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 of Art&)创立于1879年, 是美国最古老的私立艺术与设计学院之一。时装设计、应用设计及视觉表演艺术排名全美前20。2011年公布的全美TOP20时装设计学校中美国哥伦布艺术学院, 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排名第10位。每年学校向世界各地的各大企业输送毕业生人才,大都担任重要设计职位。知名校友有Dan (《怪兽大学》导演),(独立设计师品牌””创始人)美国top30名校留学,John (著名时尚摄影师和电影制作人)等。 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CCAD)是私立艺术与设计学院协会( of of Art and ,简称AICAD)的会员之一。AICAD协会汇集了北美42所顶尖私立艺术院校,包括:帕森斯设计学院、纽约时装设计学院、萨万纳艺术设计学院、普瑞特艺术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等。 目前美国哥伦布艺术学院,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学校每年的就读人数大约在1300人左右;学校占地面积为10英亩,配备有16栋教学楼,提供时装设计、广告与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等12个学士学位课程,以及美术和设计的硕士学位课程。 另外,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CCAD) 学生享有很多独一无二的实习机会,包括:&Fitch, ’s , Coach, Ralph , , , Dream Works, Pixar, Toon Boom等全球知名企业。
美国哥伦布艺术学院,美国最好的服装设计院校有哪些?
美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质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学科形式和风格,拓宽自己的视野,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激发创造力QS200名校留学,打开学术之门的钥匙。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美国最好的服装设计院校有哪些”相关信息,仅供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国最好的服装设计院校有哪些
1.纽约时装学院
纽约时装学院,1944年建校,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是国际著名的服装与艺术设计院校,学校开设的服装设计专业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纽约时装学院现拥有正式学生11000人,开设了30个不同的专业,如服装设计、形象包装等等。学校的教学风格独特,师资力量雄厚,培养出人才无数,他们现都活跃在巴黎的时尚尖端。
申请条件:服装设计硕士必须提供GRE成绩;语言成绩要求IBT 80,IELTS 6.5。
2.时装技术学院
时装技术学院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下属的艺术与设计学院,成立于1944年,国际学生占8%的比例。时装技术学院是一个专业涉及艺术与设计、商业和技术的公立学院。该校开设有准学士学位、学士学位和研究生硕士专业学位课程。
申请条件:本科:托福80,雅思6.5;硕士:托福80,雅思6.5。
3.哥伦布艺术设计学院
哥伦布艺术设计学院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市,学校建立于1879年。哥伦布艺术设计学院的教职员工均是来自于艺术领域教学经验颇丰的专业人员。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时装专业偏重于设计。这个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学校是许多平拍的合作伙伴,通过各项活动来帮助学生发掘他们的创造力。
申请条件:语言要求本科雅思6分,研究生雅思6.5分。
4.旧金山艺术大学
旧金山艺术大学成立于1929年,位于旧金山市中心,成立于1929年,是美国规模最大的私立艺术高校,全美国顶尖的艺术院校。该校的平面设计学院和时装设计学院在美国享有盛名,曾经培养出众多著名的设计师美国哥伦布艺术学院,美国最好的服装设计院校有哪些?,其中时装设计学院全美Top10。时装设计学院一年一度举办的毕业生时装秀,一直是时尚界吸纳人才的一个焦点。
申请条件:本科高中毕业,GPA 2.9以上;直接修读艺术设计专业课要求托福79以上,雅思6.5以上。
5.帕森斯设计学院
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或帕森设计学院在1896年成立美国哥伦布艺术学院,是享誉世界的设计学院,是美国最著名的服装设计学院,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是全美第一名。
申请条件:语言要求硕士IBT92分以上;SAT 1400;学校建议学生提供GRE成绩。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美国最好的服装设计院校有哪些”相关介绍,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院校是非常重要的,将兴趣发展成职业乃至以后一生热爱的事业都是需要坚持的,希望同学们都能申请到自己喜欢的院校和专业。
>>免费领全球留学白皮书,了解各大学报考条件、费用、开学时间、含金量
美国哥伦布艺术学院,关停一门基础课:耶鲁大学艺术系是在“自杀”吗?
