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资深媒体人董郁玉为纽约时报中文网写了一篇《我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两周后,董郁玉的儿子董一夫,继他老爸又写了篇《我要去美国读大学》。
这对父子,分别从旁观者和体验者的角度分析了为何要前往美国留学,中外教育的根本差异在哪里,为何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选择了留学这条路。
我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 董郁玉
《纽约时报》专栏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200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在这篇以众多人名开始,又以众多人名结束的文章里,弗里德曼讲述了他参加女儿高中毕业典礼的感想。他从毕业生的名单中发现,叫“Smith”的只有5个人,而当他自己从明尼苏达州的一所高中毕业时,他回忆道,“好像只有5个人不叫‘Smith’”。
这篇文章发表后的20多天,我领儿子去了美国。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儿子姓名的汉语拼音也在“稀释”“Smith”的名单中占据了一行。
有意思的是,就在上个星期,《纽约时报》前北京分社社长Erik 在上“晒”出了一张他参加儿子高中毕业典礼时的毕业生名单的照片。这张照片,显然是全部名单的最后一页,只罗列了姓氏以U到Z开头的毕业生姓名。在这份有120多人的名单中,用大陆汉语拼音拼写的姓氏,竟有近70人。而弗里德曼在2006年的专栏文章中前后罗列了30多个姓名,可用大陆汉语拼音辨认的名字只有3个。
在我领儿子回国四年后,去年12月和今年6月,我儿子参加了SAT(美国本科入学考试)Ⅰ和SAT Ⅱ的考试。我虽然清楚此道不孤,也听说过大陆参加SAT考试的考生在把香港的考位占满后,又开始去占据新加坡、韩国和日本的考位。但是,当我领着儿子赴港,在机场、酒店和考场,看到黑压压的来自大陆的考生时,还是被这样的庞大阵势所震撼。
不知怎么回事,在两次赴港的途中,有句话反复萦绕在脑际:“我也到了该领儿子朝它跪去的时候啦”。这句话,出自苏晓康和张敏的《神圣忧思录——中小学教育危境纪实》一书。许多年前,我为这本书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时我还没有结婚。不过,也正是这句话,似乎在警告所有要成家生子的人,在未来都要面对一段因孩子踏入教育的“神殿”而出现在脚下的畏途。这句让人不寒而栗的话,我过目不忘。20多年过去,现在,轮到我了。我领着儿子,但没有在中国的教育“神殿”前跪下,以拜上最后一拜——我们用脚选择了逃避。
现时中国,少有人再“纪实”“危境”。相反,在盛世的景象中,就连弗里德曼也在其发自中国的专栏文章中对中国伸出了大拇指。当然,也正是在中外交口说盛世的过程中,被Erikr 领回美国上学的儿子,有了越来越多可以用大陆汉语拼音拼写名字的同学。而这些人中,也有我儿子的同学。
还在初二,我儿子班级中就开始有人出国去读中学了。刚升入高中,儿子所在学校曾借开家长会之机,统计有多少学生想在三年后弃考中国大学而直赴国外读大学,结果当时有100多名家长表达了这种意向,大体占整个年级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我儿子在上初中时,成绩稳定在其班级前列的头四名男生,全部以出色的成绩升入本校高中。这四个人全部选择了出国读大学本科,其中一人已在高一学年结束后,申请进入了美国一所著名私立高中。这四人之外,还有一位同样升入本校高中的特长明显的学生,也被新泽西一所私立高中录取。
我儿子所在的北京四中,今年有70多人直接投考国外大学。据学校负责老师介绍,在这70多人中,有90%多的学生被美国排名前30的大学录取,这还不包括那些在高一或高二出国就读高中,在国外参加考试的学生。我儿子的高中班级中,一名当年崇文区的中考“状元”,也是在高一学年一结束,就出国读高中去了。
