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以下简称“公共政策学院”)于2024年正式成立。公共政策学院定位为一所研究生院QS100名校留学,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培养通晓中国公共管理理念和掌握世界前沿公共政策工具的现代公共政策人才,构建原创性的中国公共政策和管理知识体系,促进深圳应用社会科学的发展,建设成为一所体现东亚,特别是中国公共管理理念的国际一流公共政策学院。
公共政策学院的建设将立足于以下四大特色和优势,第一是自主知识体系,公共政策学院将依托中国公共政策和管理的最佳经验和实践构建中国政治经济学和公共政策与管理的自主知识体系,基于“自主知识体系”设计和开发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第二是交叉学科,公共政策学院将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设置跨学科的专业,突出文科间、文科与理工农医学科的交叉融合。第三是聚焦湾区,通过针对本地区现实问题的政策研究,公共政策学院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培养现代公共政策人才。第四是文化交流,公共政策学院将践行教育自信,为外国培养政策研究人才,短期内以东亚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为重点港中文博士专业,公共政策学院的建设将立足于以下四大特色和优势,第一是,逐渐扩大至欧美等发达国家。
公共政策学院将于2024年9月开始开设“公共政策”及“城市学”两个硕士研究生项目。“公共政策”项目将培养具备解决复杂公共政策问题能力的学术型人才。该项目基于政策科学、行政管理、政治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核心学科,为学生提供公共政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概念框架,培养学生对当代公共治理复杂挑战的专业理解以及在识别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方面的专业技能港中文博士专业,为应对全球最紧迫的公共政策挑战提供人才储备。“城市学”项目将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和全球视角的城市学学术型人才。该项目对城市发展及城市化理论进行深入剖析,课程涵盖政策科学、地理学、城市规划、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与城市发展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以培养从全球性视角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进行复杂分析和理解的专业性人才。
未来,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面临的最紧迫的公共政策和管理问题,公共政策学院计划开设若干交叉学科的兼读型硕士研究生项目,包括但不局限于公共政策(科技与创新政策方向)、公共政策(人工智能与智慧治理方向)、公共政策(医疗卫生与应急管理方向)、公共政策(环境与气候政策方向)、城市学(城市群发展与治理方向)等;同时,基于中国政治经济学和公共政策与管理的自主知识体系,公共政策学院也将开设若干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项目,包括但不局限于中国政治经济学、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区域经济与东盟研究等。
港中文在职博士,携手港澳助力大湾区 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
2023年华南师范大学澳门研究生学位颁授仪式。
2023年8月,华南师范大学与澳门旅游学院携手开展的实践交流项目正式开营,两校师生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深度融合、文化产业赋能实体经济发展进行深入考察调研。
在2023年4月,首批200名香港新入职中小学教师也来到华师,参加为期4天的学习交流,通过专题讲座、学校参访、文化考察、科技企业参访等形式,了解内地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拓宽专业视野。
地缘同根,文化同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离不开教育的高水平融合发展。建校90年来,华师充分发挥地处广东、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教师教育强项,从开辟赴港澳办学的新路,到常态化开展港澳人才培养培训、教育政策改革、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开拓粤港澳教育融合发展的广阔视野,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粤港澳教育合作体系与机制,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创新高质量发展,为大湾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贡献力量。
撰文:姚昱旸 张丽坤
以函授教育创新开设“澳门班”
2018年10月30日晚,华师在澳门举行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郑焯基是当年唯一毕业的博士生。他十分感慨,自己一边在澳门培道小学做英语老师,一边在华师澳门教学点攻读硕博士,“是华师把课上到了澳门,让在职读书有了可靠保障”。
为当地提供师资培训、提高在职教师水平,是华师赴澳办学的初衷。
时间回到20世纪80年代,彼时的澳门基础教育十分薄弱,四分之三的在职教师没有师范学历、多数基础教育教师仅中学毕业、本地培养的师范毕业生流失严重。
乘着改革开放东风,凭借毗邻广东优势,澳门向华师抛出了合作“绣球”,希望华师能扩展其在全国率先实行委托培养招生的独特经验港中文在职博士,到澳门开展在职教师培训工作、开办高等教育专业文凭课程。
大学主动担当作为,就是要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共发展。
对此,华师给出答复: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终将实现的历史时期,参与港澳两地的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既是发挥大学的育人功能和文化教育交流功能,更是为促进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做实事,是顺应形势发展之举,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必须积极担当起来,开辟一条内地大学到境外办学的全新路子。
