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美国硕士

美国 摄影硕士,保罗·格雷厄姆:在日常生活中“无中生有”

保罗·格雷厄姆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颗“隐藏”的明珠。身为摄影师的这位保罗·格雷厄姆,也称得上“伟大”。创作“令人省思的摄影”在格雷厄姆创作实践的本质。这次分享,我们在格雷厄姆的作品中穿梭,在这些手法各异的作品中,寻找他不变的问题意识。五、美国三部曲:日常经验、历史背景与多图创作

新课上线

扫码直达

保罗·格雷厄姆:在日常生活中“无中生有”

主讲人 | 高航

保罗·格雷厄姆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颗“隐藏”的明珠。当我们在网络世界搜索他的名字时,更多的关注点会被与他同名的科技圈投资人抢走——畅销书《黑客与画家》的作者。

身为摄影师的这位保罗·格雷厄姆,也称得上“伟大”。最近埃里克·索斯被问到,过去20年美国最重要的摄影师是谁的时候,他说的答案便是他美国 摄影硕士,即便他是个英国人。他的作品《可能性的微光》( A of ),在2012年的巴黎摄影展上,拿到了过去15年内的出版中最重要的摄影书。

如同书名所指示的,格雷厄姆擅长于在看似平淡的日常之中,发觉出一丝丝的可能性,“无中生有”,利用这些线索去指涉更大的主题。

格雷厄姆1956年出生于英国。80年代初,他是第一批拥抱彩色摄影并结合纪实摄影类型的摄影师。1983年,他自出版了第一本公路题材的摄影书《A1-大北方路》( A1-The Great North Road )。

当时许多英国摄影师也转向了彩色,他同理查德·本宁汉( )、汤姆·伍德(Tom Wood)、保罗·西赖特(Paul )、安娜·福克斯(Anna Fox)、西蒙·诺福克(Simon )、尼克·瓦普林顿(Nick )等一起构成了英国彩色新浪潮。

80年代他继续创作了许多社会关怀类的作品。有关失业潮的《关怀之外》( )、北爱尔兰暴乱的《纷争之地》( Land)构成了80年代三部曲。

直至今日,他的这些作品仍是英国纪实摄影的经典。MACK出版社也正计划复刻这三部曲,今年则刚再版了第一部《A1》,明年已经安排《关怀之外》的出版。

90年代,他走出英国,拓宽了自己的活动范围,继续着眼历史和现实关系的艰难话题,进入历史“隐秘的角落”,探索了欧洲以及日本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千禧年之际,他的创作转向了美国。2002年移居美国前后,他创作了新三部曲的开篇《美国之夜》( Night ),挑战了我们对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关系,反思人类视力本身。

他接着在美国的日常街头中探索,完成了以12册为一辑的,沉浸于美国每日生活经验之中的《可能性的微光》。最后他在纽约街头截取时间流之间的瞬间,以双/三联画的形式,完成了三部曲的收尾作《现在》( The )。

即使是他最新的作品,始终在用我们最习以为常的视觉方式,微妙的描绘着深刻的议题,比如以衰老作为冥想场域的《母亲》,比如在恐怖事件中思考安全意义的《Paris 11–15th , 2015》。

格雷厄姆的作品挑战了经典的纪实摄影框架。创作“令人省思的摄影”在格雷厄姆创作实践的本质。他一次又一次拒斥“决定性瞬间”的单一性捕捉。

他不仅拍摄下了场景和相遇,也拍摄下了“摄影的动作”,拍下了人类的观察力的移动。他拒绝单张图像的叙事美国 摄影硕士美国藤校留学,保罗·格雷厄姆:在日常生活中“无中生有”,用不同的多图关系向我们展现摄影最基本的内涵。

这次分享,我们在格雷厄姆的作品中穿梭,在这些手法各异的作品中,寻找他不变的问题意识。

/ 新 课 上 线 /

课程提纲

一、保罗·格雷厄姆的创作经历

二、公路摄影的滥觞:《A1:北方公路》

(1)公路与风景

(2)公路摄影的滥觞

三、观察力的冥想:看似“简单无聊”的近期创作

(1)集中细致的观察力:《母亲》

(2)封闭在家的创作:《Paris 11–15th , 2015》

四、传统新闻摄影的“对立面”:“引人省思的摄影”