文/迈克尔·J.刘易斯 编译/乐阳
【今天的学者们发现自己可以不像鉴赏家,而是像人类学家那样观看艺术,避免做出价值判断。在现代大学里,通才且无所畏惧的通才寥寥无几,学者们更喜欢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进行安全的教学。】
一般而言,学术课程的调整不会引起公众争议,但我们生活的时代可不一般。今年,耶鲁大学决定废除其历史悠久的“艺术史导论:文艺复兴至今”一课。这一决定引起相当大的公众关注乃至愤怒,授课老师都感到相当惊讶。艺术史系主任蒂姆·巴林杰(Tim )称之为“一次直截了当的现代化行动”,他在接受《耶鲁每日新闻》采访时表示,在一学期的时间里教授任何一门概论课都不可能是全面的。曾经的艺术史导论课是一趟英雄之旅,从米开朗琪罗讲到杰克逊·波洛克,如今,取代它的是四门不同的入门课程,名字叫“全球装饰艺术”、“表现的政治”……
而在外界看来,这是美国大学在承载西方文化方面失职的又一表现。“耶鲁已经屈服于一种生命枯竭的堕落”(《华尔街日报》),而这种堕落“是由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西哥特人犯下的”(《纽约邮报》)。如今的这一代学生,大学的西方文化入门课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没有了。如果在1990年代耶鲁这么干,像哈佛那样,可能就谁都不会注意到——或许也未必,毕竟耶鲁在美国艺术教育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1831年,耶鲁大学收到了一份奇特的馈赠——来自画家约翰·特朗布尔,他画的美国大革命,一直挂在国会大厦的圆形大厅里。时世艰难,特朗布尔除了非凡的绘画收藏外,没有其他资产。他向耶鲁提出两个条件:建一座博物馆来收藏这些画作,并每年支付他1000美元的津贴。对于一所大学来说,这算是比较激进的建议,毕竟耶鲁和哈佛一样,最初都是培养清教牧师的神学院,而集会场所没有任何图像体现的便是十诫之一:不可雕刻偶像。然而,出于对特朗布尔的尊重美国哥伦布艺术学院,关停一门基础课:耶鲁大学艺术系是在“自杀”吗?,耶鲁接受了他的要求——他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父亲曾是康涅狄格州州长。且特朗布尔本人时年已75岁,身体状况不佳,这可能也促成了耶鲁做这个决定(耶鲁最终付了12张支票)。特朗布尔亲手设计了一个雅致的希腊神殿,用来存放他的藏品。可以这么说,美国第一家艺术博物馆,即第一家专门用来保存和展示永久性绘画藏品的博物馆,就是起源于这样一项“养老金”计划。
耶鲁美术学院就是从这个核心发展起来的,其1869年建造的教室和画室也是美国第一个艺术教室和画室。因为博物馆先于美术学院创建,教员们便有了现成的教学工具。直到今天,采用实物进行艺术教学仍是耶鲁的一大特色。巴林杰表示,新的课程设置仍将保证学生“直面具有强大美感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品及实物”。没上过艺术课程的人也许会惊讶,其实,利用实物并非一种普遍的教学法,甚至在一些标举概念艺术的进步课程中美国哥伦布艺术学院,嘲笑艺术太过“视网膜”化还是一种时尚(说它不过是“让眼睛有东西可看”)。
进入20世纪,耶鲁继续不走寻常路,开出一个中世纪艺术的研究生课程。1932年,耶鲁开始聘请法国两位著名艺术史家亨利·福西永(Henri )和马塞尔·奥伯特( ),他俩轮番上阵,每人上一学期,还希望研究生们全程用法语跟上他们的课。福西永的代表作《形式的生命》(La Vie des )颇有影响力,这本书提升作品的形式属性——如线条与轮廓、形体与质量、色彩与色调——认为这些比作品的叙事含义更重要。对于福西永来说,艺术作品的形式本身就是其主要内容和意义。虽然他主要研究中世纪,但他的方法可以运用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艺术作品上,而他的学生也在日后的广泛领域中脱颖而出。例如,福西永在耶鲁大学的学生和继任者乔治·库布勒( )便是研究前哥伦布时期美国艺术的先驱学者。
