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前不久看到《好莱坞报道者》评选出了2017年北美电影院校25强和国际电影院校10强,以此为标准,盘点一下那些名校毕业科班出身的知名导演。
1.南加州大学(USC)
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是全美最古老、最大、最享有盛誉的电影学院。
乔治·卢卡斯(生于1944)
他可能是USC最具影响力的校友了,《星球大战》系列让他名垂千古。2006年,卢卡斯宣布给学院捐赠1亿7500万美元,成为学院获赠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上世纪60年代,卢卡斯进入USC学习电影,上学期间他制作了多部短片,包括早期版本的,其后更成为他首部长篇故事片。60年代中后期就读于南加大的一帮电影人,包括乔治·卢卡斯、沃尔特·默奇(著名剪辑师)、哈尔·巴伍德(《第三类接触》编剧)、约翰·米利厄斯(《现代启示录》编剧)等,被称为“电影小子” (The Dirty Dozen),他们都凭借着技术创新在好莱坞工业体系下获得巨大成功。
朗·霍华德(生于1954)
他曾凭《美丽心灵》获得奥斯卡的认可,而《达芬奇密码》让全世界的观众记住了他。朗·霍华德曾在南加大学习电影,但是并没有拿到毕业证。不过,USC还是把他列为荣誉校友之一啦。目前他也参与了学长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中去,正忙着拍“韩·索罗外传”电影。
罗伯特·泽米吉斯 (生于1952)
罗伯特·泽米吉斯的成名作是科幻片《回到未来》和真人动画电影《谁陷害了兔子罗杰》。1994年更凭《阿甘正传》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泽米吉斯曾表示,他在南加大上学时的课程非常难,而且教授们总是跟他们宣扬,在电影这一行混是多么艰难。不过他并没有因此感到不安。
在学校期间,他和鲍勃·盖尔(《回到未来》系列编剧)成为了好朋友。他曾回忆道,“USC的研究生们都有一种知性主义的倾向…因此我跟鲍勃互相吸引美国电影学院博士,「盘点」历数名师名校科班出身的大导演们,因为我们都想拍好莱坞式的电影。我们对法国新浪潮没有兴趣。”后来他也的确在好莱坞主流电影圈获得巨大成功。
2.纽约大学
位于当代艺术中心纽约,背靠百老汇美国top30名校留学,让纽约大学电影学院早有取代南加大地位的势头。
李安(生于1954)
李安从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赴美国就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戏剧系,并顺利取得学士学位。毕业之后,他继续进入纽约大学攻读电影制作的硕士学位。当时李安和后来成名的斯派克•李是同学,还友情参演了他的毕业论文电影。
李安在纽约大学读书期间也完成了16毫米短片《荫凉湖畔》( of the Lake),并获得台湾金穗奖最佳剧情短片奖。他自己的毕业作品《分界线》(Fine Line)则是一部43分钟的剧情片,获得纽约大学沃瑟曼奖最佳导演奖及最佳影片奖。
李安从纽约大学毕业之后的故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啦,他失业长达六年之久,全靠老婆养活。但是他没有放弃做电影的梦想,努力之后终于靠《推手》和《喜宴》打开天地。
马丁·斯科塞斯(生于1942)
他不仅拍摄过《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等已经成为影史经典的严肃电影,也擅长拍摄如《禁闭岛》《华尔街之狼》这样的卖座商业片。马丁·斯科塞斯曾凭《无间行者》(改编自《无间道》)获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
他在1960年进入纽约大学念电影系,大学时期曾制作三部短片,《你这么好的女孩在这里干什么》(1963年)、《那不仅是你,穆瑞!》(1964年)和《剃须记》(1967年)。其中反越战题材的《剃须记》最为知名。
伍迪·艾伦(生于1935)
伍迪·艾伦以他飞快的拍片速度与数量繁多的电影作品著称,今年他的第47部电影《摩天轮》即将上映。他风格多变,尤以《安妮·霍尔》中主人公无休止地说话“抖机灵”的风格而让人印象深刻。
高中毕业之后,伍迪艾伦进入纽约大学学习电影美国电影学院博士,在一门叫做“电影制作”的课程挂了后,就退学了。之后他还曾进入另一所大学学习,但没有撑过一学期。最终他决定自学。