(1)令人省思的摄影

(2)传统的另一面

五、美国三部曲:日常经验、历史背景与多图创作

(1)可见与不可见的关系

(2)平淡的日常经验

(3)双联画与三联画

六、结语

课程信息

/ 课程时间:11月19日20:00—21:00

/ 课程形式:视频直播+互动+永久回放

/ 课程平台:千聊直播间—影艺堂

可报名课程

/ 主讲人 /

高航

一树Arbre艺术空间主理人之一,艺术与摄影主题类播客《一树闲谈》主播,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纪实摄影硕士。

曾工作于国内知名艺术机构,现工作、生活于深圳。

/ 与大师一起街拍 /

艺术史硕士美国,发掘星星的能量,这本艺术史能否让你放下偏见?

艺术家徐冰在《星体艺术史:隐形的 Z 轴》的序暨推荐语中这样评价:

试图避开社会、政治等陷阱,从自然、人的原本出发,借助星体理论对“艺术”做细致的比对,寻其“法像”与“真像”…… 像是给看似有序的文化生态输入了一个新的序列。

如其所言,这本书充满了对艺术进行解读的新颖视角。

一直以来,艺术书籍的叙述语境都是自上而下、说教式的,身为艺术家,本书的作者朱剑辰打破了这种语言体系,用一种自下而上的、平易近人地描述,与读者分享艺术。

同时这本书也是他对星体文化研究整理的成果,历时五年的创作不仅帮助他打破了自身的创作困境,也为读者带来关于星体文化、关于艺术的全新讲解,你大可以放下对艺术高深难解的偏见,用这本书作为艺术的入门指南,或是借助它来分析自身的星体特质,重新认识自我。

不论从哪种角度出发,《星体艺术史》都会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书。

与此同时, Books 有幸邀请到作者朱剑辰,与他聊了聊这本书的创作初衷, 以及在过程中,星体的能量是如何对他产生影响的。

朱剑辰,艺术家、设计师、艺术史作家。开设光子视觉事务所,毕业于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他的艺术作品常使用象征手法直击集体无意识,涉及交互装置、影像、综合材料绘画等多元媒介。凯悦尚萃酒店艺术指导、Gucci、星巴克、成家班合作艺术家。设计领域擅长通过解构与实验探索中间态的造形语言,获得过IF奖、红点奖、金点奖、意大利A奖最高铂金奖、美国金奖等五大国际奖项。著有《星体艺术史》。

1、你一直从事艺术创作,是什么原因让你决定去写这本书?

朱剑辰(以下略):其实这本书的形成是一个特别漫长的过程,与我从小对图像的精神性的关注有关。我会对神秘学或者塔罗牌通过图像不管是预知还是了解到人的心理状况很有兴趣,当然也不是一上来就相信它,我觉得要自己去验证,才能知道到底是不是真的。

其中一个是树木人格测试。大学的时候我非常沉迷它,就让寝室的室友来做。当时他的母亲刚刚去世一周,从他画的树可以看出潜意识非常混乱,快要占据主体意识,因为确实受到很大冲击。

另一个奇妙的事情就是,他画了一条枝干,然后又涂抹掉了。我问他为什么,但是他也不知道,后来我翻阅资料和相关研究发现,那个位置正好代表着母亲。

朱剑辰收集的树木人格测试样本

这让我觉得精神性跟图像有着很隐秘的关联美国top30名校留学,五分钟时间画出来的树能有这样的联系,我认为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议题。

还有一个原因是,创作者要了解自己。我意识到很多自身的矛盾性,很难用语言概括,硕士阶段的创作尤其矛盾,这时发现星体文化的研究是一条了解自己的线索。

后来对此研究越来越深入,更深刻地理解“星体-精神性-图像/艺术”的关联,于是决定书写此书。

2、全书开篇铺垫了两个星体体系,西方文化以水星为中心,东方文化以土星为中心,但是目录并没有按照两种文化中的任何一个逻辑来排列。请问目录的顺序有何考虑?

