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方2023“中国年轻建筑事务所”专辑第三期,聚焦入选团队表现亮眼的江浙两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看来自杭州、南京、苏州、深圳、香港、广州等地的14家新锐团队,和他们的年度作品。入选名单如下(依事务所名称音序排列):
NOT / 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方案四部 / CAN / 梁晨建筑工作室 / 南京拙木空间设计 / 泥木建筑工作室 / 十十建筑 / RE+N 衍述设计 / 田之间建筑 / PLANE建筑事务所 / 万物观建筑事务所 / 无介观建筑事务所 / 心象设计 / 佚建筑
2023,从大城市的繁华街区到大山中的宁静角落,这些充满活力和创作热情的新锐团队仍在坚持探索。展望2024,期待长三角、珠三角的建筑人带给我们更多惊喜。如业主、合作单位有意与文内收录团队取得联系,可于文末留言,我们将代为转达。
NOT立足于香港,由温文彬和吴哲轩于2023年创立并主持设计。“NOT”源于“无物”。事务所践行非惯性的方式去对待每一次的设计,并相信肯定源于最初的否定。设计团队思考,并执行,或者相反,并投身于从想法到实物的投射过程。
NOT的业务分为两大范畴:1、NOT’s ,即关注从想法到实物的物化过程,大至建筑城市设计,小至产品设计;2、NOT’s ,即专注于生成及拓展想法的纸上研究。团队成员均有海外留学背景,且曾任职于国内外知名事务所。
含羞亭旨在为羞怯与敏感之人营造一个短暂的避世之所,及一个衔接自然的感官放大器。含羞亭围绕含羞草打造,利用其敏感的叶子开合特性与观者产生共鸣,或随物理触碰,或随晨曦晚风。
含羞亭由三层围合而成,最外层为半透幕布,随风和光而飘动呈现不断变幻的外皮,令观者得以窥探隐约可见的内部花园。观者拨开帘幕即可迈入第二层空间:一个由光纤构成,并叠加于含羞草的自然之上的柱阵空间。狭窄的通道令人踮起脚尖的同时,触碰到光纤,继而激活了含羞草的收缩,由此产生了人和植物的共情作用。在亭子的最深处,三处由植物层层包裹的私人座位等待最后的到达者。观者得以在此独处的静默中,藉由含羞草的开合,聆听自然的低语。
构造大样及分析图
实景图 © Freya Jiao
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方案四部(BLEND )创建于2020年4月,目前办公地点位于深圳西丽新视艺创客公园。主创建筑师为贾耀东,团队成员约10人,研究方向集中于城市公共生活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主张从宏观与微观多种角度看待建筑,并强调人在建筑中的主体地位。
工作室以批判性的角度研究设计,并一直保持对中国城市与建筑的反思,善于以创造性的设计方式应对不同项目的具体状态,综合性的解决项目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
在新城文化中心的方案设计中,设计团队力图将其塑造为城市空间的节点,并以垂直公共活动系统的方式,来缓解深圳高密度的城市环境所带来的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
在建筑底部,设计通过架空层将主入口广场与地下商业以及文化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全天候开放的文化艺术广场。在建筑中部,各楼层间通过斜向结构交通体打破不同楼层功能间的壁垒,强化空间连接。在建筑顶部,设计利用退台创造一个室外剧场,进一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形成具有美学特征与场所体验感的第五立面。
在结构创新方面,设计团队在核心筒之间增加斜向交通体,既起到结构支撑作用,又能垂直串联四大功能,以一种“超链接”的形式促进空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建筑空间更能满足文化展览建筑的使用需求。
