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做博士后期间,用买房代替租房,是否可行?知识人网小编推荐本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一买房的原因
2017年我们来到美国,太太在一所大学里做博士后,收入相对微薄。我在拿到“工卡”前,没有工作资格。所以在缴纳了几个月高昂的房租之后,我们计划在美国买个房子。美国的租房价格非常高,像底特律这种破产不久的城市,一个很普通的两室一厅,空空荡荡,连张床都没有,一个月的房租也超过一千美元。而去周边买套房子倒是不贵,一两万、两三万美元都能买套房(当然也有两三百万的)。我们在这里交两三年的房租,足以买一套房子了。
二美国房子的分类
因为买房子是大笔投资,为谨慎起见,我们做了不少实地考察,对美国的房屋类型有所了解,现介绍如下:
1、Co-op(共同产权公寓)
当时看了几套房源,其中一套是美国留学的朋友住过的,一室一厅,70平方米左右,配备公共地下室(主要是放公用的洗衣机、烘干机等公共设备,也可以放一些个人不常用的物品)和一个私家车位。他几年前买下这套房子的时候是1.9万美元,当时他准备卖出的价格是2.3万美元。这个房价折合人民币10多万元,别说在国内北上广买不到一个厕所,就在一般县城现在也买不到房子。
朋友的这种房子叫作Co-op(共同产权公寓),一般是整栋楼就一个产权拥有者美国藤校留学,你买了这里的一套公寓,其实只是买了这套公寓的使用权,仅享有独占这套公寓居住空间的权利,没有产权,更谈不上对公寓下面土地的所有权。这也是这种房子为什么这么便宜的主要原因。它的权属情况有点儿类似于中国农村的耕地,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同的是,中国的耕地有30年的时间限制,而它是长期的。因为没有产权,所以Co-op业主对房子的改造、出租、卖出都受到公寓管理部门的约束,不能按照自己意志完全自由地操作。
我们最终没有买这套房子,直接的原因就是公寓管理部门不同意。卖方朋友在和我们谈好交易条件后,将交易申请报到公寓管理部门,公寓管理部门征询公寓全体住户的意见,有一户独居的老太太表示她讨厌小孩子的吵闹,不接受有小孩的邻居,对此,卖方朋友也很无奈,我们也只能作罢。
2、Condo(公寓)
我们还看过另一套房子,结构大小与Co-op差不多,房价是4.2万美元。为什么差不多的房子价格相差这么大呢?因为这套房子是Condo,一般译作共管式公寓,它与Co-op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有产权。虽然也同样有公寓管理部门进行管理,有时候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产权在手,操作自由度要大很多,因而房子的价格相对也会贵很多。1-2房的公寓深受我们这种经济上不宽裕的博士后喜爱。
3、(联排别墅)
4、 House(别墅)
5、 home(移动房屋)
美国还有一类房子,叫作 home(移动房屋),就是那种可以用车拖着走的房子,一般在工厂里像普通工业品一样制造出来,拖回去收拾一下就可以住了。如果频繁搬家,这种房子很方便。当然,为了放置 home,你还需要购买或租赁一块土地。美国有专门的 home社区,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允许安放 home的。 home对中国人来说是个稀罕物,但在美国却有高达2200万人住着这样的房子。它的最大优点除了搬运方便之外就是便宜。 home的市场价格一般就几万美元,十几万美元就可以买到很高端的了。下图第一个 home的市场价目前是2.3万美元,第二个的价格大概是6万美元左右。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出了“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现场装配”,看来中国也要逐步走上在工厂里建房子的道路了。
6、(出租公寓)
在美国最常见的用于出租的房子是(出租公寓),构造上跟Condo一样,产权属于单一主体,仅用作出租。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美国人的房屋选择类型是比较多的。从白领的角度来说,虽然买大House需要奋斗的时间比较长一些,但是先买个Condo、Co-op或还是比较容易的。
三美国住房的其它特点
(一)美国的房子以木质结构居多,不论是House、,还是Condo、美国的博士后,一般除了外墙用砖之外,里面的墙壁、地板都是木质的。究其原因:
1、材料便宜、环保。木材在美国算是最便宜的建筑材料,不管外墙还是内部装修,用木头的价格都是便宜很多的。美国大部份的平民住宅几乎都是用木头建造的,但比较豪华的房子还是用石头或砖建的。
2、美国人工贵。工业化生产木料,到你家只要直接组装起来就可以了。说白了还是为了建造成本低,因为3层楼的房子对结构没什么要求的,所以就用木头就可以了。美国大部分的房子都是预制木结构拼装的,木结构抗震好,采用预制板体系工期短,造价便宜.并且有些房子结构拆除后还可以重新利用,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水泥混凝土结构的房子施工周期长,技术相对复杂,算上人工的话,房子造价就太高了。美国木质房子的施工技术非常成熟,房屋质量(隔音、隔热、防水等)甚至比国内水泥混凝土房屋的质量还要好,国内现在有的一线城市也开始引进美国和加拿大甚至北欧的木质房屋技术来建造小别墅,卖的不是一般的贵。
4、在美国人看来,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石结构的建筑物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拆除和建筑废料处理都很麻烦,环保成本也极高。
5、美国人比较喜欢迁徙,一栋房子不会住太久,也没有一辈子的打算,那些富豪的豪宅都是要传承的,自然质量好。还有一点就是,他们跟中国不一样,不需要高楼大厦,一般家居,二层楼够了。木材结构强度够了。
