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很难的,你绝对考不过。”
“你以为是个人都能考?”
被泼冷水也丝毫没有动摇我的决心,反而激励我一定要考下来,证明自己。同事们的态度让我更加坚定了要摆脱当下生活的决心,如果不想和这样的人相处,就只能用尽全身力量离开。
我能自动隔绝这些小的噪音。下班后,我就趴在床上或坐在床上学习。没有窗户的房间、昏暗的灯光、捧着书专心学习的女孩……那一刻,时间好像停止了流动,空气也在瞬间凝固,宇宙把能量都汇聚到了字里行间。
小小在出租屋里学习
自打初一辍学后,书本就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了。所以刚开始备考时,我心里很忐忑:我能做到吗?拿到教材后,一开始确实看得很吃力,因为我不理解内容。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我反反复复看同一本书,把重点全部标记出来,反复地背诵和抄写。一段时间后,我抄书的本子堆得比我还高,本就不大的房间变得像一个快递中转仓。我用的都是笨办法,就像俗话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因为收入低,我也没有别的兴趣爱好,每天除了上班就是看书、准备考试。看书和备考成了我的娱乐活动,对此我并没有觉得痛苦或费力。十八岁的我已经离开学校将近五年,能再次有机会学习、考试,体验当学生的感觉,这样的生活美国top30名校留学,每时每刻对我来说都是幸福的。
虽然很生疏,但第一次考试的四门科目我全部都考过了,分数也远远超过及格线。成绩公布后,我把成绩单截图发在了公司的客服群里:
“你看,我考过了吧。”
这次没人理我,群里一片沉默。那一刻,我又懂了,人生是自己的,无须证明给任何人。
02/知音
成为一名自考生,我也进入了一个“多元”的世界,在这里我不仅考取了学历,还与很多有趣的灵魂相识,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很多机会。
刚接触自考时,我一头雾水,只会在北京教育考试院官网上反复查看相关信息。后来,我加入了一个名叫“北京自考群”的QQ群,里面大概有五百人。我在群里问了很多问题,群友们也很热心地为我解答。
说是同学,其实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除了学习和考试,我们也会在群里聊各种话题。群里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参加过高考,也有人是高考失利考入不理想的学校,还有很多人特意从外地来北京考试,因为北京的院校多而且名气大。
与普通全日制大学生基本同龄不同,自考生的年龄差异很大,大家曾经从事过各种各样的工作,有人开过小卖部,有人做过人力资源,有人写过代码,有人画过图,还有人自己创业开公司,他们在生活的缝隙中学习、准备考试。
而事实上,大多数自考生并没有坚持到底,因为自考是宽进严出的,是特别磨人的事,没有老师监督和敲打,完全靠自己决定学什么、考什么,以及什么时候考。大部分人已经被工作抽走了所有精力,难得有一刻喘息的时间,还要全部投入学习中,这使得极少数人能坚持下来。还有人用七八年时间才考完大专。
自考比的是勤奋,以及自律和坚持。
朋友画的小小
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来自各行各业,因为共同的目标聚在了一起,就像走江湖的人一起参加武林大会,只不过我们之间没有竞争,每个人只需要战胜“六十分”这个数字。
在QQ群里,大家都把自己的昵称改成名字+专业,这样别人就知道你属于什么“门派”。在这里我了解到很多此前从未听过的门派,也遇到过和自己“修炼相同武功”的“同道中人”,我们都是“江湖儿女”。
在那个群里,我是公认的活跃分子,因为我逢考必过。大部分人的目标都是六十分,那是及格线,所有科目都及格了就可以拿到自考学历。但我不是,我每次必须都要考到八九十分,那才是我的目标。他们都觉得我是个小怪物,还给我取了个外号叫“逢考必过机器”。
渐渐地,我成了北京自考圈里的传奇,很多人对我的绰号“刺儿姐”都有所耳闻。我在群里也“升职”了,从普通的群成员变成了核心管理人员。
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朋友,也会组织大家一起出去聚会、吃饭、唱歌。每次活动,我们都在大街上聚成一堆,在外人看来,一个小女孩后面跟着一群男女老少,队伍浩浩荡荡,看起来既诡异又充满喜感。在饭店里,人们会看见一个小女孩,留着齐刘海,随意地扎个辫子,穿一件宽大的白衬衣,脚踩高跟鞋跑来跑去,招呼服务员拿酒上菜,那就是我。
小小的专科、本科自考毕业生登记表
自考让我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可以无止境地写下去、看下去。
