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松常笑言自己走上医学道路是“命运选择了我”。出生在湖北黄陂农村的他在家里排行老四,9岁丧父,虽然时常要在课余时间干繁重的农活,但成绩很优异。“直到高中毕业前,每年冬天我家里每天只吃两顿饭。高考那年,第三军医大学来湖北省招生,老师告诉我这是提前批录取的重点大学,考上后不仅可以免学费,国家每月还发放生活补贴。我想,既没有经济压力又可以学到一技之长,挺好的。”
就这样,李明松来到了美丽的山城重庆,第一次在衣食无忧中安心学习,他像久旱的沙漠逢甘霖,在知识的海洋里贪婪地涉猎。因为对酒精过敏,无法拿手术刀,李明松选择了消化科。“现在手术消毒已经不用酒精了美国博士后一年能省下多少钱,消化科专家李明松:当医生是我的兴趣和使命,如果当时如此,我可能就是一名外科医生了。”
1993年7月,李明松考入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作为优秀毕业学员被分配至南方医院消化科。
跟随科里的大咖们一起工作4年后,李明松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肿瘤免疫学及肿瘤免疫治疗。随后,他以公派自费留学的方式到德国肿瘤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年半后,以研究员——美国联邦政府雇员的身份由德国直接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继续从事该方向的研究。
2003年底,李明松回国。虽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一直极力挽留他,许诺给予优渥的研究条件和薪酬待遇,但李明松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回来就是为了做一名医生,为病人做点实事。我从一个农家子弟走到今天,得益于国家的培养,而且我们国家的发展正处在高速飞奔的路上,回来我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当时一位年长的台湾华侨同事说的话我非常赞同,他说:‘你如果留下来,顶多跟我现在一样,一辈子做个研究员,虽然生活无忧,但实现不了更大的人生价值。我那些回了台湾的同学们,现在不是上市公司的高管就是各方面的领军人物,为社会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李明松一直没忘这份从医、更是做人的初心。回国后,他积极将所学的技术和知识应用于临床。随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IBD患者日益增多,但是,IBD诊疗水平明显滞后于欧洲和北美,国内医院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医院的医生缺乏系统认识和诊治经验,误诊误治多,这一现状引起了李明松的重视。迄今为止,李明松诊治过的IBD患者已超过5000人次,其中不少人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而贻误了病情,有的甚至被不必要地切除了一段小肠。为了改变这一严峻的局面,科里决定让李明松负责组建炎症性肠病专科门诊和炎症性肠病中心。
怎样才能让患者尽可能少花钱、少受痛苦、好得更快呢?李明松想,一定要组建一个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全国性炎症性肠病联盟,大力开展学术推广和公益活动。钱从哪里来呢?就从既有经济实力又充满爱心的朋友们开始募集吧!结果爱心筹款远远超出预期,奇迹般地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仅2017年一年,联盟就成立了12个专业委员会;在28个省区的顶级医院成立了省级炎症性肠病中心;举办了20余场研讨会;组织翻译了2017年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发布的所有共识和指南;资助2套IBD书籍出版和3名贫困患儿诊疗;与多家网络平台合作做学术直播及网络会诊等等。李明松自己则出版了两套IBD专著,另有一套正在编撰中。
这庞杂的工作,在他手下如同疱丁解牛般得心应手,一招一式无不章法谨然。谈着谈着,李明松有些兴奋地从办公桌前站了起来,放下茶杯在空中挥动了一下手臂美国藤校留学,仿佛正挥毫泼墨绘制一幅壮丽的蓝图。
潜心肿瘤免疫硕果可期
除了临床和学术推广,李明松心心念念的还有他一直钟情的肿瘤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因为很多疗效好的药物都是进口的,非常贵,大部分患者吃不起。看着他们明明有治愈的希望却无法得到进一步治疗,我非常心痛,下决心自己组团队做研发,开发让咱们国人用得起的有效药!”