6、经济因素:房产的价值=地价+建筑成本,房产价值中,如果地价占主要部分,建高层就划算,如果地价便宜,建低层建筑经济上就合理.像在美国,如果你要起高层,按建筑标准规范要求,基础处理,结构要求,抗震等级要求,消防要求等等,都要摊入建筑成本,只有在城市中心地带,地价很贵的条件下起高层在经济上才是合理的。而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地价便宜,买一座二层楼带院子和市中心挤公寓也贵不了多少。
7、美国绿化好,木头多.美国的国土面积很大,树木太多,不利用就是浪费。
(二)美国的房子最让人喜爱的是它的设计感。不似中国房子都建得四四方方,看上去有如鸟笼,美国的大多数房子都很重视房子结构的设计和房子外墙的装饰。一套房子看上去就像一件艺术品,让人一眼望去就觉得心情愉悦。房子作为一般人最重要的固定资产,其设计感能够起到陶冶人情操的作用,人的艺术品位和文化格局犹如“久在芝兰之室”一般于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美国的房子很少有中国小区那样的围墙,一般都是顺街区建设,按社区划分。而且住宅区就是住宅区,一般不允许建商业设施,打瓶酱油都需要去到几英里、十几英里远的商业区去买,不会出现像中国的“村子”里有个小卖部的情况。上文中央和国务院的《意见》里也有这样的表述:“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去围墙,中国也要和美国“接轨”了。
4、美国人在房子选择方面,与中国人相比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于房子所在社区治安的考虑。这在中国基本很少被买房者考虑,大家考虑更多的是房子是否附带优质学位、房子所在小区附近是否有地铁站等。
图示:纽约安全地图
这是中美两国的现实差异造成的。中国的治安是全世界最好的,至少是之一,人们已经对其习以为常,所以也就如生来可以呼吸的空气,被人当作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实际上,世界上像中国这么安全的地方并不多。不光中东和非洲的交战区不安全,美国这样的头号世界强国仍然有严重的治安问题。所以同样的房子,同一个城市或同一个地区里,治安好的社区房价比治安差的社区要高得多。为了方便大家了解各个地区的治安情况美国的博士后,美国博士后期间的买房经历,美国人专门制作了社会安全地图,人们买房子的时候都要用到。
美国博士后一年能省下多少钱,干货分享|影响我人生至今的PhD博士留学经历
写在前面的话:
这篇文章是我老公-大厨写的,之前大家总是听我唠唠叨叨我自己的读博求学经历。
但那毕竟是一家之言,每个人在同样的环境下可能都有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心理路程。
大厨和我的生活经历挺相似的,他是国内985工科,本科毕业后去英国读硕士,毕业后在英国拿到了博士的奖学金,就一路读下来了。
不过和我不同的是,他博士毕业后(其实也就在学校待了2年半)就急急忙忙到咨询公司工作了。甚至博士毕业论文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后写的。期间又经历了跳槽,跨国跳槽的经历。
他硕士毕业后和我的经历又不是那么类似(我是一直读书科研型的,硕士-博士-博士后,走不出校门,也不知道怎么走,哭)。所以就让他写了篇关于他博士生活的回忆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借鉴作用。
下面都是他写的啦:
很久之前老婆就不断要我写一下我的PhD生活的回忆录,今天终于找到时间来整理一下思绪。
距离PhD毕业已经快六年了,这份经历却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和事业走向。
这个经历是我后来家庭和事业有所小成的催化剂,也是我后来不惧怕进入任何新领域的心理基础。
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也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快速进入一个新领域,以及我后来的职场生涯-如何在三年内从一个菜鸟工程师到500强技术骨干,再转型为某大型软件公司亚太区销售总监。
或许你从我的PhD经历中也能有所启发,好了,言归正传。
爱丁堡,苏格兰城市,当年JK罗琳写下哈利波特的地方。根据哈利波特书里的描述和电影取景,这里应该就是霍格沃茨的所在地,而爱丁堡大学也许就是霍格沃茨的原型。实际上,那时候我们每天的生活确实和电影里的描述如出一辙,学生每天都要穿梭于古堡,教堂,古校舍,古市场之间上课和生活。不得不提的是火车站,古老的火车站每天迎接着来自英格兰的火车,伦敦Kings Cross的站台的现实版目的地或许就是这里。如果有机会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去爱丁堡领略一下哈利波特风。
晴朗日子不多的爱丁堡,窗外望去,云层一直很厚。
初来乍到的兴奋
l 问题到来之前世界永远都是美好的。
我PhD主修电气工程,一个我本科和硕士都没有学过的专业。每次和别人介绍自己学术背景得到的第一反应都是,‘what?!’。其实我硕士和本科也不是同一个专业,不知道我当时身上哪里的闪光点吸引了我的导师,瞬间给我发了录取offer和奖学金offer。后来觉得应该是之前邮件往来里对项目的研究计划设想的比较出色。
之前我已经拿到了几个offer。英国,美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都有(因为我那个环游世界的梦让我把申请递到了全球各地),也拒掉了很多offer。爱丁堡是最后一个也是最想来的一个,因为导师很厉害(我一直相信对于PhD,导师比学校更加重要)。
