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美国博士

美国读文科博士,有关北美历史系phd申请的一些思考(上)

什么样的人适合去北美读文科博士?文科funding难拿,北美phd录取又即全奖,“被录取”意味着我的系所和导师认为我对得起未来几年给我的funding,同时也期待着我能为这个系做出点贡献。毕竟大多数人一直都是在国内读书,能去北美读本科/硕士的人是很少也很privileged的。

这是一篇并不完全算作PhD申请复盘的“经验贴”。

什么样的人适合去北美读文科博士?

本来并不想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很有爹味四溢的嫌疑),但我自己在申请的过程中、申请结束后其实都在思考它,所以,作为一个即将在北美读文科phd的人还是在这里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北美文科phd要面临的不只是学业上的挑战,大家普遍都需要教课:需要作为 给学生批作业、课堂上引导讨论,甚至是自己作为讲者来独立讲授几个课时。教学任务的形式和强度因学校、因项目而异,但基本是大家“难逃”的宿命。申请的时候有个教授问我,你没有gap year,那你真的想清楚自己要来读这种学科的phd的理由了吗?言下之意,似乎是我求学的过程比较顺利,从来没有真正走上社会、体验工作与学习的区别——那么我之后会不会因为难以平衡自己的学习与项目给我的教学任务,最终选择退出呢?

我逐渐开始认为在北美读博不只是一个工作,更是一个承诺。文科难拿,北美phd录取又即全奖,“被录取”意味着我的系所和导师认为我对得起未来几年给我的,同时也期待着我能为这个系做出点贡献。在后疫情时代,尤其不该白拿这些,不该空占着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位置。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见到了太多人为了身份而申请phd,太多人因为找不到心仪的工作而选择读phd。假定这些人能申请到博士,我不空谈学术理想,也不“道德绑架”,只问这样一个问题:把读博拿到可以居留的身份、一定的生活资本作为自己困顿期的过渡,最后有了“理想”的人生出路时选择quit,真的负责任吗?这当然只是我自己的想法,我觉得适合去北美接受“地狱”难度的学术训练的人,应当是清楚“读博不只是工作,也是一种承诺”的人。当然了,我并不是认为读博不可以半途退出,大家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要解决,work-life 很重要,身体素质、心理承受和抗压能力统统都很重要。作为一个有严重焦虑症的人美国读文科博士,有关北美历史系phd申请的一些思考(上),我非常理解大家读博期间在情绪上可能会面临的考验。在北美读文科博士,可能和在国内大厂996差不多辛苦。不排除有读得特别快乐的人,但北美的phd项目绝不是让所有人都能享受人生的桃花源。

决心要申请北美文科PhD的朋友应该明白:录取结果一点也不可控

美国文科PhD招生大多会采取强制。所谓的强,就是教授不能凭一己之力决定录取;录取谁、拒绝谁,是由整个系里的所有方向经过博弈、共同讨论后决定。

大多数人在提交申请前如果还有多余的精力,都会发邮件给自己未来想跟的教授套辞。但是,套辞的作用只是知道这位教授今年有没有招生的可能性。教授回复说今年可以带学生、欢迎申请、觉得你们两个人的研究非常匹配之类的话,并不代表这位教授今年一定会招生。举个例子,我们申请北美的ddl大多在12月,大多数人套辞的时间是9-10月,但实际上系里确定今年某方向是否招生、对应方向的某个特定教授是否可以录取自己心仪的申请人,几乎要到来年的一月底、二月初。有多少人可以提前好几个月就知道自己未来会不会做某件事呢?教授们在9-10月回复“欢迎申请”,恐怕只是告诉申请人“我有招生意向”而已。不过,也有可能碰到人很好的教授,他们可能会给你提一些建议(包括选校/选导师、sop等文书写作)。

不止一位教授和我说过,他们系里录取phd的时候要考虑非常多杂七杂八的因素,比如我们方向之前是不是招了太多phd、其他方向是不是连续两三年没收过phd、是不是有新来的教授需要带自己的phd、同一个方向内部是不是有好几位教授都想要自己的phd、今年是不是有某个方向的申请人水平和其他方向/往年同方向相比较低或很高。总而言之,在项目决定录取的过程中,有太多程序与人情上的博弈了。申请材料提交到项目之后,不仅是申请人自己,其实连申请人想跟的教授也没办法决定录取。我身边的朋友一直和某位教授保持联络,得到了相当多的积极反馈,但最后并没被这个项目录取——这种情况大概是屡见不鲜的。从经验上讲,我只能说,申请文书的质量决定你是否能够进入讨论的最终环节,但运气决定了你是否能够在众人博弈后得到一封offer。

更何况,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精力和机会在申请前弄清楚北美文科phd 录取的“潜规则”。大多数人把自己的文书打磨完毕就已经筋疲力尽,可能没太多时间和心情去套辞、跟教授聊天。谁能保证自己套辞的时候刚好遇到一位愿意把他们项目录取流程讲给你的教授呢?

