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香港博士

香港护理学博士申请,广东护理:书写新时代高质量答卷

彼时,在接收多批广东医护赴港交流后,香港医管局首次选派45人的交流团队北上,分别到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等湾区内地城市的三甲医院交流,其中有26名护理人员。

2024年1月,“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首次实现双向交流。

彼时,在接收多批广东医护赴港交流后,香港医管局首次选派45人的交流团队北上,分别到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等湾区内地城市的三甲医院交流,其中有26名护理人员。

虽然交流时间只有3~12天不等,但反馈良好。在港方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3位医护人员分享了交流感受,其中护理人员代表——将军澳医院护理总经理郭慧敏表示,对内地患者追踪系统、智能化诊区导航系统,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印象深刻,“希望未来加深两地医护人才培训领域的交流。”

类似的话语,香港护理专科学院院长车锡英教授也说过。去年的护士节,她还公开表示:“广东有很多地方做得比香港好,建议找出一些优秀的示范点,让香港的护士也过来交流学习。”

香港护理服务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广东每年都会组织护理骨干赴港学习。如今,双方的交流从单方面的取经走进相互借鉴、融合发展的阶段,背后离不开广东省卫生健康系统和45.1万护理人员的不懈努力——近年来,广东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充分发挥护理队伍在护佑人民健康、推进健康广东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推进护理工作迈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护理工作的广东打法

广东护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并不只是一句口号。2024年3月22日举行的全省护理工作大会拿出了一组数字:

—— 护士队伍持续壮大,截至2022年底,全省注册护士数达42.1万人,较2012年增加22.1万,增幅达110%。其中2012到2021年间,全省护士数量平均增长8.1%,刚好超过全国护士队伍总量8%的平均增幅。2023年,又有大约3万年轻的护理人员加入这支队伍。

—— 2022年,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32人,较2012年增加83%;医护比也由2012年的1:1增加到1:1.26。作为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总体数量仍需进一步提升,区域间护士队伍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仍待进一步解决。但情况正在逐步改善,2023年,广东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已增加至3.55人。

—— 学历构成、职称构成持续优化,2023年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30.1%,中级及以上职称占比达21.6%;专科护士队伍逐渐壮大,专科护理也得到蓬勃发展。

当然,要想通过护理服务的“小切口”,推动看病就医的“大民生”,依靠的不仅仅是护士数量,还要看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为此,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在加强护士注册管理和岗位管理的同时,根据《“十四五”时期护理事业发展规划》和《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方案》,建设护理专科基地,举办继续教育学习班,对新入职护士、专科护士和护理管理者等,分层次、多渠道、多途径培训、培养,不断提升一线护理人员能力素质。

以专科护士为例,截至2023年,仅广州就培养了超过2300名专科护士,涉及静脉治疗护理、伤口造口失禁护理、管道护理、社区护理、妇产科护理、急诊护理、儿科护理、糖尿病护理、骨科护理、老年护理等需求较大的专科。

2023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管理、静脉治疗、伤口造口失禁、急诊急救、重症等10个专科护理获中华护理学会授予国家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数量居全省之首。护理部主任徐朝艳介绍,在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该院护理部积极推动专科护理发展,不断建立健全基地带教培训机制,完善专科基地设施,改进专科护理教学模式,提升专科护理临床实践质量,医院140位护理专家还联袂打造了“妙手仁心”系列护理科普宣传,帮助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而广州和珠海等7个地市在开展老年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期间,持续加强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培训。

“2023年1月和11月,我委组织开展全省护理管理培训,线上线下累计2万余人参与学习。”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处相关负责人举例说。据统计,2023年全省新入职护士培训占比高达99.09%,护理管理人员培训达95.75%,老年、儿科、重症监护、传染病、急诊急救等紧缺专业护士培训比例也稳步提升。

▲2019年广东省“综合病例站点式”护理技能大赛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护理培训同样早早“放眼看世界”,与英国多所大学合作,累计培养中英合作项目护理硕士100余名。同时借助毗邻香港、澳门的地域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优势,不断深化粤港澳护理领域交流。

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张俊峰就是获益者之一。2018年,她通过重重考核,加入第4期中英合作护理硕士培训项目,远赴现代护理教育发源地的英国,攻读伯明翰城市大学护理学硕士,一年后成为彼时东莞2.8万名护士中仅有的7名全日制护理硕士之一。

“在英国学习深造,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思维方式、看问题方式的改变。”她说,因为觉得一些问题和理论还没真正弄懂,2021年又考入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我还是想回到临床,将自己所学,结合科学证据,用于护理实践,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护理工作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管理工作的重点,护理队伍是医疗卫生战线的重要力量,对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省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说,随着护理工作逐渐向专业化发展,护理质量控制也越来越重要。

为此,广东省成立护理质控中心,不仅指导全省21个地市全部成立市级护理质控中心,并延伸至25个县(区),还组建了专家库,定期组织开展护理质量评估和现场调研,对各地市质控中心进行现场巡回培训,推动全省护理质量管理同质化、规范化。

