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定申请日期
美国研究生的申请一般会在9月份陆续开放。
文科和理工科的截止日期一般集中在12月-1月,也有2月份甚至3-4月份依然可以申请的。
商科的申请一般会分为若干轮,跨越12月至来年4-5月,尤以1-2月份截止的最多。
一般国际生都要注意尽量不要赶在最后一轮申请,需要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处理签证申请。
二、申请前期准备
1、标准化考试
毫无疑问,申请美研的学生都需要准备托福、GRE或GMAT考试。一般国内本科的学生会选择托福+GRE或者托福+GMAT;
而对于一些在美国读本科的学生,可以免除托福或者GRE的成绩,但GMAT还是要考一下的。
2、学术成绩
美国的院校通常只接受4.0制的GPA成绩,虽然国内大部分本科也有GPA制成绩,但美国的院校并不认可,需要在专门的机构进行成绩单认证,通常我们会选择WES(World )。详细情况欢迎咨询。
通常建议申请美国研究生大学四年GPA成绩保持在3.0以上,想要申请名校GPA需保持在3.5左右。
3、推荐信
申请研究生需要提交推荐信,一般每所学校2-3封,2封校内推荐信,1封实习推荐信。推荐信可以来自于你的导师、教授或者实习/工作的上司。
4、确定院校专业
根据自己的综合背景进行选校,确定申请学校名单后,在学校官网查找语言成绩送分码,提前安排时间进行送分。
三、提交申请材料
注册账户QS200名校留学,进入申请页面
填写网申内容:申请人信息、专业项目、文书材料、邀请推荐人以及其他额外信息;
补充不能在线上传的材料美国大学考研,如何报考美国大学的研究生?四步走,付费提交。
四、等待录取结果
2-4月份一般都是录取结果集中公布的时间段,接到offer之后,要查看接受offer的截止日期,以及需要缴纳的押金/留位费金额。详细情况欢迎咨询。
这段时间也要确定选择其中一所学校,及时接受offer,缴纳占位费,并根据学校的指示办理I20,收到I20就可以开始准备预约签证,做体检、打疫苗。
以上就是如何报考美国大学的研究生的相关内容美国大学考研,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美国留学申请方面的相关知识的,欢迎随时联系tops老师。托普仕留学专注美国前30高校申请,多年名校申请经验助力你的留学申请。
美国大学考研,26材料考研——中山大学初试全攻略
26考研中山大学——891材科基初试全攻略
中山大学
一、院校介绍
中山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部省共建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学校位于广州市,校训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材料科学与工程第五轮学科评估:B-
学校有广州校区(含南、北、东三个校园3个校园)、珠海校区、深圳校区及10家附属医院,有7个学部,70个院系,本科专业(办学权)135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67个,专业学位类别51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7个,拥有国际合作学院1所,国家级研究机构42个QS200名校留学,专任教师 4556人(其中校本部3768人)。中山大学的前身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孙中山逝世后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52年分别设立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2001年10月将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而成中山大学。截至2024年美国大学考研,中山大学位列2024年ABC中国大学排名第14名;位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12名;在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第267名;位列2024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72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简介 | 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学院简介学院简介 | 中山大学材料学院
二、考情分析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
2024年录取详情分析:
202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硕)——志愿拟录取13人,稳定录取分数线是370以上美国大学考研,26材料考研——中山大学初试全攻略,明细如下表:
2024年一志愿进复试30人,各科成绩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如下:
01)政治平均分71分、英语平均分69分,说明中大政治英语阅卷并不为旱区,大家注意哦!
02)专业课最高分134分,平均分119分,说明专业课的难度简单,不压分。
2024年材料工程(专硕)一志愿拟录取63人,稳定录取分是340以上,明细如下:
2024年一志愿进复试72人,各科成绩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如下:
01)政治平均分71分、英语平均分72分,说明中大政治英语阅卷并不为旱区,大家注意哦!