整体上是按照星体与地球的距离远近来排列的,但这版稍微出了一点小误差。

《星体艺术史》目录

3、书中共有 34 个与艺术相关的问题,分别对应到各个星体。这些问题是如何筛选并确立下来的?

这个问题很关键。首先每个星体的语义并不是我的主观关联或者创造,在星体文化中这更像是一条公理,当然我们日常生活中不会觉得土星与结构、磨难有什么关系,但是在星体文化中它们是相关的,也是这本书的理论基础。

如何筛选也是一个核心问题,是我写书的初衷——希望大家即使不了解星体文化,每个章节也可以独立成篇阅读。而且每个词汇就是美学理论的核心词汇。

这里面有一些较为成熟的美学理论,比如康德的“崇高”。这个词经过翻译后在现代的语境里已经很难去理解了,而用英文 是最合适的。

此外还有需要我去总结或创造的,比如土星的“骨气之美”,是对中国美学形式中瘦骨、傲骨的概括。

4、对这些词汇的提炼,对应到了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比如金星的表面之美,对应“苹果公司所代表的扁平化潮流还会吹多久?”土星的骨气之美,对应“为什么很多中年男人都喜欢把玩石头?”这些问题是如何找到的?

这部分其实挺难的,就像艺术家徐冰先生为这本书作序所写的,《星体艺术史》试图避开社会政治的陷阱,从人的原本出发。我希望这本书让读者觉得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不是从上而下地讲权力结构、讲话语建构等等,从一个特别社会性的角度进入,对每一个人来说会不知道要如何与自己关联,所以问题取材都是我们生活中特别熟悉的内容,它可以调动起读者很熟悉的经验和记忆,这些小问题,也叫作引导性问题。

而且有一些篇章不一定是全篇都在讨论这个问题,而是一个引子,一个副标题,同时又特别重要,因为它串联起了整个故事。

金星:“表面”之美

书中其他内页展示

关于这些问题的诞生,有一个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是关于太阳美学的“荣耀之美”,这个引子我想了很久,因为这个章节一定要去讲黄金,讲繁复的、富丽堂皇的装饰,听起来有点“老生常谈”艺术史硕士美国,发掘星星的能量,这本艺术史能否让你放下偏见?,不够吸引人。

有一次我在一家看起来很老的餐厅和家人吃饭,当时我就说这家餐厅怎么就这么土,紧接着就意识到这不就是我现在要写的章节的主题吗,特别典型的“金碧辉煌”,以红色金色为主,它融合了东西方关于权力、奢侈、扩张性的符号,比如贝壳椅为原型的椅子,水晶灯是典型的巴洛克元素;而墙上是金色印篆图样——是中国皇权的象征。

东西方皇权的象征融合在一个大空间中,特别有意思。于是了“某些金碧辉煌的餐厅,为什么看起来那么 low?”这个引子。

后来我把餐厅的图片放进书中,编辑也觉得很合适,但又很苦恼,因为它破坏了整本书的风格调性,最后我就用纯粹的线条来展现这个空间。当时编辑还在担心这会不会是在批判中国审美,其实并没有,这样的装饰只是九十年代留下来的一种风格,现在的公共空间、餐厅已经有了很大改变,这种审美占主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5、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章?

海王星和冥王星,更准确的话是第 390 页。这部分内容是我最晚放进书中的,主要讲述的是超越性和神性(),这是荣格心理学中很重要的概念之一,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生命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不可以被解决,只能被超越(The and most of life are in a sense , they can never be , but oonly .);这里的“超越”也包括了我们所讲的时间的神性和超越性。

很有趣,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是通过破坏秩序来表达的。比如西方用透视法表达空间,但这个技法并非是为了体现其精准,反而是为了通过破坏透视法来传达神性,叫做不可公度性(),公度意味着可丈量,而神是不可丈量的。

同样的表达内容,在东方有句说法是:雪中芭蕉,火里莲花。如此混乱的状态,称为乱里真实,用混乱来表达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消失。

冥王星:崇高与重生之美

然后关于海王星的混沌与知,也是我喜欢的,这两者其实是悖论,很难通过形式化的艺术去表达。写书的过程中,我也同样感觉到艺术不可被阐释,一方面我认可这个观点,另一方面作为作者又必须用语言去讲,非常矛盾。

让我痛苦和纠结的是,担心写完这本书,这种混沌的状态就会消失。我所希望的是通过写书建构一种秩序和框架,然后在接下来的创作里尝试打破它。

6、写这本书五年多的时间里,最困难的是哪一部分?

