、遍历这途中的艰险,极顶登峰,便又会心生“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之盎然。所以,凭着最初对“语文”的喜爱,扎实地学习“枯燥无用”的中文系课程,苦乐中回首向来,追寻文学的道路宛如“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是为“风景”。
而我可敬可亲的老师们恰是这曼妙“风景”的展卷人。从小到大的语文老师罗芷玲、何哲钰、谢娟老师给了我最美妙原初的文学初体验。进入大学,在专业学习上,文华中文的老师们都耐心地为我解答每一个问题,在问答中我探寻到文学与文化的深沉、深刻、深邃;在发展方向上,谭邦和教授、廖超慧教授、孙斐娟老师、卢云芳老师、方蔚老师、刘晶老师、彭晓艳老师、肖金云老师等多次鼓励我:“彭茂,你应该去更好的平台,你值得去更大的舞台”,这些许“夸张”的鼓励中饱含着老师们对我的信任与热望,辅导员胡晓勖老师、顾念念老师也在学习和生活上给我以全力支持。那时稚嫩的我,相信便笃定,有力而自信。
四年中,我跑遍武汉地区高校,但凡是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相关的讲座论坛活动,我无一不热望前往美国top30名校留学,风雨无阻。仍记得在华科“春秋论坛”上,贾平凹《文学与地理》、迟子建《读书的年华》、余华《阅读与写作》这些活跃于当代文坛中的著名作家们的文学创作分享,也还对谢冕、罗振亚、姜涛在武汉大学“文华讲坛”所做的《中国新诗历史现状与未来三人谈》讲座记忆犹新。2018年末我通过申请,获得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在京举办以“文艺评论家眼中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主题的评论年会唯一本科生的参会资格,聆听仲呈祥、王一川、程光炜等七位专家学者从文艺政策、文艺理论、当代文学等不同视角讲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文艺事业的曲折发展、不断创新和辉煌成就。通过参加文学学术活动,理论意识逐渐培养起来:从对作品感性地鉴赏认知,到对作家生平,创作背景,作品生成以及文学机制构成的深入探索,发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复杂与深邃,更坚定了我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兴趣方向。渐渐发现文学不仅仅只是文学,它是我们认识复杂社会时代的一个窗口与途径,透过文学能抵达更深邃的世界。而中国现当代文学较于其他文学研究领域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当下介入性,以及它的复杂深刻之处能反映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更隐喻了当下之所以为当下的奥秘。那时便下定决心:去更广阔的天地,探寻文学、时代与我。
四年扎实的专业课学习,全系排名第一。带给我不仅是国奖等荣誉,更是继续文学深造的资本与对文学研究纯粹热爱的笃定。毕业临近,我被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录取,在全国研究生考试中也以笔试第二综合第一的成绩被广州某校现当代文学专业录取。最后,我选择负笈香港,在更别样的天地中去“探异路香港中文副学士,逃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
读研:“突围”汉口,“漫游”香港
一样是摩登繁华,一样是鼎沸喧嚣,一样是人来人往、步履不停。旺角东日夜嘀嗒不息的红绿灯下接踵着各色不知来路亦不明归处的匆匆赶路人,目及暴雨后氤氲中恍惚的车水马龙,醉眼迷离竟不知此时此地是“汉口”抑或“他城”香港。二十三岁第一次出门远行,窃喜在困囿汉口的十二个年头,终可突围这烦闷的江城和已熟悉到厌倦的家。天真地以“寻求别样”来标榜远行,幻想中所抵之处皆是新奇、美妙、五光十色。