一位来自广东佛冈的患者让李明松印象深刻。10年前,这个40多岁的男患者因为肝癌来求治,李明松查房时发现,当病友们纷纷开始用餐或订饭时,他的两个孩子却坐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原来他们把家里仅剩的值钱物拖拉机卖了,交完住院费后已经身无分文,李明松当即买了几份快餐给他们,又取出3000元钱转交给患者家属。“其实这个患者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可能存活很多年的,但就因为经济原因错过了最佳诊治时机,后来还是去世了。一大家子陷入赤贫状态,真是可怜了两个分别读小学和初中的孩子。”
多年来,李明松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科学基金课题10余项,获得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和解放军医疗成果奖等11项。目前正在带领团队进行新型抗IBD和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相关研究。其中,针对肿瘤特异性表达的GPC3为靶点开发的抗肿瘤疫苗,早在2014年已成功申报国家发改委的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重点试点项目,并且与广药集团合作进入了产业化阶段。
“如果顺利完成临床试验并成功注册成为一类新药,预计不仅对表达肿瘤相关抗原的肝癌以及肝母细胞瘤、恶性黑色素瘤、卵巢癌等有效,发挥治疗作用,而且对于上述肿瘤的高危患者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目前全球已经上市的抗肿瘤疫苗只有抗宫颈癌的HPV疫苗,我们的抗肿瘤制剂要正式成为药物还有至少5年的路要走,希望到时可以惠及更多的人。”
从临床诊治个体患者,到组建全国性联盟进行学术推广和公益活动,再到研发药物,李明松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而他对此的解释仍然只是淡淡的一句:“我就是想做点实事,要做就要全力以赴做好罢了。”
成立高科技公司助乡亲脱贫
李明松桌上,放着一本由他自己的摄影作品制作而成的2018年台历,这已经是他出品的第三份台历了。“我喜欢摄影和户外运动,以前常利用出差的机会到处走走看看,作品还在《人民摄影报》上发表过,但现在很少有这样的时间了。目前还在坚持的爱好只有每周1~2次打羽毛球,因为有规律的体育活动不仅对健康有益,而且能结识一群积极向上、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人。”
没有一个人可以轻而易举成功,重任在身的李明松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李明松的学生回忆说:“有一年除夕,我们去老师家里拜年。和我们打过招呼后,老师说,‘这里有吃的有喝的,你们自便,我要去写论文了。’我们既惊讶又惭愧。”
影响弟子们的,除了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还有老师坦荡的胸怀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李明松的博士研究生李夏西医生说:“对我们30多个硕士和博士学生,李老师都尽心尽力培养,不仅推荐我们去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医学院等处学习,而且资助了多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留学的学费和生活费老师自费全包,他对我们的惟一要求就是一定要学有所成。至于工作方向的选择,也从不要求必须跟着他的研究方向走,而是鼓励我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向,放我们高飞。”
▲李明松教授赴西藏义诊
在李明松看来,这些都不值一提。因为,“援藏的经历告诉我,我们的生活真的已经很美好了!那里的藏民缺医少药,生活艰难,许多人见到我们的时候还是这辈子第一次看医生,可他们从不怨天尤人。”2010年,南方医院组织30多位各科室的专家赴西藏拉萨和林芝等地义诊,所有医疗器械和药品都由队员自己从机场搬运到对口医院和义诊点。有些队员一到当地就发生高原反应,心慌气短,恶心呕吐,有名队员甚至一头栽倒在地,同事们赶紧一通抢救才脱离危险,然而大家仍然坚持按计划完成了援藏任务。最累最危险的一天,大家背着几十斤重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在空气稀薄的雪域高原上走了几公里。