当前,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业务推陈出新,如何确保考核和规范护理质量?广东胸有成竹:探索形成了系统化的技术规范,《护理管理工作规范》《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广东省专科护士认证与评价标准》等工具书,诠释了广东护理品牌的价值理念、精神形象和文化符号,明确了广东护理工作的发展机制和管理制度,推动广东护理管理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2024年3月1日,《护理管理工作规范(第五版)》发布,立刻火爆全行业。

近来,粤港澳三地共同制定《老年居家护理服务规范》,为湾区老年居家护理服务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也是规范并提升护理服务内涵的主动作为。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广东省中医护理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香港护理学博士申请,广东省中医院在推动中医临床护理的规范化、同质化发展方面也作了不少贡献。

2023年6月26日,第一届珠江护理论坛在广州开幕。在16个省(市、自治区)500多名学员的见证下,《广东省中医护理质量控制指标(试行)》《广东省中医护理安全管理十大目标(试行)》正式发布。

这是“三年磨一剑”的成果,填补了广东中医护理质控标准的空白。“在临床,中医护理运用越发广泛,如果规范标准跟不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广东省中医护理质量指标可以更加科学、客观地对中医护理进行评价,提供可参考的医疗数据。”广东省中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魏琳说。

如今,广东的护士角色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专科护士,还有研究护士、教育护士、住院总护士、个案管理师、公共卫生护士等,并且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设了护理门诊,让专科护理与延续性护理紧密结合,拓宽充分体现护理工作价值的新路径。

以省中医院为例美国top30名校留学,护理门诊还细分出导管门诊、伤口护理门诊、腹透门诊、中医特色门诊等,针对患者需求提供精细化服务。骨科康复护理门诊主任护师陈少华2017年开始出门诊,她将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护理念融入康复护理,帮助患者解决身体疼痛,还充当心理治疗师,从饮食到锻炼,对患者耐心指导。“看到她就等于见到阳光。”患者赞不绝口。

付出总会被看到。广东护理工作者不仅备受患者好评,还有不少人得到嘉奖。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学科带头人成守珍荣获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还有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护理部主任于红静、深圳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罗伟香先后获评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称号,等等。

“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护士队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省护理学会理事长成守珍说,学会将加大力度培养有温度和有深度的护理人,以护理学科建设推动护理高质量发展,以护理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

▲成守珍获得南丁格尔奖章后接受媒体采访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对此,省卫生健康委颇有心得。“我委联合省总工会、省人社厅等部门多次举办护理技能竞赛,优秀选手同时授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技术能手等荣誉,不断激发护士工作热情。深圳、茂名和揭阳等也颁发了市级劳动奖章。”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处相关负责人说,护理技能竞赛、护理行动优秀案例征集和广东好护士评选等活动,都充分激发了广大护士的工作热情,激励临床护理持续创新、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点燃护理发展新引擎

2023年1月,“创青春”首届全国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创新大赛获奖名单发布。在临床护理分赛道中,广东表现不俗,共斩获15个大奖:中山市人民医院“磁控可分离防拔管接头”等4个项目获得银奖,广东省人民医院“静脉输液护理用具创新项目”等11个项目获得铜奖。

创新是促进护理专业发展和护士成长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广东不遗余力搭建护理领域的创新展示、孵化和转化平台。自2012年起,省级层面连续12年举办护理用具创新大赛,累计有800多家单位参赛,产出了4000多个创新项目,同时开展各类创新培训班,持续增强护理队伍的护理科学研究能力及创新意识。

“2019年,我参加了省护理学会举办的创新学习班,班上的优秀作品、授课老师的创新经历分享等,有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副主任护师吴小珍笑着说,在此之前,她有过创新尝试,但在应用上却时常深深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通过这次学习,她对创新思维、专利申请和转化有了新的认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何况是优秀思想的碰撞?此后,吴小珍的创新成果也持续产出,至今已获得20余项授权专利,其中10余项都是第一发明人,还屡次在国际护理创新大赛、省护理用具创新大赛等国家、省市级比赛中斩获佳绩。2022年,她的“一种医用弯盘的设计和应用”专利技术成功转化,实现了0到1的突破。

将一纸专利证书变成产品,推向市场,造福更多的患者,过程并不容易。为了加快护理创新成果转化,2023年5月12日,全国首家以南丁格尔命名的护理研究院——广东省岭南南丁格尔护理研究院成立,并在同年9月30日组建首批护理专家团队。2024年3月,该护理研究院首个科技服务站在佛山市中医院揭牌,一个月后,第二个科技服务站落户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我们将深入开展护理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促进护理创新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以技术赋能加快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解决护理人员在成果转化上的堵点问题。”研究院院长成守珍描述愿景。