▲ 项目视频
项目模型图片
CAN 是一家位于香港的国际新锐设计事务所,成立于2020年,其业务范围广泛,包括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标识设计等。团队成员由充满活力并来自世界各地、对设计充满激情的专业人士组成,他们具备丰富的跨领域国际设计经验和背景。
团队结合文化、艺术和自然脉系以突破设计界限,缔造创新、有意义和让人流连忘返的目的地,通过前瞻性和一体化设计,开拓设计领域的无限可能,并将客户的愿景转化为以人为本及可持续设计。
金陵中環坐落在南京中心新街口CBD核心区,被誉为“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商圈。事务所的一体化设计充分考虑到项目高端的商业定位,打破陈规,引入创新升级的商业,在地定制南京全新生活体验。设计从建筑立面到室内、标识设计相互呼应,创造出无缝体验,为新街口商圈打造独特的设计感和辨识度,塑造新一代城市综合体。
金陵中環为城市的地上和地下步行空间体系带来全新体验。同时,整体设计与周边环境形成多层次互动,除了反映当地文化之外,亦兼具精致感和艺术氛围。设计团队在物料的使用上注重细节,展现沉稳与厚重,彰显高端商场的气质。事务所深入分析目标客户群体,重新定义奢华风格和格调,不仅追求精雅高级的感觉,更以人为本,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新聚点。
项目室内效果图
金陵中環公寓现场照片 ©CAN
梁晨建筑工作室相信人的感知的力量,希望可以通过自己敏感丰富的感知,创造出丰富的建筑空间,能够调动人们的感官。
场地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游线沿岸,项目为新建的码头服务设施。场地临河,水流潺潺,树木伴河而生,枝繁叶茂。但河岸的高台阻隔了行人与水的互动,秦淮河的水可望而不可及。设计利用树木之间的空隙,置入联系河流与河岸的阶梯(建筑)。4个大小不一的小盒子成了水与人的桥梁,引人近的同时,自然围合成了大大小小的树院。
临河,设计用金属网帘围合,过滤对岸杂乱的建筑环境,把人的目光引到河面上。临水的平台相对水面设置5种不同的标高,对应不同的滨水体验,丰富人们对河流的感知。临街,设计以质朴的清水混凝土材质融入周边环境,以开放的界面朝周边社区打开。其中建筑设计路径串联建筑与树院,整个空间如同园林一般开合有度,曲折不尽。
场地被塑造成一个崭新的滨水公园,开放的建筑化为4个亭子,为周边居民和游客提供舒适宜人的休憩空间。设计充分利用场地,通过建筑塑造出多种不同的空间体验,引起人们的不同感受。
▲ 项目视频
项目平面图
南京拙木空间设计是一家专注于商业和住宅空间的设计事务所。事务所试图以人物活动为出发点去思考空间的边界,并不断探索人的感性张角和空间的生动性。同时香港建筑学博士,事务所以“拙”为美学坐标香港建筑学博士,有方 – 高品质建筑资讯门户,打磨技巧也试图超越技巧,以本然之心赋予对事物恒定的执着与热爱。
山可爱饮食店是位于南京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一个底层微型商铺,西侧紧挨着保存完整的清代名居甘熙故居。项目所在位置属于街区风雨廊的单侧,事务所将店铺入口由原来的廊底改至临近主街一侧,并利用原洞口拉长至五米的长窗,营造微店宽面的效果,让室内小空间避免因视线阻隔而产生闭塞感。
立面屋檐以大小不一的一组“山”形钢构高低悬挑,转角处以弧线弯成更具延伸感的尖角,试图以二维平角去模拟传统古建中起翘的翼角,从而使屋顶看起来更具动感。屋檐拉出的流畅曲线,使檐下的视觉效果更加柔和、舒畅。屋面在靠近连廊一侧以圆形洞口嵌套入其中的一根柱体,构成归属清晰的空间层级,强化了山可爱与园区的构成关系,既保持贴近又相互脱离。
山可爱北侧为品牌旗下已运营多年的味至小山南一楼入口,事务所将两个新旧空间的共用墙体打通,使两个品牌之间相互渗透。室外部分也设置品牌公用的海报亭,路径上以“捉迷藏式”的形态完成对新空间的感知体验。
项目实景照片 ©黑曜石