最困难的是立论。要做到既有整体和结构性,同时每篇文章独立成篇艺术史硕士美国,不了解星体的读者也可以读;然后又能够跟每个人相关,通俗易读,确实让我思考了一段时间,加上东方性和西方性的平衡的处理,不管是星体原型的整合还是作品的关联。

作者导论,为读者铺垫东、西方不同的星体体系差异

另外一点是我弱化了页码。按照我的初衷,读者翻开每一页都可以读起来,这个灵感来自建筑师藤本壮介为我们学校(武藏野美术大学)设计的图书馆,整个空间被做成环形放射状,而且都是不规则的切割空间,称之为徘徊。运用到书中我也是这样的想法,希望读者在这里徘徊、偶遇。

7、和艺术家申请版权授权、沟通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他们是否会对你的创作主题有所评价?

申请授权的流程一般是先经过工作室,然后把对应艺术家的内容翻译成原文,再继续沟通。我觉得接纳或者提供授权就是一种评价,坦诚地说,确实会有艺术家拒绝,大概有 5~10%,就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写,或者把他归纳到这个脉络中。

申请授权的艺术家中,最让我忐忑的是奈良美智。我把他的一些作品放到了木星·逍遥之美中,他创作的天真无邪、恶作剧式的卡通形象和竹林七贤在同一个脉络里。

木星:逍遥之美,对奈良美智的作品进行了引用

这条脉络其实非常中国,从来没有人从这样的角度去阐述他。此外我和他还有一层亲缘关系,他是我在大学的师哥,因为对学校不太认可,上了一年就退学了。所以就能明白他在生活上也是一个很逍遥的人。

8、你在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画了《十一星曼陀罗》,这些作品拿到了美国 的设计金奖并且收录在总设计年鉴,可以讲述一下这部分的创作吗?

《十一星曼陀罗》之土星、水星、金星和太阳

我首先想通过一个抽象的方式来表达各个信息,所以就通过曼陀罗来表达十个星体的抽象特质。这个东西前期酝酿了很久,直到掌握了新的媒介技术 C4D。创作者一定要跟上新的媒介,我甚至报了一个进阶班,像高中生一样学习。

《十一星曼陀罗》明信片

在我看来《十一星曼陀罗》展现了某种程度上的,不管世界也好,还是人性也好的一种哲学的完整性,但它同时又是不完整的。虽然叫做《十一星曼陀罗》,实际上只有十张图,不希望就这样干脆地结束了,那样太无聊了。多出来的空位象征人性的可能性。

接下来会对这一系列的作品做影像化和装置化,目前影像的部分已经完成了。

《十一星曼陀罗》影像化展示

回到整本书,我想要讲述的是人性的平衡特别难,书里面会给每个星体设置能量横轴,星体的特质在人的性格中的体现,不论是多和少,都会造成灾难。技术发展很快,但是人性几千年来没有跟上,也没有太大的改变。这是很危险的。

荣格也讲了,人性会膨胀。人性的问题不能被解决,只能被超越。

9、书中有没有被删减的内容?

最后一个章节被删掉了,因为编辑觉得和前面的内容关系不大。这部分讲的是禅与自性化;后者是荣格体系中的名词,叫自性化()融合,类似东方的“顿悟”,他说能够达到自性化的人很少,大部分只能无限接近。

写《星体艺术史》后,下一本书的主题也有了。一个是禅与自性化,另一个是相对轻松的,内容也比较成熟的,日本当代美学的五把钥匙——神道文化,禅宗文化,女流文化,儒家文化和庶民文化。

10、写作和艺术创作,你更喜欢哪一个?