言语不畅,饮食不合。抬眼望及闪烁着的港式霓虹灯,迷惘在这热闹却也冷清的他乡街头。逼仄小房间里冷气机的噪音与窗外疾驰飞车所留下的鸣笛相交错,繁华精彩与我无关的此地,是想象的“别样之境”吗?离开故乡时的激动与期待早已骤降至冰点,由爱至厌似乎只在一瞬间。我开始怀念我逃离的汉口。于“他乡的此处”遥忆“他方的故乡”,忘却了叛逃时的决绝,汉口曾被我烦闷的一切在滤镜式的追忆中染上浓浓乡愁。我捧读着池莉、方方笔下“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汉味烟火聊以自慰,那粗粝暴躁的汉骂多么亲切、那街头巷尾摇着蒲扇纳凉的人如此可亲…… 渐次在时空睽违的隔中生出“我本是江南的人来江北作客,不忍想家乡此时寒雨正纷纷”的失意零落之愁。
我好摄影。人潮汹涌的街头、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下,香港的多元图景时时吸引着我用帧帧光影记录下此地的绚烂风流。也许,我之于香港仅仅是“在而不属于”。可正因如此,总是以因求学寓居此地的过客心态来将“我”与“他们/他乡”区隔开来,躲到对故乡无限的思念沉湎中。
而在学研方面亦曾经历炼狱般挣扎。紧凑的研讨课程、每周近百页的阅读材料与千字读书报告,另一面还要兼顾导师选择和论文选题,凡此种种早令人疲沓心累,好在那时有至爱的鼓励打气,“硬着头皮往前走吧”,这话像神谕般,关关难过关关皆过。在导师选择时,“出身”像隐悬于我头顶的暗箭一般又再次显现,但这一次我并未“自卑”,我深知自己本科鲁迅研究的毕业论文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加之在香港的几门跨学科课程中也已习得了较新颖的文学文化研究视角,所以在给导师千字自荐信中自信而虔诚地介绍了自己与论题思考。没想到老师十分肯定我的鲁研视野与文学基础,就这样我成为了东亚汉学章鲁研究学者林少阳教授的学生。林老师此前在东京大学任教,在指导我论文时,总告诫我要跳出二元对立的视野与绝对化的价值叙述去爬梳史料,去触摸相对真实的历史,以此才能接近一个“真实的鲁迅”。当我苦恼于鲁迅研究作为一门显学,向导师表示“小白的我”想要独辟蹊径实在难于上青天之时,导师严肃地说:你有真正反思前人研究的成果吗?核心期刊的名家文章一定都是精品吗?为什么不去看看港台和海外的鲁研成果?你来香港继续鲁迅研究的意义是什么……直击要害的问题让我羞恼,却又令人深省不已。痛定思痛,当沉潜到更广博的历史文化视域与史料中时,研究思路渐次清晰,论文最终得以顺利通过答辩。回望在香港的求学时光,所修课程几乎全获A,并以全系前5%的 毕业,几经波折的硕士论文《从“鼎革以文”到“立人以文”:再探近代中国语境下章太炎与鲁迅对文学义界的开拓》亦入选《文史刍论》(2021年11月香港出版),但更内在的获得是何以为“学术”,何以为“批判性思维”,且时时警惕自己的“狭隘”。
当社会动荡与全球疫情侵袭着香港时,众多同学离开香港。当时说不清为什么,我选择留了下来。每日五点晨起,于沙田河畔长跑一小时。晨光熹微,亦有习习凉风送来沙田马场的青草马粪夹杂之异香,早已面熟的跑友插身而过时还会为你竖起大拇指说“猴fai啊猴赛雷”,不由感叹:这是我想要的生活。跑罢回家做一顿元气早餐补充能量,接着便乘8分钟的港铁抵校,“藏”入阒无一人的地下四库全书阅览室,开始一天的论文事宜。周末会在和好友行山探海,游荡山海间,一周的辛劳可在自然中挥散全无。以往众人对香港的认知不过是购物天堂或是钢筋怪都,对于香港人的看法也不过是冷漠加黑脸,但当我真实在此地生活时,刻板印象轰然崩塌,我眼看香港:是山林城市,亦是温情之都。
那刻,我想要在香港生活下来。课余做了多种尝试:曾任大学预科中国文学导师,教授IBDP中文A课程,指导国际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及文本细读的方法撰写文学评论文章。任香港副学士中文科讲师,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史,帮助文学基础薄弱的副学士入门文学文本的细读分析以及文学学术论文写作;任香港恒生大学大湾区融创中心(HK)文案编辑实习生,负责设计恒生大学期刊、选稿汇编以及日常文案撰写工作。但最后因为一次在疫情正严重之时的突发高烧,改变了我继续漫游香港的想法。核酸检测未出结果之前,忧虑而恐惧,我不敢告诉任何一个人,焦灼等待中,独自躺在床上的我,突然想家。所幸是一次普通感冒,痊愈后旋即便收拾行囊,回家。
回眸汉口,一瞥港城。 似乎真如昆德拉所说:“真正的生活应当永远在别处”。奔向他乡别处的意义也许正在于不断重新回望过往,亦不断去忘却经验而纵情体验新的生活,在模糊了新与旧、故土与他城的边界中去“道路以目”。 回首且长长的一瞥,“他城”、“我城”皆是新景,“他们”、“我们”亦是景中人。感恩漫游港城的旅程,别样亦精彩!