【亨利·福西永(1881—1943) 及其代表作中译本《形式的生命》(陈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纽约大学的德国移民们将艺术史作为一种学术追求带到了美国,但在耶鲁,艺术史长期保持着法国教授所缔造的美学追求。】
这一切都走在美国艺术史学的主线之外。美国艺术史上的决定性事件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整整一代杰出的艺术史学家,大部分(但并非全部为犹太人)都逃离了德国。首先是潘诺夫斯基(Erwin ),随后是沃尔特·弗兰德林德尔( )、卡尔·雷曼(Karl )、朱利乌斯·赫尔德( Held)和理查德·克劳特海默( ),他们合力将纽约大学变成了艺术史的“流亡政府”。十年之内,纽约大学的研究生们陆续赴全美各地教授艺术史课程,教学方法也不同于耶鲁大学。潘诺夫斯基的专长是图像学,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所蕴含的符号进行诠释,言辞精美。如果说福西永关注的是形式的生命及其带来的乐趣,那么潘诺夫斯基则是深入探究其意义。纽约大学的德国移民们将艺术史作为一种学术追求带到了美国,但在耶鲁,艺术史长期保持着法国教授所缔造的美学追求。
如果你没上过艺术史概览课,就不会明白表演艺术的要素有多么重要。上课必须得是在黑暗中投影图像,图像通常是两张一组。如果房间太热、老师声音又低的话,根本挡不住瞌睡虫来袭。但在耶鲁大学,就有这样一位大师级的表演者——文森特·斯考利( ),他在60年的教学生涯中,让这门课成为一个传奇。他会大步走到屏幕前,不带讲义,口才惊人,需要的时候或咆哮或低语,还时不时用指屏的长竿敲击地板,提示放映员切换幻灯片。
一个学生看到他的教授因为一件艺术作品而哽咽(斯考利可会哭了) ,便永远不会忘记它。其实到最后,你并非简单地学到了一串建筑和绘画名单,那些在书里也有,而是学会了如何眼对眼地面对一件艺术作品,在实打实的对抗中获得体会,其中就包含了你全部的人性、智力、情感和记忆。这种体验是相当上头的美国top30名校留学,斯考利激励了很多学生去念建筑,而1980年代的新城市主义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以前学生的作品。斯考利于1991年正式退休,很快就被证明无可替代,其继任者中没有一个能达到他那样又英雄又浪漫的高度。
【正在整理幻灯片的斯考利】
【文森特·斯考利(1920—2017)也曾是一个彻底的现代主义者,后来才开始日渐注重建筑与社区环境、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并对1963年时未曾反对纽约宾州车站新艺术风格建筑的拆除、破坏了城市生态深感后悔。】
学术界不乏能言善辩、有剧场感的表演者,但要讲授这一课程,还需要更多。比如,讲解乔托和毕加索时,要有非常高昂的热情,不然整堂课就毫无生气——这就需要一个通才。理想情况下,一个人应有广泛的兴趣和阅读基础,但还必须毫无畏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但是在现代大学里,无所畏惧的通才寥寥无几,学者们更喜欢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进行安全的教学。即使耶鲁有意保留这门课程,要想找到有能力或有意愿授课的学者,也并非一件易事。
耶鲁此次取消课程之举,只是艺术史领域正在发生的深层次变化的一个可见部分,而有很大一部分变化公众是看不到的。大约一代人之前,艺术教学的潜在前提是承认这是一种文明的表达方式,是文明创造的最崇高的东西之一,是人类引以为豪的成就,像莫扎特的音乐、莎士比亚的戏剧。于是,艺术史自然而然地集中在那些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伟大时刻,例如13世纪或文艺复兴全盛期,或是会出现极大的跳跃,例如短短数十年就从印象派一跃而至立体主义。这种艺术是西方的,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这点无可辩驳。
