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我的百科
赵燮锁定
历任文化部文化市场中心艺术品质部主任、中国文联现代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品指数监测中心主任、《收藏》杂志理事长、国际美术家联合总会副主席、美国波洛克基金会副会长
个人简介
赵燮,名兴旭、天成。山东福山人。师承吴冠中、林绳之等。历任文化部文化市场中心艺术品质部主任、中国文联现代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品指数监测中心主任、《收藏》杂志理事长、国际美术家联合总会副主席、美国波洛克基金会副会长、中国抽象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重彩画研究院院长、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法国国家抽象艺术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艺术品标准专家委员会主任等。是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名誉博士、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香港高等美院博士生导师英国G5院校留学,香港高等美院名誉院长、中央财经大学学术导师,烟大、鲁大、兰州理工大等教授。第九、十届山东省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候选人。先后荣获2005年中国十大英才、2020年度全球十大美学大师、2021年度世界十大殿堂级美术大师、入选161届法国国家美展最高奖奖、法国政府艺术界最高荣誉艺术与文学勋章。先后应中共中央、全国政协邀请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9、50周年国庆招待会及50周年阅兵式观礼等重大国事活动。为彰显其艺术成就中国美协齐鲁美术馆2021年为其在淄博建立山东赵燮艺术馆,占地39亩、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个人艺术馆。首创中国抽象山水画,成为开宗立派的历史人物,因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杰出贡献,中国文联相关部门联办的第十届中国山水画展冠名"赵燮奖",成为美术史继徐悲鸿、丁绍光之后香港艺术博士导师,书画家百科,第三位个人名字被命名全国美展最高奖的现当代艺术大师。
2003年度与中国美术巨匠韩美林共同荣获“中国十大英才”,与韩美林在交流
2003年,赵燮当选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等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英才"香港艺术博士导师,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为其颁奖
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收藏其作品称赵燮作品为美术珍品
历史名人、国民党政治家陈立夫收藏赵燮作品并回赠题字
2004年任甲申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年会作品展评委会副主任及作品集主编,中国美协主席团全体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宴请赵燮教授等
作品鉴赏
香港文学博士,“香港文学 强调人文关怀”
葛亮
相信很多人,谈起香港文学,头脑中还是固化一个概念,那就是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或者梁凤仪的财经小说。包括去年香港书展评出的年度作家也斯,内地的媒体都觉得陌生。那么,香港文学,尤其是近些年,香港、内地交流沟通大大方便、密切之后,它的特质在哪里,变化在哪里?作家在香港这个城市的写作与表达,状态如何?
记者专访了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著名作家葛亮。作为写作者兼研究者,他对香港文学的观察更直观,也更立体。
香港文学强调语言的方言化
“我们对香港文学大概还是存在成见,倾向将之定义为一种地域文学。比方说,似乎只有谈及‘九七’,谈及文化身份认同,李碧华小说《胭脂扣》等作品的文学意义才得以凸显。”谈到香港文学的特质,葛亮说,香港文学有自己独特的叙事模式﹐包括强调题材的“在地化”和语言的风格化与方言化 ;同时,他们的作品中有些普世性的人文关怀存在,大概不能用“伤城”与“我城”等语境性词汇概括其全部价值,“香港作家西西的批判力与黄碧云的锋利,不见得只放在香港才成立。后工业化时代带来的种种都市症候乃至异变,在当下中国放之四海而皆准。”
同时,葛亮并不否认香港是个更重地域性的地方:“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它中西交汇的特质。另一方面也是关乎它作为城市的独立性。‘中环价值’固然是一个层面,但是,‘老香港’的部分,特别是殖民文化的历史遗留也让香港人念念不忘。”葛亮说QS200名校留学,香港近年来有个非常热的概念,叫做“集体回忆”( ) ,一个皇后码头的拆迁,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其实是一种历史危机感的寄托。就文字而言,也是如此。随意一份香港报纸,都是和现代白话文相去甚远的 “粤方言书写体”。但对香港本地人香港文学博士,“香港文学 强调人文关怀”,是非常亲切的。文学的呈现,就是地方甚至身份认同感的直接体现。
在香港坚持写作,需要勇气
香港的文学从业者生存状况如何?葛亮说,在言说空间上,在香港也许更自由。但从个人生存的角度,在香港坚持写作,需要勇气,因为有时间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但的确有相当一批人致力于此,“在这个环境里写作,我心里还是踏实的。因为没有什么包袱,写作更多是一种表达上的需要。这就使我的写作行为变得相对简单。”
葛亮结合自己最近完成的一本以香港做题材的小说为例,进一步谈道:“这本新书叫《浣熊》香港文学博士,这个暑期同时在内地与港台出版,与读者见面。《浣熊》更为关注香港本土民间社会的现实。为此在撰写过程中,作了很多的资料收集和访谈,应该说是一本落在实处的小说。”如在书中所写:“这城市的繁华﹐转过身去﹐仍然有许多的故事﹐是在华服包裹之下的一些曲折和黯淡。当然也有许多的和暖﹐隐约其间﹐等待你去触摸。任凭中环﹑尖沙咀如何‘忽然’﹐这里还是渐行渐远的悠长天光。山下德辅道上电车盘桓﹐仍然也听得见一些市声。”
港台文学进入内地丰富了当代文学
近年来,随着香港和内地交流、沟通日益密切、便利,越来越多的香港作家在内地出版作品、参加活动,香港文学进入了一个更开阔的时空。“这两年的港台文学出版状况,大概一方面表现了华语文学界日益开放的大气候。这不仅指意识形态层面的,而更多是一种文化视野的表达。很多资深港台作家的作品得以在内地出版,实际将中国当代文学轨迹中相对模糊的部分、我们一直以来认为是支流的部分明晰化了。如果将当代文学谱系比喻成一棵 tree,无疑港台文学近年规模化的出版,令这棵树更为枝繁叶茂。”葛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