我有时会觉得自己没有过真正的同学和老师,但当我认真审视过去时,发现并非如此,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是我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甚至比真正的老师和同学还要称职,他们只给予、不索取。
自考生这个群体是活在学历鄙视链最底端的,但我们不是边缘人,我们知道自己是谁、要做什么。因为各种主动或被动的原因,我们没有上过大学,甚至没有参加过高考。从传统视角看,这可能是一种退步,但正是这种“退”,让我们意外地离开了那种结构性的竞争,走上一条特殊的、没那么拥挤的道路,去探索自己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
我们早早地走上社会,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遭遇过各种稀奇古怪的困难,这些经历让我们获得了各种各样的道具、技能和法宝,把它们放在自己的“工具箱”里,用以解决人生中遇到的问题,也让我们成为更出色、生命力更顽强的工人、商人、店主、管理人员、服务者或企业家。
03/知音
2011年,我开始自考,那年我十八岁。四年后的2015年,我终于拿到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学历。学习和考试其实只用了三年左右,剩下的时间我在等着拿学历和学位。
这期间我也一直在工作,四年间,我从快递公司的客服人员变成了建筑行业的猎头顾问,再后来又到一家进口产品代理公司做行政工作。我把所有碎片时间都利用起来,见缝插针地学习。住在通州时,每天上下班各有半小时通勤时间,我会在公交车上疯狂背书,下班后、周六日,以及其他节假日,我几乎都在家里学习。我要保证自己能考高分。
最开心的时刻就是考完试后查看成绩的那一天,对我来说那是漫长备考之路上为数不多的奖励之一。我每次都是准时坐在电脑前查看自己的成绩,有时不敢看,就用手遮住眼睛,从指缝里偷偷瞟。每次看到自己各科都是高分通过后,我和章鱼哥就会一起坐着公交车去吃一顿便宜的火锅,作为庆祝。那种纯粹的快乐很难用言语形容。
小小的奋斗故事被央视报道
后来我的英语考了八十多分,本科的论文也顺利完成,终于在2015年,我二十一岁时,拿到了本科学历和理学学士学位。这也意味着,我的一个人生阶段结束了。
自考结束,突然没东西可学、没书可看了,这让我很不习惯。于是我又萌生了考研的想法,我好想上学呀。
辞职后备考的两个月,我每天就在合租的房子里,从早学到晚。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力以赴、全情投入。我每天都给自己定好任务,必须背多少个单词、完成多少篇阅读、学习多少页专业课知识,完不成就不睡觉。如果说到做不到,那就是对自己的背叛。
那一次我真的用尽了全力,生拉硬拽地提高英语成绩、背专业课知识;那是我第一次辞掉工作,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我很珍惜,也很想成功,甚至带着背水一战的孤勇,我一定要考上。我还专门买了一个新背包,幻想我在校园中背着书包走路的样子。我很期待考上之后,就背着新的书包上学。
2016年,小小和男朋友章鱼哥在KTV唱歌庆祝某次考试
可现实不是童话,世界是公平的,我没有考上。专业课成绩还行,但英语分数很低,总分距离初试分数线差了几分。看到成绩的一刹那,我是气馁的,原来,并不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但这两个月我倾尽所有,此时也没有一丝遗憾,所以我没有再战的想法,转头就去找工作了。
现在反观当时的选择,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生有很多条路可走,此路不通就换一条,有时我们需要为了前进而后退。
考研的时间很短,失败的结果对我的人生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自考的四年中,三十多门科目,我都一步一步地完成了。一本一本的书、一叠一叠的复习材料都是我努力过的证明,这就像一个周期超长的大项目,我需要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严格的时间管理,并且要完全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学习能力。我几乎逢考必过,只有英语挂过一次,其他的科目都很顺利,我甚至都没觉得困难,看了、背下来、写下来,就是这么简单。