3.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戏剧、电影和电视学院,被称为公立大学的电影天堂。
弗朗西斯·科波拉(生于1939)
科波拉曾导演《教父》三部曲,《现代启示录》和《吸血惊情四百年》。他在本科毕业后进入UCLA念电影研究生,读书期间执导多部短片,包括恐怖电影和软性情色片。他与吉姆·莫里森是同学,莫里森之后成为了著名摇滚乐队“大门”的主唱。
4. 美国电影学院 (AFI)
AFI不仅仅是一个致力于推动电影发展的艺术组织,也包含一所公开招生的电影学校。
大卫·林奇(生于1946)
鬼才导演大卫·林奇通过《橡皮头》《蓝丝绒》《穆赫兰道》等片将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和性压抑的理论进行了艺术化的演绎。他的影片表面上支离破碎,如同梦境,反映的却是人深层次的情结和欲望。
林奇曾获得5000美元奖学金进入本校学习,他当时的毕业设计后来发展成为电影《橡皮头》(1977)。2012年6月,他被美国电影学院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派蒂·杰金斯(生于1971)
凭借着《神奇女侠》的成功,派蒂·杰金斯已经成为好莱坞最耀眼的女导演之一。而在这之前她还默默无闻,最有名的还是2003年处女作《女魔头》,由查理兹·塞隆主演。
杰金斯2000年从AFI获得导演硕士学位。在她获得如今的成功后,学院官网发文恭喜,并称学院“一直致力于电影产业中的性别平衡:AFI将近半数的学生为女性”。
美国电影学院博士,著名电影理论家、顶尖大学教授病逝,终年 76 岁
当地时间3月1日,美国顶级学府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发布讣告:著名传播学家、电影理论家、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电影学名誉教授大卫·波德维尔 (David ) 在长期患病后于 2024 年 2 月 29 日去世,终年 76 岁。
校方表示,作为一位多产的学者、敬业的教师和热情的电影爱好者,他引导无数同事、学生和电影爱好者提高了对电影这一媒介艺术的认识。
知名电影评论家马诺拉·达吉斯( )缅怀道:“我喜欢并非常钦佩波德维尔的一件事是,他能凭借激情、分析精确性和对媒介的无限热情,开辟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自成一体的知识空间,以至于其他学者和普通读者都可以享受到这一空间……他是学术成就的典范……”
《侏罗纪公园》、《碟中谍》的编剧兼导演大卫·科普 (David Koepp)表示:“大卫对好莱坞叙事的天才分析,于我而言是一种灵感,也是我自己工作的目标,这也反映在其他读过他著作的人的电影作品中。”
《爱乐之城》编剧兼导演、奥斯卡获奖编剧奖获得者达米恩·查泽雷 ( )悼念道:“我从大卫·波德维尔那里学到的关于电影的知识比从任何其他作家那里学到的都多。于我而言,他是美国的安德烈·巴赞,一位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他极大地扩展了这个领域,并找到了一种以全新方式将理论和评论结合起来的方法。《电影叙事》改变了我对电影中讲故事的观念。《光影中的人物刻画》改变了我对取景的观念。 《好莱坞讲述的方式:现代的故事和风格》改变了我对好莱坞的看法。他是一个巨人,几代电影制作人、评论家和理论家欠他一个巨大的人情。”
知名导演,《推手》、《卧虎藏龙》、《断背山》的编剧、制片人,哥伦比亚艺术大学教授詹姆斯·夏姆斯(James )缅怀道:“对于国际电影制作人、电影学生和影迷来说,大卫·波德维尔是他这一代人中最受尊敬的电影学者。……对于成千上万在课堂外向他寻求建议的学生、同事和电影爱好者QS200名校留学,他慷慨地奉献了自己的时间和知识,……所有认识大卫·波德维尔的人都会怀念他的善良、善意、无限的友善以及他的专业。”
据介绍,大卫·波德维尔,1947年7月2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在爱荷华大学完成研究生课程后,于 1973 年加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任教,并在 1974 年获得爱荷华大学博士学位。在他辉煌的职业生涯中,他一直留在威斯康星州,并于 2004 年退休,退休后他继续通过名誉教授为该系做出贡献。