2009年9月17日我在两个留学时好哥们的陪同下来学校面试一个半小时,面试最后导师说:‘恭喜你!你可以在当地找房子了!希望你喜欢接下来在这里的时光!’我非常兴奋,出来后给朋友们打电话,然后得到的回应是他们俩已经逛完了整个小城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这是我对这个苏格兰城市最早的印象。
2009年10月1日,我拖着一个行李箱来到大学,在租住的公寓里放下就步行去学校报到了,被一路上各种景色和古建筑惊艳着,激励着,脚步轻盈,沐浴春风仿佛美好的未来已尽在掌握之中。就和大多数读过PhD的人一样,读完才深刻地理解下面这张图。
完成注册手续,收拾好公寓,添置了一些生活用品,我便仿佛上方图片里骑上自行车的人准备在平坦的大路上奔向终点迎接人生巅峰。而实际上我遇到的坑比下面的图还大。
2009年10月5日,入学后第一次和导师见面开会,讨论一下未来的计划。由于缺乏相关电气工程的学术背景,导师要我先不急着开始项目研究,而是读一本900多页的专业书,然后再和硕士生一起学习几门必要的专业课。三个月过去了,书确实读懂的没几页,公式太多。虽然我数学很好,但是也招架不住上千个公式的狂轰滥炸。课上的也没劲,因为进度太慢。三个月不急不忙的生活,让我可以出入各种社交场合和新人聚会,交了很多新朋友,一转眼就到2010年了。
那个时候不是基本上就是听着音乐啃专业书,头发还很多,因为刚看了不到1/3.
l 掌握一两个非专业技能会让你受益终生。
专业技能是指跟你专业相关的技能,受行业限制,比如相关的专业软件和工具,比如电气专业有个软件叫,这个在其他行业是没有应用的。顾名思义,非专业技能就是不受行业限制,在任何领域都可以使用的技能。如果用一把刀做比喻,专业技能是锋利度,非专业技能就是硬度,两者都有的才是好刀。
在职场多年,有很多非专业技能我觉得可以让人职业生涯迅速提升,这些技能也基本是各大公司招聘中非常看重的。比如办公软件的使用(Word,Excel和PPT)技能;英文写作技能(我们校招时都会重点看毕业生的论文成绩);英文的沟通表达技能;时间管理技能等等。
那两年学校因为对留学生招生人数有限制,因此学校里不多见的中国面孔就都成为了朋友。电气工程的办公室里甚至连一个中国人都没有,身边是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北爱尔兰人,英格兰人,意大利人,利比亚人,所以平时基本只能说英文,这也练就了我一项至今收益的技能,不看面孔基本就能从英语口音分辨出一个人来自哪里,开工作会时常常瞬间就能拉近和客户彼此间的距离。当然,口语也越来越溜,从一开始需要整理思路,整理语言再说,到不假思索一气呵成,好像我生来就是双语环境(我小学5年级才第一次接触英语,硕士第一次出国)。
重新启航却步伐缓慢
l 开始改变是进步的第一步,持续改变是成功的第一步。
半年快过去了,2010年2月,从国内放假回来,我又骑上了PhD的自行车,但隐隐意识到自己好像并不在一条平坦的大路上。因为书读不懂,学校的课又进展缓慢跟不上自己的研究进度。我一直在原地踏步。对于原定3年的PhD来说六分之一已经过去了,而我对电气行业知识一知半解,对于自己的课题更是不知所云。刚入学时的那份腾云驾雾的感觉不见了,我告诉自己-需要马上改变!
从国内回来的第二天,我一头扎进图书馆,开始寻找一本能介绍行业最基本知识的教科书,本科生程度的。一本用最简易的语言和描述介绍电气工程的概念的书,比如潮流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就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等等。
大学的图书馆是最神奇的地方,这里有无数沉睡的知识和智慧,翻开它们唤醒它们,有些就会把你导向另一个新世界。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你想要的东西一定有,你只需要精心去找到这些资源,就像寻找阿拉丁神灯一样。花了一天时间美国博士后一年能省下多少钱,我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那本书,作者是Hadi 叫Power 。读过两周,我发现自己对于大部分概念的认知不再模糊。而那本900多页的书也开始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又过了两个月,我终于开始明白我的研究课题,明白我的PhD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了,虽然这个时候8个月已经过去,但是心里依然很开心。
l 人在有压力的时候一定要有一种健康的排解方式。
我开始健身,一半是因为小城的生活确实有点无聊,一半也是因为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会让我释放精神上的压力。后来受我影响,P(苏格兰人,我同一个办公室里的好友,和我同年入学,比我大五岁)也开始加入我,但是P肯定是因为无聊才去的,因为当时他根本没急着毕业。他去健身房一直穿黑色散腿运动裤,有一次误把西装裤子拿去了,最后实在忍受不了别人异样的目光,提前跑掉了。除了健身房,我们每周还组织全办公室一起去踢球,打壁球,游泳。下图是我们当年颜值的巅峰期,不禁感叹这些年我们挨了多少杀猪刀。
这个时期是我颜值高峰期,可是追老婆她也没有同意。等我开始脱发发福的时候她松口了,应该看上的不是我的肉
黎明前难熬的黑暗
l 当你准备要做一件事时,除了知识你还要有正确的工具。
对于作家,打字排版软件的效率高于纸和笔;对于屠夫,剔骨刀要好过餐刀;对于球员,专业球鞋要好于普通旅游鞋。虽然例子里的两种工具都能达到目的,但是效果和效率永远是不同的。我选择了我本科开始就一直熟练使用的,虽然也有其他软件可以用,但是基于我对的熟悉和我的课题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这个就变成了不二选择。
第9个月,随着我对课题认知逐渐加深,导师要求我先尝试他的方法和设想,一旦成功,就意味着之后就是一马平川和阳光大道。我深信不疑,他也是。因为毕竟导师是IEEE ,发过的顶级期刊paper比我吃过的汉堡都多。然而,对于PhD现实总是那么残酷,不好用!