自学考试就是自学,培养学习能力很重要。如今,我可以快速总结出一本书的重点是哪些,可以快速领悟文字背后的含义,可以快速了解任何一种职业、一个行业,知道如何把事情做成,这些都得益于我在自考时期培养的能力。自学考试带给我的绝不仅仅是一纸文凭,而是一份专注、一种坚持,以及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至此,我逐渐在能力上认可了自己,意识到我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这给我带来了积极的能量,让我知道每一次全身心的投入都会带来积极的反馈;这是一个扎实的支点,让我的生活有了目标感和方向感,让一切都变得可控。
心理学专业的书籍,不管是看懂的,还是没看懂的,都在日积月累中影响着我,让我更了解社会,更了解人,并最终了解自己。但如果只看从业经历的话,我此前的经历无疑是失败的。由于没有计划,选择工作就有很强的随机性。我从来没有打算在某个行业或岗位上干一辈子,这给了我不断体验新事物的机会,但坏处是,这些工作的门槛都很低,频繁换工作也让我缺乏核心的职场竞争力。
这四年,正好是同龄人上大学的时间,我也从社会大学毕业了。古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每天按时上班也许是一种苦,加班是一种苦,吃不到一口热饭也是一种苦,但是真正的“苦”,是在心智上挑战自己、磨炼自己,去坚持做那些长远看是好的,短期内却需要咬牙坚持的事情。
而我熬过了坚持的苦,迎来了崭新的开始,也即将进入结构性竞争的环境。
在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门口
04/知音
2018年,我去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读硕士。
我们专业大约有二十名同学,除了来自中国的,还有来自德国、韩国、沙特阿拉伯和印度的同学。一开始我和每个人都不认识,大家的成长路径差异很大,我总是不太确定该如何表达自己、如何找到归属感。
我在学习上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起初担心自己的英语不好,怕听不懂。但上第一节课我就发现,并没有觉得吃力,我的听力水平足够了,只是口语还欠缺。到了第三周,我基本已经适应了全英文的教学环境。我每天都最早去课室、最晚离开,和小组成员也合作得很好,所以毕业时我是那一届少数几个成绩最优异的毕业生之一。
一个初一辍学的女生,几乎从未接受过英语教育,雅思拿到7.5的高分,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更大的挑战和成长,其实体现在我内心的变化,这将是影响我整个人生的转折点。
班里的很多同学来自中产家庭,甚至“上产”家庭,他们可以专门买机票去澳大利亚,只为了看一场两个小时的网球比赛。跟他们在一起聊天时,有的话题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融入,生怕暴露了自己的“无知”。我的过往和他们太不一样了,别说出国了,我在国内留下的足迹都非常有限,而过去在饭店、快递公司、网吧这些地方打工的经历,我总觉得难以启齿。
他们聊的那些好像众所周知的事情,对我来说则像天方夜谭。他们知道很多艺术家的名字;知道哪里有画展;知道老师们的研究方向;知道谁很受尊重、谁默默无闻;他们知道西班牙很适合冲浪、大堡礁很适合潜水;他们知道阿尔卑斯山的旅行体验很好。他们会拉小提琴,会弹钢琴,会吹萨克斯;他们会日语、韩语、俄语;他们能区别咖啡和拿铁,也知道什么是拿破仑蛋糕和提拉米苏。他们知道得越多,便越让我觉得自己缺失的东西更多,考过那么多科目有什么用呢?做了那么多工作又有什么用呢?在这里都派不上用场。
他们的父母,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他们读过的书、去过的地方,都好像一层层盔甲,保护着他们,支撑着他们大胆地往前走。而我则像赤身裸体上战场,那些我想掩饰的也许早就暴露出来了——这种担心让我既惭愧又羞耻,几乎抬不起头来。他们能做自己擅长且喜欢的事情,而我只有一个原则:做那些我能做且能让我活下去的事情。这是我十三岁即被推进社会的后遗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我来说一直是种不切实际的妄想。
第一学期,每周要写周记,我会把自己的感受真实地写下来:刚到香港生活时的无所适从,不确定怎么和同学交往,吃饭也得算计着钱,小组成员谁和谁意见不同吵架了让我夹在中间很为难,等等。
我本以为全班那么多学生,老师不会仔细看我的,但他们真的看了,并且还一一回复我。尤其是上完课后我对作业有疑问的时候,老师过来跟我说话,看到我在凳子上坐着,他也不会居高临下地站着,而是蹲下来,很诚恳、很认真地看着我。那是一种很细微的体会,让我觉得自己非常受尊重。
到第二个学期,我的英语已经越来越流利,和同学之间也更加了解了,学校的环境让我越来越觉得安全,也越来越自在。我开始逐渐地敞开自己,勇于表达和展示自己,同时偷偷观察他们眼中看到的我、他们所信任的我——那好像不是一个奇怪的人啊。
有一次,我演讲结束之后,一个闪闪发光的漂亮女生给我发信息:
“小小,你的英语进步好大,很棒!”