“先从‘澳门班’摸索起,逐一解决跨境学历证书、制定符合澳门实际的教学计划、管理教学与人员等难题。”时任华师函授部主任的赵育生介绍,学校于1984年8月,正式获批在澳门举办高等函授教育,开设教育专业专科,由华师教育系、心理学系承担在职中小学教师专业课程设计,为澳门“量身打造”一项包括12个专业基础科目的函授在职进修课程。
首届“澳门班”受到热捧。赵育生说,原先预估学员总数为20人,实际最终注册入学人数达到141人,占全澳教师的6%,学员都是所在学校的校长、主任和教学骨干。于是,学校同年开设中文专业本科班(五年制函授本科),又吸引了100余名澳门在职教师参加,满足了更多进修需求。
落棋一子,满盘皆活。华师在澳门办学的这一创举,解决了澳门的“燃眉之急”。
据统计,一度有超过70%的澳门中小学教师在当地接受华师培训,尤其在“澳门班”开办8年后,该函授课程已获得官方认定,受过专业培训、具有专业资格的澳门教师占比从20%转变为超80%,师资队伍一改不振局面,焕发新的发展活力。截至目前,澳门中小学教师中由华师培养的教师占比仍达41%。
打造专业化多元化办学的“澳门模式”
“我的命运与母校华师紧紧相连。”1995级教育系校友袁金淑,是首批被保送到华师的澳门学生之一,毕业后在澳门培华中学任教,后来还在2005年、2016年先后于华师进修,完成了教育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课程,专业技术不断“进阶”。
春木发枝,万物勃发。自教育专业率先在澳门招生办学以来,华师坚定“培养人才,振兴澳门”信念,进一步探索合作办学的新方式,加速推出和落实新举措——
1990年,新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后改为幼儿心理与教育专业专科),广泛招收澳门现职幼儿教育工作者;
1994至1998年,地籍测量与土地规划、计算机应用专业、英语教育专业学士学位课程陆续获批招生,且招生对象由在职教师扩大为相关各类在职人员;
1999年起,华师研究生课程班走进澳门,在心理学、比较教育、现代文学和自然地理等专业招生,每年招收约80人;
2010年以后,接连在澳门开办一年半制(中学教师)、一年制(小、幼教师)师范专业文凭课程,以及半年制小幼教师补充文凭课程;
2018年启动澳门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四年间共举办95个专题培训,参训教师达2761人次……
从单一学科到多个学科教学,华师在澳门办学的探索步伐始终围绕当地实际需求,使办学能适应澳门回归祖国后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对各方面人才培养的需求,保质保量培养人才。
其中,华师还根据澳门社会发展动向和建设所需,动态调整课程设计,同时每年派出由相当比例的教授、副教授组成的4组赴澳教师团,围绕专业前沿开展讲学交流。
高成效的异地办学,离不开高效率的合作分工。
根据各类办学实际情况,华师“牵手”当地多家合作单位,包括澳门成人教育机构、澳门社会团体、澳门政府部门等,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解决组织生源、日常管理、与当地有关方面协调等实际问题,实现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分工的转变,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积极作用。
这种探索多元化办学路径的全新“澳门模式”,成为其他高校开展境外办学的“第一面镜子”。“作为内地大学中首先在澳门开设办学点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华师开了个好头。”时任澳门中华教育会理事长、华师到澳门办学的牵线人李沛霖评价道。
他说,华师在粤澳合作办学方面的深入探索,打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吸引了很多大学相继到来,形成强大合力,推动了澳门教育蓬勃发展,对澳门的人才培养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为香港培养高层次人才
会不会代替教师?什么才是让教师不可替代的专业底气?……2023年4月,香港新入职教师到华师交流时,粤港两地新教师就热点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教师最不可替代的专业底气,是‘心中有学生’的师德情怀。”华师教师教育学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红的总结,迎来了现场阵阵掌声。
提及华师与香港在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的深厚渊源,不少华师人、香港人如数家珍:
20世纪50年代,华师是全国录取香港学生最多的大学。其中,绝大部分毕业生还前往国内各地的中学或中专当教师,更有不少到粤北、粤西及海南岛五指山山区的边远农村从教,传成一段佳话。
这段早期结下的“教育情缘”,为改革开放以后的粤港教育合作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在先后实施小学免费教育政策、九年普及免费教育后,香港的教育覆盖面扩大,师资培养需求随之水涨船高。在此背景下,1984年,华师获批在香港地区开办中文、数学、地理等三个专业的校外学位课程(函授教育五年制本科),主要面向中学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培养中学师资人才。
“在香港办学是比较困难的,首期校外学位课程入学学员仅43人。”华师继续教育学院原院长曾荣青坦言港中文在职博士,携手港澳助力大湾区 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由于香港本身拥有足够的教育资源,优质的大学也有好几所,学校在香港的施展空间并不大。
在此情况下,如何推进粤港两地的合作办学落地落实?华师对此很明确,因地制宜是关键突破口,也是有效路径。
按照大学本科师资培训的规格要求以及制定的教学计划,华师有计划地指导香港学生自学,同时定期派出专业教师到香港给学生进行面对面授课,或组织学生到华师校园来进行实验实习。承担此番教学任务的教师均为讲师以上职称,专业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
经过5年学习,首批香港学员中有32人获得本科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他们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多数成为了香港的中学教学骨干。
在香港开办成人教育,为后来华师与香港的教育交流合作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改革开放以来,华师与香港有关学府及香港有关专业人士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各系不少教授经常到香港作学术交流或讲学,同时业界专家们也不时前来华师讲学,还有些华师本科毕业的学生入读香港大学研究院或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取得了硕博士学位。