经过之后3个月的论证,我发现导师的设想和方法理论上根本行不通-一个线性化后的欠定方程组无法通过引入随机变量转化为超定来获得稳定的有实际物理含义的解。导师不信,甚至对我的科研能力产生过怀疑,尽管数据证明完全摆在他面前,或许是他头顶的光环,或许是他科研路上积累的自信。接下来2个月他没有约我开过一次会,见一次面。他不信任我的论证结果,让我重复实验QS100名校留学,而我认为那完全是在浪费时间而拒绝。我们的关系彻底变僵。期间,他带着我们全组,除了我,去美国开会参加学术交流,那是我30岁前唯一一次可以访问美国的机会,可是我被除名了。
这2个月极其压抑,每天去办公室里都会受到异样的目光,所有人都知道我一直以来的研究毫无进展,已经被导师放弃了,仿佛我再也不属于这个学校,这个电气工程系。大家开始适当疏远我这个失败的例子,可能我已经成为了伪科研的标志。当然也特别自由,没人让我做我认为毫无意义的事情,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但我自己没有放弃,就像导师最后一次组会对我说的‘It is your PhD! You will have to solve the !’
柳暗花明终于开窍
l 知识,多学一点总会有用到的地方,我至今深信不疑。
就这样,我每天泡在健身房里锻炼,每周一正常去踢学校员工足球赛,每周六参加留学生足球联赛,不在锻炼就在公寓里琢磨新的研究方案。电力系统和航天系统同样是动态系统,可以用相似的数学模型表达,是否可以借鉴航天科技呢?感谢本科的学习。
曾经以为本科的专业知识这辈子都不会再用到。但是当我漫无目的航行在大海里发现这个橄榄枝的时候,我彻底改变了想法。我开始搜集各种相关资料,来联系两个系统的相似性,来查阅相关的航天科技。
l 路是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不要瞻前顾后,要行动。
很快,两个毫无干系的系统的联系我就建立了起来,然后找到了该问题在航天领域的解决方案。设计好初步的算法,仿真,然后电脑屏幕上那个久久期盼的结果让我顿时热泪盈眶也可能是热血沸腾,现在已经说不清了。忽然间,世界又美好了起来。科研是幸苦的,也是幸福的。我多想我导师现在就坐在我旁边,和我分享那个时刻,但是房子里只有我的香港室友,听到我大呼大叫赶忙跑来看我是否疯掉。
K是我的室友,计算机系的PhD,比我大六岁来自香港。和我见过的很多传统香港人一样略为孤傲,并且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最初和K合租也是因为我想省下一些房租,平时可以多一点闲钱出去玩。K家里在香港做餐饮,所以烧得一手好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知道关于厨房的一切。开始我们不太说话,他说不好普通话,比较宅,社交也不多,而我面对中国人说英文又有障碍。直到有一天我和他说,‘K!今晚我有几个朋友来给我过生日,我想邀请你一起,不如你烧个菜送我做礼物!’K爽快答应,好像比我还开心。从此,无论任何聚会我都会叫着K,他基本每次都去。我们相别前的最后一年,K已经操着熟练的普通话了。而我的一手厨房绝活也基本始成于此。K,P和我自驾去的合影。
掌舵-开始自己掌控科研的进度
l 我曾经问自己什么是PhD?如何完成PhD?我认可的答案是,依靠自己和各种学术资源,用一种创新的方法来解决一个存在的问题。
我知道要想让导师认可我的结果,继续我的研究,我需要先拯救我们之间冰冷的关系,又要让他错的心服口服。我精心策划了一场‘秀’,可谓费尽心思,相信我这绝对不是PhD的一部分。
我约了数学系的M和A教授,和他们说了一下我导师之前的设想和方法,还有我证实该方法的过程和数据结果。3天后,M和A几乎同时给我回信,确认了我的论证完全正确,旧方法行不通。我又拿着新方法,去了机械工程系,和C教授说了我的设想,C教授说理论上完全正确,而且这个想法十分创新。到此大功告成一半。
导师回来后的一天,我敲了他办公室的门,他让我进来先是一诧,然后眼神里仿佛在说你在这里干吗?‘我想周五组织一次全系的,我邀请了数学系的M和A教授,还有机械系的C教授’我说(我们全系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次,通常都由系里教授来组织)。紧张的气氛很快缓解,因为他喜欢愿意挑大梁出面的学生。‘真的吗?主题定好了吗?’他问。‘是的,就是我们的研究项目,有了一点小突破’我说。‘那真是太棒了,就交给你吧。快点通知全系来参加吧!’并没有细问,可能是不相信,也可能是真的很相信我。毕竟我们的目标是相同的,冷却的关系瞬间就缓和了。
一切安排好,上我先介绍项目背景和之前的旧方法,然后请数学系的M教授来简单论证方法行不通。之后,我再介绍新方法和初步计算结果,然后请机械系的C教授来评价。一场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学术大戏上演,后我已经记不清多少人过来拍肩对我说‘well done!’当然我的观众只有一个,他说‘that’s a idea!’