语言创作对我来说很顺畅,但我能看到语言创作的极限,或者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更希望自己是一个图像创作者。

11、再来和我们分享一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吧。

当时我在朋友圈发起过封面方案投稿,结果最后出版的时候用了一个全新的(笑)。这一版最大的亮点是未定义和开阔性,星体选择的是冥王星,也有我个人的偏好。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 Z 轴》封面

封套和内页书封面是海王星和天王星,整个用在装帧上的是外三星。

《十一星曼陀罗》系列之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内页封面更像是一本艺术书籍,不过我觉得有点过于内向和严肃,市场性弱一些。封套的封面是商业化的,上面的星体做了镭射亮面效果,就是想要在陈列上远远看到,形成视觉记忆点。

12、《星体艺术史》给你接下来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哪些帮助?

写书本身就是研究的过程,把许多朦胧的、片段化的笔记进行整理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让我放下了对“整体论”的执念。

整体论就是可以概括世界的一种理论,比如易经、塔罗牌。我会强调这本书是动态的、开放的,就像十七、十八、十九世纪人们依次发现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作为作者,我要去分享这本书的结构理念,但身为创作者我又想推翻、打破现有的框架。让我觉得可怕的是有些读者有一种“这本书已经非常完整了”的感觉,不过我坚定地认为这是错觉,比如关于未来之美的章节,现在写的话应该会改动不少,但又不想太早地去完成它,因为这本书是动态的,还会生长。

13、在其他相关的采访中,都引述了一句话:星体文化是古代心理学知识的总和。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星体文化是了解人类共通的精神性的一种很好的渠道。因为我们说“精神性”特别抽象,当代心理学其实在通过一些语言去描述这些抽象的特质,比如说潜意识,比如自我、本我、超我。荣格这句话是说,其实星体文化就是古人描述我们精神性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精神结构的投射。

尽管东西乃至南美洲的星体文化早期都是独立发展的,但是我们对星体的意涵赋予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不就是人类的精神共通性吗。尤其是最近这几年,很多事情把世界变得割裂,更要去珍惜这些人类的共通性,我们在讲分类、讲差异,同时我们又同样都是人,所以更加要去互相理解,促进一种跨文化的理解,跨种族的理解。

书中对于各个行星展开的作品解析、能量投射示意

14、从这本书创作到出版至今,最大的成长和变化是什么?

用前文提到的知和混沌理论,最大的变化是从混沌到知,现在我又想震荡回混沌的状态。

15、在新生代的艺术家里,你喜欢谁?

名和晃平(Kōhei Nawa)。我还在学校的时候就去听他的讲座,当时就很喜欢他,现在更喜欢他是因为没想到他的作品发展得这么快。

名和晃平(Kōhei Nawa)

名和晃平的系列作品 (像素细胞)已经被收录进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日本馆的当代艺术展厅,他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所看到的物体都是通过屏幕传播的,通过很多滤镜看事物,他把这种感受转化成玻璃球贴在标本和各种东西上,其中既有鹿,鹿是日本文化中的“神的使者”,也有超级玛丽。整体看上去既美又抽离,既精致,又失控的情绪。

冥王星美学中,对于名和晃平(Kōhei Nawa)作品的引用

用它去展现这个时代的议题,又和日本本土文化相关联,同时能引动人类深刻的潜意识能量。

还有一件作品我很喜欢,叫做 (王座),是一座神的造像,灵感来自日本山鉾町每年七月举办的祇园祭上出现的游行彩车山鉾车,这件作品原本是为一家商店所做的商业创作,从动机而言是一件充满商业性的作品,但是后来在卢浮宫金字塔内展出。

作品:(王座)

当空间发生转换后,作品的能量便显现出来,他可以把商业语境进行非常有力度的转换,这是名和晃平厉害的地方。

16、最后有没有想送给读者的话?

《星体艺术史》里最后的 To Be 中,是我深刻的人生体会,其中有一句“和他人保持连接,和世界保持连接,不要隔绝”想在当下送给大家。虽然我们现在常常要在物理上被隔绝,但是要跟世界保持连接,有一些简单的话,却要用一生去修行。

Keep with other in the world.