他还在纽约大学(1979 年)和爱荷华大学(1980 年)担任客座教授,并于 2017 年春季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现代文化克鲁格讲座教授,以及被哥本哈根大学(1997年)和香港岭南大学(2023年)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波德维尔撰写、合著或编辑了大约 22 部专著,其中10余种著作已被翻译成了中文。他的学术研究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由对个别电影或导演的风格分析组成,最著名的是《卡尔-西奥多·德雷尔的电影》(1980)、《小津与电影诗学》(1988)、《爱森斯坦的电影》(1993),关于路易斯·费亚德、沟口健二、西奥多罗斯·安哲罗普洛斯和侯孝贤的著作,合编于《光影中的人物刻画:电影的场面调度》(2005)一书中。以及他编写的大学教科书《电影艺术:概论》于 1979 年首次出版,现已出版第 13 版,已被翻译成10余种语言出版。
第二部分是对民族电影风格和电影制作模式的分析,这一类别中最重要的著作是《经典好莱坞电影:1960 年的电影风格和制作方式》(1985 年),本书试图根据一系列风格选择来定义经典好莱坞的群体风格,这些风格选择受到任何特定时期的电影制作技术状况以及电影制片人的个人工艺及习惯的限制。另外还出版了《香港电影王国:大众电影与娱乐艺术》(2000 年)。该书审视了 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规模虽小但取得巨大成功的香港电影业,重点探讨了香港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在叙事方式和电影技术方面的区别。
第三部分涉及对电影观众在观影体验中的角色进行理论化。他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电影叙事:剧情片中的叙述活动》(1985)提出了观众将感知信息与高阶认知相结合来构建电影故事的观念。对于波德维尔来说,观众是积极的意义创造者,他们利用对电影的理解、对不同类型故事的了解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经验美国电影学院博士,来理解电影给予他们的各种视听感受。本书对于认知电影研究有着重要贡献美国电影学院博士,著名电影理论家、顶尖大学教授病逝,终年 76 岁,这种方法将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聚集在到电影研究领域。
晚年,大卫•波德维尔与妻子兼道友克里斯汀·汤普森博士(1977 年获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撰写电影博客“电影艺术观察”( on Film Art),3年创下了超过100万次的点击量,其中不少文章也被结集出版。
他培养并指导了一批电影理论中工作者,其中包括著名电影理论家爱德华·布拉尼根( )、默里·史密斯( Smith)和卡尔·普兰丁格(Carl )等。
美国博士毕业人数,绝对干货!美国心理学博士校友访谈实录
自我介绍
我本科是学计算机的,在川大;研究生在人大读基础心理学。去年来到UMich读心理学博士,现在的方向是CCN——认知与认知科学方向。我现在的老板做的方向就是跟认知有结合,同时也添加了很多别的,像 和进化心理学。
心理学?国内VS美国
其实因为我在国内(心理学)没有读本科,直接读的是研究生,所以我在国内的时候基本上就跟着我的老板做项目,然后上课,到这边博士也是做项目、上课,唯一多出来的一点就是我们要跟本科生进行教学,每周会有 ,跟他们讲一些东西,然后做一些测试,会批改他们的作业,就是高级一点的助教,所以从这个方面上来讲这是博士与硕士的不同。如果是学业上的设置的话,我觉得国内很多的设置已经比较接近美国这边了,然后还有一个不同就是语言的问题。
不过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美国这边会分的特别细,像我们系是有好几个area,比如说生物、临床、认知、发展、人格和社会等等,但国内就基本上是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这样大类来分的。但是你到博士之后你的方向是跟你的老板的方向相关的,因为它研究生的设置就比较大类的,我觉得这可能也算是一个比较不一样的地方。
美国教授玩的是哪一门?