泥木建筑工作室在2021年成立于中国广州,由黄城强,邓敏聪共同主持,主要活跃在珠三角地区。设计探索及实践包括建筑、室内、公共环境、展览空间、家具等不同尺度的类型,项目语境涵盖城市、城镇、乡村等各类聚落形态。
项目位于顺德北滘碧江古村承德公园与小学旁,是已荒废20年的清末当铺。来自不同行业的青年自发组成了团队“附近营造”,在获得基金支持后着手改造当铺,希望将其变成开放的社区空间。设计团队参考公园高低错落的树丫,及其树下宜人的尺度,重塑了天井与门前巷道,并通过分段台阶把室内外连接起来。室内则通过置入倒立三角结构的半透明屋面及幕墙,为原本围蔽局促的空间带来感官的流动,晚上渗出的灯光也为路人带来温暖的指引。
破败的现状致使大量旧砖瓦木被清拆出来,设计团队为此制定了循环利用的策略,同时结合本村师傅的工艺,利用一公里范围内的资源完成了大部分施工。让老建筑与社区发生新的联系,对材料就地回收、结合当地工艺重新开发利用,设计团队始终保持谨慎与对未来的憧憬。
▲ 项目视频 ©黄城强
项目立面实景照片 ©黄城强
一到“十”意指从无到有,“十”到一意指从有到无,十十建筑的理念也正是如此。
事务所挖掘场所的在地性,实现从无到有,再去掉繁冗的装饰,从有到无。团队在有和无之间来回塑造,落成在物理以及精神上最契合场所的建筑。
自然中的万物都是变化的,“风”使万物发生位移,“雨”为万物延续着生命,“鸟”代表着万物的生生不息。“非平衡自然”也应是自然的一部分,并随之变化。装置由数根弹簧及一片蓄物分流钢板组成,弹簧支撑起钢板形成非平衡性支撑。当钢板受到外部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风的吹动、雨水的击打或鸟的停留)时,钢板与弹簧原本的平衡被打破,弹簧的形变带来钢板在不同方向的倾斜与晃动。
装置依照环境重力而产生无限制波动的自然特质正如农田中的水稻生长的过程,扎根于土壤,生长在自然之中,落叶归根于自然。这也正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过程。“非平衡自然”寓意人类源于自然,应遵循自然的规律,与自然找到一个平衡点,共生共存。生于自然,对话自然,随后成为自然。
项目分析图
项目效果图
RE+N衍述设计(Re- )创立于2023年4月,办公地点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是由建筑师张雨婷、张谱和景观设计师曹诗敏联合成立的跨学科设计工作室。
工作室设计理念源于“衍述”,通过“衍伸”特色场地要素、“演述”场所及参与者的故事,实现空间的再生和场所精神的转译,关注人与公共空间的互动。工作室设计领域涵盖建筑、景观、城市、展览、产品和装置设计等,主创设计师均毕业于哈佛大学。
大岭根村茶室位于松阳县有机茶谷景区,是一个集茶文化体验、观景及社区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项目挑战在于需要在建设用地有限的陡坡上,在保留原有茶山顶部的信号塔和机房的前提下,将茶室改造为文化活动空间。
设计融入茶山的梯田景观,使用接近山体颜色的水洗石,塑造从茶田生长而出的意向,信号塔被漫反射金属面板包裹以达到消隐效果。设计结合建筑形体提供了室内外两条流线:一是穿越茶田的户外坡道,可步移景异地欣赏360度茶谷景色;二是沿室内大台阶向下蔓延的多功能空间,结合山坡地形,欣赏开阔的山谷景观。此区域设有集成书架和座椅,可容纳多样的村民活动,以及茶品品鉴、展览、表演、研学等多种功能。屋顶结构隐藏机械设施,通过弧形吊顶引入更多自然采光。
项目效果图
田之间建筑(Ray& )由新锐的海归建筑师组成,公司创办⼈及合伙⼈分别毕业于伦敦艺术⼤学及西班⽛马德⾥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工作室于2021年创立于浙江杭州,总体方向集中在建筑及空间改造,强调设计与研究并重。
作为一个有着时代精神的创新设计工作室,在时代语境下,团队强调将建筑、空间、环境作为一种全新的开放性媒介QS200名校留学,并在设计中强调“环境”这一总体化概念,模糊建筑、室内、景观的边界,使得每一个被感知到的空间都是环境的一部分。
