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5-30日,由香港特区政府、香港中联办、中国建筑集团主办的“时代精神耀香江”之大国建造主题展在维港之畔的香港会展中心举办,展出一大批反映国家悠久建筑历史和当代建筑领域发展成就的照片、视频及模型,大国建造之“绝、新、奇、智”给香港市民留下深刻印象。与此同时,由多位国家建筑专家组成的“建造天团”走进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用6天的时间,为香港的大学生讲述中国建筑的发展成就。崭新先进的建造技术以及国家日新月异的进步,让港人频频竖指称赞,浓浓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对国家和香港未来的发展自信不断增强。
大国建造一直与香港密不可分
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进程中,国家在建造领域的飞速发展一直与香港密切相关。中国建造的世界级高楼越来越多,基建水平跻身世界一流。这其中,香港同胞贡献着自己的独特力量。
比如,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宾馆——广州白天鹅宾馆,就是由爱国爱港企业家霍英东先生投资兴建,他不仅带来了充足的资金,更带来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建设技术、管理经验,使白天鹅宾馆成为中国第一家“自行设计、自行建设、自行管理”的现代化大型高级酒店,直到现在还吸引着许多欧美客商下榻入住。
自那时起,香港与内地这种合作共进、互利共赢的传统,便扎下根来。有着“月光宝盒”之称的广东省博物馆新馆,是由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香港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所合作完成。如今它已成为广州的文化地标之一,展示着广州的文化特色。深圳平安八卦岭科技大厦、珠海横琴口岸大厦等很多大项目,也是由粤港两地建筑设计师共同参与完成。
如今香港建筑博士,在香港,感受大国建造的蓬勃力量,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畔的西九文化区,一座新的文化地标即将落成,它就是由北京故宫博物院与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合作建立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这座金色的巨型建筑,外观类似古代器皿方鼎,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内地以外的首个合作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就已斩获包括工程、安全、环保等17项大奖,体现着中国当代工匠精神和大国建造水平。工地上的建设者大多是香港本地员工,一位香港工友说,他小时候去过北京故宫,现在能在香港参与建设故宫,感到特别自豪。
“明年开馆时我们将展出约900件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其中166件是国家一级文物。”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自豪地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背靠祖国、立足香港、放眼世界,将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祖国永远是香港最坚强的后盾
普通香港市民生活中的一砖一石,离“大国建造”到底有多近?答案可能出乎人们预料。在香港的重大民生工程中、在香港防疫负压临时医院中、在香港美仑美奂的迪士尼乐园中英国G5院校留学,都有大国建造的参与助力。内地建造企业参与建设的香港重大工程项目,处处都凝结着国家对香港的深情守护。
20世纪60年代,面对香港淡水紧缺的困境,是东深工程建设者们凭借“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决心,终使来自东江的汩汩清水翻山越岭、挹注香江。香港回归祖国后,除内地东江水源源不绝供港外,中央和特区政府仍持续努力,为香港开拓更多水源,解决民生用水难题。现在将军澳137区,将军澳海水化淡厂一期工程的建设工地正在有序施工。承建方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香港首个投入使用的逆渗透海水化淡厂,日产淡水13.5万立方米,满足香港百万居民日饮用淡水需求。
2002年,中国第一座迪士尼乐园在香港大屿山东北角如火如荼建设中。迪士尼对花泥有特别的规定和要求。承建方中国建筑工程(香港)有限公司四处寻找,最终在辽宁抚顺找到合适的优质泥炭土。于是,210.3万立方米土方,从东北黑土地,到香港迪士尼,一路经骡马、汽车、火车、海运,数千公里,跨山越海而至。近20年时间里,这些来自东北的肥沃黑土,培育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数百万棵花草树木,在“东方之珠”滋养出一个全新的梦幻世界香港建筑博士,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8500万人次,成为推动香港旅游发展的新名片。