02)专业课最高分139分,平均分118分,说明专业课的难度简单,不压分。
(二)材料学院(深圳)
2024年录取详情分析:
202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硕)——志愿拟录取5人,稳定录取分数线是330以上,明细如下表:
2024年一志愿进复试5人,各科成绩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如下:
01)政治平均分77分、英语平均分75分,说明中大政治英语阅卷并不为旱区,大家注意哦!
02)专业课最高分119分,平均分92分,结合专硕数据,说明专业课的难度简单,不压分。
2024材料工程(专硕)一志愿拟录取61人,稳定录取分是350以上,明细如下:
2024年一志愿进复试83人,各科成绩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如下:
01)政治平均分73分、英语平均分72分,说明中大政治英语阅卷并不为旱区,大家注意哦!
02)专业课最高分132分,平均分110分,说明专业课的难度适中,考虑到复试人数综合认为不压分。
三、初复试备考信息
初试
初试教材推荐:
《材料科学基础》(第三版),胡赓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
《材料科学基础辅导与习题》,蔡珣,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专业课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
复试
复试教材推荐: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
在初试基础之上增加两本
《工科普通化学》杨建文,化学工业出版社
《材料分析方法》(第3版)周玉,机械工业出版社
复试考核内容包括:
复试考核内容由综合评价、外语应用能力测试、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考核三部分构成。
复试考核具体环节设置如下:
1.综合评价(100分)
考试内容:结合考生大学学习成绩单、科研成果、竞赛获奖、社会服务等相关资料,对考生既往学业、一贯表现、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等情况进行全面考察。
2.外语应用能力测试(100分)
考试内容:重点考查考生外语应用的基本能力,是否具备本专业研究生入学的基本要求。
3.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考核(300分)
考核内容:重点考查考生对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是否扎实、深厚和宽广,是否具备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的基本要求;考查考生的知识结构、实践(实验)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写作水平等。
复试成绩(满分500分)
综合成绩=初试成绩:5×50%+复试成绩x50%
(二)材料学院(深圳)
在初试基础之上增加三本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分析方法》(第3版)周玉,机械工业出版社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第三版)匡少平,化学工业出版社
复试考核内容包括:
复试考核内容由专业课(笔试)、外语应用能力测试(笔试)、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考核(面试)三部分构成。
复试考核具体环节设置如下:
1.专业课(笔试,占复试成绩的20%)
考试内容:闭卷,考试科目为《材料科学综合》,重点考察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
2.外语应用能力测试(笔试,占复试成绩的20%)
考试内容:闭卷,重点考查考生外语应用的基本能力,是否具备本专业研究生入学的基本要求。
3.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考核(占复试成绩的60%)
考核内容:重点考查考生对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是否扎实、深厚和宽广,是否具备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的基本要求;考查考生的知识结构、实践(实验)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写作水平等。
复试成绩(满分500分)
综合成绩=初试成绩:5×50%+复试成绩x50%
四、学制、学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硕);学制:三年,学费:8000元/学年
材料工程(专硕);学制:三年,学费:10000元/学年
国家助学金:6000元/学年
学业奖学金: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奖励标准: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 20000 元
五、就业情况:
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面向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在光电和新能源产业上的优势,重点定位发展新型光电材料、新型能源转换材料、先进储能材料、能源与环境材料、纳米材料与器件、光电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方向,并与多学科交叉融合。