“仓中仓”是一个对空置许久的老军需仓库的建筑改造项目,业主博乐工业设计联盟是一家很有实力的工业设计公司,希望将其改造为工业设计品展厅和媒体发布中心。
仓库原本是储存“物”的地方,但在改造后的空间中它变成展示“物”的地方,对工业品的设计是以心和手合一的状态去赋予物体灵魂,赋予它额外的价值。同时,“仓中仓”对于空间的塑造也是挖掘其空间原本的价值,赋予灵魂的过程,而非粗暴地改变它。
在新旧结构的对话中,设计探寻的是一种“交错”的关系:工作室希望两种结构在某一些部分可以相遇,天光映照着自上而下的木桁架结构、灯光渲染着自下而上的新结构形式,其最有表现力的部分在半空中交叉在一起。
项目剖面图 制图:植田建筑
展示长廊 ©方舟
仓中仓媒体发布中心正入口 ©方舟
PLANE 建筑事务所是一家实验性跨学科建筑事务所,专注于建筑、空间、室内、景观,展陈及城市设计等领域的项目实践及学术研究。事务所积极探索新媒体、新技术与建筑学相结合的可能性,不断尝试揭开事物间隐藏的联系,以寻求在建筑、艺术、文化及科技领域,将空间、概念、材料、科技以及文化,通过展开“平面”、“视角”、“感知”,建立 “传统” 与 “创新” 交融的跨学科联系。事务所在洛杉矶、芝加哥、杭州等地都设立了办公地点。
项目位于印尼龙目岛,所在区域远离海滩且缺乏所需的基础设施,教育设施的基本条件也有待改善。该项目属于事务所年度公益项目,旨在以建筑师的力量与当地社会团体及英国教育机构共同协作,改善当地现有教育环境。
事务所从学生居住环境的基本需求出发,通过参数模拟当地的光、风、雨环境,并结合在地建筑语义与宗教朝拜需求等,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满足日常生活、信仰的场所。建筑面朝周边田野,在二层设立公共廊桥和独立观察盒,为学生创造出了一个在成长环境中认知自然及农作物的空间,且内部设置独立的祷告区以满足日常宗教活动。团队通过参数化结构模拟、构件优化等措施,与在地工艺、在地材料结合,将建造活动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降至最低。
剖面轴测图
东侧入口
祷告区
万物观建筑事务所(.)是由海外归国的建筑学博士邓云升与艺术学博士吴京芷,于2022年在南京共同创立的设计与艺术共创型事务所。事务所致力于用艺术的思辨结合建筑实践,涉及城市更新,商业地产,展览展示,餐饮酒店,品牌零售等项目领域,通过观察当代商业与艺术,装置与建筑之间的共通点,为客户创造多元价值的空间。
海边的城市都有一座灯塔,它默默地见证着船只的往来。精神堡垒通常被认为是内心的坚守和思想的引导,码头的公共性使其充满了日常的繁忙。这座灯塔融合了这两种元素,将精神堡垒与公共性交织在一起。
事务所强调了灯塔作为精神堡垒的上层,其底部空间不仅是船只停靠的地方,还是一个开放的社交场所。为人们提供小型文化活动的空间。项目充分代表了事务所对于建筑的态度,即在满足基本功能与形态美学的基础上,植入艺术与文化属性的内核,让建筑与人、与自然有机结合,从而产生新的人文性与精神性空间。
项目效果图
无介观建筑事务所是立足于中国本土建筑学的设计事务所。“无·介·观”即在系统比较中西方空间观念的基础上,抽离出的建筑空间双重语义的锚固点,旨在空间感知与诗性的唤起。对空间问题的思辨,弥合了泛建筑学学科的差异,将事务所的设计实践推入建筑、城市、乡村、展陈空间和装置艺术等更开放的领域,在建造中触及中国的空间诗学传统。
项目地是藏在永嘉山水中的罗川村,业主方期望建设一座方便村民通行的步行桥。但村子拥挤的建设不仅吞噬了公共空间,也遮蔽了山与水。设计利用场地原有台阶,并将其组织为三层平台的复合桥梁,在两片高低错动的屋顶庇护下,为村民提供可通行、可游戏、可休憩的近水公共场所。
屋顶切口不仅带来光影变化,也框出俊秀的远山,供长椅上的人坐观、卧游。屋顶倾角引导人发现溪水,被垂直驳岸切断的人与溪水的联系由此建立。本项目是团队用建造的方式对山水空间经验调动的尝试,希望这座桥能让当地人再次发现山水带来的诗意,回归山水诗发源地应有的生活想象。
桥以观山
桥以观水
实体模型照片