活动预告

新书《星体艺术史:隐秘的 Z 轴》充满了对艺术进行解读的新颖视角。以十个行星原型编写的全新艺术史。抛弃无聊的“流派”讲法,从34个通俗的艺术问题出发,让艺术触手可及。

作者的写作适应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翻开任何一页皆可读。本书基于荣格艺术心理学,符号学和星体文化,打破时间轴X和地区轴Y,揭示星体原型下艺术史中隐形的Z轴。并试图减少西方中心论的影响,让东方和西方的艺术各美其美。

欢迎来到 Books,届时剑辰会在现场介绍并回答各位关于新书的问题。但是我们不会让这场活动变成一次宣讲,因此我们邀请作者结合书中的理论,与读者们进行一场“图像与精神关联的测试”,现场将准备好画笔和图纸,来一探究竟吧。

时间:11月15日(周日)11:00-13:00

地点: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北区15号楼101B

报名:扫描海报二维码回复“星体”获取连接

美国有授课型硕士吗,美国留学贴士丨你知道国外硕士一般读几年吗?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留学已经成为许多学生提升自己、拓展国际视野的热门选择。在选择留学目标时,了解不同国家的硕士学制至关重要。那么,国外的硕士课程通常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呢?今天做美国高端留学规划申请12年的北京美弗留学洛老师将为你详细解答这一问题,并提供实用的留学贴士。

一、美国硕士学制概述

在美国美国有授课型硕士吗英国G5院校留学,美国留学贴士丨你知道国外硕士一般读几年吗?,硕士学位通常分为授课型硕士和研究型硕士两种类型,学制有所不同。

授课型硕士一般需要1-2年完成。此类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际技能的提升。学生需要修满一定学分,并完成相应的课程作业和期末考试。授课型硕士通常适合那些希望迅速进入职场的学生,其学制较短,课程集中,节奏较快。

研究型硕士则需要2-3年时间完成。研究型硕士课程更加注重学术研究,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研究型硕士的学制较长,但为有志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研究型硕士的学生通常会参与更多的研究项目,并有机会发表学术论文。

二、其他国家硕士学制的比较

英国的硕士课程大多为1年,尤其是授课型硕士项目。但也有一些课程,尤其是涉及实习或工业界合作的项目,学制会延长至2年。英国的硕士教育模式注重高效,课程设置紧凑,适合那些希望快速完成学业并进入职场的学生。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硕士学制与美国相似,一般为1-2年。澳大利亚的硕士课程以实践性强的课程设计著称,而加拿大的硕士课程则常常结合了课堂学习和实习经历,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

欧洲国家如德国和荷兰,硕士学制则更加灵活,通常从1年到3年不等。德国的硕士教育系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荷兰则以其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国际化的教学环境著称。

三、影响硕士学制的因素

硕士学制的长短不仅与国家和课程类型有关,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课程类型是影响学制的重要因素。授课型硕士通常时间较短,而研究型硕士则需要更长时间进行深入研究和论文写作。

学校和项目的要求也是关键因素。不同学校和项目有不同的学术要求和课程安排,这会直接影响学制。例如美国有授课型硕士吗,某些顶级学府的硕士项目可能要求更多的学分或项目经验,因此学制可能会相应延长。

个人进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在课程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是否能够按时完成学业、研究进展如何,都可能影响最终的毕业时间。此外,是否获得资助也会对学制产生影响。获得奖学金或助学金的学生可能会有更严格的时间要求,而自费生则可能有更大的灵活性。

四、典型的硕士项目

除了传统的硕士课程,许多学校还提供双学位和联合学位项目。这些项目允许学生在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或两所不同的大学中同时攻读学位。由于课程和研究的复杂性,这些项目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完成,通常在3年以上。

双学位项目可能涉及两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需要在两个领域中都表现优异。联合学位项目则可能涉及两个不同学术机构的合作,学生需要在两个机构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

美国社区大学 硕士,美国社区大学转学到底有多难?

