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恢复时,各高校招生很少,南京大学一共才招了1000人左右。我们历史系七七级44人,有七位女同学。
除了被派去陪留学生的一两年,我们都是同居一个宿舍。毕业后各奔西东,四位定居美国。他们回国时有机会小聚,遗憾是每次都是一个人回国,就是说再怎么聚也就三两个人。这次机缘巧合,一位待飞去,一位刚飞回,正好都在南京,有那么一小段时间同在。感谢伟大的微信,我们同宿舍的有个小群,立即见缝插针,安排在母校小聚。
暂时没微信联系不上的,就只能忍痛割爱留遗憾了。担心万一有人临时性起意,重色轻友,所以男同学一个不见也不说
再次感谢伟大的微信!还有一位女同学虽然身在美国,但借助微信,我们的相聚无论何时何地都在即时共享,照片不断的上传,再加上共同呼唤声声,她在美国时刻关注分钟回应,真正是天涯若比邻,万里心相近。差不多等于也相聚了一回。
我们俩的关系更为特殊!除大学时同居以外,毕业时她的老公分到了北京,她被分到了合肥与我的老公同一单位。我被分去北京,但抗命不从,随老公来到合肥,自己找了工作。老公单位安排住房南京大学美国留学生,就将她与我们夫妻安排在同一套65平的老房子里。她后来先借调去北京工作,然后再正式调到北京,那都是三年后与六年之后的事儿了。也就是说,大概有3到4年的时间,我们一直同住在这套老房子里。一共两室半,我们小家庭一室半,她住一室。共用走廊和小厨房。没有客厅,没有上下水。每层楼只有一个水龙头,要到外面大走廊上去接水。上厕所要下楼到公共厕所。一个户口本儿,户主是我老公,我跟户主的关系是夫妻,她跟户主的关系,上面登记的是同居
三四年的时间,物质条件很差,我们居然从来没有发生过一丝一毫的不愉快不开心,互相关照,互相支撑,互相慰藉。而且,我们谁都没想过要去刻意的维护这段关系,就这么朝朝暮暮平平淡淡,亲亲热热一过数年。那个时候从来没觉得什么,现在想起来,就是真正的亲姐妹亲弟兄,这样过日子三四年,能做到吗?也许,这是因为我们惊人的一致,我们几乎不用眼睛和耳朵去了解对方,我们只用心,用心去感知对方的心,所以互相都是满满的感恩满满的亲爱。这次她从北京,我从合肥,到达南京南站时间只相差五分钟。一起坐地铁到校园,再同居一夜。早晨我们去了五台山体育公园。细雨霏霏,往事如风也如磐。
两位美国友人过来了,一番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开始练武。这是八段锦的某一个动作,北京的同学说这样练习有助于颈椎和胳膊。
人家是纽约某艺术馆的馆长,讲究艺术啊,不远万里给我们每人带来一朵花。当场戴上,互相瞅瞅,哄然狂笑。就这么怪怪的,沧桑的脸上戴朵花,公然出门浪去哟。
后面这座楼就是我们当年陪留学生住的宿舍。母校是高考恢复后首先接收留学生的。然后再从我们学生中挑选一部分跟留学生同住同学同玩。
当年的九舍十舍,就是留学生居住的地方,相对封闭,门口有门卫,外人一般不给进入,进来需要登记。如今,早已经改成了宾馆。我们选择住宿在这里,是怀旧。
这是母校最著名的专供女生住宿的八舍,我们住的时候是大屋顶飞檐翘壁,后来改得现代化了。好像还在改造,进不去了。我们不喜欢她现在的样子,但是没办法,这里曾经有我们的青春,有我们共同的记忆,必须在这儿留个影。
假装要走进去啦!