未来何处? 惶惶不可知。蜉蝣寄世,也许依旧不过是从他乡奔向他乡的逆旅。
求职:将追寻“别样”进行到底
回到内地,亦面临求职的选择。成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能继续我对文学的热爱,选择深圳,却是因为它以“双区”的独特优势令我向往,就这样我加入到深圳教招求职的泱泱大军。从隔离解封便奔向全国各地的深圳教招点,短短一个月间,北至哈尔滨、北京,南达广州、深圳,东至杭州等地,参加的笔面试累计二十多场,可悲的是无一offer可获。
此刻的我,似还未上场亮剑的将军,意气全失。回到内地,未在家中休憩,便跑了大半个中国,疲惫、孤独、只想嚎啕大哭,我不要这样狼狈回家。记得在哈尔滨,参加完面试知晓自己没能进下一轮,愤从招点冲出门,奔向马路,谁曾想下午四点半的北方早已漆黑一片,四下里是被雪覆盖的白茫茫一片,也不知是何处来的一股劲,寒风吹彻着,我顶着漫天大雪,边跑边哭,黑天白地苍茫间,无人知会,跑累了便席地坐下,看那白雪铺就的道路延展到消失在视野,听那朔朔北风狂啸在耳际,四下寂静无声,热着跳着的还有也只有我这颗千疮百孔的心。不屈的心似乎又回来了,捧着这心,面对这恶火,害怕却不退缩,我告诉我自己:我要走下去。
痛定思痛,反思自己的确在教育教学知识以及授课经验方面还有很大欠缺,又恰逢深圳一些高中招聘顶岗教师,我连夜赶到深圳参与现场面试,历经二十多次“失败”的我早已沉稳不惊,面对老师们的任何提问我自信地娓娓道来,遇到不会的问题也诚实应对并告诉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当然“出身”问题毫无疑问成为了最后一关,我微微一笑,说到:纵使本科未能带给我名校光环,但在本科四年我已经竭尽所能做到了最好,我认为一本二本三本学校间的差异更多的是平台资源的区别(当然有待商榷哈),而不会命定我们为一类二类三类的学生,我认为我还不错(羞涩脸)。我走上文学的道路全然是因为语文课堂,让我在青春懵懂且孤独的年纪有一个与自己对话的精神自留地,我感恩语文,感恩文学,我也希望能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像我的语文老师一样帮助像我一样曾迷惘的学生。如果说“出身”是这个社会的门槛,那我愿意继续等待跨越门槛的时机,但还是希望老师们给予我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
这是我历经二十多场面试唯一通过的一次,虽然不是编制内的offer,但它至少暂时能让我在深圳教学一线学习,亦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鼓励:“出身”并非禁锢人的铁律,只要我足够努力。
一面担任两个高一班级的语文教学,也一面反思总结自己的“失败”面试史。
