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 | 托福 | 雅思 | GRE | GMAT
扫码测试
看你适合考什么院校?
最近有很多同学来咨询的时候,经常会提到 美国夏校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夏校含金量很高,对申请美国高校非常有利,但很多人对“夏校”也只有一个大概的认知。那么今天Mia学姐就详细的给大家科普一下美国的 夏校是什么?为什么要参加夏校?以及给大家介绍一下美国顶尖高校的夏校项目。
什么是夏校?
夏校( )是美国学校在暑假期间开设的艺术、学术、体育等课程,学生可以利用暑假学习一部分课程并提前修到学分。但后来随着学校里的国际学生增多,部分知名度高的名校也会接受来自海外的学生参与夏校,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眼界,也对申请美国学校有利。
美国夏校分为 几种类型:
课程类夏校:
1. 非学分课程。一般是指一些短时间的课程,不算学分,申请难度较低,学生可以申请去体验1-2周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提前适应学校环境,锻炼各方面能力。
2. 学分课程。学分课程时间通常持续4-8周,课程修完可以拿到学分,并且在入学后可以计入个人学分以少修一些课程。学分课程有一定申请难度(通常要求托福100+),并且课程难度接近本科生水平。
学术类夏校:是指针对某一领域开展的课程和项目,课程难度大、申请门槛高、录取率低。
特色类夏校:是指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而开始的课程,包括但不限于辩论、演讲、写作等,无学术内容。
读夏校有什么优势?
夏校并不是出国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但读了夏校会有什么 优势呢?
1. 提升英语水平
在全英文的环境中生活和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英语水平无论是在口语还是其他方面都会大幅度提升。
2. 增加简历亮点
在美国夏校的学习经历能够为自己的简历添上含金量很高的一笔,在申请留学的时候会更有优势。
3. 开拓眼界,学习知识
在夏校中学习可以体验和感受完全不同的文化和学习氛围,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能够从课程中学到更多知识,并且也不用花费太多钱,几千美金就足够。
4. 扩大交际圈,积累资源
通过一段时间的夏校学习美国top30名校留学,学生可以结识很多优秀的朋友和老师大学读美国留学,不仅可以方便日后的学习和社交,还能够获得一些优质资源,比如申请时名校教授的推荐信等等。
部分美国夏校项目介绍
1. 哈佛大学
Pre-
为期 两周,是非学分课程,主要是和同龄人参加哈佛大学老师的授课和参加社交活动,目的是提前体验哈佛大学的生活。
项目时间:
I:6月25日-7月7日
II:7月9日-7月21日
III:7月23日-8月4日
申请要求:
l 在2023年6月17日前年满16-18岁,2024或2025年毕业的高中生。
l 国际生需提交语言成绩,雅思7.0+或托福103+,截止日期为4月7日。
为期 七周,属于学分课程,学生可以从200多个大学课程中选择1-2个进行学习并修得学分,和同学们体验真实的校园学习生活。
项目时间:
2023年6月17日至8月5日(国际生2023年4月7日申请截止)
申请要求:
在2023年7月1日前满16-18岁的2023-2025年高中毕业生。
国际生需提交语言成绩,雅思7.0+或托福99+,截止日期为4月21日。
2. 耶鲁大学
Yale
为期 五周,属于学分课程,学生可以在耶鲁大学的200多门线上或线下课程中自由选择。
项目时间:
2023年6月17日至8月5日(国际生2023年4月7日申请截止)
耶鲁全球青年学者(YYGS)
为期 两周,非学分课程,在线上或者耶鲁校园内举办,每年有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的高中生参加,通过一系列讲座、课程和课题任务等激发学生求知欲大学读美国留学,美国“夏校”是什么?参加了有什么帮助?附申请要求,提高学生学术和领导力、交际能力和国际意识等,让学生在两周内体验从住宿到学习的全方位耶鲁大学生活。
项目时间:
第一期:2023年6月18日至2023年6月30日
第二期: 2023年7月2日至2023年7月14日
第三期:2023年7月16日至2023年7月28日
申请要求:
10-11年级的全球高中生,2023年7月前年满16周岁。
不要求提供语言成绩,但英语水平要能作为日常使用语言。
以上就是学姐对美国夏校的一些解读啦,总之美国夏校无论是对个人发展还是申请学校都有很大的帮助,并且性价比很高,如果有想要去美国留学的同学们可以了解一下,有任何问题或者想要申请夏校都可以 ~
微信号|
目标规划 | 备考 | 科研 | 选校
文书 | 申请 | 面试 | 录取 | 行前
任何问题欢迎咨询,全流程为你助力
往期精选
四川高校录取榜 成都留学机构怎么选?