当年的学生会小黄楼。
这座校门前,永远都有人在留影。
老校园教学区主干道绿荫如织。
校史博物馆。母校的校史中,也有我们的记忆。
母校的标志性建筑北大楼。藤蔓缠绵,诉说着游子对母校的思念。
当时的礼堂。我们在这儿上大公共课,音乐欣赏与美术鉴赏,几百人一起上课,壮观,也利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互相认识交往。看电影,还有许多大讲座,各种演出。侯宝林的演出,郎平的讲演等,都在这儿。这个礼堂简直是我们的宝库。
漫步校园。
当时的西南楼,我们最主要的上课的地方。
校友总会办公楼。
当时的外办,现在还是对台对外办事处。陪住留学生的所有中国同学,都必须服从他们的领导和教诲。
我们就在母校南园内的酒店中吃饭。
得好好地研究菜谱,要多多吃上家乡的菜,家乡的味道QS100名校留学,又不能太浪费。所以这需要拿出科研的精神来。
青丝白发一瞬间,当年青春依稀现。唏嘘竟有人逝去,后天亲人同学情。人生难得是欢聚,谁能不遇别梦寒。
当年分别均未婚,如今已成有孙人。
那位艺术馆馆长的双胞胎孙女儿。
这位国际注册会计师的孙女儿。
我的孙女儿。
三年前的秋天。这位美国同学回南京。我们也是特地赶去相会的。当时的八舍。一别,就是三年。
三年前的那一天,我们在九舍十舍的院门前。
我们在南博。
从小到大,拍照片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成人以后才有几张照相馆里拍的那种标准的一寸照片。陪住留学生后,才知道原来照相机是可以每人有一台的,原来照片是可以多多拍的南京大学美国留学生,历史系77级同学小聚 | 校园初心在 相聚鬓已霜 仍发少年狂,当然那个时候还用胶卷,必须冲印出来。这是留学生为我拍的人生第一张赏花特写。
我们历史系七七级学生又分成两个专业,历史与考古。这次四位相聚的女同学除我以外,都是学考古的,这是他们考古专业在校门前的合影。三位同学当年的清纯模样。
刚去陪住留学生时,中外学生一起排练节目,打腰鼓。乒里乓啷噼里啪啦,我们常常转身就敲错。一开始的拘束和青涩,也就在阵阵哄笑声中烟消云散了。找找看,我们这次相聚的四个人都在其中。
那个时候用彩色胶卷,是件很奢侈很新奇的事情。老外为我们拍的这张照片。这次相聚的四个人,有三个在其中哦。
我老公也是考古专业的。所以家中有不少考古专业当年的照片,这张照片上,他们显得非常放松活泼,三位美女尤其抢眼。
当年我的同屋为我举办的生日party。那是我人生中第一个生日party,也是第一个有外国人参与的生日party。这几位是我们班上当年陪住留学生的男同学。在我的生日party上,狂喝狂聊。因为同住一幢楼,女生在三楼,男生在二楼,一两年的时间共用一个大的浴室,更像兄弟姐妹,感情又比其他的同学们不同些。
在生日party上吹蜡烛。原来在老外的文化中,未婚成年女子的生日蜡烛,只能吹一口气,剩下几根就预示着会生几个孩子。所以他们担心我用手来帮忙,就派人擒住我的双手。
非常遗憾,找不到当年我们七位女同学的合影,很有可能我们七位女同学就没有好好的合影过。毕业时匆匆挥手,如鸟投林,谁都以为很快就会见面,很快就有团聚。可是,我们被生活的鞭子抽打着,身不由己,漂流四方。相聚越来越少,别离越来越长。即使是只有四个人的这次小聚,也是相隔了39年。(从1978年2月新生入学开始算是39年,若从毕业算也是35年了。但是在校期间常见面,我们这四个人并没有特意聚过)39年是多长?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我的老公,孩子的爸爸,一共只活了39年。是我们班上最早离开人世的同学。次年,又一位同学猝然离世,也是39岁。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我们四个人中最小的,正是这一天过生日,她也六十周岁了。
也许,我们都很难再有39年。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所以我们击掌相约,以后争取每年一聚,争取所有的女同学都来。
余生无多当珍重,
不忘母校惜初心。
人至六旬多减法,
絮絮叨叨同学情。
南京大学美国留学生,美知华学者:“教育交流给美中带来压倒性积极成果”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派记者 张梦旭】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研究院中国研究系副主任玛德琳·罗斯(中文名饶玫),是中美建交后第一批赴华留学的美国学生之一。过去 30 多年,饶玫一直从事与中国相关的教育和商务交流工作。她身上浓厚的中国情结,从其能讲一口地道的普通话和上海话就可以看得出来。
1979 年,饶玫正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读大四。“当我听到美中建交的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我要去中国留学,亲身体验中国。”饶玫对 《环球时报》记者说,在那之前美国只 有极少数人去过中国,中国对她来说是一个谜一般的国家。作为专攻中国语言和历史的大学生美国藤校留学,她很希望能够以学生或英语教师的身份到中国去。她开始尽力寻求这方面的途径,最终获得了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交流一年的机会。
饶玫说,当她抵达上海虹桥机场时,两名大学老师已经在机场等候,从见面第一刻起,她就感受到了中国人的亲切和友好。“作为美国人南京大学美国留学生,我对我的 中国同事和朋友来说或多或少是个谜。 一开始有些人很好奇,也有些人很谨 慎,但我们彼此尊重、真诚相待,结下了持续几十年的友谊。至今,我在上海仍有很多好朋友。”