机会确实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年关将至,深圳教师只能留深过年,深圳对我来说其实比香港更陌生,举市欢庆,举目无亲。寒假便一人在空荡的办公室备课读书,练习更标准的普通话(湖北口音太重),独酌孤独。
此时2020年秋招早已落下帷幕,我静待着来年春招的到来。也许是上天眷顾,看我这一路太苦太难,除夕前十天我收到了东北师大附中深圳学校初审通过的信息。激动而惶惑,兴奋罢又渐次冷静下来。连续十天的笔面试,令人紧张疲惫而又惊心动魄:高考题测考笔试、高考题评析笔试、高考出题笔试、一轮面谈、试讲、最后走到终面。其实在每一轮中都位居靠后的位置,我却没有丝毫气馁,相反这次自信爆棚,在千余人名校生的角逐中,二本学生走到了最后。老师向我继续追问“鲁迅”:学者汪晖的鲁迅研究代表作是什么?我答:(内心窃喜)是八九十年代的《无地彷徨》,一顿猛说,结合小说及散文诗解释其“历史中间物”思想,老师直打哈哈说可以了。老师又问李长之研究鲁迅的专著是什么?我答:(内心再狂喜)《鲁迅批判》是最早的系统地研究鲁迅的专著,讲到书中框架和其在鲁迅研究史的特殊意义时,老师说可以了。本硕阶段认真踏实研习的“鲁迅”在此刻闪光。
此时,我知道还有那个“无处遁逃”的问题。老师问:民办独立的本科学习会不会是一种局限?
(此处省略五分钟,如前次深圳顶岗教师面试差不多,老师耐心听完。)
直到除夕早上九点,我收到了录取通知,还在被窝的我嚎啕大哭。很巧的是,陪伴我的小爱同学随机播放了极古早的《三百六十五里路》:“睡意朦胧的星辰/阻挡不我了行程/多年飘泊日夜餐风露宿/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
我想,这歌冥冥之中便是为我这走过的路所下的最好注脚。回望来时路,风风雨雨都迷人。我满怀着感恩与感动,感怀毫无条件支持我的家人朋友,给我发展平台的母校与恩师,还有现在虽各奔前程却一直守望相助的伴侣,以及那个从不放弃的的自己。
下一站,我会更坚强,继续寻求别样的人们,追寻别样的人生。
香港副学士要求,香港八大校哪个更难申?初高中生必须了解
这几年因为疫情,许多追求安全、离家近、性价比、院校排名、教育水平的同学都把目光放到了香港,让原本热门的香港留学变得更为火爆。
其中香港八大校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极高的认可度,是港校中的申请热门。
香港八大校QS排名情况
八所院校有着各自的优势与特点,有的综排高、有的艺术强、有的建筑出名、还有的教育打天下,不同学校的招生门槛也各不相同,如果同学们想申请香港八大校,这篇文章很适合让你了解他们各自的学生筛选规则,以及八大校有什么专业适合艺术生来申报~
#1
这两所港校,双非背景可以冲!