2018年,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如虹起伶仃,大大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的互联互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开通3年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超2100万人次、出入境车辆超310万辆次,给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方便与快捷。大桥海关共监管货物240.8万吨、货值3383.8亿元人民币,为粤港澳大湾区外贸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0年,香港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公共卫生系统压力倍增,负压病房接近爆满。危急时刻,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的请求下,中央启动了支援建设香港临时医院(后定名为“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和香港社区治疗设施项目(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改建临时检疫中心)。建造者们再次发挥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负压临时医院的建造时间由正常的三四年,缩短到只有4个月。这个项目有效提升了香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能力,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的香港特区政府建筑署署长何永贤动容地说:“这个工程做一次,就会记一辈子。”
中央支持香港建设发展,一直以来,内地与香港建设者同心协力,为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力量。这些建筑物矗立于天地间,它们无声诉说着脉脉深情,再次证明:祖国永远是香港保持繁荣昌盛最坚强、最可靠的后盾。
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挥洒青春
10月25日在香港大学举行的首场校园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集团首席专家肖绪文与现场数百位港大师生分享中国建造的故事。有学子向他发问:香港师生是否能参与中国建造事业?能否参加国家重大工程?他回答道,关键是要开拓视野,创新思路。“我希望香港青年能够投入香港的建设,更希望你们能够来到内地。内地有江河湖海、沙漠高原,施展天地更广阔,需要的知识更广泛。我特别希望未来有志、有为、想干出一番事业的师生来内地发展,创造自己事业美好的画卷。”肖绪文说。
这次“建造天团”6天的校园之行,在香港学子一颗颗年轻的心灵里播撒下大国建造的种子。国家建筑的发展历程和卓越成就令他们备感自豪、深受鼓舞,未来有机会能参与到国家“超级工程”的建设憧憬更令他们心潮澎湃。“这会是非常了不起的事。”香港中文大学的蔡同学说,这次难得的经历激励了她以后更加努力学习,毕业后投身祖国建设。
事实上,自香港回归祖国以来,中央持续为香港专业人才到内地施展才华创造条件。2003年,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与香港建筑师学会签署资格互认协议书草案,十几年来,很多香港建筑师取得国家注册资格,不少香港建筑事务所在内地开展设计业务。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对港澳在建筑及相关工程等领域实施特别开放措施,更为香港建筑领域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
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蔡瀛介绍,目前已有1630名香港专业人士通过互认,取得内地注册建筑师等专业注册执业资格。此外,广东在前海、横琴、南沙自贸区积极试行港澳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目前该模式试点项目总投资已达142亿元。此外,广东省率先在内地开展试点,允许香港工程建设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经备案后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开业执业,目前已有39家香港企业和153名香港专业人士成功备案。
《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已经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再添强大动能,有志于投入建造领域的香港青年,正迎来大展才华的难得机遇。听完“建造天团”的报告后,许多师生表示,这样的活动应该在香港多举办,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国家,并更多地参与到国家的这些大的项目、大的计划、大的行动当中去。“作为香港人,我一直十分感激国家在任何时候都对香港给予最大力的支持。看见越来越多内地建造企业参与香港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我也期望日后能为内地和香港的建筑领域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香港科技大学刘同学说。
