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长 解亭
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部主任
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副主任
副所长刘伟
生物化学博士,研究员,北京大学硕导、博导,广东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深圳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深圳市医学会基础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孔雀计划B类人才,福田I类英才。
简介
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生物医学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9月25日。该研究所是由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与深圳市政府三方机构在长期寻求交叉学科合作互补的过程中努力促成的QS200名校留学,由叶玉如院士出任第一任所长,张明杰院士为第二任所长,解亭教授于2021年继任至今。该研究所的成立旨在借助三方优势,基于深圳经济特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紧密联系,打造一个高层次的、创新型的、融合医疗、教学、科研、产业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现代生物医学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博士,为基础科学与医学临床应用建立扎实的合作研究平台。生物医学研究所成立至今,在医学及生命科学领域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在蛋白质结构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肿瘤学、分子免疫学和皮肤疾病转化医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与此同时,研究所为国家和深圳市培养了大批临床研究人才,推动了深圳市科研和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和提高。
生物医学研究所充分整合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双方的优势创建了一支结构合理、能力卓越的研究团队,现有5位全职教授和14位来自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世界各地的客座教授,其中博士生导师5位,硕士生导师4位。全职员工中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者计36人,占员工总人数的60.7%。拥有深圳市评定的高层次人才10人,其中海外高层次人才A类1名,B类1名,C类7名,地方级领军人才1名,后备级3名。“福田英才”I类1人,II类3人。此外,院所常年有近30余名研究生在医学中心科研教学基地学习及开展研究。
我院所成立至今,在全体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获得约9000万元人民币的研究经费,其中,完成国家级项目35项、省部级项目44项,市级项目79项,累计发表SCI论文121篇,共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8项,5项已获授权,1项获深圳市科技进步奖。尤为一提的是2013年,我所所长张明杰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成功申报国家973项目——《神经生长与信息传递重要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并获得了国家973计划的拨款,这是全国科学界对我研究所的认可与肯定。2018年8月,该项目顺利完成,并获得了“优秀”的评价。
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组织构架就是在医学中心领导和专家顾问委员会支持下的所长负责制,下设四个研究方向:蛋白质结构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肿瘤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建成三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神经结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皮肤疾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深圳市药物依赖与安全用药重点实验室。并面对全市提供两个深圳市公共服务平台:深圳市生物医学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深圳市皮肤疾病分子诊断公共服务平台。
主要公共服务
1、面向粤港澳地区共享生物医学科研实验设备
生物医学研究所建成了两个深圳市公共服务平台:生物医学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皮肤病分子诊断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可为广大科研和临床工作者提供较完备的大型科研设备,如:活细胞工作站、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QPCR仪、超速离心机等。
2、为致力于基础医学研究的医护人员提供专业帮助
生物医学研究所的公共服务平台除了对医护、科研人员提供硬件上的帮助以外,还为全市、及粤港澳地区的临床医护工作者提供软件上的支持。包括针对立项的指导和可行性分析、科研方案的制定和技术路线的设计,并参与后期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以及学术论文的撰写和投稿。
3、帮助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和推广
我所累计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8项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博士,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副主任,5项已获得授权。其中一项获得深圳市科技进步奖。其中,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异性皮炎的遗传学检测指标研究,可用于该类疾病及其预后的诊断治疗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的诊断试剂盒,已进入合作开发和中期试用阶段;针对晚期恶性肿瘤、性传播疾病进行的靶向性基因治疗研究,可延长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性传播疾病的治愈率。该项研究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针对阿尔茨默症(老年痴呆症)开展的遗传基因检测研究,可有效筛选高危病人,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在神经系统蛋白质结构方面,针对蛋白质结构变化,开发小分子化合物新药,用于神经精神疾病(如孤独症、抑郁症、老年痴呆症)的治疗,具有特异性高、副作用小的优势等。
4、承担高层次与高技术人才培养责任
院所充分利用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两所名校的教学力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教学,为社会培养高层次、高水平、高技术人才。成立以来共培养博士后18名,13名已出站,分别于美国、上海、广西、深圳等地高校任副教授;共培养研究生49名,其中31人已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累计培养技术员36人,部分人员已在深圳大学、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中医院等单位任职。