心象设计2022年成立于杭州,是一个以“生活态美学”为思考核心的复合型设计工作室。工作室以“混合媒介”的视野介入空间叙事与设计实践,探索建筑/设计/艺术/新媒体等多领域边界的融合。团队关注色 彩、时空、物质、身体、动作的现象与联觉,创造“诗意”的空间和想象。
项目位于四川藏区大山之间海拔4000m的小块冲积地上,严酷的外部条件迫使建筑用自身力量去抵抗不利因素。从2018年到2023年,工作室用5年的时光打磨出这个具有强烈精神力量的场所。
室内设计作为空间的延伸,是建筑与使用者之间的媒介,触达身体。因此设计重点是:如“器官”般的木质构造生长于清水混凝土与红砖容器之中,恰如其分地出现,承托起村民多样的生活状态。极具容差性的设计与精确的控制展现出因地制宜的“收”与“放”的策略。中庭是图书馆的精神核心,结构、空间、材质、光线与生活在这里汇集,秩序高度合一,让建筑呈现出一种宗教般的纪念性。红砖与木的质地让空间中弥漫着一团温润的红。清早和傍晚鲜亮的光芒会穿过这层红,映衬着透蓝的天,带来一种跨越时空的、悠远的诗意。
家具是空间结构指向身体的延伸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温润的木质与裸露的清水混凝土之间的平衡,是艰苦条件下容差设计与精细设计策略的平衡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光影与空间共同作用下的生活态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佚建筑是一家多元化建筑设计工作室,提供建筑、景观、产品、室内、平面等设计服务。工作室关注建筑中的构造、材料及空间的体验,并认为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真正有活力与使用者息息相关的建筑。
设计团队认为建筑师应该消隐到建筑的背后,应关心人在空间中的体验,关心空间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更应关心两个议题叠加的结果。建筑应该属于它的场地,生长于场地之上,每一个独特的场地都应该有一个特别的答案。
云谷书屋是为在山间的一个文旅项目所做的概念方案,整个方案包含相似却不同的两个小建筑。项目服务于度假区的游人,为他们提供一个共享共创的空间,建筑不止是一个书屋,也是乡村产品供销的展示中心、儿童的活动场所及公共生活空间。
建筑依托在山体的台地之上,建筑主体部分由下层的康养中心和上层的书屋组成。下层的康养中心隐藏在台地之中,台地上为一轻质不对称的屋棚。山地上层的书屋是一个二层的小建筑,一层长方形平面的长边向外部打开,将视线引入外部的水面中。二层则是两端向外部打开,将视线引入外部的山体之中。方案整体希望尊重和利用场地地形,充分发挥出这片山间水域的景观优势。
项目效果图
五湖西海、多地办公合辑即将发布
敬请期待!
香港博士生奖学金,重磅分享:香港政府博士奖学金成功经验
打开电脑里“博士申请”的文件夹,发觉从23年3月初开始和Lily姐签约,到最近拿到最后一个港校的博士offer,已经过去一年多了。
回忆这个充满挑战的港博申请,我也有一些申请心得想和申请香港博士的大家一起分享。
一
背景信息
重点本科,海外前一百硕士,有论文和国际会议发表,和研究相关经历。
二
申博录取情况
拿到香港政府奖学金,收到港八大中两所学校的全额奖学金PhD offer,澳门大学PhD offer。
三
申请时间线
早开始 早准备——申请时间线
“早准备”这一点虽然Lily姐一直在说,但只有真的申请过才会知道提早准备的重要性。
对于一些竞争激烈的专业,或者想申请全奖牛导的同学,提前一年以上开始准备申请和套瓷老师真的不算夸张(有些热门导师很早就有许多学生去联系啦)。
同时大家也要注意,更多的准备时间是为了积累更多的研究相关经验履历,和老师套瓷联系,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打磨研究计划(RP),完善出一份让自己和导师都能满意的RP。
以下是我的申请时间线,大家可以参考:
入学年份前一年(即2023年)的3月初:签约
●3月中:自己准备院校和导师list,完成和修改CV
●3月末:和Lily学姐开会讨论决定申请的时间线,院校,和大致的套瓷导师list