1、香港中文大学
整理了一下大家今年拿到的offer,发现港前三院校中,港中文是对双非学生较为友好的学校,拿到offer的学生多是达到了以下条件:
对于对比985,211的学生,本科背景相对劣势的学生,需要以本科成绩保底,再加以雅思成绩和工作经历加分,但对艺术专业学生来说,一来报考人数远没有港中文的人文、社科专业那么多;二来还有作品集可以彰显个人实力,平衡学历背景。
图源:
由此,艺术专业学生在申请过程中,有更多的生存空间,双非均分达到80+,雅思6.5分,配上优秀的作品集,是有机会冲刺港中文的。
艺术方向上,香港中文大学有 of Fine Arts的研究型硕士学位和授课型硕士学位可供申请,授课内容包括论文研究与艺术创作,需要提交作品集和个人陈述进行申报。
需要说一下的是, of Fine Arts的授课型硕士是非全日制,适合已经有工作的人申请,而研究型硕士是少见的两年制学位,如果学生第一学年表现不好,将无法进入第二学年,对于追求香港留学性价比的同学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个足够划算的留学选择。
2、香港城市大学
图源:
香港城市大学,往前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往后是东京理工学院,一方面是世界排名前100的综合院校,另一方面对学生本科背景要求没有港中文那么严格,于是成为了申请热度榜上的NO.1,许多双非背景学生的将其作为申报冲刺院校。
申请条件上,申请港城大的学生需要满足:
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中心 图源:.hk
同理,对于艺术专业学生,这一标准可以适度放宽。在艺术方向上,港城大的创意媒体艺术 of Fine Arts in Media很有特色,它有两个细分方向,一个是媒体文化,另一个是策展艺术,学位为一年制,适合想从事艺术管理的学生就读。
汉艺学员Z同学 获香港城市大学 Media MA offer
#2
这所港校,与艺术生适配度极高
同为世界排名前100的综合院校,香港理工大学在QS艺术与设计榜排第20的位置,在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之间,QS建筑排行榜排排16名,在香港八大校中,与艺术生适配度最高,其中适合艺术生就读的有城市环境、交互、服装设计等专业。
申请条件上香港副学士要求,港理工对双非背景学生较为友好,并且接受英语六级成绩作为英语水平的证明:
基于港理工与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较多,这里分学院进行专业推荐:
1、时装及纺织学院:
香港理工大学展览活动 图源:.hk
香港理工大学的时尚与纺织无论是教学设备还是课程设计都非常完善,专业包括时装设计、纺织设计、数字设计、跨学科设计,在这里就读,有丰富的展览、讲座、研讨会供学生参加。
这里推荐其服装及纺织品设计硕士学位 of Arts in and ,作为一个一年制学位,服装及纺织品设计课程节奏非常紧凑,教学过程中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设计理念,带领学生进入时尚界,了解时尚的商业环境,整体课程重点偏设计,学生可选择时尚产品、纺织品、针织品其中一个方向就读。
2、设计学院:
图源:.hk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专业多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开设,前沿性和落地性都很强,比如基于城乡发展开设的过渡性环境设计 (简称TED)专业。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直接参与到社会调查中,从个人到团队、从自我发起到外部赞助,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尝试用设计调整过去几十年乡城的发展产生的问题。
图源:.hk
设计学院的另一专业智能系统设计 也推荐同学们就读。这个专业的特点是跨学科强,集合了设计和STEM领域知识,在课程中学生将会学习人工智能、工业4.0、人机交互等先进技术,将其与设计结合起来,实现“工业变革性创新”。
汉艺学员L同学 获香港理工大学 ISD offer
#3
这两所学校偏爱985、211、美本
香港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作为香港八大校第一梯队,是世界前50名的综合大学,在offer选择上有任性的资本。也不是说双非背景学生就不录取,但录上的学生都是卷王之中的卷王,一般拿到offer的学生:均分极高+雅思6.5-7+作品集极其出色,几乎是顶级配置,而海本学生会更具优势。