随着越来越多的护理创新应用到临床上,患者也享受到了更优质、更高效、更安全的护理服务。例如,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一区腹透中心护士发明一次性闭合式膀胱加压冲洗连接器,避免了开放式膀胱冲洗时容易出现的感染问题,提高护理操作安全性和患者舒适度;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护士团队创新发明防咬舌保护装置,有效降低了精神疾病患者咬舌发生率,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广东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护理服务模式。“我们持续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探索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新做法,已实现医疗机构98%以上病区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84.17%的病区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早在2021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就成立了生命健康叙事分享中心和叙事医学协会,强调科学与情感的碰撞,让医疗和护理更有温度,擦亮新时代的医学人文精神。持续耕耘下,工作成果逐渐凸显,2023年11月,该院举办了广东省护理服务发展与改革创新暨生命健康叙事护理培训班;护理部主任宋慧娟还多次到深圳等地授课分享人文关怀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让优秀探索经验飞入更多的医疗机构,更好地践行护理专业的关怀本质和核心。

各地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持续优化创新。如,佛山落实公立医院“实施患者体验提升行动”,推进人文关怀病房建设,每年增加创建1~2个人文关怀病房,探索叙事护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珠海以赛促进,连续举办五届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擂台赛,总结推广一批优秀护理服务创新案例,如“全院一张床”、精标护理、安宁疗护、智慧病房、护理MDT等,大幅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

为适应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快速发展需要,深圳还以立法的形式,为专科护士开放部分处方权。2023年6月,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打破护士只能执行医嘱的旧传统,在国内首次对专科护士赋予开具检查单、治疗单、外用类药品等处方权,为专科护士队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9月7日,深圳又印发《专科护士培训和管理办法》,对专科护士培训、考核及执业规范等明确操作细则。

看到新闻后,深圳市民阿华扬起了笑容。因长期工作劳累,她患有严重肩周炎,几乎每周都要到附近医院接受针灸、推拿等治疗。每一次,她都要先抢号,找医生开处方单,再到护理门诊挂号排队,来回折腾,也浪费时间。为此,她苦恼不已,也十分期待改变。

“在医生人力资源不足的背景下,给专科护士开放部分处方权,有助于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也能增强护士的职业认同感,拓展护士的职业范畴。”深圳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罗伟香说,作为试点医院,该院有近500名专科护士,已经开设了21个专科护理门诊,在护士处方权开放后,有望发挥更大的效用。

除此之外,广东还持续优化护理资源布局,推动优质护理资源下沉。

前文提及到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工作方案,都将“提高基层护理服务能力”作为重点工作,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护理专科联盟、专家联合团队,下沉或输出管理、培训、技术,以及以网格化布局的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为载体,发挥大型医疗机构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和带动作用,建立专科护理联合团队,开展“一对一”传帮带、人员培训、远程护理会诊等。

事实上,广东护理领域的强基层之战多年前就已打响,并以加强基层护理人才培养、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为关键举措,打造了多个品牌活动。

2017年12月,广东启动县级人民医院护理能力建设“三羊计划”,通过对“牧羊人”“领头羊”“羊群”进行管理与业务能力培训及实践指导,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护理管理、临床、教学和科研水平。

“‘牧羊人’即护理管理者,‘领头羊’即护理专科骨干,‘羊群’即临床护士。”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此方案下,广东通过医联体建设、对口支援、远程培训、在岗培训等方式,提升基层护理服务能力。

同时,在省卫生健康委的大力支持下,由省护理学会牵头,“三羊计划”的品牌项目“岭南护理快车”也在2017年末开启,通过线上线下联合培训,将护理质量管理、优质护理服务、专科护理等知识技能送达基层。

7年来,“岭南护理快车”抵达过经济活跃的珠三角地区,也开进了粤东西北偏远县城。据成守珍介绍,仅2023年,快车就驶进了东莞、汕头、茂名、阳江等4个地市,辐射180家医疗机构,培养了70位“牧羊人”、339位“领头羊”、603位“羊群”。

与此同时,省护理学会的244个专业委员会也充分发力,积极到各地市开展专题讲座,对疑难案例进行护理会诊,组织沙龙、工作坊、参观学习建立协作网络、搭建沟通交流信息平台,推动护理专科能力规范化、同质化。

▲2023年9月,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和市总工会联合主办,市护理学会承办“东莞市护理岗位感染防控知识暨强化个人防护技能竞赛”

而今,人才培养工作仍在进一步强化。省护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还强调加强护士培养培训,要求建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护士培训制度,并以专栏形式推动护士服务能力培训行动,在10项监测评估指标中,有3项直指人才培训,包括护理管理人员、新入职护士、相关紧缺护理专业护士等。

健康老龄化的广东护理探索

跑出发展加速度的同时,广东护理也紧盯时代所需、群众所盼。

虽然连续6年出生人口居全国之首,但这里依然面临巨大的老龄化压力。据广东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透露,截至2022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1621万人,占户籍总人口16.1%;预计到2025年,户籍人口老龄化系数将突破17%;到2030年将突破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中国式养老的“9073”模式要顺利落地,多元化、多层次的老年健康服务供给必不可少,而高质量护理服务是其重要一环。