除了援藏,李明松还参加了2014年的广东卫生援疆工作。到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第一天,一位腹部巨大包块的中年女性被家人抬到医院,当时患者气喘吁吁,肚子鼓得老高,疼得嘴唇发白,李明松检查后,发现囊肿直径达20厘米,已经严重压迫周围的脏器,结合病史考虑为既往急性胰腺炎并发的巨大假性胰腺囊肿。当地医院的常规做法是开腹手术,至少需要花费5万元,而且风险大,恢复慢。家属一听费用,立即眉头紧锁,愁容满面,李明松说:“不用这么多钱。”随即主持实施B超引导下的囊肿穿刺引流术,这种微创治疗方法仅花费1500元,而且疗效立竿见影,恢复快,令当地同行为之叹服。几天后,李明松又接手了一位胆道结石合并感染的重病患者,同样是将当地医院原拟做开腹手术的方案改为微创手术,患者术后第二天就下床活动,医护人员和患者都啧啧称奇。
“现在我们科里每年都要派人去喀什的医院对口帮扶,大家开玩笑说都是我害的,因为那一年我们援疆回来后美国博士后一年能省下多少钱,应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请求,喀什地区政府派人来请求广东省政府,指名希望以后每年请我们科的教授过去帮扶。而此前的二十多年里,都是全国各地轮流派教授去帮扶的。”谈及这些往事,李明松的嘴角不由自主地露出了微笑,那是一份对工作的自豪。
▲李明松教授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如今,李明松还有一份业余工作,就是帮助老家的村民脱贫致富。“我每次回家都要义务帮很多乡邻看病,人家听说我回去,早早排着队来我家里。有些乡亲家里很穷,看一次病不容易。正好我有4位高中同学是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的,专业都与发展现代高科技生态农业密切相关,前年我拉他们成立了一家高科技生态农业公司,培训乡亲们科技致富。我的目标是,5年内让乡亲们每家都建得起楼房、买得起汽车。”
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李明松自认不敢如此比拟,他却真的将做医生当成了一生的信仰。
“可能因为我的身体里流淌着曾祖父辈的血液吧,我们李家的家谱里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李明松的曾祖父李镜明是同盟会的元老之一,曾参与组织武昌首义和云南起义,后因参与反对黎元洪而被害。
正如他自己所言:“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见过各行各业的人,做过各种各样的事,最大的兴趣还是做医生。做医生是我的工作,是我的事业,更是我的兴趣和使命。”
采写|戚红娟
编辑|陈蔚雯 Rena 责编| 黎晓心
来源|《人之初》杂志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去美国读博士后需要多少钱,留学美国学医,如何拿下读七八年临床那种?
美国75个大学医学院,招收全球国际学生,不到400人的录取率。看起来貌似还算不错。但是申请者中还有加拿大英国G5院校留学,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的留学生。大概就是高考状元的难度了吧。
而且要注意一个陷阱,外国学生进了医学院并不代表外国学生可以考取行医执照。我见到过学校官网说招收外国学生但是只能拿所谓的研究方向文凭。就是不给行医执照。
父母都是医生,博士生导师。父母的同学不乏有在常春藤医学院里当教授的。说句实话我身边还没听说任何一个国际学生最后当了真正的医生的。
今年刚好有个朋友考进了医学院。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当面问她有没有绿卡,并且表示没有绿卡是不会招的。朋友的母亲移民多年早已经是绿卡。
如果你特别想学医的话,建议可以选择读护士。医生的收入也分三六九等的,除了外科医生跟麻醉医师,其它的医生收入比麻醉护士高不了太多。但是当医生的成本远远高于当麻醉护士。我也见过当康复医生的,四年医学博士读下来年平均工资八万美金。什么概念呢,本科毕业的CPA工作三年差不多就是这个收入水平。