大家觉得申友留学怎么样?
赴美国留学读大学,为什么要选择美国留学
美国 留学 优势: 1、美国是世界上教育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赴美国留学读大学,为什么要选择美国留学,又很多世界著名的大学赴美国留学读大学,其涵盖的课程数量和范围也非常惊人。而且美国高等教育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在那里你可以开阔眼界,了解最前沿知识,培养领导能力,增强竞争力。 2、每年都有来自全世界200多个国家的超过 留学 生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可以极大的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国际化的环境更会使学生在毕业后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3、美国的学费不比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贵多少,有些学校甚至更低;而且,跟英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等国家不同的是: 美国奖学金 种类繁多,高校奖学金(校内奖学金)分为非服务性奖学金(Non- )、服务性奖学金( )和 学校贷款 (loan)三种。绝大多数的高校研究生院,都设置前两种资助。虽然并非所有学院的此类资助都能覆盖一年中的全部费用,但多数都在全部金额的2/3以上。据统计,历年来有82%的中国学生申请到了不同程度的美国大学奖学金; 4、灵活有效的学分累计方式使学生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学业。 5、自由开发的专业选择体系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考虑自己的未来。 6、通过专业认证机构管理和规范各类院校,承认院校之间的学分转换。 7、美国法律规定,学生每周享有20个小时的校内打工和假期校外全职实习打工许可。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帮助学生减轻家庭负担,增加社会经验和能力。 8、各民族多元文化组成平等、开放、自由的环境英国G5院校留学,有利于学生的融入。 9、一旦获得学生签证,就有机会工作、 申请移民 ,家属也可同时赴美。
美国留学高校,中国家庭和美国大学双向逃离,和大选结果无关
大家好,我是莎莫,谷雨星球的创始人。
2024美国大选结束,特朗普如愿当选美国总统。
其实,早在大选之前,已经有好几起看似孤立实则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事件,悄悄影响着我们对美国留学的态度。
如特朗普重申第一个任期内对移民的强硬政策,9月众议院通过一项法案,旨在恢复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以及6月份禁止外国人从事AI工作的一纸禁令。
又迎来变局时分,到底未来的留学之路要如何走呢?
在这世界局势发生剧变的时刻,万晓峰博士根据这些年的观察,给出了一个格外引人深思的判断:
美国大学和中国留学生正在走出“蜜月期”,开始对彼此祛魅。不管谁当选,或许都无法改变不了彼此丧失信心的事实。
■万晓峰博士最近刚刚从阿默斯特学院离职,开办了自己的升学咨询公司萬美国大学升学咨询有限公司(Wan )。今年12月还将出版一本新书。
中国家庭对美本留学祛魅
2011年是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史上关键的一年——标志着中产花重金送孩子留学的热潮开启,本科生的规模首次赶超研究生。
直到2021年,研究生的人数在十年里首次赶超本科生,这股热潮首次出现微妙的降温。
这一年中国本科生的入学率下降了 15%,而研究生的入学率则增长了4%。
背后的原因,很多人都猜测是因为疫情,然而当人们饱含希望地以为疫情结束后本科留学生就会再度回归时,令所有人意外的趋势又出现了:
2022~2023学年,来自200多个国家的105万名国际学生在美国大学求学的数据的确增加了,同比增长11.5%。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却迎来了下跌。自2021年首次跌破30万后,本科生连续第二年下跌,降幅8.4%,堪堪10万人。
想象中的美本热潮,没有回归。最新签证数据显示,中国赴美留学生6年暴跌12万,21世纪以来第一次不再是美国的第一大留学生源国,被印度赶超10万人。
对此万晓峰博士的判断是:“虽然总体趋势表明,美国院校将在未来看到中国学生的反弹,但期望很快或永远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可能并不明智”。
■印度学生的增加则非常显著
为什么中国学生没有选择回到美国?
