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5月10日报道港媒称,多丽丝·蔡把儿子埃文送去北卡罗来纳州上大学,然后坐飞机回到香港。还没从这趟让人精疲力竭的旅行中恢复过来,她又得打起精神开始新一轮大学申请。她女儿克洛艾9月份要升10年级(相当于内地的高中一年级——本网注),现在已经开始为这场烧脑的艰巨考验做准备。只不过美国藤校留学,这一回蔡的准备更加充分。像很多家长一样,蔡希望孩子尽可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据香港《南华早报》5月8日报道,蔡回忆说:“埃文11年级准备大学申请的时候,他的顾问问我,哪种类型的学校适合他,我只是说出最先想到的那几所最有名的学校。”
“顾问的意思是,从规模、地点、课程和种族多样性等角度考虑,哪些学校埃文会喜欢。但我当时根本不了解这些。”
蔡委托学校帮助埃文做出选择,但她自己也参加了一位教育顾问开设的讨论会以考察其他选择。最后,母子俩决定不找中介。
报道称,曾几何时,大学申请是一件直截了当的事情。学生研究哪些大学提供他们想学的课程,参加教育展览会,然后凭借课外活动陈述和教师推荐信向几所大学提出申请。
但是,这20年来,孩子们要上一流大学的预期催生出一种家庭小工业以补充少量的英国和澳大利亚大学代理机构:这种家庭小工业就是教育咨询。自2000年以来,从小型独立中介到著名的顾问公司等教育咨询机构如雨后春笋,有些收取令人咋舌的费用帮助客户获得顶尖学校的录取。
最初几年没什么规则,中介拿着客户的钱跑路的报道使情况更为混乱。一小群中介认为有必要约束这个行业,有必要给专业守信的机构发放资质证书,便在2004年成立国际教育顾问协会。
文章称,与此同时,中国内地的教育顾问机构也急剧增加,以适应大批寻求入读国外大学的学生。香港国际教育顾问协会主席Willy Kwong说,这类服务受到管控,但仍然存在大量没有资质的中介,他们的执业可能不符合学生的最佳利益。
德威教育集团升学指导总监希瑟·皮内达说,除了精英国际学校,中国极少有学校雇佣咨询人员给学生提供大学申请方面的建议,因为政府不希望人才流失海外。
这并未阻止学生的大批外流,他们转向教育中介寻求大学申请方面的建议。但是,走这条路的学生有时候发现自己面临麻烦。皮内达说到香港留学中介,港媒评内地一些留学中介:教孩子撒谎 获入学资格,留学家庭应当警惕那些不择手段的中介机构到香港留学中介,他们破坏申请过程,同时收取高昂的费用。
她说,中介如果伪造学生成绩单和推荐信,或者提出替学生考试而不是帮助他们诚实申请,家庭就是在为一个存在问题的产品支付巨额费用。
因为申请者没有打好学术基础,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就会陷入困境——英语水平不够而无法正常学习,面对不依赖填鸭式学习的教育环境一筹莫展。这些人通常毕不了业。
皮内达说:“学生需要顾问,而不是中介。顾问与学生密切互动,发现他真正的兴趣所在,帮助他从九年级开始进行大学申请的准备。但是,中介只想快速赚钱,无意和学生发展关系。”
皮内达承认,很多中国学生,包括德威教育集团的学生,都倾向根据全球排名选择大学。
雄心勃勃的家长也寻找一切可能的优势帮助孩子进入排名靠前的大学,因此亚洲社会对教育顾问需求巨大。
文章称,这些顾问机构很多由从前的招生官或顾问开设,提供捆绑服务,包括个人顾问、文书编辑、笔试和面试准备以及在世界各地进行研究、实习和志愿工作的机会。
让皮内达震惊和愤怒的是,有些中介甚至建议学生应该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以求在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比如,亚洲学生被告知避免提到自己会弹钢琴或拉小提琴,因为这些技能太普通,而应转向其他爱好。
她质疑某个领域“亚洲人太多”的说法,“要区分这是他们真正的爱好,还是他们认为应该去做或者被要求去做的事情?”
她说:“你怎么能告诉孩子‘喜欢’一样事情而不是另一样,目的只为进入大学?”