还有人说什么在国内读医学院,美国考执照。我见过考了十多年终于考上了,最后住院医师培训没人要的。也见过考上的医生只能当个普通校医,拿着不高不低的收入混日子的。大部分的国内医学院的人进入了美国大学系统里搞科研。极少数的人出人头地当了教授,更多人不停地在不同的实验室里跳槽,当了一个博士后又一个博士后。还见过有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实验室,一朝没了,自己就得卷铺盖走人。这年头生物公认的最不好混。
正经的建议:
首先建议不要以Pre-Med专业入学本科。很简单去美国读博士后需要多少钱,留学美国学医,如何拿下读七八年临床那种?,没有优势没有特点。建议学统计或者数学或者工程专业,一来现在的医学研究很需要数据分析能力强的人,毕竟现在都是Big data,这样你的实习会很好找。二来如果真的进不了医学院还能去当个程序员之类的给自己留条后路。
其次,自己算算家中存款。国际学生4+4年且不太容易拿到贷款。医学院平均学费5万美金一年,要是读约翰霍普金斯这等学校去美国读博士后需要多少钱,10万美金一年。考虑到现在通货膨胀,怎么也得准备个两百万人民币。
还有就是要找目标学校的中国教授。能在美国当上医学教授的中国人都很大牛,而大牛一般乐于助人。当你跟大牛混熟了以后而大牛又恰好在招生委员会里,录取的几率大大提高。前提是GPA,MACT等硬件过关。
最后建议不要去太牛逼的学校,尤其不要去公立大学。私立大学GPA相对水一些,越差的学校更容易拿高的GPA。毕竟这是一个申请者平均GPA3.89的地方。
最后的最后,开始教你走捷径了。上本科之前让家里努力找个靠谱的中介投资五十万美金拿一个美国绿卡。本科读完申请的时候正好差不多绿卡下来。靠着这个绿卡你能成功将你的难度减少百分之九十。然后拿着你的绿卡跟录取通知书找银行贷款学费。
其实如果想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当医生真的没必要选择美国。澳大利亚就很不错,本科毕业了工作一年就可以移民。可以趁机GAP一年做做医学相关工作,丰富一下简历,考考MACT。澳大利亚绿卡拿到以后再去申请学校。到时候就算本地居民,难度比国际学生硬考医学院好很多。
申明一下,小编从业多年还没见过有人考上的,我见过了很多是说要考最后却都没考上的人。
普斯留学—国内最靠谱的高端留学机构! (专业|最靠谱、服务|最靠谱、价格|最靠谱)
>>>>
报名方式:
1.直接拨打报名电话:
2.直接添加小普微信进行咨询:
去美国读博士后,低年级研究生应该如何读英文文献?
序:此文针对本科生和一、二年级的博士、硕士生,对高年级的博士生和博士后也应该有参考价值。
从小到大,我感性思维多一些,不善于读书。85至89年在清华生物系读本科期间,从未读过任何一种英文专业期刊。我受到的与英文阅读相关的训练一共只有两个。
一是我在1986年暑假期间选修的时任系主任的蒲慕明老师开设的《生物英语》系列讲座,隐隐约约记得蒲先生让我们阅读一些诸如DNA双螺旋发现之类的科普性英文文章,很有意思。但时间较短,暑假过后也没有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
二是《生物化学》这门课。与现在的清华生命学院形成鲜明对比,我上大学期间的所有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采用中文教材、中文讲课,只有郑昌学老师讲授的《生物化学》采用了的《 of 》,而且郑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学生每次课后阅读10-20页教材。我们同学大多感觉到专业英文阅读有所提高。
1990年4月至7月初,我在依阿华州Ames小镇的Iowa State 度过了初到美国的前三个月,其中大部分时间在 Fromm教授的实验室做轮转(),跟随刘峰和董群夫妻两人做研究(刘峰现在 of Texas 做教授)。当时感觉最困难的就是读专业论文。有一次,Fromm教授要求我在组会上讲解一篇《 of 》的文章,我提前两天开始阅读,第一遍花了足足六个小时去美国读博士后,许多生词只能依靠英汉词典,文章中的有些关键内容还没有完全读懂,当时的感觉是JBC的文章怎么这么长、这么难懂?!真有点苦不堪言。为了能给Fromm教授和师兄师姐留下好印象,第二天又花了好几个小时读第二遍,还做了总结。第三天我在组会上的表现总算没有给清华丢脸。但是,前前后后,真搞不清楚自己为了这一篇文章到底花了多少时间!
