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考研热潮的出现,我国每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也从2011年的56w人,暴涨到了2021年的约120w人,短短10年时间,人数增长了一倍。其中,增长的主力主要是硕士研究生,博士占比仅为硕士的1/10,增长幅度缓慢。
随着我国毕业生绝对基数及相对就业难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想要进一步深造,攻读博士。
因此,2022年3月30号,意得辑和科学网特联袂邀请5位博士生导师及在读博士生为广大有志于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广大学子就博士生招生面试的相关问题答疑解惑,以下是其中一位邀请嘉宾——香港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陈思威的相关总结及心得感悟,让我们听听过来人怎么说。
“可能大多数人,甚至包括一部分已经接触过科研的硕士研究生,总还是会对博士这个学历抱有一定的美化幻想,觉得博士就是博览群书、知天文懂地理、通晓古今的高知群体”。
但其实,真等我读到了博士以后,身边接触的全是已毕业的博士或者在读博士生QS200名校留学,我才明白博士群体其实就是一群在他做的那个特定领域懂得比较多的普通人。
如果一定要说他们和普通人的不同,我只能说博士群体的毅力、耐力和忍受力以及逆商是远高于平均水平的,智力层面反而不会相差太大。
很感谢意得辑的邀请,我和几位前辈一起参加了这次面向所有有志于读博的群体的一次科学在线访谈。这样的机会本身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博士群体本身是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小圈子,博士一般不太可能和硕士生有太多交集,而有从博士招生面试官角度出发的建议更为难得。
这样的提问机会,可能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价值不可估量。下面我就和大家谈一谈,我在参与这次在线问答的一些体验和感悟。
首先,我认为很多人其实是没有想好自己要不要读博的这个问题的。
很多同学喜欢问这样一类的问题,即我的情况怎么怎么样,到底要不要读博?例如:我读完博之后可能会给我带来哪些收益,为了这些收益我该不该读?我家人反对我读博,我该不该坚持?我不喜欢科研,但是向往博士这个群体,我该不该读博?
针对这些问题,我个人的一贯观点是,如果没有想好要不要读博,那就统一不建议读。
首先,博士申请的过程是很漫长很繁琐的,尤其是你想要申请海外院校的博士,每个学校对于博士的招收标准、流程、材料手续、导师招生情况等等都是不同的,收集这些信息非常花时间,没有一定要读博的决心很难坚持下来。
其次,博士申请过程以及面试过程会非常消磨一个人的精力,你需要不停的给不同导师发邮件,和导师面谈沟通,为了确保有书读,你可能还要同时申请好几所学校的面试。
很大概率你会不停的遭遇失败,不停的被打击自信心,我身边的同学没有一个是申请一次就成功上岸的,全都是最起码经历过3次以上的面试才最终被录取。
最重要的一点,读博的过程非常枯燥无味,而且极度痛苦。这种痛苦不是生理上的,是心理层面的。你会体会到没有任何人能帮你,你只能靠自己的无奈;明明已经非常努力,但还是做不好的失落;费尽千辛万苦,但到头来还是前功尽弃的绝望。
这种打击是全方位的,没有锤炼出极强的意志力很难通过这些考验。所以我一开始就说了,博士的逆商远高于平均水平,尽管两者智商相差不大。
其次,另外一类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问题是,大多数人对于读博这件事非常焦虑,焦虑自己也焦虑导师。
很多人在问这类问题,例如“我是女生读香港大学博士,读完博年纪特别大了,我该不该读?”“我的研究方向特别冷门,读完出来可能特别惨,我该不该读?”“我已经30多岁了,我怎么才可以获得导师的青睐”“如果我面试过程中答不出老师的问题,导师会不会不喜欢我,我该怎么办?”
我之前在美国和澳洲交换的时候读香港大学博士,香港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陈思威的总结及心得感悟,有和很多在当地定居了十几年的华人移民交流过,其中不乏一些华人终身教授和高管。他们都有一个非常普遍的共识,华人圈子里面特别喜欢比较,而老外则佛系很多。
老师喜欢比学生,父母喜欢比孩子,老板喜欢比下属,好像什么事都必须要比个高低,分个胜负,这就导致了一旦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就会特别焦虑,比如年龄焦虑、性别焦虑、前景焦虑。目前想读博的这群人里面,很多人也会有类似的焦虑。
其实解决这类焦虑的关键也很简单,如果你认为读这个博士能够给你带来的收益,大于你的机会成本,那你就大胆去读吧!