我们并不是很熟,也没说过几句话。但我从她的眼中看见了,从那么美好的人的眼中看见了,我不是一个奇怪的人,我是一个值得被鼓励的人。
同学们也开始放心地开我的玩笑。我是一个时间管理意识很强的人,在过去所有的工作中,我很少迟到,所以我也很难接受组员迟到,总是反反复复和她们强调要准时来开会。其中一个同学就会和我说:
“别那么严肃,放松点儿。”
和香港理工大学的同学在一起
有一次去同学家吃火锅,我自带了鞋套,同学问我怎么不直接脱掉鞋子,我说我不想。另一个同学直接说“她就是想穿着高跟鞋”。这句话在当时听着有点刺耳,但我立即意识到,原来我所有的刻意伪装,别人都能看见啊。
后来有同学关心我,问我天天穿着高跟鞋累不累,香港有这么多坡和楼梯。我说不累。其实那一刻我觉得,原来他们并没有觉得我必须穿高跟鞋。朋友邀请我去游艇上参加生日Party(派对),我心里很高兴,觉得他们真的没有把我当成奇怪的人,是可以一起玩儿的,但在那种Party上是要脱鞋的,我心理屏障太强,只能说自己有事去不了。
我很想走出来,很想肆意地、放心地做自己,我不想总是盯着自己的短处。于是我去找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聊天,说自己太自卑了,总是害怕一旦脱下高跟鞋,就变得一无是处。
她对我说:
“不要把高跟鞋当作你的伪装,就把它当作一种搭配,什么样的衣服搭配什么样的鞋。”
“你会因为别人胖就不喜欢他们吗?或是因为别人矮就不喜欢他们吗?”
“我不会。”
“别人是和你一样的。”咨询师说。
小小在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我还认识了一个俄罗斯女孩。在我们的传统审美中,她肯定算是胖的,但她就爱穿一条短裙,搭配一件短上衣,特别自由。有一次,我俩在公园的草坪上坐着,她突然对我说:“我们来做瑜伽吧。”丝毫不顾忌旁人的眼神。于是我跟着她一起做了瑜伽。然后我们溜达到河边,那里有人在弹吉他,她拿过麦克风,和着吉他的旋律唱了一首《娜塔莎》,身边的人都为她鼓掌。
在学校的广场,我还看到一个舞蹈团队中,有个和我差不多高的女孩,站在一群身材修长的女孩中间。她跳得不算好,但是很有力量,非常自然。看到这些我才知道,原来不管高矮胖瘦,都可以很舒适、很自信地展示自己。
小小在林芝
如果用放大镜看我的同学,可以发现每个人都不完美,但区别在于,他们有自信去展示自己的不完美。有个同学英语讲得比我还烂,说话连不成句,只有单词往外蹦,但不妨碍他在课堂上与老师争论,坚持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一次,我即将开始一场演讲,但一想到很多人会盯着我看,就特别紧张,这种场合简直是我的噩梦。这时我的一位同学安慰我:“我每次演讲也会紧张,我就会假装自己是别人。”从那以后我好像就不紧张了。
还有一个同学更令我诧异。上计算机课时,老师讲得有点无聊,她突然打断老师的讲话,直接说:“我很想听懂,可我真的听不懂!”