90年7月我转学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后,与本科来自北大的虞一华同在IPMB 。虞一华大我一岁,来巴尔地摩之前已经在夏威夷大学读了一年的研究生,对于科研论文的阅读比我强多了。他常常在IPMB的办公室里拿着《科学》和《自然》周刊津津有味地阅读,看得我很眼馋,也不理解其中那些枯燥的文章有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他在读很有意思的科学新闻。科学新闻能有什么意思?虞一华给我讲了好几个故事:洛克菲勒大学校长诺贝尔奖得主David 如何深陷泥潭、人类基因组测序如何争辩激烈、HIV病毒究竟是谁发现的等等。我还真没有想到学术期刊上会有这么多我也应该看得懂的内容!
从那时起,每一期新的《科学》和《自然》一到,我也开始尝试着阅读里面的新闻和研究进展介绍,这些内容往往出现在“News & ”“ News”“News & Views”“”等栏目,文笔平实,相对于专业的科研论文很容易读懂。有时,我还把读到的科研新闻讲给我的同事朋友们听,而同事的提问和互动对我又是更好的鼓励。除了《科学》和《自然》,我也常常翻看《科学美国人》(“ ”)。
-2019年合集
与《细胞》(Cell)、《生物化学期刊》(JBC)等非常专业的期刊不同,《科学》和《自然》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用来做科普教育的。《科学》周刊的“”和《自然》周刊的“News & Views”栏目都是对重要科学论文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一般1-3页,读起来比较通俗易懂,较易入门。读完这些文章后,再读原始的科学论文,感觉好多了!而且可以把自己的体会与专家的分析比较一下去美国读博士后,低年级研究生应该如何读英文文献?,找找差距QS100名校留学,有时甚至也能找回来一点自信!
从199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到现在清华大学做教授,我总是告诉自己实验室的所有年轻人(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下面这几点读科研论文的体会,也希望我的学生跟我学:
天外有天,读科研论文是一件很简单、但也很深奥的事情。一般的学生常常满足于读懂、读透一篇好的论文,优秀的学生则会举一反三、通过查找纵深了解整个领域的历史、现状,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可能进展。
我从1990年对学术论文一窍不通到96年博士后期间的得心应手,还常常帮助同事分析,自以为水平了得。但是有一件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严重不足,颇为羞愧。1996年,是SMAD蛋白发现及TGF-b信号转导研究的最激动人心的一年,哈佛医学院的实验室在十月份的《自然》杂志上以“”的形式发表了一篇名为“A for MAD in TGF-b ”的文章。读完之后,正好遇到TGF-b领域的著名学者Joan ,我对Joan评论说:
I’m not so sure why this paper a full in . They just Smad- , and the data is .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Joan马上回应我:
I ! This paper links the Smad into the and a as its . Now the TGF-b is . It is a !
这件事对我触动极大:原来大师的视野和品位远远在我之上。从那以后,我也开始从整个领域的发展方面来权衡一篇文章的重要性,这件事对我今后为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审稿、自己实验室选择研究课题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阅读一篇本领域内的科研论文,非常顺利,而且常常可以看出一些作者没有想到或分析到的关键点。回想从前,感慨万千,感谢蒲慕明、郑昌学、虞一华、John 、 Berg、Joan 等一批老师和同事对我的帮助。我很留心,也很用心。
希望所有的学生也能通过努力和坚持对英文科研论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END
好文章需要您的点赞加在看~
↓↓↓↓
美国哈佛大学 博士后,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有哪些专业(哈佛大学博士后回国能去哪里)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有哪些专业(哈佛大学博士后回国能去哪里)
哈佛大学博士后回国能去哪些领域(哈佛大学博士后回国能去哪里)
哈佛大学博士后回国能去哪些单位(北京大学博士后回国后能去哪里)
哈佛大学博士后回国能去哪些单位(国内哪些单位可以去)
哈佛大学博士后回国能去哪些单位(单位)
北京大学博士后回国能去哪些单位(国内哪些单位可以去)
哈佛大学博士后回国能否去大型企业(国企、民企、事业单位等)
哈佛大学博士后回国的职业发展前景如何
哈佛大学博士后回国的职业发展前景如何
哈佛大学博士后回国后的职业发展前景如何,需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和专业背景进行判断。
一般来说,哈佛大学博士后回国后的职业发展前景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成果:哈佛大学博士后在海外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影响力和贡献。
导师声誉:哈佛大学博士后在海外的研究成果和人脉资源,可以为国内导师和同事提供参考和建议。
研究环境:哈佛大学博士后在海外研究期间,可以接触到先进的研究设备和技术,对研究环境和工作条件有一定的了解和经验。
哈佛大学博士后回国申请的前景如何?