大学毕业后,饶玫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和商务交流相关工作,曾担任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中心美方院长。 在加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前,她曾在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工作 9 年。“我相信,过去 40 多年的美中教育交流给两国和两国关系带来了压倒性积极成果。 数十万美国人在中国完成了某种类型的教育计划,许多美国大学里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曾在中国度过一段时间,或在美国大学里与中国学生、学者有过直接接触。数百万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许多中国大学里相当一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曾赴美进行短期或长期学习。”饶玫说,“当美中关系陷入困境时,这些人的看法更现实、客观,有助于保持对话的渠道并致力于解决问题。”
最近几年,中美关系中的消极气氛对两国教育交流产生了影响,在美中国学生、学者陷入一张猜疑的“网”。签证新规对来美国学习的中国学生也构成一 定限制,特别是科学和工程领域。饶玫认为,削弱美中教育合作既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美国多所大学的负责人就国际学生和学者的重要性以及进行公开学术交流的必要性发表了看法。两国都需要受过良好教育、 能够从直接经验中理解并能彼此交谈的民众,以管控两国关系中的分歧并解决问题。“从长远来看,我认为双方都将认识到教育合作的压倒性优势,并找到 一条使它保持强大的途径。”
饶玫说,拜登上任以来,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进行移民改革南京大学美国留学生,美知华学者:“教育交流给美中带来压倒性积极成果”,放宽签证限制,打击针对亚裔美国人的歧视和仇外心理等。“从长远来看,拜登政府已经明确表示,它将秉持开放、多元 和全球化的宗旨,鼓励美国学生出国留学,欢迎更多的国际学生前来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将能够感受到积极的变化,我对此感到乐观。”
美国波士顿大学留学,美剧《波士顿法律》背后的真实生活-记我在波士顿大学的读研经历|“游子吟”留学系列
“游子吟”栏目卷首语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总能遇见那些怀揣梦想、勇往直前的身影。他们既是法律专业的海外留学生,又是律师行业的精英人士。为展现这些”游子”丰富的求学经历、展现他们的执业理想,德恒深圳特此推出”游子吟”栏目。
这里有语言、文化差异的挑战,也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积累。我们将在此分享他们的见解、感悟和成长,让我们一同领略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热情与坚韧。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聚焦海外留学和律师执业,探讨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奋斗历程,以及在德恒深圳追求“业专人和”的执业氛围。
让我们共同关注德恒深圳的”游子吟”栏目,倾听那些勇敢的”游子”之声,汲取他们的力量与智慧,助力我们自身的成长与进步。
一、灼灼岁序 奔赴山海
2018年,我在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毕业后美国波士顿大学留学,前往美国的波士顿继续求学深造。
波士顿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首府,是美国最古老、最有文化气息的城市,拥有众多世界顶级的高等学府。美国历史上发生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最终引起著名的美国独立战争。
我所就读的波士顿大学,是创办于1839年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主校区位于波士顿市中心查尔斯河河畔,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隔河相对。波士顿大学法学院则是波士顿大学最古老的学院,学科排名在美国一直名列前茅,诞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法律精英。尽管历史悠久,学校的教学楼却不是一座会咳嗽的古堡,教室、图书馆都极具现代化QS100名校留学,法学院图书馆是全美国最大的法律图书馆之一。
我选择波士顿大学就读,很大程度上是受《波士顿法律》这部美剧的影响。在彼时还是学生的我的心中,具有出色辩论口才、捍卫公平正义的Allan无疑是律政精英的形象代表,《波士顿法律》经典的Citgo标志就成了法律和正义的标杆,问到我们班同学,竟有一半都是和我一样,受到这部美剧的影响而来。坐在学校巨大落地窗前看着Citgo标志,有种穆斯林亲赴“麦加”的感觉!