汪灵犀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香港音乐博士,香港流行音乐50年:从崛起到交融
梳理香港流行音乐发展脉络,剖析电视、电影、广播电台等媒体如何助推港乐的发展
香港流行音乐50年:从崛起到交融
香港流行音乐(以下简称“港乐”)指由香港音乐人制作和创作的,传递他们的心声,也为大众提供娱乐的音乐作品。黄霑说,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声音。而从上世纪70年代到千禧年前后,港乐无疑是华人世界里非常有代表性的声音。每一个在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或多或少都受到过港乐的影响,也都随口能哼唱出自己喜欢的港乐的曲调。
和香港这座城市一样,港乐的风格杂糅多元且多变,既传统又现代,既独特又包容。它记录了少年的热血、青春的无畏和追寻“理想都”的百折不挠,也表达了人生的彷徨和归家的渴望,以及对世事如棋的哲学思考;它赞叹英雄人物的侠义无双,也认同市井小民的乐观通达;它在爱情和亲情里柔肠百转,于人们最隐秘的内心深处激起涟漪,也会因为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慷慨激昂,引发广泛的共振与回响。
当一种流行音乐文化润物细无声地参与了几代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众多普通个体人生故事的伴奏与注脚,它也就成为一个时代难以磨灭的青春片段,于时光深处写下不朽的香江名句。港乐因何而独特?又为何能成为一个时代的声音,并承载了几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它的未来又将有怎样的呈现?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2022年夏天,新京报独家专访了多位香港流行音乐从业者和观察者,解读“港乐与我”的时光密码。
20世纪70年代
“此时此处此模样”
——20世纪70年代,港乐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香港流行文化研究者大都认同,20世纪70年代是港乐的启蒙年代,也是港乐开始确立风格的重要时期。因为在此之前,香港社会对于粤语流行歌接受程度并不高,甚至还有一些偏见和歧视,认为其难登大雅之堂。英文歌才是当时香港流行音乐的主角。连后来公认为开创了粤语流行歌()先河的许冠杰,在1974年《鬼马双星》专辑大获成功之前也都是专注于英文歌,出版过不少英文歌的唱片。
1972年4月,许冠杰在跟哥哥许冠文一起主持的无线(TVB)喜剧情景节目《双星报喜》里,演唱了他自己谱曲、许冠文作词的粤语歌曲《就此模样》。歌词根据许冠文游历世界各地之后写下的一首英文诗改编而成,词中体现了香港人的自我身份认同——看过埃菲尔铁塔、富士山、檀香山的海滩等景色之后,还是很怀念香港,觉得哪里都比不上此时此处此模样的“渔灯在彼邦(香港)”。这首歌后来更名为《铁塔凌云》,收录在《鬼马双星》专辑,被认为是粤语流行歌的开山之作。
上世纪70年代,电视、电影、广播电台等媒体的助推对港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鬼马双星》就是许冠文、许冠杰兄弟与嘉禾电影公司合作推出的同名喜剧电影的主题曲,该片1974年上映后登顶年度票房冠军,这首歌也唱到街知巷闻。再比如无线电视在同一年(1974)推出的电视剧《啼笑因缘》找来顾嘉辉作曲、叶绍德填词、仙杜拉演唱同名粤语主题曲,也大受欢迎。黄霑在其博士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里称《啼笑因缘》为香港流行音乐的分水岭。“此曲面世之后,香港人不再歧视粤语歌曲。接下来,一连串作品涌现,香港音乐找到了自己的独特声音。”
在港乐寻找自己声音的过程中,许冠杰居功至伟。黄霑在论文里梳理了1949年-1997年香港流行音乐发展的脉络,其中专辟了一节来剖析许冠杰这位比他小7岁的音乐人。黄霑称许冠杰是“传奇神话,绝非刻意香港音乐博士,乐坛功臣,少人能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担任“宝丽金”主事人的冯添枝形容许冠杰有一种中西合璧的感觉,“他创作了许多到现在还很好听的歌曲,也带起了(粤语流行曲)的热潮。”泰迪罗宾说过,许冠杰是粤语流行曲成功作品最多的一个歌手,“这是无可否认的”。
本报采访的多位香港流行音乐从业者,如李玟、林晓峰、杨千嬅等都认同,许冠杰在香港流行音乐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许冠杰创作的歌曲旋律优美,与歌词相得益彰,如《浪子心声》《天才白痴梦》等歌曲都经久传唱,至今不衰;他写词的能力尤为出色,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他的歌词既可以把略显深奥的人生哲理讲得通俗而浅白,也擅长观察众生百态,用活泼有趣的俚语俗语刻画市井小民的心态,让人一听就生出亲切的共鸣,如《半斤八两》《佛跳墙》等。某种程度而言,许冠杰更像一位用音乐观察并记录当下的社会学家。
20世纪80-90年代
“迎接光辉岁月”
——20世纪80-90年代,港乐成为时代的声音
上世纪80-9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一跃成为亚洲最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是赫赫有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港乐也迎来了“神仙打架”的黄金时代。许冠杰、罗文、关正杰、林子祥等70年代崛起的歌手越战越勇,乐坛新星如梅艳芳、张国荣、吕方,以及90年代的“四大天王”等不断涌现。一时之间,万千星辉耀香江,港乐的影响力达到了巅峰。不仅成为内地几代人的青春记忆,甚至世界上任何一处华人聚居的地方都可以听得到港乐的旋律。