作为“互联网+护理服务”、老年医疗护理服务、康复医疗服务的全国首批试点省,面对这一热点议题,广东重点发展老年、康复、居家等领域护理工作,交出的答卷可圈可点:全省融合创新加快老年医疗护理服务、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走进千家万户等探索经验获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广。

2021年3月末,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印发《广东省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护理服务的工作方案》,对老年护理服务相关制度、标准和规范基本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等作出要求,并特别强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积极为有需求的老年患者,特别是失能老人提供护理服务。

2021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试点,有着良好前期基础的广东又一次饮下“头啖汤”。次年3月,《广东省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印发,在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湛江等7个地市遴选试点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老年医疗护理科。

在这一过程中,广东还大力推动学科内涵建设,从老年慢病、老年衰弱、老年认知障碍等15个方向促进老年护理学科纵横发展;加快建设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发展中医特色的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健康管理能力建设等。截至2023年12月,全省共有护理院(护理中心)44家、护理站161家。

目前,全省累计培养医疗护理员53742人,培训老年护理专业护士31331人;省护理学会老年护理专委会每年举办老年专科护士、老年护理新进展、老年睡眠障碍中医特色护理培训班等各级各类学习班,全年累计上万余人参加。

如今,在“十四五”规划中,老年护理专业护士培训被进一步列入护士服务能力培训行动的重要内容,老年医疗护理提升行动也进入专栏计划。

破解老人照护困境,“互联网+护理”是一条新赛道,而广东也早已布局——早在2019年3月27日,广东即成为“互联网+护理服务”6个试点省(市)之一。随后,省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试点方案,择定大湾区内地9个城市为试点市,确定了老年护理、慢病管理等第一批43个服务项目。

广东省人民医院在学科建设规划中,将服务老年健康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围绕“敬老、安宁”做文章,还针对高龄老年患者不同阶段的病情状态,打造以安宁疗护为特色、老年医学为依托的临床医疗体系,在“互联网+护理服务”中,又成为全省首批试点单位,开展在线护理咨询、护理上门服务等,满足行动不便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越秀区97岁高龄的王爷爷因为长期便秘,隔一阵就要家人带着去医院灌肠。“互联网+护理服务”上线后,省人民医院的护士到家里为老人实施腹部按摩,并指导家人按摩手法及生活饮食注意事项等,解除了一家人的“老大难”。

类似的剧情也在其他医院广泛上演。92岁的林婆婆大面积脑梗塞、持续性心房颤动,还有高血压和瓣膜退行性变,反应迟钝和言语不清,以前是医院的常客。有了“互联网+护理服务”,一年多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护士9次上门为她更换胃管和指导居家鼻饲,悉心护理下,老人没有出现感染和压疮,没有再次入院治疗……

在上门服务之外,各地还积极探索新做法,如中山通过“健康中山”APP实现人员培训、机构入驻、患者下单、机构接单、费用结算到服务评价等全流程高效规范处理,东莞和佛山建立应急处置预案和诚信机制,广州市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等。

2021年6月,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并继续将失能、失智、术后或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作为优先服务对象。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有243家试点医疗机构,从业护士达1.7万人,累计服务数十万人次。

▲带着患者做手工绳,锻炼手部精细动作

在同一时间段,康复护理服务也加速前行。

2022年元旦,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省发改委等7部门发文启动试点,中山一院康复医学科与省内40多家单位签订医联体协议,构建上下联动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深圳各大医院通过“互联网+”,将康复服务延伸至家庭;东莞将康复医学科等纳入市重点(特色)专科项目,评出市级重点(特色)专科20个……

在推进老年医疗护理和康复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中医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曾开创全省公立医院和民营企业合办养老服务机构先河,启发了全国医养结合探索的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不仅打造了全省最大的康复专科,还整合多学科资源在白云院区建设老年医疗中心。

“护理团队以‘党建+’为抓手,将主题党日活动与服务老年健康紧密结合,经常会进老年公寓、进社区开展主动健康宣教,分享居家护理常用小技巧。” 省第二中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白云院区综合党支部书记吴玉玲说,团队还主动研究让中医护理在老年康复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如针对脑卒中常见后遗症,用刮痧防治连续打嗝,做口舌操改善吞咽障碍等。

为解决老年护理难题,护士们还纷纷化身发明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特需一区护士黄思思和团队设计了一款可以根据身高和体型调节的安全背心,给以轮椅出行的老人加了一道保险锁;佛山市中医院骨七科护士长杜雪莲带领团队发明了一款骨盆固定牵引带,成功解决骨盆和下肢骨折患者护理的系列难题……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

2024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全国护理工作会议,明确下一步护理工作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护理工作得到更高规格的强调。

3月19日,教育部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和专业布局情况香港护理学博士申请,广东护理:书写新时代高质量答卷,护理学、助产学和资源勘察等被纳入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名单,护理专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