二、力学笃行 履践致远
在波士顿大学法学院,选课自由度高,课程实务性强,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深入研究不同方向。每学期最低选修12分课程,最高不超过18分,并可通过旁听选修额外课程。我每学期都选修满18分课程并旁听两门,着重选修难度较高的课程,如与美国法学博士JD一同上课的证券法、并购重组等,并获得国际商事实务专业认证。
教授们鼓励学生演说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便毕业已有五年,我仍然记得当年的期末考核——模拟法庭。首先要克服的是英语口语困难,我和几个同学每天一起讨论研读案例材料,直到记住案件事实的每一个细节,不断复述答辩观点直到可以流利的用英文组织一段完整的发言。那段时间里,连晚上说梦话脱口而出的都是英语。在模拟法庭中,教授扮演法官,面对“法官”的随机提问,我都应对自如,教授评价我的表现为“(极好的)”。
(研讨会)课程是波士顿大学极富特色的教学模式。这些课程以小组形式进行实战模拟商业律师的谈判和合同起草,贴近实务。例如,在 Deal(国际商事交易)课程中,我们每节课以十人一组、五人一队,分别扮演两方商业律师,围绕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投融资、国际贸易等。老师会给每队一张纸条,写明本次谈判的目标和底线。双方同学就此开展谈判并拟写核心条款。在规定的时间内,同学们要尽可能达成谈判结果。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陈述本组成果。最后,老师会对每个小组的谈判方案进行评价并修改完善核心条款。每节课的小组随机分配,因此我经常有与国内外资深律师进行沟通和学习的机会,也为我日后所从事的投融资法律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波士顿大学法学以GPA(绩点)取得难度极高闻名,因此教授常常给我们打鸡血“push you (对自己再狠一点)”。例如并购重组课程中,教授规定同学们每节课前要阅读至少30页的讲义和书籍材料,都是晦涩难懂的法规和案例,此外还需阅读报纸了解5个并购重组的新闻并分析其交易结构。如果认为自己本节课课前准备充分,则需在上课前签名表示本节课接受教授随时提问(而他真的每个人都会问到),而每学期的12次课中至少要签8次,导致我至今听到Ms.Chen仍会被吓出一身冷汗。如此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我常从早至凌晨学习,坚持努力下取得了合同法、公司法等课程A甚至A+的优异成绩。
三、山长水阔 星辰未变
在波大法学院,我们班的同学来自真正的五湖四海、世界各地,除了名校学子,还有许多已经是律师、法官、名企法务,学习期间我结交了不少优秀的国际朋友,了解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开扩了视野。
中国是个很讲究人情世故的社会,但精于人情世故却好像是个贬义词,往往只能做而不能说。但在美国,社交几乎是每个律师的“必修课”,波士顿大学不但鼓励学生加强社交,还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交活动,为学生们创造社交平台。印象较深的有次集体乘坐渡轮,参观引发独立战争的波士顿倾茶事件遗址,河面微风习习,天边落霞齐飞,滚滚的查尔斯河水虽然早已将茶叶淘尽,但每天傍晚鸣响的炮声会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200年前的时空,仿佛看到勇敢的波士顿市民,为了抵制英国政府为了增加税收而制定的一系列茶叶法案,将英国商船上的茶叶全部倒入河中的情景,美国司法制度的特点,也通过该事件可见一斑。同学们欢声笑语,觥筹交错,畅谈各国文化风情和法律特色。我们拍照留念,一张张照片就成了我们世纪友谊的起点。