很难单纯用躲避高考来形容这些出国读高中和大学的中学生们。这些选择出国读中学和大学的学生中,不敢说全部——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升入北大、清华的学习实力,并非夸张。而问题在于,北大和清华还值不值得那么多人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
一个曾在《纽约时报》负责报道教育新闻的记者,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在某大公司谋得了一个驻中国的职位。一次,在与我谈起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与国外普通大学的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后,感慨地说,那些在工作中更有创意的国外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如果当年在中国参加高考,那是无论如何也考不上北大、清华的。
当然,在中学生出国的潮流中,无论以中国的眼光还是以美国的标准,也并非所有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我一个同事的儿子去年高中毕业后,进入美国中部的一所非常不错的大学就读。第一个学期过去,我同事向我转述了他儿子告诉他的一件趣闻:同级学生中,有一位陪读的母亲重金其儿子说,“儿呀,如果你能考过一门QS100名校留学,妈就给你买一辆玛莎拉蒂”,结果可想而知。
每年海量涌出国门去读大学的中学生,和上述能够把陪读母亲的儿子办到美国进入知名大学的中介机构,正在同时改变着中国和美国的教育生态。
在香港亚洲会展中心SAT Ⅰ考场,当我听到国内几家中介组织在考场举办的推介会上,声称其可以在一周内“包装”一个学生,达到美国名校申请要求时;当我看到有考生家长把大陆中介组织按照国外惯例提供给听众的免费咖啡、饮料,咕咚咕咚地倒进自带的硕大水杯带出会场时,我忽然想起了弗里德曼2006年那篇专栏的观点和结论。
弗里德曼在那篇文章中说,美国的对手永远赢得不了未来,因为当他们的油井干涸时,他们的社会就会如贫瘠的沙漠一样荒芜;而吸纳了全世界人才的美国之井却仍将汩汩涌动。弗里德曼还断言,美国仍是吸引全世界人才的最大磁石,因此,这边的中国人将战胜大洋那边的中国人。
真是这样吗?这,恐怕得问我儿子他们那代人了。
我要去美国读大学—— 董一夫
我老爸刚为纽约时报中文网写了一篇文章:《我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我就是文章中提到的那个儿子。
文章我读了一遍,感觉惊异。已经开始丢三忘四的老爸,絮叨起我同学的事情,记忆准确,如数家珍,其中有的同学出国的事情,我好像只在吃饭的时候提过一句。看来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啊。
不管怎样,我把这篇文章转给了文中提到过的已经在国外读高中的几位同学。其中一位同学(我中考那年的崇文区状元)回信给我,说经过一年的国外学习,她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来只想着能上一所排名靠前的大学”,“现在想的是要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对她观念发生的变化,我一点都不奇怪。这就像我在美国读书的那段时间(2006-2007年,小学六年级)发生了许多变化一样。但是,在美国的时候,对将来要在哪里读大学的问题,我并没有确定的想法。尽管我的“忘年之友”、几位来自北大、清华等中国名校的哈佛博士生不止一次地劝我,“一定要出来读大学”,并告诉我说“出来之后才知道大学的时间浪费太多了”……但是,我对当时看来还很遥远的问题根本没有什么概念。
那时,我主要忙于应付美国学校的功课。都说美国的学校课业负担轻,功课不紧张。但这要看从哪个角度讲。数学课,一学年下来也没有几次作业,确实不具太高挑战性。但是,我在的学校有一个作业天天都有,那就是读书笔记。这个作业要天天写,老师每周都要检查。
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可以用国内语文课上的“读后感”模板来应付读书笔记,也就是一般先把书中内容梗概写一下,再写几句心得便可。哪知道,老师的“朱笔御批”(书法直逼英文狂草,极难辨认)总是问题一大堆。这些问题对我而言,简直“太伤自尊了”。我实在弄不懂,他的那些问题和我读过的书有什么关系。大概在头几十篇读书笔记中,老师几乎在每一篇批语中,都写着“我需要你的”,“你的呢”,“你的idea是什么”,“给我你的”……你的,你的,你的;我的,我的,我的。书读到这个份上,才知道看别人的书,为的是生产自己的想法。