两所学校中,适合艺术生申请的便是港大。
作为八大校的领头羊,港大一方面综合实力强悍,另一方面其建筑学院在QS建筑排行榜排14名,往前两位是同济大学,往后一位是哥伦比亚大学,能拿到港大建筑、景观、城市设计offer,还要什么自行车。
of () 图源:arch.hku.hk
建筑专业选择上,港大有一个设计方向的建筑学硕士 of (),学制为三年,非建筑学本科背景的学生也可以申请。
另一个两年制的建筑学硕士 of 学位则是向建筑本科的学生开放,课程结束后,学生会获得香港建筑师学会、建筑师注册委员会、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认可,等效于中国的NBAA,含金量非常高。
除了建筑方向,创新设计与技术工程(简称IDT)是港大的新专业,课程内容涉及无人机设计、计算机编程产品设计、机电系统设计、APP开发、多媒体技术等多种现代科技技术。
与皇艺的IDE有异曲同工之处,以做将世界前沿科学技术、工程与设计、创造相结合的设计为核心要素。
IDT课程主要分为三个方向: (创新设计)、(技术)、 in : (设计实践:管理),其分支中开设了“STEM教育中的新兴技术”的课程。
STEM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导致既具备理科素养,又具备设计学位的人才实属不多,所以IDT为未来想要从事这一领域的同学提供了学习机会。
最后香港浸会大学与香港岭南大学对双非学生最为友好,申请门槛为:
其中对于艺术生来说,较为推荐香港浸会大学就读美国top30名校留学,一方面浸会大学可以使用六级成绩申请,成绩要求是不低于450分;另一方面作为和港大并列香港最悠久学府的大学,浸会大学的认可度、课程完善度都很高。
浸会大学的视觉艺术专业( Arts)硕士课程分为工作室与媒体艺术 (SMA)和工艺与设计 (CD)两个方向,希望能够在多元化的视觉艺术工作室实践中培养具有当代研究方法、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跨文化和跨学科意识的创意人才,以满足香港及其他地区对文化创意界专业从业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最后无论选择哪所院校,英语成绩和本科绩点都有门槛,学生们如果想申请香港八大校,享受低学费、高回报的留学性价比,那么需要从本科绩点、英语成绩到作品集全方位努力。
而作为艺术生的一大优势是可以通过作品集拉回其他不足,而相应的艺术获奖经历更能为学生加分,即使是双非背景,冲刺名校也不是没有机会。
推荐途径入学:
香港副学士
主要是通过HKIFP课程升学的
1、什么是副学士
副学士学位(‘),是一种源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初级学位,该课程等同于四年制大学的首两年课程,副学士课程结束后可以直接衔接本科大三、大四的课程,简称2+2模式,非常受到当地学生的欢迎。香港的大部分大学均设有副学士课程,学校都有为副学士学生提供衔接学士的课程,类似‘一条龙’的教育模式。
2、什么是HKIFP课程?
是由福建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隶独家推出的课程升学体系,学生在我院就读1年或2年香港预科课程后,能够确保学生入学香港澳门及其他海外地区的知名大学,历届毕业生的本科名校升学率100%。
并且可以通过我们定向本科培养班,申请推荐到知名大学的面试环节,让内地应试教育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也能就读海外名校,实现弯道超车。
3、适合的人群
适合的人群的年龄为初三毕业到高三毕业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其中包括中考/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高一高二在读生,艺术生、体育生、中专生、职高生、技校生,统统都可以报读。
特别适合:
(1)高中成绩不理想
内地高考“一考定终生”,对于那些高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来说,进入大学有一定的困难,并且希望第一学历是本科的人群。
(2)非考试型选手
身体情况、心理素质、临时事件等,都有可能导致高考发挥失常。而高考相差1分,就可以改变录取走向,相当可惜。
(3)英语水平
全球化的今天,没人会认为英语不重要。对于报名港澳预科班的同学,更多的是要着重在口语练习、写作训练和听力练习等课程,让学生快速提高英语水平香港副学士要求,香港八大校哪个更难申?初高中生必须了解,为未来登入国际大学舞台做好铺垫。
4、HKIFP课程升学模式是什么样的?