英国的春天很温和,像一个少女。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和朋友自驾游玩,今年轮到我开了,我买了车,一辆银色的二手小排量车。在英国,生活有了车会方便非常多,购物,通勤,自驾游。第一次开车很兴奋,K和我去提车,然后去学校载着P,然后我们就差点没有然后了,因为我在一个转盘里差点撞上一辆救护车。对方司机用了持续鸣笛了很久,算是对我严重警告。P笑着说真高兴我还活着,K说他要先掐一下自己确定一下活着才能笑,然后惊魂未定的我们在车上开始哈哈大笑起来。
全速前进终于有了新目标
l 所有高深的科技都是由无数个简单的一加一组成的
上面这句话是我导师说的。后来演变成了我的人生哲学之一,所有成功都是通过完成一件一件小事来获得的。
当人有了目标,又知道怎么来达到目标的时候,是可以不知疲倦的。就像那时候的我,那次之后我的作息就变了。早上6点起床洗漱,抓好头发,简单一碗麦片就奔向办公室。7点开始工作。下午5点去健身房然后洗澡,吃饭。晚上7点回到办公室一直工作到凌晨1,2点。一周6个工作日,留1天和朋友聚会或者一起远足。我没见过哈佛4点的图书馆,但是1,2点的爱丁堡我每天都见。附一组夜半回家的路上的图片,刚开始怕有鬼,后来天天走也没遇到就不怕了。照片感觉很美,但是脑补一下大半夜一个人走的画面你可能就不这么觉得了。
研究计划看似顺利,但是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算法设计完成,我仿佛手握黑科技迫不及待地想一步征服我的课题,所以找来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算例进行验证。验证开始,我心里十分激动,迫不及待地想得到完美的结果,好在和导师的‘较量’中大获全胜。我那时候心高气傲,已经无法看到任何失败的可能性。
l 墨菲定律说‘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意思大概就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那时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这个定理的力量,验证结果很失望,计算结果完全不具有任何参考价值。我第一次陷入慌乱之中,不想吃饭,不想喝水,也不想离开电脑前,这个时候甚至一条手机讯息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骚扰。更多是因为我无法接受在和导师的那场学术较量中从领先的神坛上跌落。
几天的煎熬,我还是等来了最怕的事情-导师的邮件,约我开会询问验证结果。拿着一沓满是无效数据的报告,我挪着步子进了他的办公室。我们办公室之间只有100米的距离,那是我走过最长的100米,能清晰的听到每一个脚步声,我的每一个喘息。敲开门,坐下,一脸茫然,先前想到失败的托辞和理由都记不清了,只等待着他看完报告后彻底否定一切,我想我失败了吧。
‘理论没有问题,非常完美,但是你应该使用最简单的算例来验证’,‘你知道吗?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科技都是先从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的,然后不断完善,所有的高科技都是由无数个一加一组成的’他接着说,‘继续加油’。
2011年就要过去了。如果说如果一生只能去伦敦一次,应该什么时候去?我觉得你一定不要错过伦敦的跨年夜。12月31日,站在泰晤士河畔大本钟旁,你可以体会到任何时候在这个国家都不曾有的热闹,等待着阳历新年的倒数,3,2,1,顿时伦敦眼万花齐放一片烟火的海洋。陌生人间相互问候新年快乐,拥抱,击掌,情侣间相拥,亲吻。我一直觉得新年当天是人类心灵最美好的时候,可以放下仇恨,遗忘痛苦,原谅过去。
学术交流中让我冷静思考
l 在任何交流中,不要期待对方坐在你的脑袋里,没有人会完完全全了解你的想法,你要提高你的表达能力。
我本以为可能会一蹶不振,可能会失落很久,也许需要找个安静的地方恢复一下心情。而立即启航是我从没想到的,那天从导师办公室里走出来,我一秒也没停就开始了简单算例验证。好像自己只是开车走错了一个路口,再退出来重新走就好。实际上,确实是这样,只不过是自己急功近利的心态在作祟。两周后,简单算例测试完成,我终于发现了之前算法中的问题。修改后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测试复杂算例,不到一个月,那个让人激动的结果终于出现了。
当天我和P,K还有一大群朋友约到酒吧,喝了个底朝天。可能P和K很久没有见到那个‘正常’的我了,要跟我回宿舍里继续喝,酒快喝完了,然后俩人依然不愿散去,然后我们就找了乱七八糟的酱料调成混合物互相恶搞猜拳继续喝。
每年冬天我都会回国过年,不管再忙再苦再累也要回家是我不变的计划。农历新年后已经是2012年的2月,我刚从国内回来,导师约见我,‘我要你带全组去柏林开个学术会议,展示你的成果’。
随着几次较大进展,我那时已经是系里的科研明星美国博士后一年能省下多少钱,干货分享|影响我人生至今的PhD博士留学经历,绝对的C位大咖,但是我吃的苦比超越妹妹多多了。
我爽快答应,之前已经去过几次学术会议,但是当着全球几百个教授和几百个科研工作者演讲还是第一次,所以接下来还是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3月,我又组织了一次全系的,不但是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也是为几个月后的学术会议做一个模拟演讲。刚开始,大家还一个个聚精会神的听着。10分钟后,有打哈欠的,有低头看手机的,还有互相间嬉笑聊天的。今天这45分钟的演讲对于我的听众来说也许是无聊的,对于站在台前面对一群涣散目光的演讲者来说是煎熬的。没有人提问,1个小时的提前15分钟匆匆结束,仿佛大家都迫不及待地离开。后来我发现,无论开会还是演讲,当你的听众无法集中注意力倾听的时候,那一定是你的问题。