社区大学转学的这条路是行的通的,而且与高中直接申请上来和用其他方式转学成功的几率相比,从社区大学转学的几率无疑是最高的。

但是,良好的转学体系并不意味着所有社区大学学生都能够轻易的成功的转学名校。一般来讲,转学申请时主要会从你的学术能力,活动和文书几方面来考察。

想要真正通过社区大学进入到像ucb,Ucla一样的世界一流名校还需要从进入社区大学开始就设置一个具有强烈针对性的学术规划和背景提升方案美国社区大学 硕士,美国社区大学转学到底有多难?,并不断地通过个人努力朝着名校的期望一步一步塑造自己。

一、什么是美国社区大学:

美国的任何城市QS100名校留学,都有一个或数个社区大学。英文叫 。,在美国可泛指大学。美国社区大学是教育部门认证的,由地方税收支持的,宗旨在于提供每个人都有上大学或者获取继续教育的机会。社区大学规模都很可观,通常在校生达1万到2万。

美国社区大学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上世纪70年代前,社区大学通常叫初级大学( ),学制两年,所获学位是副学士('s )。现在美国社区大学 硕士,两年制大学,公立的就叫做社区大学。

二、除了两年制以外,社区大学有哪些特点:

1、入学无门坎。开放式录取(Open ),不需要美国的“高考”SAT。就是说,如果你觉得考SAT没有把握,或者考砸了,尽管每年有7次考试机会,但不想再考了。很简单,进社区大学。

2、入学时间多。通常,美国大学只在秋季入学。但社区大学的每个学期都可以入学,也就是说,春季、夏季都可以入学,有些学校一年分四个学期,那就有四次入学时间。

3、学费相当低。一年学费,美国私立大学3万美金左右,公立大学(四年制)1万5千美金左右,而社区大学才7千美金左右。

4、就业课程多。社区大学提供多种实用课程,如会计(),广播(),护理( ),学前教育(Early ),航空技术( )等,读完拿到证书后即可上岗工作。美国各类工作学历要求是分层次的,不是动不动就要求本科、硕士。假如只想卖猪肉或扫厕所,高中毕业就足够了。美国义务教育到高中毕业为止。

5、衔接四年制。社区大学的很多课程都跟四年制大学衔接。就是说,你在社区大学学了两年,这两年的课程就等于四年制大学的一二年级课程,你可以转学到四年制公立大学,甚至常青藤顶尖大学,继续三、四年级的学习,毕业以后拿名校的学士学位('s )。著名的美国加州大学( of )的多所分校,来自社区大学的转学生占30%左右。社区大学通常都有转学中心( ),跟数家大学挂钩,帮助学生顺利转学。

上述特点也可以说是吸引人的优势。美国每年进大学的高中毕业生,过半数是进社区大学的。那些SAT成绩不错,父母收入较高,或渴望离家独立的,则选择直接读四年制大学。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gangzai303

为您推荐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硕士,2023美国大学人机交互设计专业排名

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2023美国大学人机交互设计专业排名”这个问题2023美国大学人机交互设计专业排名华盛顿大学的人机交互与设计硕士由四个系提供: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以人为本的设计与工程,艺术+艺术史+设计学院的信息学院和设计系,以及其他UW系的教师。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硕士,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视觉硕士专业有什么优势呢?

、软件工程研究院八大院系,那么“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视觉硕士专业有什么优势呢?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视觉硕士专业有什么优势呢计算机视觉硕士专业可以为学生打造哪些技能加持呢

美国读硕士雅思,揭秘普渡大学2025硕士如何申请?专业亮点与申请关键要点!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揭秘普渡大学2025硕士项目的专业亮点与申请关键要点。部分专业对本科专业背景有明确要求,例如申请工程学院专业,本科最好为相关工程专业;申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可能需要有生物学、医学或工程学背景。申请普渡大学硕士的过程复杂且充满挑战,需要申请者精心准备各个环节。

美国布朗大学硕士,美国布朗大学生物统计专业怎么样?

一、布朗大学生物统计专业相关介绍自1995年作为布朗医学院的一个单位成立统计科学中心以来,布朗大学生物统计学15年的发展终于完成了该部的成立。二、布朗大学生物统计专业培养目标三、布朗大学生物统计专业本科项目四、布朗大学生物统计专业硕士项目以上就是布朗大学生物统计专业的相关内容。

美国莱斯大学计算机硕士,莱斯大学计算机科学有专业老师辅导吗?

在研究生阶段,该系提供博士学位以及两个硕士学位:专业的计算机科学硕士(MCS)学位,专业的数据科学硕士(MDS)学位,以及面向研究的科学硕士(MS)学位。硕士学位是一个研究性学位,除了课程作业外还需要一篇论文。硕士学位主要是为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准备的。希望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应直接申请博士课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