5、积极开展学术研讨与交流
院所每年均举办各类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深圳开展学术交流;每年举办各类基础医学科研培训、研讨等近10次,深圳及周边地区参加人员近2000人;牵头成立了深圳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举办华南地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年会;利用医学中心远程会议系统连接北大医学青年科技沙龙,双城同时开展学术讨论,在青年学者中反响热烈。
马云香港大学博士,喜讯 | 2023年数据科学学院获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期公布2023年度接收结果。截止目前马云香港大学博士,喜讯 | 2023年数据科学学院获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共获得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他类型项目正在评审或审批过程中):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项;资助率约36.4%,远高于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平均资助率16.03%,是平均资助率的2.27倍。
其中,学院姚建峰教授获批的“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全国仅59项,这也是我院首次获得本项目基金。我院申请的8个“面上项目”中5个获得审批,资助率高达62.5%。
1项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
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旨在支持具有国际公认学术造诣和影响力的外籍科学家,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领衔科研团队开展研究工作。
项目:Many- tests for large with to
项目PI简介:
姚建峰
巴黎萨克雷大学博士
姚建峰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以及数据科学学院统计学学科负责人。他于1990年至2000年在巴黎第一大学索邦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2000年起担任雷恩第一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正教授。他还于1989-1994年在 R&D、于2003-2004年在法国INRIA担任访问职位。2011年起在香港大学担任副教授和正教授。姚建峰教授同时也是山东大学数学学院特聘教授。
姚教授是随机矩阵理论和高维统计领域的国际领先学者。他的著作《大样本协方差矩阵和高维数据分析》(剑桥大学出版社,2015,与白志东、郑术蓉合著)是该领域的权威参考书。姚教授因其研究贡献曾多次获奖。姚教授为国际数理统计学会会士、国际统计学会会员、伯努利数理统计与概率学会科学书记和执行委员会委员。姚建峰教授担任多家著名期刊现任编委,如 of 、 : and ,曾任期刊编委。他曾获得评价:“对随机矩阵理论在高维数据分析中的推论方面做出了有影响力的贡献”。
5项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支持科学技术人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促进各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项目一:关于空间分辨转录组学的降维,自动注释,数据整合和空间解混问题的统计方法
项目PI简介:
刘瑾
爱荷华大学博士
刘瑾自2023年起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副教授。刘瑾教授于2004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分别于2007和2011年在爱荷华大学统计和精算科学系获得统计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英国G5院校留学,之后在美国耶鲁大学生物统计系任博士后(2011-2013)。在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前,刘瑾教授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流行病和生物统计系的终身助理教授(2013-2014)和新加坡国立大学Duke-NUS医学院定量医学中心的终身助理教授(2015-2022)。
刘瑾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统计遗传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其研究兴趣包括解决单细胞/空间组学的实际问题,开发考虑实际问题的孟德尔随机方法进行因果推理,以及对汇总级 GWAS 和单/多组织 eQTL 数据开发统一的TWAS方法。他的合作研究包括癌症基因组学、癌症免疫学、新陈代谢和端粒长度测量中的生物技术。
2015年以来,刘瑾教授四次获得新加坡教育部学术研究基金(AcRF Tier 2,PI),2019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专题项目基金,用于组织统计遗传学/基因组学的国际研讨会,以及2021年Duke-NUS颁发的Khoo 基金奖。
项目二:面向反电信诈骗的伪造语音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PI简介:
武执政
南洋理工大学博士
武执政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教授。在此之前,他于2015年获得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并在Meta(原)(2019-2022)、京东(2018-2019)、苹果(2016-2018)、爱丁堡大学(2014-2016)、微软亚洲研究院(2007-2009)等机构从事学术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他曾获得 2016最佳学生论文奖、2012年亚太信号与信息处理协会年度峰会最佳论文奖。武教授带领开发了语音合成开源系统,发起并组织了第一届声纹识别欺骗检测国际评测、第一届语音转换国际评测,组织了2019年语音合成国际评测( 2019)。武教授现为IEEE语音与语言处理技术委员会委员。
项目三:基于卷积同构的图级度量学习
项目PI简介:
樊继聪
香港城市大学博士
樊继聪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樊教授于2018年在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并分别于2013年和2010年在北京化工大学获得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和自动化学士学位。在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前,他是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后。他还曾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香港大学担任研究职位。
樊教授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他在矩阵/张量方法、聚类算法、异常/离群点/故障检测、深度学习和推荐系统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他的研究成果曾在多个知名学术期刊与著名国际会议上发表,如IEEE TSP/TNNLS/TII、KDD、、CVPR、ICLR和AAAI等。他是IEEE高级会员,目前担任期刊 的副编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