其实美国研究现在比较热门的方向是脑认知神经,就是跟有关的都比较热门,基本上所有跟心理学相关的都开始进入扫大脑的行列,因为一方面就是基金会比较好申请,因为你有钱就会有动力去做别的;另外一方面,就很多心理学推崇脑机制这个,就比较科学一点,比较有的感觉,能够摆脱让别人觉得心理学没有理论依据,没有科学依据(的认识), 而且大脑本来是一个黑匣子,是没有被开发的状态,所以说研究的也比较热门。
消费者行为其实研究更多的是商学院,像商学院他们做这些主要是跟市场紧密相关,做这个更容易获得一手的资料,研究企业更好的发展,更好的卖出自己的产品。然后我老板之所以做这块是因为心理学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做这方面的行为,因为它也跟很多心理学领域密切相关,但并不是特别热门的方向,就是跟其他的心理学方向都差不多。
其实心理学整体来讲一直都不是一个特别热门的专业,相比那些工程类的,它算是偏理科类的。在我看来,一直特别热门的研究分支还有一个就是社会心理学,美国人比较爱读,像我们系招的人数就远远超过认知与认知科学,爱读的人很多,然后内容也比较有意思,如果做出来就比较有社会的影响力,所以很多人愿意做,分支特别细特别小,但是申请的难度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最大的,因为万人去挤独木桥,竞争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选排名还是选教授?
其实当时我是跟申请的老师一起筛学校,我当时感兴趣的方向主要有两点:一个是进化心理学,另外一个是老年心理学,这两块我做得比较多,还有情绪,就是比较结合的一点,比较合适的老师,合适的老师还要看它招不招学生,这样筛掉一批之后,剩下的学校就看我对学校的喜好程度,地理位置,整体的感觉,包括这个项目在网站的剖出的介绍,很多程度上其实是由于个人的偏好导致的,而且当时我老板放在网站上的文章跟我当时做的非常契合,就我研究生所研究的内容跟他研究的内容很接近。
这种情况下,我可能跟着他读,今后走的路会跟我想走的路比较契合一点,就是说走的弯路会比较少,不会存在老板要求你做什么,你不想做,就产生矛盾的问题,所以说这块也是我当初考虑非常重要的,就是你的研究方向和老板的研究方向的契合度。至于为什么选择UMich这个学校,首先来讲这个学校在心理学上的名气是比较好的和排名比较高,我老板虽然在业界的名气不是特别大,但是也还可以,因为他只是一个 , 同时我们整个lab的规模不是特别大,老板可能会比较尽心一点。
选这个项目,其实当时首先是因为选的老板,我老板隶属的项目是CCN,我当时很犹豫,因为我研究生的专业尽管是基础心理学,但是我研究生老板做的内容都在社会心理学下面,所以我当时对于这个脑认知神经科学不是很了解,因为我们只上了一些基础的大课,如果要我硬往那方面转,也要多花费一些功夫的,但是看了老板的个人方向之后,发现其实每个老师做的都很多元,他隶属于这个项目的话是有原因的,跟他曾经的研究方向有关,你要重点看的是他现在的研究方向,跟项目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大。
读博士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说一下我们area的名字叫 and ,从名字上来讲就叫认知与认知神经科学,所以隶属的老师和研究的方向主要是认知方向QS100名校留学,比如说记忆、语言以及神经科学,就是它的相关脑机制,当然也有很多一部分老师做的是像我老板一样偏决策方向的。