波士顿大学的社交传统一直延续到毕业后,学校每年都会在上海、深圳等地举办校友会,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美国波士顿大学留学,美剧《波士顿法律》背后的真实生活-记我在波士顿大学的读研经历|“游子吟”留学系列,这是波士顿大学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在波士顿的生活,还真正体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学校不提倡苦行僧般的照死读书。初到波士顿,我对异国他乡充满了好奇,像个孩童般探索着那个全新世界的运行规律。开学第一天,我就看到校园里鸵鸟在散步,松鼠在打滚。
我们是吃龙虾大国,盱眙龙虾名闻天下,但波士顿龙虾也毫不逊色。波士顿龙虾有很多打开方式,龙虾卷最为著名,巨型面包中间夹上把面包淹没的龙虾肉,再刷上黄油和蛋黄酱,一口下去,这个面包比龙虾肉还好吃是怎么回事?波士顿大学在每年春季会组织龙虾节,主打最优质的食材搭配最朴素的烹饪方式,龙虾蘸黄油,让我感叹暴殄天物,常常想象这要做成十三香该是什么滋味。我最爱的还是经典的龙虾浓汤,如奶油般丝滑的浓汤搭配香烤龙虾肉,口感丰富。此外,还有把龙虾摇晕醉波虾、波龙刺身、波龙烩面、波龙意面、波龙炸鸡、波龙披萨等等,大概波士顿的龙虾和北京的麻酱、绍兴的黄酒一样,万物皆可龙虾,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当然这林林总总的花色吃法,我也是只看过没吃过。
除了龙虾,波士顿的音乐、体育赛事更是波士顿的亮丽名片。学校会组织学生观看NBA球赛,一场波士顿凯尔特人队和华盛顿奇才队的比赛,本是菜鸡互啄的较量,现场却是热血沸腾。每到休息时间(观看电视时会插播广告),现场就会拍摄观众跳舞,学校人数众多是摄影师捕捉的绝佳人群,我还幸运地上过一次镜头,上了电视直播。
也许是因为波士顿红袜队是美国棒球的顶级球队,相比NBA,波士顿市民更热衷于棒球。红袜队胜利时举行的游行活动吸引了许多同学逃课前往观看,而教授也罕见地选择了放宽对学生的管束,我本为波士顿客人却也错位地仿佛主队球迷为其呐喊助威。
在波士顿生活也有“绝望、遭罪”的时候。学校曾组织我们去白山滑雪,白山位于美国和加拿大的交界处,雪场在山上划好一个范围,然后你可以自由的滑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正应了那句山上本无路,人滑多了也就有了路。我们首先乘坐缆车到达起滑点,从跳下缆车的一跤开始,我就和白山较上了劲,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来接着跌倒。远在大洋彼岸的老妈似乎心灵感应到了我的惨状,奈何给我打电话手机已被冻得关机。远亲不如近邻,无数的美国人向我伸出了援手,有的扶我起来,有的干脆帮我提着雪板走了一程。摸爬滚打终于下了山,发现完全找不着刚来时的大本营,吓得问人是不是滑到了加拿大。滑雪还是不行,那还是专心学习吧。
四、云程发轫 行远自迩
波士顿大学的高强度学习压力源自其教学理念,教授经常教导我们要选定一个领域专耕深蕴,就能成为专家。这一理念此后贯穿着我职业生涯的每一步,激励着我不断挑战自我,在法律领域持续深耕。这与我现在执业的德恒律师事务所的价值理念不谋而合,德恒律师们都秉持着长期主义的信念,不断钻研、久久为功,只有坚持专业化,不断追求卓越,才能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法律服务。
合伙人熊晓军律师对我说,做律师要坚持长期主义,要秉持对法律事业的执着和赤诚,也因此我有幸加入了德恒律师事务所。加入德恒后,也正如合伙人周旻律师所说,德恒提供给了我们年轻人广阔的个人成长和发展空间。在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的过程中,波士顿大学的学习经历使我能够用专业的法律英文写作和交流,对境外法律制度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为上市公司、国企央企、金融机构、外资企业等客户提供争议解决、企业合规、IPO、投融资等综合化、专业化的法律服务,并有幸获得了广东省涉外律师新锐人才荣誉以及深圳市涉外律师新锐人才荣誉。带着在波士顿大学的沉淀和积累,我将在每个案件中求精沉淀、走深走实,在德恒继续追寻我的法律梦想。
· 作 者介 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