项目四:通信高效的无中心分布式优化算法研究
项目PI简介:
濮实
弗吉尼亚大学博士
濮实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在此之前, 曾任佛罗里达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波士顿大学博士后研究员。2012年取得北京大学工学学士学位, 2016年取得弗吉尼亚大学系统工程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布式机器学习和大规模优化算法。2017年获弗吉尼亚大学Louis T. Rader杰出毕业生荣誉称号。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 、IEEE on 、SIAM on and 、 等运筹优化和控制领域的权威期刊发表10余篇论文,其中一篇代表作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深圳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优秀青年基础研究)等。入选2021年度广东省青年人才计划。2022年以来担任IEEE 会议编委。
项目五:基于可微分光线追踪的端到端折衍射复杂透镜混合设计
项目PI简介:
孙启霖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博士
孙启霖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1992年生,九三学社社员,点昀技术创始人。他曾获得2022年度深圳市人工智能奖、春申金字塔杰出人才。研究领域集中于端到端计算成像相机设计、计算成像、光学、SPAD阵列成像、水下成像与散射介质激光雷达,博士期间发表多篇一作ACM TOG,S , Aisa, CVPR(oral)等并长期担任审稿人。担任CAAI青工委委员、3DV专委、智能无人系统建模与仿真专委、GAMES执行委员、FOE青年编委等。所创办的点昀技术致力于打造端到端计算光学平台,提供成像一体化解决方案。主持量产了面向实时三维重建的高速、高精度车规、工业级RGBD相机(软时钟多机对齐),实现了小面积低功耗全并行异构4KRAW域BM3D视频与超低延时ISP。
6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青年基金项目支持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特别注重培养青年科学技术人员独立主持科研项目、进行创新研究的能力。
项目一:基于深度学习的标量场生成和压缩算法研究
项目PI简介:
韩俊
圣母大学博士
韩俊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他博士毕业于美国圣母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在此之前,他分别于2014年和2017年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软件工程学士学位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他的研究方向是可视化、用户界面和交互、人机交互和深度学习。目前,他的研究兴趣在于如何应用深度学习技术来增强可视化过程以及开发智能界面来帮助用户更好地与计算机交互。
韩教授已在可视化领域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文章20多篇,其中包括在可视化顶级期刊IEEE TVCG上发表文章6篇,在可视化领域三大会议 (IEEE VIS、、 ) 上发表长文6篇。他受邀担任IEEE VIS短文2021和2022程序委员会委员。
项目二:数据驱动的可信多能互补“车-站-网”一体化系统研究
项目PI简介:
李彤欣
加州理工学院博士
李彤欣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的助理教授。他于2022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计算机与数学科学博士学位。在此之前,他于香港中文大学取得数学与信息工程双学位及哲学硕士学位。
李彤欣教授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机器学习、控制、以及优化等交叉学科以及在电力系统与可持续低碳清洁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兴趣包括探索研发可信人工智能从而改进智能电网的可持续性、鲁棒性、可拓展性、隐私安全以及可适应性。李彤欣教授多次获邀参加国际会议报告马云香港大学博士,在国际顶尖期刊与会议发表文章。李彤欣教授在产研结合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他曾两次在亚马逊云计算安全组担任实习应用科学家。他曾参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帕萨迪纳市水电局以及加州理工学院能源设施中心合作的多个电力系统优化设计项目。他参与的智能电网项目曾获可持续发展中心2021影响力资助奖。
项目三:基于异构计算的大规模图数据的子图分解算法研究
项目PI简介:
马晨昊
香港大学博士
马晨昊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此前,他曾于香港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他于2017年获得山东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21年获得香港大学博士学位。他曾于2019年作为访问学者在新南威尔士大学学习。他已在数据库和数据挖掘领域发表论文 10余篇,其中大部分发表在顶级会议和期刊(例如、PVLDB 和 TODS)。其中一项代表性研究成果的论文被评为 2020会议的最佳论文之一(~4/458),并荣获2021 ACM Award。他曾担任多个顶级期刊(如 TKDE 和 VLDBJ)的审稿人。
项目四:高精度SPAD阵列三维成像系统优化:二级直方图统计策略与误差矫正
项目PI简介:
孙启霖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博士
孙启霖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1992年生,九三学社社员,点昀技术创始人。他曾获得2022年度深圳市人工智能奖、春申金字塔杰出人才。研究领域集中于端到端计算成像相机设计、计算成像、光学、SPAD阵列成像、水下成像与散射介质激光雷达,博士期间发表多篇一作ACM TOG,S , Aisa, CVPR(oral)等并长期担任审稿人。担任CAAI青工委委员、3DV专委、智能无人系统建模与仿真专委、GAMES执行委员、FOE青年编委等。所创办的点昀技术致力于打造端到端计算光学平台,提供成像一体化解决方案。主持量产了面向实时三维重建的高速、高精度车规、工业级RGBD相机(软时钟多机对齐),实现了小面积低功耗全并行异构4KRAW域BM3D视频与超低延时ISP。
项目五:非独立,非平稳,异方差随机场的统计学推断
项目PI简介:
张云翼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博士
张云翼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此前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他曾在一些统计学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如 of 。他曾任 of Time 杂志审稿人。
项目六:信息不确定下的分布鲁棒价格机制研究
项目PI简介:
王震
上海财经大学博士
王震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王子卓教授的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分布鲁棒优化、机制设计和收益管理。在 Naval 和 SIAM on and 等期刊发表论文。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等多个基金项目。担任 and 等期刊匿名审稿人。近年来参与了中石油沿海炼厂原油调度、宝武钢铁钢材切割等多个运筹优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