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是中国大学金字最塔尖的两所大学,就如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在美国。
△ 哈佛校长在北大
这些顶尖名校毕业生代表了毕业生中的精英群体,而他们中大多数人毕业后的路径甚至已成为世俗意义下“成功”的标杆。
这群中美顶尖高校毕业生会如何选择就业和深造?他们各自的职业规划又有何不同?
01 就业or深造
围绕去向这个问题,被讨论的最多的就是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深造还是直接工作。
而在这个问题上,中美顶尖高校毕业生存在的差异也可以说是最大的。
哈佛大学校报在近期对509名2021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哈佛大学毕业生都选择在毕业后直接就业(61%),只有16%的毕业生计划继续读研深造。另外有14%的毕业生暂时还没有想好毕业后的计划,还有1%的毕业生决定先去旅游一年。
与哈佛大学类似,近七年的统计数据显示MIT的本科生选择直接就业的人数也超过50%(如下图)。
不过,或许与理工科在未来发展上的要求有关,MIT读研深造的学生相比哈佛更多,2021届毕业生超过43%选择读研深造。
△ MIT官网数据
而对于清华和北大的毕业生来说,读研深造是更加广泛的选择。
2020届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选择读研深造的人数高达76.3%,直接就业的人数只占21.5%。
北京大学目前仅更新到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道,报告中显示选择继续国内外深造的学生同样占比高达73.52%。
可以看到清华北大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有约七至八成选择继续深造读研,远超哈佛和MIT的比例。
比起哈佛、MIT的学生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北大、清华的学生为什么这么喜欢读研究生?是因为北大清华的本科教育不足以让大多数学生做好就业的准备?答案显然不是。
而且恰恰相反,哈佛大学的本科生都在哈佛学院,专业以基础学科为主,是很多人看来不好直接找工作的专业;哈佛大学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都没有本科生。MIT虽然以工科为主,但是商学院同样没有本科生。而北大清华的本科生则分布于各个专业。
这里面很大的因素在于中美研究生教育机制的不同,以及背后的读研究生成本不同问题。
美国大学生本科毕业,如果想走学术路线,一般都是直接申请博士(可以理解成我们的硕博连读)。
美国大学很多专业,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只有博士专业,没有硕士专业。
显而易见,花5-6年甚至更长读博士,有巨大的时间成本(虽然博士一般都有全额奖学金无需考虑经济因素)。所以只有想清楚自己以后要搞学术的学生,才会去读博士。
美国也有1-2年的硕士(极个别硕士专业3年),这个时间成本虽然不大,但是美国的硕士专业(包括MBA等)基本上要自费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清华北大 vs 哈佛MIT:中美顶级高校毕业生去向有何不同,学费一年5-6万美元,经济成本巨大,直接吓跑不少美国学生。
而北大、清华的本科生,其实很大比例是通过保研读研究生的。这里面没有考研成本和不确定因素(美国大学没有所谓的保研,都要申请),经济上学费几乎没有成本,时间上大多数2-3年的硕士研究生也是可以承受的。这种情况下,硕士研究生,成了半数北大、清华学生的选择。
放眼全国,2016年国内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177万人,而2021年国内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已经高达377万,短短五年的时间,国内考研报名人数已然翻了一倍。
如果说普通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想进入更高层次的大学读研究生,是追求更高的学历,在以后的就业市场更有竞争力。那对已经处于金字塔顶尖的北大、清华学生而言,大规模选择读研,总体还是因为目前国内读研综合成本太低。大家都去读研,形成“剧场效应”,无形之中助长了就业门槛。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北大、清华的很多学生也有经济实力承受去国外读自费的硕士研究生——而20年前,北大、清华学生出国,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读博士。
02 行业和城市
顶尖高校毕业生会选择哪些城市和行业?这是另外一个有趣的问题。
2021届哈佛毕业生调查显示,金融 (21%)、咨询 (19%) 和科技 (17%) 仍然是应届毕业生首选的三大行业。另外从事学术研究领域的毕业生比例也达到了10%。
去年MIT对2019届毕业生所在行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信息技术(30%)、金融/保险(17%)、专业、科学和技术服务(包含咨询)(15%)是毕业生最多的三大领域,与哈佛大学基本一致。
国内清华、北大毕业生的就业行业选择则完全不同。首先,2019届北大毕业生有接近一半(49.79%)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就是俗称的“体制内”。
在具体行业上,教育(23.03%)、金融(19.88%)、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8.08%)是毕业生最多的三大行业。
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毕业虽然没有北大那么多,但选择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同样超过三成。宇宙的尽头果然是编制!
而如果抛开中国特殊的“体制内”情节不谈,我们可以发现中美顶尖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集中的热门领略其实大体相同,都与当前社会发展最前沿的需求相契合。
在地域选择方面,2021届哈佛毕业生中,21%的学生留在了学校所在的马塞诸塞州,22%的学生前往纽约,另外10%的学生选择启程加州。MIT毕业生调查没有公布此项数据。
而所在地都在北京的清华、北大QS100名校留学,两所大学毕业生分布地域上也基本一致北京、上海、珠三角、长三角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清华毕业生地域分布
△ 北大毕业生地域分布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这些最具毕业生欢迎的地区都普遍具有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就业竞争激烈但前景乐观的特点,在金融、服务、生产、创新等领域具有领先地位,为毕业生提供丰富的职业发展资源。
03 毕业生薪资
既然聊到了工作,那么中美顶尖高校毕业生的薪资收入比较起来又如何呢?