申请结果都出来之后,我问了自己这两个问题:抛开那些我没法控制的博弈,我究竟为什么被录取,又为什么被拒?被录取的几个项目,几乎都和我自己的研究方向100%匹配。只有一位教授让我觉得有点意外,因为我做的主题只能说重合度并不高。于是我就在跟他聊天的时候要来了他开的所有课的,浏览过后才发现虽然他自己没有写过文章,也没有做过任何相关的讲座,但他一直十分关注和我文书(sop&ws)相关的各类研究(甚至不仅限于历史学研究)。这大概算是误打误撞踩中了教授关注的问题吧?我当然没法预知教授研究兴趣的转移趋势,所以这个录取对我来说,又怎么能不算是一种“运气”呢?至于为什么被拒,大概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纯属运气问题,我和教授的研究方向非常契合,但是我申请的几所学校今年压根没有录取东亚/中国史方向的phd。第二类就是匹配程度的问题,毕竟我和项目/导师之间不能算比较完美的匹配。

回看我的申请季,我是希望自己早点真正清楚地明白,申请结果是不可控的,我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文书质量。如果可以重来一遍,希望自己不会再因为未知但一定不受自己控制的申请结果而产生严重的焦虑。

许多中介或留学博主说“(尤其是文科)没在北美读过书别想申请到top phd,需要先去美国读个二硕再申请phd”,真的有道理吗?

这个问题当然因人而异。我个人认为中介或留学博主的这个观点,实在是和他们作为留学中介或博主的身份有不小的关系。不能说他们的话完全没道理,但更多的是在cpu大家。

先说为什么有一定道理:对某些学科或方向来说,北美与非北美地区的热门问题、学术审美很可能完全不一样。对于一直身在非北美高校/研究院所体系的申请人来说,确实很难随时关注并跟得上北美的研究潮流,也很难对北美学者的口味了解透彻。如果之前并没针对北美的研究状况进行积累,确实不容易在准备申请的短短几个月(一般来说最多一年)内写出能够申请到top项目的文书。

但为什么我认为这句话又有cpu的成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留学中介/博主在说这种话的同时,却十分推崇北美本科背景的申请人,认为北美本科(再有个北美硕士就更完美了)申请北美phd可以非常丝滑。稍微差一点的背景,如其他地区本科+北美硕士,在他们眼里也勉强达标。他们的理由是在北美受教育的人,会对北美有比较深的了解、英语水平比较高、能够拿到北美教授的推荐信——归根结底美国读文科博士,是在说北美背景的申请人理应更了解行情,理应不会有信息差。可是,有北美背景的人一定都很强、在申请phd时一定没有信息差吗?又,正如我在上一段说过的内容,如果一个人之前对北美有了解和积累呢?这样的人凭文书质量申请,教育背景能够成为他申请路上的障碍吗?哪怕只说这一个申请季,我身边也有不少活生生的例子能够证明我的观点。我有个朋友本硕都在国内,之前也没有去北美交换,但她的申请结果还是很不错,最后去了某藤校;也有朋友在hk读本科,没有交换经历,也申请到了非常好的私立名校历史系phd项目。

那留学中介/一些博主为什么要cpu大家?归根结底还是在制造焦虑,方便赚钱。毕竟大多数人一直都是在国内读书,能去北美读本科/硕士的人是很少也很的。对中介来说,没有北美背景却想去北美读博的人,就成为了他们的潜在客户群体。劝人申请硕士,其实有利中介拓展业务(本科留学是另一个市场)。身边也有不少认识的人就申博的问题咨询过中介英国G5院校留学,结果大多数中介都劝他们改成硕博混申。依我看,这是因为根本没有几家中介可以真的辅导得了博士水准的文书。如果客户只申请博士项目,恐怕中介都不好给这样的客户辅导、修改文书。另外,中介多多少少都需要保证客户申请的成功率,硕士项目的录取率和录取难度和博士项目完全不能等量齐观。有些留学博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留学博主,某书上有些比较臭名昭著的博主,就不点名了)打着“过来人分享经验”的名义,实际上却是通过给那些有意向申请phd但没北美背景的人洗脑,来给自己招揽修改文书、咨询申博相关事宜的私活。从经济和口碑的角度讲,自然会为了业务到处“造势”了。