此外,学生常常面临压力,要进入最具盛名的大学去学习医学、法律和金融,这可能只会压抑他们的创造力。
皮内达说,当年轻人看到朋友和家人纷纷去找教育中介,这会破坏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不相信无需顾问机构的专业知识只凭自己的本事就能被大学录取。
斯坦福大学网站的招生页面直率地建议申请者:不要只想着被学校录取,这个时刻应该深入思考自己到底是谁,最看重什么。
“最有力的文书是传达学生真实声音的文书。因为我们想发现你是谁,不要以你认为符合斯坦福要求的形象‘包装’自己。这类行为只会让我们弄不清楚你到底是谁,以及你能够实现什么。”
文章称,这支持了哈佛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最近提出的有关改革美国大学录取标准的报告。他们的想法是让大学和学生不再狭隘地关注成绩和个人成就,因为这从长远角度可能有害。
皮内达说:“有一些了不起的孩子和家长。中介和家长有时候起反作用。如果只是让这些了不起的孩子保持本色,我甚至无法想象他们能有多大的发展。”
她说:“我们是什么人,我们的人生经验、失败、韧性以及获得的知识使我们成为脱颖而出的申请者。中介根本不可能知道一所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如果缺乏真正的热情,申请材料就会显示出来。”(编译/赵菲菲)
留学申请
香港留学机构前十,骗局?违法?香港大学“保录取”真的靠谱吗?
前言:这是公众号索斯留学就最近国内非常火爆的“保录取”行业的一些现象,以香港大学保录取为案例,分享给大家的一些“干货”,也希望大家对保录取有个正确且具体的认知。
去年江苏高考文科状元白湘菱因为一门选修为B+,与清北擦肩而过,转身申请了香港大学。那么去香港留学到底有哪些好处呢,首先因为疫情原因,香港留学相对安全,全英语的教学环境也能让你学到很多。其次相比较国外留学,花费的资金要少很多,离家还近,近几年在留学圈特别火爆。
那么香港大学保录取靠谱吗?回答是当然。现在国内现有的“保录取”流程已经很成熟了,只要找到正规合法的机构香港留学机构前十,就可以。
那么如何找到这样的机构,就需要各位擦亮眼睛了!
1. 实地考察(是否有资质)
正确做法:假意和所谓的“保录取机构”确定签约,从而提出实地考察,到线下地点见面聊细节,毕竟实地考察更直截了当。还可以通过对接老师的回复速度与答疑专业度,侧面了解出机构的整体能力。
2. 报价(是否浮夸)
真正能做保录取的机构,报价并不统一,要看同学选择的地区和学校以及专业,和每个同学的自身情况,但是千万不要被低价哄骗。留学这个行业不是越贵就越好香港留学机构前十,骗局?违法?香港大学“保录取”真的靠谱吗?,但报价太低的一定不可靠。正常价格在20W~50W左右,遇到10W以下的,可以掉头就走了。
3. 合同内容(是否保障学生权益)
签合同前,千万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条款,尤其是查看追责和对自己权益保护的部分。遇到不明白的一定要搞清楚,查阅资料或者问律师。另外,交付方式选择先交定金,等拿到offer后再付尾款,就算申请不成功也要保证全额退款。
4.保录取的方式(是否合法)
保录取在海外大学是一种很常见的录取方式,在西方教育体系中是公开的秘密,相对有实力和资源的机构才可以做到,如果是通过单纯的修改ps学生成绩单等造假,一旦被院校追查背景,无论是否完成学业都会被除名,严重的学校还会追究申请人的刑事责任。
存在即合理,想必各位对于“香港大学保录取靠谱吗?”这个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对保录取还有疑惑的同学英国G5院校留学,可以翻阅公众号索斯留学的历史文章,也可以积极留言哦~
2023申请香港留学硕士,内地生读研“卷”到香港 申请者饱受心理“折磨”
申请香港高校研究生的邮件已经发过去两个多月,鲁芸每次打开邮箱,回应她的只有望不到头的沉默。
她就读于北京某211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担心本科毕业直接就业的话学历“卷”不过别人,鲁芸选择了深造。为了争取到更好的院校求学,她放弃了珍贵的保研名额,计划留学。在参考了香港往年的申请数据,又咨询过学长学姐后,鲁芸信心满满地把香港高校作为保底选项。然而没想到的是,以往更容易申请的港校这回却通通把她拒之门外。