这也正好是他一直在研究的课题:“美国大学是否会在未来几年看到中国学生的大幅反弹,将密切取决于中国高中生如何看待美国作为学习目的地”。
作为留学本科生的主要组成群体,国际课程高中生的入学趋势最能说明问题。
万晓峰的博士论文就是对103所提供国际课程的高中展开研究,他选取了跨越13个省份、34个城市的国际高中,其中北京上海最多美国top30名校留学,还有山东、江西等省份的城市,大约65%是私立民办学校,35%为公办。
研究过程中,他还和136名学校的升学指导一起探讨了影响高中生赴美学习的关键因素。
他询问了升学指导:“学生的留学首选目的地是哪里?”67%升学指导给的答案是“美国”,其次是英国,占29%。
但现实并不像数据所暗示的那么简单。
超过60%的升学指导表示,在这些首选美国为留学目的地的学生中,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作为备选项,按优先级顺序排列包括英国、加拿大、中国香港和澳大利亚。
而在疫情之前,只有 10%~20%中国学生会考虑申请多个国家的大学,但现在大约70%~80% 会考虑,美国不再是中国家庭送孩子的唯一目的地。
背后最重要的原因显而易见:安全考虑。
自从特朗普上一次担任总统以来美国留学高校,对中国学生的政治敌意、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动荡的政治关系,以及涉及中国留学生的枪支暴力等问题,时刻刺痛着中国家庭原本紧绷的神经。
在万晓峰博士访谈的136名升学指导中,100%的人将“安全”(包括枪支暴力和反亚裔种族主义)列为学生在考虑在美国学习时,最担心的关键因素之一。
紧随其后的是“中美关系的不可预测的前景”。
“中国家庭真的很担心把所有的鸡蛋都扔进一个篮子里,那就是美国。一切都在向他们发出信号,事情可能会迅速变化,对中国学生来说,情况会朝着非常不利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求学美国一年花费直奔十万美元,更是让留学性价比越来越低,申请回报率最高的理工科专业越发艰难,毕业难留下等,也是现实性的因素。
与此同时,这几年两国之间发生的种种,使得我们对美国也普遍持负面看法,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在最近发表在《时事杂志》上的一项关于中国公众对欧洲和美国态度的研究中,75% 的中国受访者对美国持负面看法,是大多数欧洲国家的两倍。相比于60后,90后对美国保持好感的可能性要低11%。
“中国年轻人不再仰望西方。”
■受访中国民众对西方国家的看法,美国最负面,英国紧随其后,近 50% 的受访者表示有负面情绪,德国是最受青睐的国家。
美国大学对中国市场丧失信心
留学是一件双向选择的事,中国家庭祛魅的背后,也少不了美国大学的主动性下降。
中国曾经是美国大学招生官争相招收优秀的和能够负担得起美国大学学费的学生的重要市场,然而,这些年来大学对中国市场的兴趣仍在,却在下降中。
万晓峰博士2023年10月在知名高等教育新闻网 World News上撰写了一篇文章,从招生官的视角描述了一个由中国家长和美国大学信息差导致的“真空期”。
一开始信息差起源于新冠疫情期间,旅行的限制使得美国大学招生官无法亲自前往中国与申请人面谈,造成了招生官关于大学录取的直接和可靠信息的巨大空白。
这时候,中国的准留学家庭就陷入了巨大的焦虑——美国那边的信息得不到多少,招生官也来不了,学校能做的又有限。这就给了中介大量的机会,利用拉大的信息差拓展业务。
很多中介将美国的录取过程转化为一个公式,涉及各种学术竞赛、研究项目、夏校、AP/SAT 考试和志愿者经历(有时远至肯尼亚)。
结果就是学生越发依赖中介机构进行大学申请,而一旦遇上道德水准堪忧的中介,学生就会被狠狠割一把韭菜。
比如对学生承诺一定能进藤校,借此收取数十万的中介费,最后学生没被录取,被中介说是因为资质太差才落选,最后退费无门。