所有的不完美,并不能阻止他们活得更阳光、更有勇气香港读博,也丝毫不妨碍身边的人喜欢他们。这带给我一种很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看着身边的同学们,我开始慢慢地把自己打开,根本不需要指引和开导。
小小硕士毕业
虽然硕士阶段的学习只有一年,可我对自我的感知真的变了。我不再支支吾吾地隐藏或伪装自己,不再把自己的情感包裹得很严实,我开始坦诚地讲述自己的过去:我的童年、我的家庭、我的打工经历。我丝毫不觉得羞耻,反而认为这些经历让我变得很特别,变得坚不可摧。
我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但他们也没有经历过我的人生。因为不同,我才是我。
我会和同学讲我被骗去做传销的奇幻经历、做服务员时遭遇的饥饿时刻、身上没有一分钱只能求助警察给我五块钱坐地铁的窘迫、因为无知被警察带到派出所问话……好多好多的故事。
我也会讲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出租车司机李靖、让我发生职业跃升的郑一,还有那个自考生群。我丝毫不回避过去,还讲得有声有色。同学们也都觉得好有意思,我的经历太不可思议了,我的讲述仿佛把他们带入了另一个世界。
这些坦诚的讲述让我重拾并真正了解了自己的过去,那些经历变成了充盈的能量,让我的未来变得更有活力、更精彩,而不再是一种负担。同学们看我时也超越了外表,真正看到了“我是谁”。
就是在这样与同学们的点滴相处中,在我的努力下,在我的刻意练习中,我学会了和自卑相处、和解,也活得越来越轻盈。最明显的表现是在我的鞋跟上,它们逐渐从十厘米变成六厘米、两厘米,直到变成平底的运动鞋。在同学、朋友们对此毫无波动的眼神中,我那道像钢筋水泥一样结实的心墙慢慢地瓦解了。
我开始和他们一起在课室用投影仪看电影、一起唱KTV、一起聊着天走过沙滩、一起在山上呼喊、一起在大街上肆无忌惮地笑。和同龄人在一起,我终于把当初断崖式生长所造成的缺口填平了,虽然它晚了十几年。
2022年,小小在林芝,对面是南迦巴瓦峰
我很难说清楚这种转变是在哪个时刻发生的,就好像很难确认小溪里的水是在哪一刻开始加速流动的;也很难说清楚我为什么开始真正地接受自己,为什么可以站在阳光下,开始向外扩张,而不是向内收紧。
同时,我也开始真正地关注别人说的话和他们的想法,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在我眼中熠熠生辉。我开始欣赏他人,而不是一直将目光放在自己身上。我不再对自己指指点点、大喊大叫,而是真正地接受和认可自己,并尝试关心自己、爱自己。
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平等的沟通、真诚的交流、情感的流动、安全的环境,还有章鱼哥的爱,把我所缺的东西都补了回来,从点点滴滴开始,逐渐发生了从量到质的变化。这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可以改变的,而是无数的积极能量汇聚到我身上,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作用,让我的转变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我的记忆也开始发生变化。以前那个走在马路上的我,不再是奇怪的形状,车里的人、人行道上的人,看我的目光都是正常又自然的。回看过去的自己从13岁辍学打工到30岁香港读博,一个底层女孩的“人生时间线”火了……,她的模样非常清晰,不再陌生。
●别去!哀牢山最诡异的一幕出现了,根本不是跟在颜料师身后的熊……
●失控的摇号人生:谁的嫉妒在飞
普通二宝妈逆袭港大博士:为什么有的女生,活得像开了挂?
【你真的会搜索吗?】
先问大家几个问题,看看你是不是会一筹莫展:
其实,这上面的困难,用两个字就可以解决——搜索。
关于搜索普通二宝妈逆袭港大博士:为什么有的女生,活得像开了挂?,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我要仰望到得颈椎病的大神:朱丹。
【在行】教育学习类综合排名第一行家
中国“系统搜索力”提出者,搜商普及人
香港大学教育学博士
上市教育科技公司CTO
500强高管、自媒体大咖的私人学习教练
香港STEM教育学者、香港政府五年教育科技政策规划港大项目组成员
【学霸星球】公众号的创立者
【知乎】蓝标认证回答者
家道中落的她,靠“超级搜索”
竟能赚回学费
她是一个温文尔雅,看上去就是普通家庭妇女的二宝妈。你想都想不到,她一出手,0.1秒就能解决你8个小时都找不到的素材。
刚刚接触搜索这项技能的时候,是朱丹家里最困难的时刻。