3月22日,2024年全省护理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汪洪滨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全面落实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以及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要求,把加强护士队伍建设、优化护理服务作为重点工作来推动,逐步健全护理服务体系评价指标,优化编制和人事管理,推动护士薪酬待遇、职称评聘、护理服务价格等制度改革,促进护理服务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奋力谱写广东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4月末,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5·12护士节相关工作的通知》,确定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发展护士队伍,优化护理服务”。

国家有崭新调整,省里有明确方向,护理事业和护理人也在昂首阔步,奔赴更加大有作为的未来。

策划|李楠楠 宋炳军

统筹|宋炳军 岳超群

特别鸣谢|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处

主笔|宋炳军

记者|岳超群曾剑萍

编辑|叶溱 梁沐 苏海宁 责编|张秀丽

通讯员|胡小琴谢飞李沁芳

护理博士香港申请,2022年学院知识交流奖

香港大学於2011年设立了「学院知识交流奖」护理博士香港申请,由各学院选出对知识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教员护理博士香港申请,2022年学院知识交流奖,表扬他们对工商界或社会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或文化影响。

各学院收到提名后QS200名校留学,由其学院知识交流奖专责遴选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席,成员包括学院在知识交流工作组的代表,知识交流办公室总监或其代表,及一位校外人士。

遴选准则包括知识交流项目与港大的卓越科研或教学的连系;该项目让有关界别有效地参与;及令社区、工商界或合作伙伴明显受惠。

2022年「学院知识交流奖」的得奖名单如下:

建筑学院:

曾庆豪先生(建筑学系)及其团队– 教授及 Waugh博士(人文学院[音乐系])

获奖项目:「筑声:密度为强度」

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港大经管学院):

何国俊博士(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

获奖项目:「中国『与污染宣战』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牙医学院:

黄慧儿博士及其团队–朱振雄教授、杨冬悦博士、杨光俊博士、殷笑雪博士、余逸如博士、林宇恒博士及梁超敏博士(牙医学院)

获奖项目:「与一个非政府组织一起促进香港的非住院长者的口腔健康」

教育学院:

黄家伟博士(教育学院)

获奖项目:「『编』、『社』人生计划:建构多样化的香港中学编程教育及学习社群」

工程学院:

崔鹤鸣博士(计算机科学系)

获奖项目:「UTEE:基於可信执行环境的高安全、高性能、高平台兼容的分布式大数据计算系统」

法律学院:

张善喻教授(法律学系)及其团队– 高志明教授及郑振刚教授(计算机科学系) ;张达明先生及张文杰先生(法律学系) ;陈伟汉博士(法律专业学系)

获奖项目:「港大人工智能律师:贩毒罪量刑估算程式」

李嘉诚医学院:

王文炳博士(护理学院)及其团队 – 林大庆教授及何世贤博士(公共衞生学院) ;张懿德博士、陆子璡博士及伍永达博士(护理学院)

获奖项目:「保护我们的下一代,远离烟草及尼古丁成瘾」

理学院:

林国辉博士(统计及精算学系)

获奖项目:「香港长者标准化家居护理评估工具的统计基础」

社会科学学院:

叶兆辉教授(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及其团队 –何天虹教授(行为健康教研中心) ;谢树基教授(学生发展及资源中心) ; 先生、张凤仪女士及陈韵伃博士(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 ;谢家德博士(香港大学运动中心)

获奖项目:「 – 21天心灵之旅/14天心灵之旅」

在此衷心祝贺各位得奖者,并感谢所有对知识交流作出贡献的教职员。

副校长(研究)

署理知识交流办公室总监

申作军教授

香港护理学的博士,湖南省肿瘤医院

介绍:

湖南省肿瘤医院护理团队,秉承“患者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的护理服务理念,一贯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身体、心理、社会、文化需求”为宗旨,始终朝着以“最佳技能、最优服务,使患者获得最佳生活质量”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着,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护理文化的精髓,历经四十多年锤炼,已构建了精细化护理服务文化体系,打造出“身、心、社、精”四位一体的肿瘤专科护理品牌。

2010年我院护理专科被评为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1年成为全国23家护士岗位管理试点医院之一和卫生部县级护理骨干护士培训基地,在医疗质量万里行护理质量检查中取得了全国第一的好成绩,且被评为湖南省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先进单位;2012年全国优质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名列全国第三、湖南省第一;2014年1月医院获得JCI认证金牌;在践行优质护理服务中,因成绩优异,多次受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2016年获“全国优质护理服务表现突出医院”,2017年再次获得“全国优质护理服务表现突出医院”;2018年护理专科通过国家重点专科验收;2018年至2019年连续两年获全省护理岗位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和个人一、二等奖;2020年及2021年连续两年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护理零突破,在2020年度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学科榜』上我院护理学科科技量值排行60名,科研能力排名全国肿瘤医院第5位;2021年荣获“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医院”及“全省优质护理服务表现突出医院”,护理部李旭英主任荣获“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先进个人”及中华护理学会“2021年杰出护理工作者”称号。