甚至还有中介,因为孩子的成绩达不到他们承诺的名校,敦促家长逼迫学校改成绩,以至于有某名校高中的老师哭着给万晓峰打电话寻求建议,因为他们实在不知道如何应对家长和中介的无理要求。
这样最后的结果就是,美国大学开始不信任中国学生的成绩单,申请材料,导致大学对中国学生的诚信度有了怀疑。
而这就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一旦大学有了怀疑,就会缩减招生名额,或只从信任的高中招生,从而导致申请越发艰难,学生只能越发依赖机构,卷得更厉害,材料越优秀,大学越不信任……
原本以为随着国界开放后,招生官回到中国后,信息差也会被打破。但是恢复速度却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快。
前段时间,万晓峰博士回国与不少家长进行了沟通,他感慨地发现,家长们被自媒体洗脑后,对于大学的认知越发片面,甚至怀疑起招生官的一手信息,令他啼笑皆非。
另一个最直接的证据是来华的美国大学招生官锐减,美国大学派往中国出差的招生官总人数暴跌,并且开始对中国市场丧失信心。
万晓峰博士在另一篇 World News里提到一个耐人寻味的数据:
北京一所知名国际化学校鼎石升学指导办公室主任蒋小波发现,来访的大学招生官人数减少得令人瞠目结舌美国留学高校,中国家庭和美国大学双向逃离,和大选结果无关,并对这种下降趋势深表担忧。
“在疫情爆发前的高峰期,我们一学年就接待了170多所大学的来访,其中80%~90%来自美国;但在2023至2024学年,我们一共只接待了60多所大学,而且来自非美国地区的院校越来越多。”
原因可能有很多,航班没有恢复,对双边关系的担忧,与中国家庭的隔阂等等。如中国家长与美国大学的文化之间仍存在巨大的鸿沟。
万晓峰博士认为,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家庭过于依赖大学排名而导致了“错配”。这与美国大学真实情况千差万别,彼此之间仍难以理解。
■曾有学生投稿刚刚US.News大学排名母校暴跌40名,我看不开了,我们发起了一个投票,要不要为了排名转学?
此外,美国大学极其看重国际学生的多元性,需要扩充更多其他国家的生源。
如今年来自非洲加纳的比例大幅增长;越南、尼泊尔和孟加拉国等也都榜上有名,随着经济的增长,这些学校的顶尖生源也成为了美国精英高校在亚洲的生源地之一,也被预测正在迎来如同中国一般的新兴留学潮。
有外因,也有内因。
未来不知何去何从的双边关系,排斥外来移民和国际留学生的政治言论泛滥也成为绕不过去的现实,或许潜移默化影响着对中国不甚了解的招生官们天然的“退缩”。
令人揪心的大选一夜
身为全美国最顶级的几所大学中唯一的一名中国籍招生主任,万晓峰博士始终深感身上责任重大。
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直奔走在与国际生家庭面对面交流的第一线,并在海外知名媒体等积极发声,让美国大学更理解中国,呼吁美国大学来“看见”中国学生。
尤其是在经历了特朗普上一个任期后,他更是能亲身体会到政治对于留学生的深刻影响。
到底谁会对国际生更友好呢?这两个人的方针也是截然不同的,而这也是万晓峰博士对于此次大学最为揪心的一点。
不过,他提醒大家:不管是谁上台,一定要记得美国大学是坚定地站在国际学生这一边的。
早在2020年夏天,特朗普政府要求国际生要么回学校线下上课,要么被驱逐出美国。哈佛和MIT最先站了出来反对,并且联合八所大学,包括阿姆赫斯特学院将其联名告上法庭,于是,仅仅8半天就以撤回行政令而终结。
毋庸置疑,美国前沿创新、人文教育和全球竞争力等都是高等教育里暂时无法被取代的巨大优势。
在万晓峰博士的调查中,70%升学指导表示,如果他们的学生被美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同类大学录取,大多数人仍然会选择美国。
当被问及美国高等教育最吸引人的特点是什么时,列出了一系列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