回到宿舍里,我让K来听我的演讲,准备把那个无聊的45分钟让K也忍受一下,更希望知道问题在哪里。没几分钟,K说,我不明白每页和每页幻灯片之前的关联,也不知道如何从一页突然变到了下一页的结果。是的,这就是问题。我自认为别人了解我的研究历程和研究内容,因此简单总结后就罗列出来,因此幻灯片上充斥着大量的文字,难懂的公式,然后再像朗读一样把他们读出来。我替换掉了公式和大部分文字,代以图片和有趣的动画配上简单的概念来解释。文字和语言是交流的基础,而只有文字和语言的交流是令人乏味的。因此,一个善于交流和表达的人会配上图片,加入动画,使用肢体语言,变换语气和声调。
5月的柏林,我收获了人生以来最多的掌声,会间有很多教授和同僚邀请我交换名片。
发表顶级期刊的喜悦
l 把简单的东西描述得晦涩很容易,把复杂的东西描述得简单很难。再好的科研成果,如果不能被理解,它的意义都会大打折扣。
一篇高质量的发表文章,如果你不能把复杂难懂的概念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给大众,你的受众就会很小,引用量也会很少,很多相关的学者专家读不到。就像开发一款产品,当用户觉得它使用起来太费劲的时候,这款产品在市场存在的生命周期就不长。而你发表的文章就是你的产品,你的同僚就是你的客户,你希望他们认可,引用你的研究成果,你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读懂。用简单的语言,简单的句式,标准的行业词汇,通用的数学符号和变量符号,不要凭空在这些方面创新。
告别我的博士生活
2012年9月,来到了我PhD的最后一个月,博士学位总耗时三年整(其实两年半的时候已经完成了,最后几个月参加了一个中英低碳能源交流项目所以一直在国内做访问)。
提交论文后,我开始在房间里收拾行李,因为我拿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在曼彻斯特的一家大型电力咨询公司做咨询师。至毕业,我是全系同年入学里第一个毕业的,发表文章数量最多的,尽管我那年10月才入学,尽管我曾经是行业里的门外汉。
请记住那句话:如果用一把刀做比喻,专业技能是锋利度,非专业技能就是硬度,两者都有的才是好刀。这两样同时决定了你的世界有多大,你可以走多远。
工作以后我开始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个道理。篇幅所限,之后有时间再和大家更新我那略显传奇的职场生涯,三年内实现两级跳,从一个新手工程师到500强技术骨干,再转型为某大型软件公司亚太区销售总监。虽然我没怎么打过电脑游戏,但是我很认可游戏圈里的那句话:‘打怪才能升级’。职场也是一样,但是除了那些基本职场技能,你还需要一些特殊技能。以后如果有机会再聊这些话题。
美国博士后一般几年,在美国读几年博士后
美国的医学、法律教育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医学教育是从本科生开始的,高中生毕业后,可以直接报考大学的医学专业,学制基本上为5年,毕业后获得医学学士学位;也有7年制的,称为“本硕连读”美国藤校留学,毕业后获得医学硕士学位;还有八年制的,称为“本硕博连读”,修满8年、毕业论文答辩合格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而美国的医学院是不招本科生的,想入读医学院的学生,必须本科毕业或具有相同学历才可以进入医学院学习。所以,美国医学院的一年级学生与中国医学院的一年级学生根本不是同一个层次,这一点不但许多中国人不了解,美国人也不了解。美国大学的本科没有医学专业,低年级的大学生也不必立刻选择专业,这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以及将来的专业志向选修不同的课程。如果有学生希望在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医学院学习,那么他们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就会修读一些与读医有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统称医学预科(pre-,简称pre-med),主要集中在生化、物理等领域。修读这些课程是报考医学院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修读过这些课程,是很难被医学院录取的。医学预科不是专业,只是一种为将来进入医学院所作的准备,也可以说是一种专业方向。被医学院录取的新生,只要修读了规定的医学预科课程,可以来自任何专业,包括文学、历史、计算机、航空、机械等。
美国医学院的录取标准很严格,竞争激烈。除了必须修读医学预科课程以及具有本科学历外,还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医学院入学考试,此外,学生申请进入医学院还有其他软性要求,包括大学老师的推荐信、学生自己写的入学申请书以及在校时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服务、社团活动的记录等。学生进入医学院后,一般学习4年。在学期间大多数学校会要求学生参加全美医学执照第一阶段以及第二阶段考试。毕业后得到医生学位(MD)还不能立刻成为医生,必须申请住院医生项目(通常第一年为实习医生),经过一段时间,大致为3到7年,同时参加全美医学执照第三阶段考试合格,才可以受聘成为正式医生,或自己开业行医。在美国要成为一名医生,除了要过大学本科这一关外,还要过医学院这一关,毕业后还要再过住院医生这一关,前后长达10多年,这还是指普通科医生而言,如果是专科医生或外科医生,实习期限更长。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训练,成为医生的人大多在30岁左右。在美国读医学院有多难在美国人的眼里,读医学院做了医生的,无疑是best of the best。每年报考医学院的学生中,只有约1/3的人如愿,也就是说2/3的人没有被一间医学院录取。对于大学学位非常丰富的美国来说,这个录取率足以说明竞争的激烈。