●6-7月~11月:联系推荐信老师。开始和意向导师发套瓷邮件,期间写RP初稿和修改RP一直要持续到十一月。
大家千万不要觉得套到一个两个老师的积极回复就可以完全放心准备后面的事情了,只要还没提交申请,就可以持续套瓷不同老师。我最心仪的两位导师也是在十月底十一月才最终确定下来的。
我前后套瓷了有10位左右的老师,除了一位老师没有回复以外其他的都有回复。有部分委员会制的学校老师会是模版回复或者回复不会修改RP研究计划。
这一点大家不用过多担心,Lily学姐有丰富的案例,所以到时候可以和学姐询问如何合理地回复老师。
●8-11月:暑期可以准备RP初稿的完成,完成后看学姐们给的的批注返稿意见,打磨初稿(我最后打磨完善了不同版本起码有五版),一直修改到投递申请前。
●12月初:港府奖学金申请和第一轮博士申请的的截止日期今年是12月1日,大家最好在十一月底就完成所有文件的上传和港府奖学金的申请(如导师说会提名并支持你的申请的话)。
●入学年份(即2024年)当年的1月~5月(以及有些学校offer发的会更晚):等待面试和收到offer~
四
申博感想
1️⃣ 不给自己设限 勇敢地尝试多种可能性
大家看到网上发出来的港府奖学金案例,肯定都会觉得都是有多重buff加成的大神才能获得港府,但其实获奖人里也不全是网上看到的那些案例(比如外籍,top海本硕,顶刊发表等)。
因为港府是一个注重多样化和多面考评的奖学金,有许多的学生可能他们的发表方面没有那么强,但本科硕士院校优秀,成绩和科研经历非常好,或者是相关的领导力经历很多,有多年行业的优秀工作经历,也是有获得港府的可能性的。
我在导师的不断鼓励下,也申请了港府奖学金,但在这之前我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能获得港府,也没有计划申请港府。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我不去勇敢地尝试,完成港府的所有申请材料,并且准时提交申请,那我就完全没有获得它的机会了。
同理,申请时,大家也要勇于尝试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多给自己一些信心香港博士生奖学金,重磅分享:香港政府博士奖学金成功经验,毕竟不踏出第一步去勇于尝试申请的话,后面获得奖学金的可能性就都没有了。
我以前也问过Lily姐这样的问题,“如果拿到这几个学校的offer,要怎么选呢?”Lily姐回答我说,只有在我们提交了申请,尝试了所有的可能,最终把拿到手的offer放在一起比较,才比较实际。
诚然,与其过多的在提交申请前担心这担心那,不如尽自己全力完成并提交申请,等待最后的offer下来再开始幸福地纠结吧~
2️⃣ 收获offer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 应该注重长时间的积累
在开始申请后,我没有停下科研方面的积累。通过Lily姐分享的国际会议信息,和自己平时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一些会议信息和讲座信息,我在申请前到收到offer的时候,都在不断地积累自己科研相关的履历和知识。
在参加讲座和国际会议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发现自己是否真的热爱参加学术活动,对自己的领域是否了解和喜爱香港博士生奖学金,这是很好的一种检验方式。
提升自己科研相关经历的方式有很多,不仅需要把这些信息加入我们的的收藏夹,大家更应该积极地去报名,去参加讲座和会议,寻找part-time或full-time RA的机会去充实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增长自己的科研技能。
3️⃣读博不是逃避工作的一种途径
想到这一点是因为有一些来咨询我的学妹都说,“学姐,我不想上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父母认为我应该读个博士,那我去申请个博士吧,你觉得可以吗?”