哈佛大学博士后回国申请的前景,取决于个人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哈佛大学博士后的回国申请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机会,可以为回国后的学术发展和科研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回国后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国内的科研项目中,推动国内学术和科技的发展。此外,回国后可以与国内的学者和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
哈佛大学博士后回国申请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回国申请博士后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很多。首先,回国后需要适应国内的科研环境和文化差异,这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此外,申请国内博士后还需要通过复杂的申请程序和审核流程美国哈佛大学 博士后,这也需要申请者有较强的耐心和专业能力。
如何提高申请国内博士后的成功率?
提高申请国内博士后的成功率美国哈佛大学 博士后,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有哪些专业(哈佛大学博士后回国能去哪里),需要申请者在多方面下功夫。
美国博士后一年能省下多少钱,钱湾生物港联合推出!本周四,合成生物学原料专题云课堂来啦
好消息
恺思学社周四云课堂来啦
本周四晚19:30-21:00
恺思学社将在线上开启
合成生物学原料专题课堂
扫码报名即可免费听课
指导单位:中国食药安全促进会生物医药创新与监管专委会
主办方:恺思学社
协办方:仅三生物、钱湾生物港
课程导师
任晗堃
北京东方淼森副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化妆品研究中心技术转化中心主任
向上滑动阅览
北京工商大学化妆品行业校友联盟副秘书长;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生物化工专业化妆品科学与技术方向,师从董银卯教授,获硕士学位;
曾任太和康美(北京)中医研究院院长,北京工商大学植物原料与化妆品研究团队实验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
中国特色植物资源化妆品功效原料研究与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
1.中华皮肤本态大数据及皮肤表观生理学研究;
2.化妆品植物功效原料的物质、机理、功效研究;
3.化妆品植物功效原料配方应用与设计。
主要学术成就:
发表学术、行业、会议论文共计 24 余篇,已发表 SCI 论文 6 篇,中文期刊论文 18 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14 项,中国发明专利待授权 12 项,美国发明专利 2 项。主导参与研发的“林兰润露”获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参与《化妆品用植物功效组合物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并获 2018 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4 年 2 月前往美国体外科学研究院,交流学习化妆品体外安全性评价方法,并获《 for In Vitro 》证书。
刘玉亮
上海亮嗲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首席技术官学院特聘教授
美丽健康产业生态跨学科研究和创新实践基地主任
美丽健康产业联盟创始人
中国化妆品产业第十、十一、十二五年规划起草者
向上滑动阅览
历任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上海庄臣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华源生命产业公司副总裁,中国华源中原医院管理公司董事长&总裁,中国华源国际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华源国际医疗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广州立白(集团)副总裁、集团研发中心总经理、新高姿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复星国际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伽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妆品学院院长。
曾亲手组建了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在职期间,开发了“六神”沐浴露系列产品英国G5院校留学,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夏季个人护理的概念美国博士后一年能省下多少钱,钱湾生物港联合推出!本周四,合成生物学原料专题云课堂来啦,“六神”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手打造的“佰草集”品牌依然是上海家化最重要的品牌之一,是中国中草药概念化妆品的第一品牌。
曾组建了立白集团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领导研发团队开发了液体洗涤的高端产品,使得立白品牌成为中国洗护领域市场份额前三的品牌。加入伽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组建了伽蓝集团技术中心,帮助“自然堂”品牌成为家喻户晓的本土化妆品品牌,将伽蓝集团的纳税规模从几千万提高到 2 亿元以上的企业。
世界化妆品化学师学会 理事(第19-23届)
中国香精香料化妆品工业协会 副理事长(第三、四届)
化妆品科学技术学会 主任委员(第一届)