美国心理学博士的差不多都是一样的长度,整个就是5 年,分为两个部分,前两年叫做pre , 两年之后,有的学校会有一个考试,我们系的设置是你完成一个项目,就是写成一篇长报告,就跟论文一样的,然后提交,通过答辩就算你过了。然后进入后三年,一个phd 的状态,基本上就在做你的毕设,五年的时候你的毕设答辩通过就可以毕业了。
培养的方向,其实我们开学的时候老师就讲说心理学还是以(就是学术的路线/生涯)为主,当然我们也面向非学术性的,也进行输送人才。我们主要的培养还是希望大家都具有很高的心理学素养,同时成为一名优秀的美国博士毕业人数,所以我们系的设置是我们从博一下就开始进行教学任务,会一直教到博四,差不多三年的时间在教课,同时在开展自己的研究项目,可能我们培养的方向一方面的是希望培养出好的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学者,另外一方面是在这个领域会有一批讲得不错的老师,同时能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具体的方向是看自己的老板,除了选一些必需要选的课之外,基本上大部分的选课、项目,甚至你的619的题目都是跟你的老板来商讨制定的。
我们现在整个学习分为第一是上课,就是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课去选,像我这个假期选了MFI的课程,去年一年分别上了统计课和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上课是很大的一部分,因为我们要交作业,教授会给很多阅读的任务,会给很多相关的一些科研的东西。同时的还有一块是跟老板做研究,因为老板手头会有一些项目或希望自己开展一些项目,我们每周都会开组会会聊这些事情。
因为我们这个项目偏认知神经科学,虽然我们上的很多课并没有直接涉及到neuro这一块, 我们系的前身是 (数学心理学),所以很多老师的背景是很强的,就我们开的第一门课,老师上来,让我们进行大量的阅读,阅读的内容非常广泛,因为认知神经科学是一个交叉型学科,它是由社会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还有生物等等一系列所交叉产生的一门学科,我们当时读了很多计算机的东西,读了很多认知心理学的起源的内容,就会觉得其实这个学科的设置,我觉得我比较推荐理工科比较好的,因为它跟社会心理学不一样的是,如果你真的要走很认知的话,可能需要跟数据打交道的时间特别长,而且脑的数据分析起来比较复杂,有的时候需要一些代码的小小的基本功,当然这个现学都是可以的,因为你们本科可能都有学C语言的课程,同时我觉得它还是偏认知一些,认知对有些同学还是比较无聊的。
整个大系中国学生就6-7个
我们这边好像没有班级一说,我们是按照area来分的,我们系去年总共招了30个学生,我们area只招了三个,只有我一个中国人。整体上来讲,我们area算是招中国学生比较多的,我接触的中国学生都是在美国读的本科,我算是比较另类的,没有在美国读过本科也没有在美国读过研究生。整个大系里面中国学生都不是很多,就6、7个,我认识的所有在读学生里面,而且还有刚毕业了一个,所以不是很多。
像我们(就是同期),总共三个人 ,我们是在一个办公室里面,另外有两个妹子,她们都是在美国读的,一个本科读的是生物与心理学,一个是本科毕业后来我们的某个lab做了差不多两年留下来读的,所以她们的研究能力都是非常强的。
读博后留美难度如何?