我老爸在和批改我读书笔记的老师面谈时(类似中国家长会美国 读本科 大学,但谈学生情况都是一对一面谈),曾委婉地请老师对我读书笔记的用词、句式和语法等“多加指点”。老爸事后说,老师对他说的一番话,让他觉得“不好意思”(我理解那其实就是无地自容的意思哈)。老师对老爸说,不要担心一夫的英语(语法),书看多了,错误自然就少了;不会说话的人少,不会思想的人多……
这些话让我明白了,我每天的作业,其实就是在教我思考,启发我思考,“逼迫”我思考。为了完成这种要有自己的、、idea和的作业,我不得不看更多的书,上网找更多的资料。慢慢地,“朱笔御批”中的内容变成了“商榷”和探讨,而有时则干脆是我的名字后面加上两个英文单词:“Great job(非常好)”。天天读书“写作”的结果,就是我在插班的第一个学期末,不仅在数学和科学,而且在戏剧等全部八门功课上,都得到了A。
那种每天都需要你用创意去完成作业的生活在回国之后中断了。先是我发现在美国我一天登陆无数次、几乎所有学生都离不开的维基百科网上不了。这个严酷的事实,令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维基百科,我将怎样面对今后的作业。
后来,维基解封了。但我发现维基也用不着了。因为我每天的作业都是有“标答”的,根本不用劳维基的大驾。我的作业中,也让你看“四大名著”,但这些阅读,与其说是让你从阅读中发现什么,创造什么,还不如说是为了让你记住某些“别人”希望“教化”你的几点结论性教条。对这样的阅读,我从来也不勉强,宁可在此失分。
在主动“失分”方面,还有更生猛的同学。进入初中三年级,中考的压力日增。老师出了个作文题目:“初三”。我的一个同学(就是老爸文章中说被新泽西一所中学录取的那位),“勇敢地”以此为题描述了他在大年“初三”那天的快乐生活。当然,在老师进行讲评的时候,他可没从他这个另类创意中得到什么快乐。
我们的考题中,也有看似需要“创意”的题目。一次,高一政治考试中,一个题目需要“谈谈你的看法”。在试卷讲评时,老师“爱怜”地对在这个题目上汪洋恣肆却没得分的同学说:“孩子,你真的以为要你谈什么看法呀?!”在同学们心领神会的暗笑中,这些将来几乎肯定都会进入中国重点大学的“精英”,自然而然地给“标答”和“自己的看法”找到了各自的位置。
来看这道题目:“请对比西奥多•罗斯福与伍德罗•威尔逊的外交政策”。再看这个:“请分析18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危机是怎样影响美国1787宪法中的条款的”。这两个题目,是我准备AP( )美国历史科目考试时需要思考的几百个类似题目中的两个。这种题目,在教科书中是无法找到“标答”的,仅罗列史实也是不行的。
我知道,如果要回答“对比毛与邓的外交政策”的问题,尤其是要对政策和人物作出“谈谈你的看法”的评价时,那是需要一定资格的。但是,试想,一个从中学时代起,就要对国家的外交政策不断发表看法的人,和一个进入外交部门才知道外交为何物的人,在对世界大势和国家利益的判断上,哪一个更有可能把握得恰当一些?
需要创意的思考,在国内学校属非主流。为SAT备考,为AP备考,我都是利用高一和高二期间免修英语课的时间。即便如此,你也必须时刻警惕着美国 读本科 大学,《纽约时报》刊登父子文章:我为何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不能让那些激荡你大脑的问题闯入“标答”的地盘。在学校,我们的“研究性学习”项目还只有2个必修的学分。而类似(引自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局的)SDP( )等培养批判性思维、激发创意的课程,在我们学校也只是被列为选修课,而在其他学校,类似这样的课程,可能都没有被列入选修课表。好在当我和几位同学参加完在田纳西大学举行的DI( )全球总决赛后,我知道了一个地方的非主流,在另外的地方可能就是主流。
上次出国前,一个“海归”姐姐对我说:“千万别以为到了美国就自然会说英语。”这句话,我记住了。同样,我知道,到美国读大学,也并不一定就会用好美国的教育资阿里开出40万年薪欲聘学霸奶奶:想要孩子不被淘汰,最好学学这一点源。我老爸把我送出国门,修行当在我个人啦!