中国化妆品技术标准委员会 主任委员(第一二届)
上海市医药青年联合会 副主席 (第一二届)
上海市细胞生物学学会 常务理事(第五六届)
皮肤健康产业(中国)科技联盟轮值主席(第二届)
管禄诗
医药工程高级工程师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
向上滑动阅览
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现任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
1986 年7月参加工作美国博士后一年能省下多少钱,从事生物材料及药物研发、生产、工程建设及公司管理。1993 年起,在《香料香精化妆品》、《日用化学工业》、《工程研究与应用》、《 OF AND 》、《 and A》等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发明专利六项,研发上市新原料、化妆品、医疗器械二十余种。
国内透明质酸工业化、应用和市场推广的主要奠基者之一;率先把肝素钠、辅酶 10 等活性生物原料用于日化产品;海藻寡糖类产品工业化、日化与医疗器械应用的先行者。
现任山东省医药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医疗器械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化妆品行业协会智库专家,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技术咨询专家。
董银卯
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化妆品系教授、博导
向上滑动阅览
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化妆品系教授。1986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原北京轻工业学院化工系、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曾担任化学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北京市植物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妆品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化妆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轻工业化妆品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兼任国家药监局化妆品标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药监局化妆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药监局化妆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药监局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日化协会理事长、中国个人护理用品化妆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会理事长、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创新与应用分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监督协会卫生产品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洗涤用品工业》编委、《亚洲美容化妆品》杂志编委等社会职务。
主讲《化妆品配方与工艺》、《现代化妆品学》等课程,主要开展化妆品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化妆品理论研究与思想体系设计、化妆品植物功效功效原料研究与开发和特色化妆品配方研究与开发等,建立了“皮肤养生”、“体质养颜”等思想体系;建立了“现代化妆品生物技术”和“化妆品配方设计7步”等技术体系,开发出芦荟乙酰化甘露聚糖、燕麦葡聚糖、仙人掌原液等化妆品高效保湿功效原料,研制出一批能够改善皮肤亚健康状态的化妆品中草药组方原料(如植物抗敏剂、刺激抑制因子、复方中药美白剂、自由基网络清除剂、复方丹参酮等)以及系列安全高效的以植物提取物为主要原料的特色化妆品(如:芦荟胶、燕麦胶、舒敏胶、祛痘胶、三维补水面膜、中老年人专用的止痒露等)。
2006年至今,主持863、科技支撑、星火计划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项目16项,横向项目40多项;获得“北京地区产学研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和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主编《皮肤本态研究与应用》、《皮肤表观生理学》、《化妆品植物原料开发与应用》、《化妆品配方设计与生产工艺》、《现代化妆品生物技术》、《养生护肤品》、《化妆品学》、《化妆品配方设计7步》等专著15部。
姜世勃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基础医学院教授
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山西锦波生物首席科学家
向上滑动阅览