回溯过往,香港自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举办的各种歌唱比赛和填词比赛为港乐的这段“光辉岁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林夕、小美就因为参加填词比赛获奖而逐渐培养出了信心,后来成为这一时期港乐重要的词作者。歌唱比赛则是发掘新人歌手的重要渠道,无线电视举办的《新秀歌唱大赛》更是个中佼佼者,被誉为“歌星的摇篮”,梅艳芳、吕方、杜德伟、李克勤、许志安、黎明、郑秀文等均出自这项大赛。其他歌唱比赛也为港乐输送了“新血”,如“全港十八区业余歌唱比赛”的第一届冠军就是张学友。
香港大学教授、香港文化研究者朱耀伟在《香港流行文化的(后)青春岁月》一书中写道:“七十年代香港的歌唱比赛参赛者以唱英语歌为主,八十年代几乎全是粤语歌,时移世易,粤语歌尽领风骚。”80-90年代的港乐通过改编吸纳不同地区的流行音乐文化,很多歌曲都改编自日文、韩文、英文流行歌,百川汇海混杂而成只此一家的流行音乐。他分析指出,因为当时港乐已经是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当红歌手带领潮流的形象能有效将外文歌改编挪为己用,使得港乐的风格既多元化又自成一格。
另一方面,得益于经济的高速发展香港音乐博士,香港流行音乐50年:从崛起到交融,香港市民享有更富足的物质生活之后,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追求个人风格,尝试摆脱相对大众化的消费形式来彰显个人品位(据吴俊雄、张志伟《阅读香港普及文化》)。这种消费趋势催生了香港的一波“乐队潮”,其中就包括了乐队。和20世纪70年代的乐队唱欧美流行曲不同,这批乐队以创作粤语歌曲为主,题材和创作手法与当时主流歌曲有所区别,但都很擅长表达青年人的困惑与孤寂。他们中的不少人后来都成为了香港流行乐坛的生力军,比如刘以达、黄家驹、黄家强、刘卓辉等。
此外,随着香港体育馆(简称“红馆”)的正式启用(1983年4月27日),自20世纪70年代就兴起的演唱会文化越发兴盛。第一位在红馆开演唱会的是许冠杰,林子祥与陈百强紧随其后。80-90年代,到红馆听演唱会逐渐变成了香港的一项文化盛事。很多歌迷从内地,甚至国外专门飞到香港来听喜爱歌手的演唱会。直到现在,到红馆开演唱会依然是衡量一个歌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朱耀伟也指出,香港流行音乐由听觉发展到视觉,红馆演唱会起了关键作用。“红馆有效推展了香港的流行音乐工业,更重要的是为香港人提供了一个建立集体回忆的场所。”
2000年之后
“滔滔两岸潮未消”
——2000年前后,港乐与内地歌坛交融
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四大天王”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的一轮港乐热潮,随着亚洲金融风暴(1997)的到来而逐渐退去。2000年以后,尽管陈奕迅、杨千嬅、容祖儿、TWINS等新一代歌手也有不错的表现,却始终难以重现港乐黄金时代的辉煌。而随着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出台,互联网时代之下的内地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音乐节目,不少香港音乐人选择北上发展,为自己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也让内地的观众对熟悉的港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事实上,内地与香港流行乐坛的交流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从未间断并且越来越密切。早在1985年,周润发、赵雅芝、吕良伟等主演的电视剧《上海滩》在内地播出。顾嘉辉作曲、黄霑填词、叶丽仪演唱的歌曲《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内地歌手崔健的《一无所有》,王虹的《血染的风采》也在差不多同一时期传入香港。
1994年,“摇滚中国乐势力”演唱会在香港红馆举行,“魔岩三杰”张楚、何勇、窦唯,再加上“唐朝乐队”的张炬向香港观众展示了内地歌坛的年轻面貌。2001年,那英在红馆开唱,并邀请了刘德华和孙燕姿作为助唱嘉宾。而后,刀郎、周笔畅、李荣浩等内地歌手也相继登陆红馆开个唱。与此同时,香港歌手到内地开演唱会也变得很频繁——谭咏麟、张国荣、张学友、刘德华、黎明、李玟、……
如今内地正当年的文艺创作者都是听着港乐长大的,因此内地流行文化也随处可见港乐影响的痕迹,譬如歌手李健在《声生不息》里就提到,港乐在他的青春时代扮演了心理辅导师的角色,“它能够舒缓你很多额外的情感,将一个懵懵懂懂的青少年带上正确的人生之路。”有的文艺创作者还会把喜欢的港乐和自己的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全新的生命力。譬如贾樟柯是叶蒨文的歌迷,他执导的电影《山河故人》《江湖女儿》都用了叶蒨文的歌作为插曲,营造出与剧情契合又令人动容的氛围。