像鲁芸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很多申请者在社交媒体上感叹:这两年香港研究生录取特别“卷”,竞争非常激烈,相较往年录取难度大大提升。
一年比一年难,今年又是“最难毕业季”。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其中,考研人数为474万,约占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四成。
庞大的毕业大军,一部分流向就业岗位,另一部分则涌向深造。少数幸运儿拿到了保研的名额,直接上了岸。其余的学生则还在“漂”,他们或是等待考研录取的入场券,或是等待留学的offer(录取通知),归根结底,是在等待安心靠岸的那一天。
“感觉自己就像是鱼缸里养着的鱼,等待被‘捞上岸’。”鲁芸说,运气好的话,会有学校把她“捞”上来的。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刚结束不久。每年12月份和2月份前后,还有一批学生因为考研不理想,从而转战申请留学,包括港校。这是他们最后“上岸”的机会。
拥挤的赛道,上涨的学费
对于恋家的方鹿来说,香港是最好的选择。方鹿是西北某211高校商科学生,她数着在香港读研的好处:亲戚朋友多,可以节省租房费用,留学成本大大降低,离家近,想家随时都可以回家看看。
在山东大学就读金融学的陈零则更看重时间成本,由于香港读研学制年限短,修课式研究生课程一般只需一年,而在内地则需要两至三年。
与国外教育模式相近、大学世界排名高、学费性价比高、时间成本低、离内地距离近等诸多因素,让香港成为留学选择的“香饽饽”。尤其是新冠疫情以来,出国的交通成本升高、授课模式不稳定等,令许多原本打算出国读研的学生转向香港求学。
香港共有22所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其中8所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八大”,即香港大学(简称“港大”)、香港中文大学(简称“港中文”)、香港科技大学(简称“港科大”)、香港城市大学(简称“港城大”)、香港理工大学(简称“港理工”)、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按以上顺序排在前面的这五所高校简称“港五”;前三所则是“港三”,申请难度最高。
一位留学中介告诉澎湃新闻(),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学生留学深造的比例有所下降,但赴港留学的热度却一直上升。“从申请号来看,港中文(2022年留学秋季入学申请)比增加77%。”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数据显示:2020年,有31123名内地学生获准来港就读,而在2021年人数达到37087名,同比增长19.16%。
香港也在招揽人才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2022年10月19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新一届特区政府的首份施政报告,其中提出放宽“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将逗留期限由一年延长至两年,方便他们留港/来港工作。
申请港校读研又多了一重利好因素,这条赛道变得格外拥挤。
“港校热”持续升温,随之而来的是读研费用的上涨。例如港大经管学院开设的7个硕士专业2023/24年学费均有所上调,相比于2022年学费上涨了3万至6万港元不等,其中金融学和金融科技这两大专业学费涨至46.2万港元。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硕士课程学费。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官网截图
并且,香港大学经管学院要求,申请人收到录取通知书后,需要交付一笔押金,以确认最终接受录取,而余款则需在一个学年内分两期支付。
这便是港校的留位费。留位费支付成功后,申请者的录取资格就会保留,待入学后,留位费直接转成学费,再补交剩余的学费。
鲁芸说,留位费相当于保证金美国top30名校留学,港校的保证金比较高,通常要交一半的学费当保证金,并需要在两至三周内交齐,而且不能退还或转让。“8万元的留位费已经算比较便宜的,如果是商科则可能要交十多万。”