我院施行“身、心、社、精”四位一体全人护理模式,“临床-教学-科研”全面整合英国G5院校留学,构建了包括安宁疗护、血管通道、造口伤口、心理心灵、淋巴水肿等十四个专科的肿瘤专科护理体系。设立了伤口造口失禁护理中心、血管通道中心、淋巴水肿康复中心、心理心灵护理室等特色专科护理门诊。在全国率先开设安宁疗护病房,并成立了湖南省伤口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湖南国际造口治疗师培训学校、湖南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培训学校、湖南省血管通道技术培训中心、湖南省肿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湖南省静疗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湖南省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湖南省麻醉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湖南省安宁疗护技术培训与指导基地,以及手术室专科、介入专科、重症监护专科、妇科专科实践基地平台,培养的学员遍布全国30个省份及湖南省各地。2020年我院获批了中华护理学会肿瘤护理专科、静脉治疗专科、麻醉护理专科、安宁疗护专科、造口伤口失禁专科5个京外专科护士临床实践基地,2020-2021年5个京外专科护士实践基地共接收107个中华护理学会专科护士的临床实践。2021年,成为湖南省首个血管通路卓越中心、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的肠内营养护理小组、湖南省安宁疗护远程多学科协同联盟主席单位,以及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中医伤口康复循证护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我院护理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入院-住院-出院-出院后”为落脚点,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无缝隙、个性化的全人-全程-全心的“三全”护理,使患者身体有呵护、心理有慰藉、社会有支持、精神有依托。全院开展精细化护理服务,从环境布局、人文关怀、志愿服务、健康教育、检查导航和入院、出院和延续护理到护士的礼仪规范、言行标准、病情观察、交接班,以及质量持续改进等方面,细化护理服务的内涵。推行“医护一体化”的诊疗模式,实施医护同组诊疗和护理患者。伤口造口失禁护理中心、血管通道中心、淋巴水肿康复中心专科护理门诊,为患者提供专业、系统的专科护理服务;心理心灵关怀中心、患者健康教育资源中心、肿瘤个案管理中心和伤口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个案管理;疼痛病房和宁养院,为晚期癌症患者实施安宁照护和志愿服务;并拥有日间治疗病房,为肿瘤患者开展日间照护。创新“医院-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服务模式,运用微信、爱生随访系统和延续护理平台,通过个案追踪管理、预约诊疗、出院随访等方式为出院患者提供多样化的延续护理服务。创办湖南省造口人之家、湘江粉红丝带乳腺康复之家十余年,定期举办活动,参加成员达5000余人次;成立粉红丝带关爱基金,为贫困乳腺癌患者募集款项。通过帮扶县级医院骨干护士队伍建设,适宜技术推广,护理专家走基层,“结对子”精准帮扶等形式,对48家县级医院1000余名护士进行免费同质化培训,使受援医院实现了“三个一”,即创建一个品牌科室,推出一个专科基地,培养一支优秀护理管理队伍。

医院为中南大学、南华大学及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本科、硕士、博士生培养基地,现有博导1人、硕导11人,共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其中1名为外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140名(其中11名为外籍硕士研究生)。医院护理在国际舞台上也拥有一席之地,我院护理专家担任国际肿瘤护理学会理事兼宣传部长、亚洲肿瘤护理学会执行秘书、亚洲肿瘤护理杂志编委;医院与美国耶鲁大学护理学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护理部、英国淋巴水肿训练学院(LTA)、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等专家团队建立了合作关系并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已培养国际硕士研究生8人,每年积极组织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共建学术合作交流的“一带一路”。在国内,我院为中华护理学会理事单位、中华护理学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护理副主委单位、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并在其它国家级学术组织内任职20余项。在省内,湖南省护理学会肿瘤护理专委会、静脉治疗专委会、造口伤口失禁护理专委会、安宁疗护专委会、淋巴水肿专委会、麻醉护理专委会及湖南省医院协会护理管理专委会和湖南省抗癌协会肿瘤护理专委会的主任委员均由我院护理专家担任。主编《血管通道护理技术》、《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理》、《安宁疗护专科护理》、《淋巴水肿康复护理》等专著36本,参编专著100余本。截止2021年,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公开发表护理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篇、CSCD论文58篇、核心期刊论文133篇。中标科研课题128项,其中国自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07项、市级课题6项、其他13项;获得国家级引智项目及省级引智项目10余项。获得130项国家级专利,其中发明型专利16项。开展护理新技术20多项。主持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1项、参与团体标准起草3项香港护理学的博士,参与编写国家级专科指南、共识共5项。护理学科带头人谌永毅为国务院特贴专家、湖南省护理领军人才,曾获亚洲肿瘤护理突出贡献奖、全国肿瘤护理突出贡献奖。