港商曾永裕为华师研究生教育设立了“曾永裕奖学金”,并捐款500万元建造“文科楼”;港商田家炳出资500万元建造“田家炳楼”;香港骏豪集团主席朱树豪捐款100万元,作为学校体育休闲学科的启动资金……
华师在港的良好口碑,使得当时社会人士纷纷支持学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也为日后华师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新的契机。
在香港推广普通话教育
2023年7—8月,香港普通话教师广东交流活动在华师举办,来自香港中小学的21名教师在为期18天的交流活动中,通过集中面授课程、参观实践活动、普通话知识大赛、教案点评、模拟课堂教学考核等环节,提升普通话表达能力和教学专业水平。
提高香港普通话教师的专业水平,对于加强粤港两地的交流合作、融合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早在20多年前,华师已获批负责组织实施粤港两地政府教育交流合作项目——香港普通话骨干师资培训任务,由两地政府拨出专款,每年分阶段进行长达4周的交流。
“这项新做法既加快培训了一批骨干教师,形成了普通话教学的中坚队伍,还在粤港两地之间架起了普通话教育的交流桥梁,如今已经成为广东省普通话教育、语文教学的资源中心。”华师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合作产生的专业研究、教学资源等成果,至今仍为双方共享共用。
跨境办课程,专业可靠的授课团队是关键支撑,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案是重要突破点。
华师采用专家“联合舰队”模式,聘任了省内知名的普通话教育专家学者,包括一大批博导、教授、副教授和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以及广东省有关语言学、语文教育的学会的会长,其中90%的主课教师为国家级、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打造了一支强大的专业师资队伍。
在教学设计方面,华师创新采取“二阶段、三范畴、四层级”做法——在广东学习授课、香港课堂教学评估两个阶段;主课程、交流、专家论坛三大课程板块;主课程使用大班、中班、小班、个人辅导四种形式授课。
“我对按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课程形式很感兴趣,希望接受培训后,能在提高普通话听说技能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普通话培训项目落地后,原本持有保留心态的香港学员们纷纷改观、积极参与,其中有不少成为了香港普通话教学与研究的骨干力量,进一步打开了粤港文化交流和融合发展的窗口。
持续拓宽粤港澳教育融合新路径
“在学校90周年校庆前夕,我们来到香港,首次举行博士班线下开班仪式,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在7月底举办的华师香港研究生教学点博士班开班仪式上,华师校长王恩科说,香港正进入发展新阶段和关键期,该博士课程项目将持续助力香港各界社会精英熟悉内地政策与文化,进一步推动大湾区教育和文化的紧密合作。
香港研究生教学点博士班是华师在境外正式获批注册的首个博士学位课程项目,于2021年正式招生,报读人员主要是来自香港教育界、商界精英。
与这一博士班开班几乎同一时间,澳门高等院校教职员国情通识教育研习班也在华师开办。“开展国情通识教育是当下粤港澳教育融合发展的重点内容,对于帮助学生了解和融入国家与区域发展大局、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增强国家认同感、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等都具有非凡意义。”华师副校长杨中民在开班典礼上说。
港澳教育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大局,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人心回归、保持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华师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机遇,进一步围绕教育融合发展,发挥原有优势、巩固已有成果,创新搭建更多资源共享平台,不断“升级”与港澳的全方位交流合作——
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粤港量子物质联合实验室”,成功获批4个省部级高端智库平台;
与香港教育大学、澳门大学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教师联合会,搭建湾区教师交流平台;
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及青年发展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共同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推动湾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
联合粤港澳学校、教育信息中心和专业学术团体共同组建“粤港澳大湾区STEM教育联盟”;
成立华南师范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岭南大学分中心,是全国首家内地高校在香港建立的分支研究机构,携手岭南大学打造高端智库;
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开展科研合作,拓展湾区教育和科技融合的新渠道……
荏苒数载,春华秋实。数年来,华师以深远的战略眼光英国G5院校留学,充分利用师范优势,深耕港澳地区成人教育领域,创新形成了立足广东、辐射港澳,全方位服务基础教育的鲜明办学特色,在与港澳的交流和合作中创造出独特的华师教育品牌。
“教育是一件永远在路上的事,大湾区教育发展,华师要继续亮出师范本色。”王恩科表示,接下来,学校将继续加快多元化教育融合发展的探索步伐,拓宽粤港澳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并围绕大湾区发展需求,高质量打造国内一流的教师培养与培训基地、教育研究与政策咨询中心、教师终身学习与资源共享平台等,培养更多卓越人才,为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探索港澳发展更为广阔的空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