港乐里蕴含着中国人珍视的传统价值观和厚重的家国情怀。譬如郑国江作词的《漫步人生路》、卢国沾作词的《万里长城永不倒》、许冠杰的《父母恩》和陈百强的《念亲恩》。在这个层面上,港乐与内地文化始终血脉相连。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港乐的定义也在不断被补充、丰富和拓展,未来一定会落脚在与内地文化的融合上。黄霑曾写道QS100名校留学,用粤语演唱赋予了港乐个性和特色,但也严重限制了港乐的发展。“一切迹象显示,只有能够再度进入内地的普通话市场,香港流行音乐才可以再有起色。”
参考资料:
1、黄霑《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
2、朱耀伟《香港流行文化的(后)青春岁月》
3、吴俊雄、张志伟《阅读香港普及文化》
专题策划 田偲妮
采写/记者 杨莲洁 周慧晓婉 张坤玉
香港理工建筑学博士,司、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及国际娱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以
薛南海先生
执行董事
2018年6月出任本公司执行董事。薛先生为本公司董事会辖下执行委员会成员。薛先生于2011年2月加入本集团并出任本公司香港项目主管。彼现为本公司项目部门高级总监每一自及为本集团若干附属公司董事。于加入本公司前,彼于香港一家上市公众公司工作逾25年,并出任其项目总监。在此之前,薛先生曾服务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屋宇署。薛先生取得香港大学建筑学士及建筑学文学士学位。彼为注册建筑师及政府认可人士,并负责监督本集团所有香港物业发展项目的项目管理工作。薛先生拥有丰富项目跳运体二便推管理经验,且曾参与于香港统占表担沉格及中国不同种类的胡盐重大项目。
苏仲强
执行董期张送广事
2018年6月出任本公司执候行董事。苏先生为本公司董事会辖行格相各延区品拿下执行委员会成员。苏先生于2016年1月加入本集团出任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彼现为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云松接足外脚查前夜状处公司(香港上市公众公司,直至2016年8月试校危族断些风4日除牌)董事兼行政总裁及为本集团若干附属公司董事。于加入本集团前,苏先生曾于香港一愿细保陆又听家上市集团工作逾30年。苏先生曾担任香港一家上市公众公司之执行董事及非执行董事职晚正务,并曾获委任为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国内房地产发展商之顾问。彼现为香港地产行政学会会员及香港公益金商业及僱员募捐筹划委员会委员。苏先生获得多伦多大学数学系科学硕士学位。彼拥有丰富房地产经验,且曾参与于香港及中国不同种类的重大项目,在地产界资历深厚。
郑志恒先生
执行董事
2010年6月出任公司执行董事。郑先生为公司董事会辖下执行委员会成员,亦为集团若干附属公司董事。郑先生为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及中国辉山乳业控股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两者均为香港上市公众公司。郑先生为周大福(控股)有限公司及周大福企业有限公司董事,两者均为公司主要股东。郑先生曾于1999年至2000年于禹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担任企业融资行政人员一职。彼于1999年取得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颁发之文学士学位(主修经济)。彼为郑家成先生之儿子、郑家纯博士之侄儿、杜惠恺先生之内侄,以及郑志刚博士与郑志雯女士之堂兄。
郑志雯女士
执行董事
2012年3月出任公司执行董事。郑女士为公司董事会辖下执行委员会成员。彼现为瑰丽酒店集团首席行政总裁香港理工建筑学博士,司、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及国际娱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以,并监管集团酒店业务部及项目管理业务部。彼亦为香港上市公众公司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及集团若干附属公司董事。于2008年加入集团前,郑女士任职于某大国际投资银行及美国一所全球性私募基金公司,专门从事房地产投资。郑女士持有美国哈佛大学文学士学位,主修应用数学。
郑女士为香港中文大学酒店旅游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主席、香港理工大学酒店旅游业管理学院业界顾问委员会委员、香港菁英会会员、青年总裁协会会员、香港青年联会永远会员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贵州省委员会委员。郑女士为郑家纯博士之女儿、郑志刚博士之妹妹、杜惠恺先生之内侄女、郑家成先生之侄女及郑志恒先生之堂妹。
欧德昌先生
执行董事
2013年7月出任公司执行董事。欧先生为公司董事会辖下执行委员会成员。欧先生于1975年加入公司,彼现任公司财务及会计主管及高级管理层香港理工建筑学博士,负责监督集团遵行会计事务的政策及程序等事宜。欧先生于财务及会计及资金管理方面拥有逾30年经验。彼亦为香港上市公众公司新世界百货中国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英国G5院校留学,以及集团若干附属公司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