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全港第一所能提供正规全方位视觉艺术专业训练的高等院校。 01 视觉艺术文学硕士
01项目介绍
香港浸会大学的视觉艺术文学硕士是一年的全日制课程,分为了两个专业方向:
艺术与媒体创作方向强调的是“媒体创作”,在多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这门课程涵盖了从传统到当代、由视觉到触觉的多种艺术形式。
同时课程也会让同学们参与各种绘画、雕塑、摄影、视频制作、多媒体创作和声音艺术等等多种范畴的创作。
工艺及设计则主要强调的是设计方面,无论是手工艺还是大批量的工业产品,最终的核心在于它功能性的概念、实用性的发展现状、材料工艺,以及对我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另外这个专业方向还提供给同学们非常专业的工作室和设备,帮助大家进行不同范畴的创作设计,如玻璃艺术、陶瓷、珠宝设计、图书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领域英国G5院校留学,让大家更积极地投身于创意实践当中。
截取自浸大视觉艺术学院官网
02用艺术打开香港
每年三月份香港会定期举办一年一度的香港艺术月,在这个月里香港连空气都是艺术的味道。
从誉满全球的巴塞尔艺术展,到香港本土的艺术节、画廊活动;从世界顶级的艺术表演精英到香港街头的本土艺术家。
每年3月份,堪称香港的艺术高光时刻,上百场国际级的文化艺术活动在此期间轮番登场。从先锋艺术到漫画涂鸦,从电影到舞蹈,从殿堂到街头,各种艺术活动海报遍布城市各角落,你会突然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如果你细心体会,将发现深藏在这个城市肌理中的艺术底蕴无处不在,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都能在三月的香港找到适合自己的打开方式。
正是因为香港“自由包容”的城市个性,为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在近年来成为了越来越多艺术生的留学选择。
03课程特色
理论与实践并重,这是艺术类专业最注重的,学院设置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工作室和画廊供大家动手操作,像绘画室、素描室、陶瓷工作室、雕塑工作室、玻璃工作室等等…
这些不同的艺术工作室给了视觉艺术同学们大量动手和放飞自我的空间。
此外环球视野对于学习艺术也是非常重要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艺术会有不同见解,跨文化的观点令当代艺术与人文创意百花齐放。
视觉艺术院的收生特别重视学生的多元和国际化背景,有世界各地的同学参与其中,这也对艺术在国际层面的专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学院经常会邀请来自全球各地的知名艺术家、策展人及专家学者到校访问或留驻,使学生更了解当代艺术发展的脉络,思考个人创作在全球文化语境下的定位。
2015视觉艺术硕士毕业生作品《为旅程加糖》
04学院趣闻
当下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香港各大高校已经进行了几个月的网课,虽然这限制了大家出门的步伐,但仍然无法阻挡大家的脑洞,比如视觉艺术专业学生在网上交出的作业,可以说新奇百出…
浸大视觉艺术专业除了课堂讲授之外,教授还每周都会特意布置一些有趣的功课,训练学生即使在家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也能“爆发”自己的小宇宙。
例如要求学生利用身体、椅子及物件进行创作,手不能够握住物件、椅子不能着地,探索雕塑平衡和定位,于是就有了这一系列画风清奇的作品。
截取自浸大视觉艺术学院官网
05教授团队们
说到学院的师资方面,比如著名的雕塑家何兆基教授,他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2003年获澳洲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艺术博士。
另外我们也能在学院的官网上看到学院教授们的分享,比如雕塑助理教授:
“作为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雕塑系的助理教授,我很高兴看到同学们在多种形式、风格和媒体中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提供了广泛的科技和设施,有传统的雕塑,如泥土和石膏造型;还有数位科技,如三维扫描和列印,镭射切割和等离子切割技术,形成了我们在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埃克哈德·阿尔滕伯格( )
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
雕塑助理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的教授们
06学院的校园
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由两个各具特色的校园组成,一个是独立的启德校区,另一部分在学院的传理视艺大楼,分别设立有不同的艺术工作室和工作坊。
启德校区香港浸会大学电影 博士,位于观塘道51号,靠近彩虹地铁站,校区很小,只有两栋教学楼,但别看面积小,它的建筑色彩和风格还是非常精致的。
校区的前身是英国皇家空军军官俱乐部,建于1930年代,因此建筑有一种浓郁的欧式风格。
两层的教学楼里设有绘画室、素描室、陶瓷工作室、雕塑工作室、铸铜工作室等等的教学工作室和画廊,因此你可以常常看到教室走廊里摆满了教学用的道具。
另外每年也会在这里定期举办视觉艺术学院的毕业展览,这也让这个不大的校区充满了艺术的味道。
07硕士毕业展
因为是艺术学院,当然也是要充满艺术的氛围啦,视觉上看到的冲击比起触感味道总是来得强烈和直接,而成功的艺术作品能够第一眼吸引人们的眼球并在心中留下鲜明的印象。
学院每年都会举办毕业生的设计展,让学生们用作品表达自己的感情、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今年浸大MAVA毕业展是来自学院视觉艺术专业的20名学生的集体努力,他们包括来自不同社区、具有不同背景和专业知识的全日制学生和兼职学生。
当异类元素碰撞成我们新事物时香港浸会大学电影 博士,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硕士项目介绍),这就是跨学科的美,为了体现这种力量,本次展览“交织”了装置,绘画,照片,雕塑和录像作品。无论我们创作了哪种艺术形式,我们的视觉语言都在讲述人类特质的普遍含义。
由于疫情的影响,原本是在学院举办的画廊展览改由线上进行,我们也得以在线上可以观摩到这次虚拟现实的展览。
2020浸大MAVA毕业展传送门:
08毕业去向
毕业生可从事艺术创作、设计、摄影,或任职广告业、政府艺术机构、画廊、政府及私营公司之展览部门、出版业、数码设计公司等…
当然这个是学院官网给出的比较笼统的就业方向统计。
大致总结一下,视觉艺术专业的同学有5个就业方向:
2015视觉艺术硕士毕业生吴江桦作品《尝影》
09入学申请
老师关于申请有什么要求呢?
HKBU MVA
浸会大学视觉艺术硕士可以跨专业申请,但是申请时必须附上个人作品集(5-10个原创艺术作品)
那语言成绩方面呢?
HKBU MVA
语言成绩,需要雅思在6.5分或以上、托福网络测验79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450分
录取之前是否还需要进行面试呢?
HKBU MVA
是的,现场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会给你一些题目,以评估学生的背景知识,经验,热忱及能力。
好的,感谢老师!
• end •
文章中的图片和数据参考自:
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官网/香港浸会大学微信公众号/知乎/贴吧/豆瓣等分享…
香港音乐学院博士,香港手风琴之光——访香港手风琴艺术团团长周培贤博士
【人物简介】周培贤教授/博士,香港手风琴艺术团团长,该团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娱乐节目处属下演奏团,同时他是香港十大杰出青年(1994年)、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导师、明爱白英奇专业学校荣誉顾问、加拿大特许管理学院院士、美国林肯大学荣誉人文学博士,荣获美国世界杰出音乐家奖(1994)、澳洲第十五届国际手风琴大赛冠军奖(1986)、英国世界名人协会(1994、1995、1996)名人奖、美国1995年风云人物奖、美国20世纪专业人士杰出奖、英国国际莫扎特音乐家成就奖(2009)。