巨额留位费令不少申请者左右为难。鲁芸了解到,香港同一个高校不同专业的留位费也是相互独立的,即便上一个专业的offer已经交了保证金,如果在这之后收到了同学校另一专业的offer,若要就读后者,则只能选择舍弃掉上一份保证金,继续交下一份保证金。
也有留学中介表示,目前各个港校没有出台官方文件说明留位费能否校内互转,不过也有学生成功申请将留位费转到其他专业,需要先缴纳新专业的留位费,再跟学校沟通申请将此前交的留位费退回。
竞争激烈超出预期
申请香港研究生越来越难,陈零早有察觉。她发现,2020年港校录取的985高校学生并不算多,很多“双非”(即非985、211)学生也拿到了机会,“说难听点,就是‘双非’还有活路”。但到了2021年,情况就变得很不一样了。她身边被“港五”录取的基本都是985高校的学生,“双非”学生少之又少。
到了2022年,竞争更加白热化。
投递申请之前,鲁芸胜券在握。她了解到,往年对于“港三”的社科类专业,申请者来自985院校的话,所有本科课程的均分达到80/100分就可以申请,来自211院校则需达到85分左右,来自“双非”院校的话,接近90分也有机会。尤其是港中文一向被内地学生赋予“双非友好者”的称号。
“按照这个标准来看,我申请‘港三’本来应该比较稳的。”胸有成竹的鲁芸,申请了港大的全球管理专业,港中文的公共政策专业、全球政治经济学,以及港科大的公共管理专业。但如今距离申请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她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鲁芸陷入了焦虑,每天花两三个小时在社交平台上刷相关信息,一遍又一遍地查看邮箱,有时候半夜睡不着觉也会忍不住点开邮箱刷新一下。没有消息,还是没有消息,她从期待,到失落,慢慢地,习以为常。
不甘心的她,又翻回当时投递申请时学校自动回复的那封邮件,看了一遍又一遍,再去官网的系统上反复查看自己的申请状态。鲁芸从未想过自己会被拒绝,直到第一批申请者陆续在网上晒出offer,她才意识到这冰冷的现实。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方鹿身上。“港校最看重的是毕业院校和成绩,个人能力则体现在竞赛、科研、实习、学生工作上。”方鹿介绍道。在考完取消了四次的雅思考试后,她本以为自己终于可以不用再焦虑了,接下来只需要等待结果即可。
2022年9月底雅思出分2023申请香港留学硕士,10月初方鹿就申请了港中文、港大这两所高校,11月初加申了港科大、港城大,一共投了十个专业,但截至12月底一封offer也没有收到。
仅仅只是早一年,方鹿所在的学院也有学长学姐被港中文录取了,他们读的专业和她投的专业一样,申请的时间也差不多。“他们成绩还不如我,但他们都被录取了,而我连面试的邮件都没收到。”提到这,方鹿难免有些失落。
在社交平台上,许多人会实时分享自己的留学申请进程:从写文书、发申请到被拒或是被录取。分享的信息越来越多,申请者们拉了微信群,以便更好交流。
仅仅半个月时间,方鹿所在的微信群就从一百来人变成了四百多人。在群里,她看到很多来自顶尖985高校的学生也“死磕”港校,还同时投了很多保底的学校和专业。竞争激烈程度超出了她的预想。
仍在苦苦等待offer的方鹿,看着每天都有新来的人不断涌入群里,更加焦灼不安,“看到越来越多比我优秀的人也在等,就会越来越对自己能收到offer丧失希望。”
“像等待被捞起的鱼”
“整个申请过程把我的性子磨平了”,方鹿很无奈。跟她同学院的另一位同学,课程均分比她低,9月20日投了港中文,10月10日收到了面试邮件,20日就收到offer了。而仅晚了十多天,10月初就申报的方鹿,没有得到任何机会。
在自我复盘时,她分析,2022年的申请特别“卷”,所以投递的时间很重要。“9月初就投,对普通211高校学生来说比较稳,越到后面竞争压力越大,也就越危险,越无望。”
陈零也觉得自己吃了投递时间的亏。她一共申请了两次,两次投的都是港大、港中大和港科大。由于雅思考得晚,第一次申请时已是2022年1月份,属于比较晚的批次。原本具有985高校学历优势的陈零,迟迟没能等来面试通知。下半年,她吸取教训,特地在第一轮刚开放时就投递了申请。这次,她终于等到了港中文的面试邮件。
港中文发给陈零的面试邮件截图。受访者供图
根据官方网站信息,香港各大高校硕士研究生秋季入学课程的申请,大部分从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截止。