国家高端引进人才,主要从事广谱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究。已在Cell(x3)、(x2)、(x2)、(x4)、CNS子刊(x92)等杂志发表584篇SCI论文(总IF:7,655, 篇均IF:13.1;总被引:49,738次,篇均被引:85次),h指数为109;连续8年入选爱斯唯尔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连续3年入选科睿唯安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曾担任 的编辑顾问,现担任Sci Bull、Antiv Res 和EMI等9个SCI杂志的编委。已申请发明专利124项,59项获得授权,11项已成功转让,开发出5类国际首创的医药或医疗产品。曾开辟多肽类病毒入侵抑制剂和靶向RBD的疫苗和抗体两个新领域,并在这些领域内一直保持国际领跑地位;近期开发的通用冠状病毒入侵抑制剂多肽药物,现在III期临床试验中。与锦波生物联合开发的HPV入侵抑制剂产品,应用于中国千余家医疗机构,近百万HPV感染者受益;开发的A型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应用于医美和心血管及黏膜损伤修复多个医疗场景。回国十几年来,为复旦大学培育和引进了十几位国家级英才,包括杰青、长江(x3)、优青(x4)、青千(x5)、青拔、国家重大专项首席(x5),还培养或联合培养了5位博士后、44位博士生和13位硕士生。
舒烈波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外聘博导
欧易生物质谱(鹿明生物)CEO
向上滑动阅览
博士,上海春申金字塔杰出人才,曾任丁香园蛋白版块版主;
2011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国内第一篇以蛋白组为核心结合转录组和代谢组的多组学研究论文,相关成果获得202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6年创建鹿明生物,协助合作伙伴在 、等国内外杂志发表多组学论文数百篇;
2021年组织构建了国内第一个企业级空间代谢组服务平台,参与了发表在 杂志的国内第一篇以空间代谢组为核心的空间多组学论文的研究工作,并将空间代谢组技术应用于美妆成分分子定位展示、透皮与功效分析等;
2023年带领团队建立超过5万种物质的中药天然产物数据库及超过30万种物质的天然产物代谢物及微生物发酵数据库。相关创新组学技术目前已经应用于探究化妆品改善皮肤功效的科学机理、发掘科普故事以及天然产物活性原料发掘等研究领域。
丁威
仅三生物科技创始人&董事长
向上滑动阅览
在创立仅三生物前,丁威曾任恒洁集团CEO首席执行官。在加入恒洁前,曾任美国A.O.史密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A.O.史密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于1997年3月加入A.O.史密(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并担任材料部经理,后于1998年7月被提升为生产副总经理。在加入A.O史密斯之前,丁威曾在美国工作6年,担任高级材料和项目管理之职。他于1990年获得美国内华达州金属材料工程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工程硕士学位;1984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工程学士学位。
关于钱湾生物港
钱湾生物港,是杭州萧山科技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与传化集团共同打造的浙江省重大产业项目。项目聚焦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治疗及医疗器械方向,规划有GMP空间、独栋研发楼、高层办公研发楼等专业化空间,满足企业从研发至产业化的全周期空间及服务需求,赋能企业持续创新。项目占地面积约700亩,总规划建筑面积超100万㎡,一期总投资17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6.4万㎡。
钱湾生物港拥有超三百亿覆盖生命科学产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基金群,配备“专业服务+八大类二十四项的基础运营服务”的立体式运营服务体系、国际化特色的教育、医疗、商业等城市配套,为科学家及科创人才打造一个有温度的国际科创社区。
钱湾生物港于2023年8月29日正式开园,目前已引入以湘湖实验室、欧诗漫、凌意生物、禾秒科技等为代表的一批省级实验平台、行业龙头企业、准独角兽企业总部项目,生物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
关于仅三生物
江苏仅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8月创立,公司总部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合成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丁威,曾担任美国A.O.史密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A.O.史密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恒洁集团CEO首席执行官,手握20多项原创专利技术;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汪洋博士,是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药学博士、美国UIUC生物医学博士后。
2012年,研发团队就已经掌握了基因编辑技术,利用这个技术,可以输出麦角硫因等原料成分。2023年,仅三生物实现了麦角硫因工程化高效量产,依托cGMP制药级平台,制备出99.99%食品药品高纯度麦角硫因。此外,仅三生物与华熙生物、巨子生物共同入选合成生物产业价值金榜Top 50,当选央视《品质中国》合成生物行业合作伙伴。同年9月,仅三生物参与了国内首个麦角硫因团体标准的制定。
关于恺思学社
“恺思学社”是由恺思俱乐部于2019年6月发起的专业、开放的学习型组织。至2024年7月,已成功举办2期IPO领袖营、17期临床研究培训班、6期新药研发培训班、2期AI制药精英班、5期科学家创业营、2期合成生物学首席产品官、3期CGT首席质量官等,来自药企、CRO公司、科研院校、投资机构、咨询机构、医院、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不同背景的1734位学员参加了恺思学社的线下学习,超过66万人次参加了恺思的线上公开课和论坛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