高中一年级,父亲生意失败,一路顺风顺水中长大的她,突然像一脚踩空了悬崖——家里背负了外债,自己和妹妹的学费没了着落。
十几岁的她,就面临着下个月生活费都凑不齐的困窘。
自小就是学霸的朱丹,英语成绩特别好,她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自己的师父,一名“搜神老师”,靠着一个“超级搜索”的技能,极速就能找到英语原著和英语电影。
就这样,聪明的她经过老师一点拨,就能自主找资料、翻文献、看美剧,一口美式英语就这样学得溜溜的。
家庭陷入困境后,她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通过英语翻译去帮补家用。不知不觉已经非常精通了的搜索神技能排上了用场。
朱丹只要随便用“超级搜索”方法找一下垂直网站,就能找到非常多的英语翻译兼职。
她利用周末和平时下课后的时间帮别人做翻译,竟然就能赚到了一家人的生活费,
甚至连自己和妹妹的学费也赚回来了。
自从发现搜索这个神技能这么好用之后,朱丹就有意识地应用。
比如考大学的时候,她通过搜索的方式,用了半天的时间,就找齐了申请香港大学的流程和模板,一个下午完成了所有考试资料的准备,自主就申请了大学的入读。
而相比之下,她的妹妹的闺蜜,在中介花了好几万港大博士,都无法申请到理想的境外学校。
苦恼不已的时候,通过朱丹的辅导,也自主找到了申请学校的诀窍,短短一个月就申请了国外的学校,并且获得了面试邀请。
80%的问题早就有人回答,
就看你会不会找到它
搜索这个技能真的是太实在了,因为这里面的本质是:
人生中80%的问题,早就被人回答过,你只要搜索()就好。剩下的20%,你才需要研究(Re-)。
懂得搜索,并不是仅仅懂得打开百度和输入个关键词,而是通过精准的“超级搜索”方法,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库,极速挖掘自己想要的素材和文献。
朱丹在大学期间,GPA一直处于Top1%的人群。她还很谦虚,人前都说,那不过是因为自己幸运而已。
事实上,这个姑娘心里特别清楚,正是因为自己会搜索,别人翻几天图书馆的文献才写成的论文,她只要一个小时就找齐,别人找不到的美剧和资料片,她只要在键盘上按几下就找到。
这事绝对可以说是学霸姐的隐藏技能了。
搜索这项神技能,能省钱能买货
还能做用户画像
毕业之后,朱丹发现,搜索不但能让她成为学霸,还是生活上的省钱好帮手。
平时,她随便用搜索的方式,就能帮自己找到很多给宝宝买用品的优惠券。
双十一都不用亲自手算,就可以找到商品的历史比价,根本不会跌入抬价后假优惠的陷阱。
买衣服的时候,在某宝、某东上肯定找不到一些小众好看又高级的款式。
朱丹又出动了“超级搜索法”,通过一些有效的小技巧就找到不少英国、法国的小众品牌,不至于出门大众款还特别地有气质。
而且用搜索的方法,根本不需要通过代购的重重剥削,直接就可以找到品牌直销方,下单就能寄到家门前。
早段时间,她的好朋友准备自己投资开一家小店。但是苦于不知道店铺在哪里找,以及做哪个方面的货才会比较好卖。
朱丹二话不说,两肋插刀,再度用搜索的方法,帮好朋友两天内找到流量旺铺,还帮她找齐了可能的优质货源方向,连产品的用户画像都能彻底挖掘。
可以说,任何信息,任何线索,只要曾经出现过在互联网上,都逃不过朱丹的“搜索精明眼”。
超级搜索术教你
快速找到任何你想找的信息
不久前,朱丹老师在有讲平台开设了公开课,吸引了1万多人次的热捧,学员们都纷纷说,搜索这项技能,真的就像给自己突然打开了脑洞的大门。
不但如此,朱丹老师的耐心、细致、认真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学员,她在在行开设的“女学霸教你如何高效学习”话题,评分高达9.6分,成为了在行教育类专家的第一名。
学员都有口皆碑,这个学霸有点不一样:不但情商智商双高,还特别地懂得学生心理,用最极致的耐心去辅导他人。
这次,朱丹老师深入打造了一门足以让你听一次就豁然开朗的搜索课程《12堂超级搜索术-快速找到任何你想找的信息!资源!人脉!》,内容干货满满,全程无尿点。可以说是相当有料了。
课 程 大 纲
课 程 特 色
1、海量资源随心下:千份垂直搜索网站资料下载源一键直达;各种高质量PPT模板、PPT文档、电子书、考研资料一键下载;知名文献、写作素材、打折购物、电影电视剧一网打尽。
2、打造顶级思维模式:超实用技巧全程手把手讲解,帮你打造如何高效解决问题的终极搜索思维和逻辑美国藤校留学,学到就是赚到。
3、实用性强:实战派作风,不讲虚话,只给干货,课程实用值满分!
4、学习社群:组团抗击懒惰,社群每日打卡,和小伙伴们抱团成长,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