我原则上应该是毕业之后回国吧~不太想留在美国这边。 如果说中国学生在美国这边从事科研难度,首先语言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系也有几个中国老师,跟我们经常见面的一个中国老师,他做的方向特别难,特别偏数学、偏计算。其实如果突破了语言来讲,现在中国整体的科研环境跟美国那边比较接轨,所以说难度上适应起来都不是特别大,我觉得唯一有一个区别是在美国根据你的合约,你必须要发够一些高质量的文章,你没有达到学校的要求,没有发够那些文章,可能就是被踢掉了,留不下来,所以说这个时候老师压力就会特别大,但这个时候也是一个老师最高潮做黄金的时期,他会发很多文章,学校也会支持他带学生。
所以如果语言那一关能够适应的差不多,我觉得中美两边做科研没有太多区别,我认识的很多老师是美国中国两边跑,然后我研究生(硕士)的老板也是从美国回来的,我觉得差别不不是很大。可能就有同学会提到说在国内做科研教学的时候,需要进行人情世故,我可能不仅仅是做科研,还要做人际,其实整个学术圈都是很的,在美国也是这个样子,可能关系上来讲,中国确实是要更复杂,交互程度要更深,渗透力更强,但是美国这些也是存在的,所以我觉得差不太多。
回国就业
我对这方面的了解就主要局限于我在国内读研究生的同学,因为我在美国读博士这边的很少去企业。国内的话,有去调查公司的,有去金融行业的,有去互联网公司做HR的,还有做公务员的,做的内容都跟专业有着微妙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又不是明显相关的行业和职业,而且我觉得他们待遇挺一般的样子。
我认识的大部分的归国博士都是回高校任职,各种各样的高校,中国的各个地方,包括香港,或者留在美国这边,可能去企业的路还是相对窄很多。我们系也一直在说,学校或系里面愿意给大家提供技术性或者情感上的支持,给大家提供一些去非学术性的指导和建议,但是走这条路的人不是特别多。
关于申请,我想说的
我觉得心理学博士的申请主要看的还是科研的热情和技能以及你跟整个实验室的匹配程度。 像我们在过去一年,也招了新生,在跟这些新生聊的时候,老板就说:他以前做了什么,感觉跟我们lab比较契合;他今后想要做什么,可能也跟我做的比较近;他有什么样的技巧,好像也还不错。所以你就会发现老板也会比较关注这些东西,他可能希望这些学生:第一是抗压能力比较好美国博士毕业人数,绝对干货!美国心理学博士校友访谈实录,第二是对科研有热情,希望源源不断的投入到科研事业中,第三希望你有一些成型的技巧,这样用起来就比较快,不至于很难教。
所以说在申请的时候,应该着重突出这些方面。这些素质应该是老师比较想要的,包括还有你比较负责、比较认真,这样一些大家认为比较好的品质,还有一点就是你曾经做的项目跟你未来做的项目的相关程度,我觉得这一点还是很重要的。
如何提升背景?
我研究生三年跟我的研究生老板还是做了好几个项目的,发了一些文章,我做的项目主要是跟一个是跟情绪有关,一个是跟进化心理学,就是求偶动机和消费决策有关,还有一个是求偶动机和利他行为,还有老年心理学与情绪项目,我算是参与的项目也是比较多,整体上来讲,在申请的时候,会把这些项目列出来,可能老板在面试的时候会跟你聊这些项目,所以你就具体阐述一下,比如说我在里面有参与什么实验的设计,我有参与实验的实施、数据的收集和数据的分析,分析的时候(比如说我用的方差分析),用的各种各样的统计分析的方式,然后在最后写文章的时候我做了些什么。
我觉得拥有一些相关的科研经历,一是能够让你在申请的时候有话可说,不至于显得很苍白;另外一方面就是,如果你单纯的罗列这些项目,美国大学可能并不认可,它更希望看到的是你在这个项目里面你做了些什么,如果你只是单纯的搜了下数据,各位老师可能就会觉得这个本科生也可以做,他们就会觉得这个技术含量不够高,所以我觉得做项目的数量、质量以及在里面做了什么都是很重要的。
有这些项目和科研文章肯定是对申请博士比较重要,因为我们现在整体做的内容和方式跟我读研的时候没有很大区别,就是把全中文的环境变成了全英文的环境,所以这个除了在语言上有要求以外,就要求你曾经有一些科研的背景、项目的经验,在这边入手起来相对快一些,所以很多老师会偏爱招一些在某些实验室里面有过工作经验的同学,因为他们积攒了很多项目的经历,他们参与到项目的各个方面,他们竞争力会比较强一些,所以有项目和科研经历肯定是会好很多。
申请博士过程是多么困难和艰辛?只有申过的人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