二、护理专科介绍

(一)安宁疗护专科护理

我院为中华护理学会和湖南省护理学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湖南省安宁疗护技术培训与指导基地。于2008年成立李嘉诚宁养院,实施居家安宁医疗护理服务。2013年设立心理心灵护理室,设专职心理心灵护理师1名,兼职心理咨询师44名,每年为患者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200余次。2013年成立疼痛安宁病房,设置艺术治疗室、会客室、谈心谈话室、洗浴室等独立的功能用房;建立了包括个案管理师、心理咨询师、营养治疗师、社工、义工等为主的多学科联盟;近3年我院共服务居家和住院晚期癌症患者3400余人次。

作为中华护理学会安宁疗护专科护士临床实践基地接收了68名全国学员实践;已举办3届湖南省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培训班,培养全省学员98名;每年举办湖南省安宁疗护高峰论坛和安宁疗护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培训学员逾万名,遍布全国大部分省市。

(二)静脉治疗护理专科

于2012年12月10日正式成立的湖南省首个全日制开放的血管通道中心,已成为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湖南省静脉输液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专科护士京外实践基地、湖南省静疗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及湖南省血管通道技术培训中心。中心设立置管室、维护室,配备C型臂X线机、血管彩色B超仪等专科设备设施,由3名获得PICC资质培训合格证书并有多年PICC置管及维护经验的静疗专科护士坐诊,周一至周五全天开放,年门诊接待量近9000人次。

中心成立后,秉承“用心做专科,用情做服务”的工作理念,健全规章制度,建立质控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发展静疗专科小组,改革输液理念,变革穿刺工具及技术,开展循证科研,促进临床实践转化,为院内的肿瘤患者成功建立并安全守护每一条静脉治疗的“生命通道”,并及时解决院外患者静脉通道的难题。专科培训快速带动了湖南省静疗专科技术的发展。截止2021年我院已成功举办25届PICC资质培训班,为全国培养1100余名PICC资质护士;举办安全输液新概念培训班13期及血管通道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2期,推广安全输液理念及血管通道技术。我院的血管通道理念、技术、科研均与国际接轨,相关成果在新加坡、韩国、台湾等地国际会议上汇报。先后成功申报省级课题7项,科普专项1项,市厅级项目8项。获得医学科技二等奖2项,发表相关论文91篇,其中SCI4篇,CSCD及核心期刊46篇。实用新型专利17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与多本静疗相关专著编写,其中主编4部,副主编2部。

(三)造口伤口失禁护理专科

我院造口伤口失禁护理专科成立于2005年10月,是省内第一家集临床、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的专科护理中心,现由4名全职国际造口治疗师(ET)全天开诊,3名兼职ET及3名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负责病区专科护理指导,有小组成员42名。

2009年成功申办国内第六所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WCET)认证的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每年邀请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香港、广州等地专家前来讲学,截止2021年完成11期ETNEP(国际造口治疗师培训课程)培训,毕业学员300名,分布于全国各地。学员毕业后开放专科门诊64家,申报专委会11个,31人在国家级、省市级学会担任职务,撰写专著36本。2013年作为主委单位成立湖南省造口伤口失禁专业委员会,每年主办湖南省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及压疮管理新进展培训班,至今培训学员3000余名,2020年成为中华护理学会造口伤口失禁专科护士京外实践基地,打造了医院专科护理品牌。

专科于2013年开始在院内开展多学科协作的平台建设,2018年成立湖南省伤口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与肠道外科、整形外科、中心实验室、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开展临床、教学、科研、产品开发等协作,年就诊量超过一万人次,大大提高了患者伤口愈合率,减轻了患者疼痛。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搭建了学员交流平台和患者交流平台及疑难案例会诊平台,并开展了延伸服务,建立了远程会诊、网络会诊模式帮扶带教基层医院。2022年将系统开展盆底康复技术香港护理学的博士,湖南省肿瘤医院,将造福失禁患者。在科研方面,获得国家专利6项;主持科研课题12项;承办2014年第八期中国ET通讯的编辑;参编书籍14本,其中主(副)编4本,谌永毅副院长为中国造口治疗师学校教材的副主编;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6篇。

(四)肿瘤专科护理

我院作为中华护理学会肿瘤专委会委员单位、湖南省护理学会肿瘤护理专委会主委单位、中华护理学会肿瘤专科护士培训京外临床教学基地及湖南省肿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建立了肿瘤专科护士培训体系与网络。2020~2021年共培养了22名来自全国的中华护理学会肿瘤专科护士。于2008年启动湖南省首批肿瘤专科护士培训班,每年面向全国及全省14个地州市各级医疗机构招收具有肿瘤科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截止2021年已为全省培养1340名肿瘤专科护士,覆盖范围达全国30个省份200个县市。基地发挥引领作用,在省内组建区域肿瘤专科护理指导网络,已成功指导全省48家县级医院开设肿瘤科病房和癌痛规范化治疗病房,极大推动了肿瘤专科护理的发展。我院有454名护士获得省级或国家级肿瘤专科护士资质,努力为肿瘤患者提供规范、专业的肿瘤专科护理。