在鲁芸看来,“港校热”现象背后也跟港校的自我造势有关。正常来说,申请季是从10月份才正式开始,但不少港校9月份就抢先开始。这营造出一种热门和急迫感,让大家觉得要是晚投,可能就失去机会了,因此吸引了不少优质生源扎堆申报。
不过,晚投也不代表毫无机会。香港高校采取滚动录取制,典型代表是“港三”的热门商科专业一般会分3-5轮申请。例如港大经管学院会计学硕士的三轮申请截止时间为:2022年10月14日、12月2日,以及2023年1月30日。
每轮申请截止后,学校统一筛选,挑选出相对优秀的学生进行面试以及发放offer,剩下的申请者则进入下一轮,和后面递交材料的人一同竞争,直到录取周期结束。由于学校优先考虑早期申请的人,大部分录取通知书分配给早期阶段的申请者,因此,越到后面所剩的机会越少,竞争就越激烈。
让鲁芸饱受心理“折磨”的,是港校的默拒,即只告诉申请者是否被录取,如果没有被录取,不会直接发拒绝的回信,申请系统上也不会有任何显示。她连发多封邮件询问港中文,得到的也只是“可能被拒”的答复。
鲁芸收到港中文的答复邮件。受访者供图
看到那些成绩不如自己的申请者被录取了,鲁芸开始怀疑自己,但却得不到任何反馈,她不知道原因出在哪里。这种自我质疑的情绪甚至蔓延到了后面的申请,她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意向学校的门槛。
而国外很多院校,如果拒绝会给申请者明确的答复,有的院校还会告知原因。并且不少院校不要求被录取的申请者缴纳保证金,就算要交,费用也较低、交款时限较长。
不过,鲁芸安慰自己,滚动录取制+默拒的模式说不定还有“捡漏”的机会,因为只要学校没有明确拒绝,意味着在申请的最后一轮截止之前都还有可能被“捞上岸”,那种感觉就像“在鱼缸养着的鱼,等待被捞上来”。
从加分项变成“敲门砖”
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这一届又被冠以“最难毕业季”。就业还是深造,毕业生们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直接就业,完全不在鲁芸的考虑范围之内。“如果我是学理工科,可能还会考虑一下就业。但商科或者人文社科类的话,就业门槛不算高,大家学历‘卷’得厉害,公司会通过学历筛人。”
看到身边有不少985硕士毕业的学长学姐依然没找到工作,方鹿也对直接就业没有信心。她坦言,如果自己学的是计算机,就不会选择读研了。但现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商科如果不读研,恐怕连一些单位的大门都踏不进去。
在你追我赶之下,高学历在职场上逐渐从加分项变成了“敲门砖”。手握研究生起步的学历,成为求职者踏入社会参与“厮杀”的底气。
拿到保研资格的,毕竟只是少数。陈零所在的金融专业保研率只有不到10%,保研成绩基本需达到90分以上,一个年级120多个人,最后只有十几人能保研。
相比于考研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淘汰赛,不少人把出国留学视为一条“捷径”。方鹿坦言,申请港校再难,相对考研而言,还是轻松许多。
但学历并不是万能的“敲门砖”。求职的焦虑同样萦绕在硕士群体间。方鹿看到不少英国留学硕士、985高校硕士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毕业后失业的心情和经历,“还是要看个人,努力提升自己是最重要的。”
如今,方鹿还在申请港校的迷茫中挣扎,她考虑再加申一开始不愿意申请的其他高校。要是申请上了人文社科专业,未来毕业后,她打算考公。
申港失败的鲁芸,拿到了曼彻斯特大学的offer作为保底,她仍在等待爱丁堡大学的消息。而陈零则放弃了赴港深造,选择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求学。
如同鱼在深海中,这些学子在广阔变幻的时代里不断摸索前进的方向。无论是被捞起“上岸”,还是被留下继续“折腾”2023申请香港留学硕士,内地生读研“卷”到香港 申请者饱受心理“折磨”,每个人都在努力游向最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于她们而言,“不确定”里唯一确定的是变成更好的自己。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名字均为化名)
记者 吴怡 实习生 徐清扬 侯名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