总之,结合我自己和身边朋友的申请情况,我始终认为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学术水平来评估自己,而不是由中介、留学博主根据我们的教育背景来评估自己。

未完待续。

美国读文科博士,哈佛教授:不属于这4类人,你读文科博士会很危险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文 |

来源 | 群学书院公众号

01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专栏文章“你想读研究生吗?” 我的目的就是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警告本科生别去读文科博士,告诉他们学术界聘任制的真相。

这是众多未来的研究生无法从教授们那里得到的信息,因为教授们通常都太迫切地渴望克隆自己了。有些本科生在听说了博士找不到工作的消息后,会在大学里询问就业前景,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只要你优秀美国读文科博士,哈佛教授:不属于这4类人,你读文科博士会很危险,总能找到工作的。”

如果学生碰巧了解到越来越多曾经发表众多高质量论文并得到学生高度评价的教师仍然属于编外职工,缺乏专职教师的任何福利时,人们会告诉他“别担心,很块就将出现退休的高潮,那样的话就会出现很多空缺了。”鼓励学生考研的大部分是出于好心但并不了解情况的教授,他们都受到我们文化观念的熏陶,即教育总能创造机会(或者说,知识改变命运)。

02

过了这么多年后,我仍然收到本科生的来信,他们仍然遭遇专栏文章中的难题。他们向我讲述自己的兴趣和成就,询问是否应该读研,期待我的热情鼓励。我总是回信解释在这个分数膨胀的时代(推荐信同样泛滥),拥有优秀成绩和耀眼推荐信的学生数也数不清。

当然,有些博士培养单位提供全额奖学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在学业完成后找到通向教授之路的工作。现实的情况是辛苦攻读平均将近10年后,只有不足一半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才能找到最终获得终身教授岗位的工作。

我收到的这些未来研究生的后续来信往往缺乏连贯性而且显得异常愤怒。他们在过去的生活中一直得到的是赞扬和鼓励,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们可能无法成为所希望的那种人,高等教育不一定是对他们最有利的投资。

有时候他们指责我这样说是因为嫉妒他们卓越的才华。我猜想他们可能继续咨询,有人最终会说出他们想听的话“是的,孩子,你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最佳人选。”

了解真相或许是痛苦的,但总比打算读文科研究生的本科生在30多岁了还没有找到工作更好些吧,或者更糟糕的是,你只能担任几乎是最低工资的代课教师,却依然错误地幻想着更多教书的经验和更耀眼的推荐信会打开求职之门。

03

大部分本科生不知道能够提供工作安全性、福利和体面薪水(虽然和要求这么多年训练的其他领域相比薪水要低得多)的文科教授职位的比例一直在缩小。他们也不知道毕业后可能不得不接受随便什么地方的工作,也可能经过6年的试用期后最终因种种原因被解雇,永远被踢出这个职业领域。

他们似乎认为文科教授是可靠的前景,是个比当自由作家或者演员或职业运动员更负责和更安全的选择,所以没有考虑任何其他退路美国读文科博士,等到出现问题时已经来不及了。

我发现大部分未来的研究生很少考虑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会出现什么情况。他们假定人人都能在某个地方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即使“只不过”在社区学院(无奈地耸耸肩)。而且,研究生毕业似乎还远着呢,他们关心的全部是眼下的问题。其动机基本上是下面这些说法的某种结合体:

1、他们喜欢某个学科,相信自己拥有深刻和持久的兴趣。(但如果接着提问题,你就发现他们只不过和本科生同学相比兴趣更浓而已,并非读研所需要的严肃的执着。)

2、他们得到教授的高分数和众多赞扬,在学界以外却没有类似的鼓励。他们渴望回到能感受肯定和赞许的熟悉环境中。

3、他们从16年的学校生活中脱颖而出,通向目标的奋斗过程是清晰的,一步一步的前进,每一步都有可以测量的结果和清晰确定的等级差别。在此过程中,他们不断得到支持,信念不断强化。学校之外的世界似乎是结构混乱的、模糊不清的、难以探索的、令人恐怖的。

4、因为就业前景黯淡,缺乏有吸引力的工作,大学生活被越来越理想化了。他们认为研究生院将继续那个浪漫的生活经验,能够让他们作为老师和学者永远留在大学。

5、他们在任何别的地方都找不到能运用在大学里最引以自豪的技能的岗位,不得不学习并不非常感兴趣的新东西。没有人会对他有关简·奥斯汀(Jane )的知识感兴趣,没有人会给他们指引和保护,所以只好求助于从前的老师。