中山大学材料学院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领域”为导向,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低维信息功能材料”“医用与仿生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新能源材料与系统”等学科方向。
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可到材料领域的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北大、复旦、中大等国内985高校及美国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境外著名高校都有中大材料学子的身影;就业单位有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SGS瑞士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艾利(广州)包装系统产品有限公司、默克化工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安美特(中国)化学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
美国读研的好大学,黄琳:控制的力量
一张沙发,一张办公桌,一排书柜——北京大学,一间再普通不过的办公室。满头白发,一脸和善,神清气爽,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老人,名叫黄琳,74岁。然而,就在这样的办公室内,在这个平和的老人身上,却有着不一般的力量——控制。
从汽车准确倒车,到神舟飞船回收,从工厂自动化系统,到核潜艇定位、卫星编队,都源于控制的力量。而黄琳,正是控制领域的科学家。
从小看重国家的事
黄琳出生于扬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的记忆,就是逃难,“两三岁时,赶上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先是随父母在泰州一带的农村逃难,父亲在战时组建的江苏省第一临时中学教书,全家一起生活在农村,过着不安定的生活,在一次转移的过程中,黄琳几乎丢失。而后为了黄琳弟兄俩能上小学,一家人又逃亡到上海租界。”
好景不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在上海租界也呆不下去了,他们又逃难到泰兴农村。
1942年下半年,黄琳一家回到了扬州。随后父亲又回到农村一临中教书,母子三人则留在扬州。父亲也只能在寒暑假冒着风险,带着家用回来住十天半月。为了躲避日伪政权找麻烦,父母均被迫改了名字,坚持不在日伪政权下面做事,宁愿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
当时,黄琳在城西小学读书。1944年暑假后,因凑不齐学费。“校长对我妈说‘谁叫你们清高,不肯出来做事’。母亲回来非常生气。随后,我们兄弟俩被迫转学到离家较远的城北小学。”
抗战胜利后,妈妈的名字上了忠贞榜,登在报纸上。解放后,父亲当了扬州中学的校长。
“从小,对国家的事,我看得比较重。”耳濡目染中,黄琳养成了一种正直、诚实和坚强的品格。
1953年,黄琳考入北大数学力学系。1956年,钱先生在中科院力学研究所讲授“工程控制论”。当时,系里抽调15名学生美国读研的好大学,成立一般力学组,前往听讲,黄琳就是成员之一。
“钱教授刚从美国回来,讲解工程控制论,是当时世界最高水平。”黄琳说,这对他今后从事的研究,是一次极为可贵的机遇。
1957年,黄琳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1年在该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
让钱学森20年不忘
上世纪5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刚起步。因型号预研需要,应当时航空部门的要求,于1959年在北大成立了研究小组。当时,正在读研的黄琳,作为成员之一,参与了大部分研究工作。此间,他提出了针对时变系统的多维系统衰减时间概念,并给出了估计方法。
1963年,在第二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学术大会上,作为中国的两项成果之一,黄琳的研究成果被发表,引起国际关注。
“文革前,我们的控制论研究基本处于国际前列。”
研究生毕业次年,年仅27岁的黄琳,在一般力学成立大会上作了报告。对于黄琳的报告,钱学森先生作了很多肯定,并记住了这个年轻人。
20多年后,因工作需要,黄琳随王仁院士等去拜访钱学森。让黄琳感到意外的是:一进门,钱先生便记起他来,“哎呀,黄琳来了,我们好多年不见了。”
“我们交往很少,但印象中的钱先生很了不起。举例来说,钱先生在美国生活几十年,回国上课除了XYZ之外,竟能不说一个英文单词,这确实是常人难以做到的。”黄琳说。
1966年,黄琳参与了核潜艇惯性导航的研究。但时间不长,就因文革而被迫中止。
黄琳,男,1935年11月生,扬州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1年同系研究生毕业。1957年8月至2006年3月先后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系工作,1984年特批为教授。三次赴美做访问学者。200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教授。