“他的演奏特别有创造性,富有个性,技巧高超,是一位乐感特别好的世界一流演奏家……”1986年,在第十五届国际手风琴大赛当中,周培贤博士以荣获两项第一名的好成绩,代表香港载誉归来。
全国政协主席团会议期间会见港、澳、台各界杰出人士
自此开始,周培贤博士在手风琴上的天赋被众人所识,瞬间打通了他的艺术道路。他灌制了多种唱片、录音带、录像带,应邀前往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开办个人演奏会,在香港培育桃李数千人,弟子百多人,为传统乐器手风琴的弘扬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栗战书委员长会见到北京表演的周培贤博士
一时间,
幸福来得太突然
1986年,第十五届国际手风琴大赛在澳门盛大拉开序幕,世界的目光聚集于此。这一次的比赛,汇集了来自世界几十个国家一百多名手风琴演奏家,来自香港的二十多岁的周培贤博士,此次作为香港代表首次参与国际性的比赛,而在来这之前,他是一名手风琴教师。
周培贤博士出席杰青40周年晚宴并演奏手风琴,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都为其鼓掌
“原本,我来香港不到七年,还不能代表香港出征参加国际性赛事,那一次可谓是破例的。”一方面,代表着香港对手风琴艺术的高度重视,求贤若渴,另一方面,亦是周培贤博士年纪轻轻,其手风琴演奏艺术在香港已有一定的代表性,遂促成了他此次的比赛之旅。
周培贤博士与周太参加TVB(无线电视)颁奖礼
首次参加这种国际性的手风琴比赛,是周培贤博士梦寐以求的事。在曲目的选择上,他动了一点小心思,“以往,极少有中国人站在这样的手风琴国际竞技的舞台上,既然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要具备中国的特色元素。”因而,他依据自己在“上山下乡”期间下放到贵州农村的经历,创编了一曲《火车飞过苗山寨》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自己的保留节目。第一轮初赛下来,他的琴声一响,其演奏娴熟,富有情感,瞬间就轰动了全场香港音乐学院博士,有观众说“自从在瑞士看到过如此一流的演奏以后,再也没有欣赏到如此精彩的演奏了。”第一轮初赛,他顺利地过关了。
周培贤博士首次于国际比赛上获得冠军
想到自己作为中国人第一次亮相,就受到了国际舞台的认可,周培贤博士非常欣喜,甚至满足了。“我是中国人香港音乐学院博士,香港手风琴之光——访香港手风琴艺术团团长周培贤博士,能站在外国人的舞台,我已很满足了。”正因为此,他少了许多初赛的紧张,在第二轮复赛时,心情放松愉快,又顺利地过了复赛。到了第三轮决赛时,他在内心已视自己是一种成功,因为以往极少有中国人站在这样的艺术位置上,因而他尽情演奏,完全沉浸于手风琴美妙的音乐当中,甚至忘却了自己是在比赛。如此全然地与音乐融为一体,让他尽情地释放对音乐的理解,对手风琴的演绎,竟达至人乐合一的艺术效果。赛场上,他那一曲用手风琴模仿火车声音的曲子——《火车飞过苗山寨》及富有爱情元素的中国名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似乎将在场所有的人带到了风景优美、意境悠远的贵州苗山寨,给大家一种奇特、美妙、惊艳的效果,完毕后,赛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周培贤博士于澳洲获奖
进入最后决赛的只有十二名,周培贤博士想着,即使是最后一名也是一种胜利,自己在世界舞台上演绎中国人拉手风琴的目标已达到了。因而在最后宣布名次时,他认为冠军应该与自己没多大关系,竟然中途去了一趟厕所,当大会宣布第一名是他时,大家竟找不到他,有人说,见他去了厕所,才匆匆将他叫来领奖。
周培贤博士获得英国国际莫扎特音乐家成就奖
“他的演奏特别有创造性,富有个性,技巧高超,是一位乐感特别好的世界一流演奏家……”1986年,在第十五届国际手风琴大赛当中,周培贤博士分别荣获了青年演奏及手风琴特别音乐作曲演奏的第一名、古典音乐表演第三名、民间音乐第四名。站在这个国际性舞台上,大赛组委会、各国选手、媒体朋友等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周培贤博士带领学生参加国泰航空新春国际汇演之夜活动并与花车巡游
回到香港,周培贤博士荣获手风琴世界冠军的事争相出现在各媒体头条,一时风光无限,越来越多人拜其门下,他没想到自己成名了。
周培贤博士担任香港明爱柴湾马登中学导师(图为在学校表演)
不曾忘,