6、他们认为研究生院是躲避经济萧条的好地方。他们将花费几年时间研究文学,最好是拿到奖学金。如果觉得大学不好或者遭到拒绝,他们可以在市场转好的时候再去找工作。而且你知道,那些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总要退休的,到那时大学就有空缺可填补了。

04

我知道在我20出头的时候也经历过所有这些动机。

我大学毕业(1990年)恰好赶上经济萧条,能找到的最好工作是在健身俱乐部推销会员,同时在费城一家商场兼职。研究生奖学金对我来说是个逃避的机会,我因此可以到另外一个城市——迈阿密,至少有钱生活。

我知道读研的动机是从学校出去后过渡阶段的焦虑和找到理想工作的困难,但至少我能用用现实的术语为上面提到的最后一个理由辩护。我觉得如果有更好机会的话,我到大学之外找工作就行了嘛。我的意思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肯定被认为了不起的人,不是吗?

不幸的是,在我到大学之外找工作的三年里,我发现仅仅拥有文科博士学位却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或者专业技能的话竞争不过本科生,和有职业学位的人竞争的话,劣势就更明显了。如果你走了那条道路,你得在30多岁的时候从起点干起,正好比同龄人落后10年时间,而且没有积蓄(很可能欠了一屁股债)。

未来的研究生几乎无法理解的是文科博士教育使得理想主义的、天真的、心理上脆弱的人只能适合拥有一整套清晰价值观的职业。它教导他们大学之外的生活就意味着失败英国G5院校留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量毕业生宁肯做几十年的代课教师,只求呆在大学的边缘。

因为威廉·博文(.Bowen)和朱利叶·索萨()臭名昭著的报告,我对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初期的教授退休的说法信以为真。至今我仍然能听到本该了解更多情况的人发表类似言论。即使长久以来期待的退休潮流最终到来了,终身教授岗位中的很多也将不再保留了,尤其是在另一波经济萧条的现在更不可能保留。

我只是想说明:文科博士的工作当然有(虽然不像当今培养的博士那么多),但是因为大学有意的政策,真正的工作会越来越少。结果,仍然保留的少数工作被成千上万合格的人选争抢,所以那些获得终身教授岗位的候选人简直被看作买彩票中奖一样的幸运儿。

05

从历史上看,大学(甚至那些拥有巨额捐款的大学)一直利用经济萧条的机会紧缩教学开支。招聘冻结和提前退休都是采取的措施。不是新陈代谢,大学聘用更多代课老师,招收更多研究生,最终向市场大量输送有充分资格的教师学者,而他们的待遇低得可怜。经济萧条过去后,招聘冻结将变成永久性的措施,因为院系的表现已经证明在教授减少的情况下仍然运转良好。

几乎每个文科领域的竞争本来都很激烈,为了一个终身教授岗位几百个合格的候选人在竞争,现在的情况更加严峻。比如,美国历史学家协会统计的工作岗位减少了15%,现代语言协会统计的岗位减少了21%,这是创纪录的年度最大降幅。而且,许多已经开始的候选人筛选也被叫停,有些负责任的观察家预测今年大学招聘人数可能减少40%。

对那些迫切渴望获得终身教授岗位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减少40%更坏的消息呢?

今年两手空空而归的大部分求职者明年肯定再杀回来,几年后,这个竞争的雪球将越滚越大,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争抢越来越少的专职教师岗位。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考上研究生而受到恭维,许多人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按照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人文科学指标项目的数据,23%的文科学生最终欠债超过三万美元,14%的学生欠债超过五万美元。

由此,我认为只有在如下几种情形下,人们或许才有理由考虑去读文科研究生:

1. 你有钱,不需要依靠他人,不需要赚钱养活自己或者抚养他人;

2. 你来自学界人脉丰富的小圈子家庭,将来能够为你找到一个职位;

3. 你能依靠配偶提供家庭生活所需要的收入和福利;

4. 你在为已经获得的工作攻读所需的学位,比如高中老师,或者单位出钱让你读书。

这些人才是能够安全地攻读文科博士学位的人。任何其他人这么做都面临极大的个人风险,他们无法衡量这种选择的全部后果,因为他们不了解大学的招聘体系或者不愿意聆听试图告诉他们真相的人。

很难向年轻人讲清楚大学已经把他们的理想主义、精力以及缺乏信息看作可以利用的资源。对大学来说,研究生项目对学生生活产生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客观现实,就像把毒物倒进河里一样。如果你找不到终身教授岗位,大学就不再讨好你,它假装你根本不存在,或者表现出你找不到工作全是你的错的神态。它让你感到羞耻,你可能一走了之,相信这是公正的,你并不知道这个游戏从一开始就是骗人的。