首先我觉得,读不读博是应该主要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这一个选择不应该受到太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对科研有兴趣,对所在的领域很有热情想继续钻研,或是对做大学老师非常有热忱,目前职业方面的需求等,这些都可以是读博的理由。但逃避工作和单纯市场被迫于父母的要求不应该是读博的理由,因为这样的话,在申请时候和读博之后都会非常的痛苦,可能找不到自己这么长久努力拼命的意义,得不偿失。
我对于目前研究的领域很有热情,想在之后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且,通过一些国际会议和论文的发表,以及我写论文的经历和老师的评价反馈来看,我认为我在这方面也是有可以继续发展的可能性的。
大家在申请的时候应该发掘自己读博的动机,让自己在申请和就读的过程中可以饱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有助于完成申请噢。
希望大家都能不负自己的努力和期待,在申请季中收获自己理想的offer~
五
Lily学姐寄语
大家酣畅淋漓地看完经验文之后,想必也有很多感想吧。学姐下面的叮嘱一定要牢牢记下:
1️⃣勇于尝试,把握主动权
其实这位同学申请的时候,也有导师跟Ta说申请不到港府奖学金的。所以不要因为一两个导师的否定,而放弃冲击更高的奖学金。
即便这位同学的背景还是挺不错的,学姐还是一直鼓励ta多申请几个学校,拿到录取再做选择。正因为如此,学生后期才遇到了非常神仙的博士导师,并在博士导师支持下,拿到港府奖学金。
我们还一举拿到三个港澳高校博士录取,拥有了反选的机会。
2️⃣在申请过程中,会有很多机会
很多人都是停留在想象的阶段,没有勇气迈出申博的第一步。殊不知,很多时候,只有真正申请,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同时,申请过程中,也会有很多机会。比如,我有的学生就是在申请过程中跟博导一起发了会议或者期刊文章。也有学生受到导师的邀请,来港澳这边做研究助理。
所以,不要一直在等待机会,只有出发,才会有机会!
3️⃣注重提升自己,不要躺平
总有学生问我,没有科研没有发文怎么办。但是呀,我们距离申博现在还有大半年的时间呢,我们完全有时间可以去提升自己,去参加会议,去发表一些普刊。
所以申请不是自怜自艾,明明知道自己的不足,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弥补。而不是躺着等别人捞你。
这位同学开始申请的时候,也没有很多科研发文经验,都是在学姐的建议下,以及自己主动寻找下,才有了发文和参会的机会。
因此,学姐推荐的正规学术会议,一定要积极主动尝试。这样才能帮助你真正提升背景。
其实学姐一直在不断反反复复叮嘱美国藤校留学,但是能够真正做到的人很少。而你能够做到的话,成功自然会属于你!
祝福每一个申博的朋友们,希望你们都能如愿以偿!
香港 博士 教育学,澳洲教育学博士全面解析!
在澳洲教育专业方向,我们可以从这个表中清楚的看到,澳洲八大里面的莫纳什大学、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香港 博士 教育学,澳洲教育学博士全面解析!,昆士兰大学都是教育博士的首选学校香港 博士 教育学, 其次是澳洲八大的新南威尔士和西澳大学。
另外 非八大的学校,像迪肯大学、麦考瑞、昆士兰科技、以及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教育方向也都在QS 2020 前100,可以做为第二批选择的院校名单。
以蒙纳士大学的教育博士为例, 蒙纳士教育学院博士项目为期3至4年(全日制),并且MU提供丰厚的奖学金, 以吸引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蒙纳士深造,其中包括蒙纳士大学 —— 中国奖学金委员会博士奖学金计划。
在2019年,蒙纳士学生与来自香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牛津大学和哥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各种研究项目进行了合作。
此外很多人比较关心申请要求是什么?这是大学官方给出的申请条件。
博士学位申请条件
学术要求
1.拥有相关学科领域的四年制本科学位,就读期间完成研究型论文,学位平均成绩至少达到等同于蒙纳士1等或2A等荣誉学位水平;
或者 拥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硕士学位英国G5院校留学,就读期间完成研究型论文,且论文所占学分比重至少25%,论文成绩至少达到等同于蒙纳士1等或2A等荣誉学位水平;
或者 其他同等资历(由蒙纳士研究生委员会裁定);
语言要求
达到英语语言要求(比如受认可的英语考试成绩,例如雅思要求总分6.5,单项不低于6.0;或者申请人近期曾在某些全英文授课高等学府就读一定时间。具体要求请参考蒙纳士大学网站)。
可以看出蒙纳士针对博士的学术要求其实还是比较多元化的,因为博士申请是参考学生多方面的信息来综合评定的,并不是说我均分高就一定能录取,我均分低就一定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