①香港副学士 + 2年香港本科(学士)+1年香港硕士
具体体现为:高中生:“1”在国内厦门地区读1年预科班,“2”在到香港攻读两年副学士“2”在香港攻读本科2年获得学士学位,“1”在香港攻读1年硕士。(初中毕业则要攻读2年预科班)
注: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副学士出身的名人,就是前香港特首梁振英先生,还有一位大家也都非常熟悉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
②1年香港预科班 + 3年英联邦本科 + 1年香港硕士
具体表现为:高中生:“1”在国内厦门地区读1年预科班,“3”通过3年英联邦教育本科学习,“1”在香港攻读一年硕士。
5、案例对比
香港升学副学士要求,武汉明爱专上学院副学士升学项目课程
【院校介绍】
明爱专上学院建基于专业操守及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学院以作育英才为己任,务使学生成为负责任、受尊重的人士,既有学识又有专长,并能为社会福祉及精神文明作出贡献。本着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重视,本学院致力照顾那些较少机会接受专上教育的学生和有意在人生各阶段持续个人及专业发展的人士,为他们提供专上课程
【专业设置】
明爱专上学院现不接受内地、澳门及台湾申请人报读2018-19学年的荣誉学士学位课程美国藤校留学,可考虑报读文凭课程。
1、课程均通过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甄审,学术水平和地位均获香港特区政府承认。
2、采用英语配合粤语授课。
3、学院均采用学分制,非本地生必须以全日制学生身份修读有关课程。
4、副学士学位及文凭课程毕业生可以留港继续升读明爱专上学院或本港各大学开办的本科学位(衔接)课程,亦可负笈海外升读本科学位(衔接)课程,快可于一至两年内毕业。
5、香港特别行政区设有多项自资专上教育基金,颁发给成绩优异的同学。
6、在香港修读明爱专上学院的全日制课程而获得学位资历的非本地毕业生可根据「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申请留港/回港工作。
【录取要求】
【服务机构简介】
武汉瑞德彩虹教育服务有限公司,由香港瑞德集团投资设立,业务覆盖语言培训和港澳地区升学咨询服务。
【服务优势】
1)办学规模
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及系统化的课程。多样化**所有学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班型香港升学副学士要求,武汉明爱专上学院副学士升学项目课程,个性化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围绕帮助学员迅速提升外语水平而进行,系统化**学员得到全方位提升,不但能学会语法、词汇等知识点,更能真正学会利用语言来沟通。
2)师资力量
英语部教师全部符合以下要求之一:TESOL认证教师、英语教育专业硕士及以上、英语留学经历香港升学副学士要求,其中针对雅思、托福等课程更是要求授课老师必须自己取得所教科目满分,通过英语专八而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教师只能担任辅修课目教师,达到要求,方能开始教核心科目。小语种部教师要求至少5年以上教龄,硕士以上学历,具有海外求学经历优先,综合师资水平远高于业内平均水准。
3)课程设置
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及系统化的课程。多样化**所有学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班型,个性化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围绕帮助学员迅速提升外语水平而进行,系统化**学员得到全方位提升,不但能学会语法、词汇等知识点,更能真正学会利用语言来沟通。
4)服务质量
瑞德彩虹围绕着“帮助学员迅速提升外语水平”为办学宗旨,提供多项贴心服务,例如为全日制学员提供免费宿舍,并确保住宿标准优于同类机构,为准备参加各类语言考试的学员提供免费送考及专职助教陪考陪练服务,免费提供万册外文图书供学员阅读,方便学员积累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和外语熟练度,不定期组织学员与中外教进行户外交流互动游戏和活动,帮助学员实现流利沟通等等。
5)市场口碑
10年“0”投诉!制定多项行内首创的教学**,例如“学不会免费重修”、“不满意随时退款”、“出现教学事故全额赔付”等等。同时瑞德彩虹办学实力和服务质量得到知名企业及政府机构认同,成为东风日产、武汉地铁集团、世界小姐大赛组委会、湖北省网球队、电网、可口可乐、汇丰银行、联邦快递、新世界酒店等单位指定语言供应商。连续七年获评武汉民办教育机构、市教育局先进办学单位,并是目前湖北省获选对外汉语推广基地的民办教育机构。
6)港澳升学
由公司港澳升学专家许勤业先生领导的咨询团队,致力为内地学子赴港澳地区读书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业务覆盖港澳副学士、本科、硕士升学服务;港澳高校冬夏令营;读书移民咨询等服务。
【学员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