美国的医学院本科不设医学学士学位,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太年轻的学生被认为责任感不够。所以,在美国做了几份职业后再去读医学院的,大有人在,至少占据医学院学生50%的比例。如果希望四年完成本科学业后直读医学院,为了能和有工作经历的人同期竞争,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有一定的实验量,还要有一定的义工量。因为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医学院就会发出录取通知书,所以,申请人至少在大三第二个学期的春天就要参加MCAT(医学院入学考试)考试,如果想在MCAT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自然是要提前完成课业,这就意味着这类学生的竞争更为惨烈。医学院申请人的英语写作和口语能力必须很出色,前者是MCAT顺利通过的保证,后者是面试顺利通过的保证,这不是苦背一年能过关的。医生与病人和家属之间的谈话,经常要涉及深远的医学伦理和社会道德问题,没有良好的表达能力,难以想象如何与人沟通。除了表达能力外,申请人对美国的社会文化也必须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甚至有独到的见解,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对体育、影视、音乐等表面上的文化的了解。另外,医学院的学费非常昂贵,且几乎不可能有奖学金,学费加生活费一年花上5万多美元是正常的事,耗时又长,学时4年,代价实在不菲。
这三方面成为国际学生,特别是英语为非母语国家学生报读医学院最大的障碍。医生这一行回报是很慢的,就算是本科毕业直升医学院的人,能够真正自己挂牌行医起码也要到29、30岁了。你算算,从18岁读,22、23岁开始申请医学院,然后4年医学院,26、27岁开始申请实习,实习结束,可不是29、30岁了。这还是普遍模式,要做某些专项医生,毕业后的实习时间会更长,比如,家庭医生,毕业后平均实习时间是3年,手术医生平均5年,如果是专科医生,就要在普通的实习之后再加专科实习,长达8年之久。医生只有在正式执牌之后,才会有不错的收入。当然,医生在美国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大学毕业直读医学院的学生有多少比例?直升的不多,大概50%吧。有些读了 ,有些甚至读了Phd,或者读了 ,再考虑做医生的。在医学院能见到形形色色的同学,大学读音乐,或者读文学的也有,蛮有趣的。有一个同学大学读了,然后转音乐,最后读了,通常叫这种学生non- 。还有,很多同学是那种换了几份工作,过了很多种生活之后,才觉悟来当医生的。
同学中就有做过的, 做过的,有在澳大利亚打过职业排球的,还有做过的,非常有意思。因为美国的物质条件和机会都远比中国丰富,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放得开的心态。一两个选择再糟糕,也有回头路,不至于毁了他的一生。所以40岁了才突然产生抛开好好的职业去念医学院的灵感,配偶和家人也能理解甚至支持。美国的执业医师考试有多难只要是国内临床医学的学位,只要是4年以上的正规医学院毕业,美国加拿大是都认为你的学位等同于MD,按规定是不能在同一个专业上拿两个一模一样的学位(普通硕士以下的除外),所以中国的化学土博士不能在美国再拿一个同样的化学洋博士,国内的MB ( OF ),他们认为就是同于他们MD,所以就不能再上医学院了。不过这其实不是坏事情,美国还是给那些外国医学院毕业生在美国行医的机会,你只要通过美国医生执照考试的USMLE STPE1, USMLE STEP2, CSA,再经过ECFMG对你国内学位的认证,最后发给你一个ECFMG ,你就可以参加美国的住院医MATCH,不是所有人能够MATCH上的,但只要努力还是有希望。
大概在所有考试通过的外国学生中,50%最后能顺利MATCH上,等你MATCH上后,你就做3年住院医,期间还要把USMLE STEP3考出来,(这个也可以在MATCH之前考,各洲不一样),拿到美国的BOARD ,就是可以独立行医的医生了。期间考试全靠自学,要有毅力,也要家人支持美国博士后一般几年,STEP1考试考8个小时,涉及大概11-12门医学基础课,STEP2考试考9个小时,涉及内外妇儿神,精神,预防,耳鼻喉,眼科等8-9门临床课内容。CSA是临床技能评估, SKILL ,考1天,有10-12个考官假扮病人,每个SP, ,只给你25分钟,7分钟问诊,8分钟查体10分钟写出诊断和病例,考的是你的临床技巧和思维判断。这些都考出来了,路也已经走了一大半。就是参加ERAS的住院医生申请,一般都要花上上千美金,申请50多个医院以上,才可能有面试机会,才好参加NRMP的3月份的MATCH,最后STEP3连考2天,每天8小时,是更临床的东西。美国学生也是要和外国毕业生考一模一样的试,以前可以不用考CSA,今年6月开始考试STEP2 和CSA合并,成了STEP2 CS,大家都要考,所以外国(指美国以外)毕业生还占便宜了,至少在中国学医学费低,而且高中毕业就可以读,读出来还年轻。