他一直从事系统稳定性与控制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1993年至1997年,主持国家八五重大基金项目《复杂控制系统理论的几个关键问题》。此外先后主持973项目子课题。目前研究兴趣在航空航天中复杂运动控制、非线性力学系统的总体特性及其控制等。
他曾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现任中科院科学出版基金技术科学组组长,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
婉拒美国大学课程
1969年秋,为了建设三线,黄琳所在的专业被迁往陕西汉中。“当时根本不允许带书,很多人就这样放弃了自己的藏书和研究成果。”黄琳硬是坚持把自己多年的藏书和资料运了过去,虽受到批评和责难,却为以后的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汉中一呆便是10年。回北京前夕,当大家归心似箭时,他却用两年时间,安心整理出了3本应用线性代数讲义,后来修改成专著“系统与控制理论中的线性代数”,由科学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至今不少髙校仍然以它作为研究生的学位课教材。
刚从汉中回到北京时,一家三口,包括才三四岁的女儿,就住在十一二个平方米的房子里。黄琳说:“一个知识分子只需要有充裕的时间,一个相对宽松安定的环境,能够从事自己的研究就足够了。”
1985年,作为访问学者,黄琳去了美国。到了美国美国top30名校留学,对方给他推荐学一门微分几何课程,由于当时他想得最多的是,利用美国的条件做研究工作,而这个课程的书他早已读过,于是婉拒了对方的安排,而改为要求提供研究的合作者,对方很快就满足了他的要求。
黄琳与年轻的美国合作者研究得到了棱边定理等一系列的成果。其中,棱边定理仅在SCI(科学检索)上,引用就近300次。而他的合作者在获得美国总统青年研究奖的材料中,有近一半正式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论文,是他们合作的成果。
崇尚“无招胜有招”
“八五”期间,他组织领导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复杂控制系统理论几个关鍵问题的研究”,在当时环境下,稳定了一支研究队伍,并推进了我国复杂控制理论的研究水平。
1999年,黄琳的研究成果——摄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控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2003年11月,黄琳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这一年,他已67岁,“我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没有特殊的才能,只是运气不错,再加上人也不笨。”
黄琳说,研究者要有几分呆气,才能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他特别反对有一丁点成果就写论文,或者把精力都花在编论文上,“这对科学的进步起不了任何作用。”
黄琳说,女儿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并未发表过任何研究论文,毕业后才将她的博士论文成果送出去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与国外相比,国内逼着博士生编论文而不是搞研究。他将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比成“有点铁就要打菜刀去卖,离十年磨一剑差得太远”。
有博导竟然不认识自己所带的博士生,这种事让黄琳很愤慨。黄琳说,他招收的学生不多,要求比较严,特别是学风,他让学生做的问题一般也无处可抄。这样,在他的周围就形成了一个学风严谨,且善于提出新问题进行研究的良好氛围。
正是这种言传身教,黄琳的学生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及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长江学者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
黄琳的书架上,陈列着一套金庸全集。“武侠很好啊,我曾经开玩笑说要求我的博士生入门前先读完金庸。”黄琳兴致勃勃地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比较脱俗,能提出新的思路,比如令狐冲的“无招胜有招”,蕴含着独特的哲理。
发这篇报道前,黄琳刚刚参加完“智能电网专家院士扬州行”活动。一回到北京,黄院士便发来邮件,表示了到扬州未能与我谋面的遗憾。
其实,应该感到遗憾的是我。而且,不只是遗憾,还有惭愧。8月底,我去北京,并未约访,直接去了北大。其时,他正要主持一个会议,但当听说来了家乡的记者,他推掉了会议,把一个上午的时间留给了我。而他回扬州,我竟然没能拜访他。
他醉心研究与授业,不屑社交。他说美国读研的好大学,黄琳:控制的力量,科学家应甘于寂寞,“在科学上做成一件事,世界上有1000个人知道,有3个人明白,我就满足了。”他的低调,让我觉得,这次贸然拜访是多么的冒险。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对于家乡记者的来访,他说,他不能推辞。
他有着浓重的家乡情结。尽管远在北京,但他对家乡的发展甚是熟悉,“精致扬州,精致生活,我觉得,扬州的定位就应该是这样,地方领导的发展思路很清晰。”
当家乡人以他为骄傲时,他也以自己是扬州人而自豪。
昨天,黄院士又发来邮件,嘱咐记者,报道见报后,发一份扬州晚报的电子版给他。他要收藏的,是一份扬州人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