而发生改变的,也是让学者们感到不适的,是西方艺术是“我们的艺术”的这种感觉。强调西方传统就是承认它,并成为可能归罪于它的历史行为的同谋,包括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环境破坏等等。那种一些艺术优于另一些艺术,甚至达到了人类成就的顶峰的观念让人十分尴尬。不过,即便西方文化信心的崩溃造成了一个空白,这个空白也被另一方面的人填补了——学者们发现,他们可以不像鉴赏家,而是像人类学家那样观看艺术,避免做出价值判断。
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艺术史项目的介绍中,就明确自陈“并非全面的调查,而是艺术的抽样……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区和文化来进行观察”,其中的人类学方法显而易见:
像任何社会学家或人文学者一样,学生必须评估证据(文献、文字或图片),形成假设,检验材料,并得出结论。学有所成者会掌握将视觉感知转化为语言或物质表达的方法,发展自身的视觉记忆,并与大量的历史证据建立联系。
这就好比把学生空降到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中,这个文化有它自己的奇妙实践和信仰,而学生们得去客观地观察它们。至于他们如何在米开朗琪罗的《圣殇》和伏特加广告之间判断意义高下,就不得而知了。
在此过程中,概览课无疑被贬为最保守的东西,即“宏大叙事”。这种观念认为,西方艺术的经典是一种权力工具,目的是强化现有的权力关系体系——整个体系都是精心设计的压迫机制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这种叙事的发展,宏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从表面上看,尽早向学生介绍非西方艺术并没有错,但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自本世纪上半叶以来,艺术史系一直有这样的传统,而耶鲁大学在非洲和亚洲艺术方面拥有的丰富资源,也完全可以在其导论课程中体现出来。然而,将这一课程和一堆自助餐式的课程作交换是有代价的——没了共同的参考框架,没了共享的知识体系,同事之间也无法有效地交流各自的发现。
耶鲁大学的巴林杰说得没错,没有哪一学期的导论课可以做到“全面”,也没有人敢声称自己能做到。它所能带给学生的是一个思考的框架,新的事实和物件可以不断加进去,建立联系。这个格架不可避免地有概括和简化,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纠正,不断提炼升华。而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可以作为秩序系统的框架,那所有人拥有的都只是一堆杂乱无章、随意漂浮的事实。
这项传统的概览课程针对的是所有学生,他们将来可能从商或学医,但觉得自己应该具备最低限度的文化素养,能够识别出米开朗琪罗,如果被追问,还能说出他为什么重要。可悲的是,新课程是给将来想要念研究生的同学设计的,理论性史上最强,完全撇开了那些纯粹出于好奇的非艺术专业学生。
耶鲁体系培养出的建筑评论家保罗·戈德伯格(Paul )曾说,斯考利最重要的学生不是建筑师和艺术史学家,而是“支持建筑的银行家和律师”,他把这些人变成了“有见地的委托人”。耶鲁的新课程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继续强调实物教学也让人赞赏,但那些银行家和律师不会再回来了。艺术史系不太可能再吸引300名学生济济一堂。和其他所有摒弃西方传统的课程一样,报名人数将会下降。这就好比一个牧师如果把所有的布道都瞄准未来的牧师,只专注于讨论神学的细枝末节,那么下个礼拜天,教堂的长凳上多半空无一人。
(编译自 ,作者为威廉姆斯学院艺术史讲座教授)■