在美国加拿大要至少本科毕业了才进的去。如果国内学的是生物,药学,想上这里的医学院就参加MCAT考试,然后申请学校。不过要先准备好学费。如果你现在还在国内,比较困难,不过最近有好消息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有USMLE SPEP1,STEP2 CK的考点了。但以后的USMLE STPE2 CS,或者CSA就只能来美国考了。所以还要有做好拿不到签证的准备。因为在申请住院医生时,很看重你是不是第1次通过,分数高不高,如果分数才75分刚刚通过,估计就没有医院会搭理你,考了也白考,而且有一个7年期限,7年里不能考出所有考试完成3年住院医生,以前努力也是白费。另外虽然今年没有MATCH上,明年也可以再申请,但许多医院还很看重你的毕业年龄,如果是10年以前医学院毕业的,算是高龄了,竞争力是过一年少一些,所以大家一定要抓紧。还有,做住院医是非常辛苦的,仁慈一点的医院一周工作60小时,剥削重的一周工作80小时,薪水是只比一般博士后多一点点。USMLE在世界上除美国以外的地方只需考STEP1&2.STEP1主要是考核基础医学知识为主,STEP2以考核主要临床科室的相关医学知识。结合中国医学生/医生实际而言,把1&2结合起来一起统筹规划复习而考试比较有利。
USMLE准备工作一、报名:医学生的遴选在美国非常严格,医师在美国的地位很高。这也体现在了USMLE的整个操作程序上面:USMLE对于任何细节的要求都是极为严格甚至苛刻的,从开始报名的时候,就要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严格按照以及上面的每一条说明来做,绝对不要有任何侥幸或者贪图小利的心理,否则,轻者,无法通过报名审核;重者,交了考试费用以后无法通过考试审核,甚至你拿了准考证到了考场没有通过审核而取消考试资格。二、外语:USMLE要求母语非英语的考生需通过托福考试,笔试成绩高于550分。当然,这个成绩对于中国人来说,太容易了。托福的确是一个很幼稚低级的考试,但是,请记住:当你决定报名的时候,记得一定要求ETS寄送你的正式成绩,费用$15,不要因小利而失大利。再次提醒:USMLE绝对不会接受任何非正式、非权威性的文件或者证书、证明。同时,仅有ETS还不够, USMLE同时要求你自己提出“申请ECFMG审核并接受你的托福成绩”,费用$40。 USMLE对于我们而言,首先碰上的两个障碍就是专业单词以及阅读。先谈一下阅读。USMLE的阅读量非常非常非常大,绝对超过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引进的系列考试用书上的试题的阅读量。
尤其是STEP 2.很多试题题干的长度均类似于GRE阅读文章中的那个短文章的长度,STEP1的阅读量要少一些。医学专业单词可谓浩如烟海,如果说专门去花时间记忆似乎也没有必要。在平时我们能够花出一点时间来记忆我们的教材(若无特别说明,均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全国统编五年制医学教材)每一章每一节上面所列的重点英文单词,日积月累下来,至少也够百分之七、八十了,再结合英语的那些词根、前缀、后缀、词组,还有背诵GRE、托福所积累的词汇,可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了。现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陆陆续续引进了很多英文影印版医学教材,这是我们准备USMLE很好的资料。也许刚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很痛苦,但是不要紧,沉住气,静下心来慢慢看,大概最多半个月后就习惯了,毕竟很多东西与我们的教材,与我们所学的知识和临床实践都是互通的,举一反三嘛,同时也加强了专业单词的记忆。建议大家开始就不要看中译本,锻炼自己,更何况有些中译本翻译的内容词不达意,或者文辞欠缺。三、艰难的抉择:毕竟,USMLE是为美国医学生设计的,自然其通篇反映的是美国的医疗实际以及社会制度,例如美国国内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医疗保险;同时也体现的是美国的思维方式以及风俗文化,了解这一些背景是很有必要的。
客观的讲,东西方思维方式与民风民俗是极为不同的,甚至有很多意识方面是对立的。这实际上为我们答题设下了很难跨越的鸿沟,因为如果要答对题,我们势必要拒绝我们自己既往形成的惯性思维,而去接受与我们根本不同的思维模式,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艰难的抉择!例如,参加USMLE的 (IMGs)在行为医学方面的得分要比美国医学生低很多,为什么原因?道理就在这里,因为USMLE很多试题都要考到医师——病人/家属关系的处理以及伦理、法律、医疗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无形中提高了考试的难度!我在做系列书籍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是吗?我们所学的内容是建立在我们国家实际基础上的,肯定偏重于认识和解决我们国家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诚然,美国的医学教育比我们先进许多,大家在阅读英文影印版医学教材的时候就会有体会,但是,就USMLE本身而言,其考查的基础与临床知识方面美国博士后一般几年,在美国读几年博士后,与我们本科五年所学的还是有很多互通的地方。希望智课选校帝为您整理的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出国留学相关信息及最新动态尽在智课选校帝,能给各位留学的学子们指点迷津是我们的动力,祝大家学习进步,一切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