(五)淋巴水肿护理专科

我院为全国首家省级护理学会淋巴水肿专业委员会的主委单位,于2015年10月成立全院性淋巴水肿MDT康复治疗团队,2018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淋巴水肿康复中心。设立淋巴水肿专家诊室、淋巴水肿康复治疗室、淋巴水肿功能锻炼室等,配备了目前世界最先进的人体水分子成分分析仪()、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微波治疗仪等,成为全国领先、省内首家淋巴水肿专科护理中心。中心由5名取得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资质的专科护士周一至周五全天坐诊,节假日轮流值班,10余名淋巴水肿专科护士配合康复治疗工作。运用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疗效最好的手法引流综合消肿治疗(,CDT)为主的治疗方法,成功治疗各类原发性、继发性、混合性淋巴水肿患者3000余例,为患者带来了福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淋巴水肿教学与科研上,我院于2017年与英国淋巴水肿训练学院(简称为“LTA”)签署合作意向书,开启跨国远程疑难病例会诊工作,并于2018年9月合作举办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培训班。截止2021年,已举办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培训班3期,培养了来自全国33个省市医院的89名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已开展各级各类淋巴水肿专科护理培训10余次,接受省内外参观学习10余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自基金项目1项,省厅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期刊专科论文10余篇,出版淋巴水肿康复管理专著1本。学术带头人刘高明先后赴日本、韩国、英国等进行专科研修学习,并在国际淋巴水肿学研讨会、亚洲肿瘤护理大会上进行学术论文报告,推动了我院淋巴水肿专科护理的国际化进程。

(六)营养护理专科

2006年我院正式成立营养专科护理小组,现有注册营养师2名,注册营养技师2名,临床营养专科护士1名。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营养护理专科坚持秉承“携手为营,关注患者”的工作理念,逐步完善并规范营养专科护理工作。自2013年开始至今,建立了一支临床一线的营养专科护理队伍。对全院住院患者开展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规范营养实施流程。完善了营养护理专科质量评价体系,参与院内疑难病例营养会诊。编制了肿瘤患者营养知识健康教育资料,多维度参与营养健康科普,积极开展营养科普工作,拍摄原创营养科普短视频,参加全国大赛获得一等奖。培养营养科普护理人才,参加全国营养演讲大赛获二等奖。2015年开设营养咨询门诊,由专职营养师和有多年临床营养经验的护士坐诊,负责营养咨询,保证患者得到及时优质的营养专科护理。对需家庭肠内营养的患者,出院前给予营养评估,建立居家营养档案,实施延续营养管理。2017年开始营养护理规范化病房的建设工作,胸部放疗一科获全国“规范化放疗营养示范病房”,积极开展营养示范病房规范化培训,开展螺旋管置管培训。接待省内外参观近十余次。营养小组成员在全国及省内的营养学组任职,多次担任营养比赛的评委,并在全国肿瘤营养治疗年会护理学组经验交流及授课,在省内进行经验交流及授课近十次,参与省内外营养病例比赛多次,并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成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gangzai303

为您推荐

香港 经济学博士,博士迎新回顾 | 2023经管学院博士迎新圆满结束

博士迎新回顾2023经管学院博士迎新圆满结束9月11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2023博士迎新会在TA108教室成功举办。迎新会伊始,经管学院执行院长张博辉教授代表学院向博士新生们致欢迎辞,他祝贺新同学们入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为经管博士项目大家庭中的一员。

香港有教育学的博士,教育学博士在香港大学如何就读?

香港大学的教育学博士(EDD)首先是关于奖学金,传统的ph有,教育博士(E)算专业学位一般都是没有奖学金的。:教师教育与学习领导力;社会环境与教育政策;人类交流,发展与信息科学。或本科1等荣誉学位(直博)至少4年教育行业工作经验

香港侵会大学博士,UIC创校校长吴清辉获颁香港浸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1月16日,北师港浸大(UIC)创校校长吴清辉教授获颁香港浸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以表彰他对高等教育和社会服务的卓越贡献。吴清辉教授获颁香港浸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吴清辉教授于2001年至2010年出任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吴清辉教授获颁香港浸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谨此向吴清辉教授获颁香港浸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致以诚挚祝贺!

香港 读博士生,香港理工大学 MIND 实验室招收 EEG 信号处理和语音增强方向全奖博士生/博士后

Computing)在最新的世界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排名中名列前茅。(陈家进教授):现任香港理工大学电子计算学系系讲席教授及副系主任(科研及发展)。吴冀彬博士:现任香港理工大学电子计算学系助理教授。实验室简介:计算机、数学、统计、电子、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毕业;博士生奖学金介绍

香港 读博士生,汉中79岁奶奶独自游香港 复旦大学暖心博士生为她当向导

回到成都后,王奶奶提笔给复旦大学校长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复旦大学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回到成都后,王奶奶就给复旦大学校长写了一封感谢信,称赞余沭乐并感谢复旦大学为国家培养出优秀大学生。余沭乐说,他目前是复旦大学一名博士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