超过63%的哈佛大学2021届毕业生的平均起薪超过70,000 美元——高于全美平均水平的 50,000 美元。其中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佼佼者起薪可以超过100,000美元。
MIT方面,校方虽然没有对毕业生薪资进行调查,但根据最新的网站的统计数据,MIT毕业生的平均起薪超过90,000美元。
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则都不涉及薪资调查,中国薪酬网发布的《2020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名》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位居前二。
△清华大学毕业生平均薪酬10818元,北京大学毕业生平均薪酬10698元
虽然北大、清华毕业生绝对薪资没有哈佛、MIT高,但据统计,2020年全国应届生平均期望薪资6930元/月,平均薪资实为5290元/月。
从比例上看,清华、北大毕业生的起薪已是平均水平的两倍,相比哈佛、MIT毕业生领先平均水平的幅度更大!
美国不让中国留学生去留学的哪些中国大学,中国顶尖高校毕业生,都去了哪些海外名校?
“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在中国的留学生队伍中占据着相当高的比例。新东方发布的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在本科以上的留学群体中,有50%的学生来自国内普通高校(即“双非”高校),“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则占35%,其余部分来自于部分民办高校(约6%)、高职院校(约3%)以及海外高校的国内分支院校(约4%)。
最近几年,国际关系、疫情防控等因素给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带来不少阻碍,然而上月初,美国解除了留学生入境禁令,压抑已久的留学需求一时间集中爆发,赴美机票价格直线上涨,机场也排起了长队。
这似乎说明中国学生对于国际化高等教育的需求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留学,依旧是目前主流的求学方向之一。
30.37%:2.37%
“双一流”高校的数量远少于普通高校,因此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留学率要高于普通高校;同时,各高校毕业生出国率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每年的数据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在此基础之上,小编收集整理了2020年、2019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B类)就业质量报告中的数据。
出国留学率“Top2”为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大学——根据近两年的数据来看,这两所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出国率双双突破30%。
传统意义上的另一所“Top2”——清华大学,2020年的本科毕业出国率为14.90%。
在留学率超过20%的队伍中,电子科技大学成为唯一一所西部地区高校。
总体来看英国G5院校留学,中西部高校的出国留学率都不算高,共有20所高校位于留学率10%-20%区间中,其中只有5所高校来自中西部地区。
此外,共有12所高校的出国留学率低于10%美国不让中国留学生去留学的哪些中国大学,8所为中西部高校,其余几所来自山东省以及东北地区。
而根据公开数据,排在首位的中国人民大学的留学率是末位云南大学的12.8倍,差距不可谓不小。
他们都去哪了?
小编在整理数据时发现,各高校对于去向的统计与发布方式并不统一,除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公开具体数据,其余C9高校在统计时不约而同以大学排名榜单为筛选标准。
小编根据各个C9高校的就业报告,整理了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数据,供读者参考:
不难发现,“C9”高校毕业生留学的意向地区主要集中在美国与英国。而哥伦比亚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等美国高校,每年都能从“C9”高校录取数百名中国留学生。
2019年,北京大学有超过30名毕业生进入了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清华大学的就业报告介绍,在所有选择留学的毕业生中,超过60%前往世界排名前50的高校深造,其中有5所高校的录取人数超过了20。
除了英美之外,新加坡、中国香港都是十分热门的地区,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都频繁出现在学校的就业报告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在2020年就业质量报告中公布了毕业生去向情况,当年共有271名本科毕业生选择留学,其中有61%选择赴美,同时也有66人选择了亚洲国家/地区。
国内的总体情况也大体相同。根据新东方的调查,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依旧是最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受到国际关系与疫情影响,英国在几年前超过了美国成为最受欢迎的目标留学国家。
疫情并没有使留学热降温,最多就是吹吹凉风。
“一个民族史上罕见的人才回流潮”
曾有人认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留学最终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人才以及智力的流失。
2003-2012年,我国每年出国留学人数从不到12万增加到接近40万,同期我国接收国外留学生人数从不到8万增加到了接近33万,十年间,留学造成的人才“逆差”每年都在4万人左右徘徊。
总有人走出去,也总有人回来。而最近这些年,海归回流潮不断升温,选择回来的人越来越多。
有人认为,我国摆脱“人才流失”的关键所在,是要顺应人才国际化发展的潮流,改善我国人才发展的环境,积极为留学人员回国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以知识创新为主导的经济模式。
“十三五”期间,国家致力“引进来”,重视留学人员的工作、生活,并实施了一系列便利性举措。
2019年8月底,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上线试运营“互联网+留学服务”平台,多项留学相关事项均可在线办理。以非京籍留学人员在京就业落户手续为例,单位提交证明由12项缩减为5项,落户手续大大简化,审核周期也缩短了一半。
2020年11月1日,教育部取消了实行近15年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极大地方便了留学人员回国就业和生活。
教育部在去年12月发布的《2019年度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中指出:从1978年到2019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除去165.62万人正在进行学习和研究,已有490.44万人完成学业,而其中423.17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6.28%。这意味着,每100个完成学业的留学生,就有超过86个人选择回国发展。
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突破70万,留学回国人数达58万,回流比例已超八成,达82.49%。
大约10年前的2012年,首部《国际人才蓝皮书》出版,书中指出:“中国正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中国迎来‘海归回流’的时代。”
10年过去,最新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No.7》中指出,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热情持续增高美国不让中国留学生去留学的哪些中国大学,中国顶尖高校毕业生,都去了哪些海外名校?,“具有国际视野”成为海归群体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已经可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留学人员学成归来,汇入祖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大潮中去。
倡导理性阅读,离梦校更近一步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