另外,也不要去想着怎么去取悦导师,导师如果不喜欢自己怎么办。读博选择导师的过程是双向的,你选择导师,导师其实也在选择你。
你需要在面试过程中展现的是自己的自信态度、对老师的尊重以及坚实的科研基础,如果这个导师不喜欢你,换一个导师就行。
记住,导师对于一个好学生的渴望一点也不比学生对好导师的渴望低!
再者,学会自己去收集和判断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回答过程中,其实有遇到过很多诸如“博士申请的时间大概是几月,博士申请需要准备哪些材料,需不需要提前和导师联系,面试的流程是什么样的?”等等此类的问题。
其实这一类问题都是可以自己在网上检索到答案的,不需要专门去请教别人。很多学校在刚开始招生的时候,就会把所有这类重要的信息公布在网上已供申请者查阅。
我了解到的,国内很多学校,如清华、上交和南科大就做的特别好,所有的信息都逐条逐条在研究生招生网站上放好,还用大大的黑标题或者醒目的记号高亮标记,就怕你一不小心错过没找到。
如果你想要读博士,首先第一项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学会收集信息。对于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判断,是一个博士生的必备技能!
最后,也是我的一点感悟。
我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其实也有在观察几位博导的回答。他们的回答大部分都是非常积极鼓励年轻人读博的,会语重心长的教育你哪些东西是博导看重的,哪些付出对于读博是必要的,博士的训练到底难在哪。
他们很多意见都是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对我们这辈年轻的科研后来者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可能是由于现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比较强调个人的功成名就,再加上内卷文化的日益盛行,让大家都比较浮躁。
北航的一位博导就曾经愤愤的骂到,现在的985高校不过是高级一点的蓝翔技校,学生都想着早点毕业去赚钱,没有人愿意坐冷板凳搞科研。
或许,再决定自己要不要读博之前,大家可能还要想想自己是否甘愿拿着微薄的补贴干着能够推动人类知识边界拓展的艰苦卓绝的事业。
哲学博士香港,肖清和回母校北大任教,曾因《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火遍网络
据澎湃新闻10月9日报道,北京大学哲学系网站近期公布的资料显示,肖清和自今年8月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值得一提的是,肖清和的博士论文后记讲述了自己从一个放牛娃到北大博士的历程,曾在2021年引起刷屏式转发,火遍全网。
肖清和(图源:澎湃新闻)
据中青报援引上海大学校报此前报道,肖清和1980年出生在安徽潜山的一个小山村,在他8岁那年,爷爷病逝,家中无一分积蓄,多亏一位医生资助了20元,才为爷爷办了丧事。小升初考试他取得了全乡第二名的好成绩,但因家里付不起学费而一筹莫展。同龄人都去新学校上学了,而他只能边放牛边找书看。第二年春天,在改嫁的母亲努力下,他终于重返学校。1999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2003年,以优异成绩免试攻读该系研究生,2005年又由硕士研究生转为博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资格。
2009年,他分别获得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曾获香港中文大学第五届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优秀博士论文奖(2010)、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11)。
2009年毕业后,肖清和先后担任过上海大学历史系讲师、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等,2019年3月任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后于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担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党委委员、(挂职)副院长。
图源:中青报
2021年,《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走红网络,正是肖清和写于2009年的博士论文后记。在后记中,肖清和写道:“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哲学博士香港,肖清和回母校北大任教,曾因《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火遍网络,我最担心的不是我的成绩哲学博士香港,而是每个学期开始。因为,学费问题让我常常一筹莫展。常常是开学之初,我在马路边等母亲来。常常是望眼欲穿,常常是欲哭无泪。饿了,啃一口父亲给我做的干粮;渴了美国top30名校留学,就只得忍着。”这篇后记看哭了不少网友,火遍网络。
极目新闻综合澎湃新闻、中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