去美国读文科博士费用:美国留学:文科博士的费用及留学攻略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去美国读文科博士的费用情况以及留学攻略。对于想要攻读文科博士的学生来说,了解留学费用并制定合理的留学计划至关重要。本文从经济角度、学费、生活费、奖学金、助教等多个角度进行论证,帮助读者全面了解相关费用情况。同时,本文还提供了一些留学攻略,包括申请奖学金、找到合适的学校和合理规划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建议。

正文一、经济角度

它是去美国留学最基本的要求,留学生除了学习费用之外所需的生活费、交通费、医疗费用等都需要考虑在内。国内的学生决定留学一般都会了解一下留学的费用,不过要了解的话可以去问问留学中介。他们都有留学费用的报价。留学费用是一个相对主观的问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政策下都不一样。[1]

二、学费

美国读文科博士一般需要四年美国读文科博士,学费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远远高于本科和硕士学费。根据不同学校的位置、学科和教育水平的不同,学费会有所差异。可以通过访问美国各大学的官方网站了解学费的具体标准。例如,一些私立大学的文科博士学费可能高达4-5万美元/年,而一些公立大学的学费可能相对较低,约为2-3万美元/年。

三、生活费

除了学费之外,留学生还需要考虑生活费。在美国,生活成本会因地理位置和个人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在大城市生活的费用相对较高,而在小城镇生活的费用相对较低。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活水平,生活费一般包括住宿费、饮食费、交通费、购物费、娱乐费等。根据大部分留学生的经验,每年的生活费大约需10-20万人民币。

四、奖学金

为了减轻留学生的经济负担,许多学校和机构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申请奖学金是一种常见的方式来获得经济支持。奖学金分为全额奖学金和部分奖学金两种形式,一些优秀的留学生可以获得全额奖学金,即学费和生活费均由学校提供,而一些留学生可能获得部分奖学金,需要自己支付一部分费用。申请奖学金一般需要提供学术成绩、个人陈述、推荐信等材料,并通过严格的评审程序。

五、助教

美国读文科博士期间,一些学生可以通过担任助教来获得一定的经济补贴。助教一般需要协助教授完成一些教学或研究工作,例如批改作业、组织讨论课、辅导学生等。作为助教,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还可以积累教学和研究经验,对于未来的学术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

总结

美国读文科博士需要考虑的费用众多,包括学费、生活费等。在制定留学计划时,学生应全面了解相关费用,并努力寻找奖学金和助教等经济支持去美国读文科博士费用:美国留学:文科博士的费用及留学攻略,以减轻经济压力。同时,还需要合理规划学习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只有制定合理的留学计划和做好充分准备,才能顺利实现留学梦想。

参考文献XXXQS100名校留学,XXX,XXX. 留学费用的分析与评价[J]. 学校名, 年份(期数): 页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gangzai303

为您推荐

美国博士收学费吗,美国留学博士每年费用

美国科研环境十分优越、教育教学条件也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排名靠前的,所以不少的同学想要前往去留学读博士,在这里小编和大家来说说:美国留学博士每年费用要多少?美国留学博士每年费用这个要看你读的是什么学校,不过第一年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你都是国际学生,学费加生活费在6万美金左右吧。

博士美国攻读条件,德国读博士留学条件和费用

德国在科研方面是世界上领先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很多的科研人员来到德国读博士,那么德国读博士需要哪些留学条件和多少费用呢?一、德国博士留学条件二、德国博士留学费用绝大多数德国是国家资助的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也就是说德国大学不收学费。

美国全额奖学金博士还需要自费多少,收藏帖—英国博士申请奖学金攻略!附超详细申请时间规划~

这类奖学金在申请时,要多和导师交流,他们的推荐和意见,在奖学金的发放上很重要。奖学金申请注意事项奖学金申请是有起止日期的,因大学和奖学金项目而异,同一个奖学金项目在不同大学的截止日期也是不同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介绍完奖学金申请信息,下面来分享下英国博士申请时间规划及攻略。

美国计算机博士毕业,美国计算机phd毕业需要几篇论文,美国计算机博士申请

美国计算机博士超级难申超级优秀系列:加州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计算机科学理科硕士专业是全日制专业,只招收以攻读博士学位为目标的学生,学生会加入一个实验组,从最开始就要参与到研究项目里,所以要求申请者在申请之前就要有自己确定的感兴趣的专业方向。

美国计算机博士毕业,大连海事大学副教授

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于浙江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计算机学院进行博士生联合培养,获工学博士学位,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大连海事大学副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