日夜痴迷乐声中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经一批年轻、优秀的手风琴演奏员长时间的揣摩演绎,手风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人,周培贤博士亦在例。他对欢乐明朗、优美动听的手风琴音乐十分着迷:“从小,我就喜欢拉手风琴,拿到世界冠军是我一直的梦想。”然梦想成真的那一刻,他有些难以相信,回顾走过来的路,曾经每一步都那么举步维艰,但他明白:这是一条迈向荣光的必经之路。
周培贤博士与成龙先生合影
出生于贵州的周培贤博士,早年移居至香港。那时的香港,与内地交流不多,双方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都不一样。“刚来的时候,生活相当艰苦,我既不懂粤语,又人生地不熟,所以为了谋生,我做过苦工,卖过苦力。”另一边,他仍不放弃自己的手风琴梦,不断考级,加大自己在艺术路上的筹码。之后,他开始在社区教学手风琴,从零开始积累,后来学生越来越多,有了一定的名气。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正因为他的坚持,让政府主管文化的部门看到了他的光芒,最终破例选为香港代表前往澳洲比赛,从而有了前面的闪亮一幕。
周培贤博士与刘德华先生合影
在艺术路上,周培贤博士不断促使自己精进,勤加练习,又与世界上手风琴名家保持良好的沟通,经常切磋,将中西方手风琴的精要吸收、糅合,自成一格。如今的他,已是近年新崛起的手风琴演奏家,其演奏热情洋溢、温馨细腻,既保留了手风琴原有的古典风格,又渗入现代化的浪漫色彩,形成了他丰富多彩、扣人心弦的特色。
周培贤博士与郑伊健先生合影
自在澳洲闪耀世界之后,他又陆续灌制了多种唱片、录音带、录像带,又应邀赴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开个人演奏会,特别是他改编而成的手风琴独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堪称中国手风琴乐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该手风琴独奏曲,由国内历史最悠久的专业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周培贤博士改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手稿,现还存放在澳大利亚国际手风琴协会博物馆。
周培贤博士接受电台访问时留影
接下来的二十年来,周培贤博士以手风琴的推广和弘扬为主轴,生活变得十分忙碌,日积月累之下,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他荣获了美国世界杰出音乐家奖(1994)、英国世界名人协会(1994、1995、1996)名人奖、美国1995年风云人物奖、美国20世纪专业人士杰出奖、英国国际莫扎特音乐家成就奖(2009)等等。
周培贤博士现任荃湾海滨海湾居民协会荣誉会长 (图为在荃湾区歌唱大赛颁奖)
盼前程,
培育桃李志不移
面对荣誉,周培贤博士感受重重的责任。“一份荣誉,一份认可,正因为如此,我更需要去发扬手风琴这一传统乐器,所幸能得到特区政府的支持,慢慢的,推广的路越走越宽,同行的人越来越多。”
周培贤博士于文化中心举办个人演奏会
截至今日,据不完全统计,周培贤博士所教授过的学生已有四千多人数,而其入门弟子一百多人,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他每天躬身、细心育苗的硕果,亦为推动香港手风琴的进步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周培贤博士获国际指挥大奖
热爱多年,周培贤博士对手风琴有着近乎狂热的热爱。因为巡演,他走遍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个地方,他热衷收集当地的手风琴样式,因而走进他的家,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手风琴摆满了四周,有的小巧玲珑QS200名校留学,有的色彩炫丽,有的庄严厚重,宛如一座小型的手风琴博物馆。休息时,他轻轻地抚摸着这些手风琴,思绪万千……
周培贤博士同手风琴儿童精英合照
手风琴于他,日夜相伴,亦师亦友。在外人看来,透过手风琴,他收获了荣誉和一切,而在他自己看来,手风琴是他的老师、朋友、亲人,教会了他接人待物,开心时,与他同乐,低落时,听他倾述心中的烦闷。手风琴的声音是他的心音,两者同频同步,演奏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