文源:纽约时报中文网
本科推荐信美国,美国本科如何写好推荐信呢
很多同学计划美国本科申请英国G5院校留学,同学们应该如何写好留学推荐信呢?做为美国大学入学要求之一,如何申请美国本科本科推荐信美国,推荐信的写作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考核。一起看新东方前途出国留学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吧。
关于推荐信写作过程中细节方面的注意:
1.有学校抬头的信纸信封,均需签字,信封上注明老师及学生姓名;若学校本身有自己的推荐信表格,则一同邮寄出并同时注意打印时的排版美观等细节问题;
2.尽量记录每封推荐信的签署人,以便补材料时保证前后统一;
3.尽可能不要提及申请者的弱点,更不要去通过贬低别人来拔高自己;
4.尽可能避免任何粗心大意导致的拼写或打印错误,多次检查;
5.在行文中切勿出现拔高和夸大的字眼或者表述甚至虚假信息;
6.推荐信长度一般300-400字,一张A4为宜;
7.如果是申请者自己最后经手打印邮寄推荐信本科推荐信美国,美国本科如何写好推荐信呢,应注意调节几封推荐信的字体格式等,用以区别几个老师的不同。
很多学生和家长经常会担心推荐信的内容会不会表达不到位,达不到推荐自己的作用,所以想尽可能把溢美之词都塞到短短的推荐信之中,其实这样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对于推荐信所提到的申请者的个人特点特色的评价权其实是在招生官手中,即便我们吹的天花乱坠,得不到校方的认可其实还是白忙活。所以恳恳切切地讲述真真实实、实实在在的事实,打分的事情就交给招生官就可以了。
大专美国本科,大专可申请!25年入学!上海财经大学&美国韦伯斯特大学IMBA硕士
关注南开智圆 及时获取最新考研资讯
不仅通过联考,更要受益终身
上海财经大学与美国韦伯斯特大学合作办学IMBA——免联考、好毕业、教育部认证、不出国!在职可读的美国双证MBA硕士!2年即可毕业!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毕业可留服认证。
上海财经大学和美国韦伯斯特大学合作举办国际MBA项目是获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MBA学位教育项目之一。至今已连续第28年招生。2016年获得第二届“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提名表扬,成为本届评估中唯一进入榜单中的MBA项目。
*教育部项目批准书编号:
采用美式申请制大专美国本科,大专可申请!25年入学!上海财经大学&美国韦伯斯特大学IMBA硕士,项目自主招生,无需参加全国联考。项目采取学分制,无论文写作,毕业后获美国MBA硕士学位,中国教育部学历学位权威认证。
学制:2年
方式:两周一次周末授课
学费:29.8万
报名费500
授课方式:上海班青岛班 分别独立授课考(每月2个周末)
申请批次(2025年入学):第二批青岛班3月12日申请截止!
开学:2025年9月
注:具体开学日期请以上财MBA项目招生办信息公布为准。
注: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以申请免笔试,直接进入面试环节:
1) 参加过2023年12月的管理类硕士联考,管综以及英语单科均超过工商管理专业国家线A线者
2) 全英文授课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以及外国学员
3) GMAT考试成绩在600分以上者
4)有效GRE 成绩145以上, 成绩165以上者
5) 已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者
申请流程:
官网注册——信息填写、资料上传——提交报名——资格审核——入学考试
请考生仔细阅读报名系统说明,认真上传资料。
第一批次入学考试报名截止日期:2024年12月1日。
上海财经大学iMBA项目,由上海财经大学与美国韦伯斯特大学合作举办,是国内最早获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MBA学位教育项目之一大专美国本科,1996年即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至今已连续第29年招生。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荣获第二届“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提名表扬(2016年),成为本届评估中唯一进入榜单中的MBA项目。
上财iMBA项目以上海财经大学这所百年财经名校为依托,整合中、美知名商学院的优势资源QS200名校留学,汲取全球最先进的美式商科教学精髓,引领学生尽揽商学之胜。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结合的立体教学模式,既保证扎实的教学质量,又引领高等商科教学潮流。多元化的海外交换项目,帮助学员开拓思维和视野,真正实现“学在国际,乐在国际,收获在国际”的目标。
项目特色:
项目详情
项目时长:学制2年
上课时间:每月两次、周末上课,通常为周六全天,完全不影响正常学习、工作时间;每学期2门课,持续9周
申请条件:
申请材料:
免冠电子证件照
推荐信等
官方中英文毕业证明和学位证明
官方中英文成绩单
前置学历认证报告
*以下材料非必需,但上传之后可能会增加背景评估得分:
名片
外语证书
海外经历证明(海外学位证书、单位派遣通知等)
创业经历证明(公司营业执照、个人持股证明等)
公益活动证明
其他荣誉、奖项、职业资格证书
个人特长证明
简历
费用:报名费:500元、学费:298,000元
常规考试:
课程体系(2门思政课程,4门基础课程,10门学位核心课,交替开出的选修课-选修2门 )
录取流程
证书
免联考中外合作办学硕士
如果大家有意向申请中外合办硕士院校,想深入了解项目申请条件、上岸难度如何?或者对于自身择校申请条件等也不是很清楚,可以下方扫码添加智圆老师微信1v1免费评估咨询~
咱们南开智圆专业择校老师已经深度分析精选了多所高性价比、高含金量的中外合作办学硕士项目,总结整理了众多院校数据信息,可以帮助你精准评估申请条件,了解不同合办院校信息与报考条件,结合你的择校意愿为你推荐更适合、更高性价比的中外合办硕士项目!
添加智圆王老师微信
咨询中外合办硕士
获取一手项目信息
考研界越来越卷
智圆给你准备了备考的优选配置
省力省时的备考成本➕高效的学习效果
备考疑惑 | 面试笔试| 课程试听
添加智圆老师微信获得一对一专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